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三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三-原文

○春上

《释名》曰:春之言蠢也,万物蠢然而生。

又曰:正月少阳建寅,寅者,演也。律中太蔟,律之言率也,所以率气也。太者,大也,蔟者,凑也,言万物始大,凑地而出也。

《书》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注云:遒人,宣令之官。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也。

又曰: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诗》曰:春日迟迟,采蘩祁祁。郑注曰:迟迟,舒缓也。

又曰: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又曰:春日载阳,爰求柔桑。

又曰:嗟嗟保介,维暮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田二岁曰新,三岁曰畬。《笺》云:保介,车右也。)

《月令》曰:正月之节,日在虚,(立春为正月之节,谨按《春秋传》曰:履端于始,谓节也。举正于中,谓气也。归余于终,谓闰也。既有闰,则立春进退不恒在正月朔日,气不定为孟春之月,但得立春,则是正月之节,可以行春令矣。)昏昴中,晓心中,(凡记昏昴晓心中,为人君南面而听天下,观时候以授人事也。)斗建寅位之初,(地有十二辰,斗柄杓常左旋指地位,故立春正月之节,则斗建寅位之初。《书》云:璿玑玉衡七政,此之谓矣。)其日甲乙,(《春秋传》曰:天有十日,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属木,主春,故云其曰甲乙也。)其帝太皞,其神勾芒,(昔太皞氏以木德继天而王,故为春帝。高辛氏有天下,置五行之官而木正曰勾芒,故勾芒为木神,佐太皞于春。)律中太蔟。(律者,候气之管,以竹为之。中犹应也。正月气至,则太蔟之律应。应谓吹灰也。太蔟者,林钟所生,三分益一,管长八寸,空径三分,围九分。)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后五日蛰虫始振。后五日鱼上冰。(昔在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辨七十二候,每候相去各五日,以明天时,将验人事,言圣人奉顺天时,则万物及节候也。)命有司祭风师。(立春之丑日,祭风师于国城东也。)正月中气,日在危,(雨水为正月中气,凡中气前后去节十五日,《春秋传》曰:举正于中,此之谓也。)昏毕中,晓尾中,斗建寅位之中,雨水之日,獭祭鱼。后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元,吉也。谓上辛祈穀,郊祀昊天上帝于国丘。高祖神尧皇帝配坐,以五方帝从祀于坛。《春秋传》曰: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此之谓也。)命乐正习舞,(春夏尚舞,故命习之。)禁止伐木,(为盛德所在。)无麛无卵,(无伤芒勾之类。)掩骼埋胔。(为死气逆生气。枯骨曰骼,肉腐曰胔。)

《释名》曰:二月之夹锺何?夹者孚也,言万物孚甲,种类分也。

《礼》曰:二月之节,日在营室,(惊蛰为二月之节。)昏东井中,晓箕中,斗建卯位之初,律中夹锺。(二月之气至则夹钟之律应。夹钟者,夷则之所生,三分益一,管长七寸四分。其日、其音、其数,并同孟春。)惊蛰之日,桃始华。后五日,仓庚鸣。后五日,鹰化为鸠。省囹圄,去桎梏,(省,减也。囹圄所以禁守系者,今之狱矣。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上丁释奠于国学,(释谓置也,置牲币之奠于文宣王。)上戊释奠于太庙。(庙亦用牲币之奠。)

又曰:二月中气,日在奎,(春分为二月中气。)昏东井中,晓南斗中,斗建卯位之中。春分之日,玄鸟至,雷乃发声,祀朝日于东郊,(春分日祭之。)献羔开冰,(谓立春藏冰,在春分方温,故献羔以祭司寒,而后开冰。《春秋传》曰: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先荐寝庙。)祠高禖,(昔高辛氏之代,玄鸟遗卵,简狄吞之而生高辛氏,后王以为禖官嘉祥而立其祠焉。)祭马祖。(谓仲春祭马祖于大泽,用刚日。)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顺阳养物也。蓄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

又曰:三月之节,日在娄,(清明为三月之节也。)昏柳中,晓南斗中,斗建辰位之初,律中沽洗。(三月气至,沽洗之律应。沽洗者,南吕之生也。三分益一,管长七寸一分。其日、其音、其数,并同孟春。)

又曰:清明之日,桐始华,田鼠化为鴽。后五日,虹始见。天子居青阳右个。是月也,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鞠衣,衣名,盖黄桑之服。荐于先帝者,为进宇太庙。)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进时美味。)聘名士,礼贤者。(聘谓问也。名士,谓有名誉也。)

