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七-原文
《礼记·王制》曰: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太学在郊。
又《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也。)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又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又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又曰:大学之法,禁於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譬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又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又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又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也。
又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音小。)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逊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不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不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尚书·说命下》曰: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惟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
《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穀梁传·昭公》曰:子既生,不免於水火者,母之罪也;羁贯成童不就师,父之罪也;(羁贯谓交午剪发以为饰,成童八岁以上者也。)就师学问而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
《汉书》曰: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起学官,吏民大化,蜀地至於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乃令天下皆立学校,自文翁为之始。
又曰: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少好学,明《春秋》。居家教授,学者远至。
又曰:韦贤子玄成,明经,至丞相。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东观汉记》曰:永平九年,诏为四姓小侯置学。
又曰:樊准见当世学者少,惧先王道术陵迟,乃上疏曰:’光武受命中兴之初,群雄扰於冀州,旌旗乱於大泽,然犹投戈讲学,息马论道。孝明皇帝尤垂意於经学,即位删定乖疑,稽合图谶,封师太常桓荣为关内侯,亲自制作《五行章句》;每享射礼,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欣欣。是时,学者尤盛,冠带缙绅游辟雍,观化者以亿计。’
《后汉书》曰:樊鲦字长鱼,删定《公羊》、《严氏春秋》,世号樊侯。教学,门徒三千馀人。
又曰:延笃字叔坚,南阳犨人。能著文章,有名京师。后以病免归,居家授教不倦。
又曰:任安字定祖。学图谶,究竟其术。还家教授,诸生自远而至。
又曰:张兴字君上。拜太子少傅,显宗数访问经术,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
又曰:樊英字季齐。善风角占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隐於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
又曰:郑玄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人。
又曰:孙期家贫,事母至孝。牧豕大泽中,卖之以奉供养。远方人从游学者,皆执经追於泽畔。
又曰:欧阳歙为司徒,坐在汝南赃下狱中。济阴曹重字伯山,从歙受《尚书》,门徒三千人。
又曰:丁恭字子然。学义精明,迁少府。诸生自远方至者数千人。当世称为大儒。
又曰:杜抚字叔和。少有高才,定《韩诗章句》。后归乡里,教授,沉静乐道,弟子千馀人。
又曰:刘昆,王莽世教授弟子恒五百馀人。每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之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
又曰:马融常在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列女乐,弟子相次传授,鲜有入其室者。
《晋中兴书》曰:范宁字武子,解褐为馀杭令,兴学校,养生徒,洁己志,德行之士,莫不来宗。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秦录》曰:凉州胡辩者,河西大儒也。前秦建元末,东徙洛阳,随讲受弟子千有馀人,关中后进多赴之。姚兴敕关尉曰:’诸生谘访道义,修己厉身,往来出入,勿拘常限。’於是学者咸劝,儒业盛矣。
