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文部-卷二十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文部-卷二十二-原文

《说文》曰:简,牒也。

《释名》曰:简,书编也,言间也。

《尔雅》曰:简谓之毕。(郭璞曰:今简札也。)

《毛诗·鹿鸣》曰:,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张璠《汉记》曰:吴祐父恢为南海太守,欲以杀青写书。祐年十二,谏曰:’海滨多珍玩,此书若成,载必盈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书橐徼名,疑惑之戒,先贤所慎。’恢大喜。

范晔《后汉书》曰:大司徒邓禹西征定河东,张宗诣禹自归。禹闻宗多权谋,乃表为偏将军。禹军到栒邑,赤眉大众且至。禹以栒邑不足守,欲引师进就坚城,而众人多畏贼追,惮为后拒。禹乃书诸将名於竹简,署其前后,乱著笥中,令各探之。宗独不肯探,曰:’死生有命,宗肯辞难就逸乎?’禹叹息。宗曰:’禹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

《魏略》曰:宣王讨王陵,陵面缚迎,遥谓太傅曰:’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不至耶?而引军来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简者也。’

《濑乡记》曰:老子母碑曰:老子把持仙录,玉简金字,编以白银,纪善缀恶。

《楚国先贤传》曰:孙敬编杨柳简以为经本,晨夜诵习。

《刘向别传》曰: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丝绳。

《文士苑》曰:人有嵩山下得竹简一版,上有两行科斗之书,中外传示,莫能知。张华以问束晳,晳曰:’此明帝显节陵中策文也。’验校果然。

《风俗通》曰:刘向《别录》:杀青者,宜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折蠹,凡作简者,皆於火上炙乾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

《吴越》曰:杀亦治也。刘向事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馀年,皆先书竹,改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由是言之,’杀青’者竹斯为明矣。

《神仙传》曰:阴长生裂黄丧写丹经,一通封以文石之函,著嵩高山;一通黄栌简染之书,封以青玉之函,著华山;一通黄金之简,刻而书之,封以白银之函,著蜀绥山。

《广雅》曰:策谓之简。

《释名》曰:策,书教令於上,所以驱策诸夏也。汉制,约敕封侯曰策。策,赜也,敕使整颐不犯法也。

《史记》曰:百名以上则书於策。

《春秋序》曰:大事书之於策,小事简牍而已。

《后汉书》曰:何敞父比干字少卿,为汝阴县狱吏决曹掾,平活数千人。后为丹阳都尉,狱无冤囚。征和三年三月辛亥,天大阴雨,比干在家,日中梦车骑满门,觉而语妻。语未竟,而门有老妪求寄避雨,雨甚而衣不沾。雨止,送至门,谓比干曰:’公有阴德,天赐君以策,以广公之子孙。’因出怀中符策,状如简,长九寸,凡九百九十枚,以授比干曰:’子孙佩印绶者如此数。’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又生三子,本始元年自汝阴徙平陵,代为名族。

《吴历》曰:孙皓时,吴郡民掘地得物似银,长一尺三寸,刻画,有年月字,因改年为’天策’。

《唐书》曰:贞观中,房玄龄议封禅仪,玉策四枚,各长一尺三寸,广一寸五分,厚五分,每策五简,俱以金编。其一奠太祖,一奠地祗,一奠高祖。

《穆天子传》曰:癸巳,至於群玉之山,阿平无险,(言边无险阻也。)四彻中绳,(言皆平直。)先王之谓策府。(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策之府。)

《家语》曰:哀公问政於孔子,孔子曰:’文武之政,布於方策’。

《说文》曰:牍谓书板也。

《释名》曰:牍,睦也。身执之以进见,所以为恭睦也。

《史记》曰:文帝遗单于尺一寸牍,单于以尺二寸牍答。

又曰: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能胜之。人主使从上方读之,止,辄记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

《东观汉记》曰:时天下垦田多不实,诏捡覆核,百姓嗟怨。诸郡遣使,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阳、南阳不可问。’上得之,怒。时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阳、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诘问吏,吏首服。遣谒者栲实,具知奸状。

《梦书》曰:牍札为荐举,梦得牍札,欲荐举也。

《韩诗》曰:赵简子太子名伯鲁,小子名无恤。简子自为二牍,亲自表之,书曰:’节用听聪,敬贤勿慢,使能勿贱。’与二子,使恒诵之。居三年,简子坐青台之上,问二子书所在。伯鲁亡其表,令诵,不能得。无恤出其书於左袂,令诵,习焉。乃黜伯鲁而嘉无恤。

《韩诗外传》曰:赵简子有臣周舍,立於门下三日三夜。简子问其故,对曰:’臣为君谔谔之臣,秉笔操牍从君之后,伺君过而书之。’

刘熙《释名》曰: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

《晋令》曰: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

《汉书》曰:司马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来求,奏之。’其遗札书,言封禅事。

又曰:谷永字子云,便於笔札。故时人云:’子云之笔札,娄君卿之唇舌。’

《后汉书》曰:樊崇等西攻更始,百万之众而无称号;欲立帝,求军中景王后者得行七十馀人,惟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为最。崇等议曰:’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笥中,(札,简也。笥,箧也。)遂於郑北设坛场,祠城阳景王,诸三老从事皆大会陛下,列盆子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札。盆子最幼,后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

