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五-原文
○春下
《说苑》曰:管仲曰:’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吾道穷矣。’
《白虎通》曰:嫁娶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
京房《易占》曰:春当退贪吏,进柔良,恤幼孤,赈不足,求隐士,即万物应节而生,随气而长,是为春令也。
《司马法》曰:春不东征,秋不西伐,月食班师,所以省战也。(谓春不成生,秋不伐熟。夫兵阴象也,月食则阴毁,故息战也。)
《颜氏家训》曰: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取其实。讲说文章,春之华也;修身利行,秋之实也。
徐子《中论》曰:夫名之系于实也,犹物之系于时也。生物者春也,吐华者夏也,布叶者秋也,收成者冬也。斯无为而自成者,若强为之,则伤其性矣。
《风俗通》曰:赤春,俗说赤春从人假贷,家皆自乏之时。谨案《诗》曰:’春日载阳,有鸣鸧鹒’。《月令》:’衣青衣,服苍玉’,又《尔雅》’春曰青阳’,凡三春时不得夏赤也。今里语曰:’相斥角牛’,原其所以言,不当角牛,春从人求索也。(斥与赤音相似。)
周生《烈子》曰:仁如春风,惠如冬日。
《汜胜之书》曰:三月榆荚雨,高地强土可种木。
《投荒录》曰:南方春时晴霁即如夏,阴雨即如冬,不复有韶光丽景。若通四时言之,夏多而微有冬,春与秋不复辩矣。
陆机《要览》曰:九花树生南岳,虽经雪凝寒,花必开便落,时人谓之应春花。
《真诰》曰:正月庚申,上帝杀害日,不可请乞,百事无益。
《登真隐诀》曰:正月午,天地凶门日,不可建造穿凿。
又曰:正月亥,地破日,不可开山动土。
虞世南《史略》曰:北齐卢士深妻,崔林义之女,有才学,春日以桃花靧儿面,(靧,荒内切,洗面也。)咒曰:’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光华。取雪白,取花红,与儿洗面作华容。’
《楚辞》曰: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
又曰:目极千里兮伤春。
又曰:开春发岁兮,承阳施惠养百姓兮。
又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又曰:青春受谢(谢,去也。)白日昭。(昭者,明也。)
崔骃《临洛观春赋》曰:迎夏之首,末春之垂,桃之夭夭,杨柳依依。
张衡《归田赋》曰:仲春令月,景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睢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於焉逍遥,聊以娱情。
湛方生《惜春赋》曰:夫荣凋之感人,由色象之在镜。事随化而迁回,心无主而虚映。眄秋林而情悲,游春泽而心令。孰云知其所以,乘天感而叩性。
《古乐府诗》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张衡《歌》曰:浩浩阳春发,杨柳何依依。百鸟自南归,翱翔萃我枝。
李充《春游赋》曰:盖适性莫畅乎游,而时和莫逾乎春。
陆机《乐府诗》曰:游春芳草林,春芳伤客心。和风飞清响,鲜云垂薄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翩翩鸣鸠羽,喈喈鸧鹒吟。
王廙《春可乐》曰:春可乐兮,乐孟月之初阳,野晖赫以挥绿,山翠倩以发苍。
○立春
《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是月也,以立春。太史先三日,谒于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太史,礼官之属。谒,告。)立春之日,亲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迎春,祀春帝灵威仰于东郊之北。《周礼》迎郊五十里也。)还乃赏公卿大夫于朝,令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传》曰: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立春为启,立冬为闭。)
又曰:郯子对孔子曰:’少皞挚为鸟师而鸟名,青鸟氏,司启者也。'(青鸟,仓鹒也,以立春鸣,立夏止。)
《开元礼》曰: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以太昊配以勾芒氏,岁星、三辰七宿从祀。)立春后丑日,祀风师于国城东北。
《易通卦验》曰:立春条风至。宋均注曰:条风者,条达万物之风也。
