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工艺部-卷四-原文
《释名》曰: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编永不灭也。
《说文》曰: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著於竹帛之谓书。
《广雅》曰:书,如也;纪也。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决也。书契所以决断万事也。)
《家语》曰:宓子贱,字不齐,仕鲁为单父令。恐君听用谗人,使己不得行其政,故请君近吏二人与俱。至官,令二吏书,辄掣其手,书不善,则从而怒之。吏患焉,辞归鲁,子贱曰:’子书甚不善,子勉而归!’报於君曰:’宓子使臣书而掣摇臣肘。书恶而又怒臣。邑吏皆笑之,所以去之而来也。’君以问孔子,孔子曰:’不齐,君子也。其材任霸王之佐,屈节治单父以自试,意者其以此谏乎?’公寤,太息叹曰:’寡人乱宓子之政而责其善数矣。’
《汉书》曰:陈遵,长八尺馀,长头大鼻,容貌甚伟,略涉传记,赡於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
又曰:宣帝时,中郎将张彭祖,少与帝微时同席研书。及帝即尊位,彭祖以旧恩封阳都侯。
又曰:田蚡学盘盂诸书(孔甲二十六篇,杂家书。)
《后汉书》曰:孙敬,字文宝。少时画地学书,日进焉。
《东观汉记》曰:乐成静王党善史书,喜正文字也。
《魏志》曰:胡昭善尺牍,动见模楷。卫觊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也。
《晋书》曰: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曰:王羲之,山阴有道士好养鹅,羲之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又曰:羲之每自称:’我书比锺繇当抗行,比张芝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其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又曰:羲之尝在蕺(音戢)山,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因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乃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姥如其言,人竟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又曰: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父羲之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常书壁,为方丈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
又曰:谢安尝问献之:’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故当不同。’安曰:’外论不尔。’答曰:’人那得知。’
又曰:卫常,字巨山,转黄门郎。常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曰:’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侧鱼切。)诵、苍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为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又曰:索靖作《书状》,其辞曰:’圣皇御世,随时之宜。苍颉既生,书契是为。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百毕毕修,事业正厉。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虬蟉,(力幽切。)或往或还。颓阿那以羸羸,类欻奋衅而桓桓。及其逸游盻蚃,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窳隆扬其波;芝草蒲萄还相结,棠棣融融反其华;玄熊对踞於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举而察之,又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枝条顺气,转相比附,窈娆(奴鸟切。)廉苫,随体散布。纷扰扰以绮靡,中持疑而犹豫;玄螭狡兽嬉其间,腾猿飞鲵相奔趣。凌鱼奋尾,蛟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互距。或若登高望其类,或若既往而中顾;或若倜傥而不群,或若自检於常度。於是多才之英,笃艺之彦,役心精微,耽此文宪。守道兼权,触类生变,离拆八体,靡形不判,去繁存微,本象末乱。上理开元,下周谨按,骋辞放手,雨行冰散,高音翰厉,溢越流漫。忽班班而成章,言奇妙之焕烂,体磊落而壮丽,姿光润以璀璨。命杜度运其指,使伯英回其腕,著绝势於纨素,垂百世之殊观。’
《宋书·刘穆之传》曰: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被四远,愿公少复留意。’高祖既不能措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公但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既足有所苞,且其名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十字便满。
《齐书》曰:太祖善书,及登位,笃好不已。与王僧虔赌书毕,谓虔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上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宋书》曰:谢超宗谓王慈曰:’卿书可及虔公?’慈曰:’我之不及父,犹鸡之不及凤也。’时人以为名答。
《宋书》曰:江夏王锋,字宣颖,高帝第十三子也。四岁好学书,畜於母张氏舍,张氏无纸,乃倚井栏为书,满则洗之。已而复书,如此累月。又每晨不肯去窗尘,而就尘书。帝尝使学凤尾诏,一学即工。帝大悦,以玉麒麟赐之,曰:’以麒麟赏凤尾矣!’
《梁书》曰:武帝论萧子云书曰:
“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常(钟繇也。)并驱争先。”
其后萧子云为东阳太守,百济国使人至建业求书,逢子云维舟将发,使人於渚次候之,望舡三十许步前行。
子云遣问之,答曰:
“侍中尺牍之美,远流海外。今日所求,惟在名迹。”
子云乃为停船三日,书三十纸与之,获金货数百万。
性吝,自非答饷不书。
好事者重加赂遗,以要其答。
又曰:颜协,博涉群书,工於草隶飞白。
时吴人范怀约能隶书,协学其书,殆过真也。
荆楚碑碣,皆协所书。
时人有会稽谢善勋,能为八体六丈,方寸千言;京兆韦仲善飞白,并在湘东王府,善勋为录事参军,仲为中兵参军。
府中以协优於韦仲,而减於善勋。
善勋饮酒至数升醉,后辄张眼大骂,虽复贵贱亲疏,无所择也。
时谓之谢方眼,而胸襟夷坦,有士君子之操焉。
《后魏书》曰:崔潜为兄浑诔,手笔草本。
会昌初,著作佐郎王遵业买书於市,而遇得之。
计诔至今将二百载,宝其书迹,深秘藏之。
武定中,遵业子松年以遗黄门郎崔季舒,人多摹拓之。
又曰:崔玄伯尤善草隶行狎之书,为世模楷。
玄伯祖悦与范阳卢谌,并以博艺著名。
谌法锺繇,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
谌传子偃,偃传子邈;悦传子潜,潜传玄伯。
故魏初重崔、卢之书。
《唐书》曰:太宗尝谓侍中魏徵曰:
“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
徵曰:
“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太宗即日召令侍读。
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
遂良备论所出,一无所误。
又曰:虞世南,字伯施。
同郡沙门释智永(智永,羲之裔孙。)善学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
又曰:柳公权,字诚悬。
幼嗜学,十二能为词赋。
元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
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
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
“我於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
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用笔何尽善,对曰: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
“此购柳书。”
上都四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锺、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
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曰: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公权续曰: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帝独讽公权两句,曰:
“词清意足,不可多得。”
乃令公权题於殿壁,字方圆五寸,帝视之,叹曰:
“锺、王复生,无以加焉!”
