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龚遂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龚遂-原文

宣帝时,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起,二千石不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岁,召见,形貌短小,不副所闻。

上心轻之,[边批:年貌俱不可以定人。]

问:“息盗何策?”

遂对曰:“海濒辽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上改容曰:“选用贤良,固将安之。”

遂曰:“臣闻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上许焉,遣乘传至渤海界。

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遂单车独行至府。

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

[冯述评]

汉制,太守皆专制一郡,生杀在手,而龚遂犹云“愿丞相,御史无拘臣以文法”。

况后世十羊九牧,欲冀卓异之政,能乎?

古之良吏,化有事为无事,化大事为小事,蕲于为朝廷安民而已;

今则不然,无事弄做有事,小事弄做大事,事生不以为罪,事定反以为功。

人心脊脊思乱,谁之过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龚遂-译文

在汉宣帝时期,渤海郡及其周边地区连年饥荒,盗贼四起,地方官员无法控制。

皇帝选拔有能力治理的人,丞相和御史推荐龚遂,认为他可以胜任,皇帝便任命他为渤海太守。

当时龚遂已经七十岁,被召见时,身材矮小,与传闻中的形象不符。

皇帝因此对他有所轻视,[边批:年龄和相貌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

皇帝问:“你有什么办法平息盗贼?”

龚遂回答说:“海边地区偏远,未能受到皇帝的教化,百姓因饥寒交迫而官吏不关心,所以让陛下的子民在池塘中玩弄陛下的兵器。

现在陛下是想让我去战胜他们,还是安抚他们呢?”

皇帝改变态度说:“选用贤良之人,当然是为了安抚他们。”

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乱民就像整理乱绳,不能急躁,我希望丞相和御史不要用法律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皇帝同意了,派他乘传车到渤海郡。

郡里听说新太守到来,派兵迎接,龚遂却将士兵全部遣返,并发布命令给所属各县:“停止追捕盗贼的官吏;所有手持锄头、钩子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过问;只有手持兵器的人才是盗贼。”

龚遂独自一人乘车到府衙。

盗贼们听到龚遂的命令,立即解散,放下武器,拿起农具。

[冯述评]

汉朝的制度,太守在一郡之内拥有绝对权力,生杀大权在握,而龚遂却说“希望丞相和御史不要用法律条文来约束我”。

何况后世官员众多,想要实现卓越的政绩,可能吗?

古代的良吏,能够将有事化为无事,将大事化为小事,只求为朝廷安定百姓;

现在则不然,无事生非,小事变大,事情发生时不被视为罪过,事情解决后反而被视为功劳。

人心惶惶,思乱不已,这是谁的过错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龚遂-注解

渤海: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东部和辽宁省西部,靠近渤海。

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这里指的是郡守级别的官员。

龚遂:西汉时期的著名官员,以治理能力和清廉著称。

潢池:古代指小池塘,这里比喻为小规模的混乱或叛乱。

乘传:古代指乘坐官方提供的交通工具,通常是马车。

钩田器:古代农具,用于耕作,这里象征和平的农耕生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龚遂-评注

本文讲述了西汉宣帝时期,渤海郡因饥荒而盗贼四起,郡守无法控制局势,皇帝选拔龚遂为渤海太守的故事。龚遂以其独特的治理策略,成功平息了盗贼,恢复了当地的秩序。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官员治理能力的重视,以及对于和平与秩序的追求。龚遂的策略显示了他对民生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他通过减轻民众的负担,恢复农业生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盗贼问题。

艺术特色方面,本文通过对比和对话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龚遂的智慧和皇帝的明智。龚遂的形象通过他的言行被塑造得鲜明而立体,他的策略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

历史价值上,本文反映了汉代社会治理的一些特点,如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以及对于地方治理的重视。同时,它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如饥荒和盗贼的频发,以及官员治理能力的不足。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龚遂个人能力的赞扬,也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理念的一种体现。它强调了通过理解和同情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和平与秩序的持续追求。这些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龚遂》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