《孝经钩命决》曰:先立春七日,敕狱吏决词讼,有罪当入,无罪当出。立春,敕门栏无关籥,以迎春之精,下弓戴楯,鼓示音声,动昆虫也。
《孝经纬》曰:周天七衡六间曰立春。后十五日,斗指寅为雨水。后十五日,斗指甲为惊蛰。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穀雨。
《续汉书·礼仪志》曰: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郡国县官下至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门外,以示兆民。
又曰:立春之日,下宽大书曰:制诏三公,方春东作,敬始慎微,动作顺之,罪非殊死,且勿案验。
《汉书》曰:元始中故事,兆五帝郊于洛阳,四方坛皆三尺无等。立春于东郊祭东帝勾芒,(《月令章句》曰:东郊,去邑八里,木数也。)车骑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返因赐文官太傅司徒以下,缣各有差。(《汉官名秋》曰:赐司徒、司空帛三十匹,九卿十五匹,《古今注》曰:建武八年立春,敕赐公十匹,卿七匹也。)
又曰: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童男冒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迎春至自野中,则迎者拜之而还,弗祭,三时不迎。
又郎顗上疏曰:今立春之后,火卦用事,当温而寒,违反时节,由功赏不至,而刑罚必加也。宜须立秋顺气行罚,臣伏案《飞候》,参察众政,(京房作《易飞候》。)以为立夏之后当有震裂涌水之害。
又曰:自司徒居位,阴阳多谬,(时刘峤为司徒,至阳嘉二年荣免。)久无虚已进贤之策,天下兴议,异人同咨。(咨,嗟叹也。)且立春已来,金气再见。(谓元年十二月己丑夜,白气入玉井,二年正月己丑,白虹贯日,此金气再见也。)金能胜木,必有兵气,宜黜司徒,以应天意。
又郎顗时问曰:方春东作,报德之始,元气开发,养导万物,王者因天视听,奉顺时气,务崇温柔,遵行月令。(《礼记月令》:孟春,天子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人。仲春,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省囹圄,去桎梏,止狱讼。)而今立春之后,考事不息,秋冬之政行乎春,故虹春见,掩蔽日曜。凡邪气乘阳,则虹霓在日,斯皆执事刻意所致,殆非朝廷优宽之本,此其变常之咎也。
又曰:孔子作《春秋》,书正月者,敬岁之始也。(《公羊传》曰: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正月者何?岁之始。)王者则天之象,因时之序,宜开发德号,爵贤命士,流宽大之泽,垂仁厚之德,(《礼记》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相布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赏遂行,无有不当。)顺助元气,含养庶类。如此则天文昭烂,星辰显列,五纬循轨,四时和睦。(五帝,五星。)否则太阳不光,天地溷浊,时气错逆,霾雾蔽日。(《尔雅》曰:风而雨土为霾也。)自立春以来,累经旬朔,未见仁德有所施布,但闻罪罚考掠之声。夫天之应人,疾于影响,而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日者太阳,以象人君,政变于下,日应于天,清浊之占,随政抑扬,天之见异,事无虚作。岂独陛下倦于万机,帷幄之政有所阙欤?
《晋书·礼志》曰:太史每岁上其年历,先立春,读五时令,服名随方色。帝升御座,尚书以下就席,讫,赐酒一卮。
《唐书》曰:景龙中,中宗孝和帝以立春日宴别殿,内出剪彩花,令学士赋之。
又曰:景龙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上命侍臣自芳林门经苑东度入仗,至望春宫迎春。内出彩花树,人赐一枝。
《荆楚岁时记》曰: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之字,傅咸《燕赋》,有其言矣。(傅咸《燕赋》云:四气代至,敬迎其始。彼应运而方臻,乃设燕以迎止。翚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衔青书以赞时,着亘春之嘉祉。)
《周书时训》曰:立春之日,东风不解冻,号令不行。蛰虫不震,阴气奸阳。鱼不上冰,甲胄私藏。雨水之日,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瓜不熟。
《国语》曰:农祥晨正。唐固注曰:农祥,房星也。晨正,谓晨见南方。谓立春之日。
