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六-原文
○博学
《论语》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礼记》曰: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
《易·大畜卦》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续汉书》曰:班固字孟坚,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览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东观汉记》曰:杨震字伯起,受《欧阳尚书》於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谢承《后汉书》曰:王充字伯任,好学博览。常游洛阳市,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又曰:黄香知古今,群书无不涉猎。帝以香先帝所异,每有疑,帝时特访问;又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
又曰:贾逵字景伯,弱冠诵《左氏》。语云:’问事不休贾长头。’
王隐《晋书》曰:皇甫谧羸病,手不释卷。历观古今,无不皆综。
又曰:张华博览图籍,四海之内,若指诸掌。世祖问华,千门万户,画地而成。
《晋书何劭传》曰:惠帝即位,初建东宫。太子年幼,欲令亲万机,以劭为太子师。劭博学,善属文,陈说近代事,若指诸掌。
《三国典略》曰:陈遗兼通直。散骑常侍姚察聘於周,沛国刘臻窃於公馆访《汉书》疑事十馀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臻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
《齐书贾希镜传》曰:宋孝武时,青州人发古蒙铭云’青州世子,东海女郎’。帝问学士鲍照、徐爰、苏宝生,并不能悉。镜对曰:’此是司马越女嫁苟晞儿。’检访果然。由是见遇。
又《崔慰祖传》曰: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中谢朓尝於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馀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眺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萧子显《齐书》曰: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澄曰:’仆年少来无事,惟以读书为业。且年已倍令君,令君少便鞅掌王务,虽复一览便谙,然其卷轴未必多仆。’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敬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各得一两物。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
《梁书》曰:韦叡子棱,字威直。性恬,素以书史为业,博物强记。当代之士,咸就质疑。
《隋书》曰:王劭初在齐时,祖孝征、魏收、阳休之等尝论古事,有遗忘讨阅不能得,因呼劭问之。劭具论所出。取书验之,一无舛误。自是大为时人所许,称其博物。
《唐书》曰:李守素尤为谱学,妙谱人物。自晋宋以降,四海士流,及周魏以来诸贵勋等,华戎阀阅,靡不详究。时号为’肉谱’。尝与虞世南等六人同直学馆,其夜七夕,内出珍馔,有教赋诗,因共谈人物。初言江左东南,犹相酬对,及言北舌诸姓,次第如流,显其历叶,皆有据证。世南但抚掌而笑,不复能答。既而叹曰:”肉谱’定可畏’。许敬宗因谓世南曰:’李仓曹以善人物乃得此名,虽为美事,然非雅号。’曰:’君既言成准的,宜有以改之。’答曰:’卿言是也。昔任彦升善谈经籍,梁代称为’五经笥’,今日仓曹为’人物志’,可乎?’杜如晦等咸以为佳。
又曰:蒋乂幼好学。德宗尝幸凌烟阁,见左壁颓剥,上有残缺文记,每行可辨三五字,命录之以问宰臣,宰臣卒然无以对。遽召乂访之,对曰:’此圣历年侍臣图赞也。’暗讽诵,不失一字。宰臣上奏,德宗叹曰:’虞世南暗写《列女传》无以加也。’
《国语》曰:晋文公使赵衰为卿,辞云:’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也。’
《孟子》曰:人皆知粪其田而莫知粪其心。何谓粪心?博学多闻也。
《庄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称连环可解。
袁子《正书》曰:学莫大於博,行莫大於约。圣人者,天下之至智也,博学以聚之,兼听而辨之。
《抱朴子》曰:洪年十六始习《孝经》、《论语》、《易》,但贪广览於众书,曾披涉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近将万卷。
又曰:夫周公上圣而日读百篇,仲尼天纵而韦编三绝,墨翟大贤载文盈车,仲舒命世不窥园圃,倪宽带经以芸锄,路生截蒲以写书,黄霸桎梏以受业,宁子凤夜以倍功,故能究览玄奥,穷测微言。
《典论》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禹、应玚、刘桢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文无所假。
《文士传》曰:张华穷览古今,尝徒居,有书三十乘。
《金楼子》曰:丘迟出为永嘉郡,公祖道于东都亭。敬子、沈隐侯俱至。丘云:’少来搜集书史,颇得诸遗书,无复首尾,或失名姓,凡有百余卷,皆不得可知,今并欲焚之。’二客乃谓主人云:’可皆取出共看之。’博金紫末至,二客以向诸书示之,傅乃发擿剖判;皆究其流出,所得三凤裥二。宾客咸所悦伏。
《国朝传记》曰:太宗尝出行,有司请载副书以从。上曰:’不须,虞世南在此行秘书。’
又曰:太宗称虞监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一人而已,兼是五善。
○博物
《家语》曰:夫子曰:’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吾以兄事之也。’
《左传·昭元年》曰: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
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沈、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
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太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挑,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四国,台骀之后。)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
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若君身,则亦出入、饮食、哀乐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为焉?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今无乃一之,(同四时也。)得生疾矣。
侨又闻之,内官不及同姓,(内官,嫔御。)其生不殖,(殖,长也。)美先尽矣,则相生疾,(同姓之相与先美矣,美极则尽,尽则生疾。)君子是以恶之。
故《志》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违此二者,古之所慎也。(一四时娶同姓。二者古人所慎。)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辨,别也。)今君内实有四姬焉,(同姓姬四人。)其无乃是也乎?若由是二者,弗可为也已。(为,治也。)四姬有省犹可,无则必生疾矣。(据异姓,去同姓。故言省。)”
叔向曰:’善哉,肸未之闻也。’
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重贿之。
又昭七年《传》曰:子产聘于晋。
晋侯疾,韩宣子逆客,私焉(私语。)曰:’寡君寝疾,於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晋所望祀山川,皆走往祈祷。)有加而无瘳。
今梦黄熊入於寝门,其何厉鬼也?’
