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居处部-卷十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居处部-卷十四-原文

《说文》曰:厨,庖屋也。

《易》曰:庖有鱼义,不及宾也。

《毛诗》:大庖不盈。

《礼记·玉藻》曰: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又田猎之礼,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

《汉书·贾谊》曰:其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故远胞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后汉书》:祢衡到许都,人问:’荀文若、赵稚子云何?'(赵为荡寇将军。见《魏志》。)衡曰:’文若可使借面吊丧,稚长可监厨请客。(《典略》云:衡见荀仪容,但有貌耳,故可吊丧,赵有腹健,啖肉,故可监厨也。)’

《七贤传》曰:阮籍以步兵厨中有美酒,求为步兵校尉。

司马相如《上林赋》曰:庖厨不徙,后宫不移。

古诗曰:左顾敕中厨。

《礼》:有五祀,灶居一焉。

《月令》:孟夏,其祀灶,祭先肺。阳气盛,热外,祀之於灶,从热类也。

《礼》:臧文仲燔柴於灶者,灶者,老妇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非所柴也,文仲焉知礼?

《礼》: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论语》:王孙贾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灶。’

《史记》:孙膑救韩入魏,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经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人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遂逐之。

又李斯曰:’灶上骚除,万世一时也。’骚音扫。

《汉书》:李少君言祀灶皆可致神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器,以食则益寿,寿益则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之,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天子亲祀灶焉。

又曰: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也。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太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不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杀牛置酒谢其人,灼烂者在於上行,餘各以次,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主人乃寤而请之。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千疋,后以为郎。

又曰:息夫躬祠灶,人见之,告咒诅,遂弃市。

又曰:昭帝时,燕王宫豕出圂(胡困切,)坏都灶。注:都灶,蒸炊之大灶也。刘向以为豕祸。

《后汉书》:李南女晓术,为由拳县人妻。晨诣灶室,卒有暴风,妇上堂从姑求归,辞其二亲。姑不许,乃跪而泣曰:’家世传术,疾风起,先吹灶突及井,此祸为妇女主爨者,妾将应之。’因著其亡日。乃听还家,如期病卒。

又曰:《更始传》:李轶、朱鲔擅命山东,王匡、张卬横暴三辅。其所写官爵皆群小贾竖,或有膳夫庖人,多著绣面衣、锦袴、襜褕、诸于,骂詈道中。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头,关内侯。’

又曰:虞诩为怀令。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羌乃率众数千,遮诩於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钞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馀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迫。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行二百,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过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又曰:向栩性不恒,又似狂,坐于灶北板屋上。

又曰:张忠署孙宾为主簿,遂祭灶,请比邻。

又曰:阴子方腊日晨炊而灶神见。杀黄羊,因祀之。三世繁昌,遂常以腊日祭也。

《战国策》曰:智伯攻晋阳城,城不沉者三版,洎灶生蛙,悬釜而炊。

《鲁连子》曰:一井五瓶,泄可立待。一灶五突,烹饪十倍,分烟者众。

《淮南子》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庄子》曰:仲尼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觚,灶额也。

又曰:阳子居南郭之沛,老聃西游於秦,邀还於郊,至於梁而遇。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问。今闲矣,请闻其过。’老子曰:’而睢睢肝肝,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宜都县记》曰:宜都山绝崖壁立数百丈,有一火烬插在崖间,望可长数尺。传云尧洪水,人泊船此旁,爨馀留之,故曰插灶崖。

《万毕术》曰: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

《梦书》曰:灶主食,梦者得食。

李尤《灶铭》曰:燧人造火,灶能以兴。

《周礼·考工记》曰:宫中之窦,其崇三尺。

《左传》曰:荜门圭窦之人皆凌其上。

又曰:有过氏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

《晋书》:光逸避乱依胡母辅之初,至属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散发裸袒,闭室酣饮已累日。逸将排户入,守者不听,逸便於户外脱衣露头於狗窦中窥之而大叫。辅之惊曰:’他人决不能尔,必我孟祖也。’遽呼入,遂与饮,不舍昼夜。时人谓之八达。

《家语》曰:子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卫有蒯瞆之乱,子羔逃至郭门,刖者守焉。谓子羔曰:’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子羔曰:’君子不隧。’又曰:’彼有室。’子羔入焉。追者罢,子羔乃去。

