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邵雍-原文
熙宁中,新法方行,州县骚然,邵康节闲居林下,门生故旧仕宦者皆欲投劾而归,以书问康节。
答曰:“正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矣。投劾而去何益?”[边批:正论。]
[冯述评]
李燔[冯注:朱晦庵弟子]常言:“人不必待仕宦有职事才为功业,但随力到处,有以及物,即功业也。”
莲池大师劝人作善事,或辞以无力,大师指凳曰:“假如此凳,欹斜碍路,吾为整之,亦一善也。”如此存心,便觉临难投劾者是宝山空回。
鲜于侁为利州路转运副使,部民不请青苗钱,王安石遣吏诘之,曰:“青苗之法,愿取则与,民自不愿,岂能强之?”东坡称侁“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以为“三难”,仕途当以为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邵雍-译文
在熙宁年间,新法刚刚推行,州县一片混乱,邵康节闲居在乡间,他的门生和旧友中有做官的都想辞职回家,他们写信询问邵康节的意见。
邵康节回答说:“这正是贤能之人应该尽力的时候。新法虽然严厉,但如果能宽松一分,百姓就能得到一分的恩惠。辞职离开有什么好处呢?”[边批:这是正确的观点。]
[冯述评]
李燔(朱熹的弟子)常说:“人不必等到做官有职位才算是建功立业,只要尽力去做,能够帮助他人,就是建功立业。”
莲池大师劝人做善事,有人以无力为由推辞,大师指着凳子说:“如果这张凳子歪斜挡路,我把它扶正,也是一件善事。”如果这样存心,就会觉得在困难时辞职的人是空手而归。
鲜于侁担任利州路转运副使时,他管辖的百姓不申请青苗钱,王安石派人责问他,他说:“青苗法规定,愿意借的就借,百姓自己不愿意,怎么能强迫他们?”苏东坡称赞鲜于侁“上不损害法律,中不废弃亲情,下不伤害百姓”,认为这是“三难”,做官的人应该以此为榜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邵雍-注解
熙宁:北宋神宗年号(1068-1077年),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时期。
新法:指王安石变法,包括青苗法、均输法、募役法等,旨在富国强兵。
邵康节:即邵雍,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谥号康节。
投劾:古代官员因不满朝政或自身原因而主动辞官的行为。
李燔: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弟子。
朱晦庵:即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世称晦庵先生。
莲池大师:明代高僧,净土宗第八祖,法名袾宏。
鲜于侁:北宋官员,曾任利州路转运副使。
青苗钱: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措施,政府贷款给农民购买种子,收获后偿还。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主持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东坡:即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邵雍-评注
这段文字通过几个历史人物的言行,展现了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背景下,士大夫阶层对新法的不同态度和应对方式。邵康节(邵雍)作为理学家,主张在艰难时期更应尽力为民谋福,反对轻易辞官,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他的观点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回应,也是对士人责任感的强调。
李燔的言论则进一步扩展了“功业”的概念,认为不必等到有官职才能建功立业,只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便是功业。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对功业的狭隘理解,强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具有深远的道德意义。
莲池大师的比喻生动形象,通过整理一张歪斜的凳子来说明善行的普遍性。这种思想与佛教的“随缘行善”理念相契合,强调善行不分大小,关键在于发心。这种观点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的“临难投劾”现象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放弃了为民谋福的机会,是“宝山空回”。
鲜于侁的故事则展示了地方官员在执行新法时的灵活态度。他尊重民意,不强求百姓接受青苗法,体现了“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的原则。苏轼对此评价为“三难”,认为这是仕途中的典范。鲜于侁的做法不仅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局部修正,也反映了宋代官员在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之间的平衡智慧。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多个历史人物的言行,展现了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在面对政治变革时的不同态度和应对策略。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宋代政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