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十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十二-原文

《尚书·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语奥义,其归一揆。

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

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

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左氏传》曰:’晋荀跞如周,籍谈为介。王谓籍谈曰:’昔高祖孙伯黡司晋之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汝司典之后,何故忘之?’

‘《汉书·艺文志》曰:’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韦昭曰:谓左氏、公羊、穀梁、邹氏、夹氏也。)《诗》分为四,(韦昭曰:谓毛氏、齐、鲁、韩也。)《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於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又曰:《古文尚书》藏於壁中。师古注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论语》、《孝经》於夫子堂壁中,而《汉记》曰孔鲋所藏。二说不同,未知孰是也。又后汉王莽征陈咸,咸遂称疾笃,於是乃敛其家律令文书,藏於壁中也。’

‘《后汉书》曰:’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伙覃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珍衣囊徼名,嫌疑之间,诚先贤之所慎。’恢乃止,抚其首曰:’吴氏世不乏季子矣。’

‘《魏志》曰:’王修家不满斗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也。’

‘《蜀志》曰:’向朗字巨达。潜心典籍,积聚篇卷,於时最多也。’

‘《后唐书》曰:’李谿者,博学多通,文章秀绝,家有奇书,时号’季书楼’。’

‘《吕氏春秋》曰:’《先识览》桀将亡,太史令终古执其图书而奔于商;纣将亡,内史向挚载其图法出奔周。’

‘《穆天子传》曰:’癸巳,至於群玉之山,容成氏之所守。山阿平无隘,四中绳。(言皆平直。)先王谓之策府。(言往古帝王以为藏策之府,所谓藏之名山者。)’

‘《庄子》曰:’孔子西藏书於周室,(藏其所著书于周者。)子路谋曰:’由闻周家征藏史有老聃者,(征藏,藏名也。)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当试焉。’孔子至老聃之门,而老聃不许也。’

‘《博物志》曰:’刘德治淮南王狱,得《枕中鸿宝秘书》,及其子向咸共奇之。德信黄白之术可成,谓神仙之道可致,卒亦无验,乃以罹罪。’

又曰:太古书今见存者,有神农《山海经》。《山海经》或云禹所作,《素问》黄帝作,《连山》、《归藏》夏所作,周时曰《易》。蔡邕云《礼记·月令》,周公所作。《证法》、《司马法》亦云周公所作。’

‘《论衡》曰:’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哭虚也。案图书文章,与书何异?鬼神恶书则河出图,何也?若不恶为书,何忽致怪?或作书时会鬼哭雨粟也耳。’

‘伏滔《北征记》曰:’皇天坞北,古时陶穴。晋时有人逐狐入穴,行十里许,得书二千馀卷。’

‘《金楼子》曰:’有细书《周易》、《尚书》、《周官》、《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各一部,又写《前汉》、《史记》、《三国志》、《晋阳秋》、《庄子》、《老子》、《肘后方》、《离骚》等合六百三十四卷,悉在一巾箱中,书极精细。’

又曰:’吾今年四十六岁,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也。河间之伴汉室,颇谓过之也。(此金楼子自称也。)’

‘《刘向别传》曰:’雠校者,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

‘《左传》曰:’晋师闰月济於阴板。杜预注云:’长历推之,此年无闰月,疑为’门五日’,五字上与门合也。’

‘《吕氏春秋》曰:’有读史者:’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之与三相近,豕之与亥相似。’至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汉书·艺文志》曰:’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於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抱朴子》曰:’书三写以’鲁’为’胄’,以’帝’为’虎’。’

‘刘向《七略》曰:’古文或误以’见’为’典’,以’陶’为’阴’,如此类多。’

颍容《春秋例》曰:汉兴,博物洽闻著述之士,前有司马迁、扬雄、刘歆,后有郑众、贾逵、班固,近即马融、郑玄。

其所著作违义正者,迁尤多阙略。

举一两事以言之;《史记》不识毕公文王之子,而言’与周同姓’;扬雄著《法言》不识六十四卦,云’所从来尚矣’。

《后汉书》曰:和熹邓太后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昼省王政,夜则诵读。

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儒刘珍等,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五十馀人,诣东观雠校传记。