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昔尧殛鲧于羽山,(羽山在东海祝其县西南。)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鲧,禹父,夏家郊祭之,历殷周二代,又通在群神之数并见祀。)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乎?'(言周衰,晋为盟主,得佐天子祀群神。)韩子祀夏郊。(祀鲧。)晋侯有间,(间,差也。)赐子产莒之二方鼎。(方鼎,莒所贡。)
《汉书》曰:张安世字子孺,给事尚书。
上幸河东,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
惟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后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上奇其材,擢尚书令。
《晋书·张华传》曰:人有得鸟毛,长三丈,以示华。
华见,惨然曰:’此谓海凫毛也,出则天下乱矣。’
陆机尝饷华鲊,於时宾客满座,华发器便曰:’此龙肉也。’众未之信。
华曰:’试以苦酒濯之,必有异。’既而五色光起。
机问鲊主,果云’园中茅积下得一白鱼,质状殊常,以作鲊,过美,故以相献。’
武库封闭甚密,其中忽有雉雊,华曰:’此必蛇化为雉。’开视,雉侧果有蛇蜕焉。
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捶之无声。
帝以问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於是如其言,果声闻数里。
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图也。
惟华以为不然。
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
华闻豫章雷焕妙达象纬,要之宿,登楼仰观,焕曰:’宝剑之气耳,在豫章丰城。’因以焕为丰城令,使求之。
焕到县,掘狱屋基,得双剑。
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焕以南昌西山北岩下土拭剑,光芒艳发。
遣使送一剑并土与华,留一自佩。
华以南昌土不如华阴赤土,因以华阴土一斤致焕,焕更以拭剑,倍益精明。
又魏时殿前锺忽大鸣震骇者。
华云:’此蜀山毁,故锺鸣。’寻蜀郡上其事也。
又曰:武帝常问挚虞’三日曲水’之义。
虞对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生三女,至三日俱亡。材人以为怪,乃招携之水滨洗祓,遂因水以泛觞,其义起此。’
帝曰:’必如所谈,便非好事。’
束晳进曰:’虞小生,不足以知。臣请言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乃羁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二汉相缘。皆为盛集。’
帝大悦,赐晳金五十斤。
时有人于嵩高山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传以相示,莫有知者。
司空张华以问晳,晳曰:’此汉明帝显节陵中策文也。’检验果然。
时人伏其博识。
又曰:恒温伐蜀。
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下,砂上垒石,八行相去二丈。
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
文武皆莫能识之。
又曰:荀勖尝在帝坐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或末之信,帝遣问膳夫,乃云’实用故车脚’。
举世伏其明识。
《宋书》曰:何承天博见古今,为一时所重。
张永尝开玄武湖,遇古冢,冢上得一铜斗,有柄文。
帝以访朝士。
承天曰:’此亡新威斗,王莽三公亡皆赐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内。时三台江左者惟甄邯为大司徒,必邯之墓。’
俄而又启冢,内更得一斗,复有一石,铭’大司徒甄邯之墓’。
萧子显《齐书》曰:东海王摛亦史学博闻,历尚书左丞。
竟陵王子良校试学士,惟摛问无不对。
永明中,天忽黄色照地,众莫能解。
摛云是’荣光’。
世祖大悦。
《梁书·裴子野传》曰:时西北远边有白题及滑国,遣使由岷山道入贡。
此二国历代弗宾,莫知所出。
子野曰:’汉颍阴侯斩胡白题将一人。服虔注曰:’白题,胡也。’又汉定远侯击虏入滑,此其后乎?’
时人服其博识。
又曰:乐蔼为御史中丞,时长沙宣武王将葬,而车府忽於库失油络,欲推主者。
蔼曰:’昔晋武库火,张华以为积油万石必燃。今库若有灰,非吏罪也。’
既而检之,果有积灰。
时称其博物弘恕。
《三国典略》曰:齐徐之才见有人以五色斑兰骨为刀把者,之才曰:’此人瘤也。’
问所得处,云於冢见骷髅骨长数寸,试削,视有文理,故用之。
又曰:周平蜀还,得乐器者皆莫之识。
太常少卿斛斯瀓(直陵切。)见之曰:’此錞于也。’
人弗之信。
瀓遂依干宝《周礼注》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
众乃叹服。
瀓取以合乐焉。
《隋书》曰:崔赜大业四年从驾汾阳宫,次河阳镇。
蓝田令王昙於蓝田山得一玉人,长三尺四寸,着大领衣,冠帻。
奏之,诏问群臣,莫有识者。
赜答曰:’谨案汉文以前未有冠帻,即是文帝以来所制作也。臣见魏大司农卢元明撰《嵩高山庙记》,云:’有神人以玉为形,像长数寸,或出或隐,出则令世延长。’伏惟陛下,应天顺民,定鼎嵩雒,岳神自见。臣敢称庆!’
因再拜,百官毕贺。
天子大悦,赐缣二百。
《国语》曰:海鸟爰居,止於鲁东门之外三日。
臧文仲使国人祭之。(文仲不知,以为神。)
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越,迂也。言其迂阔不知所要也。)’
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
故慎制祀以为国典。
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夫圣王之制祀也,功施於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
非是族也,不在祀典。
今海鸟至,已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智矣。
夫仁者讲功而智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智也。
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爰居所避。)
文仲闻柳下季之言,使书以为三筴。(筴,简书也。三筴,三卿,卿一通也。谓司马、司徒、司空。)
又曰: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
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获羊言狗者,以孔子博物,测也。)
对曰:’以丘之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虫两〉,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坟羊。’
又曰:吴伐越,隳会稽,获骨一节,专车。(骨一节,其长专车。专,坛也。)
吴子使来好聘问之仲尼,仲尼曰:’丘闻之,禹致群臣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防风,汪茫氏君之名。违命后至,故禹杀之。陈尸为戮。)其骨专车焉。此为大矣。’
客曰:’敢问谁守为神?’