○厕

《广雅》曰:清溷,屏厕也。

《说文》曰:厕,清也。

《释名》曰:厕,言人杂厕在上,非一也。或曰:溷,浊也。或曰:清至秽,宜常修治,使清洁。

《仪礼》曰:隶人温厕。温,塞也;为人复往亵也。

《左传》曰:晋侯将食麦,如厕,陷而卒。

《史记》曰:朱虚侯入未央宫,遂击吕产,产走。天风大起,从官乱,莫敢斗,遂杀产于郎中府吏厕中。

又曰:范雎事魏中大夫须贾。贾为魏昭王使於齐,睢从。齐襄王闻睢辩有口才,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以睢持魏事阴告齐,故睢独得此馈,心怒。归以告魏相魏齐。齐使人笞击睢,折肋折齿。睢佯死,卷以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睢,以惩后,令无妄言者。

又曰:李斯者,楚之上蔡人也。少时为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下,不见人犬之忧。於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又曰:万石君长子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窬,身自浣涤,(徐广曰:窬,筑垣短板也。《音注》:厕窬,谓溷垣墙,隐於其侧而浣涤也。一谓窬窦。言建又自洗荡厕窦。厕窦,泻除秽污之穴也。)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

又曰:赵襄子灭智伯,其臣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剌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豫让内持刃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赵襄子曰:’彼义人也,我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又曰:大将军卫青侍中,上据厕而视之。注:溷,厕也。

《汉书》:郅都侍上。贾姬如厕,有野彘入厕,上目都击之,都不往。上欲自行,都伏谏曰:’一姬死,复一姬进,上虽自轻,奈太后宗庙何?’太后闻之,赐都金。

《晋书》:王戎,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既而河间王颙遣使说成都王颍,将诛齐王冏。檄书至,冏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善为我筹之。’戎曰:’公首举义众,定大业,开辟已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赏,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冏谋臣葛旟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於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又曰:郭璞素与桓彝友善,彝每造之,或值璞在妇女间,便入。璞曰:’卿来,他处自可径前,但不可厕上相寻耳。必客主有殃。’彝后因醉诣璞,正逢在厕,掩而观之,见璞裸身被发,衔刀设醊。璞见彝,抚心大惊曰:’吾每属卿勿来,反更如是!非但祸吾,卿亦不免矣。天实为之,将以谁咎!’璞终婴王敦之祸,彝亦死苏峻之难。

《魏氏春秋》曰:许允为镇北将军,未发,徙乐浪。允善相,印将拜,印以不善更刻大,如此者三。允曰:’印虽好而已被辱。’问送印者,果怀之而坠於厕。

《幽明录》曰:建德民虞敬上厕,辄有一人授草手内与之,不睹其形,如此非一。过后至厕,久无送者,但闻户外斗声,窥之,正见死奴与死婢争先进草,奴适在前,婢便因后挝之,由此,辄两相击。食顷,敬欲出,婢奴阵势方未已,乃厉声叱之,奄如火灭。自是遂绝。

又曰:阮德如尝於厕见一鬼,长丈馀,色黑眼大,著皂单衣、平上帻,去之咫尺,德如心安气定,徐唤而语之曰:’人言鬼可憎,果然。’

桓谭《新论》曰:博士弟子谭生居东寺,连三夜有恶梦,以问人,教使晨起厕中说之。三旦而人告,以为咒诅,扑治数日。

曹毗曰:杜兰香戒张硕不宜露头上厕,夜行必烛,若脱误,当跪拜谢。

周景式《孝子传》曰:管宁避地辽东,经海遇风,船人危惧,皆叩头思过;宁思惟无愆,念尝如厕不冠,即便悔过,海风寻止。

《异苑》:陶侃曾如厕,见数十人悉持杖,有一人著平上介帻,自称后帝,云:’君长者,故出相见。’

《襄沔记》:蜀先主之依刘表,起至厕,见髀里生肉,慨然流涕。

还坐,表怪问之,备曰:’平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表虽重备,因此欲取备。

备觉,伪如厕,潜遁出。

所乘马名的鸬,从襄阳城西檀溪水中而渡,被溺不得出,备既急,乃曰:’的鸬:今日危矣,可不弩力乎!’

的鸬乃一踊三丈,遂得过溪而去。

《神仙传》曰:淮南王安谒仙伯,坐起不恭。

主者奏安不敬,谪守厕三年。

《抱朴子·内篇》曰:河东项曼都入山学仙,十年而归。

家问其故,曼都曰:’在山中,仙人乘龙迎我上天,先过紫府,金床玉几,真贵处也。’

仙人以流霞杯饮我,辄不死不饥渴。

昔淮南王事天帝有失行,谪之守厕矣,吾何人哉?

