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十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十四-原文

○霜

《释名》曰: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

《说文》曰:{雨执},(竹入反。)早雪。皑,霜雪之白者。

《易·坤卦》曰: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诗》曰:纠纠葛屦,可以履霜。郑玄注曰:魏俗,至冬犹谓葛屦可用履霜,利其贱也。

又曰:九月肃霜。(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也。)

又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礼》曰:季秋之月霜始降,则百工休。(郑玄注曰:谓胶漆之作仃。)

又曰:孟冬行秋令,则雪霜不时。

又曰:孟春行冬令,则雪霜大挚。

又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郑注云:感时念亲也。)

又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以达天地之气也。

京房《易传》曰:诛不原情,有霜附木,不下地。不教而诛,其霜反在草下。

又曰:兴兵妄诛,厥灾不霜;圣贤遭害,其霜附木不下也。

《大戴礼》曰:霜是阴阳之气也。阴气胜阳则凝而为霜。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凝为霜。

又曰:霜以杀木,露以润草。

《春秋考异邮》曰:霜者,阴精,冬令也。四时代谢,以霜收杀。霜之为言亡也,物以终身也。

又曰:僖公即位,陨霜不杀草,臣威强也。

《春秋感精符》曰:霜,杀伐之表。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孝经援神契》曰:霜以挫物。

《五经通义》曰:寒气凝以为霜,霜从地升也。

《五经钩沉》曰:天霜树落叶,而鸿雁南飞。

《家语》曰: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娶者始也。《诗》曰: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国语》曰:驷见而霣(于敏反。)霜,霣霜而冬裘具。贾逵曰:驷,房星也。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云:仙之上药,玄霜绛雪。

王子年《拾遗记》曰:广延国有霜,色绀碧。

又曰:嵰(立俨反。)州霜甘。

又曰:员峤之山名环丘,有冰蚕,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其色五采,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投火,经宿不燎。唐尧之代,海人献以为黼黻。

《庄子》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

《曾子》曰:阴气胜则凝为霜。

《淮南子》曰:芝兰以芳,未尝见霜。(先霜刈之。)

又曰:圣人行於水无迹,众人行于霜有迹。

又曰:至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霜雪。(高诱注曰:青女天神,青天玉女主霜雪也。)

又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

《地镜图》曰:视屋上瓦独无霜者,其下有宝。

《山海经》曰:丰山有九钟,霜降其钟即鸣。

《命历序》曰:桀无道,夏陨霜。

《师旷占》曰: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治政太严刻,大杀,天以示之。宜损威杀,重人命。

崔豹《古今注》曰:鹧鸪常向日而飞,畏霜露;夜栖则以树叶覆其背上。

蔡邕《月令章句》曰:露凝为霜。

徐整《长历》曰:北斗当昆仑山,气运注天下,秋冬为霜雪。

《唐书》曰:宁王宪疾,时京城寒甚,凝霜封树。时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宪见而叹曰:此俗谓树者也。谚曰:树稼达官怕,必有大臣当之,吾其死矣。十一月薨。

《琴操》曰:《履霜》者,伯奇之所作也。伯奇者,尹吉甫之子也。吉甫听其后妻之言,疑其孝子伯奇,遂逐之。伯奇编水荷而衣,采楟。(音亭,山梨木也。)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见放逐,乃援琴而鼓之。

《楚辞》曰:秋既戒之以白露,冬又申之以严霜。

《古艳歌辞》曰:秋霜白露下,桑叶郁为黄。

何瑾《悲秋夜》曰:霜凝条兮璀璀,露沾叶兮泠泠。

○雹

《释名》曰:雹,炮(匹巧反,又音雹。)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蹙炮也。

许慎《说文》曰:雹,雨冰也,从雨包声。

《礼》曰:仲夏行冬令,则雹动伤穀。

《传》曰:昭四年正月,大雨雹。季武子问於申丰曰:雹可御乎?对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出入也时。今藏川池之冰,弃而不用。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雹之为灾,谁能御之。

《穀梁传》曰:僖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雹者阴胁阳,臣侵君之象也。)

京房《易传》曰:飞雹下尽树木之枝、害五穀者,君赋敛刻民也。

焦贡《易林》曰:阴雨泥寒,常冰不温,凌人惰怠,大雹为灾。

《尚书洪范五行传》曰:阴阳相胁而为雹霰,盛阴而雪,凝滞而冰寒。阳气薄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盛阳,雨水温暖而汤热。阴气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霰者,阳胁阴也;雹者,阴胁阳也。