《续汉书》曰:贾逵字景伯。时有神雀入宫,章帝敕兰台给笔札,使逵作《神雀颂》。

晋张华有文雅之才,晋仪礼厘革制度,敕有司给笔札,多有损益。

《晋阳秋》曰:梁国张惲字义元。为郡吏。入,值太守围棋,投札於地,惲曰:’知府君患风,取以支户。’太守辍棋令坐。

《汉武故事》曰:上崩后,有一人骑马,马异於常马,持一尺札赐将作大匠丞文,曰:’汝绩克成,赐汝金十斤。’因忽不见,札变为金,称之重十斤。

《抱朴子》曰:魏武帝以左慈为妖妄,欲杀之。使人收之。慈故欲见而不去。欲拷之,而狱中有七慈,形状如一,不知何者为真。以白武帝,帝使人尽将杀之。须臾,七慈尽化为札,而一慈径出,走赴群羊。

诗云:有客从南来,贻我一书札;上叙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牒

《说文》曰:牒,札也。

《文心雕龙》曰:牒者,叶也,如叶在枝也。短简为牒。议事未定,故短牒谘谋。牒之尤密谓之签。

《左传·昭六年》曰:赵简子令诸侯大夫输王粟。宋乐大心曰:’我不输粟,我於王为客。’(二王后为宾客。)晋士伯曰:’自践土以来,宋何役不会?而何盟不同王室?子焉避之?’右师不敢对,受牒而退。(右师,乐大心也。)

《汉书》曰: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野人。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取泽中蒲,截为牍编,用写书。

○板

《释名》曰:板,昄昄平广也。(昄,半旱切。)

《春秋演孔图》曰:孔子曰:’丘作《春秋》,天授《演孔图》,中有大玉刻一版曰’珽玑’,一低一昂,是七期验败毁灭之征也。

《蜀志》曰:谯周劝刘禅降。后元熙二年夏,巴郡文立从洛还,过见周。周语次,因书板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八月也。至八月,而司马昭果崩。

王隐《晋书》曰:惠帝时谣曰:’二月尽,三月初,桑生裴雷柳叶舒,荆笔杨板行诏书,宫中大司马作几驴。’而杨骏、荆王反。

《幽明录》:王大度镇广陵,忽见二驺持鹄头板来召之。王大惊,问驺:’我作何官?’云:’尊作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王曰:’吾已作此官,何故复召耶?’鬼云:’此人间耳,且今所作是天上官也。’王大惧,亦寻见迎官玄衣人及鹊衣小吏甚多,王寻疾薨。

《桂阳先贤画赞》曰:胡滕部南阳从事,遇大驾南巡,求索总猥。滕表曰:’天子无外,乘兴所幸,便为京师。臣请荆州刺史比司隶,臣比都官从事。’帝奇其才,悉许。大将军西曹椽亡马,召滕,因作都官鹄头板召百官,敬服。

《相板经》曰:板有芒角,形势上狭下广,右薄左厚。光采流泽,文色调达,木理通直,皆为吉;反是凶。板细理轻蹙,其人性简达;周正,其人宽博。板有横节为病,在面内丧,在背外丧。板有蝎穿及节对过,其人凶。板中字皆令笔迹调利有形势,罪覃当右行,空中不用对,对则多牵制。又上官多憎之,官罪覃令故官字小新官字大,有波势,墨色分明,板形平通,无绝伤刀迹,是元吉;官字无形势,点染不分明,皆免官或不到官;官字小;它字墨散入材理中,必入狱死。板色欲类其姓,角家板色青为吉,赤不宜子;白不利官属,黑不利父母,黄不利妻财。凡赍板来者,其人姓名善为喜祥,不善则否也。相板时,要以手持板之,若手近板后,则板前低而落,此则左迁,板有病累,皆可治改。治之用庚、申、寅日。庚,更也;申,伸也;寅,引也;言更引吉祥也。

○刺

《释名》曰:画姓字於奏上曰画刺。作再拜起居字皆达其体,使书尽边,徐引笔书之如画者也。下官刺,长书中央一行而下也。语裥爵里刺,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

《典略》曰:王符字节信,安定人。感激著书,名曰《潜夫论》。故度辽将军皇甫规去官归安定,或有人前以货买雁门太守者,亦去官归。画刺规,规卧不迎,使人呼入。既坐,问’啖雁美乎’,又以其刺刮髀。有顷,闻王节信在外,规乃惊起,衣不及带,倒履而出,援其手而还,与同席坐,大设宾,日暮别去。人或叹曰:’何有二千石之贱,不如诸生之贵乃如此耶!’

《魏名臣奏》曰:黄门侍郎荀俣奏曰:’今吏初除,有三通爵里刺,条疏行状。’

《夏侯荣传》曰:荣罪褡权,渊第五子。幼聪明,经目辄识。文帝闻而请焉。宾客百馀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姓名,世所谓爵里刺,示之一过而使之遍谈,不谬一人,帝奇之。

《长沙耆旧传》曰:夏侯叔仁氏族单微,丁母忧,居丧过礼。同郡徐元休弱冠知名,闻而吊焉。旬日之中,积刺盈案。

《吴录》曰:孟宗为豫章太守,谓仓掾曰:’君昔负太守一刺,宁识之否?’掾曰:’不识。’宗曰:’吾昔家贫,亲老为官赁运,以刺诣君,感见发遣,何乃久屈耶?’

《杂事》曰:高彪字义方,吴郡人。志尚甚高,游太学,博览经史,善属文。尝诣大儒马融,辞不见。彪覆刺,背书曰:

伏闻高问,为日久矣。冀一见龙光,叙腹心之愿,以启其蔽,不图辞之以疾。

昔周公父文王,兄武王,九命作相,以尹华夏,犹握沐吐食,以接白屋之士,天下归德。

历载邈矣,今君不能相见,宜哉!

