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赵普 李沆 陆九渊-原文
赵韩王[普]为相,置二大瓮于坐屏后,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其中,满即焚之于通衢。
李文靖曰:“沆居相位,实无补万分;唯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聊以补国尔。今国家防制,纤悉具备,苟轻徇所陈,一一行之,所伤实多。佥人苟一时之进,岂念民耶?”
陆象山云:“往时充员敕局,浮食是惭。惟是四方奏请,廷臣面对,有所建置更革,多下看详。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每与同官悉意论驳,朝廷清明,尝得寝罢;编摩之事,稽考之勤,何足当大官之膳?庶几仅此可以偿万一耳!”
[冯述评]
罗景纶曰:“古云:‘利不什,不变法’,此言更革建置之不可轻也。或疑若是则将坐视天下之弊而不之救欤?不知革弊以存法可也,因弊而变法不可也;不守法而弊生,岂法之生弊哉!韩、范之建明于庆历者,革弊以存法也。荆公之施行于熙宁者,因弊而变法也,一得一失。概可观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赵普 李沆 陆九渊-译文
赵韩王(赵普)担任宰相时,在座位后面的屏风旁放置了两个大瓮,凡是有人投递关于利害关系的文书,都放入其中,满了就在大街上焚烧。
李文靖说:“我担任宰相,实际上对国家没有什么大的贡献;只是朝廷内外所陈述的利害关系,我都一一驳回,勉强算是为国家做了一点事。现在国家的防御和控制措施,已经非常完备,如果轻易听从这些建议,一一实施,造成的伤害会很大。那些小人为了暂时的晋升,哪里会考虑到百姓的利益呢?”
陆象山说:“以前我在敕局任职时,感到自己只是虚度光阴。只是四方上奏的请求,朝廷大臣面对时,提出的建设和改革建议,大多需要仔细审查。那些书生和贵族子弟,不了解民间事务,轻易提出建议;一旦实施,一纸文书发出,百姓就会受到伤害。我常常与同僚们认真讨论并驳回这些建议,朝廷清明时,这些建议往往被搁置;编纂和考究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怎么能比得上大官的俸禄呢?或许只有这样才能稍微弥补一下我的愧疚。”
[冯述评]
罗景纶说:“古人说:‘利益不到十倍,不变法’,这说明改革和建设不能轻易进行。有人怀疑,如果这样,岂不是坐视天下的弊端而不去拯救吗?不知道通过改革弊端来保存法律是可以的,因为弊端而改变法律是不可以的;不遵守法律而导致弊端产生,难道是因为法律本身有问题吗?韩琦、范仲淹在庆历年间的建议,是通过改革弊端来保存法律。王安石在熙宁年间的实施,是因为弊端而改变法律,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大致可以看出其中的道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赵普 李沆 陆九渊-注解
赵韩王:指赵普,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曾任宰相,以智谋著称。
李文靖:指李沆,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以清廉著称。
陆象山:指陆九渊,南宋理学家,心学创始人之一。
罗景纶:指罗大经,南宋学者,著有《鹤林玉露》。
韩、范:指韩琦和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主要推动者。
荆公:指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熙宁变法的主要推动者。
庆历:北宋仁宗年号(1041-1048年),庆历新政发生在此期间。
熙宁:北宋神宗年号(1068-1077年),熙宁变法发生在此期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赵普 李沆 陆九渊-评注
本文通过赵普、李沆、陆九渊三位历史人物的言行,以及罗大经的评论,探讨了政治改革与维护法制的辩证关系。赵普作为宰相,采取了一种谨慎的态度,将各种建议和批评收集起来,定期焚烧,以避免轻率决策。李沆则强调,作为宰相,他的主要职责是审慎处理各种建议,避免轻率行动,以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陆九渊则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批评了一些官员不熟悉民情,轻率提出建议,一旦实施,往往会给百姓带来灾难。
罗大经的评论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他引用古语“利不什,不变法”,强调改革和建立新制度不可轻率。他认为,改革应以维护法制为前提,而不是因为法制存在问题就轻易改变。他通过对比韩琦、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指出前者是“革弊以存法”,后者是“因弊而变法”,并认为前者是成功的,后者则存在问题。
本文的文化内涵在于,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对改革与法制关系的深刻思考。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法制被视为国家稳定的基石,改革则被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然而,改革必须在维护法制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社会动荡。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得到验证,如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的对比,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和评论,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赵普、李沆、陆九渊的言行各具特色,既有历史真实性,又具有象征意义。罗大经的评论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全文的主题更加鲜明。这种通过历史人物和评论来表达观点的手法,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常见艺术特色。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它提醒人们,在政治改革中,必须审慎行事,既要勇于改革,又要维护法制,避免因轻率行动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