又曰:柳公权,大中初转少师,中谢,宣宗召升殿,御前书三纸。
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过笔。
一纸真书十字,曰”卫夫人传笔法於王右军”;
一纸行书十一字,曰”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
一纸草书八字,曰”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赐锦彩瓶盘等银器,仍令自书谢状,勿拘真行,帝尤奇惜之。
又曰:欧阳询,潭州临湘人也。
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
时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
高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高祖叹曰:
“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
彼观其迹,固谓其形貌魁梧耶?”
(询形体么麽,故高祖有是言也。)
又曰:欧阳通,询之子也。
早孤,母徐氏,教其父书。
每遗通钱,绐云:
“质汝父书迹之直。”
通慕名甚悦,昼夜精力无倦,遂亚於询。
《唐书》曰:龙朔二年四月,上自为书与辽东诸将。
谓许敬宗曰:
“许圉师常自爱朕书,可於朝堂开示。”
圉师见,惊喜,私谓朝官曰:
“圉师见古迹多矣,魏晋已后,惟称二王。
然逸少少力而研,子敬研而少力。
今观圣迹,兼绝二王,凤翥鸾回,实古今书圣!”
又曰:太宗尝於《晋史·右军传》后论之曰:
“锺书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
但其体古而不今,字长而逾制。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疏瘦如陵冬之枯树,搓枿而无屈伸,拘束若严家饿隶,羁羸而不放纵。
萧子云无丈夫之气,行行如萦春蚓,字字若绾秋蛇,卧王濛於纸中,坐徐偃於笔下。
以兹播美,岂非滥名耶?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又曰:孔若思早孤,母褚氏亲自教训,遂以学行知名。
年少时,有人赍褚遂良书迹数卷以遗,若思惟受其一卷,其人曰:
“此书当今所重,价比黄金,何不总取之?”
若思曰:
“若价比金宝,此为多。”
更截去半以还之矣。
又曰:卢知猷器度长厚,文词美丽。
尤工书,一落简翰,人争模仿。
又曰:钟绍京,虔州赣人也。
初为司农录事,以工书直凤阁。
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
又曰:王涯既诛,涯家书数万卷,侔於书府。
前代法书名画,人所保惜者,必以厚货致之。
不受货者,必以官爵致之。
厚为垣窍而藏之覆壁。
至是,人破其垣取之,或剔取函奁金宝之饰,与其玉轴而弃之。
《蔡琰别传》曰:
琰对曹操曰:
“乞给纸笔,真草惟命也。”
《邴原别传》曰:原年五六岁,过书舍而泣,师曰:’何泣?’原曰:’孤子易伤感。夫书者,皆有父母也。今顾其书,故恻然涕零也。’师哀原言,而为之泣曰:’欲书不须费也。’遂就书。
《江伟家传》曰:伟性善书,人得其手迹,莫不藏之以为宝。
《神仙传》曰:东郭延服灵飞散,能夜书。(言目明。)
又曰: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也。博学,尤明天文、谶纬、《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汉桓帝闻之,连征不出。使郡国逼载诣京师,低头闭口不肯答,乃题官门扇四百馀字,皆说方来。帝甚恐之,使刮去外字,复见,墨皆彻入版里。
《石虎邺中记》曰:石虎有马妓,著朱衣、进贤冠,立於马上,马走而作书,字皆端正。
《永嘉郡记》曰:昔王右军游永嘉,经於恶道,右军书南边大石。今犹见墨迹,而字不甚了了。
《抱朴子》曰:英葱实、天雄、鹤脑,服之令人夜书。
《孙卿子》曰:作书者众,而苍颉独传,用心一也。
《淮南子》曰:昔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曰:有书契作,诈伪萌生,去本趋末,弃耕垦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也。鬼恐为文所劾,故哭也。鬼或作兔,兔恐有取毫为笔,害及之,故哭。)
又曰: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也。
《慎子》曰:书契所以识公信也。
《隋巢子》曰:史皇产而能书。
《三辅决录》曰:韦诞,字仲将。除武都太守,以书不得之郡,转侍中,典作《魏书》,号《散骑书》,一名《大魏书》,凡五十篇。洛阳、邺、许三都宫观始就,命诞铭题,以为永制。以御笔墨皆不任用,因奏曰:’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俗说》曰:桓玄取羊欣为征西行军参军。玄爱书,呼欣就坐,仍遣信呼顾长康,与共论书至夜,良久乃罢。
《世论》曰:锺会有异志,密白邓艾有反状。又会善效人书,於剑阁要艾章表,皆易其言,令倨傲,多有矜伐以疑之。
《论衡》曰:夫河出图,雒(与洛同。)出书,圣帝明王之瑞应也。苍颉作文字,笔与天地同,指与鬼神合,何恶而致雨粟鬼哭之怪哉?