融省大愧,遣人辞谢追请,径去不肯还。

《郭林宗别传》曰:林宗名益显,士争归之,载刺常盈车。

《祢衡别传》曰:衡初游许下,乃怀一刺。既到而无所之适,至於刺字漫灭。

《幽明录》曰:一士人姓王,坐斋中,有一人通刺诣之,题刺云’舒甄仲’。

既去,疑非人。

寻刺曰:

是予舍西土瓦中人。

令掘,果於瓦器中得一铜人,长尺餘。

○函

《吴志》曰:张温字惠恕。使蜀,谓先主曰:

谨奉所赍函书封。

《晋安帝纪》曰:朱龄石伐蜀,太尉与龄石书,署函曰:

至白帝乃发。

书曰:

众悉从外水取成都,臧焘於中水出广汉,使羸弱乘高舰十餘,由内水向黄虎。

《傅子》曰:太祖征刘晔,授以腹心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令问晔,乃一夜数十至。

○袠

《说文》曰:袠,书衣也。

《晋中经簿》曰:盛书有缣袠、青缣袠、布袠、绢袠。

《后汉书》曰:杨春卿临命戒子统曰:

吾绨袠中(《说文》曰:綈,厚缯也。绨音提。)有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尔其修之。

统感父遗言,服阕辞家,从犍为周循学习先法,又就同郡郑伯山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

《益部耆旧传》曰:广汉王棠妻文拯。其前妻子博学好写书,拯尝为手自作袠,常过其意。

宋谢灵运《书袟铭》曰:

怀幽卷颐,戢妙抱密,用舍以道,舒卷不失,亮惟勤玩,无或暇逸。

梁昭明太子《咏书帙》诗曰:

擢影兔园池,抽茎淇水侧,幸杂缃囊用,聊因班女织。

○椠

《说文》曰:椠,牍牒也。

《释名》曰:椠,板长三尺者也。椠,渐也,言渐渐然长也。

《论衡》曰:断木为椠。

扬雄《答刘歆书》曰:

以铅擿松椠,二十七年矣。

《西京杂记》曰:扬子云好事,尝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

○扌扈

《后汉书》杜笃《书扌扈赋》曰:

惟书扌扈之丽容,象君子之淑德;载方矩而履规,加文藻之修饰;能屈伸以和礼,惟高下而消息;虽转旋而屈挠,时倾邪而返侧;抱六艺而卷舒,敷五经之典式。

○封泥书

《春秋说》曰:

龙图赤玉匣,封泥如黄珠。

又曰:

黄龙五采,负图,黄玉匣,黄金绳缕,黄芝泥。

王子年《拾遗记》曰:

元封元年,浮折国贡兰金之泥。此金汤渊,盛夏之时水常沸涌,有若汤火,飞鸟不能过。

国人行者见水边有人治此金为器,混混若泥,如紫磨之色;百炼,其色变白如银,名曰’银烛’。

尝以此泥封诸函匣,令诸宫门鬼魅不敢干当。

汉世上将出征多以泥为印封,卫青、张骞、苏武、傅介子之使,皆受金泥之玺封也。

《续汉书》曰:

光武封禅,乃求元封封禅事。

奏用玉牒、玉检,以水银和金为泥。

《东观汉记》曰:

邓训尝将黎阳营兵屯狐奴,后迁护乌桓校尉。

黎阳故吏最贫羸者,举国念训,尝所服药北州少乏,又知训好青泥封书,从黎阳步推鹿车於洛阳市药,还过赵国易阳,并载青泥一襆,至上谷遗训。

其得人心如是。

《西京杂记》曰:

汉以武都紫泥为玺室,加绿涕其上。

○水滴器

《西京杂记》云:

晋灵公冢甚瑰壮,器物皆朽不可别,惟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如新玉。

取以成水滴砚。

傅玄《水龟铭》曰:

铸兹灵龟,体象自然;含源未出,有似清泉;润彼玄墨,染此弱翰;申情写意,经纬群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文部-卷二十二-译文

《说文》说:简,是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释名》说:简,是书籍的编本,指的是竹简之间的间隔。

《尔雅》说:简被称为毕。(郭璞注:现在的简札。)

《毛诗·鹿鸣》说:难道不怀念归家,却害怕这些简书。

张璠《汉记》说:吴祐的父亲吴恢担任南海太守,想要用杀青法写书。吴祐十二岁时,劝谏说:”海滨有很多珍宝,这本书如果完成,携带的竹简一定装满两个箱子。以前马援因为薏苡引发诽谤,王阳因为书袋获得名声,这些疑惑的告诫,是先贤所谨慎的。”吴恢非常高兴。

范晔《后汉书》说:大司徒邓禹西征平定河东,张宗向邓禹自首。邓禹听说张宗有很多权谋,就上表推荐他为偏将军。邓禹的军队到达栒邑,赤眉军的大部队即将到来。邓禹认为栒邑不足以防守,想要带领军队前进到坚固的城池,但很多人害怕被敌人追赶,害怕成为后方的阻力。邓禹就在竹简上写下各位将领的名字,标记前后,混乱地放在竹篓中,让每个人去抽取。张宗独自不肯抽取,说:”生死有命,张宗难道会逃避困难而追求安逸吗?”邓禹叹息。张宗说:”邓禹听说一个士兵全力以赴,可以抵挡一百人;万人同仇敌忾,可以横扫天下。张宗现在拥有几千士兵,承受着巨大的威势,怎么就一定会失败呢!”

