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十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十一-原文

○谈论

《史记·儒林传》云:清河王太傅辕固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曰:’不然。桀、纣虐乱,天下之人心归汤、武,汤、武诛桀、纣,非受命谓何?’黄生曰:’冠虽弊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臣下不能匡过以尊主而诛代,非弑而何?’辕固曰:’必若云,是高祖代秦耶?’于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也;学者不言汤、武受命,不为非也。’

《汉书·儒林传》曰: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讷於口,上使与舒议,不如仲舒。

又曰:扬雄为人简易佚荡,不能剧谈而好深沉之思也。

又曰: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之,今不及也。’

《东观汉记》曰:尹敏与班彪相厚,每相与谈,常奠案不食,昼即至暝,夜即彻旦。

《晋书》曰:潘京字世长。举秀才,到洛。尚书令乐广,京州人也,共谈累日,深叹其才,谓京曰:’君天才过人,恨不学耳。若学,必为一代谈宗。’京感其言,遂勤学不倦。时武陵太守戴昌亦善谈论,与京共谈,假借之。昌以为不如己,笑而遣之,令过其子若思。京方极其言论,昌窃听之,乃叹曰:’才不可假。’遂父子俱辱焉。

又曰: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又曰:乐广尝与裴頠清言,欲以理服之,而頠辞论丰博,广笑而不言。时人谓頠为’言谈林薮’。

又曰:朝贤尝上巳禊饮,或问王济’昨游有何言谈’,济曰:’张华善说《史》、《汉》;裴頠论前言往行,靡靡可听;王戎,子房、季札之间,超然玄箸。’

又曰:王衍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曰:’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

又曰:胡母辅之宇彦国,与王澄等为友。澄尝与人书曰:’彦国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诚为后进领袖也。’

又曰:赵孟字长舒。为尚书都令史,善於清谈,其面有疵黯。时人言:诸事不决,皆当问疵面。

又曰:裴遐善言玄理,音辞清畅,泠然若琴瑟。尝与河南郭象谈论,一座嗟服。

又曰:殷仲堪能清言,每云:’三日不读《道德论》,便觉舌本间强。’

《晋中兴书》曰:殷浩弱冠与京兆杜人并有美誉,善言玄理。又庾元规少好黄老,能言玄理,时人方之夏侯泰初。

又曰:谢弈女道韫,王凝之妻也。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辞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以青绫步障自蔽,申献之前义,客不能屈。

又曰:孙盛年十岁,避难渡江,及长,博学善理。於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尝诣浩谈论,对食奋尾,毛悉落饭中,食冷而复暖者数四,至暮忘食,理竟不定。

沈约《宋书》曰:高祖少事戎旅,不涉经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也。郑解之难必切至,未尝假借,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高祖或时惭恧变色动容,既而谓人曰:’我本无术学,谈义尤浅,比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惟郑不尔,独能尽人之意。甚以此感之。’时人谓之’格佞’。

《宋书》曰:谢灵运辩博,辞义锋起。王惠尝与之谈,时然后言。时荀伯子在座,退而告人曰:’灵运固自萧散,直上王郎,有如万顷陂焉。’

又曰:《谢瞻传》曰: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其方。谓瞻曰:’非汝莫能。’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便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曰:’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

又曰:张敷好读玄言,兼属文论。弱冠,初父邵使与高士南阳宗少文谈系象,往复数番,少文欲屈。握麈尾叹曰:’吾道东矣。’於是名价日重。

《后周书苏绰传》曰:属太祖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喜,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於是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也。’

又曰:裴文举字道裕。少忠谨,涉猎经史。总管韦孝宽特相钦重,每与谈论,不觉膝前於席。

又曰:寇隽字祖俊,上谷平昌人也。世宗尚儒重德,特钦赏之。与相见,同席而坐,因顾访洛阳故事。俊容止端详,音韵清朗,帝与之谈,不觉为之前席。

《齐书·刘绘传》曰:永明末,都下人士盛为文章谈义,皆凑竟陵西邸。绘为后进领袖。时张融以言辞辩健,周颙称为’清绮’,而绘音采赡丽,雅有风则。时人为之语曰:’三人共宅夹清漳,张南周北刘中央。’言其处二人间也。

又曰:张绪性清淡,善谈玄。王俭尝云:’绪过江所未有,北士可求之耳。不知陈仲弓、黄叔度能过之不?’

《三国典略》曰:陈袁宪,枢之弟也。

幼聪敏好学。

梁武帝修建庠序,别开五馆。

其一馆在宪宅西,常招弘诸生与之谈论,每有新义,出人意表。

国子博士周弘正谓宪父君正曰:’贤子今兹欲策试不?’

君正曰:’经义犹浅,未敢令试。’

居数日,君正遣门下客岑文豪与宪候弘正,将登讲座,弟子毕集,乃授宪麈尾。

时谢歧、何妥在坐,弘正谓曰:’二贤虽穷奥赜,得无惮此后生耶?’