又曰:三月中气,日在胃,(谷雨为三月中气。)昏张中,晓南斗中,斗建辰位之中。穀雨之日,萍始生。后五日,鸣鸠拂其羽。后五日,戴胜降于桑。命有司无伐桑柘,(受蚕食。)乃修蚕器,择吉日大合乐。(大合乐者,言行射礼。)

《礼》曰:仲春之月,天子乃献羔开冰,先荐寝庙。

又曰:季春之月,蚕事既登,分茧秤丝效功,以供宗庙之服。

又曰:季春之月,天子乃为麦祈实。郑玄注曰:於含秀求其成也。

又曰:春生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

又曰:天子五年一巡狩。(天子以海内为家,时一巡狩省之。五年者,虞夏之制也。周制十二岁一巡狩也。)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柴祭天,告至也。)觐诸侯,(觐,见也。)问百年者就见之。(就见老人。)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陈诗,谓采其诗而视之。)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市典者贾,谓知物贵贱厚薄也。质则用物贵,民则侈。物贵民之志淫邪,则其所好者不正。)

《周礼》曰:媒氏掌万民之判,(判,半也。合成夫妇也。)仲春月会男女。(成春礼。)是时奔者不禁,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又曰:仲春诏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帅六宫之夫人,生穜稑之种,而献之于王。

又曰:罗氏仲春献鸠以养国老。郑玄注云:春鹰化而为鸠,变旧为新,宜以养老,助生气。

又曰:司烜氏掌仲春以木铎修火禁。

又曰:籥章掌仲春昼击鼓,歌豳诗以逆之。

又曰:四时皆有厉疾,春时有痟首疾。(厉疾,气不和之疾。痟,酸削也。)

《传》曰: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武事也。

《穀梁传》曰:鲁桓公十有四年春正月,无冰。(皆君不明去就,政治舒缓之所致。《五行传》曰:视之不明,是谓不哲,厥咎舒,厥罚常燠。)无冰,时燠也。

又曰: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春曰田,(取兽于田。)夏曰苗,(因为苗时除害,故曰苗。)秋曰蒐,(蒐,择之,舍小取大。)冬曰狩。(狩,围狩也。冬物毕成,获则取之无所择。)

《语》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尔雅》曰:春为青阳,一曰发生。

又曰:春猎为蒐。(搜索取也。)

又曰:春祭为祀。(荐尚韭柳,《礼疏》曰:祀者,思也。思向所以设之曰祀也。)

《大戴礼》曰: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祭日东坛,祭月西坛,故别外内,以端其政位。)所以明有敬也。(教天下之臣也。)

又曰:司徒典春,以教民之不时不若不全,成长幼老疾孤寡,以时通于四疆,有阖而不通,有烦而不治,则民不乐生,不利衣食。凡民之藏贮,以及山川之神加于民者,发图功谋斋戒必敬,会时必节,日历巫祝执伎以守官俟命而作,祈王年,祷民命,及畜穀蜚征庶虞草。方春三月,缓施生育,动作百物,于时有事,享于皇祖皇考朝,孤子八人,以成春事。

又曰:二月祭鲔,鲔者鱼之先至也。

又曰:三月参则伏不见。

又曰:古者,天子孟春论吏之德行,能法者为有行,能理得法者为有能,盛法德者为有功。故论吏而法行,事治而功成。季冬正法,孟春论吏,治国之要也。(春论班赏,冬考量刑,则莫不惩劝也。)

又曰:诸侯相见,治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者守会朝于天子。天子以岁二月为坛于东郊,建五色,设五兵,具五味,陈六律,品奏五声,听明教,置离抗,大张侯,规鹄竖物。九卿佐三公,三公佐天子,天子践位,诸侯各以其局就位,乃升诸侯之教,士执弓挟矢,揖让以升,履物以射其地,以心端色容正,时以效技有庆以地,不时有让以地,天下之有道也。

《开元礼》曰:仲春上丁,释奠于太学,孔宣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上戊,释奠于齐太公。(以张良配。)

《易通统图》曰:日春行东方青道曰东陆。

《易说》曰:春有白鹤云。

京房《易占》曰:春当退贪残,进柔良,恤幼孤,赈不足,求隐士,则万物应节而生,随气而长,所谓春令也。春取榆柳之火。

《尚书大传》曰:万物非天不生,非地不载,非春不动,非夏不长,非秋不收,非冬不藏。故《书》’禋于六宗’,此之谓也。(禋,祭也。字当为禋。马氏以为六宗谓日月星辰泰山河海也。经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于山川,遍于群神。《月令》:孟冬,天子祈来年于天宗。如此,则六宗近谓天神也。以《周礼》差之,则为星辰,司人,司命,风师,雨师也。)