《齐人月令》曰:凡立春日食生菜,不可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
《四时篡要》曰:立春贮水,谓之水神,酿酒不坏。
《修真入道秘言》曰:以立春日清朝北望,有紫缘白云者为三元君三素飞云也,乘八舆之轮,上诣天帝。(是太素三元君女真也。天帝,是天地玉清君。)天子候见,再拜自陈,某乙乞得侍给轮毂。(以意云云,若虽不见典服之形,亦宜拜乞之。他放此。)三过见元君之辇者,白日升天。(按举场常试,立春日望三素云,诗取此事。)
《真诰》曰:立春日,勿行威刑。(八节同此。)
《论衡》曰:立春为土象人,男女各二,秉耒鉏,或立土牛。象人土牛,未必耕也,顺气应时,示率下也。
○春分
《礼》曰:春分之日玄鸟至。后五日,雷乃发声;后五日,始电。
《传》曰:玄鸟氏,司分者也。(春分来,秋分去。)
《易通卦验》曰:震,东方也,主春。春分日,青气出直震,此正气也。气出右,物半死。气出左,蛟龙出。震气不出,则岁中少雷,万物不实,人民疾热。
《孝经说》曰:春分之日,日在中衡。
又曰:斗指卯为春分。
《齐人月令》曰:春分不杀生,不吊疾。君子齐戒,衣夹衣,导引,不食生冷。
《白虎通》曰:明庶风,春分至,王者修封疆,理田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五-译文
《说苑》记载,管仲说:‘我无法像春风一样吹拂人们,像夏雨一样滋润人们,我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了。’
《白虎通》说:为什么要在春天举行嫁娶?因为春天是天地相交,万物开始生长,阴阳交汇的时候。
京房在《易占》中说:春天应该辞退贪婪的官吏,提拔温和善良的人,关心孤儿幼女,救济贫困之人,寻找隐士。这样万物就会按照季节生长,随着气息而成长,这就是春天的命令。
《司马法》说:春天不应该向东出征,秋天不应该向西征伐,月亮出现食相时应该班师回朝,这是为了减少战争。(意思是春天不应该破坏生长,秋天不应该破坏收获。战争是阴的象征,月亮出现食相则阴气受损,所以停止战争。)
《颜氏家训》说:学者就像种树。春天欣赏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说文章是春天的花朵;修身养性,行为端正是秋天的果实。
徐子《中论》说:名声依赖于实质,就像事物依赖于时间一样。使万物生长的是春天,开花的是夏天,长叶的是秋天,收获的是冬天。那些自然而然形成的东西,如果强行干预,就会伤害它的本性。
《风俗通》说:赤春,俗语说赤春是人们向别人借贷,家家户户都感到贫困的时候。根据《诗经》说:‘春日阳光明媚,有鸟儿在鸣叫。’《月令》说:‘穿青衣,佩戴青玉。’《尔雅》说:‘春天叫青阳’,整个春天不能穿红色的衣服。现在俗语说:‘相争角牛’,原来这句话不应该是角牛,而是春天向人们求索。(相争与赤音相似。)
周生《烈子》说:仁爱就像春风,恩惠就像冬日。
《汜胜之书》说:三月榆树结果实的时候下雨,高地上的强土可以种植树木。
《投荒录》说:南方春天晴朗时就像夏天,阴雨时就像冬天,不再有美好的景色。如果通观四季来说,夏天较多,略微有些冬天的感觉,春天和秋天已经无法分辨。
陆机《要览》说:九花树生长在南岳,即使经过冰雪凝结的寒冷,花朵也一定会开放然后凋落,人们称之为应春花。
《真诰》说:正月庚申日,上帝杀害日,不可以祈求,所有事情都没有益处。
《登真隐诀》说:正月午时,天地凶门日,不可以建造或挖掘。
又曰:正月亥日,地破日,不可以开山动土。
虞世南《史略》说:北齐卢士深的妻子,崔林义的女儿,有才学,春天用桃花洗脸,(靧,洗面的意思。)念咒语说:‘取红花,取白雪,给女儿洗脸让她光彩照人。取白雪,取红花,给女儿洗脸让她容光焕发。取雪白,取花红,给女儿洗脸让她美丽动人。’
《楚辞》说:新的一年春天到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南征。
又曰:目光触及千里,感到春天的忧伤。
又曰:春天到来,新的一年开始,阳光普照,养育百姓。
又曰:王孙出游不归,春天的草长得很茂盛。
又曰:青春时节过去了,白天变得明亮。
崔骃《临洛观春赋》说:迎接夏天的开始,春天即将结束,桃花盛开,杨柳依依。
张衡《归田赋》说:仲春时节,景色和谐,气候清爽,原野和低地郁郁葱葱,百草茂盛。王睢鸟展开翅膀,鸧鹒鸟哀鸣,它们交颈而飞,相互呼应。
湛方生《惜春赋》说:荣华凋零感动人心,就像镜子中的颜色变化。事情随着变化而迁回,心没有主见而空虚。看着秋天的树林感到悲伤,在春天的水泽中游玩感到愉悦。谁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顺应天意触动本性。
《古乐府诗》说:青青园中葵,朝露等待太阳晒干。阳春布施恩德,万物生辉。
张衡《歌》说:浩荡的阳春来临,杨柳依依。百鸟从南方归来,在我树枝上飞翔。
