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文部-卷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文部-卷四-原文

《诗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又曰:《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其诗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陆机《文赋》曰:颂则优游以彬郁。

《文章流别论》曰:颂,诗之美者也。古者圣帝明王成功治定而颂声兴,於是史录其篇,工歌其章,以奏於宗庙,告於神明。故颂之所美,则以为名。或以颂形,或以颂声,其细已甚,非古颂之意。昔班固为《安丰戴侯颂》,史岑为《出师颂》、《和熹邓后颂》与《鲁颂》,体意相类而文辞之异,古今之变也。扬雄《赵充国颂》,颂而似《雅》。傅毅《显宗颂》,文与《周颂》相似,而杂以《风》、《雅》之意。若马融《广成》、《上林》之属,纯为今赋之体,而谓之颂,失之远矣。

《文心雕龙》曰: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昔帝喾之世,咸累为颂,以歌《九招》。自《商颂》已下,文理允备。夫化偃一国谓之风,风正四方谓之雅,容告神明谓之颂。风雅序人,故事资变正;颂主告神,故义必纯美。鲁以公旦次编,商以前王追录。斯乃宗庙之正歌,非飨燕之恒咏也。《时迈》一篇,周公所制;哲人之颂,规式存焉。夫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属兴,又覃及细矣。至於秦政刻文,爰颂其德;汉之惠、景,亦有述容;沿世并作,相继於时矣。若夫子云之表充国,孟坚之序戴侯,武仲之美显宗,史岑之述僖后,或拟《清庙》,或范《駉》《那》,虽深浅不同,详略有异,其褒德显容,典章一也。原夫颂惟典懿,词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於规式之域;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仪,虽纤巧曲致,与情而变。其大体所弘,如斯而已。

《汉书》曰:宣帝征王褒为《圣主得贤臣颂》,褒对曰:’夫荷旃被毳者,难与道纯绵之丽密;羹藜唅糗者,不足与论大牢之滋味。今臣僻在西蜀,生於穷巷之中,长於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不足以塞厚望,应明旨。虽然,敢不略陈愚而抒情素。’

又曰:成帝时,西羌尝有警,上思将帅之臣,追美充国,乃召黄门郎扬雄即充国图画而颂之。

《后汉书》曰:帝召贾逵,因敕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

范晔《后汉书》曰:肃宗修治古礼,巡狩方岳。崔骃上《四巡颂》称汉德。帝雅好文章,自见骃颂后,常嗟叹之,问侍中窦宪曰:’宁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可试见之。’骃由此候宪,宪屣履迎门,笑谓骃曰:’亭伯,吾受诏交公,何得薄我哉?’遂揖入以为上客。

又曰:傅毅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毅追美孝明帝功德最盛而庙颂未立,乃依《清庙》作《显宗颂》十篇奏之。

又曰:平望侯刘毅以和熹邓太后有德教,请令史官著《长乐宫圣德颂》以敷宣景耀,勒勋金石,悬之日月,摅之罔极,以崇陛下蒸蒸之孝。帝从之。

《魏志》曰:黄初三年,黄龙见邺西漳水。中山王褒上颂,赐黄金十斤。

《晋春秋》曰:怀帝陷於平阳,刘聪加帝开府仪同三司、会稽郡公,引帝入宴,谓帝曰:’卿为豫章王时,朕与王武子俱造卿,武子称朕於卿,卿言闻名久矣。卿以所作乐府文示朕,曰:’刘君,闻君善词赋,试为看也。’朕与武子俱为《盛德颂》,卿称善者久之。又引朕射於皇堂,朕得十二筹,卿与武子俱得九筹,卿又赠朕柘弓、银砚。卿颇忆否?’帝曰:’安敢忘之,恨尔日不得早识龙颜。’聪曰:’卿家骨肉何相残之甚邪?’帝曰:’此殆非人事,皇天意也。大汉将兴,应乾受历,故为陛下自相驱耳。且臣家若能奉武皇帝之业,九族敦睦,陛下何由得之?’聪甚有喜色。

《晋书》曰:刘臻妻陈氏,聪敏能属文。尝正旦献《椒花颂》,其词曰:’旋穹周回,正朝肇建。青阳散晖,澄景载焕。’

臧荣绪《晋书》曰: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也。志气旷放,以宇宙为狭,著《酒德颂》,为建威参军,以寿终。

崔鸿《春秋·前燕录》曰:慕容隽观兵近郊,见甘棠於道周,从者不识,隽曰:’唏,此诗所谓’甘棠於道’。甘者,味之主也。木者,春之行也。五德属仁,五行主土,春以施生,味以养物,色又赤者,言将有赫赫之庆於中土。吾谓国家之盛,此其征也。《传》曰:’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群司亦各书其志,吾将览焉。’於是内外臣僚并上《甘棠颂》。

《南史》曰:梁大同中,尝骤雨殿前,往往有杂色宝珠。梁武观之,甚有喜色。虞寄因上《瑞雨颂》,帝谓寄兄荔曰:’此颂典裁清拔,卿之士龙也,将加擢用。’寄闻之,叹曰:’美盛德之形容,以申击壤之情耳。吾岂买名求仁者乎?’

