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七-原文
《说文》曰:簏,竹高箧也,字或作录。
《通俗文》曰:簏谓之匮笥。
《魏晋世语》曰:武帝欲以临淄侯植为词。世子患之,以车载簏,内诣朝歌长吴质与谋。杨胁馛白太祖不推。世子惧,质曰:’明后簏授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白推之,无人,修授罪矣。’世子从之,修果白推而无人,太祖繇是疑焉。
王隐《晋书》曰:洛阳有尉部小吏,忽有好物,尉疑诘问。云:’先行逢一老媪,说’有病,师卜当得城南年少暂相烦’,相报乃土车内,着漆簏中,行十馀里,过六七门,开簏,忽见楼閤好屋,问’此何处’云’是天上’见一妇人,三十五六,短青黑色,眉后有疵’。时贾后疏,亲闻其状,知是贾后,惭而去。
《晋书》曰:陆纳性吝,每自算料财物。有客入见之,羞忸以身映簏。
《晋中兴书》曰:王敦害周顗,籍其家,止见素簏,中有故絮。
《修复山陵故事》曰:武悼皇后玄宫贮衣虾蟆簏二。
《东宫旧事》曰:皇太子初拜,有漆马齿书簏,金装彩花簏。
《古诗》曰:交文象牙簏,婉转青丝绳。
《左传·昭四》曰:叔鲋求货於卫,滛刍荛者,卫人使屠伯馈叔向羹与一箧锦。
《春秋后语》曰:魏文侯命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汉书》曰:张安世字子儒,以父任用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惟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尾簜失。
《魏志》曰:胡质为荆州刺史薨,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己。
《晋书》曰:张华身死之日,家尾簜财,有文史溢於讥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七-译文
《说文》说:簏,是一种用竹子制成的较高的箱子,字有时也写作录。
《通俗文》说:簏被称为匮笥。
《魏晋世语》说:魏武帝想要让临淄侯曹植写文章。世子曹植感到困扰,用车载着簏,里面装着绢布,前往朝歌的长官吴质商议。杨修对太祖曹操说曹植没有推辞。世子曹植害怕,吴质说:‘明后如果将绢布放在簏车里来迷惑他,杨修一定会再次上报推辞,如果没有人,杨修就会受到责罚。’世子曹植听从了,杨修果然上报推辞,但没有其他人,太祖曹操因此产生了怀疑。
王隐的《晋书》说:洛阳有一个尉部的小官吏,突然得到了一件好东西,尉官怀疑并询问。小官吏说:‘我走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妇人,她说“我有病,师傅占卜说需要城南的一个年轻人暂时帮忙”,我报告给她后,她放在土车里,用漆簏装着,走了十多里,过了六七道门,打开簏子,忽然看到楼阁和美好的房屋,问“这是哪里”,她回答“这是天上”。我看到一个三十五六岁的妇人,身材短小,皮肤青黑色,眉毛后有瑕疵。’当时贾后疏远,亲自听到这个情况,知道是贾后,感到羞愧而离开。
《晋书》说:陆纳性格吝啬,经常自己计算家里的财物。有客人来访,他感到羞愧,用身体挡在簏子后面。
《晋中兴书》说:王敦害死了周顗,抄没了他的家产,只看到几个装着旧棉絮的素簏。
《修复山陵故事》说:武悼皇后的陵墓里存放着两个装衣服的虾蟆簏。
《东宫旧事》说:皇太子初次拜见时,有漆马齿书簏,金装彩花簏。
《古诗》说:交错的文象牙簏,用婉转的青丝绳系着。
《左传·昭公四年》说:叔鲋向卫国求货,卫国人派屠伯给叔向送来一锅肉汤和一箧锦。
《春秋后语》说:魏文侯命令乐羊攻打中山,三年后攻下。乐羊回来论功,魏文侯给他一箧诽谤信。
《汉书》说:张安世字子儒,因为父亲的推荐被任命为郎官,他擅长书写,在尚书省工作,对职责非常专注。皇帝巡视河东时,曾经丢失了三箧书。皇帝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认出了这些书,详细地描述了事情。后来找到了这些书,与原来的书进行比对,发现书尾的竹签丢失了。
《魏志》说: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去世,没有留下多余的财物,只有皇帝赐给的衣物和书箧。
《晋书》说:张华去世的那天,家里的财物只有装满文史的箧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七-注解
簏:簏是一种用竹子编制的容器,通常用来装载衣物、书籍等物品。在古代,簏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可以车载,用于运输。在文中,簏还指代了装有特定物品的箱子。
匮笥:匮笥是对簏的别称,意指用竹编制的箱子。
临淄侯植:临淄侯植指的是曹植,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文学家,曹操之子。