又曰:书官讳丙日,云苍颉以丙日死也。
《世说》曰:韦仲将善书。魏明帝起殿安榜,使仲将登梯题之。既下,头发皓然,因是敕诫儿孙勿复学书。
王升之《怀旧序》曰:余与从甥孙道济交好特至。昔寓荆州,同处一室,冬多闲暇,长共学书。余收而录之,欲以为索居之爱,道济因记纸末曰:’舅还山之日,览此相存闲书。’见其手迹,皎若平日,凄怅伤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工艺部-卷四-译文
《释名》说:书,是指众多,记载众多事物;也说是记录,记录在简编上永远不会消失。
《说文》说:依照类别和形状创造的叫做文,形状和声音相辅相成的叫做字,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
《广雅》说:书,是指模仿;记录。
《易经》说:古代用结绳来治理,后来圣人用书契来代替,百官用它来治理,万民用它来察看,这大概是取自《夬》卦。(夬,是决断的意思。书契是用来决断万事的方法。)
《家语》说:宓子贱,字不齐,在鲁国做单父县令。他担心君主听信谗言,使自己不能施行政事,所以请求君主让两个亲近的官吏和他一起上任。到任后,让两个官吏写字,就拉扯他们的手,写得不好就生气。官吏很烦恼,请求回鲁国,子贱说:‘你的字写得不好,你努力回去吧!’向君主报告说:‘宓子贱让我写字,却拉扯我的胳膊。字写得不好还生气。县里的官吏都嘲笑他,这就是他离开的原因。’君主向孔子询问,孔子说:‘不齐,是君子。他的才能可以担任霸王之佐,屈尊治理单父来检验自己,也许他就是这样劝谏君主吧?’君主醒悟过来,叹息说:‘我扰乱了宓子贱的政事,却还责怪他做得不好。’
《汉书》说:陈遵,身高八尺多,长头大鼻,容貌非常出众,略懂传记,擅长文辞。他喜欢书法,与人交往时写的信件,主人都会珍藏起来以为荣耀。
又记载:宣帝时,中郎将张彭祖,年轻时和宣帝一起学习书法。等到宣帝即位,彭祖因为旧日的恩情被封为阳都侯。
又记载:田蚡学习盘盂等书法(孔甲二十六篇,杂家书。)
《后汉书》说:孙敬,字文宝。小时候在地上学写字,每天都有进步。
《东观汉记》说:乐成静王党擅长书法,喜欢纠正文字。
《魏志》说:胡昭擅长写尺牍,一举一动都可见其楷模。卫觊喜欢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精。
《晋书》说:王羲之曾经去学生家,看到桌子光滑干净,就在上面写字,真草各一半。后来他的父亲把字刮掉了,学生懊悔了好几天。
又记载:王羲之,山阴有道士喜欢养鹅,王羲之去看他,非常高兴,坚持要买鹅,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就把所有的鹅都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写完,带着鹅回家。
又记载:王羲之常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锺繇相当,和张芝相比也如同雁行。’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在池边学书法,池水都变黑了。如果有人像他这样沉迷书法,未必比不上他。’
又记载:王羲之曾经在蕺山,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卖,王羲之就在扇子上写字,每个扇子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很生气,就对老妇人说:‘只说这是王右军的字,就可以卖一百钱。’老妇人照她的话去做,人们果然都来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王羲之笑着不说话。
又记载:王献之七八岁时学写字,父亲王羲之从后面拉他的笔,拉不住,感叹说:‘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名!’他经常在墙上写字,写方丈大的字,王羲之认为他很有才能,观看的人有几百人。
又记载: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你的书法和你的父亲比怎么样?’王献之回答:‘当然应该不同。’谢安说:‘外界的人不这么认为。’王献之回答:‘人怎么能知道呢?’
