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居处部-卷四-原文
《说文》:堂,殿也。
《释名》曰: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礼记》曰:堂上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又曰:将上堂,声必扬。
又曰:礼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又曰: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
《尚书大传》曰:天子堂广九雉,诸侯七雉,伯、子、男五雉。(雉,三尺也。)
《续汉书》曰:中平二年,造万金堂於西园。
《三十国春秋·西凉传》曰:李暠於南门外临水起堂,名曰靖恭堂,以议朝政,阅武事。堂成,图赞自古明王忠臣、孝子贞女,暠自为序,以明鉴戒。文武群僚亦皆图焉。是月,白雀翔于靖恭堂,暠颂之。
《梁书》曰:高祖五年,改阅武堂为德阳堂,改听讼堂为义贤堂。
《后魏书》:任城王澄从高祖於观德殿,高祖曰:”躬以观德.”次之凝闲堂,高祖曰:”名要有义,此堂天子闲居之义。不可纵奢以忘俭,自安以忘危,故此堂后作茅茨堂.”谓李冲曰:”此东曰步元庑,西曰游凯庑。此坐虽非唐尧之君,卿等当无愧於元、凯.”冲对曰:”臣既遇唐尧之君,不敢辞元、凯之誉.”高祖曰:”光景垂落,朕同宗则有载考之义,卿等将出无远,何得默尔?”(示听德音。)即命黄门郎崔光、郭雅、邢峦、崔休等赋诗言志。烛至,公卿辞,高祖曰:”在夜载考,宗族之义。卿等且还,朕与诸王宗室欲成此夜饮.”
和苞《汉赵记》曰:刘聪嘉平三年,廷尉陈元达极谏,聪怒,将斩之。聪时幸逍遥园李中堂,元达抱堂下树叫曰:”臣所言者,社稷之计.”聪免之。於是易李中堂为愧贤堂。
《北史》:齐文襄於邺东起山池游观。河间王孝瑜遂於第作水堂龙舟,植幡槊於舟上,数集诸弟,宴射为乐。武成幸其第,见而悦之。故盛兴后园之玩习。 於是贵贱慕效,处处营造。
又曰:若干惠事母以孝闻。周文帝造射堂,新成,与诸将宴射,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周文闻之,即日徙堂於惠宅。
《论衡》曰:王者之堂,墨子称尧舜堂高三尺,儒家以为卑下。假使之然,高三尺之堂,蓂荚生於阶下,须临堂察之,乃知荚数。夫起视堂下之荚,孰与悬日历於扆坐,顾辄见之也。
《风俗通》曰:殿堂象东井形,刻作荷菱。菱,水物也,所以厌火。
《晋宫阁名》曰:洛阳宫有则百堂、螽斯堂、休征堂、延禄堂、仁寿堂、绥福堂、含芳堂、乐日堂、椒华堂、芳音堂、显成堂、承先堂、五福堂、嘉宁堂。
《瑞应图》:帝琴堂前有二桔树连理,改琴堂为连理堂。
《华阳国志》曰:文翁立讲堂,作石室,一曰玉堂,在城南。永初后,堂遇火,太守更修立,又增二石室。
《虞氏家记》曰:虞潭为右卫将军,太夫人年高,求解职。被诏不听,特假百日,迎母东归。起堂养亲,亲集会,作诗言志。
《齐地记》曰:临淄城西门久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
《拾遗记》曰:董偃尝卧延清之堂,设火齐屏风。
又曰:海人献龙膏,为灯於燕昭王,王坐通云之堂。
王子年《拾遗记》:汉武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明不歇。帝弥思涕,及改延凉室为遗芬梦堂。
《襄沔记》:白马泉,每年刺史三月上旬於此泉起曲水流杯堂,引泉水为祓禊之所,临时构造,事竟毁除。其流杯堂本在垒城西。
《郡国志》:王屋县有孔子学堂,西南七里有石室,临大河,水势湍急,五里之间,寂无水声,如似听义。
又曰:齐桓公宫城西门外有讲堂,齐宣王立此学也,故称为稷下学。莒子如齐,盟于稷门,此也。
《宋永初山川古今记》:永康县缙云堂,黄帝练丹处。
又曰:费北有积弩堂。
《益州记》:太文翁学堂,在城南。
《羊头山记》曰:学堂,洛阳南开阳门外,长十丈,广三丈。堂前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八枚,西《尚书》、《周易》、《公羊》十六碑,南《礼记》五碑,东《论语》三碑,有谏议大夫马日磾碑,议郎蔡邕铭。
又曰:圣寿堂,石虎造。垂王佩八百,大、小镜二万枚,丁香末为泥油瓦;四面垂金铃一万枚,去邺三十里闻响。
《十洲记》曰:昆仑山有光碧之堂,西王母所居。
《郡国志》:鸡陂之侧,即春申君子假君之殿也。后太守居之,以数失火,故涂以雌黄,遂名黄堂。
《说苑》曰:圣人之 於天下,譬如一堂之上也。今有满堂饮酒者,一人独累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管子》曰:堂上远 於百里,门廷远 於万里。今步者一日百里之情通堂上,有事十日而君不闻。步者十日千里之情通堂下,有事一月而君不闻,步者百日万里之情通门庭,有事期年而君不闻。此谓远 於万里也。
《汉武内传》曰:上元夫人言:”西王母有六甲之术,用之可以游景云之宫,登流霞之堂.”