《后周书》曰:颜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以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

《隋书·志》曰:北齐中书侍郎杜台卿上《世祖武成皇帝颂》。齐主以为未能尽善,令和士开以颂示李德林,宣旨云:’台卿此文,未当朕意,以卿有大才,须叙盛德,即宜速作,急进本也。’德林乃上颂十六章,并序。武成览颂善之,赐名马一匹。

《郑玄别传》曰:民有嘉瓜者,异本同实。县欲表附,文辞鄙略,君为改作。又著颂二篇,侯相高其才。

王充《论衡》曰: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纪德也。

又曰: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神雀颂》。百官上颂,文比瓦石,惟班固、贾逵、傅毅、杨终、侯讽五颂文比金玉。

崔骃《四巡颂表》曰:臣闻阳气发而鸧庚鸣,秋风厉而蟋蟀吟,气之动也。唐虞之世,樵夫牧监,击辕中《韶》,感於和也。臣不知手足之动音声,敢献颂云。

《零陵先贤传》曰:周不疑字文直。曹公时,有白雀瑞,儒林并已作颂。不疑见操,授纸笔立令复作,操奇之。

○赞

《释名》曰:称人之美曰赞。赞,纂也,纂集其美而叙之也。

《文心雕龙》曰:赞者,明也,助也。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词也。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飏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词者也。故汉置鸿胪,以唱拜为赞,即古之遗语也。至如相如属词,如赞荆轲;及史、班书记,以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体而论词;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而仲治流别,谬称为述,失之远矣。及景纯任雅,动植必赞,赞兼美恶,亦犹颂之有变耳。然本其为义,事生奖叹,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於四字之句,盘桓於数韵之词,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比其体也,发言虽远,而致用盖寡,大抵所归,其颂家之细条也。

李充《翰林论》曰:容象图而赞立,宜使辞简而义正。孔融之赞杨公,亦其美也。

《晋书》曰:稽含,绍之从子也。弘农王粹以贵公子尚主,馆宇甚盛,图庄周於室,广集朝士,使含为之赞。含援笔为之,文不加点。其略曰:’嗟乎先生,高迹何局!生处岩岫之居,死寄雕楹之屋,既非其所,没有馀辱。’粹有愧色。

又曰:卫恒字巨山,为黄门郎,善草隶。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其一卷论楚者最为工妙。恒悦之,故竭思,以赞其美。

《世说》曰:羊孚作《雪赞》曰:’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尹遂以书扇。

○箴

《文心雕龙》曰:箴,所以攻疾除患,喻针石垣。

又曰:斯文之兴,盛於三代,夏、商二箴,餘句颇存。及周之辛甲,《百官箴》阙,惟《虞箴》一篇,体义备焉。迄至春秋,微而未绝。故魏绛讽君於后羿,楚子训人於在勤。战伐以来,弃德务功,铭辞代兴,箴文萎绝。至扬雄稽古,始范《虞箴》,作卿尹州牧二十五篇。及崔胡补缀,总称百官,指事配位,{般车}鉴有征,可谓追清风於前古,攀辛甲於后代者也。至於潘勖《符节》,要而失浅;温峤《侍臣》,博而患繁;王济《国子》,引多事寡;潘君《乘舆》,义正体芜。凡斯继作,鲜有克衷。至於王朗《杂箴》,乃置巾履,得其戒慎,而失其所施。观其约文举要,宪章武铭,而水火井灶,繁辞不已,志有偏也。夫箴诵於经,铭题於器,名用虽异而警戒实同。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铭兼褒赞,故理贵弘润;取其要也。然矢言之道盖阙,庸器之制久沦,所以箴铭寡用,罕施后代。惟秉文君子,宜酌其远大矣。

陆士衡《文赋》曰:箴顿挫而清壮。

《周书》曰:《夏箴》曰: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妻子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非其臣妾也。卿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舆马非其有也。国无兼年之食,遇天饥,百姓非其有也。

《左传·襄四》曰:昔周辛甲之为太史,命百官,官箴王阙。(辛甲,周武王太史也。阙,过也。百官各以箴以诫王过也。)於《虞人之箴》曰:(虞人,掌田猎者。)’芒芒禹迹,画为九州,(芒芒,远貌也。画,分也。)经启九道。(九道,九州之道也。启,开也。)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人神各有归,故德不乱也。)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冒,贪。)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言但念猎。)武不可重,(重犹数也。)用不恢於夏家。(羿以好武,虽有夏家而不能恢大也。)兽臣司原,敢告仆夫。'(兽臣,虞人也。告仆夫,不敢斥奠也。)

范晔《后汉书》曰:崔琦字子玮。梁冀闻其才,请与交。冀行多不轨,琦数引古今成败以诫之,冀不能受,作《外戚箴》。

《晋书》曰:张华惧后族之盛,作《女史箴》以为讽。贾后虽凶妒,而知敬重华。

又曰:文帝子齐王攸,武帝时为太子太傅,献箴於太子,其略曰:’无曰父子之间,昔有江充;无曰至亲靡二,或客潘崇。谀言乱真,譛润离亲,骊姬之谗,晋侯疑申。固亲以道,勿固以恩,修身以敬,勿托以尊。’世以为工。