《蜀志》曰:向朗字臣达。年八十,手自校书,刊定谬误也。

《晋书》曰:郑默字思元。起家秘书郎,考核旧文,删省浮秽。

中书令虞松谓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

又曰:齐王攸以礼自拘,鲜有过事。

就人借书,必手刊其缪,然后反之。

《后周书》曰:元伟,世宗初拜师氏中大夫,受诏於麟趾殿刊正经籍。

又曰:明帝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

及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学者八十馀人,於麟趾殿刊校经史,又捃采众书,自羲农以来讫于魏末,叙为《世谱》,凡五百卷云。

所著文章十卷。

《唐书》曰:褚元量以内库旧书,自高宗代即藏在宫中,渐致遗逸,奏请缮写刊校,以引经籍之道。

於是上令於东都乾元殿前施架排次,因大加搜写,广求天下异本,数年间,四部完备。

又曰:贞观中,颁五经於天下。

初,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前中书侍郎颜师古刊正之。

及成,又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讨论得失。

时诸儒习师说,舛谬已久,皆窃议非之。

於是异端蜂起,师古一一辩答,取晋宋古本以相发明,所立援据详明,或出其意表,诸儒皆惊所未闻,叹服而去。

太宗善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十二-译文

《尚书·序》说:古时候,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开始画八卦,创造文字,用来代替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记录政治事务。从此,文献书籍就产生了。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籍,称为《三坟》,讲述的是大道;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籍,称为《五典》,讲述的是常道;至于夏、商、周的书籍,虽然设立了教育,但语言高雅,含义深远,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历代都珍视它们,把它们当作重要的教诲。八卦的解说,称为《八索》,是为了寻求其含义。九州的志书,称为《九丘》;‘丘’意味着聚集,是说九州所有的,土地上生长的,气候适宜的,都聚集在这本书中。《春秋左氏传》说:‘楚国的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就是指上古帝王的遗书。

《左氏传》说:晋国的荀跞到周朝去,籍谈作为副使。王对籍谈说:‘以前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的档案,作为重要的政治事务,所以称为“籍氏”。你作为典籍的后人,为什么忘记了?’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去世后,微言大义失传,七十子去世后,大义分散,所以《春秋》分为五家,(韦昭说:指左氏、公羊、穀梁、邹氏、夹氏等。)《诗经》分为四家,(韦昭说:指毛氏、齐、鲁、韩等。)《易经》有多个流派。战国时期,真伪混淆,诸子百家的言论,纷纷杂乱。到了秦国,对此感到忧虑,于是焚烧了文献,来愚化百姓。汉朝兴起后,改变了秦朝的错误,大规模收集书籍,广泛开辟献书之路。到了汉武帝时期,书籍缺失,简牍破损,礼乐崩坏,皇帝叹息说:‘我非常痛心!’于是建立了藏书制度,设置了抄写书籍的官员,下至诸子百家的传说,都充实了秘府。

又有人说:《古文尚书》藏在墙壁中。师古注释说:‘《家语》说:孔腾字子襄,害怕秦朝法律严厉,把《尚书》、《论语》、《孝经》藏在孔子的堂屋墙壁中,而《汉记》说孔鲋所藏。两种说法不同,不知道哪个是对的。还有后汉王莽征召陈咸,陈咸于是称病重,于是整理他家的律令文书,藏在墙壁中。’

《后汉书》说:吴祐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他的父亲吴恢担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他们一起用杀青简来抄写经书,吴祐劝阻说:‘大人越过五岭,远在海边,那里的风俗确实简陋,但以前有很多珍奇的东西,上面为国家所怀疑。这本书如果完成,那么载入的将是两份。以前马援因为薏苡引起诽谤,王阳因为珍奇的衣物而闻名,在嫌疑之间,确实是先贤所谨慎的。’吴恢于是停止了,抚摸着他的头说:‘吴家世世代代不乏有才华的人。’

《魏志》说:王修家里不满一斗的粮食,却有几百卷书。太祖曹操感叹说:‘士人不是随便就能有名声的。’

《蜀志》说:向朗字巨达。他潜心研究典籍,积累了很多书籍,当时最多。

《后唐书》说:李谿,博学多才,文章才华横溢,家里有奇特的书籍,当时被称为‘季书楼’。

《吕氏春秋》说:《先识览》记载:夏桀将要灭亡时,太史令终古拿着他的图书逃到商朝;商纣将要灭亡时,内史向挚带着他的图法逃到周朝。

《穆天子传》说:癸巳年,到达群玉之山,是容成氏守护的地方。山腰平坦无障碍,四边都是平直的。(意思是说都很平直。)先王称之为策府。(意思是说古代帝王把这里当作藏策的地方,所谓藏在名山之中。)