《国语》曰:晋文公学读书於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也咫,(咫,咫尺间。)闻则多矣。’对曰:’然而多闻以待能者,不犹愈乎?'(使能者行之,犹愈於不学。)
《尚书大传》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使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年,始入小学,见小节焉,践小义焉;年十五入太学,见大节焉,践大义焉。入小学知父子之道,长幼之序;入太学知君臣之义,上下之位。
《墨子》曰:墨子劝弟子学,曰:’汝若学,吾当任汝。’弟子学期年,就墨子求仕。墨子曰:’汝不闻鲁人乎?昆弟五人,父死,长子嗜酒,不肯预葬。其四弟曰:’尔若送葬,吾当为汝沽酒。’葬讫,就弟求酒,四弟曰:’子葬子父,岂独吾父乎?吾恐人笑子,故欺子以酒耳。’今子不学,人自笑子,故劝子也。’
《孙卿子》曰:达师之教,使弟子安焉,乐焉,往焉,游焉,肃焉,藏焉。严此六者,得其学,则邪辟之道塞矣。
《扬子》曰:博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鲜矣,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夫观书者,譬犹登东岳而知丘陵之嵯垒也,浮沧海而知江河之不广也,见日月而知众星之照微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少观也。
《尸子》曰: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使工女缲之为美锦,大君朝而服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
《任子》曰:学所以治已,教所以治人。不勤学则无以为智,不勤教则无以为仁。
《郭林宗别传》曰:泰以有道君子征,同邑宋子俊劝使往。泰遂辞以疾,阖门教授。
《锺会母传》曰:夫人明於教训,会虽童稚,勤见规诲。年四岁,受《孝经》,十五入太学,谓会曰:’学猥则倦,倦则意怠。吾惧汝之怠,故以渐训汝。今可以独学矣。’
王粲《儒吏》谓曰:古者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入大学,学君臣朝廷王事之纪。然则文法典艺,具存於此矣。
虞溥《厉学》曰: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如涉学庭讲修典训,此成大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知,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七-译文
《礼记·王制》说:天子颁布命令后才开始教育,然后人们才会去学习。小学设在皇宫南边左侧,太学设在郊外。
《学记》说:古代的教育,每家都有自己的私塾,每个乡有乡学,每个乡的郊外有乡序(学校),国家有国学。(《周礼》中提到:五百家为一个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个遂。)一年后考察学生是否能辨别经典和志向,三年后考察学生是否专心致志、乐于群居,五年后考察学生是否博学多才、亲近师长,七年后考察学生是否能讨论学问、选择朋友,这被称为小成;九年之后,学生能理解各类知识,坚定立场而不改变,这被称为大成。
又说: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难;知道不足之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困难之后才能自我勉励。
又说:君子知道学习的难易,知道其优点和缺点,然后才能广泛教导;能够广泛教导,然后才能成为老师;能够成为老师,然后才能成为领导者;能够成为领导者,然后才能成为君主。
又说:大学的教育方法,在问题发生之前就预防,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教育,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相互观察并学习他人的优点,这四点是教育兴盛的原因。问题发生后才去禁止,就会遇到阻力而难以克服;时机过了才去学习,就会辛苦而且难以成功;教育方法杂乱无章,就会混乱不堪;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就会孤陋寡闻;轻浮的朋友会违背师长的教诲;轻浮的言谈会废弃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又说:学习者有四种过失,教育者必须了解。人们在学习时,可能会过分,可能会不足,可能会过于容易,可能会停止。这四种情况,是人心不同的表现;了解人心之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
又说:君子的教育是启发式的,引导而不牵制,鼓励而不压制,开启而不直接告诉。引导而不牵制,就能和谐;鼓励而不压制,就能容易;开启而不直接告诉,就能激发思考。和谐、容易和激发思考,可以说是善于启发。
又说:教育就是发扬优点和纠正错误。擅长唱歌的人能让人跟着他的声音唱,擅长教育的人能让人继承他的志向。他的话简洁而明确,微妙而深刻,少用比喻却容易理解,可以说是让人继承志向。
又说:大学开始教育时,学生穿着皮弁,祭拜菜果,表示对学问的尊敬;《宵雅》三篇,是教育的基础;学生入学时击鼓,放下书箱,表示对学业的态度;夏楚二物,是收束学生的威严;没有占卜,不参加学校活动,是让学生自由发展;适时观察而不说话,是保持学生的内心;年幼的学生听而不问,是防止学生跳跃等级。
