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五-原文
○鹿尾
《晋阳秋》曰:石勒伪事王浚,遗勒鹿尾。勒为不执,置之於璧,朝拜之,云:’见王公所赐,如见公也。’
《晋书》曰:王衍夷甫盛才美貌,明悟若神,每捉玉柄鹿尾,与手同色。
又曰:王导妻曹氏妒,导乃别修馆以安众妾。曹氏知之,导将恐有他喧辱,命驾犹恐迟,以所执鹿尾柄驱牛而进。司徒蔡谟闻之,谓导曰:’朝廷欲加公九锡。’导不之觉,但谦退而己。谟曰:’不闻馀物,惟有短辕犊车、长柄鹿尾。’导大怒。
《宋书》曰:张融字思光,弱冠有名,道士同郡陆修静,以白鹭羽鹿尾嗜遗之,曰:’此既异物,以奉异人。’又融临卒,遗令建白旐无旒,不设祭,令人捉鹿尾登复魂。
又曰:张敷好读玄言,兼属文论。弱冠初,父劭使与高士南阳宗少文谈《系》《象》,往复数番。少文欲屈,握鹿尾叹曰:’吾道东矣。’於是名价日重。
《齐书》曰:周颙音辞辩丽,长于佛理,着《三宗论》,言空假义。西凉州智林道人遗颙书,深相赞美,言’捉鹿尾来四十馀载,颇见宗录,惟此涂白黑无一人得者,非意此音猥来入耳’,见重如此。
《梁书》曰: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於学中讲说,仆射徐勉以下毕至。谢举造坐屡折广,词理遒迈,广深叹服,乃以所执鹿尾赠之,以况重席焉。
《陈书》曰:张讥善讲论。后主在东宫集宫僚置宴,时造玉柄鹿尾新成,后主亲执之曰:’当今虽复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独张凯耳。’即手授讥。后主尝幸锺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下,敕讥讲议。时索鹿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曰:’可代鹿尾。’
《郭子》曰:何次道尝诣王丞相,以鹿尾敲床,呼何共坐曰:’此君子坐也。’
又曰: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语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鹿尾悉堕落满饭中,宾主遂至暮忘餐也。
又曰:王长史病己笃,寝,灯下转鹿尾而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满四十。’及亡,刘尹临殡,以犀柄鹿尾置柩中,因恸哭。
《世说》曰:王丞相常悬一鹿尾着帐中。及殷中军来,乃取之,曰:’今当遗汝。’
又曰: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以鹿尾柄敲机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鹿尾曰:’若至者,那得去。’客乃悟服。
《语林》曰:康法畅造庾公,捉鹿尾至彼。公曰:’鹿尾过丽,何以得在?’答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华阳国志》曰:宜君山出鹿尾。
王道《鹿尾铭》曰:谁谓质卑?御於君子。拂秽静暑,虚心以俟。
许询《白鹿尾铭》曰:蔚蔚秀格,伟伟奇姿。荏弱软润云散雪霏。君子运之,探玄理微。
○如意
《齐书》曰:苍梧欲害高帝。帝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大,以备不虞,欲以代仗。
萧子显《齐书》曰:明僧绍字丞烈,平原聂人也。隐长广郡劳山,诏徵为正员郎,称疾不就。赐竹根如意、笋箨冠,隐者以为荣。
《梁书》曰:席阐文,武帝将起兵,阐文劝萧颖胄同焉。仍遣客田祖恭私报帝,并献银抓罯。帝报以金如意。
又曰:韦睿拒魏于邵阳,睿乘素木与,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
又曰:殷钧字季和。梁武与钧父睿有旧,以女永兴公主妻钧。公主骄淫险虐,钧形貌短小,为主所憎。每被召入,先满壁为’殷睿’字,钧辄流涕以出,主命婢束而反之。钧不胜怒,言于帝,帝以犀如意击主,碎於背。然犹恨钧,自侍中出为王府咨议。
又曰:李应字公胤,有才辩。西昌侯藻为益州,以为主簿,使至都。武帝悦之,谓曰:’今李应何如?’应对曰:’今胜昔。’问其故,对曰:’昔事桓灵之主,今逢尧舜之君。’帝嘉其对,以如意击席者久之,以为益州别驾。
《后魏书》曰:高祖孝文欲试诸子志尚,乃大陈宝物,任其所取。京兆王愉等竞取宝玩,宣武皇帝惟取骨如意而己,帝大奇之。
又曰:广陵王羽为太子太保,录尚书事。孝文将南讨,遣羽持节安抚六镇,发其突骑,夷夏宁悦,还领廷尉卿。及车驾发,羽与太尉元丕留守,帝赐羽如意,以表心焉。