《后周书》曰:齐王宪友刘休征献《王箴》一首,宪美之。休征后又以此箴上高祖,高祖方剪削诸弟,甚悦其文。

《唐书》曰:元和中,吏部郎中柳公绰献《太医箴》,曰:’寒暑满天地之间,浃肌肤於外;好爱溢耳目之前,诱心知於内。端洁为隄,奔射犹败,气行无间,隙不在大。睿圣之姿,清明绝俗,心正无斜,志高寡欲。谓天高矣,气蒙晦之;谓地厚矣,横流渍之。圣情超遥,万方赖之。饮食所以资身也,过则生患;衣服所以称德也,侈则生慢。惟过与侈,心必随之,气与心流,疾亦伺之。’上深嘉叹,降中使劳问。

又曰:敬宗游幸无度,李德裕献《丹扆箴》六首。

《宵衣箴》曰:’先王听政,昧爽以俟,鸡鸣既盈,日出而视。伯禹大圣,寸阴为贵;光武至仁,反支不忌。无俾姜后,独去簪珥。彤管记言,克念前志。’

语裥《正服》、《罢献》、《纳诲》、《辨邪》、《防微》等箴,文多不载。

帝甚嘉之。

胡广《百官箴·叙》曰:箴谏之兴,所由尚矣。

圣君求之於下,忠臣纳之於上。

故《虞书》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墨子著书,称《夏箴》之辞。

崔瑗《叙箴》曰:昔杨子云读《春秋传·虞人箴》而善之,於是作为九州及二十五管箴规匡救,言君德之所宜,斯乃体国之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文部-卷四-译文

《诗序》说:颂,是用来赞美伟大德行的形容,是向神明报告成功的事情。

又说:《烝民》这首诗是尹吉甫赞美宣王的作品。诗中写道:‘吉甫创作颂歌,如同和煦的清风。’

陆机在《文赋》中说:颂歌应该悠然自得,充满文采。

《文章流别论》说:颂是诗歌中的美者。在古代,圣帝明王成功治理国家后,颂歌便兴起,于是史官记录下这些篇章,乐工歌唱这些章节,在宗庙中演奏,向神明报告。所以颂歌所赞美的,就被用作名字。或者用颂歌来表现形象,或者用颂歌来传达声音,这些都很细腻,但并非古代颂歌的本意。过去班固写了《安丰戴侯颂》,史岑写了《出师颂》、《和熹邓后颂》和《鲁颂》,它们的体裁和意义相似,但文辞有所不同,这是古今的变化。

扬雄的《赵充国颂》,颂歌的文体类似于《雅》。傅毅的《显宗颂》,文风与《周颂》相似,但掺杂了《风》、《雅》的意思。至于马融的《广成》、《上林》等作品,完全是现在的赋体,却称之为颂,那就离题太远了。

《文心雕龙》说: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是容,是用来赞美伟大德行并描述形象的。在帝喾的时代,人们累积起来创作颂歌,用来歌唱《九招》。从《商颂》开始,文理已经完备。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称为风,文化端正四方称为雅,向神明报告称为颂。风雅用来教化人民,所以故事需要变化以纠正错误;颂用来向神明报告,所以意义必须纯洁美好。鲁国以公旦次序编排,商朝以前追录前王的功绩。这些都是宗庙中的正规颂歌,不是宴会上的常规歌曲。《时迈》这篇文章,是周公制作的;哲人的颂歌,规范还在。

至于屈原的《橘颂》,情感和文采都很美好,通过类比引发联想,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至于秦朝的政绩,用颂歌来赞美其德;汉朝的惠帝、景帝,也有描述其形象的作品;沿袭下来,一直延续到当时。像子云的《表充国》,孟坚的《序戴侯》,武仲的《美显宗》,史岑的《述僖后》,有的模仿《清庙》,有的效法《駉》《那》,虽然深浅不同,详略各异,但都是赞美德行,显扬形象,典章制度是一样的。

颂歌只有典雅和美好,文辞必须清丽,虽然形式上类似于赋,但不落入华丽奢侈的范畴;虽然要像铭文一样敬慎,但又不属于规范的模式;通过夸张来展现文采,通过广博来树立典范,虽然有些细微和曲折,但都与情感相变化。其大体所弘扬的,就是这样。

《汉书》说:宣帝征召王褒写《圣主得贤臣颂》,王褒回答说:‘那些穿着粗糙皮毛的人,难以与他们谈论细腻的丝绸;吃着粗食的人,不足以与他们讨论美食的滋味。现在我身处西蜀,出生在偏僻的巷子里,长在草屋之下,没有游览广博的知识,不足以满足厚望,回应明旨。尽管如此,我敢简要地陈述我的愚见和真情。’

《汉书》又说:成帝时期,西羌曾经有警报,皇帝思念将帅之臣,追忆充国的功绩,于是召唤黄门郎扬雄,根据充国的画像来颂扬他。

《后汉书》说:皇帝召唤贾逵,命令兰台提供笔墨纸砚,让他写《神雀颂》。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肃宗整治古礼,巡视四方。崔骃上《四巡颂》称颂汉德。皇帝非常喜欢文章,自从看到崔骃的颂歌后,常常赞叹不已,问侍中窦宪说:‘你知道崔骃吗?’窦宪回答说:‘班固多次向我提起他,但我没见过。’皇帝说:‘你偏爱班固而忽略崔骃,这就像是叶公好龙一样。你可以试着见见崔骃。’窦宪于是等候崔骃,崔骃穿着便鞋出门迎接,笑着说:‘亭伯,我受诏要与你交往,怎么能轻视我呢?’于是崔骃被引见为上宾。

