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封建部-卷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封建部-卷一-原文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七伯;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

《史记》曰: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太公於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

又曰:高祖定天下,田横犹居海岛,帝喻之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

又曰: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

又曰:邹忌以鼓瑟见齐威王,王悦之,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善说!髡有愚志,愿陈诸前。’髡说毕即出,至门而语其仆曰:’是人者,吾说之微言,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必封不久矣。’

《汉书》曰:李广与望气王朔语:’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校尉材能不及中,以军功取侯者数十人。广不为人后,然终无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耶!’朔曰:’将军自念,岂有所恨者乎?’广曰:’吾为陇西太守,羌尝反,吾诱降八百馀人,诈而同坑。’曰:’祸莫大於杀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也。’

《东观汉记》曰:上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馀各有差。博士丁恭等议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於雷。’上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封功臣地而灭也。’

又曰:冯勤为郎中、给事尚书,以图议军粮,任事精勤,遂见亲识,由是使典诸侯封事。

《百官表注记》曰:王者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周兴,隆三圣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亲亲建国,则周公宅鲁,康叔启卫。贤贤表德,则太公封齐。九命既赐,用征诸侯。鲁以周公之故,郊祭昊天,车服有裕。季世陵迟,僣施无度,强弱相吞,旧制不复循也。

《禹贡》徐州土五色,王者取五色土以为社;封四方诸侯,各割其方色土与之;皆苴以白茅,皆假铜虎、竹使、符第五。夫为诸侯始受封之。各有菜地,百里之诸侯以四十里为采地,七十里之诸侯以三十里为菜地,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为菜地。其后子孙虽有黜地,而菜地世世不黜。

《汉杂事》曰:天子太社,以五色土为坛;封诸侯者,取其土;苴以白茅授之,各以所封方之色,以立社於其国,故谓之受茅土。汉兴,唯皇子封为王者得茅土,其他臣以户赋租入为节,不受茅土,不立社。

王隐《晋书》曰:元康初,杨骏辅政,封赏过度,石崇与散骑常侍蜀郡何举共为驳议,以为陛下圣德光被,皇灵启祚,正位宣化,万国归心,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於班爵行赏,优於太始。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燕录》曰:苻定、苻绍等降,慕容垂下书封绍等为侯,以酬秦王之惠,且拟三恪。

《吴越春秋》曰:吴王闻勾践尽心自守,增之以封。越王乃使大夫种赍葛布十万、甘蜜九欓、文笥七枚、狐皮五双以报增封之礼。

《韩子》曰: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秦不益一尺之地,乃成其陶邑之封。应侯以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胜战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

《说苑》曰:郑桓公东会封於郑,舍於宋东之逆旅。逆旅之叟从外来,曰:’客将焉之?’曰:’会封於郑。’逆旅之叟曰:’吾闻之,时难得而易失也。今客之寝安,殆非会封者也。’郑桓公闻之,援辔自驾,其仆接术而载之。

《袁子》曰:今有卿相之才,居三公之位,循其治政,以宁国家,未必封侯也。今军政之法,斩一牙门将者封侯。夫斩一将之功,孰与安宁天下者?安宁天下者不爵,斩一将之功者封侯,失赏之意也。

又曰:《春秋》郑庄公封母弟於京,祭仲曰:’都城过制,国之害也。’其后卒相攻伐,国内大乱。故过度则有强臣之祸,鄙小则有微弱之忧。秦以列国之势而并天下,自以由诸侯而起之也,於是去五等之爵而致郡县,虽有亲子、母弟,皆为匹夫。及其政衰,夫一呼而天下去。及至汉家,见亡秦以孤特亡也,於是大封子弟,或连城数十,廓地千里,自关已东,皆为王国。力多而权重,故亦有七国之难。

《白虎通》曰:王者即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故列土分疆,非为诸侯;张官设府,非为卿大夫,皆为民也。封诸侯以夏何?阳气盛养,故以封诸侯,盛养贤也。立人君阳德之盛者也。

又曰:受命之王,致太平之君,美群臣上下之功,故尽封之。及中兴征伐,大功皆封,所以褒大功也。盛德之士亦封之,所以尊有德。封者必试之,为附庸三年有功,因而封之五十里。凡士有功者,亦为附庸,附世其位。大夫有功,成封五十里,卿封七十里,公成封百里。

又曰:公居百里,侯居七十里何?封示之优贤义,欲褒尊而上之。

何以知殷家侯不过七十里?曰土有三等: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

公、卿、大夫者何谓也?内爵称也。

为爵称公、卿、大夫何?爵者,量其职,尽其才。

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卿之为言,章也,善明也。

大夫之为言,大扶,扶进人也。

王充《论衡》曰:尧、舜之人,可比屋而封。

桀、纣之人,可比屋而诛。

曹植《迁都赋》曰: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邱,改邑浚仪,而末将適於东阿。

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爵

《易·中孚卦》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曰:齐庄公为勇爵。(设爵位以命勇士。)殖绰、郭最欲与焉。

州绰曰:’东闾之役,臣左骖迫还於门中,识其枚数。(识门枚数。)其可与乎?’

公曰:’子为晋君也。’

对曰:’臣为隶新。然二子者,譬之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言尝射得之也。)’

《白虎通》曰:爵五等者,法五行。

或三等者,法三光。

或法三,或法五何?质者据天,故象三光;文者据地,故法五行。

《礼含文嘉》曰:殷爵三等,周爵五等,各有宜也。

《王制》曰:五者之制,爵禄凡五等,谓公、侯、伯、子、男乎。

此据周也。

所以名之为公、侯何?公者,公正无私之意。

侯者,侯顺逆故也。

《孝经援神契》曰:二王之后称公,大国侯皆千乘,象雷百里,所润云雨同。

《史记》曰: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白起为上将军,奇兵绝赵军后。

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救之。

又曰:秦始皇四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汉书》曰:惠帝元年,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免死罪。(应劭曰:一级直钱二千,凡为六万。若今赎入三千匹强矣。晋灼汉武帝一级七十万。《始皇本纪》入粟千斛拜爵一级。时制各异者也。)赐民爵,户一级。

六年,令民得买爵。

又曰:卫青比年击胡,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

有司请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列罪,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也。

又曰:宣帝五凤四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设长平仓,以给北边,省转漕,爵关内侯。

袁山松《后汉书》曰:建宁二年,爵乳母赵尧为平民君。

《魏书》曰:太祖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十五级,与旧例侯凡六等。

《魏氏春秋》曰:黄初三年,帝欲封太后母,尚书陈群奏曰:’案典籍之文,无妇人分土命爵之制。在《礼》,妇人因夫爵。秦违古法,汉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