《庄子》说:孔子想要把书藏在周室,(藏他所写的书于周室。)子路出主意说:‘我听说周家征藏史有老聃这个人,(征藏,藏名也。)他辞官回家。夫子想要藏书,就应该试探一下。’孔子到了老聃的家门口,老聃却不允许。

《博物志》说:刘德审理淮南王刘安的案件,得到了《枕中鸿宝秘书》,以及他的儿子刘咸一起觉得它很奇特。刘德相信黄白之术可以成功,认为神仙之道可以实现,但最终也没有验证,结果因此获罪。

又有人说:太古时期的书籍现在还存在,有神农的《山海经》。《山海经》有人说大禹所作,《素问》是黄帝所作,《连山》、《归藏》是夏朝所作,周朝时称为《易经》。蔡邕说《礼记·月令》是周公所作。《证法》、《司马法》也说是周公所作。

《论衡》说:仓颉造字时,天上下起了谷子,鬼神哭泣。(案:图书文章,与字书有何不同?鬼神讨厌字书,那么河出图,这是为什么?如果不讨厌字书,为什么会突然出现怪异现象?或许是在写书的时候,鬼神哭泣,天上下起了谷子吧。)

伏滔《北征记》说:皇天坞北,古时候有陶穴。晋朝时有人追逐狐狸进入洞穴,走了大约十里,得到了两千多卷书。

《金楼子》说:有细小的《周易》、《尚书》、《周官》、《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各一部,又抄写了《前汉》、《史记》、《三国志》、《晋阳秋》、《庄子》、《老子》、《肘后方》、《离骚》等共六百三十四卷,全部装在一个小箱子中,书籍非常精致。

又有人说:我今年四十六岁,收集书籍已经四十年了,得到了八万卷书。河间之伴汉室,认为我超过了他们。(这是金楼子自称。)

《刘向别传》说:校对书籍的人,一个人拿着原文,一个人读出来分析,就像仇人相对,所以称为‘雠’。

《左传》说:晋国军队在闰月的阴板渡河。杜预注释说:‘长历推算,这一年没有闰月,怀疑是“门五日”,五个字上面与“门”字合并。’

《吕氏春秋》说:有读史的人说:“晋国军队三豕渡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己和三相近,豕和亥相似。”到了晋国询问,却说是晋国军队己亥日渡河。

《汉书·艺文志》说:成帝下诏让光禄大夫刘向校对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对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对术数,侍医李柱国校对方技。每一本书校对完毕,刘向就列出其篇目,概括其大意,记录下来并上奏。刘向去世后,哀帝又让刘向的儿子奉车都尉刘歆继续他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汇总群书,并上奏他的《七略》,所以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抱朴子》说:书三次抄写后,“鲁”变成了“胄”,“帝”变成了“虎”。

刘向《七略》说:古文有时把“见”误写成“典”,把“陶”误写成“阴”,如此之类很多。

颍容在《春秋例》中说:汉朝兴起后,那些博学多闻、擅长著述的人,以前有司马迁、扬雄、刘歆,以后有郑众、贾逵、班固,近一些的有马融、郑玄。他们所写的著作中,司马迁的书中有很多缺失和遗漏。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史记》中不认识毕公和文王之子,却说是与周同姓;扬雄在《法言》中不认识六十四卦,却说‘它的起源已经很久远了’。

《后汉书》记载:和熹邓太后跟随曹大家学习经书和天文算数,白天处理国家政事,晚上则读书。但她担心有错误,害怕不符合典章制度,于是广泛挑选了刘珍等儒者,以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五十多人,到东观进行校对传记。

《蜀志》记载:向朗字臣达,八十岁时亲自校对书籍,纠正错误。

《晋书》记载:郑默字思元,起初担任秘书郎,考核旧文献,删除冗余的内容。中书令虞松对他说:‘从现在开始,朱笔和紫笔的区别就明显了。’

《晋书》又记载:齐王攸以礼自守,很少有过失。借别人的书,一定会亲手删除其中的错误,然后再归还。

《后周书》记载:元伟在世宗初年被任命为师氏中大夫,受命在麟趾殿修订经典。

《后周书》又记载:明帝从小就好学,广泛阅读书籍,擅长写文章,文采斐然。即位后,召集了八十多位有文学才能的公卿以下官员,在麟趾殿校对经史,又搜集了许多书籍,从伏羲神农时代到魏朝末年,编撰了《世谱》,共五百卷。他所著的文章有十卷。