又曰:东方者何也?动方也,物之动也。何以谓之春,春出也,物之出也。故春谓之东方也。

《尚书说》曰:东方春,龙房位,其规仁,好生不贼。(五灵,东方曰苍龙,五均,东曰规,五姓,曰仁也。)其帝青,表圣明,行趋德。(表,德也。春好生,故曰德。)

《尚书考灵耀》曰:春佩苍璧,(苍佩玉,以象德也。)乘苍马以出游,发令于外,春行仁政,顺天之常,以安国也。

又曰:鸟星为春候。

《诗含神雾》曰:齐地处孟春之位,海岱之间,土地汙泥,流之所归,利之所聚。律中太蔟,音中宫角。陈地处季春之位,土地平夷,无有山谷,律中沽洗,音中宫徵。

《韩诗外传》:简主曰: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择而后种。

又曰: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韩诗章句》曰:溱与洧,方涣涣兮。谓三月桃花水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已於此水招魂续魄,祓除不祥之故也。

《三礼义宗》曰:五行之官也,木正曰勾芒者,物始生皆勾屈而芒角,因用为官名。

又曰:祭六宗之礼,寒暑有往来之期,可退则祭禳却之命退,应至而不至,则祭求之命至。

故春则送寒而迎暑,秋则送暑而迎寒。

又曰:东岳所以谓之岱者,代谢之义。

阳春用事,除故生新,万物更生,相代之道,故以代为名也。

又曰:天子诸侯宫寝之制,若春气三月之中居正寝,退息之时常居东北之寝,三月之末,土王之日则居中寝,夏之三月则居东南之寝,秋之三月则居西南之寝,冬之三月则居西北之寝。

此三时后,土王之日,亦各居中寝,以从时气。

又曰:古之学者,干戈之舞得从春夏,羽籥之职得入秋冬,四事之中有文有武,故得分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三-译文

《释名》说:春字的意思是蠢动,万物都蠢蠢欲动地生长。

又说:正月是少阳建寅,寅就是演,律中太蔟,律的意思是率,所以率气,太的意思是大,蔟的意思是聚,说的是万物开始壮大,聚集地面而出。

《书》说:每年正月,使者用木铎在道路上宣告。注释说:使者,是宣传命令的官员。木铎,是金铃木舌,用来传播文教。

又说:分派羲仲住在嵎夷,叫旸谷,平定东方的工作。中午时,星宿鸟出现,标志着仲春的到来。

《诗》说:春天阳光温暖,采摘蘩草的人很多。郑玄注释说:迟迟,就是缓慢。

又说:有女子怀春,有英俊的男子追求她。

又说:春天阳光照耀,寻找柔软的桑树。

又说:哎呀保介,已经是暮春了,还求什么呢,怎样新的田地?(田地种两年叫新,种三年叫畬。《笺》说:保介,是车右的人。)

《月令》说:正月节气,太阳在虚宿,(立春是正月节气,按照《春秋传》的说法:履端于始,说的就是节气。举正于中,说的就是气。归余于终,说的就是闰。既然有闰月,那么立春的日期就不一定在正月朔日,气也就不固定为孟春之月,但只要立春了,就是正月节气,就可以执行春天的命令了。)黄昏时昴宿在中天,清晨时心宿在中天,(凡是记载黄昏时昴宿、清晨时心宿,是指君主面向南而听天下事,观察时令来安排人事。)斗柄指向寅位,(地上有十二辰,斗柄常左旋指向地支,所以立春在正月,斗柄就指向寅位。《书》说:璿玑玉衡七政,说的就是这些。)这一天是甲乙日,(《春秋传》说:天有十日,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属于木,主管春天,所以说是甲乙日。)春帝是太皞,春神是句芒,(过去太皞氏以木德继承天命而称王,所以是春帝。高辛氏有天下,设立五行之官,木官叫句芒,所以句芒是木神,辅助太皞在春天。)律中太蔟。(律,是候气的管子,用竹子制成。中,就是应。正月气至,太蔟的律就相应。相应,就是吹灰。太蔟,是林钟所生,三分益一,管长八寸,空径三分,围九分。)立春这天,东风解冻。后五天,虫子开始振动。后五天,鱼开始上冰。(过去周公作时训,确定二十四节气,辨别七十二候,每个候相隔五天,用来明白天时,检验人事,说的是圣人顺应天时,万物和节气就相应了。)命令有关官员祭祀风神。(立春的丑日,在国城东边祭祀风神。)正月的中气,太阳在危宿,(雨水是正月的节气。)黄昏时毕宿在中天,清晨时尾宿在中天,斗柄指向寅位,雨水这天,獭开始捕鱼。后五天,鸿雁到来。后五天,草木开始发芽。天子于是用元日向上帝祈求丰收,(元,是吉祥的意思。指上辛祈求丰收,在国丘祭祀昊天上帝。高祖神尧皇帝配坐,五方帝在坛上祭祀。《春秋传》说:启蛰而郊,郊而后耕,说的就是这些。)命令乐正练习舞蹈,(春夏时节崇尚舞蹈,所以命令练习。)禁止砍伐树木,(因为盛德所在。)不伤害麋鹿和鸟蛋,(不伤害像句芒这样的生物。)掩埋骼骨和腐肉。(因为死气逆着生气。枯骨叫骼,肉腐叫胔。)