帝曰是也。

《晋书》曰:长乐冯恢,父为弘农太守,爱少子淑,欲以爵传之。

恢父终,服阕,乃还乡里,结草为庐,阳瘖不能言,淑得袭爵。

恢始仕。

《管子》曰:爵不尊,禄不重者,不与图难犯危,以其道为未可以求之也。

是故先王制轩冕,足以著贵贱,不求其美;设爵禄,足以守其服,不求其观;使君子食於道,小人食於力。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公卿大大,人爵也。

天爵以德,人爵以禄。

古之人修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

《商君书》曰:明王之所贵唯爵,其赏不荣,则民急;其列不显,则民不事;爵易得也,则民不贵。

《淮南子》曰:爵禄者,人臣之衔辔。

《说苑》曰: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侨去虞而从文公。

文公反国,择可爵而爵之,择可禄而禄之,侨独不与焉。

文公酌诸大夫酒,酒酣,公曰:’二三子盍为寡人赋乎。’

舟之侨曰:’君子为赋,小人请陈其辞,辞曰:有龙矫矫,顿失其所,一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反其渊,蛇宁其处。’

公亻矍然曰:’子欲爵也,请待旦日之朝。子欲禄耶,请今命廪人。’

之侨曰:’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

遂退,终身诵《甫田》之诗。

《风俗通》曰:汉武帝讳彻,改曰通侯,或曰列侯。

秦时六国未平,将帅皆家关中,故称关内侯。

通侯,言其功大,通於王室。

列者,言其功德列著,乃飨爵也。

王粲《爵论》曰:爵自一级,转登十级而为列侯;

譬犹秩自百石,转迁而至公也。

而近世赏人,皆不由等级从,无爵封,无列侯。

原其所以,爵废故也。

《司马法》曰:’赏不逾时,欲民速观为善之利也。’

近世爵废,人有小功,无以赏也,乃积累焉,颁事足乃封侯,非所以速为而及时也。

上观古比高祖功臣,及白起、卫鞅,皆稍赐爵,为五大夫、客卿、庶长,以至於侯,非一顿而封也。

夫稍稍赐爵,与功大小相称而俱登,既得其义,且侯次有绪,使慕进者逐之不倦矣。

○异姓王封

《汉书》曰: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

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

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於灭亡。

张耳以知全,至子亦失国。

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泽流支庶,有以矣夫。(以其不用诈力也。)

《汉书》曰:张耳,大梁人也。

少时及魏公子无忌为客。

尝亡命游外黄。

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亡邸父客。

父客谓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

女听,为请决,嫁之。

女家厚奉给耳,耳故致千里客,宦为外黄令。

商祖为布衣时,尝从耳游。

秦灭魏,故购求耳千金。

耳变姓名,之陈,为里监门。

后项羽秦亦闻耳贤,乃分赵立耳为常山王。

田荣袭耳,耳败走汉。

汉二年,遣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馀泜水上。

四年夏,立耳为赵王。

耳薨,子敖嗣为王。

又曰:韩信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夸诈多变,反覆之国,南边楚,不为假王以填(镇也。)之,其势不定。’

今权轻,不足以安之,臣请自立为假王。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而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从后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汉王亦寤,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遣张良立信为齐王,徵其兵使击楚。

又曰:彭越,字仲,昌邑人也。

常渔钜野泽中,为盗。

陈胜起岁馀,泽间少年相聚百馀人,往从越,请仲为长。

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馀人。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越助之。

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

越亦将其众居钜野泽中。

项籍入关,王诸侯,还归,越众万馀人无所属。

齐王田荣叛项王,汉乃使人赐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

大破楚军。

汉二年,拜越为魏相国,将兵略定梁地。

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越皆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

汉三年,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

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

留侯曰:’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

今豹死亡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

今取睢阳以北至穀城,皆许以王彭越,则兵至矣。

於是汉王发使使越,如留侯策。

使者至,越乃引兵会垓下。

项籍死,立越为梁王,都定陶。

又曰:项羽入咸阳,黥布为前锋。

项王封诸将,立布为九江王。

后与随何俱归汉。

汉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见。

布大怒,悔来,欲自杀。

出就舍,张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汉益分布兵而俱北,收兵至成皋。

四年秋七月,立布为淮南王。

又曰:卢绾,丰人也,与高祖同里。

及高祖初起沛,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

项籍死,使绾别将刘贾击临江王共尉,还,从击燕王臧荼,皆破平。

时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上欲王绾,群臣觖望。

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

群臣知上欲王绾,皆曰:’太尉长安侯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

上乃立绾为燕王。

诸侯得幸莫如燕王者。

汉十年,陈豨反。

汉既斩豨,其禆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谋豨所。

上使使召绾,绾称病,又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者,独我与长沙耳。’

今上病,属任吕后。

吕后妇人,专欲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乃称病不行。

高祖崩,遂亡入匈奴。

又曰:吴芮,秦时番阳令,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番君。

天下之初叛秦也。

黥布归芮,芮妻之,因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

沛公攻南阳,乃遇芮之将梅鋗(呼玄反,)与偕攻析、郦,降之。

及项羽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

项籍死,上以鋗有功于入武关,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

又曰:惠帝崩,立孝惠后宫子为帝,吕太后临朝称制。

遂立周吕侯子台为吕王,台弟产为梁王,建城侯释之子禄为赵王,台子通为燕王。

又封诸吕凡六人,皆为列侯。

太后病困,以赵王禄为上将军,居北军;梁王产为相国,居南军,戒产、禄曰:’高祖与大臣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今王吕氏,大臣不平,我即崩,恐其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

太后崩,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共诛产、禄,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

《晋书》曰:初,武帝为王时,王祥与荀顗往谒。

顗谓祥曰:’相国王尊重列侯,既已尽敬,便当拜也。’

祥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公而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

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

帝曰:’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

《北齐书》曰:尉景之子粲,少历显职,体性粗武。

天宝初,封库狄干等为王。

粲以父不预王爵,大恚恨,十馀日闭门不朝。

帝怪,遣就宅问之。

隔门谓使人曰:’天子不封粲父作王,粲不如死。’

使云:’须开门受敕。’