何、谢递起义端,宪酬对闲敏,神色自若。

弘正因谓文豪曰:’卿还谘袁,吴郡此郎已堪见代为博士矣。’

《梁书》曰:沈约,齐初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所奉主即齐文惠太子。

太子入居东宫,为步兵校尉,管书记。

时东宫多士,约特蒙亲遇。

时王侯列宫或不得进,约每以为言。

太子曰:’吾平生懒起,是卿所悉,得卿谈论,然后忘寝。卿欲我夙兴,可恒早入。’

又曰:简文在东宫召戚衮讲论,又尝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疑,次令中庶子徐摛骋大义,间以剧谈。

摛辞辩从横,难以答抗,诸儒慑气。

时衮说朝聘义,摛与往复,衮精采自若,应答如流,简文深嘉叹之。

《隋书》曰:辛彦之拜礼部尚书,与秘书监牛弘撰《新礼》。

吴兴沈重名为硕学,高祖尝令彦之与重论议,重不能抗,於是避席而谢之,曰:’辛君所谓金城汤池,无可攻之势。’

高祖大悦。

《唐书》曰:杨绾凡所知友皆一时名士,或造之者,清谈终日,未尝及名利;或有客欲以世务干者,绾言必玄远,不敢发词,内愧而退。

大历中,德望日崇,天下雅正之士争趋其门,至有数千里来者。

《庄子》曰: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将何规哉?’

孔子曰:’吾与汝处於鲁之时,人用意如飞鸿者,吾走狗而逐之;用意如井鱼者,吾为钩缴以投之。吾今见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余口张不能噏,舌出不能缩,又何视哉?’

《战国策》曰:苏秦说李兑,明日复见,抵掌而谈。

兑送秦明月之珠,和氏之壁。

《抱朴子》曰:王充所作《论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

蔡伯喈尝到东江,见之,叹其高文,度越诸子,恒爱玩,而独秘之。

及还中国,诸儒觉其谈论更远,嫌得异书。

或搜求其隐处,果得《论衡》,捉取数卷将去。

伯喈曰:’惟我与尔共之,勿广也。’

《管辂别传》曰:辂父为琅琊长。

辂时年十五,琅琊太守单子春雅有才度,闻辂一时之俊,欲得相见。

辂父即遣辂造之。

大会宾客百馀人,坐上有能言之士,辂问子春:’府君多嘉客,有雄贵之姿。辂既年少,胆志未刚,若相观,惧失精神。先饮三升清酒,尽之然后而言。’

子春大喜,便酌三升酒,独使饮之。

酒尽之后,问子春:’今欲与辂为对者,府君耶?四坐之士耶?’

子春曰:’吾自欲与卿旗鼓相当。’

辂言始读《诗》、《论》、《易》,学问微浅,未能上引圣人之道,陈周汉之事,但论金木水火土鬼神之情耳。

子春言:’此最难者,而卿以为易耶?’

於是唱大论之端,遂造阴阳,文彩泛流,枝叶横生,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子春及众士互相攻劫,请难风起,而辂人人答对,言皆有餘。

至日向暮,酒食不行。

於是发声徐州,号之’神童’。

又冀州刺史裴徽召辂为文学从事,相见清论,终日不觉罢倦。

再相见,转为治中。

四相见,转为别驾。

前至十月,举为秀才。

《物理论》曰:夫虚无之谈,无异春蛙秋蝉,聒耳而已。

《荆州先德传》曰:庞士元师事司马德操。

德操蚕月躬采桑后园,士元往助之,因与共谈。

元善神,遂移日忘餐。

德操於是异之。

《世说》曰: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

时谈客盈坐,王弼年未弱冠,往见之。

晏闻来,倒履出户迎之。

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理极,可得复难不?’

弼作难,一坐便以为屈。

於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也。

又曰:卫玠字叔宝。

少有名理。

琅琊王平子高气不群,遗世独遨,每闻君之语议至乎理会之间,要微之际,辄绝倒於坐。

前后三闻,为之三倒。

时人遂曰:’卫君谈道,平子三倒。’

及君年长,论者以为出於王武子之右,世咸谓’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

玠於武昌见大将军王敦,与之谈论,弥日信宿。

敦顾谓僚属曰:’昔何王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有正始之音。清言胜咏,亹亹入微,平叔在,当复倒矣。’

又曰:孝武将讲《孝经》,谢太傅与诸人私逆讲师。

车武子谓袁彦伯曰:’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

袁曰:’必无此嫌。’

车曰:’何以知尔。’

袁曰:’何尝见明镜疲於屡照,清流挠於惠风也?’

郭子曰:张凭举孝廉,出京,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

欲诣刘真长,乡里及同举者咸共哂之。

张遂径往诣刘。

既前,处之下坐,通寒温而已。

真长方洗濯料事,神意不接。

良久,张欲自发而未有其端。

顷之,王长史诸贤来诣,言各有隔而不通处,张忽遥於末座判之,言约皆远便,足以畅彼我之怀。

举坐皆惊。

真长延之上坐,遂清言弥日。

因留宿,遂复至晓。

张退,刘曰:’卿且前去,我正尔往取卿共诣抚军。'(抚军,简文。)

张既还船,同旅笑之曰:’卿何许宿还。’

张笑而不答。

须臾,真长至,遣教觅张孝廉船。

同旅惋愕。

既同载,俱诣抚军。

至门,刘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抚军,简文。)

既前,抚军与之语言,咨嗟称善,数日乃止。

曰:’张凭劲粹,为理之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又曰:范玄平(字玄平。)在简文坐,谈欲屈,引长史曰:(长史,王仲祖。)’卿助我。’

王曰:’此非拔山之力所能助也。’