又记载:卫常,字巨山,转任黄门郎。卫常擅长草隶书,写了《四体书势》,说:‘在黄帝时代,他创造了各种物品。有沮诵、苍颉,他们开始创造书契来代替结绳,大概是看到鸟的痕迹而得到灵感。于是逐渐发展,创造了字,有六种意义:一是指事,上下是也;二是象形,日月是也;三是形声,江河是也;四是会意,武信是也;五是转注,老考是也;六是假借,令长是也。’
又记载:索靖写了《书状》,其辞说:‘圣明的皇帝统治世界,根据时代的需要。苍颉出生后,书契因此而出现。科斗鸟篆,都是模仿事物的形状。睿智的人变通,心思巧妙。减少隶书和草书,来推崇简易。各种事物都得到完善,事业正大光明。草书的形状,柔美如同银钩,飘逸如同惊鸾,展开翅膀未起飞,如同举起又放下,虫蛇盘绕,有时前进有时后退。曲折而柔弱,如同突然奋发而坚定。等到它自由飞翔时,一会儿正一会儿斜;骏马暴怒时勒住缰绳,海水波动时扬起波浪;芝草和葡萄相互缠绕,棠棣花盛开时反而凋谢;黑熊蹲坐在山岳上,飞燕追逐而错落有致。举起来看,又似乎和风吹过树林,倒下的草扇动树木,枝条顺着气息,相互依偎,柔美而清秀,随着身体散布。纷繁复杂而美妙,中心持疑而犹豫;神秘的龙和狡猾的野兽在其中嬉戏,猿猴和飞鱼相互追逐。鱼跃而起,蛟龙反转占据,空投自己,展开翅膀,相互对抗。有时像登高远望其同类,有时像过去又回头看看;有时像超群脱俗,有时像自我检点于常规之中。于是许多有才华的人,专心致志于书法,役心精微,沉迷于这种文宪。坚守正道,触类旁通,分解八体,无形态不辨,去繁就简,本象末乱。上理开元,下周谨按,挥洒自如,雨行冰散,高音激昂,溢越流漫。忽然篇章井然,言辞奇妙,体态磊落而壮丽,姿态光润而璀璨。命杜度运指,使伯英回腕,着绝势于纨素,垂百世之殊观。’
《宋书·刘穆之传》说:高祖的字写得很拙劣,刘穆之说:‘这虽然是小事,但是宣扬到四方,希望您稍微注意一下。’高祖既不能有所措意,又禀性有在,刘穆之就说:‘您只需随意写大字,一个字一尺长,既足够有所包含,而且名字也好听。’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一纸不过六十字就满了。
《齐书》说:太祖擅长书法,等到即位,仍然非常喜欢。和王僧虔比试书法后,对僧虔说:‘谁为第一?’僧虔回答说:‘我的书法在我这一类中是最好的,陛下的书法在皇帝这一类中是最好的。’太祖笑着说:‘你可以说善于为自己打算了。’
《宋书》说:谢超宗对王慈说:‘你的书法可以比得上王僧虔吗?’王慈说:‘我比不上父亲,就像鸡比不上凤凰一样。’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巧妙的回答。
《宋书》说:江夏王刘锋,字宣颖,是高帝的第十三个儿子。四岁时喜欢学书法,被安置在母亲张氏的家中,张氏没有纸,就靠在井栏上写字,写满了就洗掉。后来又写,这样持续了数月。又每天早上不肯离开窗户的尘埃,而是靠近尘埃写字。皇帝曾经让他学习凤尾诏,一学就会。皇帝非常高兴,用玉麒麟赏赐他,说:‘用麒麟赏赐凤尾了!’
《梁书》记载:武帝评论萧子云的书法说:‘笔力强劲,心手相应,技艺超过杜度,美胜崔寔,应当与钟繇并驾齐驱。’之后,萧子云担任东阳太守,百济国派人到建业求书,恰逢子云停船准备出发,使者就在岸边等候,远远看到船只大约三十步前行驶。子云派人询问,使者回答说:“侍中的书信之美,闻名海外。今天所求,只在得到您的墨迹。”于是子云停下船只三天,书写了三十张纸给了他,得到了数百万的金币。子云性格吝啬,除非是答谢馈赠,否则不轻易书写。喜欢书法的人用重金作为礼物,以求得到他的墨宝。
又记载:颜协博学多才,擅长草书和飞白书。当时吴人范怀约擅长隶书,颜协向他学习,几乎可以乱真。荆楚地区的碑碣都是颜协所书。当时会稽有谢善勋,能写八体六丈,方寸千言;京兆的韦仲擅长飞白书,都在湘东王府。谢善勋担任录事参军,韦仲担任中兵参军。府中认为颜协优于韦仲,但不及谢善勋。谢善勋饮酒后能喝数升醉,之后常常瞪大眼睛大声谩骂,不论贵贱亲疏,都不加区别。当时人称他为‘谢方眼’,但他胸怀坦荡,有士大夫的品格。
《后魏书》记载:崔潜为兄长崔浑撰写诔文,亲手书写草稿。会昌初年,著作佐郎王遵业在市场上买书,偶然得到了这份草稿。这份诔文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王遵业珍视这份书迹,深藏不露。武定年间,王遵业的儿子王松年将这份诔文赠送给黄门郎崔季舒,很多人摹拓这份书迹。
又记载:崔玄伯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和行书,成为世人的楷模。崔玄伯的祖父崔悦与范阳的卢谌,都因博学多才而著名。卢谌学习钟繇的书法,崔悦学习卫瓘的书法,他们都学习了索靖的书法。卢谌传给了儿子卢偃,卢偃传给了儿子卢邈;崔悦传给了儿子崔潜,崔潜传给了崔玄伯。因此,魏国初期重视崔、卢两家的书法。