《拾遗记》曰:吴主潘夫人之父坐法,夫人输入织室。夫人容态少俦,为江东绝色。同幽者百馀人,谓夫人为神女,敬而远之,有司闻於吴主,使图其容貌。夫人忧慼不食,减瘦改形。工人写其贞状以进吴主。吴主见图而嘉之,以虎魄如意抚案,碎折,嗟曰:’此贞神女也。’遂纳之。
又曰:孙和悦邓夫人,常置膝上。和月下舞火精如意,误伤夫人颊。
《胡综别传》曰:时有掘得铜匣,长二尺七寸,以琉璃为盖,布云母於其上,开之得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螭虎文、蝇蝉等形,时人莫有识者。太常以问综,综答曰:’昔秦始皇帝东游,以金陵有天子气,乃改名,掘凿江湖平诸,山南处处辄埋宝物以当王气。其事见於《秦记》。’
《石委伦本事》曰:崇有珊瑚如意,长三尺二寸。
《世说》曰:殷荆州有所识,作赋示束晳,幔戏之,殷甚以为有才,语王恭。適见新文甚可观,便於手函出之。王既读,殷笑不自胜。王看竟,既不笑,亦不言好恶,但以如意点之而己。殷怅然自失。
又曰:谢万北征而常啸咏自高,未尝抚慰众士。
万兄安谓万曰:’汝为元帅,宜数呼诸将宴,以悦其心。’
万从之,於是召集诸将帅,无所说,直以如意指四坐,曰:’诸君皆是劲卒。’
诸将甚恨之。
《语林》曰:石崇与王恺争豪。
晋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以珊瑚高二尺许。
恺以示之,崇以铁如意击之,应手瓦碎。
恺声色俱厉,崇曰:’此不足恨。’
乃命取珊瑚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十七枝,恺怅然自失。
《异苑》曰:太原郭澄之,义熙初,诸葛长民欲取为辅国咨议,澄之不乐,后为南康太守。
卢循反自广州,长民以其谋先告,因骋私恶,收澄之以付廷尉。
将致大辟,夜梦见一神人以乌角如意与之,既觉,便在其头侧,可长尺馀,形制甚陋,澄之遂得无它。
后从入关,赍以自随,忽失所在。
刘义庆《启事》曰:恩旨赐臣犀镂竹节如意,目所未睹。
○拂
《晋书》曰:武帝泰康四年,有司奏先帝旧物,麻绳为细拂,以明俭约。
《宋书》曰:孝武大明中,坏高祖所居阴壁,於其处起玉烛殿。
与群臣观之,床头有土障,壁上挂葛灯笼、麻绳拂,侍中袁顗盛称上俭素之德。
孝武曰:’田舍翁得此,己为过矣。’
《齐书》曰:陈显达子休尚为郢府主簿,过九江拜别显达,谓曰:’凡瘦侈者,鲜有不败。鹿尾漱拂是王谢家许,汝不须捉此。’
即取于前烧除之。
《东宫旧事》曰:太子有白眊拂二。
秦嘉妇《与嘉书》曰:今奉旄牛尾拂一枚,可拂尘垢。
○唾壶
《晋书》曰:王敦为荆州牧,既专外任,有问鼎之志,引刘隗、刁协为腹心。
及隗用事,颇间王氏。
敦怒,疏陈之,自尔愤愤不平。
安每酒后咏魏武帝《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
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边尽缺。
《梁书》曰:天监中,中天竺国奉表,献琉璃唾壶。
《修复山陵故事》曰:皇后玄宫有白瓦唾壶五枚。
《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有漆书银带唾壶一。
魏武帝《上杂物疏》曰:御杂物用有磋囵唾壶一枚,漆圆油唾壶四枚。
贵人有纯银参带唾壶三十枚。
王子年《拾遗记》曰:魏文帝纳薛灵芸,灵芸别父母,嘘唏累日,泪下沾衣。
至升车就路之时,玉唾壶承泪,壶即如红色,及至京师,壶之泪如淖塥矣。
又曰:吴王潘夫人,帝尝与夫人游昭宣之台,恣意幸適,既尽酣醉,唾於玉壶中,使侍婢泻于台下。
《西京杂记》曰:广川王发魏襄王冢,得玉唾壶一枚。
《交州杂记事》曰:太康四年,临邑王范熊献紫水晶唾壶一口,青、白水精唾壶各二口。
《续齐谐记》曰:武昌小吏吴龛渡水得五色石,夜化为女子,称是龛妇。
至家见妇翁,被白罗袍,隐漆几、铜唾壶,状如天府,自称河伯。
马融《遗令》曰:冢中不得下铜唾壶。
贺循《葬礼》曰:藏物,今用瓦唾壶一枚。
蔡邕《表》曰:诏赐薰炉、唾壶,朝廷之恩,前后重叠,父母於子,尾馛加此。
孔臧《与子琳书》曰:侍中安国,群臣近见崇礼,不供亵器,犹复掌御唾壶。
朝廷之士,莫不荣之。
○书台
《东宫旧事》曰:皇太子初拜,有柏书台。
又曰:太子妃有漆书台。
○香炉
《汉官典》曰:尚书郎给女史二人,洁衣服,执香炉烧薰,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
《梁书》曰:侯景即位。
景床东边香炉无故堕地,景呼东西南北,皆谓为厢。
景曰:’此东厢香炉,那忽下地?’