《语林》曰:刘实诣石崇,如厕,见有绛文帐茵缛甚丽,两婢持锦囊。

实遽退,笑谓崇曰:’向误入卿室。’

崇曰:’是厕耳。’

实更往,向乃守厕婢所进锦囊是筹,良久不得便,行出,谓崇曰:’贫士不得此厕。’

乃如他厕。

又曰:石崇厕常有十馀婢侍列,皆佳丽,藻饰置甲煎沉香,无不毕备;

又与新衣,客多不能着。

王敦为将军年少,往脱故衣,着新衣,气色傲然。

群婢谓曰:’此客必能作贼。’

《世说》:王大将军敦初尚主,厕见漆箱中盛乾枣,本以塞鼻,

王谓厕上下果,食遂至尽。

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敦自倒着水中而饮之,谓之乾饭。

群婢掩口而笑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居处部-卷十四-译文

《说文》说:厨,指的是庖屋,也就是厨房。

《易经》说:庖有鱼义,不及宾也。意思是厨房虽然有鱼,但不如宾客重要。

《毛诗》中提到:大庖不盈。意思是大的厨房也没有装满。

《礼记·玉藻》说:君子远离厨房,因为所有有血有肉的生命,都不应该亲自去践踏。至于田猎的礼仪,一是准备食物,二是招待宾客,三是为君主准备食物。

《汉书·贾谊》说:对待禽兽,看到它们活着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声音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远离庖厨,这样做是为了培养仁慈之心,也表明有仁爱之心。

《后汉书》记载:祢衡到许都后,有人问他关于荀文若和赵稚子的事情。赵稚子是荡寇将军。祢衡回答说:荀文若可以派去借面来吊丧,赵稚子因为身体强壮,可以监督厨房请客。

《七贤传》说:阮籍因为步兵厨中有美酒,所以请求成为步兵校尉。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提到:庖厨不搬迁,后宫不移动。

古诗中提到:左顾敕中厨。意思是左边看是命令厨房。

《礼》中提到:有五祀,灶居其一。

《月令》中提到:孟夏时节,祭祀灶神,祭拜的是先人的肺脏。因为阳气旺盛,热气向外,所以在灶旁祭祀,与热气相类。

《礼》中提到:臧文仲在灶上烧柴,灶是老妇人的祭祀用品;放在盆里,放在瓶里,不是用来烧柴的,文仲怎么知道这些礼节呢?

《礼》中提到:庶民立一祀,或者立户,或者立灶。

《论语》中,王孙贾说:与其巴结神座,不如巴结灶神。

《史记》中,孙膑救韩入魏,设了十万灶,第二天设了五万灶,第三天设了三万灶。庞涓经过三天,非常高兴,认为齐国人胆小,进入他的地盘三天,士兵逃跑的超过一半。于是追击他们。

又李斯说:灶上清扫,万世一时。骚的意思是扫。

《汉书》中,李少君说祭祀灶神可以招来神物,而丹沙可以变成黄金,黄金制成器物,用来吃饭可以延年益寿,寿命延长了,海中的蓬莱仙人才会显现,进行封禅就可以长生不老,黄帝就是这样。天子亲自祭祀灶神。

又提到:起初,霍氏奢侈,茂陵的徐生说:霍氏必将灭亡。因为奢侈就会傲慢无礼,傲慢无礼就会侮辱上级。侮辱上级,是逆道。在别人之上,众人必然会害他。霍氏掌权已久,害他的人很多。天下人都害他,而又用逆道行事,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于是上书,说霍氏太盛,陛下即使喜欢他,也应该适时抑制,不要让他灭亡。

又提到:息夫躬祭祀灶神,被人看到后,报告诅咒,结果被处死。

又提到:昭帝时,燕王宫中的猪从猪圈中出来,破坏了都灶。注:都灶,是指用来蒸煮的大灶。刘向认为这是猪的灾祸。

《后汉书》中,李南女懂得一些法术,是为由拳县人妻子。一天早上到灶屋,突然刮起暴风,妻子上堂向婆婆请求回家,向两位父母告别。婆婆不允许,她就跪下哭泣说:我们家世代相传的法术,暴风起来时,先吹灶突和井,这是妇女负责煮饭的人会遇到的灾祸,我将要应对它。于是她记下了她去世的日子。于是她被允许回家,如期去世。

又提到:《更始传》中,李轶、朱鲔在山东擅自任命官职,王匡、张卬在关中横行霸道。他们写的官职都是一些小人物和市井之徒,有的甚至是厨师和庖人,他们穿着绣面衣、锦袴、襜褕等华丽的衣服,在路上骂骂咧咧。长安人为此编了一首歌谣说:灶下养,中郎将。烂羊头,关内侯。