《后汉书》又说:傅毅与班固、贾逵一起负责校对书籍。傅毅追忆孝明帝的功德最为盛大,但庙颂尚未建立,于是依照《清庙》写了《显宗颂》十篇上奏。

《后汉书》又说:平望侯刘毅认为和熹邓太后有德行,请求让史官撰写《长乐宫圣德颂》来宣扬她的德行,刻在金石上,悬挂在日月之间,以崇敬皇帝的孝道。皇帝同意了。

《魏志》说:黄初三年,黄龙出现在邺西漳水。中山王褒上奏颂歌,皇帝赏赐他黄金十斤。

《晋春秋》说:怀帝被俘于平阳,刘聪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会稽郡公,引他入宴,对他说:‘你在豫章王时,朕和王武子一同拜访你,王武子在我面前称赞你,你说闻名已久。你把所作的乐府诗给我看,说:“刘君,听说你擅长词赋,让我看看吧。”我和王武子一起写《盛德颂》,你赞叹了很久。又引我射箭于皇堂,我射中十二箭,你和王武子各射中九箭,你又赠给我柘弓、银砚。你还记得这些吗?’皇帝说:‘怎么敢忘记,只是遗憾那天没有早早认识您的龙颜。’刘聪说:‘你家的骨肉为何互相残杀得如此厉害呢?’皇帝说:‘这大概不是人事,而是皇天的意志。大汉将要复兴,顺应天命接受历数,所以为了陛下您自己相互驱赶。而且,如果我的家族能够继承武皇帝的事业,九族和睦,陛下怎么会得到这一切呢?’刘聪非常高兴。

《晋书》说:刘臻的妻子陈氏,聪明能文。曾经在正月初一献上《椒花颂》,词句写道:‘旋转的天空,正朝建立。青阳散发光辉,清澈的景色更加灿烂。’

臧荣绪在《晋书》中说:刘伶字伯伦,是沛国人。他志向高远,认为宇宙狭小,写了《酒德颂》,担任建威参军,寿终。

崔鸿在《春秋·前燕录》中说:慕容隽在近郊检阅军队,看到道路旁的甘棠树,随从的人不认识,慕容隽说:‘唉,这就是诗中所说的“甘棠于道”。甘,是味道的主要部分。木,是春天的使者。五德属于仁,五行中土是主要元素,春天用来生长,味道用来养育万物,颜色又是红色,说明将在中原大地上带来辉煌的喜庆。我认为国家的昌盛,就是这个征兆。《传》说:“登高能赋,可以成为大夫。”各位官员也各自写下自己的志向,我将阅读它们。”于是内外官员都上呈《甘棠颂》。

《南史》说:梁大同年间,曾经暴雨之后,宫殿前常常出现彩色宝珠。梁武帝看到后,非常高兴。虞寄因此上呈《瑞雨颂》,武帝对虞寄的哥哥虞荔说:‘这首颂歌的文采清雅,是你的士龙,我将加以提拔使用。’虞寄听说后,感叹说:‘赞美伟大德行的形容,只是为了表达击壤的欢愉之情。我岂是那种为了名利而追求仁德的人呢?’

《后周书》说:颜之仪幼年聪明,三岁就能读《孝经》。长大后,博览群书,喜欢写词赋。曾经献上《神州颂》,文辞雅致。梁元帝亲自下诏回复说:‘枚乘两代人都在梁国游历,应贞两代人都是文学之士。我寻求人才,非常欣慰。’江陵平定后,颜之仪按照惯例迁往长安,世宗任命他为麟趾学士。

《隋书·志》说:北齐中书侍郎杜台卿上呈《世祖武成皇帝颂》。齐主认为还不尽善尽美,让和士开将颂歌展示给李德林,皇帝下旨说:‘杜台卿这篇文章,不符合我的意思,因为你有大才,应该叙述盛德,就立即写出来,赶紧呈上。’李德林于是上呈了十六章的颂歌,并附有序言。武成皇帝阅读颂歌后认为很好,赐给他一匹名马。

《郑玄别传》说:有个百姓种了很棒的瓜,虽然不同品种,但果实一样。县官想要表彰他,写的文章粗俗简略,您帮他修改。他还写了两篇颂文,侯相认为他的才华很高。

王充在《论衡》中说:古代帝王建立伟大的德行,需要有能写伟大文章的大臣来赞誉和记录他们的德行。

王充又说:永平年间,神雀成群结队地聚集,孝明皇帝下诏写《神雀颂》。百官上呈的颂文,文采比瓦石还要差,只有班固、贾逵、傅毅、杨终、侯讽的五篇颂文可以比作金玉。

崔骃在《四巡颂表》中说:我听说阳气升起时鸧鹅会鸣叫,秋风猛烈时蟋蟀会吟唱,这是气的变化。在唐虞时代,樵夫牧人敲击辕中的《韶》乐,被和谐的音乐所感动。我不知道手脚的动作能发出什么声音,但敢献上颂文。