《释名》说:二月夹锺是什么?夹,就是孵化,说的是万物孵化,种类分化。

《礼》说:二月节气,太阳在营室,(惊蛰是二月节气。)黄昏时东井宿在中天,清晨时箕宿在中天,斗柄指向卯位,律中夹锺。(二月之气至,夹锺的律就相应。夹锺,是夷则所生,三分益一,管长七寸四分。那一天、那个音、那个数,都和孟春一样。)惊蛰这天,桃花开始开放。后五天,黄鹂开始鸣叫。后五天,鹰变成了鸠。减少监狱的人数,去掉脚镣手铐,(减少,就是减少。监狱,是用来禁闭关押人的地方,现在叫做监狱。手铐在手上叫梏,在脚上叫桎。)上丁在国学释奠,(释,就是放置,放置牲畜和币帛的祭品给文宣王。)上戊在太庙释奠。(庙也用牲畜和币帛的祭品。)

又说:二月的中气,太阳在奎宿,(春分是二月的中气。)黄昏时东井宿在中天,清晨时南斗宿在中天,斗柄指向卯位。春分这天,燕子到来,雷声响起,在东郊祭祀朝日,(春分这天祭祀。)献羊开冰,(指立春时藏冰,到春分时冰就融化了,所以献羊来祭祀司寒,然后开冰。《春秋传》说:太阳在北陆时藏冰,太阳在西方时出冰,先献祭宗庙。)祭祀高禖,(过去高辛氏时代,燕子留下蛋,简狄吞了它生下了高辛氏,后来国王把燕子作为吉祥的象征,设立禖官,建立祭祀。)祭祀马祖。(指仲春在湖泊祭祀马祖,用刚日。)不要排干河流和湖泊,不要淘洗池塘,不要焚烧山林。(顺应阳气养育万物。蓄水的地方叫陂,挖地通水的地方叫池。)

又说:三月节气,太阳在娄宿,(清明是三月节气。)黄昏时柳宿在中天,清晨时南斗宿在中天,斗柄指向辰位,律中沽洗。(三月之气至,沽洗的律就相应。沽洗,是南吕所生。三分益一,管长七寸一分。那一天、那个音、那个数,都和孟春一样。)

又说:清明这天,梧桐树开始开花,田鼠变成了鹁鸪。后五天,彩虹开始出现。天子住在青阳右个。这个月,天子于是献上鞠衣给先帝。(鞠衣,是一种衣服,是黄桑做的衣服。献给先帝,是为了进献到太庙。)天子开始乘船,献上鲔鱼给宗庙,(进献时令美味。)聘请名士,礼遇贤者。(聘请,就是询问。名士,就是有名誉的人。)

又说:三月的中气,太阳在胃宿,(谷雨是三月的中气。)黄昏时张宿在中天,清晨时南斗宿在中天,斗柄指向辰位。谷雨这天,浮萍开始生长。后五天,斑鸠拍打翅膀。后五天,戴胜鸟降落在桑树上。命令有关官员不要砍伐桑树和柘树,(因为它们是蚕的食物。)修理养蚕的工具,选择吉日举行盛大的音乐活动。(盛大的音乐活动,就是举行射礼。)