粲遂弯弓隔门欲刺使者。

使者以状闻之,文宣使段韶谕旨。

粲见韶,唯抚膺大哭,不答一言。

文宣亲诣其宅慰之,方复朝请。

寻追封景为长乐王。

《唐书》曰:安禄山死,朝廷欲图大举,诏郭子仪帅师趋京城。

师於潏水之西,与贼将安太清、安守忠战。

后从元帅广平王率、汉之师十五万进收长安。

京师老幼百万夹道欢叫,涕泣而言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是时河东、河西、河南所盗郡邑皆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入朝,天子遣兵仗戎容迎於灞上,肃宗劳之曰:’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子仪顿首感谢。

乾元元年九月,诏子仪与九节度之师讨安庆绪,以中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

朝恩害子仪之功,媒蘖之,召还京师。

子仪虽失兵柄,乃心王室,以祸难未平,不遑寝息。

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朝廷旰食,复虑蕃寇逼迫京畿。

言事者以子仪有社稷大功,今残蘖未除,不宜置之散地。

肃宗深然之。

上元元年,以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复为朝恩所间,事竟不行。

上元二年,李光弼兵败於邙山,河阳失守。

又河中军乱,杀其帅李国贞。

太原节度使邓景山亦为部下所杀。

恐其合从连贼,朝廷深忧之。

后辈帅臣未能弹压,遂用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

子仪至绛,擒其杀国贞贼王元振数十人,并诛之。

太原辛云京闻子仪诛元振,亦诛害景山者。

由是河东诸镇率皆奉法。

又曰:浑瑊,皋兰州人也,本铁勒九姓部落之浑部也。

父释之,少有武艺,从朔方军,积战功於边上,累迁至开府仪同三司、宁朔郡王。

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侯都虞侯以拒朱泚。

贼平,德宗还宫,以瑊为河中尹,河中、绛、慈、隰节度使,封咸宁郡王。

又曰:马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

少尝与诸兄读书,辍卷叹曰:’丈夫当建功於代,以济四海,安能矻矻为一儒哉!’

燧姿度魁异,沉勇多智略。

后朱泚之乱,燧守太原,燧以晋阳王业所起,乃引晋水而注城之东,渚以为池,寇至,计省守陴者万人。

寻兼保宁军节度使,封北平郡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封建部-卷一-译文

《周礼·夏官·职方氏》说:要区分九服之内的国家,方圆千里的地方称为王畿,其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侯服,再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甸服,再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男服,再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采服,再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卫服,再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蛮服,再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夷服,再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镇服,再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藩服。凡是有千里土地的国家,封给公爵,如果土地是五百里,那么可以封四个公爵;如果土地是四百里,那么可以封六个侯爵;如果土地是三百里,那么可以封七个伯爵;如果土地是二百里,那么可以封二十五位子爵;如果土地是百里,那么可以封一百位男爵。这样周知天下。

《史记》说:太史公说:‘商朝以前的事情已经很久远了。周朝封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但是封伯禽、康叔到鲁、卫地方,各自四百里,这是为了亲近亲戚,表彰有德之人。太公在齐国,兼并了五个侯国的土地,这是为了尊重勤劳的人。武王、成王、康王所封的土地有数百处,其中同姓的有五十处,土地不超过百里,下至三十里,用来辅助保卫王室。

又说:高祖平定天下后,田横还住在海岛上,皇帝告诉他:‘田横,你来,大的可以封王,小的可以封侯。’

又说:齐威王召唤即墨大夫并和他谈话:‘自从你住在即墨以来,毁谤你的信件每天都来。但是派人去即墨看,田野开辟,百姓富足,官员无事,东方已经安宁了。这说明你没有去讨好我的左右以求得美誉。’于是封给他万家。

又说:邹忌用弹琴的方式见到齐威王,威王很喜欢他,三个月后授予他相印。淳于髡见到他说:‘说得好!我有愚笨的想法,愿意在您面前陈述。’淳于髡说完就出来了,到门口对仆人说:‘这个人,我所说的微言,他的回应就像回声一样,他必定不会封很久。’

《汉书》说:李广和望气先生王朔谈话:‘自从汉朝攻打匈奴,李广未曾不在其中,但是那些校尉的才能都不如他,靠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李广不靠别人,但是最终没有得到封地,这是为什么?难道是我的面相不配封侯吗!’王朔说:‘将军自己想想,难道有什么遗憾的吗?’李广说:‘我担任陇西太守时,羌人曾经反叛,我诱使他们投降八百多人,然后骗他们一起被坑杀。’王朔说:‘最大的罪过就是杀害投降的人,这就是将军没有得到封侯的原因。’

《东观汉记》说:皇帝封赏功臣,都封为列侯,大的封四县,其他的各有不同。博士丁恭等人议论说:‘古代帝王封诸侯不超过百里,所以利用土地来建立侯国,效法雷的形状。’皇帝说:‘古代的亡国,都是因为无道。从来没有听说过封功臣土地而导致国家灭亡的。’

又说:冯勤担任郎中、给事尚书,因为图谋军粮,办事勤奋,因此被皇帝亲近,从此负责管理诸侯的封地。

《百官表注记》说:君王的制度,公、侯、伯、子、男,共有五等。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共有五等。周朝兴起,遵循三圣制定的法规,设立爵位五等,封国八百。亲近亲戚建立国家,周公在鲁国,康叔在卫国。表彰有德之人,太公在齐国。九种封赏都已经赐予,用来征召诸侯。鲁国因为周公的缘故,可以在郊外祭祀昊天,车马服饰都很丰富。到了末世,衰败而越界,强弱相互吞并,旧有的制度不再遵循。

《禹贡》说:徐州的土地有五种颜色,君王取五种颜色的土作为社庙;封赐四方诸侯,各自割取自己方色的土给他们;都用白茅包裹,都借铜虎、竹使、符第五。这是诸侯最初受封时的情景。诸侯都有自己的菜地,方圆百里的诸侯以四十里为采地,七十里的诸侯以三十里为菜地,五十里的诸侯以十五里为菜地。后来子孙虽然有被剥夺土地的情况,但是菜地世世代代不会被剥夺。

《汉杂事》说:天子的大社,用五种颜色的土作为坛基;封赐诸侯的人,取他们的土;用白茅包裹后授予他们,各自按照所封土地的颜色,在其国内建立社庙,所以称为受茅土。汉朝兴起后,只有皇子封为王时可以得到茅土,其他的臣子以户赋租入为标准,不得到茅土,不建立社庙。

王隐《晋书》说:元康初年,杨骏辅佐朝政,封赏过度,石崇和散骑常侍蜀郡何举共同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陛下圣德照耀,皇灵开启基业,正位宣化,万国归心,现在继承伟大的基业,这是天授的,至于分封爵位和行赏,比太始年间还要优厚。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燕录》说:苻定、苻绍等人投降,慕容垂下诏封他们为侯,以报答秦王的恩惠,并且效法三恪。