又提到:虞诩担任怀县令。后来羌人侵犯武都,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之才,任命他为武都太守,在嘉德殿接见,给予了丰厚的赏赐。羌人率领数千人,在陈仓、崤谷拦截虞诩,虞诩立即停止前进,而宣称上书请求援兵,等到援兵到来再出发。羌人听说后,就分兵抢掠附近的县城。虞诩趁着他们兵力分散,日夜兼程,一天行军一百多里。命令士兵各自做两个灶,每天增加一倍,羌人不敢逼近。

又提到:向栩性格不稳定,又好像疯狂,坐在灶北的板屋上。

又提到:张忠任命孙宾为主簿,于是祭祀灶神,邀请邻居。

又提到:阴子方腊日早晨煮饭时灶神出现。他杀了黄羊,因此祭祀灶神。三代都繁荣昌盛,于是经常在腊日祭祀。

《战国策》中提到:智伯攻打晋阳城,城墙没有倒塌的只有三层,等到灶中生出青蛙,悬挂的锅煮饭。

《鲁连子》中提到:一个井有五个瓶子,水可以立即倒出来。一个灶有五个烟囱,烹饪效率提高十倍,分烟的人也多了。

《淮南子》中提到:黄帝制作了灶,死后成为灶神。

《庄子》中提到:孔子读《春秋》,老子坐在灶边的大锅上听。

又提到:阳子居南郭的沛地,老子西行到秦国,邀请他回来,在梁地相遇。老子在路上仰天长叹说:最初以为你可以教导,现在看来不可以了。阳子居没有回答。

《宜都县记》中提到:宜都山悬崖峭壁直立数百丈,有一堆火灰插在悬崖间,看起来有数尺长。传说云:尧洪水时,人们在这里停船,煮饭剩下的火灰留在这里,所以叫插灶崖。

《万毕术》中提到:灶神在月末归天,白人可以免除罪责。

《梦书》中提到:灶神掌管食物,梦见食物的人可以得到食物。

李尤的《灶铭》中提到:燧人氏发明了火,灶可以用来生火。

《周礼·考工记》说:宫墙中的小洞,高度为三尺。

《左传》说:那些用荆条编成的门和圭形的小洞的人,都凌驾于他们之上。

《左传》又说:有过国灭掉了夏朝的相,夏后缗当时正怀着孕,从那个小洞逃走。

《晋书》记载:光逸为了躲避战乱,依附于胡母辅之,到了辅之家,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一起散开头发,赤身裸体,关在屋子里痛饮了好多天。光逸想要推开房门进去,守门的人不让,光逸就脱了衣服,露出头来在狗洞中窥视,然后大声呼喊。辅之惊讶地说:‘别人绝对做不到这样,一定是我的祖先孟祖。’急忙叫人让他进来,于是与他一起饮酒,不分昼夜。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八达’。

《家语》说:子羔担任卫国的大夫,砍掉了别人的脚。卫国有蒯聩之乱,子羔逃到城门口,那些被砍掉脚的人守在那里。他们对子羔说:‘那边有缺口。’子羔说:‘君子不越过缺口。’又说:‘那边有洞。’子羔说:‘君子不钻洞。’又说:‘那边有屋子。’子羔就进去了。追捕的人停止了,子羔才离开。

《广雅》说:清溷,就是屏风和厕所。

《说文》说:厕所,就是清洁的地方。

《释名》说:厕所,意思是人杂乱地在上边,不是一处。或者有人说:溷,就是浊。或者有人说:清洁到极点就变成了污秽,应该经常修理整治,保持清洁。

《仪礼》说:奴隶要打扫厕所。温,就是堵塞;是指别人再次去厕所。

《左传》说:晋献公将要吃麦子,去厕所,结果掉进去死了。

《史记》说:朱虚侯进入未央宫,就攻击吕产,产逃走。天风大起,随从的官员们混乱,没有人敢战斗,最终在郎中府的厕所中将产杀死。

《史记》又说:范雎在魏国侍奉中大夫须贾。须贾作为魏昭王的使者出使齐国,范雎跟着去。齐襄王听说范雎有口才,就派人赐给他十斤金和牛酒。须贾因为范雎暗中将魏国的事情告诉了齐国,所以范雎独自得到了这份礼物,心中愤怒。回到魏国后,范雎把这件事告诉了魏国的相国魏齐。魏齐派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和牙齿。范雎假装死去,被人卷起来放在厕所里。那些饮酒的宾客醉了,轮流在范雎身上撒尿,以警告以后不要乱说话。

