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七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七-原文

○夏中

《庄子》曰:井鱼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

《文子》曰:政失于夏,荧惑逆行。夏政不失,则降时雨。

《列子》曰:郑师文学琴于师襄,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沍。

《管子》曰:夏日不炀,非爱火也;冬日不盥,非爱水也,为不适于身,不便于体也。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为伤本也。

又曰:南方,其时曰夏,夏气阳,阳生火,其德施舍,是谓曰德。

又曰:春不收枯骨朽胔,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

《邹子》曰:季夏取桑柘之火。

《尸子》曰:夏为乐,南方为夏,夏,兴也。南,任也。是故万物莫不任兴蕃殖充盈,乐之至也。

《韩子》曰:季孙相鲁,令五月掘长沟,子路私秩饮之。孔子覆其饮,曰:’鲁有民焉,汝辄扰之,何也?’

《淮南子》曰:明庶风后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则出币帛,使诸侯。(立夏长养布恩惠,故聘问诸侯。巽卦之风。)

《抱朴子》曰:洪从祖仙公,每大醉,夏辄入源泉底,一日许乃出。能闭气胎息故耳。

又曰:谓夏必长而蒜麦枯,谓冬必凋而竹柏茂。日盛阳宜暑,夏天未必无凉;日极阴宜寒,隆冬未必无暂温也。

又曰:世之豪士,暑夏之日,露首袒身,惟在樗蒲弹棋,不离绮纨之侧也。

又曰:或问不热之道。答曰:’或以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或服玄冰之丸,或服飞霜之散。’

《幽求子》曰:扇翣微动,凉风夏生。

《范子》曰:计然曰:’德取象於春夏,刑取象於秋冬。’

《周书时训》曰:六月节,温风至;温风不至,即时无缓政。蟋蟀居壁;若不居壁,即恒急之暴。

又云:门户不通,鹰乃学习;若不学习,即寇戎不备。

又曰:六月中气后五日,腐草化为萤;若不化萤,即穀实鲜落。土润溽暑;若不溽暑,即急应之罚。大雨时行;若不时行,即恩不及下。

又曰:夏取枣杏之火。

《符瑞图》曰:麟夏鸣曰养绥。

《隐诀》曰:四月戌日,天地凶门日,不可入山建创。四月十一日,地破日,不可开山动土。

又曰:立夏之日,日中五帝会诸仙人於紫微宫,见四真人,论求道之功罪。

董勋《问礼俗》曰:五月俗称恶月,俗多持斋放生。案《月令》仲夏阴阳交,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素问》曰:歧伯曰:’夏三月,此谓萧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蚤起,毋厌於日,使志毋怒,使英华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疾。(夏三月,天地阴阳之气交合者,万物华实,故言夏生长,于万物成实者也。夜卧早起,是贪于夏气,不厌于日者也。是夜卧早起,明于阳气之盛者也。人志气毋怒,阳气成结,秀实以成,其气得泄,阳者也万物成结,于夏受之,因此夏阳气之所应也。能合其气,则是养生之道也。逆之,则阳损于心,心者,夏王也。故言伤心,伤心则秋必病瘖虐,故言夏伤于暑,秋病瘖虐者,不从其气则火为逆也。是故伤逆深皆损于阳气,故冬至阴盛必重病。)’

《大衍星分图》曰:五月午日,日月会于鹑首。

又曰:六月,日月会于鹑火。

《岭表录异》云:枹木履,其轻如通草,夏月着之,隔卑湿地气,如杉木。今广州诸郡牧守,初到任,下檐皆有枹履。

又曰:南中夏秋多恶风,彼人谓之飓,(《南越志》云:风起则人心恐惧。或云,风来则四面具足。二义皆有理也。)坏屋折树,不足喻也,甚则吹屋瓦如飞蝶。或三二年不一风,或二年两三风,亦系廉帅政德之否臧者。然发则自午及酉,夜半必止,此乃’飘风不终朝’之义也。

《南荒录》曰:新州男子妇人,皆缜发如云,谬洛,以灰投水中,遂就水而沐之,以彘膏涂其发,五六月秔秫未获时,民饥,尽髡,取发鬻于市,既髡,即复以彘膏涂之,来年五六月又可鬻矣。

《投荒录》:岭南方盛夏,率一日十余阴十余霁。虽大雨倾注,顷即赫日,已复骤雨。大凡岭表夏之炎热,甚於北土,且以时热多又蒸郁,此为甚恶。自三月至九月皆蒸热。

《梁元帝纂要》曰:夏曰朱明,(气赤而光明。)亦曰长赢。(以征切。)朱夏、炎夏、三夏、九夏。天曰昊天。(言气浩汗。)风曰炎风。节曰炎节。草曰茂草、杂草。木曰蔚林、茂林、密树、茂树。孟夏亦曰维夏、首夏。季夏亦曰徂暑。(徂,往也。言暑始往。)

《四时纂要》曰:四月也,是谓乏月。冬穀既尽,宿麦未登,宜赈乏绝,救饥穷,九族不能自活者救之。无固蕴畜而忍人之贫,贪货殖之宜,忘种福之利,君子弗取也。

陆机《纂要》曰:夏树名连阴,夏雨名绵雨。

《摄生月令》曰:四月为乾,(生气卯,死气酉。)是月也,万物已成,天地化生。勿冒极热,勿大汗后当风,勿暴露星宿,皆成恶病。勿食大蒜,勿含生薤,勿食鸡肉,勿食蛇蟮。是月肝藏以病,神气不行,火气渐临,水力渐衰,稍补肾助肺,调和元气,无失其时。是月八日,不远行,宜安心静念,沐浴斋戒,必得福庆。

