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韩琦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韩琦-原文

太宗、仁宗尝猎于大名之郊,题诗数十篇,贾昌朝时刻于石。

韩琦留守日,以其诗藏于班瑞殿之壁。

客有劝琦摹本以进者。

琦曰:“修之得已,安用进为?”

客亦莫谕琦意。

韩绛来,遂进之。

琦闻之,叹曰:“昔岂不知进耶?顾上方锐意四夷事,不当更导之耳。”

石守道编《三朝圣政录》,将上。

一日求质于琦,琦指数事:其一,太祖惑一宫鬟,视朝晏。

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寝,刺杀之。

琦曰:“此岂可为万世法?已溺之,乃恶其溺而杀。彼何罪?使其复有嬖,将不胜其杀矣。”

遂去此等数事。

守道服其精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韩琦-译文

太宗和仁宗曾经在大名府的郊外打猎,题写了数十首诗,贾昌朝当时将这些诗刻在石头上。

韩琦在担任留守期间,将这些诗藏在班瑞殿的墙壁上。

有客人劝韩琦制作副本进献给皇帝。

韩琦说:“修整好就可以了,何必进献呢?”

客人也不明白韩琦的意思。

韩绛来了,于是将诗进献给了皇帝。

韩琦听说后,叹息道:“我难道不知道可以进献吗?只是现在皇帝正专注于处理四方边疆的事务,不应该再引导他分心。”

石守道编纂《三朝圣政录》,准备上呈给皇帝。

有一天,他向韩琦请教,韩琦指出了几件事:其中一件是,太祖曾经迷恋一个宫女,导致上朝迟到。

群臣进言后,太祖醒悟,趁宫女熟睡时将她刺杀。

韩琦说:“这怎么能作为万世的法则呢?已经沉迷其中,却因为厌恶这种沉迷而杀人。她有什么罪?如果再有宠爱的人,岂不是要杀不胜杀?”

于是删去了这类事情。

石守道佩服韩琦的深刻见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韩琦-注解

太宗:宋太宗赵炅,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至997年在位。

仁宗:宋仁宗赵祯,北宋第四位皇帝,1022年至1063年在位。

贾昌朝: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

韩琦: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是北宋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班瑞殿:北宋皇宫中的一座殿宇,用于存放重要文献和文物。

韩绛:北宋官员,曾任宰相,与韩琦同朝为官。

石守道:北宋官员,曾任翰林学士,编撰《三朝圣政录》。

太祖:宋太祖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960年至976年在位。

宫鬟:宫中的侍女,通常指皇帝的宠妃或宫女。

三朝圣政录:一部记录北宋太祖、太宗、仁宗三朝政治事迹的史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韩琦-评注

这段文字通过两个小故事,展现了北宋时期政治人物的智慧与道德观念。首先,韩琦在处理太宗、仁宗题诗的问题上,表现出对皇帝行为的谨慎态度。他拒绝将诗作摹本进献给皇帝,认为皇帝正专注于边疆事务,不应被其他事务分心。这种态度反映了韩琦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深知皇帝的行为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因此选择不轻易干预。

其次,韩琦在审阅《三朝圣政录》时,对太祖杀宫鬟一事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太祖的行为不可作为后世效法的典范,因为这种行为不仅残忍,而且缺乏法律依据。韩琦指出,如果皇帝因为宠爱某人而杀害她,那么这种行为将导致无尽的杀戮。这种批评不仅体现了韩琦对法律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皇帝行为的道德要求。

这两个故事共同揭示了北宋时期政治人物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智慧。韩琦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皇帝的忠诚,也展现了他对国家法律和道德的尊重。这种态度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经验。

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北宋时期史书编纂的严谨态度。石守道在编纂《三朝圣政录》时,主动向韩琦请教,显示出他对历史真实性的重视。韩琦的批评和建议,不仅帮助石守道完善了史书内容,也为后世提供了更为客观和真实的历史记录。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北宋时期政治人物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史书编纂的严谨态度。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和道德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韩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