又曰:人君妒贤疾善,在下谋上,则日蚀而雹杀走兽。

《春秋感精符》曰:大臣擅法则雨雹。

又曰:九月十月,日色青则寒,有雹雪。

《春秋考异邮》曰:阴阳专精,凝合成雹。雹之言合也。

《春秋汉含孳》曰:专一精并气凝为雹。宋均注曰:谓若鲁僖公胁於齐,以妾为妻,尊重齐,胜无回曲之心,感阴水气,乃使结而不解散。

《史记》曰:景帝二年秋,雨雹,大者五寸,深二尺。

又曰:凡雹皆冬之愆阳,夏之伏阴也。

《汉书》曰:成帝河平二年四月,楚国雨雹,大如斧,蜚鸟皆死。

又曰:宣帝地节四年五月,山阳济阴雨雹,如鸡子,深二尺五寸,杀二十人,蜚(音飞,与飞同。)鸟皆死。

又:《汉书·五行志》曰:武帝元封三年,雹大如马头。

范晔《后汉书》曰:青龙见於御座轩前,又大风雨雹,霹雳拔树。张奂上疏曰:’臣闻风为号令,动物通气。水生於火,相须乃明。蛇能屈伸,配龙腾蛰。顺至为休徵,逆来为殃咎,阳气专用,则精凝为雹。故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或志宁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谗胜,并伏诛戮,海内默默,人怀震愤。昔周公葬不如礼,天乃动威。今武、蕃忠贞,未被明宥,妖眚之来,皆为此也。宜急为改葬,徙还家属。其从坐禁锢,一切蠲除。又皇太后虽居南宫,而恩礼不接,朝臣莫言,远近失望。宜思大义顾复之报。’天子深纳奂言。

又曰:时频有地震陨雹。蔡邕上封事曰:’臣闻天降灾异,缘象而至。霹雳雹数发,殆刑诛繁多之所生也。’

又曰:安帝延光二年夏,京师及郡国三日大雨雹。

又曰:献帝初平二年五月,雹如扇、如斗。

《东观汉记》曰:和帝永元五年六月,郡国大雨雹,大如雁子。

又曰:韩棱,字伯师,除为下邳令。视事未期,吏民爱慕。时邻县皆雹伤稼,棱县界独不雹。

《晋书》曰:太元二十一年四月雨雹。时道子专政,奸佞竞进,烈宗不能禁,终至大乱。

《晋中兴书》曰:大兴二年,海盐雨雹,大如鸡子。

崔鸿《前赵录》曰:刘曜光初三年夏四月,长安雨雹,大如鸡子。

《后魏书》曰:鲜卑兵投鹿俟,从匈奴三年,其妻在家有子,怪,欲杀之。妻言:’常行仰天视,而雹入口,吞之而生子,号檀石槐。’后遂为鲜卑大人。

郭氏《玄中记》曰:东方有柴都焉,在齐国,有山,山有泉水如井状,深不测。至春秋时,雹从井中出,常败五穀。人常以柴塞之,不塞柴则出也,故号为柴都。

《陈留风俗记》曰:雍丘县夏后公祠有神井,能兴雾雹。

伏琛《齐地记》曰:安丘城南三十里有雹都渊,其雹或出,亦不为灾异。

《西京杂记》曰:鲍敞问董仲舒曰:’雹何物也?’曰:’阴气胁阳也。’

《凉州异物志》曰:有一大人生于北边,(在丁零北千五百里。)偃卧於野,其高如山,顿脚成谷,横身塞川,(长万余里,顿脚之间,乃成大谷。)近之有尖,铜雹击之也。惟可遥看,不可到下,下则雷电流,铜铁之丸为雹,以击杀人。

《曾子》曰:阳之专气为雹。雹者,气之化也。

《淮南子》曰:北方之极有九泽,有积雪雹。

《孔丛子》曰:永初二年夏,河西县大雨雹,皆如棬杯,大者或如斗。杀畜生雉兔,折树木。於是天子责躬省过。

《风俗通》曰:成帝问刘向曰:’俗说文帝时天下断狱三人,米一斗一钱,有此事否?’对曰:’不然。后元年雨雹,如桃李,深三尺,寻景帝代之,不可为昇平。’

《历代记》曰:石遵袭位於邺,暴风雨震电,雹如斗,其太武殿及两厢端门,光艳照天,金石皆消,为火月余乃灭。

《纪年》曰: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

《白虎通》曰:自上而下曰雨雹。

《风角占》曰:徵动羽,有雹霜。

陈陆琼《和张湖孰雹诗》曰:’惟徵动羽,惟阴胁阳,雨冰作冷,凝气为祥。’