《唐书》记载:太宗曾经对侍中魏徵说:‘虞世南死后,没有人可以和他讨论书法了。’魏徵回答说:‘褚遂良下笔遒劲,非常接近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太宗当天就召褚遂良为侍读。曾经用金帛购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天下人争相带着古书来献上,当时没有人能辨别真伪。褚遂良详细地讨论了作品的出处,没有一点错误。
又记载:虞世南,字伯施。同郡的僧人释智永(智永是王羲之的裔孙)擅长学习王羲之的书法,虞世南向他学习,非常得其精髓,因此名声大噪。
又记载:柳公权,字诚悬。自幼好学,十二岁时就能写词赋。元和初年,考中进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守夏州时,任命他为掌书记。穆宗即位后,他入宫奏事,皇帝召见他,对柳公权说:‘我在佛寺看到你的笔迹,想你好久。’当天任命他为右拾遗,充任翰林侍书学士,后来升任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事偏僻,曾经询问柳公权用笔为何如此精湛,他回答说:‘用笔在于心,心正则笔正。’皇帝听后脸色改变,知道他是用笔来谏言。柳公权最初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广泛阅读近代的笔法,体势劲健优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文牌匾,如果没有柳公权的亲笔,人们认为是不孝的表现。外夷进贡时,都特别标注‘此购柳书’。上都四明寺的《金刚经》碑,汇集了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的书法风格,尤其让柳公权感到得意。文宗夏日与学士们联句,皇帝说:‘人人都苦于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接着说:‘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当时丁、袁等五位学士都接着联句,但皇帝只称赞柳公权的两句,说:‘词清意足,难得一见。’于是让柳公权在殿壁上题字,字的大小为五寸方圆,皇帝看了后感叹:‘钟繇、王羲之若再生,也无法超越!’
又记载:柳公权在大中初年转任少师,退休后,宣宗召他上殿,御前书写了三张纸。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台,枢密使崔巨源递笔。一张纸上写着真书十字‘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一张纸上写着行书十一字‘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一张纸上写着草书八字‘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皇帝赐给他锦彩瓶盘等银器,并让他自己书写感谢状,不拘真行,皇帝特别珍视。
又记载:欧阳询,潭州临湘人。最初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逐渐改变了自己的风格,笔力险峻,成为一时的绝品。当时人得到他的书信文字,都把它作为典范。高丽非常重视他的书法,曾经派人求取,高祖感叹:‘没想到欧阳询的书法名声,远播到夷狄。他们看到他的书法,会认为他本人就是魁梧高大吧?’(欧阳询身材矮小,所以高祖有这样的说法。)
又记载: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年幼丧父,母亲徐氏教他父亲的书法。每次给欧阳通钱,都说是‘买你父亲书法的代价’。欧阳通非常羡慕,日夜勤奋,终于达到了父亲的水平。
《唐书》记载:龙朔二年四月,皇帝亲自给辽东诸将写信。他对许敬宗说:‘许圉师经常喜爱我的书法,可以在朝堂上展示。’许圉师见到信后,又惊又喜,私下对朝官说:‘许圉师见过很多古迹,魏晋以后,只有称赞二王。然而王羲之虽然笔力轻柔,但缺乏力度;王献之虽然力度足,但缺乏轻柔。现在看到皇帝的书法,兼有二王之长,如凤翔鸾舞,确实是古今书圣!’
又记载:太宗曾经在《晋书·右军传》后面评论说:‘钟繇的书法布满浓淡,分疏密,如云霞舒卷,毫无间断。但他的书法风格古朴而不时尚,字迹长而超过了规范。王献之虽然有父亲的风格,但并不新颖巧妙,瘦弱如冬天的枯树,没有屈伸,拘束如严家的奴隶,拘谨而不放纵。萧子云没有丈夫气概,笔画如盘旋的春蚓,字形如缠结的秋蛇,把王濛置于纸上,把徐偃置于笔下。因此他的书法被传为美谈,难道不是名声虚传吗?所以详细考察古今书法,研究精妙的篆书和隶书,尽善尽美,大概只有王羲之吧!’