《吴越春秋》说:吴王听说勾践尽心自守,增加他的封地。越王于是派大夫种带着十万葛布、九桶甘蜜、七只文箱、五双狐皮作为增加封地的礼物。

《韩子》说:穰侯越过韩魏向东攻打齐国五年,秦国没有增加一尺土地,却完成了陶邑的封地。应侯攻打韩国八年,完成了汝南的封地。从那时起,所有使用秦国策略的人都是应侯、穰侯这样的人。因此,打了胜仗的大臣地位尊贵,增加了土地的人就设立私封。

《说苑》说:郑桓公东行到郑国封地,住在宋国东边的逆旅。逆旅的老者从外面来,问:‘客人要去哪里?’客人说:‘到郑国封地。’逆旅的老者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现在客人睡得很安稳,恐怕不是去封地的。’郑桓公听了,拉住马缰,自己驾车,他的仆人接上马,载着他离开。

《袁子》说:现在有卿相之才,居三公之位,遵循他的治理政策,使国家安宁,未必能封侯。现在的军政制度,斩杀一个牙门将就能封侯。斩杀一个将领的功绩,哪里比得上使天下安宁呢?使天下安宁的人不封爵,斩杀一个将领的功绩却封侯,这是失去赏赐的意义。

又说:《春秋》记载郑庄公封他的弟弟在京,祭仲说:‘都城过于庞大,是国家的祸害。’后来两国相互攻击,国内大乱。所以过度就有强臣的祸患,鄙陋就有微弱的忧虑。秦国凭借列国的势力而统一天下,自认为是由诸侯起家的,于是废除五等爵位而设立郡县,即使是亲儿子、亲弟弟,也都成为普通人。等到国家政治衰败,一个人呼喊,天下人都响应。到了汉朝,看到秦朝因为孤立无援而灭亡,于是大量封赏子弟,有的连城数十,开拓土地千里,从关中以东,都成为王国。力量强大而权势重大,因此也有七国之乱。

《白虎通》说:君王即位,首先封赏贤能之人,是为了解决民众的急难。所以分封土地,不是为了诸侯;设立官府,不是为了卿大夫,都是为了民众。为什么要封诸侯呢?因为阳气旺盛养育万物,所以封诸侯是为了养育贤能之人。设立君王,是阳德最旺盛的人。

又说:受命而立的君王,达到太平盛世的君王,赞美群臣上下的功绩,所以全部封赏。等到中兴时期进行征伐,大的功绩都封赏,这是为了表彰大的功绩。德高望重的人也封赏,这是为了尊重有德之人。封赏之前必须考验,作为附庸三年有功,就封赏五十里。所有有功的士人,也作为附庸,世袭其位。有功的大夫封赏五十里,有功的卿封赏七十里,有功的公封赏百里。

又说:封公百里,封侯七十里是什么意思?这是表示对贤能之人的优待和尊重,想要表彰和尊敬他们。

如何知道殷朝的侯爵不超过七十里?因为土地分为三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公、卿、大夫是什么意思?这是指内部爵位。

为什么要用爵位来称呼公、卿、大夫呢?因为爵位是用来衡量他们的职位,发挥他们的才能。

公的意思是公正无私。卿的意思是章明,善于明辨。大夫的意思是大力扶持,帮助别人进步。

王充在《论衡》中说:尧、舜时代的人,可以家家户户都有封地。而桀、纣时代的人,可以家家户户都有人被诛杀。

曹植在《迁都赋》中说:我最初被封在平原,后来转到临淄,中间被封在鄄城,又迁到雍邱,改封在浚仪,最后被派到东阿。称号换了六次,实际居住地迁移了三次,连续遇到贫瘠的土地,衣食不继。

《易经·中孚卦》说:鹤在阴暗处鸣叫,它的孩子跟着鸣叫。我有美好的酒,我要与你分享。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说:齐庄公设立勇爵(设立爵位来表彰勇士)。殖绰、郭最想要获得这个爵位。州绰说:‘在东闾之战中,我左边的马受到冲击,被迫返回家中,我记住了门牌号码。这可以吗?’庄公说:‘你是为晋君效力的。’他回答说:‘我是隶新。但是那两个家伙,就像禽兽一样,我吃了他们的肉,睡在他们皮上。’(意思是说曾经射杀过他们。)

《白虎通》说:爵位分为五等,是按照五行来的。或者分为三等,是按照三光来的。或者分为三等,或者分为五等,为什么?质朴的人根据天,所以像三光;文雅的人根据地,所以按照五行。

《礼含文嘉》说:殷朝的爵位分为三等,周朝的爵位分为五等,各有其适宜之处。

《王制》说:五种爵位的制度,爵禄总共分为五等,指的是公、侯、伯、子、男。这是根据周朝的情况。为什么叫公、侯呢?公的意思是公正无私。侯的意思是顺应逆反。

《孝经援神契》说:两王的后代称公,大国的侯爵都有千乘之国,象征雷鸣百里,所润云雨相同。

《史记》说:秦国听说马服子赵奢将兵,就暗中派遣白起担任上将军,用奇兵截断赵军的后路。赵军分为两半,粮道被切断。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自到河内,赐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到长平去,阻截救援的军队。

又说:秦始皇四年,百姓交粮食千石,封爵位一级。

《汉书》说:惠帝元年,百姓有罪,可以买三十级爵位来免死罪。(应劭说:一级价值二千钱,总共六万。晋灼说汉武帝一级七十万。《始皇本纪》中说交粮食千石封爵位一级。当时的制度各不相同。)赐给百姓爵位,每户一级。六年,允许百姓买爵。

又说:卫青连续几年攻打匈奴,赋税已经用尽,不足以供应战士。有关部门请求允许百姓买爵位和赎回被禁锢、免于列罪的刑罚,请求设立赏官,称为武功爵。

又说:宣帝五凤四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设立长平仓,以供应北方,减少转运粮食,封关内侯。

袁山松在《后汉书》中说:建宁二年,封乳母赵尧为平民君。

《魏书》说:太祖设立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十五级,与旧例侯共有六级。

《魏氏春秋》说:黄初三年,皇帝想要封太后的母亲,尚书陈群上奏说:‘根据典籍的记载,没有妇人分封土地和授予爵位的制度。在《礼记》中,妇人是因为丈夫的爵位。秦朝违背古法,汉朝沿袭了这一做法,这不是先王的法典。’皇帝说这是对的。