《齐人月令》曰:四月八日,不宜杀草木,始服生衣,宜进温酒,服温药。是月也,无坏麛卵,无伐大树。是月也,宜以夙兴。

《酉阳杂俎》曰:俗忌五月上屋。言人五月蜕精神,如上屋,即自见其形,魂魄则不安矣。

《穷神秘苑幽明录》曰:汉武帝与群臣宴於未央殿,方食枣,帝见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仰观屋宇,俯视帝脚。

东方朔曰:”此水木之精,其名藻兼,夏乃巢林,冬即居河。此来诉尔,所视殿名未央,下视脚者,足于此也。”

上乃悉罢诸役

徐整《长历》曰:北斗当昆仑,气注天下,春夏为露,秋冬为霜。

《兵书》曰:夏出兵,赤旗在前,执前行。

《地镜经》曰:五月中,草木叶有专厚而无汁,枝下垂者,其地有玉。

《师旷占》曰: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父治政大殿大杀,天以示之。何以言之?霜威杀万草,坐大杀也。见变如此,宜损威杀,重人之命也。

焦赣《易林》曰:仲春孟夏,和气所在,生我嘉福,国无残贼。

又曰:六月种黍,岁晚不雨,秋不缩酒,神失其所。

赵自勉《造化权舆》云:潮者,阴阳之气所激。五月无潮,阴气微也;八月最大,则阴盛也。

陆机《要览》曰:昔羽山有神人焉,逍遥於中岳,与左元放共游子训所,坐欲起,子训应欲留之,一日之中三雨。今呼五月三时雨亦为留客雨。

桓谭《新论》曰:汉中送王仲都,时夏大暑,使曝日坐,又环以十炉火,不言热,而身不汗出。

《五行大义论》曰:未者昧也,阴气已长,万物稍衰,其体暧昧於未,又时物向成,皆有气味也。

《五行体性论》云:土在四时之中,处季夏之末,阳衰阴长,居位之中,总於四德,(谓金木水火。)积尘成实。积则有间,有间故水火成实所能持也。故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性。

又曰:土包四德,故其体能兼虚实也。

《论衡》曰:夫虎出有时,犹龙见有期也。阴物以冬见,阳虫以夏出,出应其气,气动其类。参、伐以冬出,心、尾以夏见。参、伐则虎星,心、尾则龙象,星出而物见,气至而类动,天地之性也。

又曰:盛夏之时,当风而立,隆冬之月,向日而坐。其夏欲得寒,冬欲得温也。或当风鼓翣,向日燃炉,然而天终不为冬夏易气者,寒暑有节,不为人变改也。

又曰:阳燧取火,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

又曰:阳燧取火於天,消炼五石,五月盛夏,铸以为气,乃能得火。今又但取刀剑铜钩之属,摩以向日,亦得火焉。

又曰:以夏进炉,以冬奏(奏亦进也。)扇,此无益人君,不遇灾患,幸矣。

又曰:方今盛夏,雷雨时至,龙多登云,云雨与龙相应,乘云雨而行,物类相致,非有为也。

又曰:夏末蜻蛚鸣,(蟋蟀也。)寒螀啼,感阴气也。雷动而雉惊,启蛰而蛇出,感阳气也。

又曰:世俗之事,亦有缘也。夫正月岁始,五月阳盛,子以此月生,精盛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相仿傚莫谓不然。有空讳之言,无实凶之效,世俗惑之,误非之甚也。讳举正月五月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以举之,父母偶死,则信而谓之真矣。夫正月五月子,何故杀父与母,人之含气在肠腹之内,其生十月而产,共元气也。正月与二月何殊?五月与六月何异?而谓之凶,世传此言久矣。

又曰:实说雷者,太阳之微气也。何以明之?正月始雷,五月阳盛,故五月雷迅,冬乃雷潜。盛夏之时,太阳用事,阴气乘之,阴阳分争则相激射为毒,毒中人辄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坏。

诸葛亮《出师表》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陶潜集》曰:潜常言,五月六月中,北窗下卧,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

《穆天子传》曰: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孳木华不畏雪,天子乃取孳木华之实,持归种之。

又曰:天子四月休于濩泽,(今平阳濩泽县是也。濩音获。)於是射鸟获兽。

宋躬《孝子传》曰:何子平事母至孝,母丧,年六十,有孺子之慕,夏避清凉。

《永昌郡传》曰:朱提郡有堂狼山,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

嵇康《高士传》曰:被裘公者,吴人。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有遗金,顾而谓公曰:”取彼金.”公投鎌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之高而视之卑,五月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季子大惊,既谢而问姓名。公曰:”吾子皮相之士,而安足语姓名也?”

《襄阳耆旧传》曰:黄穆,字伯开,博学,为山阳守,有德政。弟奂,字仲开,为武陵太守,贪秽无行。武陵人谚曰:”天有冬夏,人有二黄。(言不同也。”

周处《风土记》曰:仲夏雨濯枝荡川。注云:此节常有大雨,名濯枝。

又曰:梅熟时雨,谓之梅雨。

又曰:仲夏长风扇暑。注云:”此节东南常有风至,俗名黄雀长风.”