议者以为湘东军下之徵。
《南史》曰: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
父贞,孝昌令。
初,弘景母郝氏梦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己而有娠。
又曰:庾仲文贪贿。
何尚之奏:’选令史龙向臣说,亦叹其授纳之过,言实得嫁女具,铜炉四人举乃胜,细葛斗帐等物,不可称数。’
《齐书》曰:江泌为南康王子琳侍读。
建武中,明帝害诸王后,泌忧念子琳,访志公道人,问其祸福。
志公覆香炉灰示之,曰:’都尽无馀。’
后子琳被害。
《东宫旧事》曰:皇太子初拜,有铜博山香炉一枚。
《晋东宫旧事》曰:泰元中,皇太子纳妃王氏,有银涂博山莲盘三斗香炉一。
《西京杂记》曰:长安巧工丁谖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为机环转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褥被,故取被褥以为名。
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以奇禽怪兽。
魏武《上杂物疏》曰:御物三十种,有磋囵香炉一枚,贵人、公主有纯银香炉四枚。
《襄阳记》曰:刘和季性爱香,上厕置香炉。
主簿张坦曰:’却墅公作俗人,贞不虚也。’
和季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君何恶我爱好也?’
《邺中记》曰:石虎冬月为复帐,四角安磋囵银凿镂香炉。
徐先生《南岳记》曰:衡山石室中有几及香炉。
卢谌《祭法》曰:香炉四时祠,坐侧皆置也。
徐爰《家仪》曰:婚迎,车前用铜香炉二。
《集异记》曰:吴郡吴泰能筮。
会稽卢氏失博山香炉,使泰筮之,泰曰:’此物质虽为金,其象突山,有树非林,有孔非泉,阊阖风至,时发青烟,此香炉也。’
语其主处,求即得之。
《古诗》曰:四坐且莫喧,愿听歌一言。
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
上以植松柏,下根据铜盘。
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连。
末火燃其中,青烟飏其间。
顺风入君怀,四坐莫不欢。
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
梁昭明太子《铜博山香炉赋》曰:
禀至精之纯质,产灵岳之幽深。
经般倕之妙指,运公输之巧心。
有蕙带而岩隐,亦霓裳而昇仙。
写嵩山之巃〈山从〉,
象邓林之仟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五-译文
《晋阳秋》记载:石勒假装侍奉王浚,送给石勒一只鹿尾。石勒没有拿走,而是把它放在玉璧上,朝拜时说:‘看到王公赐予的东西,就像看到王公本人一样。’
《晋书》记载:王衍,字夷甫,才貌双全,聪明伶俐得像神一样,每次拿着玉柄鹿尾,颜色和手一样。
《晋书》又记载:王导的妻子曹氏很嫉妒,王导就另外修建了一座馆来安置众妾。曹氏知道了这件事,王导担心会有其他事发生,辱骂他,所以命人驾车,还怕来得太晚,就用手里拿着的鹿尾柄赶牛前进。司徒蔡谟听说了这件事,对王导说:‘朝廷想要给你加封九锡。’王导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谦虚退让。
《宋书》记载:张融,字思光,年轻时就很有名,同郡的道士陆修静用白鹭羽毛和鹿尾送给他,说:‘这些是异物,用来献给异人。’张融临终时,留下遗嘱要建造白旌旗,不设祭品,让人拿着鹿尾登高复魂。