《汉武故事》曰:玉堂去地十二丈,基阶皆用玉。
《东京赋》:金华玉堂,白虎麒麟。
潘尼诗曰:鸾凤栖堂庑,不若翔寥廓。
《文选·天台山赋》:玉堂荫映乎高隅。
《楚辞》曰:鱼鳞屋兮龙堂。
古诗云: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庭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汉书》曰:坐堂皇上。室而无四壁,曰皇也。
《广雅》曰:堂皇,合殿也。
《洛阳记》曰:洛阳宫有桃间堂皇、杏间堂皇、柰间堂皇、竹间堂皇、李间堂皇、鱼梁堂皇、醴泉堂泉、百戏堂皇。
《晋宫阙名》曰:洛阳宫有水碓堂皇、择果堂皇。
陆机《四言诗序》曰:天子晏朝士於宣猷堂皇,遂命机赋诗。
○楼
《尔雅》曰:狭而修曲曰楼。
《说文》曰:楼,重屋也;樔,泽中守草楼也。
《释名》曰:楼有户牖,诸孔娄娄然也。
《史记》曰:方士言武帝曰:’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帝乃立神明台、井幹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
《汉书》曰: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盖楼之始也。
又《郊祀志》云: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立神明台、井幹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颜师古注云:《汉宫閤疏》云:’神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
《东观汉记》云:公孙述造十层赤楼也。
《后汉书·张奂传》曰:初,奂为武威太守,其妻怀孕,梦带奂印绶登楼而歌。占者曰:’必将生男,复临兹郡,命终此楼。’既而生子猛,以建安中为武威太守。杀刺史,州兵围之急,猛耻见擒,乃登楼自焚而死。
又曰:黄昌为郡守。陕县彭氏造高楼临道。昌行县,彭氏妇人辄升高楼而观,昌乃杀之。
《蜀志》曰:周群作小楼,多令奴更直台上视天灾,才有一气,即白群。群自上楼观之。
《晋书》曰:石崇作楼,令婢绿珠作歌舞於上。孙秀求绿珠不得。及崇被收,方在楼上,谓珠曰:’我今为汝死矣。’珠乃坠楼而死。
又曰:於石头东城内起高楼,加累入於霄汉,连堞带於积水,署曰入汉楼。
《宋书》曰:大明元年五月壬子,紫气出景阳楼,状如烟,回薄久之。诏改景阳为景云楼。
《赵书》云:赵梁袭长安,秦王业奔射雁楼,格战至天明,不拔。
《齐书》曰:东昏侯后宫起仙华、神仙、玉寿诸殿,穷尽雕采,以麝香杂香涂壁。时世祖于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帝曰:’武帝不巧,何不绝用琉璃。’
又曰:焦度尝战败,逃於营亭湖中,江州刺史王景文诱降。复拒沈攸之於郢城,登楼辱詈攸之。攸之攻,不能下。至今呼此楼为焦度楼也。
又《魏虏传》云:虏自佛狸世至万民,世增雕饰。正殿西筑台,谓之白楼。楼南又有伺星楼。
《梁书·处士陶弘景传》云:弘景止於句容之句曲山。永明初,更筑三层楼。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下。
又曰:武帝大同十年,幸兰陵,固赋《归旧乡诗》。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楼,曰:’此不足以固守,然北望江山,实为壮观。’乃改名北顾,因幸回宾亭,宴帝乡故老及迎候者少长数千人,各赉钱三千文与之。