李充《春游赋》说:适应自己的本性没有比游玩更畅快的,而时令和谐没有比春天更合适的。
陆机《乐府诗》说:在春天的芬芳草丛中游玩,春天的芬芳让人心伤。和风飘扬清脆的声音,鲜云低垂,形成薄薄的阴云。香草散发着美好的气息,时鸟唱着美妙的歌声。鸣鸠展翅飞翔,鸧鹒鸣叫。
王廙《春可乐》说:春天令人愉悦,乐在孟春之初阳,野外阳光灿烂,绿色盎然,山色翠绿,发出苍翠。
《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这个月是立春之月。太史提前三天,向天子报告说:‘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于是斋戒。
《传》说:凡分至启闭,必须记录云彩的变化,是为了预防。
又曰:郯子对孔子说:‘少皞挚为鸟师而鸟名,青鸟氏,负责开启。’(青鸟,仓鹒也,立春时鸣叫,立夏时停止。)
《开元礼》说:立春在东郊祭祀青帝,(以太昊配以句芒氏,岁星、三辰七宿从祀。)立春后的丑日,在国城东北祭祀风师。
《易通卦验》说:立春时条风到来。宋均注解:条风,是使万物条达的风。
《孝经钩命决》说:立春前七日,命令狱吏判决诉讼,有罪的人应该入狱,无罪的人应该释放。立春时,命令关闭门闩,以迎接春天的精神,放下弓箭,展示音乐,惊动昆虫。
《孝经纬》说:周天七衡六间称为立春。十五天后,斗指向寅为雨水。十五天后,斗指向甲为惊蛰。十五天后,斗指向乙为清明。十五天后,斗指向辰为谷雨。
《续汉书·礼仪志》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的百官都穿青色衣服,郡国县官下至令史,都戴青色头巾,树立青色旗帜,在门外展示土牛耕作的人,以示给百姓看。
又曰:立春之日,发布宽大的诏书说:制诏三公,春天开始耕作,要谨慎行事,动作顺应自然,罪行不是死刑的,暂时不要审查。
《汉书》说:元始年间的故事,祭祀五帝于洛阳,四面坛都是三尺高,没有等级。立春在东郊祭祀东帝句芒,(《月令章句》说:东郊,离城八里,是木的象征。)车马服饰都是青色,唱歌青阳八佾,跳舞云翘之舞,然后赐给文官太傅司徒以下的缣各有不同。(《汉官名秋》说:赐给司徒、司空缣三十匹,九卿十五匹,《古今注》说:建武八年立春,命令赐给公十匹,卿七匹。)
又曰:立春之日,都戴青色旗帜和头巾,在东郭外迎接春天,让一个童男穿着青衣,先在东郭外的野外,迎接春天从野外回来,迎接的人向他行礼然后返回,不进行祭祀,其他三个季节不迎接。
又郎顗上疏说:现在立春之后,火卦当权,应该温暖却寒冷,违反了时节,这是因为功赏没有到达,而刑罚却一定会有。应该等到立秋时顺应节气来执行刑罚,我查阅了《飞候》,参考观察了众多政治事务,(京房著有《易飞候》。)认为立夏之后将有地震涌水之害。
又说:自从司徒任职以来,阴阳多错乱,(当时刘惔担任司徒,到阳嘉二年被免职。)长时间没有虚心进贤的策略,天下议论纷纷,不同的人都有同样的叹息。(叹息,感叹。)而且立春以来,金气再次出现。(指元年十二月己丑夜晚,白气进入玉井,二年正月己丑,白虹贯日,这是金气再次出现。)金能克木,必有兵气,应该罢免司徒,以顺应天意。
又郎顗当时问说:正当春天耕作开始,报答德行的开始,元气开始开发,养育引导万物,王者顺应天意视听,遵循时气,务必崇尚温柔,遵循月令。(《礼记月令》:孟春,天子命令宰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至百姓。仲春,安萌芽,养育幼小,存养孤儿,省视监狱,去除刑具,停止诉讼。)然而现在立春之后,考察事务不停,秋冬的政策在春天执行,所以彩虹在春天出现,遮蔽了太阳的光芒。凡是邪气乘阳,彩虹就会出现在太阳上,这些都是当权者刻意造成的,恐怕不是朝廷宽厚的根本,这是变化无常的罪过。
又说:孔子著《春秋》,记载正月,是尊敬一年的开始。(《公羊传》说: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是什么?君主的开始年。正月是什么?一年的开始。)王者效法天象,顺应时序,应该开启德号,封赏贤士,流布宽大的恩泽,垂示仁厚的德行,(《礼记》在东郊迎接春天,然后赏赐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廷。宰相布和令行庆施惠,下至百姓。庆赏得以实行,没有不当。)顺应辅助元气,养育万物。这样则天文灿烂,星辰排列,五行星轨运行,四时和谐。(五帝,五星。)否则太阳不发光,天地混浊,时气错乱,霾雾遮蔽太阳。(《尔雅》说:风而雨土为霾。)自从立春以来,连续经过数个朔望,未见仁德有所施布,只听到罪罚拷掠的声音。天对人的回应,比影子和回声还要快,而自从进入新的一年,常常有蒙气,月亮不发光,太阳不照耀。太阳是太阳,象征着人君,政治变化在下面,太阳在天空中的变化回应,清浊的占卜,随着政治的起伏,天所显现的异象,事情没有空作。难道仅仅是陛下对万机感到疲倦,宫中的政治有所缺失吗?