《晋书》说:长乐冯恢,他的父亲是弘农太守,喜欢小儿子冯淑,想要把爵位传给他。冯恢父亲去世后,服丧期满,回到家乡,用草搭成庐舍,假装哑巴不能说话,冯淑得以继承爵位。冯恢开始做官。

《管子》说:如果爵位不尊贵,俸禄不丰厚,那么人们不会冒着危险去争取,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追求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先王制定车马服饰,足以表明贵贱,不追求华丽;设立爵禄,足以保持其地位,不追求外表;让君子按道义生活,让小人按劳力生活。

《孟子》说:有天然爵位和人为爵位。仁义忠诚诚信,乐于行善而不厌倦,这是天然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为爵位。天然爵位以德行,人为爵位以俸禄。古人修养天然爵位,然后得到人为爵位。现在的人修养天然爵位是为了得到人为爵位,得到人为爵位后又放弃天然爵位,这是非常错误的。

《商君书》说:英明的君王所重视的只有爵位,如果赏赐不显赫,那么百姓会急切;如果爵位不显眼,那么百姓不会去追求;如果爵位容易得到,那么百姓不会珍惜。

《淮南子》说:爵禄是臣子的马嚼子和缰绳。

《说苑》说:晋文公逃亡,周游天下,舟之侨离开虞国追随文公。文公回国后,选择可以封爵的人封爵,选择可以赏禄的人赏禄,只有舟之侨没有被封。文公给大夫们斟酒,酒喝得正浓时,文公说:‘各位为什么不为我赋诗呢?’舟之侨说:‘君子赋诗,小人请陈述自己的词句,词句说:有龙矫矫,突然失去其所,一条蛇跟随其后,周游天下;龙回到深渊,蛇安居其处。’文公惊讶地说:‘你是想要爵位,请等到明天早上朝会。你是想要俸禄,请现在命令仓库管理员。’舟之侨说:‘请让我得到赏赐,廉洁的人不会接受。话说完了,名声到了,仁爱的人不会去做。’于是他退下,终身诵读《甫田》这首诗。

《风俗通》说:汉武帝的名字叫彻,改为通侯,或者叫列侯。秦朝时,六国未平定,将领们都在关中安家,所以称为关内侯。通侯,意思是功绩大,与王室相通。列,意思是功德显著,享受爵位。

王粲在《爵论》中说:爵位从一级开始,升到十级成为列侯;就像官职从百石开始,升迁到公一样。而近世赏赐人的时候,都不按照等级依次晋升,没有爵位封赏,没有列侯。追究其根源,是因为爵位被废弃了。《司马法》说:‘赏赐不要超过时间,希望百姓迅速看到行善的好处。’近世爵位被废弃,人们有小功,没有可以赏赐的,于是积累起来,等到事情办完才封侯,这不是迅速行动及时赏赐的方法。从古代比较高祖的功臣,以及白起、商鞅,都是逐渐赐予爵位,从五大夫、客卿、庶长,到侯爵,不是一次性封赏的。逐渐赐予爵位,与功绩大小相称,一起晋升,既得到了道理,而且侯爵的等级有序,让想要进取的人不懈追求。

《汉书》说:高祖平定天下后,功臣中异姓王有八个国家: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和两个韩信。他们都凭借一时的权变,用欺诈和武力取得成功,都得到了分封土地,南面称王。因为受到怀疑而强大,心中不安,事情到了穷途末路,最终谋反叛逆,最终灭亡。张耳因为知道保全自己,到他的儿子也失去了国家。只有吴芮起兵,没有偏离正道,所以能够传位五世,因为没有后代而绝后,恩泽流布到子孙后代,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没有使用欺诈和武力。)

《汉书》记载:张耳,是梁国人。年轻时,和魏国的公子无忌交往。曾经逃亡在外黄游历。外黄的一个富人家的女儿非常漂亮,她的丈夫对她不好,她逃到了邸父客那里。邸父客对她说:‘如果你想找一个贤良的丈夫,那就去找张耳。’她听从了,于是请求父亲决定,最终嫁给了张耳。张耳的女方家庭给了他丰厚的嫁妆,因此张耳得以吸引远方的客人,后来在外黄做官。商祖在成为布衣时,曾经和张耳交往。秦国灭魏后,悬赏千金捉拿张耳。张耳改名换姓,逃到陈国,做了里监门。后来项羽也听说了张耳的贤能,于是分封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田荣篡位,张耳战败逃到汉地。汉二年,汉王派遣张耳和韩信击败赵国井陉,斩杀了陈馀和泜水上的敌人。汉四年夏天,立张耳为赵王。张耳去世后,他的儿子张敖继承王位。

《汉书》又记载:韩信平定了齐国后,派人告诉汉王说:‘齐国欺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靠近楚国,如果不封我为代理王来镇守,其局势将不稳定。现在我的权力太轻,不足以安抚他们,我请求自己封为代理王。’当时,楚军正在紧急围攻汉王于荥阳,使者到了后递交了书信,汉王非常愤怒,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己封王!’张良、陈平在后面踩汉王的脚,趁机附耳低语说:‘汉王现在处于不利地位,怎么能禁止韩信自己封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自己守卫。否则,就会发生变故。’汉王也醒悟过来,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就应该成为真正的王,何必是代理王呢!’于是派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军队去攻打楚国。

《汉书》又记载:彭越,字仲,是昌邑人。他经常在钜野泽中捕鱼,后来成为盗贼。陈胜起义一年多后,泽中的年轻人聚集了一百多人,他们去找彭越,请他担任首领。于是他们开始攻略土地,收集诸侯的散兵,得到了一千多人。刘邦从砀北攻打昌邑时,彭越帮助了他。昌邑没有攻下,刘邦带兵西去。彭越也带着他的部众住在钜野泽中。项羽入关后,封王诸侯,回到故乡,彭越的部众有一万多人,但没有归属。齐王田荣背叛了项羽,汉王于是派人赐给彭越将军印,让他攻下济阴以攻打楚国。彭越大败楚军。汉二年,任命彭越为魏相国,带兵攻略定了梁地。汉王在彭城战败后西逃,彭越丢失了他攻下的所有城池,只带着他的军队北迁至黄河边。汉三年,彭越经常作为汉军的游兵攻打楚军。项王和汉王在荥阳对峙,彭越攻下了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池。汉王追击楚军,在固陵被项羽击败,于是对留侯说:‘诸侯的军队不服从,怎么办呢?’留侯说:‘彭越原本平定了梁地,功劳很大,开始时君王因为魏豹的缘故,任命彭越为相国。现在魏豹死了,彭越也想称王,而君王没有及早确定。现在可以拿睢阳以北至穀城的地方,都许诺给彭越,让他为王,那么他的军队就会来了。’于是汉王派遣使者去见彭越,按照留侯的策略行事。使者到了,彭越于是带兵会合到垓下。项羽死后,立彭越为梁王,都城设在定陶。