《周书》曰:《长孙俭传》云:’为荆州刺史,人安其业。吏人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
盛弘之《荆州记》云:西鄂城东有三女楼。周稚殁三女,造此楼於墓所。
《老君本记》云:周康王时,文始真人结草为楼,占星候气。
《登真隐诀》云:长绵楼上太清上宫,名玉晨道君所居。
《吴越春秋》云:会稽郡小城,勾践筑,周千一百二十步,西北立为龙翼楼。
《世说》云:桓征西,治江陵城甚丽,顾长康曰:’遥望层城,丹楼如霞。’
《墨子》云:偏城三十步置坐候楼,楼出堞四尺;百步一木楼,楼前面九尺,高七尺。二百步一立楼,去城中二丈五尺。
《洛阳地记》曰:洛阳城内西北角有金墉城,东北角有楼,高百尺,魏文帝造也。
盛弘之《荆州记》曰:荆州城西百馀步有丹霞楼,临川康王之置。
《吴越春秋》曰:范蠡为勾践立飞翼楼,以象天门;为两蟉绕栋,以像龙角。
《羊头山记》曰:原城西门南角有万岁楼,俗传飞入江,常以铁锁维之。又楼上时见一道白气如烟,刺史必死,轻者贬谪,州人至为常候。
《郡国志》曰:定州安县城上楼,谓之神女楼。
又曰:马邑白楼,即后魏纳姚兴女为后,后悲思,因造此楼登望,饰以铅粉,故名之。
又曰:金华县,因山为名。城南临溪水高阜上有楼,名曰玄畅楼,宋沈约造以吟咏於此处。
韦述《两京新记》曰:上阳宫有丽青台浴日楼。
《十洲记》曰:昆仑山有玉楼十二层。
《虞氏家记》曰:吴小城白门,盖吴王阖闾所作也。至秦始皇帝守宫吏烛燕窟失火,烧宫而此楼故存。
《濑乡记》曰:老子庙有皇天楼、九柱楼、静念楼,皆画仙人云气。
袁彦伯《罗山疏》曰:仰望石楼,眇然在云中。
《金陵地记》:吴嘉禾元年,於桂林苑落星山起三重楼,名曰落星楼。
《吴都赋》曰:享戎旅於落星之楼。
《世说》曰:凌云台楼观极精巧,先称平众材,轻重当宜,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恒随风摇动。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持之,楼便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九江录》曰:庾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等乘秋夜佳景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众将避之,公曰:’老子於此兴复不浅。’便坐谈咏。至今名庾公楼。
《幽明录》曰:邺城凤阳门五层楼,去地二十丈,安金凤凰三头於其上,一头飞入漳河,清朗见在水底,一头今独存。
《水经》:邓州伯陵山上有入乡楼。
《益州记》曰:成都有百尺楼。
《晋宫閤名》云:洛阳有凤皇楼。
诗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乐府诗》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汉宫阁名》云:长安有马伯骞楼,又有贞女楼。
‘《晋宫阁名》’: 晋有伺星楼。
又曰:总章观、仪凤楼,在观上广望观之,南又别有翔凤楼,又有庆云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居处部-卷四-译文
《说文》中说:堂,指的是殿堂。
《释名》说:堂,就像堂堂;是一种高显的外貌。
《礼记》中提到:在堂上不快步走,堂上接武(即脚步声),堂下布武(即脚步声均匀)。
《礼记》又提到:将要上堂时,声音必须放大。
《礼记》还提到:在礼仪中,以高为贵,天子的堂有九尺高,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礼记》又提到:觐见礼节中,天子不下堂就能见到诸侯。如果天子下堂见诸侯,那就是天子失礼了,这种情况从夷王开始。