《宋书》又记载:张敷喜欢读玄学著作,也擅长文论。他二十岁时,父亲张劭让他和高士南阳宗少文谈论《易经》和《象传》,往返多次。宗少文想要屈服,握着鹿尾叹息说:‘我的道已经东传了。’从此他的名声日益提高。
《齐书》记载:周颙声音优美,辞藻华丽,擅长佛教理论,著有《三宗论》,讲述空性的假义。西凉州的智林道人给周颙写信,高度赞扬他,说‘拿着鹿尾来到这里四十多年,见到了很多宗派,只有这条道路黑白分明,无人能及’,他就是这样受到重视的。
《梁书》记载:卢广有儒学造诣,担任国子博士,在学宫中讲学,仆射徐勉以下的人都来了。谢举拜访卢广,多次折服他,言辞和道理都很出色,卢广非常佩服,就把手里拿着的鹿尾赠给了他,以示对他的尊重。
《陈书》记载:张讥擅长讲论。后主在东宫召集官员设宴,当时新制的玉柄鹿尾刚刚完成,后主亲自拿着它说:‘现在虽然有很多才子,但能拿得动这个的,只有张凯一个人。’于是亲手把鹿尾交给张讥。后主曾经到钟山开善寺,召集随从坐在寺西南的松树下,命令张讥讲论。当时鹿尾还没到,后主命令取来松枝,亲手交给张讥,说:‘可以代替鹿尾。’
《郭子》记载:何次道曾经拜访王丞相,用鹿尾敲击床榻,召唤何进来说:‘这是君子坐的地方。’
《郭子》又记载:孙安国去拜访殷中军,答应一起吃饭,但饭菜冷了又热,反复多次,双方都激烈地挥舞着鹿尾,结果鹿尾都掉进了饭里,宾主直到傍晚都忘了吃饭。
《郭子》又记载:王长史病重,躺在床上,灯下转动鹿尾观看,叹息说:‘这样的人竟然没有活到四十岁。’他去世后,刘尹在殡礼上,把犀牛角柄的鹿尾放在棺材里,因此痛哭。
《世说新语》记载:王丞相经常把一只鹿尾挂在帐中。等到殷中军来时,他就取下鹿尾,说:‘现在应该送给你。’
《世说新语》又记载:客人问乐令旨为什么不到,乐也不分析文句,用鹿尾柄敲击机子说:‘到了吗?’客人说:‘到了。’乐于是举起鹿尾说:‘如果到了,怎么会离开。’客人于是领悟并佩服。
《语林》记载:康法畅去拜访庾公,拿着鹿尾到那里。庾公说:‘鹿尾太华丽了,怎么会在你这里?’康法畅回答说:‘廉洁的人不求,贪婪的人不给予,所以才能在这里。’
《华阳国志》记载:宜君山出产鹿尾。
王道在《鹿尾铭》中说:谁说质地低微?在君子手中却显出尊贵。拂去污秽,静享清凉,虚心等待。
许询在《白鹿尾铭》中说:茂盛的秀美,伟岸的奇姿。柔弱而柔软,如同云散雪飞。君子运用它,探索深奥的哲理。
《齐书》记载:苍梧王想要加害高帝。高帝曾经用书案下的安鼻做盾牌,用铁做书镇,如意很大,以防万一,想要用它代替武器。
萧子显在《齐书》中记载:明僧绍,字丞烈,是平原郡聂县人。他在长广郡劳山隐居,被朝廷征召为正员郎,他以生病为由不接受。朝廷赐给他竹根如意和笋箨冠,隐士们以此为荣。
《梁书》记载:席阐文,武帝将要起兵,席阐文劝萧颖胄一起行动。于是派客人田祖恭私下报告武帝,并献上银抓和如意。武帝回报他以金如意。
《梁书》又记载:韦睿在邵阳抵抗魏国,韦睿乘坐素木车,手持白角如意指挥军队,一天内多次交战。
《梁书》又记载:殷钧,字季和。梁武帝和殷钧的父亲殷睿有旧交,把女儿永兴公主嫁给殷钧。公主骄横淫荡,性格险恶,殷钧身材矮小,被公主所憎恨。每次被召见,殷钧都会在墙上写下‘殷睿’字样,然后流泪离开,公主命令婢女绑着他回去。殷钧不胜愤怒,向武帝诉说,武帝用犀牛角如意击打公主,打在背上。尽管如此,武帝还是对殷钧有所怨恨,从侍中降职为王府咨议。
《梁书》又记载:李应,字公胤,有辩才。西昌侯萧藻担任益州刺史,任命李应为主簿,派他到都城。武帝喜欢他,问他说:‘现在的李应和以前相比怎么样?’李应回答说:‘现在比以前好。’武帝问原因,李应回答说:‘以前侍奉桓灵这样的君主,现在遇到了尧舜这样的君主。’武帝对他的回答表示赞赏,用如意敲击席子很久,任命他为益州别驾。