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纪纲天下谓名山大川。龙兴云致雨,以利天下。)’
社稷之守为公侯,(封国立社稷而山川之祀者为诸侯。令守之,是公侯。)
皆属于王者。
客曰:’防风何守?’
仲尼曰:’汪茫氏之君,(汪茫,长翟国名。)’
守封嵎山者也,(封,封山。嵎,嵎山。在今吴郡永安县也。)
为漆姓,(柒,汪茫氏之姓。)
在虞夏商为汪茫氏,于周为长翟,(周世其国北迁为长翟。)
今为大人。(今,孔子时。)
客曰:’人长之极,几何?’
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僬侥,西南蛮之别名也。)’
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十之三丈,则防风氏。)
又曰: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隼,鸷鸟,鹗也。楛,木名。砮,镞也,石为之。八寸曰咫。楛矢贯之,坠而死也。)
陈惠公使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惠公,哀公之孙悼太子之子吴也。)
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肃慎,北夷之国。)’
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
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物也,故铭其栝曰’肃慎氏贡楛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予也。大姬武王元安胡公,舜后。虞,遏父之子胡满。)
古者分同姓以宝玉,所以展亲也,(展,重。若夏后氏之璜也。)
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
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陈,妫姓。)
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故府,旧府。)
《家语》曰:楚昭王渡江,江中有一物大如斗,员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
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能识。
使使聘於鲁,问孔子,孔子曰:’此萍实也。惟霸者为能获之。’
使者返,王食之,大美。
久之,使来以告鲁大夫。
大夫因子游问曰:’何以知其然?’
曰:’吾昔之郑,过陈之野,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此是武王之应也。’
《益部耆旧传》曰:蜀郡张宽,汉武帝时为侍中,从祀甘泉。
至渭桥,有女子浴於渭水,乳长七尺。
上怪其异,遣问之,女曰:’帝后第七车知我所来。’
时宽在第七车,对曰:’天皇主祭祀者,斋戒不严,则女人见。’
郭璞注《山海经》曰:汉宣帝使人上郡发盘石,石室中得一人,徒裸被发,反缚,裓一足。
以问群臣,莫能知。
刘子正对曰:’昔贰负之臣曰免,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括之於疏属之山,(括,系缚也。音适。)桎其右足,反缚两手,系之山上盘石之下。’
宣帝大惊。
於是时人争学《山海经》。
《国朝传记》曰:润州得玉磬十二,以献。
张率更叩其一,曰:’是晋某岁所造。’
语裥人於古墓中得铜物似琵琶,而身正圆。
元行冲云:’此阮咸所造。'(事并具乐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六-译文
《论语》说:孔子真是太伟大了!他博学多才,但没有专门以某种技艺成名。
《礼记》说:君子的学问是广博的,他们的服饰是朴素的。
《易经·大畜卦》说:君子通过广泛了解前人的言行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后汉书》说:班固字孟坚,九岁就能写文章,朗诵诗赋。长大后,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对九流百家的学说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东观汉记》说:杨震字伯起,从桓郁那里学习《欧阳尚书》。他精通经书,广泛阅读,对各种学问都深入研究。许多儒者都说他:‘关西的孔子杨伯起。’
谢承《后汉书》说:王充字伯任,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他经常在洛阳市阅读书籍,一看到就能背诵记忆。因此,他对各种学说都有深入的了解。
又记载:黄香通晓古今,阅读了所有的书籍。皇帝因为黄香是先帝所喜欢的,每当有疑问时,皇帝就会特别询问他;又下诏让黄香去东观阅读他从未见过的书籍。
又记载:贾逵字景伯,年轻时就背诵《左传》。有人说:‘询问事情不停歇,贾长头(贾逵)的知识渊博。’
王隐《晋书》说:皇甫谧体弱多病,但手不释卷。他广泛阅读古今书籍,对所有的知识都进行了综合。
又记载:张华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对四海之内的事都了如指掌。世祖询问张华,张华就能在地上画出千门万户。
《晋书何劭传》说:惠帝即位后,刚开始建立东宫。太子年幼,皇帝想让太子亲自处理政务,于是任命何劭为太子的师傅。何劭博学多才,擅长写作,讲述近代的事情,就像指着自己的手掌一样熟悉。
《三国典略》说:陈遗通晓直率。散骑常侍姚察出使周国,沛国的刘臻在官邸里私下询问《汉书》中的十多条疑问,陈遗都为他详细分析,并且都有经典依据。刘臻对他的朋友说:‘名声之下,没有虚有其人的人。’
《齐书贾希镜传》说:宋孝武帝时,青州人发现了古蒙铭文,上面写着‘青州世子,东海女郎’。皇帝询问学士鲍照、徐爰、苏宝生,他们都不能完全理解。贾希镜回答说:‘这是司马越的女儿嫁给苟晞的儿子。’经过调查,果然如此。因此,贾希镜受到了皇帝的赏识。
又记载:崔慰祖传中提到: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中谢眺曾在吏部省中聚集宾客,他们问崔慰祖十多个地理上他不了解的问题。崔慰祖口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回答得很详细,所有人都对他表示佩服。谢眺感叹说:‘即使班固、司马迁复活,也无法超过他。’