《尚书·说命下》说:只有学习才能谦虚,努力敏捷,修养才会随之而来。真诚地怀有这种想法,道德修养就会积累在自身。学习只是修养的一半,始终关注学习,德行就会不断完善。
《周礼》中提到,师氏用三种德行来教育国子:一是至德,作为道德的根本;二是敏德,作为行为的根本;三是孝德,用来了解邪恶。
《穀梁传·昭公》说:孩子出生后,如果没有免于水火之灾,那是母亲的罪过;成童之后不拜师学习,那是父亲的罪过;(成童是指八岁以上的孩子,羁贯是指交叉剪发作为装饰。)拜师学习而没有方法,心志不通,那是自己的罪过。
《汉书》说:景帝末年,文翁担任蜀郡太守,修建学校,官吏和民众都受到了教育,蜀地的人到了京城,与齐鲁地区相当。到了武帝时期,下令全国都设立学校,文翁是第一个。
又说: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年轻时喜欢学习,通晓《春秋》。在家教授学生,远方的学者也来向他学习。
又说:韦贤的儿子韦玄成,通晓经书,官至丞相。邹鲁有谚语说:‘留给孩子的黄金满箱,不如留下一部经书。’
《东观汉记》说:永平九年,皇帝下诏为四姓小侯设立学校。
又说:樊准看到当时学者稀少,担心先王的道术衰落,于是上疏说:‘光武帝中兴之初,群雄在冀州骚扰,旗帜在大泽中乱舞,但他还是放下武器学习,停止战马讨论道术。孝明皇帝特别重视经学,即位后删定经书,核对图谶,封师太常桓荣为关内侯,亲自编写《五行章句》;每次举行射礼,都正坐讲解,众儒生都来听讲,四方的人都来观摩。那时,学者特别多,士人穿着冠带,来到辟雍,观化的人数以亿计。’
《后汉书》说:樊鲦字长鱼,删定《公羊》、《严氏春秋》,世称樊侯。他从事教学,门徒有三千多人。
又说:延笃字叔坚,南阳犨人。能写文章,在京城有名气。后来因病辞官回家,在家中不倦地教授学生。
又说:任安字定祖。研究图谶,深入研究其术。回家后教授学生,学生从远方来。
又说:张兴字君上。被任命为太子少傅,显宗多次询问经术,名声远扬。弟子从远方来,登记在册的就有上万人。
又说:樊英字季齐。擅长风角占算,河洛七纬,推算灾异。在壶山之阳隐居,学生从四方来。
又说:郑玄的弟子河内赵商等,从远方来的人有数千人。
又说:孙期家贫,孝顺母亲。在泽中放猪,卖猪来供养母亲。远方的学生来求学,都拿着经书追到泽边。
又说:欧阳歙担任司徒,因在汝南贪污被关进监狱。济阴曹重字伯山,从欧阳歙学习《尚书》,门徒有三千人。
又说:丁恭字子然。学问精深,升任少府。学生从远方来,有数千人。当时被称为大儒。
又说:杜抚字叔和。年轻时才华横溢,定《韩诗章句》。后来回到家乡,教授学生,沉静乐道,弟子有一千多人。
又说:刘昆,在王莽时期教授学生,常年有五百多人。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射礼,都准备各种仪式,用素木和桑叶作为祭品,用桑木箭射兔子。
又说:马融经常在高堂前挂上红色的纱帐,前面教授学生,旁边有女乐,学生依次传授,很少有人能进入他的房间。
《晋中兴书》说:范宁字武子,担任余杭令,兴办学校,养育学生,自己洁身自好,有德行的人都不远万里来向他学习。自从中兴以来,崇尚学习、重视教育的人没有比范宁更出色的。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秦录》说:凉州的胡辩,是河西的大儒。前秦建元末年,他东迁到洛阳,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一千多人,关中的后辈学者很多都去向他学习。姚兴下令关尉说:‘学生们来咨询道义,修养自己,往来出入,不要拘泥于常规。’于是学者们都更加努力,儒学兴盛。
《国语》说:晋文公向臼季学习读书。三天后说:‘我无法立即行动,但听到的知识已经很多了。’臼季回答说:‘然而多听总比不学要好。’(让有才能的人去实践,比不学习要好。)
《尚书大传》说:古代的帝王,一定会设立大学和小学,让公卿的太子、大夫、元士的嫡子,十三岁开始进入小学,学习小节和小义;十五岁进入太学,学习大节和大义。进入小学后知道父子之道、长幼之序;进入太学后知道君臣之义、上下之位。
《墨子》说:墨子鼓励弟子们学习,说:‘你们如果学习,我就让你们担任官职。’弟子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就去找墨子请求担任官职。墨子说:‘你们没听说过鲁国的那件事吗?兄弟五人,父亲去世后,长子喜欢喝酒,不愿意参加葬礼。其他四个弟弟说:‘你如果去参加葬礼,我就给你买酒。’葬礼结束后,长子去找弟弟要酒,弟弟说:‘你葬你的父亲,难道只有我父亲一个吗?我担心别人嘲笑你,所以用酒来哄骗你。’现在你们不学习,别人自然会嘲笑你们,所以我劝你们学习。’
《孙卿子》说:好的老师的教育,能让弟子们感到安心、快乐、愿意去学习、愿意去游玩、严肃认真、有所藏匿。严格这六点,掌握了学问,那么邪僻的道路就会被堵塞。
《扬子》说:博学的人,是为了追求成为君子。追求却得不到,很少见,没有不追求就能得到的人。那些读书的人,就像登上东岳泰山就能知道丘陵的高峻一样,浮在海面上就能知道江河的宽广,看到日月就能知道众星的光辉,仰望圣人就能知道众说的浅薄。
《尸子》说:学习不知疲倦,是为了修养自己;教育不知厌倦,是为了治理他人。如果茧不加以整理,就会腐烂;让女工纺织成美丽的锦缎,君主早上穿上。身体就像茧,不加以整理,就会知识行为腐烂;让贤者教育他们成为世上的士人,那么天下的诸侯没有不敢敬重的。
《任子》说: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教育是为了治理他人。不勤奋学习就无法成为智者,不勤奋教育就无法成为仁者。
《郭林宗别传》说:郭泰因为是有道德的君子而被征召,同乡的宋子俊劝他前往。郭泰就以生病为由推辞,闭门在家教授学生。