《汉书》又记载:项羽进入咸阳时,黥布是他的先锋。项羽封赏诸将,立黥布为九江王。后来黥布和随何一起归顺了汉王。汉王正坐在床上洗脚,召唤黥布进见。黥布非常愤怒,后悔来见汉王,想要自杀。出去后,他在住所,张御饮食的官员像对待汉王一样对待他,黥布又非常高兴。汉王增加了黥布的兵力,一起北迁,收兵至成皋。汉四年秋天七月,立黥布为淮南王。

《汉书》又记载:卢绾,是丰人,和高祖是同乡。高祖在沛县起兵时,卢绾作为客人跟随,进入汉中做了将军。项羽死后,派卢绾和其他将领一起攻打临江王共尉,回来后,跟随攻打燕王臧荼,都取得了胜利。当时有七个非刘姓的诸侯王,皇帝想要封卢绾为王,但群臣都不满意。等到俘虏了臧荼,皇帝下诏给诸将相列侯,选择有功的群臣封为燕王。群臣知道皇帝想要封卢绾为王,都说:‘太尉长安侯卢绾经常跟随平定天下,功劳最多,可以封王。’于是皇帝立卢绾为燕王。诸侯中得皇帝宠信的没有比燕王更过的了。汉十年,陈豨反叛。汉王斩杀了陈豨后,他的部将投降,说燕王卢绾派范齐和陈豨勾结。皇帝派人召见卢绾,卢绾称病,又对他的亲信说:‘非刘姓而称王的,只有我和长沙王。现在皇帝病重,把重任托付给吕后。吕后是妇人,一心想要诛杀异姓王和大功臣。’于是称病不去。高祖去世后,卢绾逃到了匈奴。

《汉书》又记载:吴芮,是秦朝时的番阳令,很得江湖间民心,被称为番君。天下刚开始反秦时,黥布归附了吴芮,吴芮把女儿嫁给他,于是率领越人起兵响应诸侯。刘邦攻打南阳时,遇到了吴芮的将领梅鋗,一起攻打析、郦,并使他们投降。等到项羽封王时,因为吴芮率领百越帮助诸侯,跟随进入关中,所以立吴芮为衡山王。项羽死后,皇帝因为梅鋗在进入武关有功,所以感激吴芮,将他迁封为长沙王,都城设在临湘。

《汉书》又记载:惠帝去世后,立孝惠帝后宫的儿子为帝,吕太后临朝称制。于是立周吕侯的儿子台为吕王,台的弟弟产为梁王,建城侯释的儿子禄为赵王,台的另一个儿子通为燕王。又封了吕氏的六个儿子,都封为列侯。太后病重时,任命赵王禄为上将军,驻扎在北军;梁王产为相国,驻扎在南军,告诫产、禄说:‘高祖和大臣们约定:非刘姓王者,天下共同讨伐。现在王吕氏,大臣们都不平,我一旦去世,恐怕他们会发生变故,一定要据兵守卫皇宫,千万不要送丧,以免被人控制。’太后去世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共同诛杀了产、禄,迎接代王,这就是孝文皇帝。

《晋书》记载:当初,武帝还是王的时候,王祥与荀顗去拜访。荀顗对王祥说:‘相国王尊重列侯,已经尽了敬意,就应该拜了。’王祥说:‘相国确实尊贵,但他只是魏国的宰相。我们魏国的三公,和王相去,只差一级,等级相同,怎么可能有天子三公而随意拜人的呢!这会损害魏朝的威望,也亏了晋王的德行,君子以礼待人,我不会这么做。’等到进入时,荀顗就拜了,而王祥只是拱手行礼。武帝说:‘今天才知道你对我的尊重这么重。’

《北齐书》记载:尉景的儿子尉粲,年轻时历经显赫的官职,性格粗犷勇武。天宝初年,封库狄干等人为王。尉粲因为他的父亲没有封王,非常愤怒,十几天不出门。皇帝感到奇怪,派人去他家里询问。尉粲隔着门对使者说:‘天子不封我的父亲为王,我宁愿死。’使者说:‘必须开门接受命令。’尉粲于是拉弓隔着门想要射杀使者。使者把情况报告给皇帝,文宣帝派段韶传达旨意。尉粲见到段韶后,只是拍胸大哭,一句话也不说。文宣帝亲自到他的家里安慰他,他这才重新上朝。不久,追封尉景为长乐王。

《唐书》记载说:安禄山死后,朝廷打算大举进攻,下诏让郭子仪率领军队前往京城。军队在潏水西边,与叛军将领安太清、安守忠交战。后来跟随元帅广平王李俶和汉军十五万进军收复长安。京城的老百姓和孩子们夹道欢呼,哭泣着说:‘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官军。’这时,河东、河西、河南被叛军占领的郡县都已被平定,郭子仪因功被封为司徒,封为代国公。他入朝时,天子派兵器和仪仗队到灞上迎接他,肃宗慰劳他说:‘虽然我的家国,实际上是由你重新建立的。’郭子仪叩首表示感谢。

乾元元年九月,皇帝下诏让郭子仪和九个节度使的军队讨伐安庆绪,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鱼朝恩嫉妒郭子仪的功绩,从中挑拨离间,将他召回京城。郭子仪虽然失去了兵权,但他的心始终忠于王室,因为战乱还未平息,他无法休息。

不久,史思明再次攻陷河洛地区,朝廷非常担忧,又担心外敌逼近京城。有上书的人认为郭子仪对国家有大功,现在残余势力还未清除,不应该将他安置在边缘地区。肃宗深以为然。上元元年,任命郭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但又被鱼朝恩挑拨,事情最终没有实行。上元二年,李光弼在邙山战败,河阳失守。又发生河中军变,杀了他们的统帅李国贞。太原节度使邓景山也被部下杀害。朝廷担心他们联合叛军,非常忧虑。后来的将领未能有效镇压,于是任命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进封为汾阳郡王,出镇绛州。郭子仪到绛州后,擒获了杀害李国贞的凶手王元振及其党羽数十人,并将他们处决。太原的辛云京听说郭子仪处决了王元振,也处决了杀害邓景山的人。因此,河东各镇都遵守法律。