盛弘之《荆州记》曰:宜都银山县有风穴,穴口大数尺,名为风井,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樵人有冬过者,置笠穴口,风吹之,经日还,涉长阳溪而得其笠。

又曰:橘州在郡南四里,对南津,常看如下,及至夏水怀山,诸洲皆没,橘洲独在。

《荆楚岁时记》曰:四月也,有鸟名获穀,其名自呼,农人候此鸟鸣,则云犁根岸。(《尔雅》云:鸣鸠鴶鶵。郭璞云:今布穀也。江东呼获穀,崔寔《正论》云:夏扈趣耘锄,即窃脂,玄鸟,鸣获穀则其夏扈也。)

又曰:俗忌五月曝床荐席。

《异苑》云:新野庾寔,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失之,其后寔子遂亡,或起於此。(或问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人脱上屋见影魂便亡。勋答曰:盖秦时王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案《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郑玄云:顺阳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与礼反。敬升云见死小儿而禁曝荐席,何以与于此乎?俗人月讳,何代无之,但当矫之归於正。)

《洞冥记》曰:东方朔母田氏寡,梦太白星临其上,因有娠。田氏叹曰:’无夫而孕,人得弃我。’乃移向代郡之东方里,五月生朔,仍以所居为姓。

《搜神记》曰:夫金锡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言丙午日铸为阳燧,可取火。壬子日铸为阴燧,可取水。)

又曰:吴猛性至孝,小儿时在父母边卧,时夏月多蚊虻,而不摇扇,惧蚊虻去我,及父母。

王子年《拾遗记》曰:洞庭之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帝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音,彻于山顶。楚怀王时,举群才赋诗於水湄。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难去,虽咸池、箫韶,不能比焉。每四仲之节,王常绕山以游宴,各举四仲之气以为乐章。推仲夏律中夹锺,乃作轻风流水之诗,宴于山南。时中蕤宾,乃作皓露秋霜之曲。

《武昌记》曰:樊山东有小溪,盛夏时凛然,常有寒气,故谓之寒溪。

《洽闻记》云:驩州安远县西北百六十里,有温山。其山冬夏常雨,山傍有水,冬夏常热,小气腥臭至寒时,野兽依集水边,取其暖气。

《西京杂记》曰:天子夏设羽扇。

宋王元谟《寿阳记》曰:明义楼南有明义井,夏有冷浆、甜饮、米饮、罗扇、羽扇,有三浴室,上以清王侯宰吏,中以凉君子士流,下以凉庶类也。

《楚辞》曰: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滔滔孟夏四月,纯阳用事,煦然蒸万物草木之类,莫不莽莽然盛茂。)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汨,行貌。徂,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七-译文

夏天的时候,《庄子》说:井里的鱼不能跟它谈论大海,夏天的虫子不能跟它谈论冰。

《文子》说:如果夏天的政治出了问题,火星会逆行。如果夏天的政治没有问题,就会适时降下雨水。

《列子》说:郑国的乐师师襄教学生弹琴,到了夏天,他敲击琴弦来召唤黄钟音,结果霜雪同时落下,河流和池塘都结了冰。

《管子》说:夏天不生火取暖,不是因为不爱火;冬天不洗澡,不是因为不爱水,是因为这样对身体不适,不方便。

《管子》又说:南方,它的季节叫夏天,夏天的气候是温暖的,温暖的气候产生火,它的德行是施舍,这就是所说的德。

《管子》还说:春天不收集枯骨朽肉,砍伐枯木去掉它们,那么夏天就会干旱。

《邹子》说:季夏时节取桑树和柘树的火。

《尸子》说:夏天是欢乐的,南方是夏天,夏,是兴起的意思。南,是任的意思。因此,万物无不兴起、繁殖、充实,这是欢乐的极致。

《韩子》说:季孙相鲁,命令五月挖长沟,子路私自用酒给沟里的工人喝。孔子看到后,倒掉了酒,说:‘鲁国有百姓,你为什么要打扰他们呢?’

《淮南子》说:明庶风后四十五天,清明风到来,就拿出币帛,派使者去拜访诸侯。(立夏时节长养布施恩惠,所以派使者拜访诸侯。这是巽卦之风。)

《抱朴子》说:洪从祖仙公,每次大醉后,夏天就会潜入源泉底部,一天后才出来。他能闭气胎息,所以才能做到。

《抱朴子》又说:说夏天一定长,蒜麦会枯萎,说冬天一定凋零,竹柏会茂盛。太阳强烈的时候适宜炎热,夏天未必没有凉爽;太阳极度阴冷的时候适宜寒冷,隆冬未必没有短暂的温暖。

《抱朴子》还说:世上的豪杰,在炎热的夏天,露出头部,袒露身体,只在做樗蒲弹棋时不离华丽的衣服。

《抱朴子》又问不热的方法。回答说:‘有的人在立夏日佩戴六壬六癸的符,有的人服用玄冰的丸子,有的人服用飞霜的散剂。’