《零陵先贤传》说:周不疑字文直。在曹操时期,有白雀作为祥瑞,儒林学者都写了颂文。不疑见到曹操,接过纸笔立刻写了一篇,曹操对他的作品感到惊奇。

赞的定义:《释名》说:称赞人的美德叫做赞。赞,是编纂的意思,编纂他们的美德并叙述出来。

《文心雕龙》说:赞,是阐明和辅助的意思。过去虞舜祭祀时,乐正重赞,是发起赞歌的词。到益赞禹,伊陟赞巫咸,都是通过言语阐明事情,通过叹息来辅助言辞。因此汉朝设立鸿胪,用唱拜作为赞,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话。至于相如写词,如赞荆轲;以及史书、班书记载,用赞来褒贬,简约的文字来总括,颂的文体来论述词;还有纪传后面的评论,也同名为赞,但仲治流别,错误地称为述,相差甚远。到景纯任雅,动植物都要赞,赞包括了美和恶,也像颂有变化一样。然而赞的本质是表扬和感叹,所以自古以来篇章的体裁,简洁而不宽泛,必须用四字句来表达,用几个韵脚的词来盘旋,简约地表达情感,鲜明地送走文章。比较其体裁,虽然言辞可能遥远,但实际应用却很少,大体上归属,是颂的细枝末节。

李充在《翰林论》中说:有了图像图而赞文就立了,应该使辞藻简洁而意义正确。孔融对杨公的赞也是赞美。

《晋书》说:稽含是稽绍的侄子。弘农王粹作为贵公子娶了公主,宅邸非常豪华,室内挂有庄周的画像,广邀朝士,让含写赞文。含拿起笔来就写,文思敏捷,没有涂改。

《晋书》又说:卫恒字巨山,担任黄门郎,擅长草书和隶书。太康元年,汲县人盗掘魏襄王墓,得到十多万字的策书,其中一卷论述楚国的最为精妙。恒非常喜欢,因此竭尽心思,写下了赞美之词。

《世说》说:羊孚作《雪赞》说:‘以清静化雪,乘气而成雾,遇物能显其洁白,即成光辉。’桓尹于是用书扇。

《文心雕龙》说:箴,是用来攻击疾病和消除祸患的,比喻针灸和砭石。

《文心雕龙》又说:这种文体在三代时期兴盛,夏、商两代的箴文,存留的句子还不少。到周朝的辛甲,《百官箴》已经失传,只有《虞箴》一篇,文体和意义都很完备。到春秋时期,虽然变得细微但并未断绝。因此魏绛劝谏后羿,楚子教诲在勤。战争以来,人们抛弃德行追求功名,铭文兴起,箴文衰落。到扬雄研究古代,开始模仿《虞箴》,写了卿尹州牧二十五篇。到崔胡补充,总称百官,指事配位,{般车}鉴有征,可以说是追寻古代的清风,攀附后代的辛甲。至于潘勖的《符节》,虽然简要但失之浅薄;温峤的《侍臣》,虽然广博但过于繁琐;王济的《国子》,引用过多而缺乏深度;潘君的《乘舆》,意义正确但文体杂乱。所有这些继作,很少有能达到中心的。至于王朗的《杂箴》,虽然放置了巾履,但得到了戒慎的教诲,却失去了其应用的范围。观察他的文章,简约而突出要点,宪章武铭,但水火井灶等细节却过于繁琐,志向有偏差。箴在经文中诵读,铭在器物上题写,名称和用途虽然不同,但警戒的作用是相同的。箴完全是为了防止过错,所以文辞要确切;铭文既有赞誉也有褒贬,所以道理要宏大。

陆士衡在《文赋》中说:箴文有顿挫而显得清壮。

《周书》说:《夏箴》说:小人没有足够的食物,遇到天灾,妻子和儿女不再是他们的妻子和儿女。大夫没有足够的食物,遇到天灾,臣妾不再是他们的臣妾。卿大夫没有足够的食物,遇到天灾,臣妾和马匹不再是他们的。国家没有足够的食物,遇到天灾,百姓不再是他们的。

《左传·僖公四年》说:从前周辛甲担任太史,命令百官,用箴文来告诫王的过错。(辛甲,周武王的太史。阙,过错。百官各自用箴文来告诫王的过错。)在《虞人之箴》中说:(虞人,掌管狩猎的人。)‘茫茫禹迹,划分为九州,(茫茫,遥远的样子。划,分。)开通九条道路。(九道,九州的道路。)人民有居住的地方,野兽有茂盛的草地,各自有各自的处所,德行不会扰乱。(人神各有归处,所以德行不会混乱。)在帝夷羿,贪恋狩猎,忘记国家的忧患,只想着狩猎。(言只想着狩猎。)武力不可多次使用,使用不会超过夏家。(羿因为喜欢狩猎,虽然有夏家的力量,但也不能扩大。)野兽的臣子,敢于告诉您。(野兽的臣子,指虞人。告诉您,不敢直呼其名。)’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崔琦字子玮。梁冀听说他的才华,请求与他交往。梁冀行为不轨,崔琦多次引用古今成败来劝诫他,梁冀不接受,写了《外戚箴》。

《晋书》说:张华担心外戚势力过大,写了《女史箴》来讽喻。贾后虽然凶狠嫉妒,但知道尊重张华。

《晋书》又说:文帝的儿子齐王攸,在武帝时期担任太子太傅,向太子献上箴文,其大意是:‘不要说父子之间,曾经有江充;不要说至亲不能有二心,有时客人潘崇。谄媚之言会混淆真伪,离间亲情,骊姬的谗言,晋侯怀疑申生。亲近应该以道义为基础,不要以恩宠为基础,修身应该以敬畏为基础,不要以尊贵为基础。’世人认为写得很好。