又记载:孔若思自幼丧父,母亲褚氏亲自教他,因此以学识品行知名。年轻时,有人带着褚遂良的书法作品数卷赠给他,孔若思只接受了一卷,那个人说:‘这些书法作品在当今非常珍贵,价值比黄金还高,为什么不全部拿走呢?’孔若思说:‘如果价值比金宝还高,这一卷就足够了。’于是他让人截去一半归还。
又记载:卢知猷器度宽厚,文词优美。尤其擅长书法,一旦落笔,人们都争相模仿。
又记载:钟绍京是虔州赣人。最初担任司农录事,因为书法技艺精湛而直接升任凤阁。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的铭文以及各宫殿的门匾,都是钟绍京所题。
又记载:王涯被诛杀后,他家有数万卷书籍,与书府相当。前代的法书名画,人们所珍惜的,都必须用重金购买。不接受金钱的人,必须用官爵来换取。王涯用厚重的墙壁藏匿这些书籍,直到人们打破墙壁取走,有的人甚至剔取了书函、金宝的装饰,丢弃了玉轴。
《蔡琰别传》记载:蔡琰对曹操说:‘请给我纸笔,无论是真书还是草书,我都愿意书写。’
《邴原别传》记载:邴原五六岁时,路过书舍就哭泣,老师问他为什么哭,邴原说:‘我是孤儿,容易伤感。书都是父母所写,我现在看到这些书,所以悲伤得流泪。’老师听了他的话,也为他感到悲伤,说:‘想读书不必花这么多钱。’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了。
《江伟家传》记载:江伟擅长书法,人们得到他的手迹,没有不把它珍藏为宝物的。
《神仙传》记载:东郭延服用了一种叫做灵飞散的药,能够夜间书写。(这里指的是眼睛明亮。)
《神仙传》又记载:王远,字方平,是东海人。博学多才,尤其精通天文、谶纬、《河图》、《洛书》的精髓,能预知天下兴衰的时期。汉桓帝听说了这件事,连续征召他,但他都不肯出来。桓帝派郡国官员逼迫他前往京城,他低头闭口不肯回答,于是在官府大门上题写了四百多字,都是预言未来的事。桓帝非常害怕,让人刮去外面的字,字迹又显现出来,墨迹都渗透到木版里面。
《石虎邺中记》记载:石虎有一匹马,马上的妓女穿着朱红色的衣服、戴着进贤冠,站在马上,马跑的时候她还能书写,字迹都很端正。
《永嘉郡记》记载:过去王右军游历永嘉,经过一条恶道,王右军在南边的大石头上书写。现在还能看到墨迹,但字迹不是很清楚。
《抱朴子》记载:英葱实、天雄、鹤脑,服用这些可以让人夜间书写。
《孙卿子》记载:写书的人很多,但只有苍颉传下了书法,这是因为他专心致志。
《淮南子》记载:过去苍颉创造了文字,天上下起了粟米,鬼在夜晚哭泣。(高诱注:有了文字契约,欺诈行为开始出现,人们舍本逐末,放弃耕种,追求微利,天知道他们将要饿肚子,所以下起粟米。鬼害怕被文字指责,所以哭泣。鬼有时被称作兔,兔子害怕有人取它的毛做笔,危害到它,所以哭泣。)
《淮南子》又记载:明亮的月光可以远望,但不适合精细书写。
《慎子》记载:书契是用来识别公信的。
《隋巢子》记载:史皇出生就能书写。
《三辅决录》记载:韦诞,字仲将。被任命为武都太守,因为书法不佳,未能赴任,转任侍中,负责编写《魏书》,被称为《散骑书》,又称为《大魏书》,共有五十篇。洛阳、邺、许三都宫观开始建造时,皇帝命令韦诞题写铭文,作为永久纪念。因为御用的笔墨都不适用,他上奏说:‘工匠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先让工具锋利。使用张芝的笔、左伯的纸以及我的墨,再加上我的手笔,才能发挥出笔力,写出方寸千言的文章。’
《俗说》记载:桓玄征召羊欣担任征西行军参军。桓玄爱好书法,叫羊欣坐下,然后派人去叫顾长康,一起讨论书法直到深夜,很久才结束。
《世论》记载:锺会有异心,秘密向邓艾告发他有反叛的迹象。锺会又会模仿别人的书法,在剑阁拦截邓艾的上奏文书,更改他的言辞,让他显得傲慢,有很多自夸之处,以此来怀疑他。
《论衡》记载:黄河出现图,洛水出现书,这是圣帝明王出现的好兆头。苍颉创造了文字,笔和天地一样,指和鬼神相合,怎么会因为文字而出现下粟米、鬼哭泣的怪事呢?