《幽求子》说:扇子微微一动,夏天的凉风就产生了。

《范子》说:德取象于春夏,刑取象于秋冬。

《周书时训》说:六月节气,温风到来;如果温风没有到来,就表示政治没有缓行。蟋蟀住在墙壁上;如果不住在墙壁上,就表示政治急躁。

《周书时训》又说:六月中气后的第五天,腐草会变成萤火虫;如果不会变成萤火虫,就表示谷物会成熟而落下。土地湿润,气候炎热;如果不够炎热,就会受到急迫的惩罚。大雨适时而来;如果不适时而来,就表示恩惠没有及于百姓。

《周书时训》还说:夏天采集枣树和杏树的火。

《符瑞图》说:麒麟在夏天鸣叫,叫做养绥。

《隐诀》说:四月戊日,是天地凶门日,不可以进山建造。四月十一日,是地破日,不可以开山动土。

《隐诀》又说:立夏这一天,中午时分,五帝在紫微宫与仙人聚会,见到四位真人,讨论求道的功过。

董勋《问礼俗》说:五月俗称恶月,俗人多持斋放生。按照《月令》,仲夏阴阳相交,死生分界,君子要斋戒,停止声色,节制欲望。

《素问》说:歧伯说:‘夏天三个月,这是萧季,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晚上睡觉早上起床,不要厌倦太阳,使心情不要愤怒,使精华成为秀美,使气息得以宣泄。如果所爱之物在外,这就是夏天的气息所对应的,是养生的方法。逆着它就会伤心,秋天就会得疟疾,冬天就会得重病。’(夏天三个月,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所以说是夏生长,于万物成实者也。晚上睡觉早上起床,是贪于夏天的气息,不厌倦太阳的。这是晚上睡觉早上起床,明白阳气旺盛的原因。人心情不要愤怒,阳气成结,秀美以成,其气得泄,阳者也万物成结,于夏受之,因此夏阳气之所应也。能合其气,则是养生之道也。逆之,则阳损于心,心者,夏王也。所以说伤心,伤心则秋天必得疟疾,所以说夏天伤于暑,秋天得疟疾者,不从其气则火为逆也。因此伤逆深皆损于阳气,所以冬天阴盛必重病。)

《大衍星分图》说:五月午日,日月会于鹑首。

《大衍星分图》又说:六月,日月会于鹑火。

《岭表录异》说:枹木履,轻如通草,夏天穿它,可以隔开卑湿地气,像穿杉木鞋一样。现在广州各郡的官员,刚到任时,下马的地方都有枹木履。

《岭表录异》又说:南方的夏天和秋天有很多恶风,当地人称之为飓风。(《南越志》说:风起时人心恐惧。有人说,风来时四面都足够。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它能毁坏房屋,折断树木,不足以形容。甚至能吹得屋瓦像飞蝶一样。有的三两年才刮一次风,有的两年刮两三次风,这也与地方官员的政德好坏有关。但是风起后从午时到酉时,半夜必定停止,这就是‘飘风不终朝’的意思。

《南荒录》说:新州的男女,头发都像云一样密,用灰撒入水中,就到水中洗头,用猪油涂抹头发,五六月稻谷和秫谷未收获时,百姓饥饿,都剃光头发,拿到市场上卖,剃光头发后,就再涂上猪油,第二年五六月又可以卖头发。

《投荒录》说:岭南方盛夏,一天之内阴晴不定。虽然大雨倾盆,但很快太阳又出来了,然后又突然下起大雨。一般来说,岭表夏天的炎热比北方严重,而且因为天气热,又潮湿,这是非常讨厌的。从三月到九月都热得让人无法忍受。

《梁元帝纂要》说:夏天叫朱明,(气赤而光明。)也叫做长赢。(以征切。)朱夏、炎夏、三夏、九夏。天叫昊天。(言气浩汗。)风叫炎风。节叫炎节。草叫茂草、杂草。木叫蔚林、茂林、密树、茂树。孟夏也叫维夏、首夏。季夏也叫徂暑。(徂,往也。言暑始往。)

《四时纂要》说:四月,是叫做乏月的月份。冬天的谷物已经吃完,秋天的麦子还没有收割,应该救济缺乏和贫穷的人,帮助那些不能自活的九族。不要固守积蓄而忍受别人的贫穷,贪图货物的利益,忘记种福的利益,君子不会这样做。

陆机《纂要》说:夏天的树叫连阴,夏天的雨叫绵雨。

《摄生月令》说:四月为乾,(生气卯,死气酉。)这个月,万物已经成熟,天地化生。不要冒极热,不要大汗后对着风,不要暴露在星宿之下,这些都可能导致恶病。不要吃大蒜,不要含生薤,不要吃鸡肉,不要吃蛇和蜈蚣。这个月,肝藏以病,神气不行,火气渐临,水力渐衰,稍微补肾助肺,调和元气,不要失去时机。这个月八日,不要远行,应该安心静念,沐浴斋戒,必得福庆。

《齐人月令》说:四月八日,不宜杀草木,开始穿生衣,应该喝温酒,服用温药。这个月,不要破坏麋鹿的卵,不要砍伐大树。这个月,宜早起。

《酉阳杂俎》说:俗忌五月上屋。说人五月蜕精神,如果上屋,就会看到自己的形影,魂魄就不安了。

《穷神秘苑幽明录》说:汉武帝和群臣在未央殿宴会,正在吃枣,武帝看到梁上有一个老翁,身高八九寸,抬头看着屋宇,低头看着武帝的脚。东方朔说:‘这是水木之精,名叫藻兼,夏天在树林里筑巢,冬天就住在河里。它来告诉你,它看到的殿名叫未央,低头看脚,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帝于是停止了所有的劳役。