《晋书·礼志》说:太史每年上呈当年的历书,在立春之前,读五时令,服饰颜色随方位。
《唐书》说:景龙年间,中宗孝和帝在立春日于别殿设宴,宫内拿出剪彩花,让学士赋诗。
又说:景龙四年正月八日立春,皇帝命令侍臣从芳林门经过苑东进入宫殿,到望春宫迎春。宫内拿出彩花树,每人赐给一枝。
《荆楚岁时记》说:立春日,全部剪彩为燕子戴在头上,贴上‘宜春’的字样,傅咸的《燕赋》中有这样的话。(傅咸《燕赋》说:四季更替,敬迎其始。它顺应运势而正要到来,于是设燕子以迎止。燕子轻盈的翅膀翩翩起舞,像要飞起却还未起飞。何夫人的手艺多么巧妙,形式和形象多么相似。口含青书以赞时,着亘春之嘉祉。)
《周书时训》说:立春之日,东风不解冻,号令不行。虫子不醒,阴气侵犯阳气。鱼不上冰,铠甲私藏。雨水之日,獭不捕鱼,国家多盗贼。鸿雁不至,远方的人不服从。草木不发芽,果瓜不成熟。
《国语》说:农祥星在早晨正中。唐固注说:农祥,指的是房星。晨正,指早晨出现在南方。指立春之日。
《齐人月令》说:立春日吃生菜,不可过多,取迎接新年的意思而已,以及进献浆粥,以引导和气。
《四时篡要》说:立春储存水,称为水神,酿酒不会变质。
《修真入道秘言》说:在立春日清晨向北望,有紫气白云的是三元君三素飞云,乘坐八轮车,上达天帝。(这是太素三元君女真。天帝,是天地玉清君。)天子等候相见,再拜自陈,某乙请求得到侍奉轮毂。(以意云云,即使不见典服之形,也应当拜求之。其他情况以此类推。)三过见到元君的车队,白天升天。(按照举场常试,立春日望三素云,诗取此事。)
《真诰》说:立春日,不要执行严厉的刑罚。(八节都是如此。)
《论衡》说:立春为土象人,男女各二,手持耒耜,或者立土牛。象征人土牛,未必耕作,顺应节气,表示率下。)
春分:
《礼》说:春分之日,玄鸟到来。再过五天,雷声响起;再过五天,开始闪电。
《传》说:玄鸟氏,掌管分季的人。(春分来,秋分去。)
《易通卦验》说:震,东方,主春。春分日,青气直出震位,这是正气。气出右边,物半死。气出左边,蛟龙出现。震气不出,则年中少雷,万物不实,人民多热病。
《孝经说》说:春分之日,太阳在赤道。
又说:斗指向东方为春分。
《齐人月令》说:春分不杀生,不吊丧。君子斋戒,穿夹衣,导引,不吃生冷。
《白虎通》说:明庶风,春分至,王者修封疆,理田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五-注解
春风:春风通常指春季的温暖和风,象征着生机和希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风常被用来比喻仁爱和恩泽。
夏雨:夏雨指的是夏季的雨水,通常与丰收和滋润万物相关联,象征着滋养和生长。
阴阳交接:阴阳是中国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阴阳交接指的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春季是阴阳交替的重要时期。
贪吏:贪吏指的是贪婪的官员,这里指的是在春季应该摒弃贪婪,推行廉洁。
柔良:柔良指的是柔和善良的品质,这里指的是在春季应该推广这些品质。
幼孤:幼孤指的是年幼的孤儿,这里指的是在春季应该关心和照顾他们。
赈不足:赈不足指的是救济贫困,这里指的是在春季应该进行扶贫工作。
隐士:隐士指的是隐居的人,这里指的是在春季应该寻找有才能的隐士。
春令:春令指的是春季的气候和节气,这里指的是按照春季的气候和节气来行事。
东征:东征指的是向东进行战争,这里指的是春季不适合进行战争。
西伐:西伐指的是向西进行战争,这里指的是秋季不适合进行战争。
月食:月食是指月亮进入地球的阴影中,这里指的是月亮的阴影象征着阴气的破坏,因此不适合进行战争。
班师:班师是指军队撤退,这里指的是因为月食而停止战争。
省战:省战指的是减少战争,这里指的是因为月食而减少战争。
学者:学者指的是有学问的人,这里比喻学习的过程。
种树:种树比喻培养人才或进行教育。
春华秋实:春华秋实比喻事物的发展过程,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指前期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生物:生物指的是生命的产生,这里指的是春季是生命开始生长的时期。
吐华:吐华指的是花朵开放,这里指的是夏季是花朵盛开的时期。
布叶:布叶指的是树叶生长,这里指的是秋季是树叶茂盛的时期。
收成:收成指的是收获,这里指的是冬季是收获的季节。
赤春:赤春指的是春季,因为春季万物生长,颜色鲜艳,所以被称为赤春。
青阳:青阳指的是春季,因为春季阳光明媚,天空呈现青色,所以称为青阳。
相斥角牛:相斥角牛是一种民间说法,指的是春季牛角相斗的景象,实际上春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不应有角斗行为。
仁:仁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仁爱、仁慈。
惠:惠指的是仁慈、恩惠。
榆荚:榆荚是榆树的果实,这里指的是春季榆荚雨,适合种植树木。
韶光丽景:韶光丽景指的是美好的春光和景色。
应春花:应春花指的是适应春季开花的植物。
杀害日:杀害日指的是不吉利的日期,不宜进行重要活动。
凶门日:凶门日指的是不吉利的日期,不宜进行建筑或挖掘等活动。
地破日:地破日指的是不吉利的日期,不宜进行开山动土等活动。
靧:靧是指洗脸,这里指的是用桃花和白雪洗脸。
献岁发春:献岁发春指的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汩吾南征:汩吾南征指的是我向南行进。
目极千里兮伤春:目极千里兮伤春指的是看到远方的景色,感到春天的悲伤。
承阳施惠养百姓兮:承阳施惠养百姓兮指的是接受阳光的恩惠,养育百姓。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指的是王孙出游不归,春天草长得很茂盛。
青春受谢:青春受谢指的是春天过去,夏天来临。
白日昭:白日昭指的是白天明亮。