《史记》又说:李斯是楚国的上蔡人。他小时候是乡里的小官吏,看到官舍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不干净的东西,靠近人和狗,经常被惊吓。李斯进入粮仓,看到粮仓里的老鼠吃的是堆积的粮食,住在宽敞的屋檐下,没有人人和狗的惊扰。于是李斯感叹说:‘人的贤与不肖就像老鼠一样,就在于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于是他跟从荀子学习帝王的治国之道。

《史记》又说: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年老时,万石君还健在。石建担任郎中令,每隔五天洗澡回家拜见父母,进入儿子的房间,偷偷问侍女,取来父母的裙子和厕所的围栏,亲自清洗。石建不敢让万石君知道,把这当作常态。

《史记》又说:赵襄子灭了智伯,他的臣子豫让逃到山中,说:‘唉!士人为知己者死,女子为爱慕自己的人打扮。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用死来报答智伯,那么我的魂魄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他改名换姓,变成了囚犯,进入宫中打扫厕所,腰间藏着匕首,想要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去厕所,心惊肉跳,就抓起那个打扫厕所的囚犯,囚犯藏在衣服里拿着刀,说:‘我要为智伯报仇。’左右的人想要杀他,赵襄子说:‘他是个有义气的人,我只是小心避开他;而且智伯已经没有后代了,他的臣子想要为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最终放走了他。

《史记》又说:大将军卫青在宫中侍奉皇上,皇上据坐在厕所里看他。

《汉书》记载:郅都在宫中侍奉皇上。贾姬去厕所,有一头野猪进入了厕所,皇上用眼睛示意郅都去打它,郅都没有去。皇上想要亲自去,郅都跪下劝阻说:‘一个姬妾死了,就会有另一个姬妾进来,皇上虽然自己看轻自己,但是对太后和宗庙怎么办呢?’太后听说了,赐给了郅都金。

《晋书》记载:王戎在惠帝反叛皇宫时,被任命为尚书令。后来河间王司马颙派使者说服成都王司马颖,将要诛杀齐王司马冏。檄书送到,司马冏对王戎说:‘孙秀叛乱,天子被囚禁。我联合义兵,清除元凶,臣子的职责,信誉昭著。两个王听信谗言,制造大难,我应该依靠你的忠诚,来调和他们的不和。’王戎说:‘您首先组织义军,成就大业,自古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事情。然而论功行赏,没有考虑到有功劳的人,朝野都感到失望,人们都有二心。现在两个王带领百万军队,他们的锋芒不可抵挡,如果您愿意退居府第,不会失去原来的爵位。放弃权力,崇尚谦让,这是求安的策略。’司马冏的谋臣葛旟愤怒地说:‘汉魏以来,王公退居府第,哪里有能保住妻子和孩子的?议论的人可以杀头。’于是百官都感到震惊,王戎假装药物发作掉进了厕所,得以幸免于难。

《晋书》又说:郭璞和桓彝关系很好,桓彝每次去拜访郭璞,如果遇到郭璞在妇女之间,就会进去。郭璞说:‘你来,其他地方可以直接进去,但不可在厕所里寻找我。这会给我们带来灾祸。’桓彝后来因为醉酒到郭璞家,正好遇到郭璞在厕所,就躲起来看他,看到郭璞裸着身体,披散着头发,拿着刀在祭酒。郭璞看到桓彝,按着胸口大惊说:‘我常常告诉你不要来,你反而这样!不仅会给我带来灾祸,你也会免不了。’郭璞最终遭遇了王敦的祸患,桓彝也死于苏峻之难。

《魏氏春秋》说:许允担任镇北将军,尚未出发,就被调任乐浪。许允擅长相面,印将拜见时,印因为不擅长相面,三次更改印文。许允问送印的人,果然是怀揣着印掉进了厕所。

《幽明录》说:建德的百姓虞敬去厕所,每次都会有一人递给他一把草,他看不见那人的形状,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后来他又去厕所,很久没有人送草,只听到户外有打斗的声音,他窥视了一下,正看到死去的奴仆和婢女争着先进草,奴仆先进去了,婢女就跟在后面打他,从此,两人就互相打斗起来。过了一顿饭的功夫,虞敬想要出去,婢女和奴仆的阵势还没有结束,他就大声呵斥他们,就像火被扑灭一样。从此以后,这种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了。

《幽明录》又说:阮德如在厕所里见到一个鬼,身高一丈多,脸色黑,眼睛大,穿着黑色的单衣,戴着平顶的帽子,离他只有一尺远,阮德如心中平静,慢慢地呼唤他说话:‘人们说鬼令人讨厌,果然如此。’