《礼》说:仲春之月,天子于是献羊开冰,先献祭宗庙。

又说:季春之月,养蚕的事已经完成,分茧称丝,展示功绩,来供应宗庙的服饰。

又说:季春之月,天子于是为麦子祈求丰收。郑玄注释说:在麦子含穗时祈求它成熟。

又说:春天生长,夏天成长,这是仁;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义。

又说:天子每五年进行一次巡狩。(天子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时常巡游视察。五年这个周期,是虞夏时期的制度。周朝的制度是十二年一次巡狩。)每年二月,东巡狩到泰山,用柴火烧祭天,向山川祈祷。(柴祭,就是用柴火烧祭天,表示告知。)会见诸侯,(觐,就是见面。)询问百岁老人并亲自去见他们。(就见老人,就是亲自去见老人。)命令太师收集诗歌来观察民风,命令市场收集物价来观察民众的好恶,注意防止淫邪和偏颇。(陈诗,就是收集他们的诗歌来看。市纳贾,就是收集物价来看。市典者贾,就是了解物品的贵贱厚薄。质则用物贵,民则侈。物品贵了,民众的心思就会淫邪,他们所喜欢的东西也就不正常了。)

《周礼》说:媒氏负责管理百姓的婚姻,(判,就是一半,指的是成为夫妻。)在仲春之月,男女聚会。(成春礼,就是完成春天的礼仪。)这时,私奔不被禁止,无故不遵守命令的人要受到惩罚。

又说:仲春时,皇后带领宫中的命妇,开始在北郊养蚕,带领六宫的夫人,种植谷物,然后献给国王。

又说:罗氏在仲春献上鸠鸟来养育国老。郑玄注释说:春天鹰变成了鸠,变旧为新,应该用来养老,增加生气。

又说:司烜氏掌管仲春时用木铎来宣布火禁。

又说:籥章掌管仲春白天击鼓,唱《豳风》诗来迎接春天。

又说:四季都有流行疾病,春天有痟首病。(厉疾,是指气息不和的疾病。痟,就是酸削,指头痛。)

《传》说:春天打猎叫蒐,夏天除草叫苗,秋天打猎叫狝,冬天打猎叫狩,都在农闲时进行,用来训练军事。

《穀梁传》说:鲁桓公十四年春天正月,没有结冰。(这都是君主不明智去留,政治宽松导致的。《五行传》说:视而不见,这就是不明智,其罪过是宽松,其惩罚是常热。)没有结冰,说明天气很热。

又说:四季的打猎,都是为了宗庙的事情。春天叫田,夏天叫苗,秋天叫蒐,冬天叫狩。(田,就是在田野中捕猎。苗,因为苗时除草,所以叫苗。蒐,就是挑选,舍弃小的,留下大的。狩,就是围猎。冬天万物成熟,收获时没有选择。)

《语》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五六个人戴冠,六七个人是童子,到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尔雅》说:春天叫青阳,又称发生。

又说:春天打猎叫蒐。(蒐,就是搜索取猎。)

又说:春天祭祀叫祀。(祭祀时献上韭菜和柳枝,《礼疏》说:祀,就是思念。思念过去所设立的东西,就是祀。)

《大戴礼》说:三代之礼,天子春天朝拜太阳,秋天晚上朝拜月亮,(祭日东方的坛,祭月西方的坛,所以内外有别,以端正政治地位。)这是为了表明有敬意。(这是教育天下臣民。)

又说:司徒主管春天,用来教育民众不按时令耕作,照顾老幼病残孤寡,按时通晓四方,如果有封闭不通的地方,有混乱不能治理的地方,那么民众就不会愿意生活,对衣食不利。凡民众的储蓄,以及山川之神给予民众的,都要发图功谋,斋戒敬奉,会时必节,日历巫祝执伎以守官俟命而作,祈求国王长寿,祈祷民众安宁,以及牲畜谷物,四方游牧,草木生长。春天三月,减缓生育,万物活动,此时有事,祭祀皇祖皇考,有八位孤儿,来完成春天的仪式。

又说:二月祭祀鲔鱼,鲔鱼是春天最早到的鱼。

又说:三月参星出现,伏不见。

又说:古时候,天子在孟春时评价官吏的德行,能遵守法度为有德行,能治理得当为有才能,法度德行完备为有功绩。所以评价官吏而法度得以执行,事情治理而功绩得以完成。季冬时正法,孟春时评价官吏,这是治国的关键。(春天评价并赏赐,冬天考量并惩罚,就没有不受到惩处和鼓励的。)

