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陈平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陈平-原文

燕王卢绾反,高帝使樊哙以相国将兵击之。

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几吾死也!”

用陈平计,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平乘驰传,载勃代哙将。平到军中,即斩哙头!”

二人既受诏行,私计曰:“樊哙,帝之故人,功多。又吕后女弟女嬃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即恐后悔,[边批,精细。]宁囚而致上,令上自诛之。”

平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节,即反接载槛车诣长安,而令周勃代,将兵定燕。

平行,闻高帝崩,平恐吕后及吕嬃怒,乃驰传先去。

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于荥阳。

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殊悲,因奏事丧前。

吕太后哀之,曰:“君出休矣。”

平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曰:“傅教帝。”

是后吕嬃谗乃不得行。

[冯述评]

谗祸一也,度近之足以杜其谋,则为陈平;度远之足以消其忌,则又为刘琦。

宜近而远,宜远而近,皆速祸之道也。

刘表爱少子琮,琦惧祸,谋于诸葛亮,亮不应。

一日相与登楼,去梯,琦曰:“今日出君之口,入吾之耳,尚未可以教琦耶?”

亮曰:“子不闻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琦悟,自请出守江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陈平-译文

燕王卢绾造反,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他。

樊哙出发后,有人向刘邦说樊哙的坏话,刘邦大怒,说:“樊哙看到我病了,就希望我死!”

于是采用陈平的计策,召来绛侯周勃在床前接受诏令,说:“陈平乘快车,带着周勃去代替樊哙领兵。陈平一到军中,就立即斩下樊哙的头!”

陈平和周勃接受诏令后,私下商量说:“樊哙是皇上的老朋友,立过很多功劳。而且他是吕后妹妹吕嬃的丈夫,既是皇亲又很显贵。皇上因为一时愤怒要杀他,恐怕以后会后悔,不如把他抓起来送到皇上那里,让皇上自己杀他。”

陈平到了军中,设坛,用符节召来樊哙。樊哙接受诏令后,立即被反绑双手,关进囚车送往长安,而让周勃代替他领兵,平定燕地。

陈平在回京的路上,听说刘邦去世了,他担心吕后和吕嬃发怒,就乘快车先赶回京城。

路上遇到使者,传达诏令让陈平和灌婴驻守荥阳。

陈平接受诏令后,立即赶回宫中,哭得非常悲痛,并在刘邦灵前奏事。

吕太后怜悯他,说:“你出去休息吧。”

陈平坚决请求留在宫中守卫,太后于是任命他为郎中令,说:“教导皇帝。”

从此以后,吕嬃的谗言就无法得逞了。

[冯述评]

谗言和灾祸是一样的,估计近处可以阻止阴谋的,就是陈平;估计远处可以消除猜忌的,就是刘琦。

该近而远,该远而近,都是加速灾祸的做法。

刘表偏爱小儿子刘琮,刘琦害怕灾祸,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没有回答。

一天,刘琦和诸葛亮一起登上高楼,让人撤去梯子,刘琦说:“今天的话从您口中说出,进入我的耳朵,还不能教我吗?”

诸葛亮说:“您没听说过申生在国内而危险,重耳在国外而安全吗?”

刘琦明白了,主动请求去镇守江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陈平-注解

燕王卢绾:西汉初年的诸侯王,因不满刘邦的政策而反叛。

高帝:指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樊哙:刘邦的重要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

陈平:西汉初年的重要谋士,以智谋著称。

绛侯周勃:西汉初年的重要将领,后成为汉文帝的丞相。

吕后:刘邦的皇后,汉惠帝的母亲,西汉初年的实际掌权者。

吕嬃:吕后的妹妹,樊哙的妻子。

郎中令:汉代官职,负责宫廷的警卫和礼仪。

刘琦:刘表的长子,因担心被弟弟刘琮取代而寻求诸葛亮的帮助。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申生: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子,因内斗而被迫自杀。

重耳:即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因流亡在外而最终回国即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陈平-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西汉初年的一段历史事件,涉及到刘邦、樊哙、陈平、周勃、吕后等历史人物。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首先,刘邦对樊哙的猜忌和愤怒反映了当时君臣关系的脆弱性。樊哙虽然是刘邦的故人,功勋卓著,但因为有人进谗言,刘邦便动了杀心。这种猜忌和愤怒不仅体现了刘邦的多疑性格,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

其次,陈平和周勃的处理方式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和谨慎。他们虽然接到了刘邦的命令,但考虑到樊哙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不立即执行,而是将樊哙囚禁起来,交给刘邦亲自处理。这种做法既避免了直接触怒吕后和吕嬃,又给了刘邦一个缓冲的机会,显示了他们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应变能力。

再次,吕后对陈平的态度也值得注意。当陈平在刘邦去世后迅速返回宫中,表现出极大的悲痛时,吕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表示同情,并任命他为郎中令。这表明吕后对陈平的信任和依赖,也反映了陈平在政治斗争中的灵活性和机智。

最后,冯述的评语进一步点明了这段历史的核心问题:谗言和猜忌是政治斗争中的常见现象,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每个政治家必须面对的挑战。陈平和刘琦的故事都说明了在复杂政治环境中,智慧和谨慎的重要性。陈平通过近身防范避免了谗言的伤害,而刘琦则通过远走他乡避免了内斗的危险。这两种策略都显示了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和远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西汉初年的一段历史,还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揭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智慧和谨慎在其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斗争的规律和特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陈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