《锺会母传》说:夫人明于教训,钟会虽然年幼,但勤奋地接受教导。四岁时,开始学习《孝经》,十五岁进入太学,母亲对他说:‘学习过于简单就会感到厌倦,厌倦了就会意志消沉。我担心你感到厌倦,所以逐渐地教导你。现在你可以独立学习了。’
王粲在《儒吏》中说:古代人八岁进入小学,学习六甲五方书计等事情;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君臣朝廷王事等规矩。那么,文法典艺,都包含在这些内容中。
虞溥在《厉学》中说:文学诸生,都是冠带之流,年纪大了,志向美好,就像进入学庭讲修典训,这是成就大业和立德的基石。圣人的道,平淡而少味,所以学者不喜欢。等到一段时间后,所看到的更加广泛,所学的更加多样,每天听到以前没听过的,每天看到以前没见过的,然后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突然间不知不觉地被大化所陶冶,至道深入人心。学者,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志向不坚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七-注解
天子: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命之教:指天子颁布教育命令,确立教育制度。
学:学习,教育。
小学:小学,古代的一种学校,主要教授基础知识和道德教育。
太学:太学,古代的一种学校,是培养官员的地方。
郊:郊外,指太学位于城外。
塾:古代家庭式教育机构,由私人设立。
庠:古代地方教育机构。
术:地方行政区划,古代的一种行政单位。
有序:有秩序,指教育有序进行。
离经辨志:分析经典,辨别志向。
敬业乐群:专心致志,乐于与人交往。
博习亲师:广泛学习,亲近师长。
论学取友:讨论学问,选择朋友。
小成:初步成就。
大成:最终成就。
自反:自我反省。
自强:自我加强。
博喻:广泛地教导。
豫:预防。
时:时机。
孙:有序。
摩:相互学习。
扞格:抵抗。
陵节:超越节度。
杂施:杂乱无章地施教。
孤陋而寡闻:见识浅薄,知识贫乏。
燕朋:轻浮的朋友。
逆其师:违背师道。
燕譬:轻浮的比喻。
废其学:荒废学业。
心之莫同:心理的不同。
救其失:纠正错误。
喻:教导,引导。
道:方法,途径。
牵:束缚。
抑:压制。
达:达到。
长善:发扬优点。
继志:继承志向。
约而达:简明扼要。
微而臧:微妙而深刻。
罕譬而喻:少用比喻,易于理解。
皮弁:古代的一种礼帽。
祭菜:祭祀时用的菜。
肄:学习。
官:担任官职。
逊:谦逊。
夏楚:夏天的竹杖和楚地的竹杖,用于教育。
收其威:收束威严。
未卜禘:没有进行占卜的祭祀。
视学:视察学校。
游其志:游学,追求志向。
存其心:保持其心志。
学不躐等:学习不越级。
逊志:谦逊的志向。
时敏:及时敏学。
道积于厥躬:道德积累在自身。
三德:三种德行。
至德:最高尚的德行。
敏德:敏捷的德行。
孝德:孝顺的德行。
羁贯:古代儿童束发用的装饰。
成童:八岁以上的儿童。
就师:拜师学习。
无方:没有方法。
水火:比喻危险。
修起学官:修建学校。
大化:大化,指自然的教化。
比齐鲁:与齐鲁地区相当。
官其始:开始担任官职。
逊其业:谦逊地对待自己的学业。
遗子黄金满籝:留给子孙满箱黄金。
一经:一部经典。
四姓小侯:四姓的贵族子弟。
道术陵迟:道德学问衰落。
删定:删减修订。
稽合图谶:核对图谶。
关内侯:封号。
五行章句:五行学说的解释。
辟雍:古代的一种学校。
冠带缙绅:戴帽束带,指士人。
游辟雍:到辟雍游学。
世号樊侯:被世人称为樊侯。
授生徒:教授学生。
著录:记录。
风角占算:风角占卜。
河洛七纬:河图洛书七种纬书。
推步灾异:推算灾异。
隐於壶山之阳:在壶山南面隐居。
自远方至:从远方来。
事母至孝:非常孝顺母亲。
牧豕大泽中:在湖泊中放牧猪。
执经追於泽畔:拿着经书在湖边追随着老师。
坐在汝南赃下狱中:被关在汝南的监狱中。
门徒三千人:有三千个学生。
大儒:伟大的儒家学者。
定《韩诗章句》:确定《韩诗》的章句。
素木瓠叶之为俎豆:用素木和葫芦叶作为祭祀用的器皿。
桑弧蒿矢以射菟首:用桑木做的弓箭射兔子。
绛纱帐:红色的纱帐。
女乐:女性乐师。
鲜有入其室者:很少有人能进入他的房间。
解褐为馀杭令:脱去官服成为余杭县令。
兴学校:兴办学校。
养生徒:培养学生。
崇学敦教:崇尚学习,重视教育。
儒业盛矣:儒家学说兴盛了。
臼季:晋文公的老师。
咫尺间:极短的距离。
闻则多矣:听到的就多了。
使能者行之,犹愈於不学:让有才能的人去实践,比不学习要好。
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尚贤等思想。
弟子:弟子,指学生或门徒,古代指跟随某位老师学习的学生。
仕:仕,指做官,古代指进入官场担任官职。
鲁人:鲁人,指鲁国的人,鲁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昆弟:昆弟,指兄弟。
葬:葬,指安葬死者。
沽酒:沽酒,指买酒。
孙卿子:孙卿子,即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达师:达师,指有高超教学水平、能够引导学生达到深层次理解的老师。
肃:肃,指严肃、庄重。
藏:藏,指内敛、含蓄。
扬子:扬子,即扬雄,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博学者:博学者,指学识渊博的人。
君子: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东岳:东岳,指泰山,古代认为五岳中的东岳泰山是最高的山。
江河:江河,指长江和黄河,中国古代的两条主要河流。
日月:日月,指太阳和月亮。
圣人:圣人,指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