桃之夭夭,杨柳依依:桃之夭夭,杨柳依依指的是桃花盛开,杨柳垂下。
仲春令月:仲春令月指的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景和气清:景和气清指的是景色美好,气息清新。
原隰郁茂,百草滋荣:原隰郁茂,百草滋荣指的是平原和低地草木茂盛。
王睢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王睢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指的是鸟儿在春天鸣叫。
逍遥:逍遥指的是自由自在地游荡。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指的是园中的葵花在朝露中等待太阳升起。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指的是春天的阳光带来恩泽,万物因此生机勃勃。
浩浩阳春发,杨柳何依依:浩浩阳春发,杨柳何依依指的是春天到来,杨柳依依。
百鸟自南归,翱翔萃我枝:百鸟自南归,翱翔萃我枝指的是百鸟从南方归来,在树枝上翱翔聚集。
盖适性莫畅乎游,而时和莫逾乎春:盖适性莫畅乎游,而时和莫逾乎春指的是最适合游历的时候是春天,最适合顺应本性的时候也是春天。
游春芳草林,春芳伤客心:游春芳草林,春芳伤客心指的是在春天的芳草林中游玩,春天的美景会触动游子的心。
和风飞清响,鲜云垂薄阴:和风飞清响,鲜云垂薄阴指的是和煦的春风带来清脆的声音,明亮的云朵垂下薄薄的阴影。
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指的是蕙草散发着芬芳的气息,春天的鸟儿唱出悦耳的歌声。
翩翩鸣鸠羽,喈喈鸧鹒吟:翩翩鸣鸠羽,喈喈鸧鹒吟指的是鸠鸟振翅飞翔,鸧鹒鸣叫。
野晖赫以挥绿,山翠倩以发苍:野晖赫以挥绿,山翠倩以发苍指的是田野中的阳光闪耀着绿色,山峦显得翠绿。
孟春之月:孟春之月指的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
太史:太史,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占卜等事务。
谒:谒指的是拜见。
迎春:迎春指的是迎接春天的到来,通常是指祭祀春神的活动。
郊:郊指的是城外的田野。
青帝:青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春季之神。
勾芒氏:勾芒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神,也是春天的象征。
岁星:岁星指的是木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木星是岁星,代表着时间的变化。
三辰七宿:三辰七宿指的是天上的三个星宿和七个星座,它们与时间、季节和天文现象相关。
条风:条风指的是春风,条达万物。
敕:敕指的是皇帝的命令。
狱吏:狱吏指的是负责监狱的官员。
词讼:词讼指的是诉讼案件。
兆民:兆民指的是众多的百姓。
分至启闭:分至启闭指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启闭指的是季节的交替。
云物:云物指的是云彩和天气变化。
少皞挚:少皞挚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鸟师,也是青鸟氏的祖先。
青鸟:青鸟是一种鸟类,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青鸟是司启的神鸟。
立春祀青帝于东郊:立春祀青帝于东郊指的是在立春这一天,在东郊祭祀青帝。
风师:风师是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条风至:条风至指的是春风到来。
敕狱吏决词讼:敕狱吏决词讼指的是命令狱吏审理诉讼案件。
门栏无关籥:门栏无关籥指的是解除门闩和门闩。
弓戴楯:弓戴楯指的是手持弓箭和盾牌。
鼓示音声:鼓示音声指的是击鼓以示声音。
动昆虫:动昆虫指的是唤醒昆虫。
周天七衡六间:周天七衡六间指的是天空中的一些星宿。
斗指寅:斗指寅指的是北斗七星指向寅位,寅位是春季的起始。
斗指甲:斗指甲指的是北斗七星指向甲位,甲位是春季的结束。
斗指乙:斗指乙指的是北斗七星指向乙位,乙位是春季的过渡。
斗指辰:斗指辰指的是北斗七星指向辰位,辰位是春季的另一个过渡。
斗指巳:斗指巳指的是北斗七星指向巳位,巳位是春季的另一个过渡。
立春之日:立春之日指的是立春这一天。
夜漏未尽五刻:夜漏未尽五刻指的是夜晚的时间还未到五刻。
衣青:衣青指的是穿着青色的衣服。
帻:帻是一种头巾。
幡:幡是一种旗帜。
土牛耕人:土牛耕人指的是用土制成的牛来象征农业。
制诏三公:制诏三公指的是皇帝下诏给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东作:东作指的是春季的农作活动。
敬始慎微:敬始慎微指的是谨慎开始,小心行事。
案验:案验指的是审查。
兆五帝郊于洛阳:兆五帝郊于洛阳指的是在洛阳郊外祭祀五帝。
车骑服饰皆青:车骑服饰皆青指的是车辆、马匹和服饰都是青色的。
歌青阳八佾:歌青阳八佾指的是唱青阳八佾的乐曲。
云翘之舞:云翘之舞指的是一种舞蹈。
缣:缣是一种丝织品。
公:公指的是三公之一,即太尉、司徒、司空。
卿:卿指的是九卿之一。
建武八年:建武八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八年,即公元32年。
公十匹,卿七匹:公十匹,卿七匹指的是赐给三公的丝织品是十匹,赐给九卿的是七匹。
青衣:青衣指的是青色的衣服。
东郭外:东郭外指的是城东门外。
野中:野中指的是野外。
东郭外野中:东郭外野中指的是城东门外野外。
弗祭:弗祭指的是不进行祭祀。
三时不迎:三时不迎指的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不进行祭祀。