《魏略》说:宣王讨伐王陵,王陵绑着双手前来投降,远远地对太傅说:”你只是用一纸简令召唤我,我难道不会来吗?为什么要带领军队来呢!”太傅说:”因为你不是那种只愿意接受一纸简令的人。”

《濑乡记》说:老子的母亲墓碑上写着:老子掌握着仙录,玉简上刻着金字,用白银编织,记录着善行和恶行。

《楚国先贤传》说:孙敬用杨柳简编成经书,早晚诵读。

《刘向别传》说:孙子书用杀青法书写,用缥丝绳编简。

《文士苑》说:有人在嵩山下得到一块竹简,上面有两行蝌蚪文,内外传播,没有人能认识。张华向束晳询问,束晳说:”这是明帝显节陵中的策文。”经过验证确实是。

《风俗通》说:刘向《别录》:杀青,是指整治竹子制作简书的方法。新竹有汁液,容易折断,制作简书的,都在火上烤干它们,陈楚之间称之为”汗”。汗,就是去除汁液。

《吴越》说:杀也是整治的意思。刘向侍奉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多年,都是先写在竹子上,修改确定可以抄写的,就写在素纸上。由此看来,”杀青”指的是竹子是明白的。

《神仙传》说:阴长生撕破黄纸写丹经,一卷封在文石之函中,放在嵩高山;一卷用黄栌简染成的书,封在青玉之函中,放在华山;一卷黄金之简,刻上字后书写,封在白银之函中,放在蜀绥山。

《广雅》说:策被称为简。

《释名》说:策,是在上面书写教令,用来驱使中原各国。汉朝制度,封侯时用的策文。策,是秘密的,是敕令整顿仪容不违法。

《史记》说:一百人以上的事情就写在策上。

《春秋序》说:大事写在策上,小事写在简牍上。

《后汉书》说:何敞的父亲比干字少卿,担任汝阴县狱吏决曹掾,平反了数千人的冤案。后来担任丹阳都尉,监狱中没有冤枉的囚犯。征和三年三月辛亥,天气阴沉下雨,比干在家中,中午梦见车马满门,醒来告诉妻子。话还没说完,门有一个老妇人求借避雨,雨很大,衣服却不湿。雨停后,送她出门,对比干说:”你有阴德,天赐给你策文,以扩大你的子孙。”于是从怀中拿出符策,形状像简,长九寸,共有九百九十枚,交给比干说:”你的子孙佩戴印绶的像这样多。”比干五十八岁,有六个儿子,又生了三个儿子,本始元年从汝阴迁到平陵,成为名门望族。

《吴历》说:孙皓时期,吴郡的百姓挖地得到一个像银的东西,长一尺三寸,上面有年月字,因此改称为”天策”。

《唐书》说:贞观年间,房玄龄讨论封禅仪式,有四枚玉策,每枚长一尺三寸,宽一寸五分,厚五分,每策五简,都用金线编连。其中一枚祭拜太祖,一枚祭拜地祗,一枚祭拜高祖。

《穆天子传》说:癸巳日,到达群玉之山,阿平没有险阻,(意思是边缘没有险阻。)四面都是平直的,(意思是都是平直的。)先王称之为策府。(意思是古代帝王用来藏书策的地方。)

《家语》说: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文武之政,布于方策”。

《说文》说:牍是指书板。

《释名》说:牍,是恭谨的意思。亲自拿着它去见人,是用来表示恭谨的。

《史记》说:文帝给单于送了一尺一寸的牍,单于用一尺二寸的牍回答。

《史记》又说:东方朔初到长安,在公车上上书,一共用了三千奏牍。公车令让两个人一起抬着书,才勉强能抬起来。皇帝让人从上方阅读,读到哪儿,就记下那个地方,读了两月才读完。皇帝下诏任命他为郎。

《东观汉记》说:当时天下开垦的田地多不实,皇帝下令检查核实,百姓怨声载道。各郡派使者来,皇帝看到陈留吏牍上有字,看了一下,上面写着:”颍川、弘农可以询问,河阳、南阳不可以询问。”皇帝看到后很生气。当时东海公十二岁,在幕后说:”官吏接受郡的命令,想要用开垦的田地来比较。”皇帝说:”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说河阳、南阳不可以询问?”回答说:”河南是帝城,有很多亲近的人;南阳是帝乡,有很多亲近的人。田地住宅超过规定,不能作为标准。”皇帝命令虎贲责问官吏,官吏承认了。

《梦书》说:牍札是推荐,梦见牍札,是想要推荐。

《韩诗》说:赵简子的太子名叫伯鲁,小儿子名叫无恤。赵简子自己写了两块牍,亲自在上面标明,写着:”节约使用,倾听,尊敬贤人不要轻视,使用人才不要轻视。”把这两块牍给了两个儿子,让他们经常诵读。过了三年,赵简子坐在青台之上,问两个儿子书在哪里。伯鲁找不到标明的牍,让他诵读,却读不出来。无恤从袖子里拿出书,让他诵读,他就能背诵了。于是赵简子废黜了伯鲁,嘉奖了无恤。

《韩诗外传》说:赵简子有一个臣子周舍,站在门下三天三夜。赵简子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是君主的直言不讳的臣子,拿着笔和牍跟在君主后面,等待君主犯错就记录下来。”

刘熙《释名》说:札,是梳子,编起来像梳子的齿一样紧密。

《晋令》说:郡国各户口的黄籍,籍都用一尺二寸的札。

《汉书》说:司马相如未死时写了一卷书,说:”有使者来,就上奏这卷书。”他留下的札书,说的是封禅的事情。

《汉书》又说:谷永字子云,擅长写札书。当时的人说:”子云的笔札,娄君卿的口才。”

《后汉书》记载:樊崇等人向西攻打更始,有百万之众却没有称号;他们想要立帝,就在军中寻找景王的后人,找到了七十多人,其中只有盆子、茂和前西安侯最为合适。樊崇等人商议说:‘听说古代天子带兵时被称为上将军。’于是他们写了一张符信,上面写着‘上将军’。然后他们又拿出两张空白的符信放在竹箱里,(札,简也。笥,箧也。)然后在郑北设立祭坛,祭祀城阳景王,所有三老从事都聚集在陛下,排列盆子三人站在中间,按照年龄顺序抽取符信。盆子年纪最小,最后抽到了符信,将领们于是都称臣。