《后魏书》记载:高祖孝文帝想要测试儿子的志向,于是展示了许多宝物,让他们随意选择。京兆王元愉等人争相选择宝物,宣武帝只选择了一根骨如意,孝文帝对此感到非常惊奇。
《后魏书》又记载:广陵王元羽担任太子太保,录尚书事。孝文帝将要南征,派元羽持节安抚六镇,发动突骑,使各民族安宁和悦,元羽回来后担任廷尉卿。车驾出发时,孝文帝赐给元羽如意,以表示对他的心意。
《拾遗记》记载:吴主潘夫人的父亲因为犯法被处罚,潘夫人被送入织室。潘夫人容貌美丽,是江东的绝色。和她在织室里的有一百多人,都把她当作神女,敬而远之。有司把这件事报告给吴主,吴主让人画下她的容貌。潘夫人忧虑悲伤,不思饮食,瘦弱变形。工匠画下她的贞洁形象进呈吴主。吴主看到画像后,用虎魄如意抚案,如意碎裂,叹息说:‘这是一个贞洁的神女啊。’于是收纳了她。
《拾遗记》又记载:孙和喜欢邓夫人,经常把她放在膝上。孙和在月光下舞动火精如意,不小心伤了夫人的脸颊。
《胡综别传》记载:当时有人挖到一个长二尺七寸的铜匣,用琉璃做盖,上面铺满云母,打开后得到一块白玉如意,所持之处都刻有螭虎、蝇蝉等图案,当时没有人能认出它。太常把它拿去问胡综,胡综回答说:‘以前秦始皇东巡,因为金陵有天子之气,于是改名,挖掘江湖,平定山川,山南到处都埋藏宝物以抵挡王气。这件事见于《秦记》。’
《石委伦本事》记载:崇有长三尺二寸的珊瑚如意。
《世说新语》记载:殷荆州认识一个人,写了一篇赋给束晳看,用帷幕遮住他,殷荆州认为他有才华,告诉了王恭。正好看到新写的文章很可观,就用手中的信函打开。王恭看完后,殷荆州笑得停不下来。王恭看完后,既不笑,也不说好恶,只是用如意轻轻地点了一下。
《世说新语》又记载:殷荆州有所认识的人,写了一篇赋给束晳看,用帷幕遮住他,殷荆州认为他有才华,告诉了王恭。正好看到新写的文章很可观,就用手中的信函打开。王恭看完后,既不笑,也不说好恶,只是用如意轻轻地点了一下。殷荆州感到失落和沮丧。
又有人说:谢万北征时常常吟咏自得,从不安慰士兵。谢万的哥哥安对谢万说:‘你作为元帅,应该多召集将领们宴请,以让他们心情愉快。’谢万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召集了各位将领,却没有说些什么,只是用如意指了指四周的座位,说:‘各位都是能征善战的士兵。’将领们对此非常不满。
《语林》记载:石崇和王恺争相炫耀财富。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经常帮助王恺拿出高二尺左右的珊瑚来炫耀。王恺拿给石崇看,石崇用铁如意打碎了它。王恺又气又恼,石崇却淡淡地说:‘这算不了什么。’然后他让人拿出六十七枝光彩夺目的三尺珊瑚,王恺羡慕得无言以对。
《异苑》记载:太原的郭澄之,在义熙初年,诸葛长民想要任命他为辅国咨议,但郭澄之不愿意,后来成了南康太守。卢循在广州起兵反叛,诸葛长民事先告发了卢循的阴谋,因此怀恨在心,将郭澄之逮捕并交给廷尉。将要处以极刑的夜晚,郭澄之梦见一位神人用乌角如意给他,醒来后,如意就在他头旁边,长一尺多,形状非常简陋,郭澄之因此得以幸免。后来他随军队入关,带着如意一起,但后来如意突然不见了。
刘义庆在《启事》中说:皇帝赐给我一枚犀牛角雕刻的竹节如意,这是我从未见过的。
《晋书》记载:武帝泰康四年,有关部门上奏说先帝的旧物,一条用麻绳制成的细拂,用来表明节俭的美德。
《宋书》记载:孝武帝大明年间,拆除了高祖居住的阴壁,在那里建造了玉烛殿。与群臣一起观看时,床头有土制的屏风,墙上挂着葛制的灯笼和麻绳拂,侍中袁顗高度赞扬了皇帝节俭的美德。孝武帝说:‘一个农夫得到这些,已经算是过分了。’
《齐书》记载:陈显达的儿子陈休尚担任郢府主簿,到九江去拜别陈显达时,对他说:‘凡是奢侈的人,很少有不会失败的。鹿尾漱口拂是王谢家的东西,你不必追求这些。’然后他拿起拂子,当众烧毁了它。