萧子显《齐书》说:王俭自认为博闻多识,读书超过了陆澄。陆澄说:‘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只是以读书为业。而且我的年纪已经是你的一半了,你从小就处理国家大事,即使浏览一遍也能理解,但你的书籍未必比我多。’王俭召集学士何宪等人,大谈特谈。陆澄等到王俭说完,然后谈了数百上千条他所遗漏的书籍,都是王俭没有见过的。王俭于是对他表示敬服。王俭在尚书省,拿出几个盒子,里面装满了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让那些事情多的人拿走,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两样东西。陆澄后来又拿出了一些人所不知道的事情,并拿走了东西。
《梁书》说:韦睿的儿子韦棱,字威直。性格恬淡,一直以读书为业,博学强记。当代的士人,都来向他请教问题。
《隋书》说:王劭在齐朝时,祖孝征、魏收、阳休之等人曾经讨论古事,有些忘记了,查阅书籍也找不到,于是呼叫王劭来询问。王劭详细地论述了所涉及的内容。查阅书籍验证,没有一点错误。从此,王劭被当时的人所认可,被称为博学多识。
《唐书》说:李守素特别擅长谱学,擅长记录人物。从晋朝、宋朝以来,四海的士人,以及周朝、魏朝以来的贵族勋臣等,华戎阀阅,没有不详究的。当时被称为‘肉谱’。他曾经和虞世南等六人一起在学馆值班,那夜的七夕,皇帝拿出珍贵的食物,有教赋诗的,于是大家一起谈论人物。一开始谈论江左东南,还能互相应对,谈到北方的姓氏,就能依次说出,显示出他了解历代,都有依据。
又记载:蒋乂小时候就喜欢学习。德宗皇帝曾经到凌烟阁,看到左边的墙壁剥落,上面有残缺的文字,每行能辨认三五字,命令记录下来询问宰相,宰相突然无法回答。于是立即召见蒋乂,蒋乂回答说:‘这是圣历年间的侍臣图赞。’他默诵出来,没有错一个字。宰相上奏,德宗皇帝感叹说:‘虞世南暗写《列女传》也比不上他。’
《国语》说:晋文公让赵衰担任卿,赵衰推辞说:‘栾枝忠诚谨慎,先轸有谋略,胥臣博学多闻,都可以作为辅佐的人。’
《孟子》说:人们都知道耕种田地,但不知道修养自己的心灵。什么是修养心灵?就是博学多闻。
《庄子》说:惠施有很多方法,他的书籍有五车,称连环可以解开。
袁子《正书》说:学问没有比博学更大的,行为没有比简约更大的。圣人,是天下最聪明的人,通过博学来聚集知识,通过兼听来辨别是非。
《抱朴子》说:洪年十六岁开始学习《孝经》、《论语》、《易经》,只是贪图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曾经阅读过近万卷的经史百家之言。
又记载:周公是上圣,每天阅读百篇文章,孔子天赋异禀,竹简用断了三次,墨子是大贤,车载的书籍都装满了,董仲舒名动一时,不窥园圃,倪宽带着经书在耕作,路生用蒲草写书,黄霸戴着镣铐学习,宁子凤夜以继日地加倍努力,因此能够深入研究深奥的学问,探究微言大义。
《典论》说: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禹、应玚、刘桢这七个人,在学问上没有遗漏,在文学上没有虚假。
《文士传》说:张华广泛阅读古今书籍,曾经搬家,有三十车书。
《金楼子》说:丘迟被任命为永嘉郡太守,在东都亭举行送别仪式。敬子、沈隐侯都到了。丘迟说:‘我年轻时就收集书籍,得到了一些遗书,没有完整的,有的失去了名字,总共有百余卷,都无法知道,现在都想要烧掉。’两位客人就对主人说:‘可以把这些书都拿出来让我们看看。’博金紫末到,两位客人把那些书给博金紫看,博金紫就打开阅读;都查看了它们的来源,得到了三凤裥二。
《国朝传记》说:太宗出行时,官员请他携带副书。太宗说:‘不用了,虞世南在这里担任秘书。’
又记载:太宗称赞虞世南博闻、德行、书法、词藻、忠诚直率,只有他一个人具备这五种优点。
《家语》说:孔子说:‘子产对民众来说是仁爱的君主,对学问来说是博学多识的人。我把子产当作我的哥哥一样对待。’
《左传·昭元年》记载:晋侯生病了,郑伯派公孙侨前往晋国访问,并且询问晋侯的病情。叔向向他询问,说:‘我国国君的病,占卜的人说“实沈、台骀为祟”,但史书上没有记载。敢问这两位是哪位神明?’子产回答说:‘从前高辛氏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阏伯,次子叫实沈。他们居住在旷林,彼此不能相容。经常发生争斗,互相征讨。后来天帝认为这样做不好,就把阏伯迁到商丘,让他主管辰星,商朝人因此称辰星为商星;把实沈迁到大夏,让他主管参星,唐人因此称参星为唐星。他们的后代中有一个叫唐叔虞。当武王封邑姜氏的时候,她正怀着太叔,梦见天帝对她说:“我给你的儿子取名虞,将要让他与唐人结盟,归属参星而繁衍子孙。”等到孩子出生时,他的手上有个‘虞’字,于是就用这个名字。等到成王灭掉唐国,就把太叔封在那里,所以参星被称为晋星。由此看来,实沈是参星的神明。从前金天氏有一个后代叫昧,他担任玄冥的师傅,生了允格和台骀。台骀能够继承他的官职,宣扬汾水,堵塞大泽,使人们居住在大原。天帝因此嘉奖他,封他在汾川。沈、姒、蓼、黄四国守护着他们的祭祀,(这四国是台骀的后代。)现在晋国主管汾水并且灭掉了他们。由此看来,台骀是汾水的神明。至于这两位神明,与国君的身体无关。山川的神明,关系到水旱瘟疫的灾害,于是人们要祭拜他们;日月星辰的神明,关系到雪霜风雨的不时,于是人们要祭拜他们。至于国君的身体,那也是日常的出入、饮食、哀乐等事情。山川、星辰的神明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听说,君子有四个时辰:早上处理政务,白天咨询,傍晚修订命令,晚上安顿身心。在这期间,要调节自己的气息,不要让身体有任何堵塞,以便保持身体健康。如果心情不畅,就会导致混乱,现在看来,可能是因为没有遵循这四个时辰,所以才会生病。我还听说,内宫的妃子不能与国君同姓,因为她们生育的后代不会繁衍,美色先尽,就会生病。君子因此讨厌这种做法。《志》中说:“买妾不知道她的姓,就要占卜。”违背这两点,是古人所谨慎的。(第一点是四时娶同姓,第二点是古人所谨慎的。)男女辨别姓氏,是礼制的大事。(辨,区分。)现在国君宫中有四位姬姓的妃子,难道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吗?如果依照这两点,那就无法救治了。四位姬姓妃子如果有所省略还可以,如果没有,那么国君必定会生病。”叔向说:“说得很好,我从未听说过。”晋侯听到子产的话,说:“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君子。”于是给了他丰厚的礼物。