《后周书》说:齐王宪的朋友刘休征献上《王箴》一首,宪认为很好。休征后来又用这篇箴文上呈高祖,高祖正在削弱诸弟的势力,非常欣赏这篇文章。

《唐书》说:元和中,吏部郎中柳公绰献上《太医箴》,说:‘寒暑充满天地之间,渗透肌肤之外;喜好溢于耳目之前,诱惑内心之知。端正廉洁如堤防,奔跑射击也会失败,气息运行无间,缝隙不在大小。圣明的气质,超越世俗,天下依赖他。饮食是为了滋养身体,过度就会生患;衣服是为了彰显德行,奢侈就会生傲慢。只有过度和奢侈,心才会随之,气息和心流,疾病也会随之而来。’皇帝非常赞赏,派遣使者慰问。

又说:皇帝祭祀祖宗和出游游玩没有节制,李德裕献上了《丹扆箴》六篇。《宵衣箴》中说:‘古代的君王处理政事,清晨就等候着,鸡鸣时分已经准备好,太阳升起后再去查看。大圣伯禹非常重视时间,连一寸光阴都视为宝贵;光武帝非常仁慈,即使是在不利的日子也不忌讳。不要让姜后独自离去时,连簪子和耳环都丢掉了。用彤管记录言语,能够牢记先前的志向。’文中还提到了《正服》、《罢献》、《纳诲》、《辨邪》、《防微》等箴言,由于篇幅较长,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皇帝对此非常赞赏。

胡广在《百官箴·叙》中说:箴言谏诤的兴起,由来已久。圣明的君主向下寻求箴言,忠诚的臣子向上进献箴言。所以《虞书》中说:‘我有了过错,你们要帮助我,不要表面顺从,背后再说。’墨子著书立说,也提到了《夏箴》的词句。

崔瑗在《叙箴》中说:从前扬雄读《春秋传·虞人箴》觉得很好,于是创作了九州和二十五篇管箴,用来规劝和救助,谈论君王应有的德行,这些都是维护国家根本的东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文部-卷四-注解

颂:古代一种赞颂的文体,用于歌颂功绩、美德等。

美盛德:赞美君王的崇高品德和伟大功绩。

神明:指神灵,古代人们信仰的神祇。

尹吉甫:尹吉甫,周宣王时期的大臣,以文学成就著称。

宣王:周宣王,周朝的一位君主,以政治清明、文化繁荣著称。

陆机:陆机,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以文赋著称。

文赋:文赋,一种以赋的形式创作的文学作品。

《烝民》:《烝民》是《诗经》中的一篇,由尹吉甫所作,歌颂周宣王的美德。

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史岑:史岑,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出师颂》:《出师颂》是史岑所作,歌颂诸葛亮出师北伐的事迹。

《和熹邓后颂》:《和熹邓后颂》是史岑所作,歌颂邓后的美德。

《鲁颂》:《鲁颂》是《诗经》中的一篇,歌颂鲁国的历史和文化。

扬雄:西汉文学家。

《赵充国颂》:《赵充国颂》是扬雄所作,歌颂赵充国的功绩。

傅毅:东汉文学家。

《显宗颂》:《显宗颂》是傅毅所作,歌颂汉显宗的美德。

《周颂》:《周颂》是《诗经》中的一篇,歌颂周朝的历史和文化。

《风》:《风》是《诗经》中的一类诗歌,反映了民间的生活和情感。

《雅》:《雅》是《诗经》中的一类诗歌,反映了宫廷的生活和思想。

马融:马融,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教育家,以辞赋著称。

《广成》:《广成》是马融所作,是一篇赋。

《上林》:《上林》是马融所作,是一篇赋。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四始:四始,指《诗经》中的《风》、《雅》、《颂》、《鲁颂》四部分。