《东宫旧事》记载:太子有两条白色的拂子。
秦嘉的妻子在《与嘉书》中说:现在送给你一条牛尾拂,可以用来拂去灰尘。
《晋书》记载:王敦担任荆州牧时,对外事大权独揽,有夺取帝位的野心,他引荐刘隗、刁协作为心腹。等到刘隗掌权后,他开始排挤王敦家族。王敦非常愤怒,写信陈述此事,从此心中愤愤不平。每次酒后,王敦都会吟咏魏武帝的《乐府歌》,用铁如意击打唾壶作为节拍,壶边都被打得缺口。
《梁书》记载:天监年间,中天竺国上表进贡,献上了琉璃唾壶。
《修复山陵故事》记载:皇后的陵墓中有五个白瓦唾壶。
《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时,有一个漆书银带唾壶。
魏武帝在《上杂物疏》中说:御用的杂物中有一只圆口的唾壶,四只漆圆油唾壶。贵人、公主各有三十只纯银参带唾壶。
王子年在《拾遗记》中说:魏文帝纳娶薛灵芸时,灵芸离别父母,哭泣了多日,泪水沾湿了衣服。等到上轿出发时,玉唾壶承接了她的泪水,壶立刻变成了红色,等到到达京城,壶中的泪水已经像泥泞一样。
又记载:吴王潘夫人的故事,皇帝曾与夫人游昭宣台,尽情欢乐,喝得大醉,将唾液吐在玉壶中,让侍女倒在台下。
《西京杂记》记载:广川王发掘魏襄王的陵墓,得到了一个玉唾壶。
《交州杂记事》记载:太康四年,临邑王范熊进贡了一个紫水晶唾壶,两个青色和两个白色水晶唾壶。
《续齐谐记》记载:武昌的小吏吴龛渡水时得到一块五色石,夜晚变成了一位女子,自称是吴龛的妻子。到家见到公公,公公穿着白罗袍,桌上放着漆几和铜唾壶,形状像天府,自称是河伯。
马融在《遗令》中说:墓中不得放置铜唾壶。
贺循在《葬礼》中说:埋葬物品时,现在用一只瓦唾壶。
蔡邕在《表》中说:皇帝赐给我熏炉和唾壶,这是朝廷的恩惠,前后重叠,父母对子女,最后的恩赐就是这样。
孔臧在《与子琳书》中说:侍中安国,最近见到崇礼,他不用私人的器物,仍然掌管御用的唾壶。朝廷的官员们,没有人不为此感到荣耀的。
《东宫旧事》记载:皇太子初拜时,有一个柏木书台。
又记载:太子妃有一个漆木书台。
《汉官典》记载:尚书郎配给两个女史,负责清洗衣物,手持香炉熏香,跟随进入台中,供使臣保护衣物。
《梁书》记载:侯景即位后,他的床边的香炉无缘无故掉在地上,侯景四处呼喊东西南北,都说是厢房。侯景说:‘这是东厢的香炉,怎么会突然掉在地上呢?’议论的人认为这是湘东军攻下的征兆。
《南史》记载: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阳秣陵人。他的父亲陶贞是孝昌令。最初,陶弘景的母亲郝氏梦见天人手持香炉来到她面前,于是就有了身孕。
又记载:庾仲文贪婪受贿。何尚之上奏说:‘选令史龙向臣说,他也感叹庾仲文接受贿赂的过度,说实际上得到了嫁女的嫁妆,四个铜炉一起才抬得动,细葛布斗帐等物品,数不胜数。’
《齐书》记载:江泌担任南康王子琳的侍读。建武年间,明帝杀害了各位王子,江泌非常担忧王子琳,访问志公道人,询问他的祸福。志公翻看香炉灰给他看,说:‘都已经烧尽了。’后来王子琳被害。
《东宫旧事》记载:皇太子初拜时,有一个铜博山香炉。
《晋东宫旧事》记载:泰元年间,皇太子纳妃王氏,有一个银涂博山莲盘三斗香炉。
《西京杂记》记载:长安的巧匠丁谖制作了一个卧褥香炉,也称为被中香炉,炉体四周有机关可以转动,炉体始终保持水平,可以放在被褥上,因此取名为被中香炉。他还制作了一个九层的博山香炉,上面雕刻着奇禽异兽。
魏武帝在《上杂物疏》中说:御用的杂物中有三十种,其中有一只圆口的香炉,贵人、公主各有四只纯银香炉。
《襄阳记》记载:刘和季非常喜爱香料,他在厕所里也放置了香炉。主簿张坦说:‘刘和季是个俗人,他的行为并不高尚。’刘和季说:‘荀令君到人家坐三天,那里三天都充满香气,你为什么讨厌我喜欢香料呢?’