《左传·昭七年》记载:子产出使晋国。晋侯生病,韩宣子迎接客人,私下对他说:‘我国国君卧床不起,到现在已经三个月了。我们跑遍了所有的山川,祈祷但没有效果。现在梦见黄熊进入寝宫,这是什么凶猛的鬼呢?’子产回答说:‘以国君的明智,您执掌大政,还有什么凶猛的呢?从前尧把鲧流放到羽山,鲧的神灵变成了黄熊,进入羽渊,实际上是夏朝的郊祭,夏、商、周三代都祭祀他。晋国作为盟主,或许还没有祭祀他吧?’韩宣子于是祭祀了夏朝的郊祭。晋侯病情好转后,赐给子产莒国的两个方鼎。
《汉书》记载:张安世字子孺,担任尚书职务。皇帝到河东巡视时,丢失了三箱书籍,皇帝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认得,详细地描述了事情。后来找到了书籍,与张安世描述的相符合,没有遗漏。皇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提升他为尚书令。
《晋书·张华传》记载:有人得到一根三丈长的鸟毛,拿给张华看。张华看后,悲伤地说:‘这是海凫的毛,出现这种毛就意味着天下要乱了。’陆机曾经给张华送酒,当时宾客满座,张华拿起酒器就说:‘这是龙肉。’众人都不相信。张华说:‘试着用苦酒浸泡它,必有异样。’不久,五色光芒升起。陆机询问酒的主人,果然说:‘园中茅草堆下面找到一条白鱼,形状非常,做成鱼酱,味道极美,所以献上。’武库非常严密,其中突然有雉鸡的叫声。张华说:‘这一定是蛇变成雉鸡。’打开一看,雉鸡旁边果然有蛇蜕皮。吴郡临平岸堤崩塌,出现一个石鼓,敲击它没有声音。皇帝询问张华,张华说:‘可以取蜀中的桐木,刻成鱼形,敲击它就会发声。’于是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声音传了几里远。当初,吴国尚未被灭时,斗牛星座之间常有紫气。道术家都认为吴国正强盛,不可图谋。只有张华认为不是这样。等到吴国被平定后,紫气更加明显。张华听说豫章雷焕精通天文,邀请他住宿,登上楼台仰望,雷焕说:‘这是宝剑的灵气,在豫章丰城。’于是任命雷焕为丰城令,让他去寻找。雷焕到县后,挖掘监狱的屋基,找到了两把剑。当天晚上,斗牛星座之间的紫气就消失了。雷焕用南昌西山北岩下的土擦拭剑,剑光更加耀眼。他派人送一把剑和土给张华,自己留下了一把。张华认为南昌的土不如华阴的赤土,于是给雷焕一斤华阴的土,雷焕再次擦拭剑,剑光更加明亮。又魏时宫殿前的钟突然大响,张华说:‘这是蜀山崩塌,所以钟响。’不久,蜀郡上报了这件事。
《晋书》又记载:武帝常常询问挚虞‘三日曲水’的含义。挚虞回答说:‘汉章帝时,平原人徐肇在三月生了三个女儿,到了第三天都死了。材人认为这是怪事,于是到水边招携她们洗去不祥,于是就用水来浮酒,这个习俗就是这样开始的。’武帝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那就不是好事。’束晳进言说:‘挚虞是个小辈,不足以了解。让我来说:从前周公在洛邑建城,就着流水浮酒,所以《诗经》中说道“羽觞随波流”。又秦昭王在河曲设宴,看到金人捧着水心剑说“令君控制西夏”,于是羁縻了诸侯。因此设立了曲水。两汉沿袭下来,都成为盛大的集会。’武帝非常高兴,赐给束晳五十斤金。当时有人在嵩高山得到一片竹简,上面有两行蝌蚪文,传阅给大家看,没有人能认出。司空张华询问束晳,束晳说:‘这是汉明帝显节陵中的策文。’检验后确实如此。当时的人佩服他的博学。
《晋书》又记载:恒温攻打蜀国。当初,诸葛亮在鱼复下建造了八阵图,砂地上堆砌着石头,八行相隔两丈。恒温看到后,认为这是常山蛇势。文武官员都无法识别。
《晋书》又记载:荀勖曾经在皇帝面前进餐,对在座的人说:‘这是用旧车脚烧的饭。’有人不相信,皇帝派人询问厨师,果然说‘确实是用旧车脚做的’。全天下的人都佩服他的明识。
《宋书》记载:何承天对古今事物都有广泛的了解,一度受到人们的重视。张永曾开通玄武湖时,遇到一座古墓,在墓上发现了一个铜斗,上面有文字。皇帝拿去询问朝中官员。何承天说:‘这是新朝威斗,王莽赐给三位公卿,一个放在墓外,一个放在墓内。当时江左的三台官员中,只有甄邯是大司徒,这一定是甄邯的墓。’不久又打开墓穴,里面又发现了一个斗,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大司徒甄邯之墓’。
《齐书》的萧子显说:东海王刘撝也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史学家,曾历任尚书左丞。竟陵王子良校试学士时,只有刘撝能对答如流。永明年间,天空突然变得黄色,照亮了地面,众人都无法解释。刘撝说这是‘荣光’,世祖非常高兴。
《梁书·裴子野传》记载:当时西北边远地区有白题国和滑国,派遣使者通过岷山道进贡。这两个国家历代都不曾朝贡,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来源。裴子野说:‘汉代的颍阴侯斩杀了胡人的白题将领一人。服虔注释说:“白题,胡人。”又有汉代的定远侯击败敌人进入滑国,这可能就是其后的事情。’当时的人佩服他的博学。
又记载:乐蔼担任御史中丞时,长沙宣武王即将下葬,车府忽然在仓库里丢失了油络,想要追究负责人的责任。乐蔼说:‘以前晋武帝的武库发生火灾,张华认为积油万石一定会燃烧。现在如果仓库里有灰烬,那不是小吏的过错。’不久检查后,果然发现有积灰。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博学而宽容。
《三国典略》记载:齐国的徐之才看到有人用五彩斑斓的兰骨做刀把。徐之才说:‘这是瘤子。’问他是从哪里得到的,回答说是在古墓里看到骷髅骨,长几寸,试着削它,发现上面有纹理,所以用来做刀把。
又记载:周平蜀回来后,得到的乐器没有人认识。太常少卿斛斯湛看到后说:‘这是錞于。’别人都不相信。斛斯湛就按照干宝的《周礼注》用芒筒拨动它,声音非常响亮。众人都感叹佩服。斛斯湛用它来合奏音乐。
《隋书》记载:崔赜在大业四年随从皇帝前往汾阳宫,驻扎在河阳镇。蓝田令王昙在蓝田山发现了一个玉人,高三尺四寸,穿着大领衣服,戴着冠帻。上报皇帝后,皇帝询问群臣,没有人认识。崔赜回答说:‘我查阅了历史,汉文帝以前没有戴冠帻的记载,这应该是文帝以来制作的。我见到魏国大司农卢元明撰写的《嵩高山庙记》,上面说:“有神人以玉为形,像长几寸,或出或隐,出则令世延长。”我敬仰陛下,顺应天意,顺应民心,定都嵩山和雒阳,山川之神自然显现。我敢为此庆贺!”于是再次拜谢,百官都来祝贺。皇帝非常高兴,赐给崔赜二百匹丝。