《论衡》又记载:书官忌讳丙日,说苍颉是在丙日去世的。
《世说》记载:韦仲将擅长书法。魏明帝建造宫殿,让韦仲将登上梯子题写。下来后,头发已经白了,因此皇帝告诫子孙不要再学习书法。
王升之的《怀旧序》记载:我和我的表甥孙道济交情特别深厚。过去在荆州居住时,我们同住一室,冬天有很多空闲时间,就一起学习书法。我把这些记录下来,想要作为我独居时的乐趣,道济在纸的末尾写道:‘舅舅回到山中那天,看到这些闲书,会想起我的。’看到他的手迹,就像平时一样清晰,感到非常凄凉和伤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工艺部-卷四-注解
书:书,指书籍,泛指文字。
简编:简编是指用竹简编连而成的书籍。在古代,由于纸张尚未普及,竹简是主要的书写材料。
文:文在古代指文字,是依类象形之谓,即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示事物。
字:字是指由形声相益组成的文字,既有形又有声,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意思。
竹帛:竹帛是指用竹简和丝绸作为书写材料。
结绳:结绳是古代的一种记录信息的方法,通过打结的方式来记录信息。
书契:书契,指文字,也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夬:夬,决也,指的是决断、决断事物的意思。在《易》中,夬卦象征决断。
宓子贱:宓子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单父令:单父令是指宓子贱担任的单父县令。
谗人:谗人是指说别人坏话的人。
尺牍:指书信。
传记:传记是指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书籍。
文辞:文辞是指文章的辞藻,即文章的文采。
阳都侯:阳都侯是指张彭祖被封的侯爵。
田蚡:田蚡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学者,学习了许多书籍。
杂家书:杂家书是指杂家学派所写的书籍,杂家学派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张兼容并包。
孙敬:孙敬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以勤奋好学著称。
画地学书:画地学书是指在地上用手指画字来学习书写。
史书:史书是指记载历史事件的书籍。
正文字:正文字是指纠正文字错误的行为。
模楷:模楷是指模仿好的书法作品。
隶草:隶草是指隶书和草书,两种书法风格。
真草:真草是指楷书和草书,两种书法风格。
棐几:棐几是指用棐木制成的几案。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山阴:山阴是指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地名。
道士:道士是指修炼道术的人。
鹅:鹅是一种水禽,常被用来比喻纯洁和美好。
张芝:张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临池学书:临池学书是指模仿书法家的作品来学习书法。
壁:壁是指墙壁。
方丈:方丈是指一丈见方的空间。
谢安:谢安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以博学多才著称。
王献之:王献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之子。
草隶书:草隶书是指草书和隶书,两种书法风格。
《四体书势》:《四体书势》是卫恒所著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沮诵:沮诵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文字学家。
苍颉:苍颉,古代传说中造字的圣人。
科斗鸟篆:科斗鸟篆是指古代的一种文字,形状像科斗和鸟。
八体:八体是指汉字的八种书写风格,包括篆、隶、楷、行、草、隶、真、狂。
纨素:纨素是指细白的丝绸,常用来比喻书法作品。
高祖:高祖是指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
穆之:穆之是指刘裕的谋士刘穆之。
黄门郎:黄门郎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书状》:《书状》是索靖所著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
睿哲:睿哲是指聪明智慧的人。
玄螭:玄螭是指黑色的螭龙,常用来比喻书法中的龙形。
飞鲵:飞鲵是指飞行的鱼,常用来比喻书法中的鱼形。
腾猿:腾猿是指跳跃的猿猴,常用来比喻书法中的猿形。
差池:差池是指错落有致的样子,常用来形容书法的布局。
玄熊:玄熊是指黑色的熊,常用来比喻书法中的熊形。
飞燕:飞燕是指飞翔的燕子,常用来比喻书法中的燕形。
棠棣:棠棣是指棠树和棣树,常用来比喻兄弟。
融融:融融是指和睦的样子。
玉麒麟:玉麒麟是指用玉石制成的麒麟,常用来作为赏赐的礼物。
凤尾诏:凤尾诏是指用凤尾形状的笔写的诏书,是一种特殊的书写方式。
武帝:指南朝梁的皇帝萧衍,他在位期间推崇文学艺术,对书法有很高的评价。
萧子云:南朝梁时期的书法家,以行书著称。
笔力劲骏:形容书法有力,笔势雄健。
心手相应:指书写时心与手协调一致,技艺高超。
巧逾杜度:杜度是东汉时期的书法家,这里用来比喻萧子云的书法技艺超过杜度。
美过崔寔:崔寔是东汉时期的书法家,这里用来比喻萧子云的书法比崔寔更美。
元常:指钟繇,三国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法鼻祖。
东阳太守:官职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
百济国:古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建业:古代对南京的称呼。
侍中:官职名,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
名迹:指书法作品。
颜协:南朝梁时期的书法家。
草隶飞白:指书法中的草书、隶书和飞白书。
吴人范怀约:范怀约是吴地(今江苏一带)的人。
荆楚碑碣:荆楚地区(今湖北一带)的碑文和石碑。
谢善勋:南朝梁时期的书法家。
八体六丈,方寸千言:形容书法技艺高超,能在八种字体中书写六丈长、方寸大小的文字。
京兆韦仲:京兆(今西安)人韦仲。
湘东王府:指南朝梁湘东王的王府。
录事参军:官职名,负责文书工作。
中兵参军:官职名,负责军事工作。
崔潜:北魏时期的文学家。
浑诔:为兄弟写的悼词。
草本:指手写的草稿。
会昌:唐朝的一个年号。
著作佐郎:官职名,负责编纂文献。
王遵业:北魏时期的文学家。
武定:北魏的一个年号。
崔玄伯:北魏时期的书法家。
行狎之书:指行书和狎书(一种草书)。
博艺:多才多艺。
索靖:三国时期的书法家。
虞世南:唐朝初期的书法家。
沙门释智永:智永是王羲之的裔孙,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王逸少:即王羲之,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柳公权:唐朝时期的书法家。
夏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今陕西北部。
掌书记:官职名,负责文书工作。
翰林侍书学士:官职名,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
右拾遗:官职名,负责皇帝的谏言。
司封员外郎:官职名,负责官员的封爵工作。
笔谏:用书法表达谏言。