《唐书》记载:褚元量因为内库中的旧书从高宗时代开始就藏在宫中,逐渐遗失,于是上奏请求抄写和校对,以推广经籍之道。于是皇帝下令在东都乾元殿前搭建书架排列书籍,趁机大规模搜集抄写,广泛寻找天下的不同版本,几年内,四部书籍都齐全了。

《唐书》又记载:贞观年间,向天下颁布五经。起初,太宗认为经籍距离圣人的时代已经很久远,文字出现了很多错误,于是下诏让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进行校对。完成后,又下诏让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召集儒者们讨论得失。当时儒者们习惯了前人的说法,错误已经很久了,都私下议论并反对。于是各种异端观点纷纷出现,颜师古一一进行辩论回答,引用晋宋时期古本进行说明,所提出的证据详实明确,有的甚至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儒者们对此都感到惊讶,赞叹而去。太宗对此表示赞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十二-注解

伏羲氏: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被尊为文化始祖,以画八卦、造书契等文明创举著称。

八卦:由伏羲氏所创,由八个基本图形组成,象征着宇宙间的各种事物和变化,是古代哲学、宗教和占卜的基础。

书契:古代的文字符号,用于记录和传达信息。

三坟:古代文献的总称,指伏羲、神农、黄帝三代的经典著作,被认为是阐述大道的书籍。

五典:古代文献的总称,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五代的经典著作,被认为是阐述常道的书籍。

夏、商、周: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阶段。

八卦之说:指对八卦的解说和阐释,即《八索》。

九州:古代中国的地理划分,指九个大的行政区域。

丘:小山,这里指书籍中的篇章。

《春秋左氏传》: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著作,是《春秋》的注解之一,由左丘明所著。

籍谈:古代的官员,这里指晋国的一位官员。

《古文尚书》: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是《尚书》的一部分,因用古文书写而得名。

师古:古代的学者,这里指对《古文尚书》进行注释的学者。

《家语》:古代的一部文献,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孔鲋:古代的学者,与孔腾有关。

吴祐:古代的官员,以清廉著称。

马援:东汉时期的将领,因薏苡事件而闻名。

王阳:东汉时期的官员,因珍衣囊事件而闻名。

太祖:指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向朗:向朗,蜀汉学者,曾任蜀汉秘书监。

李谿:后唐时期的学者,以博学多通著称。

《吕氏春秋》:古代的一部综合性著作,由吕不韦主持编纂。

《穆天子传》:古代的一部历史传说书籍,记载了周穆王西巡的故事。

《庄子》: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由庄子所著。

《博物志》:古代的一部综合性著作,记载了各种奇闻异事。

《证法》、《司马法》:古代的兵书,被认为是周公所著。

仓颉:古代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汉字的创造者。

《论衡》: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由王充所著。

伏滔:古代的文学家,著有《北征记》。

《金楼子》:古代的一部综合性著作,作者不详。

雠校:雠校,指校对书籍。

闰月:农历中的一种月份,用于调整农历与太阳年之间的差异。

杜预:古代的学者,对《左传》进行注解。

子夏:孔子的弟子,以博学著称。

刘向:西汉时期的学者,曾任光禄大夫,负责整理书籍。

任宏:西汉时期的官员,负责整理兵书。

尹咸:西汉时期的官员,负责整理术数。

李柱国:西汉时期的官员,负责整理方技。

哀帝:西汉时期的皇帝。

刘歆:刘歆,西汉末年史学家,著有《七略》等。

《七略》:刘歆整理的书籍分类目录。

《抱朴子》:古代的一部道教著作,由葛洪所著。

《北征记》: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由伏滔所著。

颍容:颍容,古代文学家,曾任太常博士,著有《春秋例》等。

春秋例:春秋例,指春秋时期的史书体例,包括编年体、纪传体等。

汉兴:指汉朝建立,即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博物洽闻:博物,指博学多才;洽闻,指见闻广博。