《国语》记载:海鸟爰居停在鲁国东门外三天。臧文仲派国人去祭祀它。(文仲不知道,以为是神。)展禽说:‘臧孙的政事真是迁阔啊!(迁阔,指不切实际。)祭祀,是国家的大节,而节,是政治成就的体现。因此,谨慎制定祭祀是国家的大典。现在无缘无故地增加祭祀,不符合政治原则。圣王制定祭祀,有功于民就祭祀,因死勤事就祭祀,因劳定国就祭祀,能御大灾就祭祀,能扞大患就祭祀。不是这类事情,就不在祭祀之列。现在海鸟来了,就不知道而祭祀它,作为国家的大典,难以说是仁慈和明智的。仁者讲究功绩,智者处理事物,无功而祭祀,不是仁慈;不知而不问,不是明智。现在海鸟来了,已经不知道而祭祀它,作为国家的大典,恐怕会有灾难。广川的鸟兽,常常知道避开灾难。’这一年,海面上刮起了很多大风,冬天很暖和。(爰居所避。)文仲听到柳下季的话,派人写下三份简牍。(简牍,简短的文书。三简,三卿,卿一通也。指司马、司徒、司空。)
又记载:季桓子挖井时,挖到一个像土坛的东西,里面有一只羊。他派人去问孔子,说:‘我挖井时挖到狗,这是怎么回事?’(获羊言狗,是孔子博物,推测。)孔子回答说:‘据我所知,这是羊。我听说,木石之怪叫夔、蝄〈虫两〉,水之怪叫龙、罔象,土之怪叫坟羊。’
又记载:吴国攻打越国,摧毁了会稽,获得了一节骨头,装满了一车。(骨头一节,其长装满一车。专,坛也。)吴国国君派使者来和孔子友好交流,询问这件事。孔子说:‘我听说,大禹召集群臣到会稽山,防风氏后到,大禹杀了他,并且陈尸示众,他的骨头装满了一车。这是很大的事情。’客人问:‘请问守护他的神是谁?’孔子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护者为神。(纪纲天下,指名山大川。龙兴云致雨,以利天下。)社稷之守护者为公侯,(封国立社稷,而山川之祀者为诸侯。令守护之,是公侯。)都归属于王者。’客人问:‘防风守护的是什么?’孔子说:‘防风是汪茫氏的君主,(汪茫,长翟国名。)守护封嵎山,(封,封山。嵎,嵎山。在今吴郡永安县。)姓漆,(漆,汪茫氏之姓。)在虞夏商为汪茫氏,到周为长翟,(周世其国北迁为长翟。)现在为大人。(今,孔子时。)’客人问:‘人长的极限是多少?’孔子说:‘僬侥氏长三尺,是短之极;(僬侥,西南蛮之别名也。)长者不超过三丈,是数的极限。(三丈,则防风氏。)’
又记载:孔子在陈国时,一只隼落在陈侯的庭院里死去,箭矢穿过它的身体,箭头长一尺有咫。(隼,猛禽,鹗也。楛,木名。砮,箭头,用石头制成。八寸为咫。箭矢穿过,坠落而死。)陈惠公派人把隼送到孔子的住处询问,(惠公,哀公之孙悼太子之子吴也。)孔子说:‘隼飞来的地方很远,这是肃慎氏的箭。(肃慎,北夷之国。)以前周武王攻克商朝,开通了通往九夷百蛮的道路,让他们各自带着方物来进贡,使他们不忘自己的职业。于是肃慎氏进贡楛矢石砮,箭头长一尺有咫。先王想要昭示他的美德能够传到远方的东西,所以在箭头上刻着“肃慎氏贡楛矢”,分给大姬,配给虞胡公,封在陈国。(分,给予。大姬,周武王元安胡公,是虞的后代。虞,遏父之子胡满。)古时候,分给同姓以宝玉,是为了展示亲情,(展,重视。如夏后氏的璜也。)分给异姓以远方的职贡,是为了让他们不忘服侍。(陈,妫姓。)所以分给陈国以肃慎氏的贡品。(陈,妫姓。)如果您让官员在旧府中寻找,可以得到它。’(旧府,旧时的府库。)派人去寻找,果然得到了金制的箭筒,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
《家语》记载说:楚昭王渡过长江时,江中有一物,大小如斗,形状圆且红色,直接撞击了王的船,船上的人就把它捞了上来。王对此感到非常奇怪,询问了所有的大臣,没有人能认出这是什么。于是派人去鲁国请教孔子,孔子回答说:‘这是萍实。只有称霸一方的君王才能得到它。’使者回来后,王品尝了这种果实,觉得非常美味。过了一段时间,使者又来告诉鲁国的大夫。大夫通过子游询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子游回答说:‘我以前去郑国,路过陈国的郊外,听到童谣说:“楚王渡江得到萍实,大如斗,红如日,切开吃了,甜如蜜。”这是武王应验的预言。’
《益部耆旧传》记载说:蜀郡的张宽在汉武帝时期担任侍中,跟随皇帝祭祀甘泉。到了渭桥,有一个女子在渭水中洗澡,乳房长七尺。皇帝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派人去询问她,女子说:“皇帝的第七辆车上的我知道我来自哪里。”当时张宽就在第七辆车里,回答说:“天皇主祭祀的人,如果斋戒不严格,就会看到女人。”
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说:汉宣帝派人到上郡挖掘石头,在石室中发现了一个裸体的人,身上只穿着头发,手脚被反绑,一只脚被捆绑着。皇帝询问群臣,没有人能解释。刘子正回答说:‘以前贰负的臣子免与贰负杀死了窫窳。皇帝于是把他关押在疏属山,用铁链锁住他的右脚,双手反绑,把他绑在山上的大石头下面。’宣帝听后非常惊讶。于是,当时的人们纷纷开始学习《山海经》。
《国朝传记》记载说:润州得到了十二块玉磬,用来献给朝廷。张率敲击其中一块,说:‘这是晋朝某年制作的。’在古墓中,有人找到了一个类似琵琶的铜器,形状非常圆。元行冲说:‘这是阮咸制作的。’(这些事情都在乐部有所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六-注解
博学:博学指的是学识广博,学问深厚。在古代中国,博学被视为君子修养的重要部分,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博学不仅仅是读书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能够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大畜卦:《易经》中的第六十四卦,卦象为乾下艮上,象征积累、蓄积。在《易经》中,大畜卦寓意君子应当广泛学习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属文:属文即写作,指能够撰写文章。
九流百家:九流指古代中国学术的九个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百家则指各种学术派别。九流百家之言指各种学术流派和学者的言论。
穷究:穷究指深入研究,彻底探究。
博物:博物指对各种事物都有所了解,具有广博的知识。
经据:经据指根据经典或权威文献的证据。
博闻多识:博闻多识指知识广博,见闻丰富。
博物强记:博物强记指知识广博且记忆力强。
肉谱:肉谱指详细记载人物谱系和家族历史的书籍。