徐整的《长历》说:北斗星对准昆仑山,气注入天下,春夏为露水,秋冬为霜。

《兵书》说:夏天出兵,赤旗在前,执掌先锋。

《地镜经》说:五月中,草木叶子厚实但没有汁液,树枝垂下的地方,那里有玉石。

《师旷占》说:春夏一日有霜雪,说明君主治理政事大殿大杀,天以此示警。为什么这么说?霜的威力能杀死万草,就像大杀一样。看到这样的变化,应该减少杀戮,重视人的生命。

焦赣的《易林》说:仲春和孟夏,和气所在,带来美好的福气,国家没有残害。

又说:六月种黍,如果一年到头不下雨,秋天不能酿酒,神失去了它的位置。

赵自勉的《造化权舆》说:潮水是阴阳之气所激起的。五月没有潮水,是因为阴气微弱;八月潮水最大,是因为阴气旺盛。

陆机的《要览》说:从前羽山有神人,在中岳逍遥,和左元放一起游子训所,坐下想起身,子训想要留他,一天之内下了三场雨。现在说的五月三时雨,也称为留客雨。

桓谭的《新论》说:汉中送王仲都,当时夏天非常热,让人晒太阳坐着,又围着十个炉火,不说热,但身上不出汗。

《五行大义论》说:未,是暗淡的意思,阴气已经增长,万物稍微衰弱,其体在未时暗淡,而且此时万物正趋向成熟,都有气味。

《五行体性论》说:土在四季之中,处于季夏之末,阳气衰弱,阴气增长,处于四季之中,总括四德(即金木水火),积累尘埃成为果实。积累有间隔,有间隔所以水火能成为果实而能承载。所以土以包含散失来承载果实为体,耕作为性。

又说:土包含四德,所以其体能够兼收并蓄。

《论衡》说:老虎出现有时,龙出现有期。阴物在冬天出现,阳虫在夏天出现,出现应其气,气动其类。参、伐在冬天出现,心、尾在夏天出现。参、伐是虎星,心、尾是龙象,星出而物见,气至而类动,这是天地之性。

又说:盛夏之时,应当迎风而立,隆冬之月,应当朝向太阳而坐。夏天想要得到凉爽,冬天想要得到温暖。或者迎风摇扇,朝向太阳生火,然而天终究不会因为冬夏而改变气节,寒暑有节,不会因为人的改变而改变。

又说:阳燧取火,在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造成器,摩擦生光,仰头对着太阳,火就会来。

又说:阳燧在天上取火,消炼五石,在五月盛夏,铸造成气,才能得到火。现在只取刀剑铜钩之类,对着太阳摩擦,也能得到火。

又说:夏天进炉,冬天用扇,这对君主没有益处,不遇到灾患,那就幸运了。

又说:现在正是盛夏,雷雨时常发生,龙多登云,云雨与龙相应,乘云雨而行,物类相致,这不是人为的。

又说:夏末蝉鸣(蟋蟀),寒蝉鸣叫,是因为感受到了阴气。雷声响起而野鸡惊飞,冬眠的动物苏醒而蛇出现,是因为感受到了阳气。

又说:世俗之事,也有缘分。正月是岁始,五月阳气旺盛,因此在这个月出生的人,精力旺盛,热烈,可能超过父母,父母承受不了,将会受到伤害,相互模仿,不要说不对。有空言忌讳,没有实际的凶效,世俗被迷惑,错误严重。忌讳提到正月五月的儿子,认为正月五月的儿子会杀害父母,不能提到。如果提到,父母偶然去世,就会相信这是真的。正月五月的儿子,为什么杀害父母,人的气息在肠腹之内,出生十个月后生产,共享元气。正月和二月有什么不同?五月和六月有什么不同?却称之为凶,世传此言已久。

又说:实际上雷是太阳的微气。怎么证明呢?正月开始打雷,五月阳气旺盛,所以五月雷声迅疾,冬天雷声潜藏。盛夏之时,太阳掌管事务,阴气乘之,阴阳相争则相互激射为毒,毒中人体则死,中树木则折,中房屋则坏。

诸葛亮《出师表》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陶潜《陶潜集》说:陶潜常说,五月六月中,在北窗下躺下,凉风暂时到来,自认为像羲皇上人。

《穆天子传》说:季夏丁卯日,天子在舂山上向北上升,以望四野。说:‘舂山是天下最高的山。’孳木花不畏雪,天子于是取孳木花之实,带回家种植。

又说:天子四月休息在濩泽(现在的平阳濩泽县),于是射鸟捕兽。

宋躬《孝子传》说:何子平事母至孝,母亲去世,他六十岁,有孺子之慕,夏天避清凉。

《永昌郡传》说:朱提郡有堂狼山,山上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离开。

嵇康《高士传》说:被裘公,吴人。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有遗金,回头对公说:‘拿走那金。’公扔掉镰刀,瞪眼拂手说:‘你何其高傲,五月穿皮裘背柴,难道是来拿金的吗!’季子大惊,道歉后询问姓名。公说:‘你是浅薄之辈,哪里值得我告诉你姓名?’