《尚书大传》说:天子的堂宽九雉(雉,三尺),诸侯七雉,伯、子、男五雉。
《续汉书》记载:中平二年,在西园建造了万金堂。
《三十国春秋·西凉传》记载:李暠在南门外临水建造了一座堂,命名为靖恭堂,用来议朝政,阅武事。堂建成后,画了自古明王忠臣、孝子贞女,李暠自己写序文,以明鉴戒。文武群僚也都画了画。这月,白雀在靖恭堂上飞翔,李暠为此颂扬。
《梁书》记载:高祖五年,将阅武堂改为德阳堂,将听讼堂改为义贤堂。
《后魏书》记载:任城王澄跟随高祖到观德殿,高祖说:‘亲自来观德。’然后到凝闲堂,高祖说:‘名字要有意义,这个堂是天子闲居的意义。不可纵奢忘俭,自安忘危,所以这个堂后面建了茅茨堂。’对李冲说:‘这个东边是步元庑,西边是游凯庑。虽然这个位置不是唐尧之君,你们应当无愧于元、凯。’李冲回答说:‘我既然遇到了唐尧之君,不敢辞去元、凯的赞誉。’高祖说:‘时光流逝,朕的同宗有载考之义,你们将要外出,怎能沉默不语?(表示听德音。)就命令黄门郎崔光、郭雅、邢峦、崔休等人赋诗言志。蜡烛点到,公卿辞去,高祖说:‘在夜晚载考,宗族之义。你们暂且回去,朕和诸王宗室想要完成这个夜晚的饮酒。’
和苞《汉赵记》记载:刘聪嘉平三年,廷尉陈元达极力劝谏,刘聪生气,要斩杀他。刘聪当时喜欢逍遥园的李中堂,陈元达抱着堂下的树喊道:‘我所说的,是社稷之计。’刘聪赦免了他。于是将李中堂改为愧贤堂。
《北史》记载:齐文襄在邺东建造了山池游观。河间王孝瑜就在自己的府邸建造了水堂龙舟,在船上插上旗帜和矛槊,多次召集兄弟们,宴射取乐。武成帝到他的府邸,看到后很高兴。因此,贵族和百姓都效仿,到处建造。
《北史》又记载:若干惠以孝闻名。周文帝建造了射堂,建成后,与诸将宴射,若干惠私下叹息:‘亲老了。什么时候能办到这个?’周文帝听到后,当天就将射堂迁到若干惠的宅邸。
《论衡》说:王者之堂,墨子称尧舜的堂高三尺,儒家认为太低。
《风俗通》说:殿堂的形状像东井,刻成荷花菱角。菱角是水生植物,用来压制火。
《晋宫阁名》说:洛阳宫有则百堂、螽斯堂、休征堂、延禄堂、仁寿堂、绥福堂、含芳堂、乐日堂、椒华堂、芳音堂、显成堂、承先堂、五福堂、嘉宁堂。
《瑞应图》说:帝琴堂前有两棵连理桔树,就将琴堂改为连理堂。
《华阳国志》说:文翁设立了讲堂,建造了石室,一说是玉堂,位于城南。永初年后,讲堂遭遇火灾,太守重新修建,又增加了两个石室。
《虞氏家记》说:虞潭担任右卫将军,太夫人年纪大了,请求辞职。被皇帝下诏不允许,特别假借百日,迎接母亲东归。建造堂屋来赡养母亲,母亲集会,作诗言志。
《齐地记》说:临淄城西门久有古讲堂,基石和柱子仍然存在,是齐宣王修文学的地方。
《拾遗记》说:董偃曾在延清之堂睡觉,设置了火齐屏风。
《拾遗记》又记载:海人献上龙膏,为燕昭王在通云之堂点上灯。
王子年《拾遗记》说:汉武帝在延凉室休息,梦见李夫人授予他蘅芜香,武帝惊醒,香气还留在衣服和枕头上,历久不散。武帝非常思念,于是将延凉室改为遗芬梦堂。
《襄沔记》说:白马泉,每年刺史在三月上旬在这里建造曲水流杯堂,引泉水作为祓禊的地方,临时建造,事后拆除。流杯堂原本在垒城西。
《郡国志》说:王屋县有孔子学堂,西南七里有石室,靠近大河,水流湍急,五里之间,寂静无声,就像在听义。
《郡国志》又记载:齐桓公宫城西门外有讲堂,齐宣王在这里设立学校,因此称为稷下学。莒子到齐国,在稷门结盟,就是这里。
《宋永初山川古今记》说:永康县有缙云堂,是黄帝炼丹的地方。
《宋永初山川古今记》又记载:费北有积弩堂。
《益州记》说:太文翁学堂在城南。
《羊头山记》说:学堂位于洛阳南开阳门外,长十丈,宽三丈。堂前有四部石经,共有四十八块碑,西边有《尚书》、《周易》、《公羊》十六块碑,南边有《礼记》五块碑,东边有《论语》三块碑,有谏议大夫马日磾的碑,议郎蔡邕的铭。