桓谭《新论》说:博士弟子谭生住在东寺,连续三天晚上做恶梦,他向人询问,有人教他早上起来在厕所里说出来。三天早上,人们告诉他,这是诅咒,于是他被打了几天的鞭子。

曹毗说:杜兰香警告张硕不要在厕所里露出头顶,晚上走路一定要点蜡烛,如果脱掉了,就要跪拜谢罪。

周景式《孝子传》说:管宁避难到辽东,在海路上遇到风暴,船夫们都跪下思考自己的过错;管宁思考后认为自己没有过错,想到曾经上厕所时没有戴帽子,就立即悔过,海风随后就停了。

《异苑》说:陶侃曾经上厕所,看到几十个人都拿着武器,其中一个人戴着平顶的盔甲,自称是后帝,说:‘您是长者,所以出来相见。’

《襄沔记》记载:蜀汉先主刘备依附刘表时,有一次上厕所,看到大腿上的肉长出来了,他感慨万分,流下了眼泪。回到座位上,刘表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哭,刘备回答说:‘平时我身体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都消瘦了。现在不骑马了,大腿上的肉又长出来了。时间就像飞驰一样,老年将至,但我的功业还没有建立,因此感到悲伤。’刘表虽然重视刘备,但因此想要除掉刘备。刘备察觉到了,假装上厕所,偷偷逃跑了。他骑的那匹马名叫的鸬,要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渡过,但马被水淹了,出不来。刘备非常着急,就说:‘的鸬啊,今天危险了,难道你就不用力吗?’的鸬就一跃而起,跳过了溪流,离开了。

《神仙传》说:淮南王刘安拜访仙人,坐着和起来时都不恭敬。主管的人上报刘安不敬,于是他被贬谪去守厕所三年。

《抱朴子·内篇》记载:河东人项曼都入山学仙,十年后回来。家人问他为什么回来,项曼都说:‘在山中,仙人骑着龙来接我上天,先经过紫府,那里有金床玉几,是非常尊贵的地方。仙人用流霞杯给我喝,我既不饿也不渴。以前淮南王刘安侍奉天帝时有过失,被贬谪去守厕所了,我算是什么人呢?’

《语林》记载:刘实去拜访石崇,上厕所时,看到有华丽的绛红色帐篷和垫子,两个婢女拿着锦囊。刘实立刻退了出去,笑着对石崇说:‘刚才误入您的房间。’石崇说:‘这是厕所。’刘实又进去,原来那些锦囊是厕所婢女送的,他等了很久才方便,出来后对石崇说:‘我这个穷人享用不起这样的厕所。’于是去了别的厕所。

又记载:石崇的厕所里常常有十几个婢女侍候,她们都很漂亮,装饰得非常华丽,摆放着甲煎和沉香,一应俱全;还准备新衣服,很多客人都不敢穿。王敦当时年轻,担任将军,他去脱下旧衣服,穿上新衣服,显得气宇轩昂。那些婢女对他说:‘这位客人一定能做贼。’

《世说》记载:王敦将军刚娶了公主为妻,上厕所时看到漆箱里装着干枣,本来是用来塞鼻子的,王敦误以为是厕所里的水果,就吃了个精光。回来后,婢女端来金澡盘装水,琉璃碗装澡豆,王敦自己倒着水喝,称之为‘干饭’。那些婢女都掩口而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居处部-卷十四-注解