碑板:指碑文和石碑。
外夷:指外国。
许敬宗:唐朝时期的文学家。
许圉师:唐朝时期的文学家。
魏晋:指魏晋时期,即三国两晋时期。
二王:指王羲之和王献之,都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
凤翥鸾回:形容书法笔势生动。
晋史:指《晋书》,是记载晋朝历史的正史。
右军:指王羲之,曾任右将军。
褚遂良:唐朝时期的书法家。
孔若思:唐朝时期的文学家。
褚氏:指孔若思的母亲。
卢知猷:唐朝时期的文学家。
钟绍京:唐朝时期的书法家。
凤阁:指唐朝的中央政府。
王涯:唐朝时期的文学家。
蔡琰: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蔡文姬。
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邴原:邴原,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字根矩,博学多才,有《邴原别传》传世。
书舍:书舍,指藏书的地方,古代学者读书、研究的地方。
师:师,指邴原的老师。
孤子:孤子,指孤儿,没有父母的孩子。
父母:父母,指书籍的作者,这里邴原用比喻的方式表达。
恻然:恻然,形容悲伤的样子。
灵飞散:灵飞散,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仙药,能使人夜间能书写。
东郭延:东郭延,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汉桓帝:汉桓帝,东汉时期的皇帝。
谶纬:谶纬,古代的一种预言书籍。
河洛:河洛,指《河图》和《洛书》,古代认为的宇宙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石虎:石虎,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
马妓:马妓,指骑马表演的女子。
恶道:恶道,指险恶的道路。
王右军:王右军,即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英葱实:英葱实,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植物,能使人夜间能书写。
天雄:天雄,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药物。
鹤脑:鹤脑,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药物。
史皇:史皇,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据说能书写。
韦诞:韦诞,字仲将,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
张芝笔:张芝笔,指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张芝所用的笔。
左伯纸:左伯纸,指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左伯所制的纸。
墨:墨,指书写用的墨。
径丈之势:径丈之势,指书写的气势宏大。
方寸千言:方寸千言,指在很小的空间内能写出很多文字。
羊欣:羊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顾长康:顾长康,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锺会:锺会,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擅长书法。
邓艾:邓艾,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擅长书法。
剑阁:剑阁,位于四川,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关隘。
河出图:河出图,古代传说中黄河出现图画的瑞兆。
雒出书:雒出书,古代传说中洛水出现书的瑞兆。
圣帝明王:圣帝明王,指古代的圣明帝王。
丙日:丙日,指农历中的丙日。
韦仲将:韦仲将,即韦诞。
王升之:王升之,东晋时期文学家。
孙道济:孙道济,王升之的甥孙,也是文学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工艺部-卷四-评注
《邴原别传》中,邴原年幼时路过书舍哭泣,其原因是同情书籍背后的父母。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对知识的珍视和对父母情感的体谅。师者的同情与安慰,展现了教育者对学生的关爱与引导。
《江伟家传》中,江伟以善书著称,其手迹成为人们珍藏的宝物。这不仅是对江伟书法技艺的认可,也体现了古代对书法艺术的重视,以及对个人才华的推崇。
《神仙传》中,东郭延服用灵飞散后能夜书,反映了古代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对超凡能力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古代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神仙传》中,王远因博学多才而受到汉桓帝的征召,但王远以沉默不语应对,最终在官门扇上题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清高与独立思考的精神。
《石虎邺中记》中,石虎的马妓在马背上作书,字迹端正,展现了古代书法艺术在生活中的普及和实用。
《永嘉郡记》中,王右军在恶道上书,墨迹至今可见,但字迹模糊。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书法艺术在自然环境中传承的历史。
《抱朴子》中,提到英葱实、天雄、鹤脑等药物能令人夜书,反映了古代对药物与技艺相结合的探索。
《孙卿子》中,强调作书者众多,但只有苍颉独传,体现了对专注和持之以恒精神的赞扬。
《淮南子》中,苍颉作书时天雨粟、鬼夜哭,反映了古代对文字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神秘解读。
《淮南子》中,明月之光虽能远望但不能细书,说明了不同环境对书法技艺的影响。
《慎子》中,书契作为识别公信的工具,反映了古代对文字和信用的重视。
《隋巢子》中,史皇产而能书,体现了古代对天赋异禀的认可。
《三辅决录》中,韦诞因书法技艺精湛而被任命为《魏书》的编纂者,并因此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情节展现了古代对书法技艺的重视和认可。
《俗说》中,桓玄与羊欣、顾长康共论书法,体现了古代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交流。
《世论》中,锺会密告邓艾有反状,并善于效人书,反映了古代书法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论衡》中,对河出图、洛出书等神秘现象进行了解释,体现了古代对文字起源和作用的思考。
《论衡》中,书官讳丙日,反映了古代对文字和历史的尊重。
《世说》中,韦仲将因善书而被魏明帝任命为殿安榜的题字者,但题字后头发皓然,反映了古代对书法技艺的敬重。
王升之《怀旧序》中,描述了与甥孙孙道济共同学习书法的情景,体现了古代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情感。
《怀旧序》中,孙道济在纸末记下对舅舅的思念,反映了古代书法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