《襄阳耆旧传》说:黄穆,字伯开,博学,担任山阳守,有德政。弟弟黄奂,字仲开,担任武陵太守,贪婪无行。武陵人谚语说:‘天有冬夏,人有二黄。’(意思是不同。)

周处《风土记》说:仲夏雨濯枝荡川。注解云:这个时节常常有大雨,名叫濯枝。

又说:梅子成熟时下雨,称为梅雨。

又说:仲夏长风扇暑。注解云:‘这个时节东南常有风至,俗名叫黄雀长风。’

盛弘之《荆州记》说:宜都银山县有风穴,洞口大几尺,名叫风井,夏天风出,冬天风入。砍柴人冬天经过,把斗笠放在洞口,风吹斗笠,经过一天回来,涉过长阳溪才找到斗笠。

又说:橘州在郡南四里,对南津,常看着像在下,等到夏天水淹没山,各个岛屿都沉没,橘州独自存在。

《荆楚岁时记》说:四月,有一种鸟名叫获穀,自己会叫,农民等待这只鸟叫,然后耕犁。

又说:俗忌五月晒床和席子。

《异苑》记载:新野人庾寔,曾经在五月晒席子时,突然看到一个小孩死在席子上,不久后就消失了。后来庾寔的儿子也去世了,或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有人问董勋说:民间有习俗,五月不上屋顶,说五月人如果上屋顶看到自己的影子就会死去。董勋回答说:在秦朝时,皇帝自己规定夏天不能外出,汉代和魏朝也没有改变这个规定。按照《月令》的说法,仲夏时节可以住在高明的地方,可以远眺,可以登山,可以住在台榭。郑玄说:这是顺应阳气上升的原因。现在说不能上屋顶,正好与礼制相反。尊敬地对待死去的小孩而禁止晒席子,为什么与此相符合呢?民间有避讳的习俗,哪个朝代没有呢?但应该纠正这种习俗,回归正道。)

《洞冥记》说:东方朔的母亲田氏守寡,梦见太白星降临在她身上,因此怀孕。田氏叹息说:‘没有丈夫就怀孕,别人会抛弃我。’于是她搬到了代郡的东方里,五月份生下了东方朔,仍然用她所居住的地方作为姓氏。

《搜神记》说:金属和锡的性质是一样的,在五月丙午日中午时铸造成阳燧;在十一月壬子日半夜铸造成阴燧。(说丙午日铸成的阳燧可以取火,壬子日铸成的阴燧可以取水。)

《搜神记》又说:吴猛非常孝顺,小时候在父母身边睡觉,夏天的时候蚊虫很多,但他不摇扇子,害怕蚊虫离开他。

王子年的《拾遗记》说:洞庭山浮在水上,下面有几百间金屋,帝王的女儿住在那里。四季都能听到金石丝竹的声音,一直传到山顶。楚怀王时期,众多才子在湖边赋诗。所以有‘潇湘洞庭之乐’,听者难以离去,即使是咸池、箫韶的音乐也无法相比。每年四个仲月的时候,国王常常绕山游玩宴会,各自根据四仲之气创作乐章。推算到仲夏时,律中夹锺,就创作了轻风流水的诗篇,在山南宴会。当时中气为蕤宾,就创作了皓露秋霜的曲子。

《武昌记》说:樊山东边有一条小溪,夏天时非常凉爽,常常有寒气,所以被称为寒溪。

《洽闻记》说:驩州安远县西北方向一百六十里,有一座温山。这座山冬天夏天都下雨,山边有水,冬天夏天都热,小气候腥臭,到了冬天,野兽都会聚集在水的旁边,因为那里有温暖。

《西京杂记》说:皇帝夏天使用羽毛扇。

宋王元谟的《寿阳记》说:明义楼南边有明义井,夏天有冷浆、甜饮、米饮、罗扇、羽毛扇,有三个浴室,上面用来让王侯宰吏清爽,中间用来让君子士流凉爽,下面用来让庶民凉爽。

《楚辞》说:滔滔孟夏四月,草木茂盛。(滔滔的孟夏四月,纯阳之气盛行,温暖地蒸腾万物,草木之类无不茂盛。)伤心永久的哀愁啊,匆匆往南土。(汨,行走的样子。徂,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七-注解

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由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弟子所撰写,以寓言故事的形式阐述哲学思想。

井鱼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比喻人各有其局限性,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不同。

文子:《文子》是西汉时期文子所著的一部道家经典。

政失于夏,荧惑逆行。夏政不失,则降时雨:指出政治失当会导致自然现象异常,反之,政治清明则自然和谐。

列子:《列子》是战国时期列子所著的一部道家著作。

郑师文学琴于师襄:郑国的琴师向师襄学习弹琴。

管子:《管子》是春秋时期管仲所著的一部政治经济著作。

夏日不炀,非爱火也;冬日不盥,非爱水也,为不适于身,不便于体也:指出夏天不生火,冬天不洗浴,并非因为不爱火和水,而是因为这些行为不利于身体健康。

南方,其时曰夏,夏气阳,阳生火,其德施舍,是谓曰德:南方气候炎热,属夏季,夏季属阳,阳气旺盛,有利于万物生长。

邹子:邹子,即邹衍,战国时期思想家。

季夏取桑柘之火:季夏是指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取桑柘之火是指使用桑木和柘木来取火。