《续汉书》记载:贾逵字景伯。当时有神雀飞入皇宫,章帝命令兰台提供笔和简,让贾逵写《神雀颂》。

晋朝的张华有文雅的才华,晋朝仪礼改革制度,命令有关部门提供笔和简,有很多的增减。

《晋阳秋》记载:梁国的张惲字义元。担任郡吏。进入太守府时,正赶上太守下围棋,他将简投掷在地上,说:‘我知道府君有风疾,用这个支撑门户。’太守停下棋局让他坐下。

《汉武故事》记载:皇帝驾崩后,有一个人骑马,马与寻常的马不同,手持一尺长的简赐给将作大匠丞文,说:‘你的功绩完成了,赐给你黄金十斤。’然后他忽然不见了,简变成了黄金,重量为十斤。

《抱朴子》记载:魏武帝曹操认为左慈是妖妄之人,想要杀他。派人去抓他。左慈故意要见而不离开。想要拷问他,但是监狱中有七个左慈,形状都一样,不知道哪个是真的。他向曹操报告,曹操派人把他们都杀了。不一会儿,七个左慈都变成了简,而一个左慈直接出去,跑向了羊群。

诗云:有客人从南方来,送给我一封信简;上面写着长相思,下面说久别离。

《说文》说:牒,简也。

《文心雕龙》说:牒,是叶子,像叶子在树枝上一样。短简叫做牒。议事未定,所以用短牒来咨询。

《左传·昭六年》记载:赵简子命令诸侯大夫向王进贡粮食。宋乐大心说:‘我不进贡粮食,我在王那里是客人。’(二王后为宾客。)晋士伯说:‘自从践土以来,宋国参加了多少次战役?参加了多少次盟约,却不与王室同心?你如何回避?’右师不敢回答,接过简子后退了。(右师,乐大心也。)。

《汉书》记载: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野人。他的父亲是里监门,让路温舒放羊,他割取泽中的蒲草,编成简牍,用来写书。

《释名》说:板,平而广。(昄,半旱切。)。

《春秋演孔图》说:孔子说:‘我作《春秋》,天授《演孔图》,其中有块大玉刻着“珽玑”,一低一昂,是七期验败毁灭的征兆。’

《蜀志》说:谯周劝刘禅投降。后来元熙二年夏天,巴郡文立从洛阳回来,路过见到谯周。谯周在谈话中,趁机写下板子给文立看,说:‘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指的是司马氏;月酉指的是八月。到了八月,司马昭果然去世。

王隐《晋书》记载:惠帝时有一首歌谣说:‘二月尽,三月初,桑生裴雷柳叶舒,荆笔杨板行诏书,宫中大司马作几驴。’于是杨骏、荆王反叛。

《幽明录》:王大度镇守广陵,忽然看见两个骑马的人拿着鹄头板来召见他。王大惊,问骑马的人:‘我担任什么官职?’回答说:‘您担任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王说:‘我已经担任了这个官职,为什么还要召见我呢?’鬼说:‘这是人间的官职,而且现在您担任的是天上的官职。’王大惊,不久又见到迎接他的穿黑衣的人以及穿鹊衣的小官吏很多,王不久就病死了。

《桂阳先贤画赞》说:胡滕部南阳从事,遇到皇帝南巡,请求总领猥。胡滕上表说:‘天子无外,乘兴所幸,便为京师。我请求荆州刺史比司隶,我比都官从事。’皇帝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全部同意了。大将军西曹椽丢失了马,召见胡滕,趁机用都官鹄头板召见百官,大家都敬服。

《相板经》说:板有芒角,形状上面窄下面宽,右边薄左边厚。光彩流溢,文色调和,木纹通直,都是吉祥的;相反则是凶兆。板纹理细轻而皱,这样的人性格简单直率;周正,这样的人性格宽厚。板上有横节是病,在正面是丧,在背面是丧。板上有蝎子穿过的洞或节对过,这样的人凶。板中的字都要让笔迹流畅有气势,罪责在右边行走,空中不用对,对则多牵制。又上官多不喜欢,官职的罪责要让故官字小新官字大,有波势,墨色分明,板形平直,无断裂的刀痕,这是大吉;官字没有气势,点染不分明,都免官或不到官;官字小;其他字墨迹散入材质纹理中,必入狱死。板的颜色要与其姓氏相似,角家板色青为吉,赤不宜子;白不利官属,黑不利父母,黄不利妻财。凡携带板子来的人,其姓名好则为吉祥,不好则不吉祥。相板时,要用手拿板子,如果手靠近板子后面,板子前面就低下来而掉落,这是降职,板子有病状,都可以治疗改变。治疗要用庚、申、寅日。庚,更也;申,伸也;寅,引也;言更引吉祥也。

《释名》说:在奏章上画姓字叫做画刺。写再拜起居字都要表达其体态,让字迹充满边缘,慢慢引笔书写,就像绘画一样。下官的刺,长书中央一行而下。语裥爵里刺,书写其官爵及郡县乡里。

《典略》说:王符字节信,安定人。他感慨地写书,名叫《潜夫论》。所以度辽将军皇甫规离职回到安定,有人用财物购买雁门太守,他也离职回到安定。画刺皇甫规,皇甫规躺在床上不迎接,派人叫他进来。坐下后,问‘吃雁肉美味吗’,又用他的刺刮大腿。过了一会儿,听说王节信在外面,皇甫规于是惊起,衣服都来不及系带,光着脚跑出去,拉住他的手回来,与他同席而坐,盛宴款待,直到傍晚才离开。有人感叹说:‘哪有二千石这样低微的,不如诸生这样尊贵呢!’