《羊头山记》又记载:圣寿堂是石虎建造的。挂有八百个王佩,大小镜子两万枚,用丁香末做泥油瓦;四面挂有一万枚金铃,离邺城三十里外就能听到声音。
《十洲记》说:昆仑山有光碧之堂,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郡国志》说:鸡陂之侧,就是春申君假君的殿,后来的太守居住于此,因为多次失火,所以用雌黄涂抹,于是称为黄堂。
《说苑》说:圣人对天下,就像堂上一样。现在有一群人在堂上饮酒,如果一个人独自坐在角落哭泣,那么整个堂上的人都不会快乐。
《管子》说:堂上距离百里,门廷距离万里。现在步行的人一天能走百里,情况通达堂上,有事十天君主听不到。步行的人十天能走千里,情况通达堂下,有事一个月君主听不到,步行的人百日能走万里,情况通达门廷,有事一年君主听不到,这就是远于万里的意思。
《汉武内传》说:上元夫人说:‘西王母有六甲之术,用它可以游景云之宫,登流霞之堂。’
《汉武故事》说:玉堂离地十二丈,基阶都是用玉制成的。
《东京赋》说:金华玉堂,白虎麒麟。
潘尼诗说:鸾凤栖息在堂庑,不如翱翔在广阔的天空。
《文选·天台山赋》说:玉堂在高的角落上投下阴影。
《楚辞》说:鱼鳞屋啊龙堂。
古诗说: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庭院中生长着桂树,华灯多么辉煌!
《汉书》说:坐在堂皇之上。室内没有四面墙壁,称为皇。
《广雅》说:堂皇,合殿也。
《洛阳记》说:洛阳宫里有桃间堂、杏间堂、柰间堂、竹间堂、李间堂、鱼梁堂、醴泉堂、百戏堂。
《晋宫阙名》说:洛阳宫里有水碓堂、择果堂。
陆机的《四言诗序》说:天子在宣猷堂宴请朝士,于是命令陆机作诗。
《尔雅》说:狭窄而曲折的叫做楼。
《说文》说:楼,多层房屋;樔,水中守草的楼。
《释名》说:楼有门窗,许多孔洞。
《史记》说:方士对武帝说:‘黄帝建造了五座城和十二座楼来等待神仙。’武帝于是建立了神明台和井干楼,高五十丈,用辇道相连。
《汉书》说: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的明堂图。图中有一座殿,四面没有墙壁,用茅草覆盖,通水,水环绕宫墙,形成复道,上面有楼,从西南进入。这就是楼最初的形态。
又《郊祀志》说:它的南边有玉堂,有璧门和大鸟等,建立了神明台和井干楼,高五十丈,用辇道相连。颜师古注解《汉宫閤疏》说:‘神台,高五十丈,上面有九室。’
《东观汉记》说:公孙述建造了十层高的赤楼。
《后汉书·张奂传》说:起初,张奂担任武威太守,他的妻子怀孕,梦见带着张奂的印绶登楼唱歌。占卜者说:‘你必将生儿子,再次来到这个郡,命终于此楼。’后来生了儿子张猛,在建安年间担任武威太守。杀死刺史,州兵围攻他,张猛羞于被擒,于是登楼自焚而死。
又《后汉书·张奂传》说:黄昌担任郡守。陕县彭氏建造了一座高楼靠近道路。黄昌巡视县境,彭氏的妇女就登上高楼观看,黄昌于是杀了她。
《蜀志》说:周群建造了一座小楼,常常让奴仆在楼台上观察天灾,一旦有异象,就告诉周群。
《晋书》说:石崇建造了一座楼,让婢女绿珠在上面跳舞唱歌。孙秀得不到绿珠。等到石崇被逮捕,他还在楼上,对绿珠说:‘我现在为你而死。’绿珠于是从楼上跳下而死。
又《晋书》说:在石头城东城内建造了一座高楼,层层叠叠直入云霄,连着城垛,靠近积水,命名为入汉楼。
《宋书》说:大明元年五月壬子日,紫气从景阳楼升起,形状像烟,缭绕很久。皇帝下诏将景阳楼改为景云楼。
《赵书》说:赵梁攻占长安,秦王业逃到射雁楼,激战到天明,未能攻下。
《齐书》说:东昏侯在后宫建造了仙华殿、神仙殿、玉寿殿等,装饰华丽,用麝香和香料涂抹墙壁。当时世祖在楼上涂了青漆,世人称之为青楼。皇帝说:‘武帝不聪明,为什么不全部用琉璃?’