《异苑》曰:陆机初入洛,次河南偃师,时久结阴,望道左人居,因往投宿。

见一年少置《易》投壶,与机谈,机心伏之,而无以酬抗。

既晓便去。

税骖逆旅,问妪,妪曰:’此东数十里无村落,正是山阳山王家墓耳。’

机乃怪,还睇昨路,空野霾云,拱木蔽日。

知所遇者信王弼也。

又曰:陆云独於空草中,忽见一家墙院整顿。

云时饥乏,因而诣前。

见一年少可二十馀,风姿可嘉,论叙平生,不异於人。

寻其说《老子》,极有辞致。

云出,临别语云:’我是山阳王辅嗣。’

云出门,还望向处,正是一冢。

云始谓俄顷,已经三日。

《幽明录》曰:阮瞻素秉无鬼论,世莫能难。

每自谓理足可以辩正幽明。

忽有一鬼通姓名作客诣阮,寒温毕,聊谈名理。

客甚有才情,末及鬼神事,返覆甚苦,遂屈。

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独言无?即仆便是鬼。’

於是忽变为异形,须臾消灭。

阮默然,意色大恶。

后年馀病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十一-译文

《史记·儒林传》记载:清河王太傅辕固因研究《诗经》而在孝景时期成为博士。他曾经与黄生争论,黄生说:‘汤和武王并非受到天命,而是通过杀戮上位者来夺取权力。’辕固反驳说:‘不是这样的。桀和纣暴虐无道,天下的人民都归心于汤和武王,他们诛杀了桀和纣,如果不是天命,那又是什么?’黄生说:‘帽子即使破旧也要戴在头上,鞋子即使新也要穿在脚上。这是因为有上下之分。现在桀和纣虽然失德,但仍然是君主;汤和武王虽然圣明,但仍然是臣子。臣子不能纠正君主的过错而尊崇君主,反而诛杀君主,这难道不是弑君吗?’辕固说:‘如果按照你的说法,那么汉高祖取代秦朝也是弑君了吗?’于是皇帝说:‘吃肉不吃马肝,并不意味着不知道肉的味道;学者不谈论汤和武王是否受到天命,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错误的。’

《汉书·儒林传》说:在武帝时期,江公和董仲舒都精通五经,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擅长写作。江公口才笨拙,皇帝让他和董仲舒一起讨论,结果不如董仲舒。

又记载:扬雄为人简单随和,不善长激烈的辩论,而喜欢深思熟虑。

又记载:贾谊被征召进见孝文帝,当时孝文帝正在接受洗浴,坐在宣室中,皇帝趁机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详细地解释了其中的道理。到了半夜,皇帝靠近贾谊,讨论结束后,皇帝说:‘我好久没见到贾谊了,自以为比不上他,现在看来确实不如他。’

《东观汉记》说:尹敏和班彪关系很好,经常一起谈论,常常放下饭碗不吃,白天一直谈到晚上,晚上谈到天亮。

《晋书》说:潘京字世长。他考中秀才后到洛阳。尚书令乐广是京州人,和潘京一起谈论了好几天,非常赞赏他的才华,对潘京说:‘你的天赋过人,遗憾的是没有好好学习。如果你学习,一定能成为一代谈论的领袖。’潘京被他的话感动,于是勤奋学习不倦。当时武陵太守戴昌也擅长谈论,和潘京一起谈论,向他请教。戴昌认为不如自己,笑着打发他走,让他去见自己的儿子戴若思。潘京正发表自己的观点,戴昌偷偷地听,于是感叹说:‘才华是不能借用的。’于是父子俩都受到了羞辱。

又记载:郭象,字子玄。他年轻时就很有才智,喜欢老子和庄子的学说,擅长清谈。太尉王衍常常说听郭象说话就像听瀑布流水,源源不断。

又记载:乐广曾经和裴頠进行清谈,想要用道理说服他,但裴頠的言辞丰富而博学,乐广笑着不说话。当时的人称裴頠为‘言谈的渊薮’。

又记载:朝中的贤人们曾经在三月三上巳节举行禊饮,有人问王济‘昨天游玩有什么谈话’,王济说:‘张华擅长讲解《史记》和《汉书》;裴頠谈论前人的言行,听起来令人陶醉;王戎,他的言谈介于子房和季札之间,超然脱俗。’

又记载:王衍擅长玄学辩论,只谈论《老子》和《庄子》。他经常拿着玉柄麈尾,颜色和手一样。如果义理有不安之处,他会立即改正。世人称他为‘口中雌黄’。朝野上下都认为他是当世的龙门。

又记载:胡母辅之字彦国,和王澄等人是朋友。王澄曾经写信给人说:‘彦国说话如锯木屑般不断,确实是后进的领袖。’

又记载:赵孟字长舒。他是尚书都令史,擅长清谈,但脸上有一块瑕疵。当时的人说:‘所有的事情不决断,都应该去问赵孟脸上的瑕疵。’

又记载:裴遐擅长谈论玄学理论,声音清晰流畅,如同琴瑟。他曾经和河南的郭象谈论,全场的人都为之赞叹。

又记载:殷仲堪擅长清谈,他常说:‘三天不读《道德经》,就会觉得舌头不灵活。’

《晋中兴书》说:殷浩年轻时就和京兆杜人一样有美好的名声,擅长谈论玄学理论。又庾元规年轻时喜欢黄老学说,擅长谈论玄学理论,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夏侯泰初。