《魏名臣奏》说:黄门侍郎荀俣上奏说:现在新任官员,有三通爵里刺,详细记录其行状。

《夏侯荣传》说:荣犯罪被贬,是渊的第五个儿子。他年幼聪明,一见就能记住。文帝听说后请他来。有一百多宾客一起上奏刺,都写明了他们的乡邑、姓名,世人所说的爵里刺,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一一谈论,没有一个人出错,皇帝感到惊奇。

《长沙耆旧传》说:夏侯叔仁家族单薄,丁母忧,居丧过度。同郡的徐元休弱冠之年就知名,听说后去吊唁。十天内,积累的刺子堆满了桌子。

《吴录》说:孟宗担任豫章太守,对仓掾说:‘你以前负我太守一刺,你还记得吗?’掾说:‘不记得。’孟宗说:‘我以前家贫,亲老做官,为我租赁运输,用刺子到你这里,感动了我,让我发放了,怎么还这么久屈居在这里呢?’

《杂事》记载:高彪字义方,是吴郡人。他的志向非常高远,曾在太学游学,广泛阅读经史,擅长写作。他曾去拜访大儒马融,但马融以有病为由拒绝见面。高彪再次派人送去名帖,背面写着:‘听说高彪想要拜访您,已经很久了。希望能一见您的风采,倾诉内心的愿望,以便启发您的智慧,没想到您以疾病为由拒绝。昔日周公的父亲是文王,哥哥是武王,他被任命为九命宰相,治理华夏,仍然亲自接待简陋房屋中的读书人,天下人都归附他的德行。这样的时代已经久远,如今您不能相见,也是应该的!’马融看了之后非常惭愧,派人去道歉并再次邀请,但高彪坚决离去,不肯回来。

《郭林宗别传》记载:郭林宗的名声越来越显赫,士人们争相归附他,送来的名帖常常装满一辆车。

《祢衡别传》记载:祢衡初次游历许昌,随身携带一张名帖。到了许昌后,没有地方可去,名帖上的字迹也逐渐模糊。

《幽明录》记载:一位姓王的士人坐在书房中,有一个人递给他一张名帖,上面写着‘舒甄仲’。那个人离开后,王士人怀疑他不是人。不久后,那个人说:‘我是你家的西院土瓦中的人。’王士人让人挖开土瓦,果然在瓦器中找到了一个长一尺多的铜人。

《吴志》记载:张温字惠恕。出使蜀地时,对刘备说:‘我谨奉上所携带的函书,已经封好。’

《晋安帝纪》记载:朱龄石征伐蜀地,太尉写信给朱龄石,信封上写着:‘到达白帝城后才打开。’信中写道:‘所有的人从外水取道攻打成都,臧焘从中水出兵广汉,让老弱病残的人乘坐十多艘高舰,从内水向黄虎方向前进。’

《傅子》记载:太祖征讨刘晔,授予他心腹之重任,每当有疑问的事情,就通过函件询问刘晔,甚至一夜间多达数十次。

《说文》记载:袠,是指书的封面。

《晋中经簿》记载:装书的箱子有缣袠、青缣袠、布袠、绢袠。

《后汉书》记载:杨春卿临终前告诫儿子杨统说:‘我衣袠中有先祖传下来的秘籍,是汉家的秘宝,你要好好修习它。’杨统感念父亲的遗言,服丧期满后离家,跟随犍为的周循学习先法,又回到同郡的郑伯山那里学习《河图》《洛书》,以及天文推步之术。

《益部耆旧传》记载:广汉王棠的妻子文拯。她前妻的儿子博学多才,喜欢写书,文拯曾经亲手制作书袠,常常超出他的意料。

宋谢灵运的《书袟铭》说:怀抱幽深的卷轴,珍藏奇妙的秘籍,按照道义来使用和收藏,展开和卷起都不失其真,勤奋地研读,从不懈怠。

梁昭明太子《咏书帙》诗说:在兔园池边摘取影子,在淇水之侧抽取茎蔓,有幸被收录在缃囊之中,聊且依靠班婕妤的织布。

《说文》记载:椠,是指用来写字的木板。

《释名》记载:椠,是指长三尺的木板。椠,渐渐的意思,说它是渐渐长大的。

《论衡》记载:用锯子将木头锯成椠。

扬雄《答刘歆书》记载:用铅笔在松椠上写字,已经二十七年了。

《西京杂记》记载:扬子云喜欢奇事,曾经带着铅笔和椠,跟随各地方的计吏访问四方绝域的语言。

《后汉书》杜笃《书扌扈赋》记载:只有书扌扈的华丽外表,象征着君子的美德;承载方矩而遵循规矩,加上文采的修饰;能够屈伸以合乎礼仪,根据高下而调整;即使转动弯曲,也时常能够正直不偏;怀抱六艺而展开或卷起,展示五经的典范。

《春秋说》记载:龙图赤玉匣,封泥如黄珠。

《春秋说》又记载:黄龙五彩,背负图卷,黄玉匣,黄金绳索,黄芝泥。

王子年《拾遗记》记载:元封元年,浮折国进贡兰金之泥。这种金汤深渊,在盛夏时节水常沸腾,有如汤火,飞鸟不能越过。国人行者见水边有人冶炼此金为器,混混如泥,颜色如紫磨;经过百炼,颜色变为白色如银,名叫‘银烛’。曾经用这种泥封存函匣,让宫门的鬼魅不敢侵犯。汉世上将出征,多使用这种泥作为印封,卫青、张骞、苏武、傅介子出使,都接受了金泥的印章。