又《魏虏传》说:从佛狸世到万民世,世代增加装饰。正殿西边建造了台,称为白楼。楼南边又有伺星楼。
《梁书·处士陶弘景传》说:陶弘景住在句容的句曲山。永明初年,重新建造了三层楼。陶弘景住在楼上,弟子住在中间,宾客住在楼下。
又《梁书·处士陶弘景传》说:武帝大同十年,到兰陵,写下了《归旧乡诗》。己酉日,到京口城北固楼,说:‘这个地方不足以固守,但是向北望去,江山的景色确实壮观。’于是改名为北顾,于是回到回宾亭,宴请帝乡的故老和迎接的人,共有几千人,每人赠送三千文钱。
《周书》说:《长孙俭传》说:‘担任荆州刺史,人民安居乐业。官吏上表请求为长孙俭建造清德楼,树立碑文刻上颂词。朝廷同意了。’
盛弘之的《荆州记》说:西鄂城东边有三女楼。周稚死了三个女儿,在墓地上建造了这座楼。
《老君本记》说:周康王时,文始真人用草编织成楼,占星候气。
《登真隐诀》说:长绵楼上太清上宫,名为玉晨道君所居。
《吴越春秋》说:会稽郡小城,勾践建造,周长一千一百二十步,西北边建造了龙翼楼。
《世说》说:桓征西,治理江陵城非常华丽,顾长康说:‘远远望去,层城,丹楼如霞。’
《墨子》说:在偏城三十步处设置坐候楼,楼伸出城墙四尺;每隔一百步建一座木楼,楼前面九尺,高七尺。每隔二百步建一座楼,距离城中二丈五尺。
《洛阳地记》说:洛阳城内西北角有金墉城,东北角有楼,高一百尺,是魏文帝建造的。
盛弘之的《荆州记》说:荆州城西边一百多步有丹霞楼,是临川康王设置的。
《吴越春秋》说:范蠡为勾践建造飞翼楼,以象征天门;建造了两蟉绕栋,以象征龙角。
《羊头山记》说:原城西门南角有万岁楼,民间传说飞入江中,常常用铁链系住。又楼上时常出现一道白气像烟,刺史必死,轻者贬谪,州人至为常候。
《郡国志》说:定州安县城上楼,称为神女楼。
又《郡国志》说:马邑白楼,即后魏纳姚兴女为后,后悲伤思念,因此建造此楼登高远望,用铅粉装饰,因此得名。
又《郡国志》说:金华县,因为山得名。城南靠近溪水的高地上有楼,命名为玄畅楼,是宋沈约建造的,用来在这里吟咏。
韦述的《两京新记》说:上阳宫有丽青台浴日楼。
《十洲记》说:昆仑山有十二层的玉楼。
《虞氏家记》说:吴小城白门,是吴王阖闾建造的。到秦始皇帝守宫吏烛燕窟失火,烧毁了宫殿,而这座楼却幸存。
《濑乡记》说:老子庙有皇天楼、九柱楼、静念楼,都画有仙人云气。
袁彦伯的《罗山疏》说:仰望石楼,高耸在云中。
《金陵地记》说:吴嘉禾元年,在桂林苑落星山建造了三重楼,命名为落星楼。
《吴都赋》说:在落星楼上宴请战士。
《世说》说:凌云台楼观非常精巧,先称量众材,轻重合适,然后建造,就没有丝毫的误差。台虽然高耸,常常随风摇动。魏明帝登上台,担心其危险,用大材支撑,楼就立即倒塌。评论者认为这是轻重力不平衡的缘故。
《九江录》说:庾亮在武昌,各位助手殷浩等在秋夜美景中共登南楼,突然,不知不觉庾亮到了,众人躲避他,庾亮说:‘我在这里兴复的功绩不浅。’于是坐下谈诗。
《幽明录》说:邺城凤阳门有五层楼,离地二十丈,上面安放了一只三头金凤凰,一头飞入漳河,清澈见底,一头现在还存活着。
《水经》说:邓州伯陵山上有入乡楼。
《益州记》说:成都有百尺楼。
《晋宫阙名》说:洛阳有凤凰楼。
古诗中说:在西北方向有一座高楼,它的顶端和飘浮的云朵一样高。
《乐府诗》中提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照亮了我家的秦氏楼。
《汉宫阁名》记载:长安城里有马伯骞楼,还有贞女楼。
《晋宫阁名》记载:晋朝有一座伺星楼。
还有记载说:总章观、仪凤楼,站在观上可以远眺,向南还有一座翔凤楼,还有庆云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居处部-卷四-注解
堂:堂,古代建筑中的一种房间,位于房屋的中央,是家庭或官府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古代,堂是尊贵和权力的象征,通常由君主或贵族居住。堂的规模和装饰反映了主人的地位和财富。