尸子:尸子,即尸佼,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茧舍:茧舍,指养蚕的地方。
工女:工女,指会织布的女子。
美锦:美锦,指精美的丝织品。
大君:大君,指君主。
任子:任子,指任安,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郭林宗别传:郭林宗别传,指郭泰的传记。
有道君子:有道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君子。
宋子俊:宋子俊,指宋俊,与郭泰同乡的人。
泰:泰,指郭泰。
阖门教授:阖门教授,指闭门不出,在家中教书。
锺会母传:锺会母传,指锺会母亲的传记。
教训:教训,指教育、指导。
孝经:孝经,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孝道。
学猥:学猥,指学习浅薄。
意怠:意怠,指精神不振。
王粲: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儒吏:儒吏,指既懂儒家经典又擅长治理的官员。
大学:大学,古代的一种学校,主要教授高级知识和道德教育。
文法典艺:文法典艺,指文学、法律、经典和技艺。
文学诸生:文学诸生,指学习文学的学生。
冠带之流:冠带之流,指成年男子。
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指圣人的道德和思想。
至道:至道,指最高的道德境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学部-卷七-评注
《墨子》中的这段文字,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阐述了墨子对于学习的重视以及劝导弟子的方式。墨子首先承诺如果弟子学习,他将提供机会。然而,当弟子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寻求墨子的帮助以获得官职,墨子便用鲁国昆弟的故事来劝导他。这个故事揭示了墨子对于诚信和道德的重视,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仕途,更是为了培养个人的品德。墨子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仅仅为了功名利禄的道理。
《孙卿子》的这段话,强调了达师教育的六个方面:安、乐、往、游、肃、藏。这六个方面涵盖了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和状态,从安心学习到乐于探索,再到严肃对待和深入思考,孙卿子认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学生的心志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杜绝邪辟之道,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学问。
《扬子》的这一段,通过比喻的方式,说明了博学的重要性。扬子认为,博学者追求的是成为君子,而追求君子之道的人很少能够不经过努力就得到。他通过登山、航海、观星、仰圣人的比喻,说明了通过广泛的学习,人们可以增长见识,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理解圣人之道。
《尸子》的这一段,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尸子认为,学习是为了治理自己,教育是为了治理他人。他通过茧与工女的关系来比喻,说明了如果不学习,知识和行为就会像未处理的茧一样腐败;而通过贤者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成为有德之士,得到他人的尊敬。
《任子》的这一段,进一步阐述了学习和教育的关系。任子认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智慧,教育是为了培养他人的仁爱。如果不勤奋学习,就无法获得智慧;如果不勤奋教育,就无法培养仁爱。
《郭林宗别传》中,郭林宗以有道君子的身份,拒绝了他人的邀请,选择闭门教授。这体现了郭林宗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传承道德,培养人才。
《锺会母传》的这一段,讲述了锺会母亲对他的教育。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教育锺会,让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母亲在子女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王粲在《儒吏》中提到的古代教育制度,说明了古代对于教育的重视。从八岁开始学习基础知识,到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更高深的学问,这一制度旨在培养出具有全面知识的人才。
虞溥在《厉学》中,强调了文学诸生的重要性,认为他们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他通过描述学者在深入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说明了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性的修养。最后,虞溥指出,学者不应担心自己的才能不足,而应担心自己的志向不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