尸子:尸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夏为乐,南方为夏,夏,兴也。南,任也。是故万物莫不任兴蕃殖充盈,乐之至也:夏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南方气候适宜,所以称为乐。

韩子:韩子,即韩非,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

季孙相鲁,令五月掘长沟,子路私秩饮之:季孙相鲁,即季孙氏担任鲁国的相国,命令在五月挖掘长沟,子路私自取用沟中的水。

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的哲学著作。

抱朴子:抱朴子,即葛洪,东晋时期道家思想家。

洪从祖仙公,每大醉,夏辄入源泉底,一日许乃出:洪从祖仙公,即葛洪的祖先,他每次大醉后都会潜入水源深处,一天后才出来。

扇翣微动,凉风夏生:轻轻摇动扇子,夏日的凉风便随之而生。

范子:范子,即范缜,南北朝时期思想家。

周书时训:《周书时训》是周代的一部占卜书。

六月节,温风至;温风不至,即时无缓政:六月是温风至的季节,如果温风不至,则表示政治急迫。

蟋蟀居壁;若不居壁,即恒急之暴:蟋蟀在墙壁上居住,如果不居壁,则表示有急迫之事发生。

腐草化为萤;若不化萤,即穀实鲜落:腐草变成萤火虫,如果不变成萤火虫,则表示谷物成熟。

夏取枣杏之火:夏天取枣杏之火,是指夏天用枣和杏木取火。

符瑞图:《符瑞图》是古代占卜之书。

隐诀:隐诀,即隐秘的诀窍或秘法。

董勋《问礼俗》:董勋,东晋时期人物,著有《问礼俗》。

素问:《素问》是古代医学著作。

歧伯:歧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夏三月,此谓萧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蚤起,毋厌於日,使志毋怒,使英华成秀,使气得泄:夏季的三个月,天地之气相交,万物茂盛,人应夜卧早起,不要厌弃阳光,保持心情平和,使精神饱满,气机顺畅。

大衍星分图:《大衍星分图》是古代天文学著作。

岭表录异:《岭表录异》是唐代段成式所著的一部地理志。

南中夏秋多恶风,彼人谓之飓:南方夏季和秋季多风暴,当地人称其为飓风。

南荒录:《南荒录》是古代地理志。

投荒录:《投荒录》是古代地理志。

梁元帝纂要:梁元帝,即萧绎,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著有《纂要》。

朱明:朱明是夏季的别称,意为夏季赤红而光明。

四时纂要:《四时纂要》是古代农业著作。

陆机《纂要》:陆机,西晋时期文学家,著有《纂要》。

摄生月令:《摄生月令》是古代养生著作。

齐人月令:《齐人月令》是古代民间风俗书。

酉阳杂俎:《酉阳杂俎》是唐代段成式所著的一部杂录。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名刘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以其开疆拓土、崇尚文化、尊儒重道而著称。

未央殿:汉代的宫殿,位于长安城,是汉武帝的常居之地,象征着皇权的中心。

东方朔: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水木之精:古代神话中的概念,指自然界中水的精灵和木的精灵。

藻兼:古代传说中的神名。

北斗:天空中七颗亮星组成的星座,古人认为北斗主司时间。

昆仑:古代神话中的神山,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

气注天下:指天地之气遍布于天下。

赤旗:古代军队中的旗帜,红色代表火,象征着战争和勇气。

地镜经:古代的一部占卜书籍,用于预测未来。

玉:一种珍贵的矿石,古代认为玉有灵性,可以辟邪。

师旷占:古代的一部占卜书籍,由师旷所著,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

焦赣《易林》:焦赣是西汉时期的易学家,他的《易林》是一部研究易经的著作。

阴阳之气: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指自然界中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

潮: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产生的涨落。

陆机《要览》:陆机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要览》是一部综合性著作。

羽山:古代神话中的山名。

左元放: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子训: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阳燧:古代的一种取火工具,利用凸透镜聚焦阳光点燃火种。

五石:古代炼丹家所说的五种矿石。

刀剑铜钩:古代炼丹家所说的可以用来取火的物品。

五行大义论:古代一部关于五行理论的著作。

五行体性论:古代一部关于五行特性的著作。

论衡:东汉时期王充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旨在辨伪求真。

虎:一种猛兽,古代认为虎出有定时,与天气变化有关。

龙:一种神话中的生物,古代认为龙出有定期,与天气变化有关。

参、伐:古代星宿名,与虎、龙有关。

心、尾:古代星宿名,与虎、龙有关。

阳燧取火:利用阳燧取火的方法。

诸葛亮《出师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上表刘备的一篇著名文章,表达了他北伐的决心。

陶潜集: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文集,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