又说:诸侯相见,派遣卿为使者,因为他们的教士都执行了任务,使仁者守护朝会于天子。天子在每年二月于东郊建立坛台,设立五色,摆放五兵,准备五味,陈列六律,演奏五声,听明教,设置离抗,大张侯,树立物标。九卿辅助三公,三公辅助天子,天子登位,诸侯各自按自己的位置就位,然后提升诸侯的教士,手持弓箭,相互作揖让位,踏物射箭,心端色正,时以效技有庆以地,不时有让以地,这是天下有道的体现。

《开元礼》说:仲春上丁,于太学举行释奠礼,孔宣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上戊,于齐太公举行释奠礼。(以张良配享。)

《易通统图》说:春天太阳行于东方青道,称为东陆。

《易说》说:春天有白鹤云。

京房《易占》说:春天应当退去贪婪和残暴,引进柔和善良,关心幼孤,救济贫困,寻求隐士,那么万物就会顺应节令而生,随着节气而成长,这就是所谓的春令。春天取榆柳之火。

《尚书大传》说:万物不是天不生,不是地不载,不是春天不动,不是夏天不长,不是秋天不收,不是冬天不藏。所以《尚书》中‘禋于六宗’,就是这个意思。(禋,就是祭祀。字当为禋。马氏认为六宗是指日月星辰泰山河海。经文说: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于山川,遍于群神。《月令》:孟冬,天子祈来年于天宗。如此,则六宗近指天神。以《周礼》的标准来看,六宗是指星辰,司人,司命,风师,雨师。)

又说:东方是什么?是动方,是万物运动的地方。为什么叫春天,因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时候。所以春天称为东方。

《尚书说》说:东方是春天,龙星所在的位置,它象征着仁,喜好生长而不伤害。(五灵,东方是苍龙,五均,东方是规,五姓,是仁。它的帝是青帝,象征着圣明,行为趋向德行。(表,就是德。春天喜好生长,所以称为德。)

《尚书考灵耀》说:春天佩戴苍璧,(苍璧,是苍色的玉佩,用来象征德行。)骑着苍马出游,发布命令于外,春天实行仁政,顺应天时的常道,来安定国家。

又说:鸟星是春天的候星。

《诗含神雾》说:齐地处于孟春的位置,海岱之间,土地肥沃,水流所归,利益所聚。律中太蔟,音中宫角。陈地处于季春的位置,土地平坦,没有山谷,律中沽洗,音中宫徵。

《韩诗外传》:简主说:春天种植桃李,夏天可以在树下乘凉,秋天可以吃它的果实;春天种植蒺藜,夏天不能采摘它的叶子,秋天只能得到它的刺。由此看来,关键在于所种植的东西,现在你种植的不是合适的人。

又说: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不具有教化作用。

《韩诗章句》说:溱与洧,方涣涣兮。指的是三月桃花水下的时候,郑国的习俗,三月上已于溱洧之水招魂续魄,除去不祥。

《三礼义宗》说:五行之官,木正称为勾芒,万物开始生长都是勾曲而尖角,因此用为官名。

又说:祭祀六宗的礼仪,有寒暑交替的时节,如果可以退避,就举行祭禳仪式来命令寒暑退去;如果应该到来却没有到来,就举行祭祀来祈求寒暑的到来。所以春天就送走寒冷迎接暑热,秋天就送走暑热迎接寒冷。

又说:东方的泰山之所以被称为岱山,是因为它象征着更替的意义。在阳春时节,阳气旺盛,去除旧的,滋生新的,万物得以更新,这就是更替的道理,所以用‘代’作为它的名字。

又说:天子和诸侯的宫寝制度,如果是在春季的三个月中,居住在正寝;休息的时候,经常住在东北方向的寝宫。到了三月末,土王的日子,就住在中央的寝宫。夏季的三个月,住在东南方向的寝宫;秋季的三个月,住在西南方向的寝宫;冬季的三个月,住在西北方向的寝宫。这三个季节之后,土王的日子,也各自住在中央的寝宫,以顺应时节的变化。

又说:古代的学者,在春夏季节可以进行干戈之舞,在秋冬季节可以进行羽籥之职,这四件事情中既有文也有武,所以可以分别进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三-注解

蠢:蠢然,形容万物生机勃勃地生长,有生机勃勃、生机盎然之意。

正月:一年的第一个月份,根据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少阳:阴阳五行中的阳之一,代表温暖、生长。