又记载:浑瑊,是皋兰州人,出身于铁勒九姓部落中的浑部。他的父亲浑释之,年轻时就有武艺,跟随朔方军,在边疆积累战功,逐渐升迁至开府仪同三司、宁朔郡王。德宗逃到奉天时,浑瑊带领家人子弟从京城赶到,于是被任命为行侯都虞侯以抵抗朱泚。叛乱平定后,德宗返回皇宫,任命浑瑊为河中尹,河中、绛、慈、隰节度使,封为咸宁郡王。

又记载:马燧,字洵美,是汝州郏城人。他年轻时曾经和几个兄弟一起读书,放下书卷叹息说:‘大丈夫应当在时代中立功,以救济天下,怎么能只是做一个书生呢!’马燧身材魁梧,沉着勇敢,智谋多。后来朱泚叛乱时,马燧守卫太原,因为晋阳王业是在这里兴起,他就引晋水注入城东,在那里建起水塘,敌军来犯时,计算节省了守城的万人。

不久,马燧兼任保宁军节度使,封为北平郡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封建部-卷一-注解

封建: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君主将土地分封给亲族、功臣等,作为他们的封地,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军事支持。封地通常伴随着一定的政治权力和税收权利。

王畿:王畿是指周朝国王直接统治的领土,即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区域。

侯服:侯服是指距离王畿五百里的区域,由诸侯国统治。

甸服:甸服是指距离王畿再往外五百里的区域,由甸侯国统治。

男服:男服是指距离王畿再往外五百里的区域,由男侯国统治。

采服:采服是指距离王畿再往外五百里的区域,由采侯国统治。

卫服:卫服是指距离王畿再往外五百里的区域,由卫侯国统治。

蛮服:蛮服是指距离王畿再往外五百里的区域,由蛮侯国统治。

夷服:夷服是指距离王畿再往外五百里的区域,由夷侯国统治。

镇服:镇服是指距离王畿再往外五百里的区域,由镇侯国统治。

藩服:藩服是指距离王畿再往外五百里的区域,由藩侯国统治。

公:古代官职,指诸侯国中的最高等级,代表公正无私的君主。

侯:侯是周朝的一种封爵,地位低于公,高于伯、子、男。

伯:伯是周朝的一种封爵,地位低于侯,高于子、男。

子:子是周朝的一种封爵,地位低于伯,高于男。

男:男是周朝的一种封爵,地位最低。

太史公:太史公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别称,著有《史记》。

殷:殷是商朝的别称。

高祖:高祖是指汉高祖刘邦。

田横:田横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

齐威王:齐威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即墨大夫:即墨大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员。

邹忌: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谋士。

淳于髡: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谋士。

李广:李广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

王朔:王朔是西汉时期的官员。

陇西太守:陇西太守是负责管理陇西地区的官员。

羌:羌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博士:博士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教育和学术研究。

丁恭:丁恭是东汉时期的官员。

冯勤:冯勤是东汉时期的官员。

王者:王者是指君主,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雷:雷在这里比喻严格的法律或制度。

《禹贡》:《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政治、经济等情况。

徐州:徐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

苴:苴是指用茅草包裹。

汉兴:汉兴是指汉朝建立。

茅土:茅土是指用茅草包裹的土块,作为封赏的象征。

杨骏:杨骏是晋朝的权臣。

石崇:石崇是晋朝的富豪。

何举:何举是晋朝的官员。

慕容垂:慕容垂是十六国时期后燕的开国皇帝。

勾践:勾践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

大夫种:大夫种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官员。

穰侯:穰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权臣。

应侯:应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权臣。

郑桓公:郑桓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

祭仲:祭仲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官员。

秦:秦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国。

汉家:汉家是指汉朝。

《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郑庄公:郑庄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

关:关是指古代的关口,这里指关中地区。

王国:王国是指由诸侯统治的国家。

列侯:古代的一种爵位,指功勋显著的人。

附庸:附庸是指依附于一个强国的小国。

《白虎通》:《白虎通》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儒家经典。

夏:夏是指夏朝,这里指夏代的制度或文化。

百里:古代封地的面积单位,指封地面积为一百里,百里是古代诸侯国的标准封地面积。

七十里:古代封地的面积单位,指封地面积为七十里,与百里类似,是较小的封地面积。

五十里:古代封地的面积单位,指封地面积为五十里,是更小的封地面积。

卿:古代官职,指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代表明理有才干的人。

大夫:古代官职,指诸侯国中的中级官员,代表有才能、能扶助他人的人。

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贤君主,尧以德治天下,舜继位后继续发扬光大。

桀、纣:中国古代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两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封:授予封地,古代君主授予诸侯国或贵族土地和权力的行为。

爵:古代官职,指授予贵族或功臣的爵位,用以表示其地位和荣誉。

殷家:指商朝,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

周爵:指周朝的爵位制度,周朝的爵位分为五等。

公、侯、伯、子、男:周朝的五等爵位,依次代表不同的地位和权力。

内爵:指国内的爵位,即国内的官职。

外爵:指国外的爵位,即国外诸侯国的爵位。

土:指土地,古代封建制度下,土地是封地和爵位的基础。

量其职,尽其才:根据其职位和能力给予相应的爵位。

公正无私:公爵的特点,指君主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

章也,善明也:卿的特点,指卿有才华,善于明辨是非。

大扶,扶进人:大夫的特点,指大夫能够扶助他人,促进人才的成长。

比屋而封:形容封地广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封地。

比屋而诛:形容诛杀广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被诛杀。

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古代的一种奖励制度,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

买爵:古代的一种制度,允许百姓用金钱购买爵位。

武功爵:古代的一种奖励制度,奖励在战争中立功的人。

关内侯:古代的一种爵位,指被封在关内的人。

通侯:古代的一种爵位,指功勋卓著的人。

裂土:指分割土地授予诸侯国或贵族。

南面称孤:指诸侯国君主自称孤王,表示独立统治。

徼一时之权变:指凭借一时的权谋手段取得成功。

诈力:指欺诈和武力。

正道:指正确的道路,正义的行为。

张耳:张耳是西汉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曾为赵王,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支持者之一。

大梁人:大梁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张耳出生于魏国的大梁。

魏公子无忌:魏公子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以贤能著称。

外黄:外黄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庸奴:庸奴在此指地位低下的奴仆。

亡邸父客:亡邸父客指逃亡到别人家中做客。

常山王:常山王是古代的一个封号,指被封为常山国的王。

赵井陉:赵井陉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陈馀:陈馀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与张耳有旧。