帝喾:帝喾,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九招》:《九招》是古代的一种乐舞。

《商颂》:《商颂》是《诗经》中的一篇,歌颂商朝的历史和文化。

化偃一国:使一个国家安定。

风正四方:使天下四方都得到教化。

鲁以公旦次编:鲁国以公旦(孔子)的次序编排《诗经》。

商以前王追录:商朝以前,追记前代君王的事迹。

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

飨燕:宴请宾客。

《时迈》:《时迈》是《诗经》中的一篇,由周公所作。

三闾:三闾,古代官名,掌管祭祀。

《橘颂》:《橘颂》是屈原所作,歌颂橘树。

秦政刻文:秦始皇时期的政治举措。

汉之惠、景:汉朝的惠帝和景帝。

夫子云:夫子云,指孔子的弟子颜回。

孟坚:孟坚,指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班固。

武仲:武仲,指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史岑。

史岑之述僖后:史岑所作的《僖后颂》,歌颂汉僖后的美德。

《清庙》:《清庙》是《诗经》中的一篇,歌颂周朝的宗庙。

《駉》《那》:《駉》《那》是《诗经》中的两篇诗歌。

典懿:经典和美好。

清铄:清澈明亮。

华侈:华丽奢侈。

铭: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刻在器物或碑石上,以记功或警诫。

规式:规范模式。

揄扬:赞美。

藻:文采。

汪洋:宏大。

仪:规范。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王褒:王褒,西汉时期的文学家。

西蜀:指四川地区。

穷巷:狭窄的街道。

蓬茨:蓬草和茅草,指简陋的住所。

黄门郎:古代官名,掌管宫门。

图画:画像。

《神雀颂》:《神雀颂》是贾逵所作,歌颂神雀的出现。

肃宗:东汉时期的皇帝刘炟。

崔骃:崔骃,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汉德:汉朝的德政。

窦宪:窦宪,东汉时期的官员。

孝明帝:东汉时期的皇帝刘庄。

庙颂:宗庙中的颂歌。

刘毅:刘毅,东汉时期的官员。

和熹邓太后:东汉时期的皇后邓绥。

《长乐宫圣德颂》:《长乐宫圣德颂》是刘毅所作,歌颂邓绥的美德。

黄初三年:三国时期魏国的年号,公元222年。

黄龙:古代传说中的神兽。

邺西漳水:邺城西边的漳水。

中山王褒:中山王,指三国时期魏国的中山王曹衮。

刘聪:五胡十六国时期汉赵的皇帝。

豫章王:刘聪的封号。

王武子:王武子,指王导的儿子王敦。

乐府:古代官署名,负责采集民间歌谣,制作乐舞。

刘臻:刘臻,晋朝时期的文学家。

陈氏:陈氏,刘臻的妻子。

椒花颂:《椒花颂》是陈氏所作,歌颂椒花的美丽。

刘伶:刘伶,晋朝时期的文学家。

酒德颂:《酒德颂》是刘伶所作,歌颂酒的德性。

建威参军:建威参军,刘伶的官职。

慕容隽:慕容隽,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君主。

甘棠:甘棠,一种树木,古代常用来比喻贤人。

《传》:《传》,指古代的经传,如《左传》等。

大夫:古代的官职,位次诸侯之下。

群司:各部门的官员。

梁武:梁武帝,南朝梁的皇帝。

虞寄:虞寄,南朝梁的文学家。

梁大同:南朝梁的年号,公元535年。

《瑞雨颂》:《瑞雨颂》是虞寄所作,歌颂雨水的吉祥。

颜之仪:颜之仪,北周时期的文学家。

《孝经》:《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讲述孝道。

世宗:北周时期的皇帝宇文邕。

麟趾学士:北周时期的官职,负责文学创作。

杜台卿:杜台卿,北齐时期的官员。

世祖武成皇帝:北齐的皇帝高洋。

和士开:和士开,北齐时期的官员。

李德林:李德林,北齐时期的文学家。

本:原文中的“本”指《世祖武成皇帝颂》的原文。

序:序文,指对作品的介绍和评价。

嘉瓜:指一种美味可口的瓜,这里比喻人才或事物外表看似不同,实则本质相同。

县欲表附:县官想要上表推荐,表达对其的支持。

文辞鄙略:文辞粗俗简略,缺乏文采。

君为改作:君主亲自修改润色。

鸿德:伟大的德行。

鸿笔:杰出的文才。

神雀:传说中吉祥的鸟,常用来象征祥瑞。

孝明:指东汉时期的皇帝刘庄,谥号孝明皇帝。

贾逵:东汉文学家。

杨终:东汉文学家。

侯讽:东汉文学家。

韶:古代的一种乐舞。

樵夫牧监:指从事砍柴和放牧的人。

和:和谐的音乐或声音。

赞:一种文体,用于赞美、称赞。

纂:汇编。

鸿胪:古代官名,负责外交和礼仪。

属词:撰写文章。

荆轲:战国时期刺客。

纪传:古代史书的一种体裁,包括纪和传两部分。

仲治:指东汉文学家仲长统。

流别:流派和区别。

述:叙述。

雅:高雅。

动植:动植物。

美恶:美好与丑恶。

箴:一种文体,用于规劝、告诫。

针石垣:比喻箴言如同针灸和石垣(筑墙用的石头),能够治病除患。

辛甲:周朝的太史。

虞箴:虞朝的箴言。

魏绛: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后羿: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善于射箭的君主。