又记载:谢道韫是谢奕的女儿,也是王凝之的妻子。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曾经和宾客们谈论,面临被对方说服的困境,谢道韫让婢女告诉王献之:‘我想帮你解围。’于是她用青绫做的屏风遮住自己,为王献之申辩,客人们无法说服他。

又记载:孙盛十岁时,为了躲避战乱渡过长江,长大后博学多才,擅长辩论。当时殷浩名声很大,只有孙盛敢于和他辩论。孙盛曾经去拜访殷浩谈论,一边吃饭一边挥动尾巴,羽毛都掉进了饭里,饭从冷变热好几次,到了晚上忘记了吃饭,辩论一直持续到天亮也没有结果。

沈约《宋书》说:高祖年轻时从事军事,没有接触过经学。当他成为宰相后,非常向往风流,有时会谈论,人们都随声附和,不敢反驳。郑解之的质疑非常尖锐,从不拐弯抹角,一定要高祖词穷理屈,然后才罢休。高祖有时会感到羞愧,脸色变化,然后对人说:‘我本来就没有学问,谈论义理尤其肤浅,现在的言论,许多贤人都宽容我,只有郑解之不是这样,他能够完全理解别人的意思。我非常感激他。’当时的人称他为‘格佞’。

《宋书》又说:谢灵运辩论能力强,言辞犀利。王惠曾经和他谈论,当时才开口说话。当时荀伯子在座,退下后对人说:‘谢灵运确实很超脱,直接向上王郎挑战,就像万顷的湖泊一样。’

又记载:《谢瞻传》说:谢灵运喜欢评价人物。谢混对此感到烦恼,想要对他进行限制,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他对谢瞻说:‘除了你,没有人能做这件事。’于是他和谢晦、谢曜、谢弘微等人一起游戏,就让谢瞻和谢灵运一起乘车。谢灵运一上车就开始评价人物,谢瞻说:‘秘书早逝,谈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谢灵运默然,从此谈论就停止了。

又记载:张敷喜欢阅读玄学著作,也擅长写作。他二十岁时,第一次父亲张邵让他和高士南阳宗少文谈论系象,往返几次,宗少文想要说服他。他握着麈尾叹息说:‘我的学说要东传了。’从此他的名声日益重要。

《后周书苏绰传》说:太祖和公卿们去昆明池观看捕鱼,走到城西汉故仓地时,询问左右的人,没有人知道。有人说:‘苏绰博学多才,请问一下。’太祖于是召见苏绰,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太祖非常高兴。于是询问天地造化的起源,历代兴衰的痕迹,苏绰既有口才,回答又流畅。太祖更加高兴,于是和苏绰并骑缓行。到了池边,竟然没有设网捕鱼就回来了。于是留下苏绰到晚上,询问治国之道,太祖躺着听他说。苏绰于是指出了帝王之道,并阐述了申韩之要。太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端正地坐着,不知不觉地膝盖向前倾斜,谈话一直持续到天亮也不觉得厌烦。第二天,他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

又记载:裴文举字道裕。他年轻时就忠诚谨慎,广泛涉猎经史。总管韦孝宽特别看重他,每次和他谈论,不知不觉地膝盖向前倾斜。

又记载:寇隽字祖俊,是上谷平昌人。世宗崇尚儒学,重视德行,特别赏识他。和他见面时,他们并排坐着,世宗趁机询问洛阳的故事。寇隽举止端庄,声音清朗,世宗和他谈话时,不知不觉地膝盖向前倾斜。

《齐书·刘绘传》说:永明末年,都城的人士热衷于写文章和谈论义理,都聚集在竟陵西邸。刘绘是后进领袖。当时张融以言辞辩健著称,周颙称他为‘清绮’,而刘绘的言辞华丽,风格优雅。当时的人说:‘三人共宅夹清漳,张南周北刘中央。’意思是他们处在两个人之间。

又记载:张绪性格清淡,擅长谈论玄学。王俭曾经说:‘张绪超过江东的人,北方的人可以向他学习。不知道陈仲弓、黄叔度能否超过他?’

《三国典略》记载:陈袁宪是陈枢的弟弟。他从小聪明好学。梁武帝修建学校,开设了五所学院。其中一所学院在袁宪的住宅西边,经常邀请学生们来讨论,每当有新的见解,总是出人意料。国子博士周弘正对袁宪的父亲袁君正说:‘你这位贤明的儿子现在是否想要参加考试?’袁君正回答:‘他对经书的理解还比较浅薄,我不敢让他参加考试。’过了几天,袁君正派门下客岑文豪与袁宪一起等待周弘正,准备登台讲学,学生们都到齐了,于是授予袁宪麈尾。当时谢歧、何妥在场,周弘正对他们说:‘这两位贤人虽然学问深奥,难道不畏惧这位年轻人吗?’何、谢轮流提出问题,袁宪回答得既敏捷又从容不迫。周弘正于是对岑文豪说:‘你回去告诉袁枢,吴郡的这个年轻人已经可以接替博士的职位了。’

《梁书》记载:沈约在齐朝初期担任征虏记室,兼任襄阳令,他服务的上司是齐文惠太子。太子居住在东宫,沈约担任步兵校尉,管理文书。当时东宫有很多有才学的人,沈约特别受到太子的亲近。当时有些王侯不能进入东宫,沈约常常为此事说话。太子说:‘我平时懒散,这是你所知道的,有了你的谈话,我才能忘记睡觉。你想要我早起,可以一直早些来。’