穆天子传:古代一部关于周穆王西巡的传说。

季夏:古代农历中的月份,相当于现在的七月。

孳木华:古代传说中的植物。

宋躬《孝子传》:古代一部关于孝子的传记。

永昌郡传:古代一部关于永昌郡的地理志。

嵇康《高士传》:嵇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高士传》是一部传记。

周处《风土记》:周处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风土记》是一部地理志。

盛弘之《荆州记》:盛弘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荆州记》是一部地理志。

荆楚岁时记:南北朝时期吴均所著的一部岁时风俗志。

获穀:一种鸟类,古代认为它的鸣叫预示着农作物的成熟。

布穀:即获穀,一种鸟类。

夏扈:一种鸟类,古代认为它的鸣叫预示着农作物的成熟。

异苑:《异苑》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作者为刘敬叔,收录了许多奇闻异事。

新野庾寔:新野是地名,庾寔是人名,这里指的是庾寔在新野的经历。

五月曝席:五月曝席是指五月份在阳光下晾晒席子,以驱除潮气和虫蛀。

小儿:指小孩子。

影魂:古代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灵魂形态,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附在影子上。

董勋:董勋是东汉末年的学者。

俗:指民间习俗。

秦时:指秦朝时期。

王自为之禁:指秦王自己制定的禁忌。

汉魏:指汉朝和魏朝时期。

月令:古代的一种历法,以月份为周期,规定了每个月的农事和禁忌。

仲夏:指夏天的中间时期,大约是农历五月份。

郑玄: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家。

顺阳在上:指阳气上升,天气炎热。

礼:指古代的礼仪。

敬升:敬升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洞冥记:《洞冥记》是古代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田氏:田氏是东方朔母亲的姓氏。

太白星:太白星是古代对金星的一种称呼,认为是吉星。

娠:怀孕。

代郡: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东方里:东方里是地名,位于代郡。

金锡:金和锡,古代用来铸造器物的金属。

丙午日:古代历法中的一种日期,丙午日是指农历五月的某一天。

阴燧:古代的一种取水工具,利用凹透镜聚焦阳光,使水蒸发,然后凝结成水滴。

吴猛:吴猛是东汉末年的孝子。

蚊虻:蚊子和苍蝇的统称。

王子年:王子年是古代的一位文学家。

拾遗记:《拾遗记》是古代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洞庭之山:洞庭山是位于今湖南省的一座山。

金堂数百间:金堂数百间是指山中有许多金色的房屋。

帝女:指天帝的女儿。

四时:指一年四季。

金石丝竹:古代指音乐,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乐器,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楚怀王:楚怀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

四仲之节: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

仲夏律中夹锺:古代音乐理论中的术语,指仲夏时节的音乐节奏。

轻风流水之诗:指描写轻风和流水的诗歌。

武昌记:《武昌记》是古代的一部地方志。

樊山:樊山是位于今湖北省武昌的一座山。

寒溪:寒溪是指山中的冷溪,因其盛夏时仍有寒气而得名。

洽闻记:《洽闻记》是古代的一部地方志。

驩州:驩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安远县:安远县是驩州下辖的一个县。

温山:温山是安远县西北的一个山。

小气腥臭:指山中的气味,腥臭难闻。

野兽:指山中的野生动物。

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古代的一部杂记。

天子:指古代的皇帝。

羽扇:用羽毛制成的扇子。

宋王元谟:宋王元谟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家。

寿阳记:《寿阳记》是宋代的一部地方志。

明义楼:明义楼是寿阳的一座楼。

明义井:明义井是明义楼附近的一口井。

冷浆:指井水冷却后的饮料。

甜饮:指甜味的饮料。

米饮:指用米制成的饮料。

罗扇:用罗纱制成的扇子。

浴室:古代的洗澡场所。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七-评注

《异苑》中所述新野庾寔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对五月这一特定时节的忌讳。庾寔在五月曝晒席子时,意外发现一小儿死在席上,随后其子也去世,这或许与民间传说中的五月亡魂有关。这种观念源于秦代的禁忌,认为五月不宜出行,因为人若在五月上屋,见影魂便有亡故之险。董勋的回答则是对这种禁忌的质疑,他指出《月令》中仲夏可以居高明、远眺望等,与不得上屋的禁忌相悖。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对民间迷信的反思,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礼制与民间信仰的冲突与融合。

《洞冥记》中的东方朔母田氏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神话色彩浓厚的场景。田氏因梦太白星临其上而有娠,这种梦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非凡的出身。田氏因无夫而孕感到忧虑,但最终生下了东方朔,并以所居地为姓。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东方朔非凡的出生,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星宿与命运关系的信仰。

《搜神记》中关于金锡铸造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利用。通过特定日期的铸造,可以制成阳燧取火,阴燧取水,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掌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智慧。

吴猛的孝行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孝道的观念。吴猛在夏月多蚊虻的季节,不摇扇以保护蚊虻,体现了对父母的孝敬与对生命的尊重。

王子年的《拾遗记》中,洞庭山的描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洞庭之山浮于水上,有金堂数百间,帝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音,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武昌记》中的寒溪,描绘了夏季的清凉之地,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与利用。

《洽闻记》中的温山,描述了山中四季常雨,冬夏常热的现象,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记录。

《西京杂记》中天子夏设羽扇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宫廷生活中的细节,同时也体现了对夏季清凉生活的追求。

宋王元谟的《寿阳记》中,明义楼的描写,展现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奢华与精致,冷浆、甜饮、米饮、罗扇、羽扇以及三浴室的设置,体现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楚辞》中的诗句,描绘了孟夏时节草木茂盛的景象,以及作者内心的伤感和对南土的思念。这种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体现了楚辞独特的艺术风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