《续汉书》记载:光武帝封禅,寻求元封封禅的事宜。上奏使用玉牒、玉检,用水银和金混合成泥。

《东观汉记》记载:邓训曾经率领黎阳营兵驻扎狐奴,后来升任护乌桓校尉。黎阳的旧吏中最贫穷瘦弱的人,全国都怀念邓训,曾经所服用的药物在北州很少,又知道邓训喜欢青泥封书,从黎阳步行推着鹿车到洛阳市买药,回来经过赵国易阳,并带了一襆青泥,送到上谷给邓训。他得到人心如此。

《西京杂记》记载:汉朝用武都紫泥作为印章,在上面涂上绿色的液体。

《西京杂记》又记载:晋灵公的坟墓非常壮观,器物都腐烂无法辨认,只有一枚玉蟾蜍,大小如拳头,腹部空腔能装五合水,像新玉一样。取来制成水滴砚。

傅玄《水龟铭》记载:铸成这灵龟,形态自然;源泉未出,有如清泉;滋润那玄墨,染上这柔翰;表达情感,书写群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文部-卷二十二-注解

简:简是指古代书写用的竹片或木片,用于书写文字。在古代,简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简通常用来书写文字,而牍则用来书写较长的文章或书籍。

牒: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多用于官府公文。

书编:书编是指将书籍用绳子或带子编在一起,以便于携带和阅读。

间:间在这里指的是简牍之间的缝隙。

毕:毕在这里是指简牍的末端,相当于现代书籍的封底。

杀青:杀青是指将新竹简炙烤,去除竹汁,使其干燥不易虫蛀,便于书写。

策:策是指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通常用于书写重要的公文或文献。

教令:教令是指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或指示。

诸夏:诸夏是指古代华夏族的地域。

百名以上:百名以上是指人数超过一百。

简牍:简牍是指用竹简或木简编成的书写材料。

符策:符策是指古代用作凭证的竹简。

汗:汗在这里是指竹简经过炙烤后流出的汁液。

牍:古代书写材料的一种,多用于书写。

睦:睦在这里指的是对上级的尊敬和恭顺。

公车:公车是指古代官府中的车辆,这里指官府。

奏牍:奏牍是指向上级呈递的公文。

检覆核:检覆核是指检查和核实。

牍札:牍札是指书写用的竹简或木板。

栉:栉是指梳子,这里比喻简牍的排列。

黄籍:黄籍是指古代户籍登记的簿册。

札书:札书是指用竹简或木板书写的书籍。

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东汉末年群雄之一,曾自立为帝。

景王:指西汉景帝刘启,此处可能指景帝的后代。

上将军:古代将军的一种称号,表示高级军事将领。

符:古代用作凭证的竹简或木片。

笥:古代盛物的竹器。

三老:古代乡官,负责教化。

从事:古代官名,指官府中的属官。

陛下: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景伯:贾逵的字,贾逵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神雀:传说中吉祥的鸟,此处可能指某种祥瑞。

张华:晋代文学家,以文雅著称。

仪礼:古代礼制。

张惲:晋代梁国人,曾任郡吏。

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风:此处指疾病,特别是中风。

上崩:指皇帝去世。

将作大匠丞文:官名,负责工程建造。

魏武帝: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左慈:三国时期著名的道士,曹操曾想杀他。

七慈:指七位长得相似的人。

武帝:指魏武帝曹操。

抱朴子:晋代道士葛洪所著的一部道教著作。

诗:指古代诗歌。

客:指远方来的人。

书札:古代的书信。

叶:古代书写材料的一种,多用于书信。

枝:树枝,此处比喻。

签:古代的一种凭证。

王:指周王或汉王。

右师:古代官名,乐大心的官职。

蒲:一种水生植物,可以用来编制。

板:古代书写材料的一种,多用于书写。

昄昄平广:形容板子平坦宽阔。

珽玑:古代的一种玉器。

蜀志:指《三国志》中的蜀汉部分。

刘禅:蜀汉后主。

元熙二年:晋朝的年号。

巴郡文立:巴郡的文立。

典午:指司马家族,因为司马的姓氏“司马”与“典午”谐音。

月酉:指农历八月。

司马昭:司马家族的重要人物。

王大度:古代人物。

广陵:古代地名。

鹄头板:古代的一种官板,形状像鹄头。

桂阳先贤画赞:古代的一种文献。

胡滕部南阳从事:古代官名。

大驾南巡:皇帝南巡。

西曹椽:古代官名。

都官鹄头板:一种官板,形状像鹄头。

相板经:古代关于相板(一种书写材料)的书籍。

芒角:指板子的边缘。

形势:指板子的形状。

光采流泽:指板子的光泽。

文色调达:指板子的颜色。

木理通直:指板子的纹理。

庚、申、寅日:古代的吉日。

画刺:古代的一种公文。

王符字节信:王符的字节信。

安定人:王符的籍贯。

感激著书:王符因感激而著书。

潜夫论:王符所著的书籍。

度辽将军:皇甫规的官职。

安定:安定郡,王符的籍贯。

画刺规:皇甫规收到王符的画刺。

啖雁美:王符询问皇甫规雁肉是否美味。

刮髀:用画刺刮皇甫规的大腿。

爵里刺:记录官爵和籍贯的画刺。

条疏行状:详细记录一个人的经历。

夏侯荣传:关于夏侯荣的传记。

渊第五子:夏侯荣是夏侯渊的第五个儿子。

经目辄识:过目不忘。

文帝:指曹丕,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夏侯叔仁:夏侯叔仁的姓氏。

丁母忧:母亲去世。

居丧过礼:守丧期间过于礼节。

徐元休:徐元休的姓名。

弱冠知名:年轻时就已知名。

吊:吊唁。

积刺盈案:积累了很多画刺。

豫章太守:孟宗的官职。

仓掾:仓库的官员。

官赁运:担任官府的运输工作。

发遣:派遣。

屈:委屈,这里指被拘禁。

高彪:高彪,字义方,吴郡人,古代文学家,以博学多才著称。

太学:太学,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是培养官员和学者的地方。

经史:经史,指儒家经典和历史书籍,是古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

属文:属文,指写作文章。

马融:马融,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研究。

龙光:龙光,指龙的眼睛,比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

周公: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华夏:华夏,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后来泛指中国。