五经笥:五经笥指熟悉五经(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人。
博物志:博物志指记载各种事物、知识、典故的书籍。
粪心:粪心即洗涤心灵,比喻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藏书非常多。
遗书:遗书指流传下来的书籍。
副书:副书指副手携带的书籍。
惠主:惠主指对人民有恩惠的君主。
晋侯:晋国的君主,即晋国的国君。
郑伯:郑国的君主,即郑国的国君。
公孙侨:郑国的大夫,也称为子产,以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著称。
叔向:晋国的大夫,以博学多才著称。
实沈:高辛氏之子,居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台骀:古代神话中的神,被认为是汾水的神。
高辛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是黄帝的后代。
阏伯:高辛氏之子,居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
帝:古代传说中的天帝,即上帝。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建立者。
邑姜:武王的母亲,周文王的妻子。
太叔:武王的弟弟。
成王:周成王,周朝的第二位君主。
唐叔虞: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是为唐叔虞。
金天氏:古代神话中的部落首领。
昧:金天氏的后代。
玄冥: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允格:昧之子。
汾川:汾河的流域。
沈、姒、蓐、黄:古代的四个部族。
禜: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于祈福消灾。
朝、昼、夕、夜:古代的四时,即早晨、白天、傍晚、夜晚。
内官:宫廷中的女官,即嫔御。
殖:生长,繁殖。
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古代的婚姻习俗,如果买妾不知道其姓氏,则需要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否适宜娶她。
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古代礼制中,男女结婚时需要辨别姓氏,这是礼制中的重要部分。
莒之二方鼎:莒国所贡献的两件方鼎。
羽山:位于东海祝其县西南的一座山。
鲧: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
夏郊:夏朝的郊祭。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盟主:古代诸侯国之间的盟约之主。
张安世:西汉时期的官员,以博学多才著称。
尚书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尚书省的文书。
海凫毛: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海凫的羽毛,被视为不祥之兆。
苦酒:一种苦味的酒。
武库:古代存放兵器的仓库。
雉雊:雄雉鸟的鸣叫声。
石鼓:古代的一种石制乐器。
桐材:桐木,古代用于制作乐器的良材。
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和牛宿。
豫章:古代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
丰城:古代地名,今江西省丰城市。
华阴赤土:华阴山的一种红土,被认为有特殊的功效。
恒温:东晋时期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八阵图:古代军事阵法,诸葛亮所创。
常山蛇势:古代的一种阵法,形似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的蛇形阵势。
劳薪:被砍伐后用于烧火的树木。
膳夫:古代官职,负责准备食物。
科斗书:古代的一种文字,形状像科斗虫。
显节陵:汉明帝的陵墓。
策文:古代的一种文书,常用于记载重要事件或命令。
嵩高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五岳之一。
竹简: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用竹子制成。
科斗:一种甲壳类动物,其形状像古代文字中的科斗字。
何承天:何承天是南朝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博学多才,对历史、文学、数学等领域都有研究。
玄武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之一。
铜斗:古代的一种容器,用于盛装食物或水。
王莽:西汉末年新朝的建立者,实行一系列改革,但最终失败。
三公:古代中国官制中的最高官职,指太尉、司徒、司空。
甄邯: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官员,曾任大司徒。
萧子显: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著有《齐书》。
东海王摛:南朝齐时期的文学家,博学多才。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职。
竟陵王子良:南朝齐时期的宗室,曾任竟陵王。
永明:南朝齐明帝的年号。
世祖:南朝齐武帝的谥号。
白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滑国:古代北方国家。
岷山道:古代从四川通往中原的一条重要道路。
颍阴侯:指西汉将领韩信,被封为颍阴侯。
服虔:东汉时期的学者,对《左传》有注解。
定远侯:指西汉将领窦固,被封为定远侯。
乐蔼:南朝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御史中丞。
长沙宣武王:南朝宋时期的宗室,曾任长沙宣武王。
车府:古代官署名,掌管车马。