又记载:简文帝在东宫召集戚衮讲论,又曾设宴,聚集了玄学和儒学的学者,先让道学互相质疑,然后让中庶子徐摛阐述大义,其间穿插着戏剧性的谈话。徐摛的言辞辩才横溢,难以对抗,其他学者都感到害怕。当时戚衮在讲解朝聘的义理,徐摛与他来回辩论,戚衮神采飞扬,应答如流,简文帝非常赞赏。

《隋书》记载:辛彦之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与秘书监牛弘共同撰写《新礼》。吴兴的沈重是著名的学者,高祖曾经让辛彦之与沈重辩论,沈重无法对抗,于是离开座位向辛彦之道歉,说:‘辛君您就像金城汤池,没有可以攻击的弱点。’高祖非常高兴。

《唐书》记载:杨绾的所有朋友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有人拜访他,整天都是清谈,从不涉及名利;如果有客人想要谈论世事,杨绾总是言辞玄远,不敢发表意见,感到内疚后便离开。大历年间,他的德望日益崇高,天下正直的学者都争相前往他的门下,有的甚至从数千里之外赶来。

《庄子》记载:孔子见到老子回来后,三天没有说话。弟子们问:‘夫子见到老子后,有什么规劝吗?’孔子回答:‘我和你在鲁国的时候,人们的心思像飞鸿一样快速,我像走狗一样追逐他们;心思像井里的鱼一样,我用鱼钩去钓它们。现在我见到龙合而为一,散而成为文章,乘着云气,滋养于阴阳,我的嘴张不开,舌头伸不出来,还有什么可看的呢?’

《战国策》记载:苏秦劝说李兑,第二天再次见面,拍掌而谈。李兑送给苏秦明月之珠和和氏之璧。

《抱朴子》记载:王充所著的《论衡》,北方还没有人得到过。蔡伯喈曾经到东江,看到了这本书,赞叹其高深的文采,超越其他诸子,经常阅读,却总是保密。回到中国后,其他学者觉得他的谈论更加高远,怀疑他得到了异书。有人搜查他的藏处,果然找到了《论衡》,抓了几卷要走。蔡伯喈说:‘只有我和你共享,不要传播出去。’

《管辂别传》记载:管辂的父亲是琅琊的长官。管辂当时十五岁,琅琊太守单子春很有才华,听说管辂是一时之俊,想要见见他。管辂的父亲就派他去见单子春。在一场有百余人参加的大会上,有能言善辩的人在场,管辂问单子春:‘府君有很多优秀的客人,有雄贵之姿。我年纪轻,胆量不足,如果相见,恐怕会失去精神。请先让我喝三升清酒,喝完之后再说话。’单子春非常高兴,就倒满了三升酒,只让管辂喝。酒喝完后,管辂问单子春:‘现在想要与我辩论的人,是府君还是四座之士?’单子春回答:‘我自然想要与你旗鼓相当。’管辂开始读《诗经》、《论语》、《易经》,学问还比较浅薄,未能引用圣人的道理,陈述周汉的事情,只是谈论金木水火土鬼神之情。单子春说:‘这是最难的事情,你却认为很容易吗?’于是开始大谈特谈,涉及到阴阳,文采飞扬,枝叶横生,很少引用圣人的书籍,更多地发挥自然之理。单子春和众士互相攻击,提出难题,而管辂对答如流,言辞丰富。到了傍晚,酒菜都不再上。于是人们称他为‘神童’。冀州刺史裴徽召管辂为文学从事,相见时清谈,一整天都不觉得疲倦。再次相见,升任治中。第四次相见,升任别驾。在十个月前,他被举荐为秀才。

《物理论》记载:虚无的谈论,就像春天的青蛙和秋天的蝉,只会让人耳朵里嗡嗡作响。

《荆州先德传》记载:庞士元拜司马德操为师。司马德操在蚕月亲自到后园采桑,庞士元去帮忙,于是两人开始交谈。庞士元善于神思,于是整天忘记了吃饭。司马德操因此对他感到惊奇。

《世说》记载:何晏担任吏部尚书,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当时谈话的客人坐满了座位,王弼年纪轻轻,前去拜访他。何晏听说王弼来了,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于是他列举了之前的精彩言论,王弼说:‘我认为这些道理已经达到了极致,可以再提出质疑吗?’王弼提出质疑,满座的人都认为他占了上风。于是王弼自己扮演主客,几次辩论,都超过了满座的人。

又记载:卫玠字叔宝。年轻时就很有名。琅琊王平子高傲不凡,超脱世俗,每次听到卫玠的言论,到了理解的关键时刻,就会在座位上倒下。前后三次听到,三次倒下。当时的人就说:‘卫君谈论道义,王平子三次倒下。’等到卫玠年纪大了,论者认为他的言论超过了王武子,世人都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卫玠在武昌见到大将军王敦,与他谈论,一整天都不觉得疲倦。王敦对他的属下说:‘过去何晏在朝中发出金声,这个年轻人又在江表发出玉声。微言大义断绝后又重新连接起来,没想到永嘉之末又有了正始之音。清谈胜过歌咏,细细品味,深入微妙,如果平叔在,一定会再次倒下。’

又记载:孝武帝将要讲解《孝经》,谢太傅与众人私下里反对讲师。车武子对袁彦伯说:‘不问就会遗漏德音,多问又会让两位谢先生感到劳累。’袁彦伯说:‘一定不会有这种嫌疑。’车武子说:‘你怎么知道呢?’袁彦伯说:‘什么时候见过明镜因为多次照人而疲惫,清流因为和风而动荡呢?’