著述之士:指有著作的学者。

司马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扬雄:扬雄,西汉末年文学家,著有《法言》等。

郑众:郑众,东汉学者,著有《周易注》等。

贾逵:贾逵,东汉学者,著有《左传注》等。

班固:班固,东汉史学家,著有《汉书》。

马融:马融,东汉学者,著有《毛诗注》等。

郑玄:郑玄,东汉学者,著有《周礼注》等。

违义正:违义,指违背正义;正,指正确。

阙略:阙略,指缺失或简略。

和熹邓太后:和熹邓太后,东汉时期邓太后的谥号。

曹大家:曹大家,东汉时期曹大家(曹大家,曹嵩之女,曹操之妹)。

经书:经书,指儒家经典,如《易经》、《尚书》等。

天文算数:天文,指天文学;算数,指数学。

谬误:谬误,指错误。

典章:典章,指规章制度。

刘珍:刘珍,东汉学者,曾任光禄勋。

博士: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经学。

议郎:议郎,古代官名,负责议论国事。

四府掾史:四府,指东汉时期的四辅官;掾史,指官署中的低级官员。

东观:东观,东汉时期的皇家图书馆。

传记:传记,指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书籍。

臣达:臣达,向朗的字。

刊定:刊定,指校订、订正。

郑默:郑默,晋朝学者,曾任秘书郎。

思元:思元,郑默的字。

秘书郎:秘书郎,古代官名,负责秘书工作。

考核:考核,指审查、检查。

删省:删省,指删减、省略。

浮秽:浮秽,指不切实际、冗余的内容。

中书令:中书令,古代官名,负责中书省事务。

虞松:虞松,晋朝大臣,曾任中书令。

朱紫别:朱紫别,比喻分辨是非、善恶。

齐王攸:齐王攸,晋朝宗室,曾任齐王。

缪:缪,通“谬”,指错误。

元伟:元伟,后周学者。

世宗:世宗,后周皇帝宇文邕的谥号。

师氏中大夫:师氏中大夫,后周官名。

诏:诏,皇帝的命令。

经籍:经籍,指儒家经典。

麟趾殿:麟趾殿,后周宫殿名。

明帝:明帝,后周皇帝宇文邕之子宇文赟的谥号。

属文:属文,指写作。

捃采:捃采,指搜集、摘录。

羲农:羲农,指伏羲和神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王。

魏末:魏末,指魏国末年。

世谱:世谱,指记载世系的书。

四部:四部,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四部儒家经典。

经籍之道:经籍之道,指研究儒家经典的方法。

乾元殿:乾元殿,唐代宫殿名。

颜师古:颜师古,唐代学者,曾任中书侍郎。

尚书左仆射:尚书左仆射,唐代官名,负责尚书省事务。

房玄龄:房玄龄,唐代大臣,曾任尚书左仆射。

师说:师说,指师承的说法,即古代学术的传承方式。

舛谬:舛谬,指错误、不合逻辑。

晋宋古本:晋宋古本,指晋代和宋代的古书版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十二-评注

颍容《春秋例》中提到的汉兴时期,博物洽闻的著述之士,如司马迁、扬雄、刘歆等,他们的著作在违义正方面存在阙略。司马迁在《史记》中未能识别毕公文王之子,却称其为“与周同姓”,这体现了古代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可能由于资料不足或个人理解偏差,导致记载失实。扬雄在《法言》中提到六十四卦,却称其为“所从来尚矣”,这反映出古代学者在学术传承中可能存在误解或遗忘,导致对经典的理解出现偏差。

《后汉书》记载了和熹邓太后学习经书和天文算数的情景,她在白天处理政务,夜晚则勤奋读书。她担心自己的学习可能存在谬误,害怕违背典章,因此挑选了五十多位儒者进行雠校传记,这体现了古代学者对学术严谨性的重视,以及对典籍准确性的追求。

《蜀志》中提到的向朗,年八十时仍亲自校书,刊定谬误,这反映出古代学者对学术传承的敬畏和对知识的尊重,即便年事已高,仍致力于学术的完善。

《晋书》中郑默的记载,他作为秘书郎,考核旧文,删省浮秽,中书令虞松称赞他的工作使得“朱紫别矣”,这表明古代学者在整理文献时,注重去伪存真,力求学术的纯净。

齐王攸借书时,必手刊其缪,然后返之,这体现了古代学者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即使是借阅他人的书籍,也要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

《后周书》中元伟受诏于麟趾殿刊正经籍,明帝则集公卿及文学者于麟趾殿刊校经史,并撰写《世谱》,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学者对经籍的重视,以及对学术传承的重视。

《唐书》中褚元量奏请缮写刊校内库旧书,以引经籍之道,这体现了古代学者对文献保存和传播的重视,以及对学术发展的贡献。

贞观中,太宗颁布五经于天下,并诏令颜师古刊正经籍,这反映了古代皇帝对学术的支持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颜师古在刊正经籍时,引用晋宋古本以相发明,体现了古代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态度和对古代文献的尊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6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