《邺中记》记载:石虎在冬天制作了复帐,帐子的四个角上各放置了一个圆口的银制香炉。
徐先生在《南岳记》中说:衡山的石室中有几案和香炉。
卢谌在《祭法》中说:香炉在四季的祭祀中都要放置在座位旁边。
徐爰在《家仪》中说:婚迎时,车前要放置两个铜香炉。
《集异记》记载:吴郡的吴泰能占卜。会稽的卢氏丢失了一个博山香炉,让吴泰占卜,吴泰说:‘这个物品虽然是用金做的,但它的形状像山,有树但不是森林,有孔但不是泉水,当阊阖风来时,会发出青烟,这就是香炉。’他告诉了主人的位置,主人立刻找到了香炉。
《古诗》中说:各位请安静,让我唱一首歌。请听我说说铜炉器,它像南山一样崔嵬。上面可以种植松柏,下面根据铜盘。雕刻的图案各不相同,离娄的线条相互连接。火焰在中间燃烧,青烟在其中飘扬。顺着风向吹进你的怀里,四周的人无不欢喜。香风难以久留,空留蕙草凋零。
梁昭明太子在《铜博山香炉赋》中写道:拥有最纯粹的精神品质,产于灵秀的山岳深处。
经过工匠般倕的巧妙手指,运用公输般的心思巧妙。
有如蕙草般的花带隐藏在岩石之间,也如同彩虹般升腾到仙境。
描绘了嵩山的连绵起伏,象征着邓林(邓林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森林或山丘)的千姿百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五-注解
鹿尾:鹿尾是指鹿的尾巴,古代常用于朝拜或礼仪场合。在古代中国,鹿尾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尤其在朝拜或祭拜时,使用鹿尾可以表示对尊贵者的尊敬。在文献中,鹿尾常被用来象征高贵和尊贵。
王公:指古代的贵族或高官,是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层。
朝拜:指臣子对君主的敬礼,是一种表示尊敬和忠诚的行为。
玉柄:玉柄是指用玉石制成的手柄,常用于贵重物品,象征着高贵和尊贵。
九锡:九锡是古代中国授予诸侯王的一种礼遇,包括九种贵重物品,象征着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白旐:白旐是一种白色的旗帜,无旒(装饰品),在古代常用于丧葬仪式。
玄言:玄言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奥思考。
宗录:宗录可能指佛教中的宗派记录或教义汇编。
佛理:佛理是指佛教的教义和理论。
三宗论:三宗论可能指佛教中的某一宗派的论述。
空假义:空假义可能指佛教中关于空性的教义。
玉柄鹿尾:玉柄鹿尾是一种装饰有玉柄的鹿尾,常用于朝拜或礼仪场合,象征着尊贵。
短辕犊车:短辕犊车是一种简陋的车,常用于比喻地位低微。
犀柄鹿尾:犀柄鹿尾是一种以犀牛角为柄的鹿尾,象征尊贵和富有。
帐中:帐中指帐篷内,这里可能指王丞相的居所。
机:机可能指书案或书写用的工具。
笋箨冠:笋箨冠是一种用竹笋壳制作的帽子,是隐士的象征。
正员郎:正员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低级文官。
银抓罯:银抓罯可能指银制的抓握工具。
麾军:麾军是指指挥军队,麾子是古代军队中的指挥旗。
犀如意:犀如意是一种以犀牛角为柄的如意,象征尊贵。
骨如意:骨如意是一种以骨头制成的如意,常用于装饰或象征吉祥。
虎魄如意:虎魄如意是一种以虎魄(宝石)为材料的如意,象征尊贵和力量。
金陵: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古代认为此地有天子气。
云母:云母是一种矿物,常用于装饰。
螭虎文:螭虎文是一种装饰图案,以螭虎为图案。
蝇蝉等形:蝇蝉等形是指蝇和蝉等昆虫的形状,常用于装饰。
珊瑚如意:珊瑚如意是一种以珊瑚为材料的如意,象征尊贵。
手函:手函是指用手拿着的信函或文件。
幔戏:幔戏是指用帷幕遮蔽的戏剧或表演。
束晳:束晳是晋代文学家,这里可能指他的作品。
谢万:谢万,东晋时期著名文人,谢安之弟,以文学和书法著称。
北征:指谢万北伐,即谢安派遣谢万率军北伐。
啸咏:吟咏,指吟诵诗歌。
抚慰:安慰,安抚。
诸将:指军队中的将领。
如意:一种古代的吉祥物,形状似手,通常用于驱邪避灾。
石崇:西晋时期著名富豪,以豪奢著称。
王恺:西晋时期富豪,石崇的亲戚。
珊瑚:一种宝石,常用于装饰。
晋武帝:司马炎,晋朝开国皇帝。
廷尉:古代官名,掌管司法。
郭澄之:东晋时期官员。
诸葛长民:东晋时期官员。
乌角如意:一种用乌角(即牛角)制成的如意。
刘义庆:南朝宋时期文学家,著有《世说新语》。
犀镂竹节如意:一种装饰华丽的如意,用犀牛角雕刻。
麻绳拂:用麻绳制成的拂尘。
葛灯笼:用葛藤编织的灯笼。
陈显达:南朝宋时期官员。
郢府主簿:郢府的官员,主簿是负责文书的小官。
白眊拂:一种用白毛制成的拂尘。
旄牛尾拂:用旄牛尾制成的拂尘。
唾壶:古代盛放唾液的容器。
王敦:东晋时期将领,有篡位之心。
刘隗:东晋时期官员。
刁协:东晋时期官员。