朝歌长吴质:朝歌长吴质是指吴质,东汉末年的人物,曾任朝歌(今河南淇县)的长官。
太祖:太祖通常指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世子:世子是指诸侯王的嫡长子,这里指曹植。
明后:明后指的是晋朝的明帝司马绍。
贾后:贾后指的是晋朝的贾南风,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
陆纳:陆纳是晋朝时期的人物,以吝啬著称。
王敦:王敦是东晋时期的权臣,曾任荆州刺史。
周顗:周顗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武悼皇后:武悼皇后是北魏孝文帝的皇后。
皇太子:皇太子是指皇帝的嫡长子,这里指晋朝的皇太子。
交文象牙簏:交文象牙簏是指用象牙装饰的、上面有交错的文字的簏。
叔鲋:叔鲋是春秋时期的人物。
滛刍荛者:滛刍荛者是指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卫人:卫人指的是卫国的居民。
屠伯:屠伯是指负责屠宰的人。
叔向:叔向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箧锦:箧锦是指装在箧中的锦缎。
乐羊:乐羊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
中山:中山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谤书:谤书是指诽谤他人的书信。
张安世:张安世是西汉时期的人物,曾任郎中令。
河东:河东是指黄河以东的地区。
胡质:胡质是东汉末年的人物,曾任荆州刺史。
张华:张华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尾簜:尾簜是指书籍的末尾部分,这里指书籍的结尾。
文史:文史是指历史和文学。
讥孺:讥孺是指批评和讥讽的言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七-评注
《说文》中提到‘簏’,是一种用竹子制成的竹箧,高而大,有时也写作‘录’。这里‘簏’字的出现,反映了古代对竹制容器的一种描述,同时也透露出竹子在古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俗文》中将‘簏’称为‘匮笥’,‘匮’有储存、收藏之意,‘笥’则指小型的竹制容器。这种称呼体现了古人对物品的命名习惯,同时也反映了竹制容器在储存物品方面的实用性。
《魏晋世语》中的故事讲述了曹植因被怀疑谋反,而用车载簏藏匿于吴质处,以图谋反。这里的‘簏’不仅是一种容器,更是一种藏匿的工具,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隐秘性。
王隐的《晋书》中记载了一个小吏遇到神秘老妪的故事,其中提到的‘漆簏’是一种用漆涂饰的簏,不仅体现了古代对物品的美观要求,也说明了漆器在古代的流行。
陆纳的吝啬性格在《晋书》中通过他羞涩地以身体遮掩‘簏’的形象得以体现,这里的‘簏’不仅是物品的载体,也成为了人物性格的象征。
《晋中兴书》中王敦害周顗的故事,‘素簏’中的‘故絮’暗示了古代贵族家庭中对于衣物等物品的珍视和传承。
《修复山陵故事》中武悼皇后玄宫的‘衣虾蟆簏’,展现了古代对于丧葬物品的讲究,‘簏’在这里成为了丧葬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东宫旧事》中皇太子拜见时的‘漆马齿书簏’和‘金装彩花簏’,反映了古代宫廷礼仪中的繁琐和讲究,‘簏’在这里成为了礼仪的一部分。
《古诗》中的‘交文象牙簏’和‘青丝绳’,通过对‘簏’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美好物品的赞美和追求。
《左传·昭四》中叔鲋求货于卫的故事,‘箧锦’的出现说明了古代贸易中物品的多样性,‘箧’作为承载物品的容器,在这里起到了连接商品与交易的作用。
《春秋后语》中乐羊攻中山的故事,‘一箧谤书’揭示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诽谤和暗箭,‘箧’在这里成为了传递信息的工具。
《汉书》中张安世因‘亡书三箧’而显露出其精于职守的一面,‘箧’在这里成为了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
《魏志》中胡质无余财,唯有‘赐衣书箧’,说明了古代官员的清廉和对于书籍的重视。
《晋书》中张华家‘尾簜财’的描述,‘尾簜’可能指的是书籍的末尾部分,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书籍的整理和收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