赵王:赵王是指被封为赵国的王。

汉二年:汉二年指的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第二年。

齐王:齐王是指被封为齐国的王。

楚:楚是指战国时期的楚国。

荥阳:荥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昌邑:昌邑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钜野泽:钜野泽是古代的一个湖泊,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陈胜:陈胜是秦末起义领袖之一,曾领导起义军推翻秦朝。

沛公:沛公是汉高祖刘邦在起义前的称号。

项籍:项籍是楚汉争霸时期的著名将领,楚霸王。

汉王:汉王是指汉高祖刘邦。

黥布:黥布是楚汉争霸时期的将领,后归汉。

淮南王:淮南王是指被封为淮南国的王。

丰人:丰人是指出生于丰县的人,丰县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番阳令:番阳令是指担任番阳县县令的官员。

番君:番君是对番阳令吴芮的尊称。

诸侯:诸侯是指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

汉中:汉中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将军: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职务,相当于现代的将军。

临江王共尉:临江王共尉是指被封为临江王的共尉。

燕王:燕王是指被封为燕国的王。

长沙王:长沙王是指被封为长沙国的王。

衡山王:衡山王是指被封为衡山国的王。

番阳:番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南阳:南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析、郦:析、郦是古代的两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武关:武关是古代的一个关口,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魏朝:魏朝是指曹魏政权。

晋王:晋王是指司马炎,后来的晋武帝。

王爵:王爵是指被封为王爵的官员。

长乐王:长乐王是指被封为长乐国的王。

天宝:天宝是唐朝的一个年号。

库狄干:库狄干是北齐时期的一个官员。

文宣:文宣是指北齐文宣帝高洋。

段韶:段韶是北齐时期的一位将领。

唐书:《唐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官修史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唐朝的历史。

安禄山:安禄山是唐朝末年的著名叛乱领袖,曾发动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严重破坏。

郭子仪:郭子仪是唐朝著名将领,以忠诚和军事才能著称,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平王率:广平王李俶,是唐朝肃宗的儿子,后来成为唐代宗,曾率军平定叛乱。

长安: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司徒:司徒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三公之一,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代国公:代国公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号,表示对有功之臣的封赏。

天子:天子是古代中国皇帝的称呼,意味着皇帝是天下之主。

肃宗:唐朝皇帝李亨的庙号,他在位期间经历了安史之乱。

乾元元年:唐朝肃宗李亨的年号,标志着唐朝由乱入治的开始。

九节度之师:九节度之师是指唐朝时期九个节度使率领的军队。

安庆绪:安庆绪是安史之乱后期的一个叛军领袖。

中官:中官是指古代中国宫廷中的宦官。

鱼朝恩:鱼朝恩是唐朝时期的宦官,曾干预军务。

社稷:社稷是古代中国对国家和国家的象征,常用来代指国家。

上元元年:唐朝代宗李豫的年号,标志着唐朝的恢复和发展。

李光弼:李光弼是唐朝著名将领,以勇猛和忠诚著称。

邙山:邙山是位于河南省的一座山,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要地。

河阳:河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朔方:朔方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行政区,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和宁夏地区。

河中:河中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北庭:北庭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行政区,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

潞: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仪:仪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泽: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沁:沁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汾阳郡王:汾阳郡王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号,表示对有功之臣的封赏。

浑瑊:浑瑊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忠诚和军事才能著称。

铁勒九姓部落:铁勒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九姓部落是其内部的一个分支。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高级文官。

宁朔郡王:宁朔郡王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号,表示对有功之臣的封赏。

德宗: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他在位期间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重建。

奉天:奉天是唐朝德宗时期的一个临时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朱泚:朱泚是唐朝末年的一个叛军领袖。

河中尹:河中尹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河中地区的行政事务。

节度使:节度使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行政长官,负责一定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咸宁郡王:咸宁郡王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号,表示对有功之臣的封赏。

马燧:马燧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勇猛和智慧著称。

晋阳:晋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晋水:晋水是山西省的一条河流,马燧曾利用晋水进行军事防御。

保宁军节度使:保宁军节度使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行政长官,负责管理保宁军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北平郡王:北平郡王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号,表示对有功之臣的封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封建部-卷一-评注

《唐书》记载了安禄山之乱后,朝廷对郭子仪的赞誉和任命,展现了郭子仪在平定叛乱中的重要作用。首句‘安禄山死,朝廷欲图大举’点明了背景,安禄山之乱虽平,但国家仍需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和恢复。‘诏郭子仪帅师趋京城’体现了郭子仪在朝廷心中的地位,他作为帅师,肩负起平定叛乱的重任。

‘师於潏水之西,与贼将安太清、安守忠战’描绘了郭子仪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京师老幼百万夹道欢叫,涕泣而言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反映了民众对郭子仪的敬仰和期待,也体现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是时河东、河西、河南所盗郡邑皆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说明了郭子仪的功绩,平定了多个郡邑,被封为代国公,彰显了其地位和荣誉。‘入朝,天子遣兵仗戎容迎於灞上,肃宗劳之曰:“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则是对郭子仪功绩的肯定和对其贡献的极大认可。

‘子仪顿首感谢’展现了郭子仪的谦逊和忠诚。‘乾元元年九月,诏子仪与九节度之师讨安庆绪’说明了郭子仪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但‘朝恩害子仪之功,媒蘖之,召还京师’则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郭子仪虽被召回,但‘乃心王室,以祸难未平,不遑寝息’仍表明了他对国家的忠诚。

‘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朝廷旰食,复虑蕃寇逼迫京畿’描绘了国家面临的危机,‘言事者以子仪有社稷大功,今残蘖未除,不宜置之散地’则是对郭子仪的再次肯定,朝廷对他的依赖和信任。‘肃宗深然之’表明了皇帝的认同。

‘上元元年,以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再次体现了郭子仪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但‘复为朝恩所间,事竟不行’则反映了宫廷斗争的复杂性。‘上元二年,李光弼兵败於邙山,河阳失守’说明了国家面临的困境,‘恐其合从连贼,朝廷深忧之’反映了朝廷的焦虑。

‘遂用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是对郭子仪的再次重用,‘子仪至绛,擒其杀国贞贼王元振数十人,并诛之’则是对其能力的肯定。‘太原辛云京闻子仪诛元振,亦诛害景山者’反映了郭子仪的影响力。

‘由是河东诸镇率皆奉法’说明了郭子仪的治理效果,他的行动得到了其他节度使的效仿,维护了国家的稳定。接下来的两段分别介绍了浑瑊和马燧的事迹,两位都是唐朝的将领,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唐朝将领的英勇和忠诚,以及他们在国家安定和战乱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封建部-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6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