○虹霓

《释名》曰:虹,攻也,纯阳攻阴气故也。阴阳不和,昏姻错乱,淫风流行,男女互相奔随,则此气盛。霓,齧也。其体断绝,见於非时。此灾气伤害物,如有所食齧。

《说文》曰: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阳气也。

《河图稽耀钩》曰:镇星散为虹霓,虹霓主内淫。又霓者,气也,起在日侧,其色青赤白黄。

《周书》曰:清明后十日虹始见,小雪日虹藏不见,虹不收藏,妇不专一。

《诗》曰:螮蝀在东,莫之敢指。(螮蝀,虹也。夫妇过礼则虹气盛,君子见戒而讳之,莫之敢指。)

《礼》曰:小雪之日,虹藏不见。

又曰:玉气如白虹,天也。

又曰:清明后十日虹始见。

《尔雅》曰:螮蝀,虹也。霓为挈贰。

《易通卦验》曰:虹不时见,女谒乱公。虹者,阴阳交接之气,阳唱阴和之象。今失节不见,似君心在房内不修,外事废礼失义,夫人淫恣而不敢制,故曰:’女谒乱公。’

《诗含神雾》曰:瑶光如霓贯月,感女枢,生颛顼。

《尚书考灵曜》注曰:日傍白者为虹,日傍青赤者为霓。

《春秋演孔图》曰:霓者,斗之乱精也。斗失度,则投霓见。(宋均注曰:投,应也。)

《春秋元命苞》:阴阳交为虹蜺。

《春秋运斗枢》曰:枢星散为虹蜺

蔡邕《月令章句》曰:虹,螮蝀也。阴阳交接之气着於形色者也。雄曰虹,雌曰蜺。虹常依阴云,昼见於日冲,无云不见,大阴亦不见。霓常依蒙浊,见日旁,白而直曰白虹。凡日旁者,四时常有之。惟雄虹起季春见,至孟冬乃藏。

《史记》曰: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如淳注曰:’虹,臣象;日,君象。’

《烈士传》曰:荆轲发,后太子见虹贯日不彻,曰:’吾事不成矣。’后闻轲死,事不立,曰:’吾知之矣。’

《汉书》曰;武帝游东莱,临大海,是岁虹气苍黄色,若飞鸟集城阳宫南。

又曰:上官桀谋废昭帝,迎立燕王,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饮水井,井水竭。

又曰:《天文志》曰:虹蜺者,阴阳之精光。(如淳注曰:雄曰虹,雌曰霓。)

张璠《汉纪》曰:灵帝光和元年,虹昼见御坐殿庭前,色青赤,上引蔡邕问之,对曰:’虹霓,小人女子之祥。’又名臣蔡邕奏曰:’有黑气堕温德殿东,庭中如车盖腾起奋迅,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似龙。占者以虹霓对,虹著於天而降於庭。以臣之闻,则天所投虹者也。’

‘《吴志》曰:诸葛恪攻新城不克,引军出往东兴,有蛇见其船,还拜蒋陵,白虹复绕其车。'(《吴录》云:恪曰,虹何为此来哉!果为孙峻所诛。)

‘《晋阳秋》曰:建武元年,虹长弥天。’

‘《晋·安帝纪》曰:义熙二年七月,夜,彩虹出西方,蔽月。’

‘《前凉录》曰:张骏六年有彩虹五里,隆隆如钟鼓之声。’

‘沈约《宋书》曰:刘义庆在广陵有疾,而白虹贯城,野麕入府。心甚恶之。因自陈求还。’

‘《庄子》曰:阳炙阴为虹。’

‘《文子》曰:天地二气即成虹,人二气即生病。’

‘《淮南子》曰: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皆古得道,能御阴阳。)乘雷车,驾云虹。’

‘又曰:太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二皇:伏羲、神农。)天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虹霓不出,贼星不行,(贼星,妖星。)含德之所致也。(含,怀也。)’

‘又曰:虹蜺者,天之忌也。’

‘《孟子》曰:汤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民之望汤也,若大旱之望云霓。’

‘《战国策》曰:唐睢谓秦王曰:’聂政刺韩相,白虹贯日。’

‘《搜神记》曰: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备,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天乃有赤气如虹,自上而下,化为玉璜,上有刻文。孔子跪而受之。’