厨:厨,古代指厨房,庖屋也,即烹饪食物的地方。

庖:庖,古代指厨房,与厨同义,专指烹饪食物的场所。

鱼:鱼,在这里指的是鱼宴,古代宴席中的一种食物。

宾:宾,指宾客,客人。

大庖:大庖,指大的厨房,也泛指厨房。

君子: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血气之类:血气之类,指有生命的动物。

田猎之礼:田猎之礼,指打猎的礼仪。

乾豆:乾豆,指干肉和豆类食物,古代宴席上的食物。

宾客:宾客,指客人。

充君之庖:充君之庖,指为君主提供食物。

胞:胞,指厨房。

庖厨:庖厨,指厨房。

禽兽:禽兽,指飞禽走兽。

胞庖:胞庖,指厨房。

恩:恩,指仁慈、恩惠。

仁:仁,指仁爱、仁慈。

借面:借面,指借用面粉。

吊丧:吊丧,指参加丧礼。

监厨:监厨,指监督厨房。

步兵校尉:步兵校尉,古代官职,负责步兵。

上林赋:上林赋,司马相如所作的赋,描写上林苑。

中厨:中厨,指厨房。

祀:祀,指祭祀。

五祀:五祀,古代指五种祭祀活动。

孟夏:孟夏,指夏天的第一个月。

肺:肺,指动物的肺。

臧文仲:臧文仲,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燔柴:燔柴,指烧柴以祭。

盆:盆,指盛物的器皿。

瓶:瓶,指盛酒的器皿。

庶人:庶人,指平民百姓。

祀灶:祀灶,指祭祀灶神。

奥:奥,指房屋的深处。

灶:灶,指厨房中的炉灶。

孙膑: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十万灶:十万灶,指搭建了十万座炉灶。

五万灶:五万灶,指搭建了五万座炉灶。

三万灶:三万灶,指搭建了三万座炉灶。

骚除:骚除,指清扫。

丹沙:丹沙,指朱砂,一种矿物。

黄金:黄金,指金子。

封禅:封禅,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

黄帝: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天子:天子,指古代的君主。

奢侈:奢侈,指过分豪华、浪费。

徐生:徐生,西汉时期人。

霍氏:霍氏,西汉时期权贵家族。

茂陵:茂陵,西汉时期霍光之墓。

霍氏太盛:霍氏太盛,指霍氏家族权势过大。

曲突徙薪:曲突徙薪,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灾祸。

焦头烂额:焦头烂额,指遭受火灾的严重烧伤。

霍氏诛灭:霍氏诛灭,指霍氏家族被诛灭。

由拳县:由拳县,古代县名。

暴风:暴风,指突然刮起的强风。

爨:爨,指烧火做饭。

李轶:李轶,东汉时期人。

朱鲔:朱鲔,东汉时期人。

王匡:王匡,东汉时期人。

张卬:张卬,东汉时期人。

长安:长安,古代都城,今西安。

怀令:怀令,古代官职,指怀县县令。

武都:武都,古代郡名。

邓太后:邓太后,东汉时期皇后,后来临朝称制。

羌寇:羌寇,指羌族军队入侵。

陈仓:陈仓,古代地名。

崤谷:崤谷,古代地名。

贾竖:贾竖,指商贾小民。

绣面衣:绣面衣,指绣有花纹的衣物。

锦袴:锦袴,指锦缎制成的裤子。

襜褕:襜褕,指古代妇女的衣裳。

向栩:向栩,东汉时期人。

张忠:张忠,东汉时期人。

孙宾:孙宾,东汉时期人。

阴子方:阴子方,东汉时期人。

腊日:腊日,指农历十二月。

智伯:智伯,战国时期晋国大夫。

晋阳城:晋阳城,古代城名。

三版:三版,指三块砖。

悬釜而炊:悬釜而炊,指悬挂锅在火上煮食。

泄可立待:泄可立待,指水可以立即流出。

一井五瓶:一井五瓶,指一口井可以供应五个瓶子。

一灶五突:一灶五突,指一个炉灶有五个烟囱。

分烟者众:分烟者众,指烟道分散,烟雾多。

黄帝作灶:黄帝作灶,指黄帝发明了炉灶。

灶神:灶神,指厨房中的神。

仲尼:仲尼,即孔子。

老聃:老聃,即老子。

觚:觚,古代酒器。

阳子居:阳子居,古代人名。

舍者:舍者,指住宿的人。

炀者:炀者,指生火的人。

宜都县记:宜都县记,古代地理著作。

插灶崖:插灶崖,指崖壁上插有火烬的崖。

万毕术:万毕术,古代方术书。

梦书:梦书,古代占梦书。

李尤:李尤,东汉时期人。

灶铭:灶铭,指刻在灶上的铭文。

燧人:燧人,古代传说中的发明火的人。

窦:窦,古代姓氏,也指窦姓的人。

宫中之窦:宫中的小洞口,古代宫室中供人出入的小门。

崇:高,这里指窦的高度。

荜门圭窦:用荆条编成的门和圭形的窦。

凌:超越,超过。

过氏:一个姓氏。

夏后相: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后缗:夏后相的妻子。

娠:怀孕。

光逸:人名。

胡母辅之:人名。

谢鲲:人名。

阮放:人名。

毕卓:人名。

羊曼:人名。

桓彝:人名。

阮孚:人名。

八达:指八位才德出众的人。

郭门:城门。

郭门之乱:郭门的动乱。

郭门之窦:郭门中的小洞。

子羔:人名。

刖:古代刑罚,砍去脚。

郭门之室:郭门中的房间。

清溷:清洁的厕所。

屏厕:屏风和厕所。

溷:厕所。

清:清洁。

溷,浊也:厕所,指污浊的地方。

溷垣墙:厕所的围墙。

厕窦:厕所的小洞。

泻除秽污之穴:排泄秽污的小洞。

涂厕:在厕所里。

匕首:一种短剑。

郎中府吏:郎中府的官员。

侍中:官名,皇帝的近臣。

野彘:野猪。

贾姬:人名。

太后:皇帝的母亲。

河间王颙:人名。

成都王颍:人名。

齐王冏:人名。

