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魏元忠-原文
唐高宗幸东都时,关中饥馑。
上虑道路多草窃,命监察御史魏元忠检校车驾前后。
元忠受诏,即阅视赤县狱,得盗一人,神采语言异于众。[边批:具眼。]
命释桎梏,袭冠带乘驿以从,与人共食宿,托以诘盗。
其人笑而许之,比及东都,士马万数,不亡一钱。
[冯述评]
因材任能,盗皆作使。
俗儒以“鸡鸣狗盗之雄”笑田文,不知尔时舍鸡鸣狗盗都用不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魏元忠-译文
唐高宗前往东都时,关中地区正遭受饥荒。
皇帝担心路上会有很多盗贼,于是命令监察御史魏元忠负责检查车驾前后的安全。
魏元忠接到命令后,立即视察赤县的监狱,发现一名盗贼,他的神态和言语与众不同。[边批:有眼光。]
魏元忠命令释放他,给他穿上官服,让他乘坐驿站的马匹随行,并与他一起吃饭住宿,委托他负责查问盗贼。
这名盗贼笑着答应了,等到到达东都时,随行的士兵和马匹成千上万,却没有丢失一文钱。
[冯述评]
根据才能任用人才,连盗贼也能发挥作用。
那些世俗的儒生用“鸡鸣狗盗之雄”来嘲笑田文,却不知道在当时,除了鸡鸣狗盗之外,其他人都派不上用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魏元忠-注解
唐高宗:唐朝第三位皇帝,名李治,在位期间为649年至683年。
东都:指唐朝的东都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关中:指中国陕西省中部地区,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饥馑:指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监察御史: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和政绩。
魏元忠:唐朝官员,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赤县:古代对京城的称呼,这里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桎梏:古代用来束缚犯人的刑具,如手铐和脚镣。
冠带:古代官员的服饰,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驿:古代供官员和信使休息和换马的驿站。
诘盗:指审讯和追捕盗贼。
田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以善于用人著称。
鸡鸣狗盗:比喻小技能或小聪明,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魏元忠-评注
本文通过唐高宗时期的一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在治理国家时的一种智慧——因材施能。故事中的监察御史魏元忠在关中饥馑、盗贼横行的背景下,被任命为检校车驾前后的官员。他通过观察监狱中的盗贼,发现其中一人神采语言异于常人,便决定释放他并让他随行,以此来协助诘盗。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魏元忠的洞察力和胆识,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人才的重视和灵活运用的智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个故事强调了‘因材任能’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处理具体事务,都强调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特点来分配任务。这种思想在《论语》中也有所体现,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教育他们。魏元忠的做法正是这一思想的实践,他不仅释放了盗贼,还让他参与诘盗工作,最终达到了不亡一钱的效果。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简洁的叙述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魏元忠的果断和盗贼的机智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盗贼的笑而许之,不仅表现了他的自信,也暗示了他对魏元忠计划的认同和支持。这种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法,是古代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也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中国治理国家的智慧和方法。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在应对危机时的灵活和智慧,以及对于人才的重视和运用。这种智慧和方法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