郭子说:张凭被推荐为孝廉,离开京城,他自负自己的才华,认为一定能参与时下名士的讨论。他想去拜访刘真长,但乡里人和一同被推荐的人都在嘲笑他。张凭还是直接去拜访了刘真长。到了之后,他被安排在下面坐下,只是寒暄一下。刘真长当时正在处理事务,神色不接。过了一会儿,张凭想要发言,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话题。不久,王长史等贤人来访,各自谈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地方难以沟通。张凭突然在末座上发表了评论,言辞简洁而深刻,足以表达彼此的情怀。全座的人都感到惊讶。刘真长邀请他坐在上位,于是两人畅谈了一整天。刘真长留他过夜,直到天亮。张凭离开后,刘真长说:‘你先走,我马上来接你去见抚军。’(抚军,即简文。)张凭回到船上,同伴们笑着问他:‘你为什么还要过夜才回来。’张凭笑着没有回答。不久,刘真长到了,派人去找张凭的船。同伴们都感到惊讶。他们一起上船,一同去见抚军。到了门口,刘真长对抚军说:‘我今天为您找到了一个太常博士的绝佳人选。’上前交谈后,抚军赞叹不已,连续几天都如此。他说:‘张凭才思敏捷,是理学的大家。’于是任命他为太常博士。

又说:范玄平(字玄平)在简文面前谈话,想要反驳对方,便拉长史王仲祖说:‘你帮我。’王仲祖说:‘这可不是单凭拔山之力就能帮忙的。’

《异苑》记载:陆机刚到洛阳,停留在河南偃师,当时天气阴沉,他看到道旁有人家,便前往投宿。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在摆弄《易经》和投壶,与陆机交谈,陆机心悦诚服,但无法回应。天亮后就离开了。他骑马回到旅馆,问老妇人,老妇人说:‘这里向东几十里没有村落,正是山阳山王家的墓地。’陆机感到奇怪,回头看了看昨天的路,只见空旷的野外乌云密布,树木遮天蔽日。他知道他遇到的是真正的王弼。

又说:陆云独自在空旷的草地上,忽然看到一家墙院整洁。陆云当时饥饿困乏,便上前拜访。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风度翩翩,交谈起来,他的生平事迹并不逊色于常人。陆云询问他关于《老子》的见解,年轻人谈得非常精彩。陆云离开时,临别时说:‘我是山阳王辅嗣。’陆云出门后,回头望去,那里正是一座坟墓。陆云开始以为只是一会儿,结果已经过去了三天。

《幽明录》记载:阮瞻一直坚持无鬼论,没有人能反驳他。他常常自认为自己的理论足以证明生死有别的道理。有一天,一个自称是鬼的人来访阮瞻,寒暄之后,他们谈论起名理。客人非常有才情,最后谈到鬼神之事,反复辩论,阮瞻最终屈服。客人突然变色说:‘鬼神是古今圣贤共同传说的,你为什么偏说没有?我就是鬼。’于是他突然变成了异形,瞬间消失。阮瞻默然,脸色大变。一年多后,阮瞻病死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十一-注解

《史记·儒林传》:《史记》中的儒林传部分,记载了儒家学者的事迹和思想。

清河王太傅辕固:辕固,西汉时期的人物,曾任清河王太傅,以治《诗》闻名。

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授学术,后来也泛指学者。

汤、武:商汤和周武王,古代中国著名的贤君。

桀、纣:夏桀和商纣,古代中国著名的暴君。

受命:指得到天命,古代认为君权神授。

冠:帽子,古代男子成年后必戴。

履:鞋子。

匡过:纠正过错。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马肝:马的内脏之一,古代认为食之可以品尝味道。

学者:指有学问的人。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儒家经典。

江公:江公,西汉时期的人物,与董仲舒一同通五经。

董仲舒: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提出“天人合一”等思想。

讷於口:不善言辞。

简易佚荡:性格简单、不拘小节。

扬雄:扬雄,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贾生:贾谊,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孝文帝:汉文帝,西汉时期的皇帝。