晋武库:晋朝时期的国库。
张华:晋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徐之才: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五色斑兰骨: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珍稀材料。
周平蜀:周朝时期平定蜀地的军事行动。
乐器:古代用于音乐演奏的器具。
太常少卿:古代官职,太常寺的副职。
斛斯瀓: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太常少卿。
干宝: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周礼注:对《周礼》的注解。
崔赜:隋朝时期的官员。
汾阳宫:隋朝时期的宫殿。
河阳镇: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蓝田令:蓝田县的县令。
玉人:古代用玉制成的雕像。
冠帻:古代的一种头饰。
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太常:古代官职,掌管礼乐。
缣:古代的一种丝织品,用于制作衣物。
海鸟爰居: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
鲁东门:鲁国的东门。
臧文仲:鲁国的官员。
展禽:鲁国的官员,姓展名禽。
越:指过于迂腐。
圣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
节:指祭祀的礼节。
政之所成:政治制度形成的基础。
白题将:白题部落的将领。
汉定远侯:指西汉将领窦固,被封为定远侯。
瘤:古代对某些疾病的称呼。
冢:古代坟墓。
骨:骨头。
文理:骨头的纹理。
肃慎氏:古代北方民族。
九夷百蛮:指古代的多个民族。
方贿:地方特产。
大姬:周武王的女儿。
虞胡公:周朝的诸侯。
陈:古代国家名。
故府:古代的仓库。
隼:一种猛禽。
楛矢:用楛木制成的箭。
石砮:用石头制成的箭头。
咫:古代长度单位,约等于八寸。
陈惠公:陈国的国君。
仲尼:即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楚昭王:楚国的国君,名熊章,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
渡江:过江,指楚昭王带领军队或个人过江。
萍实:一种水生植物莲的果实,古代传说中是吉祥的象征,只有霸主才能获得。
使者:指派去其他国家或地方传达信息或执行任务的人。
鲁:古代诸侯国名,即今天的山东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霸者:古代指能够称霸一方、有强大实力和影响力的君主。
蜀郡:古代行政区划名,即今天的四川省。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
甘泉:古代宫殿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
渭桥:古代桥梁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女子:指那位在渭水中沐浴的女子。
帝后:古代指皇帝和皇后。
第七车:古代车辆的一种,这里指车队中的第七辆车。
天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主管祭祀。
斋戒:古代宗教或祭祀活动前的一种仪式,要求人们进行禁食、禁酒、禁房事等。
贰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北方之神。
窫窳: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怪兽。
括:系缚,束缚。
桎:古代的一种刑具,用木或金属制成,套在犯人的脚上。
国朝:指当时的朝廷或国家。
润州:古代行政区划名,即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
玉磬:古代的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铜物:古代的一种铜制器物。
琵琶: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形状似梨,有四弦。
阮咸: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擅长演奏琵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六-评注
《家语》所述楚昭王渡江得萍实的故事,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解读和对历史预言的信仰。楚昭王在江中得萍实,群臣不解,唯有孔子能识,并称其为‘霸者之获’,这暗示了萍实非寻常之物,而是与霸业相关的象征。孔子引用童谣作为解释,进一步强化了萍实与武王之应的联系,这种童谣预言的手法在古代文学中常见,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循环和天命思想的认同。
《益部耆旧传》中的蜀郡张宽遇女子浴渭水之事,展现了古代对异象的记录和解读。女子自称是帝后第七车,而张宽恰好居于第七车,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也可能是对张宽身份的暗示。故事中的‘天皇主祭祀者,斋戒不严,则女人见’反映了古代对祭祀和斋戒的重视,以及对神秘现象的解释。
郭璞注《山海经》的记载,则是对古代神话和传说的解读。宣帝使人发掘盘石中得一人,刘子正以神话故事中的贰负之臣免来解释,这不仅是对神话传说的熟悉,也体现了古代对神话故事与现实事件的联系性思考。宣帝的惊愕和时人的学习《山海经》的行为,反映了古代对神话和传说的敬畏。
《国朝传记》中润州得玉磬和铜物的记载,体现了古代对古物的重视和对历史的研究。张率通过敲击玉磬,推断出其年代,元行冲则根据铜物的形状推断出其与阮咸有关,这种对古物的解读和研究,反映了古代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古物背后的故事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