寅:地支之一,对应农历正月。

演:展开,引申为万物生长。

律: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也指乐律。

太蔟:古代乐律之一,代表春季。

率:引导,引申为促进。

太:大。

蔟:聚集。

遒人:古代官名,负责传达命令。

木铎:古代的一种铃铛,用木制成,声音清脆,常用于宣布命令。

旸谷:古代地名,指太阳升起的地方。

东作:春季的农事活动。

星鸟:古代指鸟类,此处指春鸟。

殷仲春:正逢仲春,即春季的第二个月。

迟迟:缓慢,拖延。

蘩:一种植物,可食用。

祁祁:众多。

保介:古代官名,指车右。

畲:田地经过耕作后的土地。

虚:星宿名,位于天空北方。

昴:星宿名,位于天空东方。

心:星宿名,位于天空中央。

斗:星宿名,位于天空北方,北斗七星之一。

甲乙:天干中的前两位,代表春季。

太皞: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以木德为王,为春季之神。

勾芒:东方的神灵,主管春季。

律中太蔟:乐律中的太蔟律,代表春季。

甲乙属木:天干中的甲乙属于木,与春季相联系。

风师:风神,主管风向。

危:星宿名,位于天空西方。

毕:星宿名,位于天空西方。

尾:星宿名,位于天空南方。

夹锺:古代乐律之一,代表春季的第二个月。

营室:星宿名,位于天空北方。

东井:星宿名,位于天空东方。

箕:星宿名,位于天空北方。

卯:地支之一,对应农历二月。

沽洗:古代乐律之一,代表春季的第二个月。

仓庚:鸟名,即黄鹂。

鹰化为鸠:古代传说中的现象,指鹰变为鸠,象征春天的到来。

囹圄:古代的监狱。

桎梏:古代的刑具,手铐。

国学: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奎:星宿名,位于天空北方。

南斗:星宿名,位于天空南方。

玄鸟:鸟名,即燕子。

朝日:早晨的太阳。

马祖:古代祭祀的马神。

陂:水塘。

池:人工挖的水池。

娄:星宿名,位于天空东方。

柳:树木名,即柳树。

辰:地支之一,对应农历三月。

鞠衣:古代的一种衣服,黄桑之服。

鲔:鱼类,即鲟鱼。

张:星宿名,位于天空东方。

胃:星宿名,位于天空东方。

穀雨: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鸣鸠:鸟名,即布谷鸟。

戴胜:鸟名,即戴胜鸟。

桑柘:桑树和柘树,是养蚕的重要植物。

麦:小麦,一种粮食作物。

义: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之一,指遵循道义、公正无私。

天子:古代中国皇帝的尊称,意为天下之主。

巡狩:古代天子或诸侯定期巡视属地的制度。

岱宗:泰山,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山川的重要场所。

柴祭:古代的一种祭祀方式,用柴火祭天。

觐诸侯:诸侯到京城朝见天子。

百年者:指年长的人。

太师:古代官名,掌管音乐、礼仪等。

陈诗:采集民间诗歌,以了解民情。

市纳贾:市场收集物价信息。

判:分开,指男女分开。

奔:古代指男女私自结合。

诏后:皇后受命。

北郊:北方郊外。

司烜氏:古代官名,掌管火禁。

籥章:古代官名,掌管音乐。

厉疾:不调和的疾病。

痟首疾:头部疾病。

蒐:古代秋季狩猎的一种方式,意为选择。

狩:古代冬季狩猎的一种方式,意为围猎。

莫春:暮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青阳:春季的别称。

发生:生长,指春天万物生长。

祀:祭祀。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司徒:古代官名,掌管教化、土地等。

阖:关闭,指不通。

烦:繁琐,指治理不当。

藏贮:储藏。

山川之神:山川的神灵。

发图功谋:发布计划,谋取功绩。

斋戒:祭祀前的清洁仪式。

皇祖皇考:对祖先的尊称。

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

季冬: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班赏:分配赏赐。

考量刑:考虑刑罚。

释奠: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

孔宣父:孔子。

颜子:颜回,孔子的弟子。

齐太公:姜太公,齐国的始祖。

张良:汉初著名谋士。

东陆:东方的地域。

白鹤云:春季出现的白鹤云,象征吉祥。

退贪残:去除贪婪和残暴。

进柔良:引进柔顺善良的人。

恤幼孤:关心孤儿。

赈不足:救济贫困。

隐士:隐居的人。

禋:古代的一种祭祀方式。

六宗:指天、地、祖宗等。

动方:活动的方向。

龙房位:东方的方位。

苍璧:青色的玉璧。

鸟星:春季出现的星宿。

溱与洧:古代河流名。

招魂续魄:招魂续魄,古代祭祀仪式。

祓除不祥:去除不祥。

五灵:指五行中的神灵。

祭六宗:指祭祀天地、祖宗、五方神灵等六种宗庙的仪式,是中国古代祭祀制度的一部分,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