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开始,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前后。立春时节,万物复苏,气候逐渐转暖,是古代农耕社会重要的节气之一。
火卦:火卦,指《易经》中的卦象之一,代表火元素,象征着温暖、光明、热情等。在立春之后,火卦用事,意味着应当是温暖和煦的气候。
顺气行罚:顺气行罚,指按照自然节气和天时来执行刑罚。立秋之后顺气行罚,意味着在秋季气候渐凉时执行刑罚,符合自然规律。
飞候:飞候,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天象、气象等预测未来,京房作《易飞候》即指京房所著的《易经》占卜书。
司徒:司徒,古代官名,为三公之一,负责教化、礼仪等事务。
阴阳多谬:阴阳多谬,指阴阳五行理论中的不平衡,即阴阳两气失和。
咨:咨,嗟叹,感叹。
金气再见:金气再见,指天空中出现金色的云气,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兵气:兵气,指战争即将发生的预兆。
月令:月令,古代的一种时令制度,规定了每个月的行政、农事、祭祀等事务。
敬岁之始:敬岁之始,指尊重和庆祝一年的开始。
天文昭烂:天文昭烂,指天空中的星象明亮,是吉祥的征兆。
霾雾蔽日:霾雾蔽日,指天空中的雾霾遮蔽了太阳,是不祥之兆。
五时令:五时令,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时令制度。
方色:方色,指根据五行理论所对应的颜色。
玄鸟:玄鸟,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春分时出现,象征春天的到来。
震:震,指《易经》中的卦象之一,代表雷,与春季有关。
斗指卯:斗指卯,指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卯位,表示春分时节。
明庶风:明庶风,古代风名,春分时出现,象征春天的温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五-评注
又郎顗上疏曰:今立春之后,火卦用事,当温而寒,违反时节,由功赏不至,而刑罚必加也。
郎顗在这段话中通过天象来反映政治现实,指出立春之后天气反常,火卦当旺却寒冷,暗示政治上的赏罚不当,刑罚过重,而功赏不足。这种以天象比喻人事的手法,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强调了自然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宜须立秋顺气行罚,臣伏案《飞候》,参察众政,(京房作《易飞候》。)以为立夏之后当有震裂涌水之害。
郎顗建议在立秋时顺应节气执行刑罚,并引用《易飞候》的预言,认为立夏之后将有水灾。这里郎顗不仅关注当前的政治问题,还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所预见,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和预测能力。
又曰:自司徒居位,阴阳多谬,(时刘峤为司徒,至阳嘉二年荣免。)久无虚已进贤之策,天下兴议,异人同咨。(咨,嗟叹也。)且立春已来,金气再见。(谓元年十二月己丑夜,白气入玉井,二年正月己丑,白虹贯日,此金气再见也。)金能胜木,必有兵气,宜黜司徒,以应天意。
郎顗进一步指出司徒之位存在问题,阴阳失衡,没有虚心纳贤,导致天下议论纷纷。同时,他通过观察天象,预言将有兵事发生,建议罢免司徒以顺应天意。这显示了郎顗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政治局势的敏锐洞察。
又郎顗时问曰:方春东作,报德之始,元气开发,养导万物,王者因天视听,奉顺时气,务崇温柔,遵行月令。(《礼记月令》:孟春,天子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人。仲春,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省囹圄,去桎梏,止狱讼。)而今立春之后,考事不息,秋冬之政行乎春,故虹春见,掩蔽日曜。凡邪气乘阳,则虹霓在日,斯皆执事刻意所致,殆非朝廷优宽之本,此其变常之咎也。
郎顗在询问中再次强调王者应顺应天时,遵循月令,但现实却是秋冬之政行于春,导致虹霓出现,遮蔽日曜。他认为这是朝廷政治失序的表现,反映了当时政治的混乱和腐败。
又曰:孔子作《春秋》,书正月者,敬岁之始也。(《公羊传》曰: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正月者何?岁之始。)王者则天之象,因时之序,宜开发德号,爵贤命士,流宽大之泽,垂仁厚之德,(《礼记》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相布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赏遂行,无有不当。)顺助元气,含养庶类。如此则天文昭烂,星辰显列,五纬循轨,四时和睦。(五帝,五星。)否则太阳不光,天地溷浊,时气错逆,霾雾蔽日。(《尔雅》曰:风而雨土为霾也。)自立春以来,累经旬朔,未见仁德有所施布,但闻罪罚考掠之声。
郎顗引用孔子《春秋》和《礼记》的内容,强调王者应效法天地,顺应时序,施行仁政,以实现社会和谐。他认为自立春以来,未见仁德施布,而是罪罚之声不断,这与天象所显示的异常相呼应,进一步证明了政治的失序。
夫天之应人,疾于影响,而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日者太阳,以象人君,政变于下,日应于天,清浊之占,随政抑扬,天之见异,事无虚作。岂独陛下倦于万机,帷幄之政有所阙欤?