郭林宗:郭林宗,名郭泰,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有很高的声望。

刺:刺,古代的一种名片,用于通报姓名和身份。

许下:许下,指许昌,东汉末年曹操的都城。

舒甄仲:舒甄仲,人名,此处指一位通过名片联系的人物。

瓦中人:瓦中人,指住在瓦器中的人,此处可能是指一个神秘的人物。

函:函,古代的一种信封,用于装信。

朱龄石:朱龄石,东晋时期将领,曾参与伐蜀。

太尉:太尉,古代官名,为三公之一,掌管军事。

刘晔:刘晔,东汉末年著名将领,曹操的重要将领之一。

腹心之任:腹心之任,指亲近信任的职务。

袠:袠,古代装书的布袋。

缣袠:缣袠,用细绢制成的书袋。

绨袠:绨袠,用厚缯制成的书袋。

秘记:秘记,指秘密的记载或记录。

先法:先法,指祖先传承下来的方法或技艺。

河洛书:河洛书,指古代的河图洛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天文推步之术:天文推步之术,指天文学预测的方法。

袟:袟,古代装书的布袋。

书帙:书帙,指书籍的装帧。

椠:椠,古代的一种简牍,用于书写。

牍牒:牍牒,指简牍,古代书写材料。

铅擿:铅擿,指用铅字印刷。

扬子云:扬子云,即扬雄,西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计吏:计吏,古代官名,负责统计地方事务。

殊方绝域:殊方绝域,指遥远的地方。

书扌扈:书扌扈,指书写用的笔。

淑德:淑德,指美好的品德。

文藻:文藻,指文采。

消息:消息,指变化。

六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经: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儒家经典。

封泥书:封泥书,指用封泥封口的信件。

龙图:龙图,指龙形的图案。

黄龙:黄龙,指黄色的龙,此处指黄龙图案。

玉匣:玉匣,指用玉石制成的盒子。

金泥:金泥,指用金粉制成的封泥。

玉牒:玉牒,指用玉石制成的文告。

玉检:玉检,指用玉石制成的封检。

水银和金为泥:水银和金为泥,指用水银和金粉制成的封泥。

青泥封书:青泥封书,指用青泥封口的信件。

玺室:玺室,指印章的存放处。

紫泥:紫泥,指一种特殊的泥土,用于制作印章。

水滴器:水滴器,指用于滴水计时或研墨的工具。

水滴砚:水滴砚,指用玉蟾蜍制成的砚台,可以滴水研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文部-卷二十二-评注

《杂事》中记载的高彪,字义方,吴郡人,其志向高远,游学太学,博览群书,擅长作文。他拜访大儒马融,却因马融以疾病为由拒绝见面。高彪在复信中表达了自己对马融的敬仰和对见面的渴望,同时引用周公的事迹来比喻马融应该接待有德之士。马融读后深感愧疚,派人追请高彪,但高彪坚决离去。这一段文字展现了高彪的学识、气节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儒家思想的尊崇。

《郭林宗别传》中提到的郭林宗,名声显赫,士人争相归附,他的名片常常装满车辆。这一描写体现了郭林宗在士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当时社会对名士的追捧。

《祢衡别传》中描述的祢衡,初到许下时,怀揣名片却无处投递,名片上的字迹最终也因漫灭而无法辨认。这一情节反映了祢衡初入社会时的尴尬境遇,以及当时文人交往中对名片的重视。

《幽明录》中的故事,一位士人收到名为‘舒甄仲’的人的名片,怀疑其真实性,最终在瓦器中发现一枚铜人,证明了名片上的名字。这个故事带有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神秘事物的信仰。

《吴志》中记载的张温出使蜀地,向刘备呈上封好的函书,展现了古代使者出使时的礼仪和书信的重要性。

《晋安帝纪》中朱龄石伐蜀,太尉在书信上注明‘至白帝乃发’,显示了古代军事行动中对书信传递的重视。

《傅子》中描述的太祖征刘晔,太祖每次有疑问都通过函书询问刘晔,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通过书信交流的情景。

《说文》中对‘袠’的解释为书衣,而《晋中经簿》中提到的盛书用的缣袠、青缣袠、布袠、绢袠等,反映了古代书籍的装帧和保存方式。

《后汉书》中杨春卿临终前告诫儿子修习先祖所传秘记,体现了家族传承和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益部耆旧传》中提到的广汉王棠妻文拯为前妻子制作袠,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女性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宋谢灵运的《书袟铭》和梁昭明太子的《咏书帙》诗,都表达了对书籍的珍视和读书的乐趣。

《说文》中对‘椠’的解释为牍牒,而《释名》中提到的椠,渐也,言渐渐然长也,反映了古代书籍的制作过程。

扬雄的《答刘歆书》中提到的铅擿松椠,反映了古代书写工具的制作和使用。

《西京杂记》中扬子云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知识的渴求。

《后汉书》杜笃的《书扌扈赋》中描述的扌扈,即书案,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环境和书写习惯。

《春秋说》和《王子年拾遗记》中提到的封泥书,反映了古代书信的封存方式和安全措施。

《续汉书》和《东观汉记》中关于封泥的使用,体现了古代书信在传递过程中的重要性。

《西京杂记》中关于水滴器的描述,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书写工具的讲究。

傅玄的《水龟铭》中对水滴器的赞美,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书写工具的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文部-卷二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