寒暑:指寒冷和炎热两个季节,分别代表冬季和夏季。

祭禳:指祭祀以求禳解灾祸,禳是驱除邪祟、病疫等不祥之物的仪式。

命退:指命令灾祸退去,是一种祈求神灵庇佑的行为。

命至:指命令神灵降临,以求得某种愿望的实现。

东岳:指泰山,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五岳之首,是祭祀山神的重要场所。

岱:泰山的别称,岱是泰山的古称,有“山”的意思。

代谢:指事物更替、变化的过程,常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阳春:指春季,阳气上升,万物生长的季节。

除故生新:指去除旧的,滋生新的,比喻事物的发展变化。

万物更生:指万物在春季重新生长,比喻生命的更新和循环。

相代之道:指事物相互替代、更迭的规律。

天子诸侯:指古代中国的皇帝和诸侯,是国家的统治者。

宫寝:指皇帝和诸侯的宫殿和寝室。

正寝:指宫殿中的主要寝室,通常是皇帝或诸侯居住的地方。

东北之寝:指宫殿中位于东北方向的寝室。

中寝:指宫殿中位于中央的寝室。

东南之寝:指宫殿中位于东南方向的寝室。

西南之寝:指宫殿中位于西南方向的寝室。

西北之寝:指宫殿中位于西北方向的寝室。

土王之日:指土星当值的日子,根据古代星象学说,土星当值的日子与土地、农业有关。

古之学者:指古代的学者,即古代的读书人。

干戈之舞:指古代的武舞,用干戈(武器)进行舞蹈,象征着战争和武力的威严。

羽籥:指古代的乐器,羽是羽毛做的乐器,籥是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四事:指古代的四种重要事务,即文、武、农、商。

文:指文化、教育、文学等方面的事务。

武:指军事、战争等方面的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三-评注

又曰:祭六宗之礼,寒暑有往来之期,可退则祭禳却之命退,应至而不至,则祭求之命至。故春则送寒而迎暑,秋则送暑而迎寒。

这段古文描述了中国古代祭祀仪式中的时间观念和自然现象的对应关系。‘祭六宗之礼’指的是对六位祖先的祭祀,而‘寒暑有往来之期’体现了古代对季节更迭的重视。‘可退则祭禳却之命退’与‘应至而不至,则祭求之命至’表明了祭祀的灵活性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春送寒、秋送暑,体现了古人通过祭祀仪式来祈求自然和谐,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祖先的敬仰。这种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也是对自然循环的尊重,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又曰:东岳所以谓之岱者,代谢之义。阳春用事,除故生新,万物更生,相代之道,故以代为名也。

这段话揭示了“岱”这一名称的由来和象征意义。‘东岳’指的是中国五岳之首的泰山,‘岱’字蕴含着‘代谢’之意,体现了阴阳五行和四季更替的哲学思想。‘阳春用事,除故生新’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万物更生,相代之道’则强调了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的规律。泰山作为‘代’的象征,不仅代表着自然界的变化,也寓意着社会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又曰:天子诸侯宫寝之制,若春气三月之中居正寝,退息之时常居东北之寝,三月之末,土王之日则居中寝,夏之三月则居东南之寝,秋之三月则居西南之寝,冬之三月则居西北之寝。此三时后,土王之日,亦各居中寝,以从时气。

这段古文描述了古代天子诸侯居住宫寝的规矩,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天时地利的重视。‘春气三月之中居正寝’表明春季正为生机勃勃之时,居住正寝以示顺应春意。‘退息之时常居东北之寝’、‘夏之三月则居东南之寝’等,都是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居住位置,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尊重时令的生活哲学。‘土王之日’则是根据五行中土的属性,选择居中寝,体现了古代对五行相生相克的深刻理解。

又曰:古之学者,干戈之舞得从春夏,羽籥之职得入秋冬,四事之中有文有武,故得分之。

这段话反映了古代学者对文武双全的重视。‘干戈之舞’与‘羽籥之职’分别代表了文治武功,‘得从春夏’与‘得入秋冬’则表示文武之事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运用。‘四事之中有文有武’强调了文武并重的重要性,‘故得分之’则是对文武分职的认可。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的追求,也反映了古人对文武双全理想的推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