郎顗指出天象与人君的政治行为紧密相连,天象的异常反映了政治的失序。他认为如果天象异常,则政治必有缺失,暗示皇帝在处理政务上可能有所疏忽。
《晋书·礼志》曰:太史每岁上其年历,先立春,读五时令,服名随方色。帝升御座,尚书以下就席,讫,赐酒一卮。
这段话记录了古代的立春礼仪,太史每岁上其年历,皇帝阅读五时令,尚书以下官员就席,体现了古代对立春这一节气的重视。
《唐书》曰:景龙中,中宗孝和帝以立春日宴别殿,内出剪彩花,令学士赋之。
这段话记录了唐朝时期立春日的宴会和文人雅集,反映了古代立春日的庆祝活动。
《荆楚岁时记》曰: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之字,傅咸《燕赋》,有其言矣。(傅咸《燕赋》云:四气代至,敬迎其始。彼应运而方臻,乃设燕以迎止。翚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衔青书以赞时,着亘春之嘉祉。)
《荆楚岁时记》中描述了立春日的习俗,包括剪彩为燕戴之,以及傅咸《燕赋》中的描写,反映了古代立春日的民间习俗和文学表达。
《周书时训》曰:立春之日,东风不解冻,号令不行。蛰虫不震,阴气奸阳。鱼不上冰,甲胄私藏。
《周书时训》中记载了立春日的自然现象和人事影响,如东风不解冻、蛰虫不震等,反映了古人对立春时节的自然观察。
《国语》曰:农祥晨正。唐固注曰:农祥,房星也。晨正,谓晨见南方。谓立春之日。
《国语》中记载了立春时节的星象变化,农祥晨正,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和对农事的关注。
《齐人月令》曰:凡立春日食生菜,不可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
《齐人月令》中记载了立春日的饮食习俗,如食生菜、进浆粥等,体现了古人对立春时节的庆祝和对新年的期盼。
《四时篡要》曰:立春贮水,谓之水神,酿酒不坏。
《四时篡要》中记载了立春时节的习俗,如贮水以祈求水神保佑,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
《修真入道秘言》曰:以立春日清朝北望,有紫缘白云者为三元君三素飞云也,乘八舆之轮,上诣天帝。(是太素三元君女真也。天帝,是天地玉清君。)天子候见,再拜自陈,某乙乞得侍给轮毂。(以意云云,若虽不见典服之形,亦宜拜乞之。他放此。)三过见元君之辇者,白日升天。(按举场常试,立春日望三素云,诗取此事。)
《修真入道秘言》中记载了立春日观云的习俗,认为能看到三元君三素飞云的人可以白日升天,反映了古人对神秘现象的信仰。
《真诰》曰:立春日,勿行威刑。(八节同此。)
《真诰》中强调立春日不应行威刑,体现了古人对立春时节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论衡》曰:立春为土象人,男女各二,秉耒鉏,或立土牛。象人土牛,未必耕也,顺气应时,示率下也。
《论衡》中解释了立春时节的习俗,如立土牛等,认为这些习俗是为了顺应气应时,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春分
这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标志着春季的中间时刻。
《礼》曰:春分之日玄鸟至。后五日,雷乃发声;后五日,始电。
《礼》中记载了春分时节的自然现象,如玄鸟至、雷声和闪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变化的观察。
《传》曰:玄鸟氏,司分者也。(春分来,秋分去。)
《传》中解释了玄鸟氏的职责,即司掌春分和秋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节气的理解。
《易通卦验》曰:震,东方也,主春。春分日,青气出直震,此正气也。气出右,物半死。气出左,蛟龙出。震气不出,则岁中少雷,万物不实,人民疾热。
《易通卦验》中通过卦象解释了春分时节的气象变化,认为春分日青气直出震位,是正气的表现,同时也解释了雷声和闪电的出现。
《孝经说》曰:春分之日,日在中衡。
《孝经说》中记载了春分时节的太阳位置,即太阳在中衡,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观察。
又曰:斗指卯为春分。
这句话解释了春分时节的星象,即斗指向卯位,标志着春分的到来。
《齐人月令》曰:春分不杀生,不吊疾。君子齐戒,衣夹衣,导引,不食生冷。
《齐人月令》中记载了春分时节的习俗,如不杀生、不吊疾等,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白虎通》曰:明庶风,春分至,王者修封疆,理田畴。
《白虎通》中记载了春分时节的王者行为,如修封疆、理田畴,反映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