宣室:汉文帝的宫殿。

鬼神:指超自然的存在。

本:根源。

尹敏:尹敏,东汉时期的人物。

班彪:班彪,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

潘京:潘京,晋朝时期的人物。

秀才: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后来也泛指有才能的人。

洛:洛,指洛阳,古代都城。

尚书令: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乐广:乐广,晋朝时期的人物。

举秀才:通过秀才考试。

清言:指清雅的言谈。

郭象:郭象,晋朝时期的人物,著名哲学家。

王衍:王衍,晋朝时期的人物,以清谈著称。

裴頠:裴頠,晋朝时期的人物,以辩才著称。

言谈林薮:言谈的聚集地,比喻言谈众多。

上巳禊饮:古代的一种节日活动,人们在水边举行禊礼,以祈求清洁。

王济:王济,晋朝时期的人物。

张华:张华,晋朝时期的人物,文学家。

王戎:王戎,晋朝时期的人物,以清谈著称。

子房、季札:古代著名的人物,以智慧、才干著称。

玄言:指谈论玄学、哲学的言谈。

麈尾:古代的一种装饰品,用麈(一种鹿)的尾巴制成,常作为学者的象征。

口中雌黄:比喻言辞犀利,能够指出别人的错误。

胡母辅之:胡母辅之,晋朝时期的人物。

王澄:王澄,晋朝时期的人物。

赵孟:赵孟,晋朝时期的人物。

尚书都令史:尚书省的官员。

清谈:指清雅的谈话,多指关于哲学、文学等高雅话题的讨论。

裴遐:裴遐,晋朝时期的人物。

玄理:玄学、哲学的原理。

殷仲堪:殷仲堪,晋朝时期的人物。

黄老:指黄帝和老子,古代哲学思想。

夏侯泰初:夏侯泰初,古代著名的人物,以智慧著称。

道韫:谢道韫,东晋时期的人物,以才智著称。

王凝之:王凝之,东晋时期的人物。

谢奕:谢奕,东晋时期的人物。

谢灵运:谢灵运,东晋时期的人物,以文学成就著称。

王惠:王惠,东晋时期的人物。

荀伯子:荀伯子,东晋时期的人物。

张敷:张敷,东晋时期的人物。

宗少文:宗少文,东晋时期的人物。

系象:指讨论哲学问题。

苏绰:苏绰,北魏时期的人物。

太祖:指北魏的道武帝。

申韩:申不害和韩非,古代法家代表人物。

韦孝宽:韦孝宽,北魏时期的人物。

寇隽:寇隽,北魏时期的人物。

世宗:指北魏的宣武帝。

上谷平昌:寇隽的籍贯。

刘绘:刘绘,南朝齐时期的人物。

张融:张融,南朝齐时期的人物。

周颙:周颙,南朝齐时期的人物。

张绪:张绪,南朝齐时期的人物。

王俭:王俭,南朝齐时期的人物。

陈仲弓:陈仲弓,南朝齐时期的人物。

黄叔度:黄叔度,南朝齐时期的人物。

庠序:古代的学校,庠是古代学校的一种,序是学校的别称,庠序合称指古代学校教育体系。

五馆:五馆指的是梁武帝设立的五个学术机构,用于培养各类人才。

国子博士:古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奥赜:深奥而复杂,指深奥难懂的道理。

征虏记室: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军事事务。

步兵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步兵。

玄儒:指道家和儒家的学者。

新礼:指新编撰的礼仪书籍。

硕学:学识渊博的学者。

金城汤池:形容城池坚固,难以攻破。

玄远:深奥而遥远,指高深的学问。

名士:有才学、有品德的人。

明月之珠,和氏之壁:比喻珍贵的东西,明月之珠指极美的珍珠,和氏之壁指极珍贵的玉石。

论衡:王充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对当时的各种学说进行批判。

隐处:隐居的地方,指王充藏匿《论衡》的地方。

虚无之谈:指空洞无物的言论。

蚕月:指养蚕的月份,即农历三月至五月。

神童:指聪明过人的儿童。

徐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山东等地。

物理论: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讨论宇宙和自然的原理。

荆州先德传:古代的一部地方志,记载荆州地区的历史人物和事迹。

司马德操:指司马徽,字德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明镜疲於屡照,清流挠於惠风:比喻明亮的镜子多次照物而不疲劳,清澈的流水受到和煦的春风吹拂而不起波澜,意指事物经得起考验。

郭子:郭子,此处可能指的是某位古人或文人,具体身份不明。

张凭:张凭,人名,此处指张凭,字不详。

孝廉:孝廉,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方式,主要考察候选人的品德和才学。

京:京,指京城,此处指当时的都城。

才气:才气,指人的才华和气质。

时彦:时彦,指当时有才德的人。

刘真长:刘真长,人名,此处指刘真长,字不详。

乡里:乡里,指家乡。

哂之:哂之,嘲笑之意。

处之下坐:处之下坐,坐在下座,表示地位较低。

洗濯料事:洗濯料事,指处理事务。

神意不接:神意不接,指精神不集中。

王长史:王长史,人名,此处指王长史,字不详。

贤:贤,有德行的人。

判之:判之,判断之意。

畅彼我之怀:畅彼我之怀,畅快彼此的胸怀。

抚军:抚军,指地方军事长官。

简文:简文,指晋简文帝。

太常博士:太常博士,古代官职,负责太常寺的文书记录和编纂。

范玄平:范玄平,人名,此处指范玄平,字不详。

拔山之力:拔山之力,比喻极大的力量。

陆机:陆机,人名,此处指陆机,字不详。

河南偃师:河南偃师,地名,位于河南省。

阴:阴,指阴暗,此处指天气阴沉。

道左:道左,道路的左边。

投宿:投宿,寻找住宿。

易:易,指《易经》,儒家经典之一。

投壶:投壶,古代的一种游戏,用箭投壶,以投中者为胜。

王弼:王弼,人名,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哲学家,注解《易经》。

税骖:税骖,指纳税。

逆旅:逆旅,指旅店。

妪:妪,指老妇人。

山阳山王家墓:山阳山王家墓,指山阳王家的墓地。

陆云:陆云,人名,此处指陆云,字不详。

山阳王辅嗣:山阳王辅嗣,指山阳王司马辅嗣,字不详。

幽明录:幽明录,古代志怪小说集。

阮瞻:阮瞻,人名,此处指阮瞻,字不详。

无鬼论:无鬼论,指不相信鬼神存在的观点。

辩正幽明:辩正幽明,指辩论生死、鬼神等议题。

鬼:鬼,指鬼魂。

消灭:消灭,指消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十一-评注

郭子曰:张凭举孝廉,出京,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真长,乡里及同举者咸共哂之。张遂径往诣刘。