孙秀:人名。

王敦:人名。

苏峻:人名。

许允:人名。

乐浪:地名。

印:印章。

印将拜:即将接受官职。

印以不善更刻大:印章因为刻得不好而重新刻大。

印虽好而已被辱:印章虽然好但已经受到了侮辱。

食顷:一顿饭的时间。

鬼:超自然生物,通常指亡灵。

咒诅:诅咒。

扑治:打击,惩罚。

杜兰香:人名。

张硕:人名。

后帝:指古代的帝王。

陶侃:人名。

蜀先主:指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字玄德,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刘表: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字景升,荆州牧,刘备曾依附于他。

髀肉:大腿上的肉,此处指久不骑马导致的肌肉松弛。

日月若驰: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如同日月飞驰。

老将至矣:意指老年即将到来。

功业不建:指没有建立功业或成就。

的鸬:指刘备所骑的马,鸬是一种水鸟,此处用作马名。

檀溪: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淮南王安:指刘安,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因谋反被贬。

仙伯:指仙人。

紫府:道教用语,指仙人所居之处。

流霞杯:传说中的仙酒,饮之可长生不老。

谪守:被贬谪看守。

绛文帐茵:红色的帐子和垫子,此处指华丽的厕所。

锦囊:古代用锦缎制成的袋子,常用来装贵重物品。

藻饰:装饰品。

甲煎沉香:香料名,古代用作熏香。

澡豆:古代的一种香粉,用于沐浴时擦身。

乾饭:干饭,此处指洗澡水。

王大将军敦:指王敦,东晋时期的将领,曾任大将军。

尚主:娶公主为妻。

漆箱:用漆涂饰的箱子,此处指厕所中的箱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居处部-卷十四-评注

《襄沔记》开篇描绘了刘备在依刘表期间的一次偶然经历。刘备见自己髀里生肉,感慨万分,流下了泪水。此情此景,既反映了刘备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揭示了其内心的忧虑。‘平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这句话,表达了刘备在戎马生涯中,一直保持警惕,时刻准备战斗的心态。而‘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则流露出刘备对功业未建的遗憾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刘表的怪异反应,既是对刘备情感的回应,也暗示了刘表对刘备的猜忌。刘备察觉到刘表的意图后,采取伪如厕的方式逃离,这一行为既体现了刘备的机智,也凸显了他的谨慎。‘的鸬’这一马名的出现,以及其跃过檀溪的壮举,既是对刘备逃离行动的生动描绘,也寓意着刘备的坚韧不拔。

《神仙传》中,淮南王安因不恭谒仙伯而被谪守厕三年。这一故事,一方面展现了神仙传说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谒仙伯’这一行为,象征着对神灵的尊敬,而‘不恭’则是对这种尊敬的亵渎。淮南王安的谪守厕,既是对其不敬行为的惩罚,也是对其内心的一种净化。

《抱朴子·内篇》中,项曼都入山学仙,十年而归。他的经历,既是对仙道修炼的描述,也是对古代士人追求超脱世俗的反映。‘仙人乘龙迎我上天’这一场景,充满了神秘色彩,也体现了仙道文化的独特魅力。项曼都对淮南王安谪守厕的经历的反思,既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是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语林》中,刘实误入石崇的厕所,所见所闻令人瞠目结舌。‘绛文帐茵缛甚丽,两婢持锦囊’这一描写,既展现了石崇奢华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刘实对厕所的描述,既是对石崇奢华生活的讽刺,也是对自身贫寒生活的无奈。

石崇的厕所中,常有十馀婢侍列,皆佳丽,藻饰置甲煎沉香,无不毕备。这一描写,既是对石崇奢华生活的进一步展现,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王敦的行为,既是对石崇奢华生活的挑战,也是对自身身份的挑战。

《世说》中,王敦在厕所中吃干枣,饮澡豆,这一行为看似荒诞,实则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放荡不羁。‘群婢掩口而笑之’这一细节,既是对王敦行为的评价,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映。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居处部-卷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6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