魏武帝: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乐府歌: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铁如意:一种古代的武器,也用作装饰品。
琉璃唾壶:用琉璃制成的唾壶。
白瓦唾壶:用白瓦制成的唾壶。
漆书银带唾壶:用漆书和银带装饰的唾壶。
唾壶一枚:一个唾壶。
玉唾壶:用玉制成的唾壶。
紫水晶唾壶:用紫水晶制成的唾壶。
青、白水精唾壶:用青、白色水晶制成的唾壶。
五色石:颜色斑斓的石头。
白罗袍:白色的丝绸袍子。
铜唾壶:用铜制成的唾壶。
漆书银带:用漆书和银带装饰的。
香炉:古代用于焚香祭祀的器具。
尚书郎:古代官名,负责文书。
女史:古代官名,负责女官事务。
台中:指尚书省。
侯景:南北朝时期将领,曾篡位。
湘东军:指湘东地区的军队。
丹阳:古代地名,今南京市。
孝昌: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年号。
郝氏:指郝氏女子,陶弘景的母亲。
庾仲文:南北朝时期官员。
何尚之:南北朝时期官员。
江泌:南北朝时期官员。
明帝:南北朝时期皇帝。
志公道人:南北朝时期道士。
铜博山香炉:用铜制成的博山香炉。
银涂博山莲盘三斗香炉:用银涂饰的博山莲盘三斗香炉。
卧褥香炉:一种可以放在卧榻上的香炉。
被中香炉:一种可以放在被褥中的香炉。
奇禽怪兽:奇异的鸟兽。
磋囵:圆形。
贵人:古代皇帝的妃嫔。
公主:古代皇帝的女儿。
复帐:双层帐篷。
几:古代的一种家具。
香风:香气。
蕙草:一种香草。
梁昭明太子:梁昭明太子,即萧统,南朝梁的太子,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铜博山香炉赋》是一篇描写铜博山香炉的文学作品。
禀至精之纯质:禀,指承受、得到;至精,指最精纯的品质;纯质,指纯净的材料。这里形容香炉材质的纯净和精良。
产灵岳之幽深:产,指出产;灵岳,指神话中的灵秀山峰;幽深,指深远、幽静。这里形容香炉产自风景秀丽的神秘山峰。
般倕:般倕,古代传说中的巧匠,这里指代技艺高超的工匠。
妙指:妙指,指巧匠的手艺,这里指工匠的高超技艺。
公输之巧心:公输,指公输班,即鲁班,古代著名的工匠;巧心,指巧妙的心思。这里形容工匠的巧妙构思。
蕙带:蕙,指香草;带,指带子。这里形容香炉上装饰的香草图案。
岩隐:岩,指山岩;隐,指隐藏。这里形容香炉上的图案像隐藏在山岩之中。
霓裳:霓裳,指五彩缤纷的衣裳,这里比喻香炉上的装饰华丽如彩虹。
昇仙:昇,指上升;仙,指仙人。这里指香炉上的图案如同能够让人升仙。
写嵩山之巃〈山从〉:写,指描绘;嵩山,指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嵩山;巃〈山从〉,指山峰连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香炉上描绘了嵩山连绵的山峰。
象邓林之仟眠:象,指像;邓林,指邓林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仟眠,指千层叠嶂的样子。这里形容香炉上描绘了邓林山千层叠嶂的景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五-评注
梁昭明太子《铜博山香炉赋》开篇即以‘禀至精之纯质,产灵岳之幽深’描绘香炉的材质与产地,‘至精’一词用以形容香炉材质的纯净无瑕,‘灵岳’则暗示了香炉产自神秘的山岳之地,这种描述手法不仅展现了香炉本身的珍贵,也赋予了其一种超凡脱俗的灵性。
‘经般倕之妙指,运公输之巧心’两句,通过运用神话传说中的巧匠般倕和公输子,来赞誉香炉的制作工艺。般倕是古代传说中的巧匠,公输子则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他们的名字在此处象征着香炉制作工艺的精湛和巧妙,体现了作者对古代工匠技艺的推崇。
‘有蕙带而岩隐,亦霓裳而昇仙’描绘了香炉的形态和它所象征的意境。‘蕙带’与‘岩隐’相映成趣,暗示香炉如同一条散发着芳香的丝带,隐藏于山岩之间,既含蓄又典雅。‘霓裳’则是指五彩斑斓的衣裳,‘昇仙’则是指升入仙境,这两句表达了香炉所承载的神秘与超脱。
‘写嵩山之巃〈山从〉,象邓林之仟眠’进一步扩展了香炉的象征意义。‘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象征着崇高与庄严,‘巃〈山从〉’则是对嵩山雄伟景象的描绘。‘邓林’则是指传说中的仙境,‘仟眠’则是指林中静谧的景象。这两句将香炉与仙境相联系,强调了其超凡脱俗的品质。
整篇赋文通过对香炉材质、制作工艺、形态和象征意义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古代工艺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赞美。同时,通过神话传说中的元素,赋予了香炉一种超越现实的神秘色彩,使读者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