殿:殿,古代大型建筑中的主要房间,通常用于举行仪式、接见宾客或处理政务。殿是皇帝和贵族举行重要活动的地方,具有极高的地位。
堂上:堂上,指堂屋的上方,是尊贵地位的人所居之处,常用来指代皇帝或贵族。
堂下:堂下,指堂屋的下方,是地位较低的人所居之处。
雉:雉,古代长度单位,一雉等于三尺。
觐礼:觐礼,古代诸侯或臣子朝见天子的礼仪。
庑:庑,古代建筑中的一种房间,位于堂的两旁。
扆:扆,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座位后面的一种屏风。
荷菱:荷菱,荷花和菱角的并称,常用于装饰。
玉堂:玉堂,指用玉石装饰的殿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地方。
石室:石室,用石头建造的房间,常用于学校或藏书之处。
遗芬梦堂:遗芬梦堂,指因某人的事迹或梦境而命名的殿堂。
曲水流杯堂:曲水流杯堂,古代一种在曲水边放置酒杯,任其随水漂流的宴会形式。
石经:石经,用石头刻写的经文。
碑:碑,刻有文字的石碑。
黄堂:黄堂,用雌黄粉刷的殿堂,因颜色而得名。
堂皇:堂皇,宏伟壮观的样子,形容建筑或场面气派非凡。
洛阳宫:洛阳宫是古代洛阳的皇宫,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居所和政治中心。
桃间堂皇:桃间堂皇指的是以桃树为装饰的宫殿。
杏间堂皇:杏间堂皇指的是以杏树为装饰的宫殿。
柰间堂皇:柰间堂皇指的是以柰树为装饰的宫殿。
竹间堂皇:竹间堂皇指的是以竹子为装饰的宫殿。
李间堂皇:李间堂皇指的是以李树为装饰的宫殿。
鱼梁堂皇:鱼梁堂皇可能指的是有鱼梁装饰的宫殿,鱼梁是一种古代建筑中的装饰。
醴泉堂泉:醴泉堂泉可能指的是有醴泉(甘甜的泉水)的宫殿。
百戏堂皇:百戏堂皇可能指的是用于表演百戏(多种戏曲和杂技)的宫殿。
水碓堂皇:水碓堂皇可能指的是有水碓(利用水力磨米的设施)的宫殿。
择果堂皇:择果堂皇可能指的是用于挑选果实的宫殿。
宣猷堂皇:宣猷堂皇指的是宣猷殿,是古代宫殿中的一种。
楼:楼是一种高层建筑,多用于居住、瞭望或储存。
五城十二楼:五城十二楼是传说中的建筑,指黄帝建造的五座城和十二座楼。
神明台:神明台是古代用于祭祀神明的建筑。
井幹楼:井幹楼是一种古代建筑,可能用于观察天文或作为瞭望塔。
复道:复道是一种古代建筑中的悬空通道。
神台:神台是古代用于祭祀神明的台子。
赤楼:赤楼是一种红色的楼,可能因其颜色而得名。
高楼:指高耸的建筑物,常用来比喻地位或声望高的人或事物。在古代文学中,高楼常被用来寄托诗人的情感,象征着远大的志向或高洁的品格。
青楼:青楼在古代多指妓院,这里可能是指涂有青漆的楼。
白楼:白楼可能是指白色的楼,也可能指后魏时期建造的楼。
玉楼:玉楼可能是指用玉石装饰的楼。
飞翼楼:飞翼楼是一种建筑,可能因其形状像鸟翼而得名。
玄畅楼:玄畅楼是一种楼,可能因其建筑风格或用途而得名。
丽青台浴日楼:丽青台浴日楼是一种楼,可能因其装饰或用途而得名。
玉楼十二层:玉楼十二层是一种高十二层的楼,可能因其装饰或用途而得名。
白门:白门可能是指白色的城门。
皇天楼:皇天楼是一种楼,可能因其装饰或用途而得名。
九柱楼:九柱楼是一种楼,可能因其结构或装饰而得名。
静念楼:静念楼是一种楼,可能因其用途而得名。
落星楼:落星楼是一种楼,可能因其天文现象而得名。
凌云台:凌云台是一种高耸入云的台。
南楼:南楼可能是指位于南边的楼。
凤阳门:凤阳门是古代城门之一。
入乡楼:入乡楼是一种楼,可能因其用途而得名。
百尺楼:百尺楼是一种高百尺的楼。
凤皇楼:凤皇楼是一种楼,可能因其装饰或用途而得名。
浮云:比喻不稳定、易逝的事物,也常用来比喻人的仕途或命运。在这里,浮云与高楼齐,可能象征着诗人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日出东南隅:指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在古代文学中,日出常常象征着新的开始或希望。