在勤:指在勤王之役中。

铭辞: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箴文萎绝:箴言文体衰落。

崔胡:东汉文学家。

潘勖:东汉文学家。

温峤:东晋文学家。

王济:东晋文学家。

潘君:潘岳,字安仁,东晋文学家。

乘舆:古代皇帝的车驾。

巾履:古代士人的冠履。

宪章:法度。

武铭:武将的铭文。

箴诵:朗诵箴言。

铭题:刻铭。

警戒:警示。

箴全御过:箴言能够完全防止过错。

铭兼褒赞:铭文既包括赞美,也包括褒扬。

弘润:宏大而润泽。

庸器:普通的器物。

秉文君子:掌握文才的人。

顿挫:文辞跌宕起伏。

清壮:清丽而雄壮。

芒芒:广大貌。

启:开辟。

九道:九条道路。

芒芒禹迹:大禹治水的足迹。

九州: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

寝、庙:住宅和宗庙。

兽有茂草:野兽有茂盛的草场。

攸处:各自居住的地方。

德用不扰:道德和用途不相干扰。

冒:贪得无厌。

麀牡:雌雄。

武不可重:武事不可重复。

恢:扩大。

兽臣:兽官。

仆夫:仆人。

崔琦:东汉文学家。

梁冀:东汉权臣。

外戚箴:针对外戚的箴言。

女史箴:针对女史的箴言。

齐王攸:三国时期曹魏的齐王。

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

王箴:针对王的箴言。

高祖:指后周的建立者宇文泰。

太医箴:针对太医的箴言。

睿圣:英明的圣人。

气蒙晦之:气息昏暗。

横流渍之:横流的水渍。

端洁:正直纯洁。

奔射:奔跑射击。

气行无间:气息运行无阻碍。

隙不在大:缝隙不在大小。

睿圣之姿:英明的圣人的姿态。

清明绝俗:清正廉洁,超越常人。

心正无斜:心地正直,没有邪念。

志高寡欲:志向高远,欲望很少。

资身:滋养身体。

称德:符合德行。

侈:奢侈。

慢:傲慢。

心必随之:心随其后。

气与心流:气息与心志相随。

疾亦伺之:疾病也会随之而来。

敬宗:指古代君主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位君主对祖先的祭祀活动。

游幸无度:指君主出游享乐没有节制,过度频繁或奢华。

李德裕: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此处提到他献上了《丹扆箴》。

丹扆箴:一种古代文体,用于劝诫君主,内容多为对君主权德、政治行为的规劝。

六首:指《丹扆箴》共有六篇。

宵衣箴:《丹扆箴》中的一篇,内容涉及君主如何勤政爱民。

先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

昧爽: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鸡鸣既盈:鸡鸣声已经充满了早晨,形容时间已经不早。

伯禹:传说中的大禹,以治水有功著称,被尊为圣王。

寸阴为贵:时间宝贵,一寸光阴一寸金。

光武:指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以仁德著称。

反支不忌:指光武帝刘秀不忌讳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

姜后:指周朝的姜后,这里可能是指某位君主的后妃。

簪珥:古代妇女头饰,这里比喻君主的尊严和地位。

彤管记言:彤管,古代一种红色的笔,这里指记录君言的笔。

克念前志:能够记住过去的志向和承诺。

语裥:这里可能是指《宵衣箴》中的言论。

正服:指君主穿着正式的朝服。

罢献:指停止不必要的进贡。

纳诲:接受忠言逆耳的劝告。

辨邪:辨别并抵制邪恶。

防微:防患于未然,防止事情恶化。

胡广:唐代文学家,此处提到他的《百官箴·叙》。

箴谏:用箴言进行规劝和批评。

尚矣:历史悠久,传统久远。

虞书:《尚书》中的一部分,记录了虞朝的历史。

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出自《尚书·虞书》,意思是君主如果有过错,臣子应当直言进谏,不要表面顺从,私下议论。

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夏箴:夏朝的箴言,指古代的箴言传统。

杨子云:西汉文学家杨雄,字子云。

春秋传·虞人箴:《春秋左传》中记载的虞人箴言。

九州及二十五管箴规匡救:杨雄仿照《春秋传·虞人箴》所作的九州和二十五篇箴言,用以规劝和挽救国家政治。

体国之宗:国家的根本,指国家政治的根本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文部-卷四-评注

又曰:敬宗游幸无度,李德裕献《丹扆箴》六首。

此句开篇点明背景,指出敬宗皇帝游幸无度,李德裕因此献上《丹扆箴》六首,以劝谏皇帝。‘敬宗游幸无度’一语双关,既指皇帝游幸过度,也暗指李德裕的敬重之心。

《宵衣箴》曰:’先王听政,昧爽以俟,鸡鸣既盈,日出而视。伯禹大圣,寸阴为贵;光武至仁,反支不忌。无俾姜后,独去簪珥。彤管记言,克念前志。’

《宵衣箴》开篇即引用古圣先王之德,强调君王应勤于政事,不辞辛劳。’昧爽以俟,鸡鸣既盈,日出而视’描绘了君王早起听政的场景,’伯禹大圣,寸阴为贵;光武至仁,反支不忌’则是对君王勤政爱民的赞美。

接着,’无俾姜后,独去簪珥。彤管记言,克念前志’是对君王应尊重皇后、不忘先祖教诲的告诫,’彤管记言’更是强调了历史教训的重要性。

语裥《正服》、《罢献》、《纳诲》、《辨邪》、《防微》等箴,文多不载。

此处提到《正服》、《罢献》、《纳诲》、《辨邪》、《防微》等箴,表明李德裕的《丹扆箴》内容丰富,涉及君王德行、服饰、进谏、辨别是非等多个方面,但具体内容未详细记载。

帝甚嘉之。

皇帝对李德裕的《丹扆箴》表示赞赏,体现了皇帝的明理和虚心纳谏的态度。

胡广《百官箴·叙》曰:箴谏之兴,所由尚矣。

胡广在《百官箴·叙》中提到箴谏的重要性,认为箴谏的兴起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体现了古代对君王进谏的重视。

圣君求之於下,忠臣纳之於上。

胡广进一步指出,圣明的君王会向下寻求箴谏,忠诚的臣子则会向上进言,这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种理想状态。

故《虞书》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墨子著书,称《夏箴》之辞。

胡广引用《虞书》和墨子的著作,强调君臣之间应坦诚相待,即使意见不一致,也要有勇气提出不同的看法。

崔瑗《叙箴》曰:昔杨子云读《春秋传·虞人箴》而善之,於是作为九州及二十五管箴规匡救,言君德之所宜,斯乃体国之宗也。

崔瑗在《叙箴》中提到杨子云对《春秋传·虞人箴》的赞赏,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九州及二十五管箴,旨在规劝君王,维护国家利益。这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政治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参与。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文部-卷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