此段描述了张凭的自信与才气。‘举孝廉’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代表着其品德与才能。‘负其才气’表现出张凭对自己的自信,而‘谓必参时彦’则显示了他对未来的期望。然而,乡里及同举者的哂笑,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张凭的质疑和不认可,这也为后文张凭的才智展现做了铺垫。

既前,处之下坐,通寒温而已。真长方洗濯料事,神意不接。

张凭到达刘真长处后,只是简单地寒暄,因为刘真长正在忙于事务,心不在焉。这既表现了张凭的谦逊,也暗示了他对刘真长的尊重。同时,刘真长的忙碌也反映了当时官员的繁忙与应酬。

良久,张欲自发而未有其端。顷之,王长史诸贤来诣,言各有隔而不通处,张忽遥於末座判之,言约皆远便,足以畅彼我之怀。

这段描述了张凭在刘真长处等待时的内心挣扎,以及他最终凭借自己的才智解决了难题。‘言约皆远便’表明张凭的话语简练而深入,能够一语中的,这体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思维能力。

举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遂清言弥日。

张凭的才智让在座的人都感到惊讶,刘真长也因此对他刮目相看,邀请他上座,两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清言弥日’说明他们的对话非常愉快,且内容丰富,展现了张凭的才华。

因留宿,遂复至晓。

刘真长对张凭的才智非常欣赏,留他过夜,两人交谈至天亮。这表明刘真长对张凭的认可,也反映了当时士人之间重视才智和学识的风气。

张退,刘曰:’卿且前去,我正尔往取卿共诣抚军。'(抚军,简文。)张既还船,同旅笑之曰:’卿何许宿还。’张笑而不答。

张凭离开后,刘真长对他的才能表示赞赏,并表示要带他去见抚军。‘同旅笑之’说明张凭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有些不合常理,但他却以一笑回应,显示出他的从容与自信。

须臾,真长至,遣教觅张孝廉船。同旅惋愕。

刘真长很快就到了,并派人去找张凭的船。‘同旅惋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张凭的认可和惊讶,也说明张凭的才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既同载,俱诣抚军。至门,刘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抚军,简文。)既前,抚军与之语言,咨嗟称善,数日乃止。

这段描述了张凭最终得到了抚军的认可,并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咨嗟称善’表明抚军对张凭的才智非常赞赏,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

曰:’张凭劲粹,为理之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抚军对张凭的评价‘张凭劲粹,为理之窟’表明他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思维能力,这也是他最终被任命为太常博士的原因。

又曰:范玄平(字玄平。)在简文坐,谈欲屈,引长史曰:(长史,王仲祖。)’卿助我。’王曰:’此非拔山之力所能助也。’

这段描述了范玄平在简文座中与王仲祖的对话,反映了当时士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尊重。‘拔山之力’比喻极大的力量,王仲祖的回答则表明他认为范玄平的困境并非单凭力量可以解决。

《异苑》曰:陆机初入洛,次河南偃师,时久结阴,望道左人居,因往投宿。

这段描述了陆机初入洛阳时的经历,他因为久雨而投宿于道旁的人家,反映了当时士人旅途中的艰辛。

见一年少置《易》投壶,与机谈,机心伏之,而无以酬抗。

陆机与一位年轻人交谈,对方谈论《易经》和投壶,让陆机深感佩服,但自己却无法回应。这反映了陆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同道的尊重。

既晓便去。税骖逆旅,问妪,妪曰:’此东数十里无村落,正是山阳山王家墓耳。’机乃怪,还睇昨路,空野霾云,拱木蔽日。

陆机离开后,向旅店老板询问,得知自己投宿的地方是山阳山王家的墓地。这一发现让陆机感到惊讶,同时也暗示了他与山阳山王家的缘分。

知所遇者信王弼也。

陆机意识到自己遇到的是著名的《易经》学者王弼,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王弼的敬佩。

《幽明录》曰:阮瞻素秉无鬼论,世莫能难。

这段描述了阮瞻坚持无鬼论的观点,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表明了他坚定的信念。

每自谓理足可以辩正幽明。忽有一鬼通姓名作客诣阮,寒温毕,聊谈名理。

阮瞻自信自己的理论可以解释生死和鬼神等问题,然而,一位鬼魂的出现却让他陷入了困境。‘寒温毕’表明鬼魂与阮瞻的交谈非常自然,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

客甚有才情,末及鬼神事,返覆甚苦,遂屈。

鬼魂在与阮瞻的交谈中,虽然未提及鬼神之事,但他的才情和辩论技巧让阮瞻感到难以应对,最终屈服。

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独言无?即仆便是鬼。’於是忽变为异形,须臾消灭。

鬼魂在阮瞻面前揭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突然变化形态消失,这既是对阮瞻的挑战,也是对他无鬼论的一种讽刺。

阮默然,意色大恶。

阮瞻面对鬼魂的揭露,无言以对,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厌恶。

后年馀病死。

阮瞻在经历了与鬼魂的遭遇后不久便去世,这既是对他无鬼论的一种讽刺,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死和鬼神的敬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6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