秦氏楼:秦氏楼可能是指秦家的住宅或楼阁,具体指代不明。在古代,姓氏常与家族地位和财富相关联。
长安:古代都城,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古代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许多著名的楼阁和宫殿都位于此地。
马伯骞楼:马伯骞楼可能是指马姓家族的楼阁,具体指代不明。
贞女楼:贞女楼可能是指贞节女子的楼阁,象征着女性的贞洁和品德。
伺星楼:伺星楼可能是指用于观测星象的楼阁,反映了古代对天文观测的重视。
总章观:总章观是古代宫殿或观象台的一种名称,用于举行大典或观测天象。
仪凤楼:仪凤楼可能是指装饰华丽的楼阁,用于举行仪式或观赏风景。
翔凤楼:翔凤楼可能是指形状像凤凰飞翔的楼阁,象征着吉祥和美好。
庆云楼:庆云楼可能是指与喜庆气氛相关的楼阁,用于庆祝重要事件或节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居处部-卷四-评注
诗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此句描绘了一座高楼,其高耸入云,直插天际,与浮云相齐。这里的‘高楼’不仅指建筑,更象征着权力、地位和威严。‘西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常与边疆、雄伟和神秘相联系,暗示这座高楼可能位于边陲之地,或是帝王所居,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乐府诗》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此句出自《乐府诗》,通过日出东南隅的景象,映照出秦氏楼的存在。‘日出东南隅’象征着光明和希望,秦氏楼则成为了这种光明的象征。这里的‘秦氏楼’可能指的是秦朝的宫殿或是秦氏家族的宅邸,反映了秦朝的辉煌与家族的荣耀。
《汉宫阁名》云:长安有马伯骞楼,又有贞女楼。
此句出自《汉宫阁名》,提到了长安城中的两座楼——马伯骞楼和贞女楼。‘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首都,象征着皇权和国家的中心。马伯骞楼可能是一位重要官员的居所,而贞女楼则可能是一座纪念贞节女子的楼阁,反映了汉代的礼教观念和对女性的尊重。
《晋宫阁名》:晋有伺星楼。
此句出自《晋宫阁名》,提到了晋朝的伺星楼。‘伺星’意味着观测星辰,这座楼可能是一座天文观测台,反映了晋朝对天文和科学的重视,以及古代中国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
又曰:总章观、仪凤楼,在观上广望观之,南又别有翔凤楼,又有庆云楼。
此句描述了总章观、仪凤楼、翔凤楼和庆云楼。这些楼阁的名称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总章观’可能是一座用于举行重要仪式的楼阁,‘仪凤楼’则可能象征着凤凰,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翔凤楼’和‘庆云楼’同样充满了吉祥和喜庆的意味,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崇拜。这些楼阁的存在,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高超和对空间布局的精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