‘又曰:庐陵巴丘民陈济者,作州吏。其妇姓秦,独在家,忽疾病,恍惚发狂,后渐差,常有一丈夫,长大,仪貌端正,着绛碧袍,彩色炫燿,来从之。常相期於一山涧之旁,至于寝处,不觉有人道感接,忽忽如眠耳。如是积年,春每往期会,不复畏难。比邻人观其所至,辄有虹见。秦云至水侧,丈夫金瓶引水共饮,后遂有娠,生儿如人,多肉,不觉有手足。济寻假还,秦惧见之,乃内儿著瓮中。因见此丈夫以金瓮与之,令覆儿。济时醉眠在牖下,闻人与秦语,语声至怆,济亦不疑也。又丈夫语秦云:’儿小,未可得将去,不须作衣,我自衣之。’即以绛囊与裹之,令可时出与乳,于时风雨晦冥,邻人见虹下其庭。秦常能辨佳食,肴馔丰美,有异於常。丈夫复少时将儿去,亦风雨晦冥。人见二虹出其家,从此遂疏。’

‘《异苑》曰:古语有之曰:’古者有夫妇,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

‘又曰:晋陵薛愿,义熙初有虹饮其斧奥,吸响便竭。愿辇酒灌之,随投便竭,吐金满器。於是灾弊日祛而丰富岁臻。’

‘《述异记》曰:有黑虹下乐辑营,少日辑病卒。’

‘《纪年》曰:晋定公十八年,青虹见。’

‘《瑞应图》曰:大虹竟天,握登见之,意感生帝於姚墟。’

‘《太玄经》曰:紫霓围日,其疾不割。’

‘《杂兵书》曰:日晕有白虹贯内出外者,从所止战胜。’

‘《华阳国志》曰:李特生长子荡,字仲平;少子雄,字仲俊。初特妻罗氏妊雄,梦双虹自地升天,一虹中断。罗曰:’吾二儿有先亡者,有贵者。’后雄王蜀。’

‘《黄帝占军诀》曰:攻城,有虹从南方入饮城中者,从虹攻之胜。白虹绕城不匝,从虹所在击之胜。谨守其缺,贼乃从其地破走。’

‘《文子》曰: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蜺不见,盗贼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楚辞》曰:青云衣兮白霓裳。’

‘《楚辞·天问》曰:白霓婴茀,胡为此堂?(王逸注曰:蜺,云之有色似龙者,茀,白云逶迤似蛇者,言有此霓茀气气逶迤相婴,何为于此堂乎?盖屈原所见祠堂也。)安得失夫良药,不能固臧?(臧,善也。崔文子学仙於王子乔,子乔化为白虹,而加婴茀持药与崔文子。文子惊怪,引戈击霓中之,因堕其药,俯而视之,王子乔之履也。故言得药之善也。)’

‘扬雄《甘泉赋》曰:曳虹彩之流离。’

‘左思《吴都赋》曰:虹霓回带於云馆’

‘潘尼《苦雨赋》曰:收绛霓於汉阴’

‘杨文《云赋》曰:浮素霓之逶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十四-译文

《释名》说:霜,意味着丧失,它的气息寒冷且有毒,万物都会因此丧失。

《说文》说:{雨执},(竹入反。)指的是早雪。皑,是指霜雪中的白色部分。

《易经·坤卦》说:踏着霜,坚冰将至。《象》说:‘踏着霜,坚冰将至,阴气开始凝结。顺着这个道路,最终会到达坚冰。’

《诗经》说:纠纠葛屦,可以踏霜。郑玄注解说:魏地风俗,到了冬天仍然认为葛草鞋可以踏霜,因为它便宜。

又曰:九月肃霜。(肃,收缩,霜降后万物收缩。)

又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礼记》说:季秋之月霜开始降下,工匠们就会休息。(郑玄注解说:指的是胶漆制作停止。)

又曰:孟冬行秋令,则雪霜不时。

又曰:孟春行冬令,则雪霜大至。

又曰:霜露既降,君子踏之,必有凄凉之心,不是寒冷的意思。(郑玄注解说:感时念亲。)

又曰:天子的大社,必须接受霜露,以通达天地之气。

京房《易经传》说:如果不考虑情况就处罚,就会有霜附着在树上,但不会落地。不教育就处罚,那霜就会在草下。

又曰:发动战争无端屠杀,就会导致没有霜降;圣贤遭受迫害,霜就不会附着在树上。

《大戴礼记》说:霜是阴阳之气。阴气胜过阳气就会凝结成霜。

《春秋元命苞》说:阴阳凝结成霜。

又曰:霜能杀死树木,露水能滋润草木。

《春秋考异邮》说:霜是阴精,冬天的象征。四时更替,霜用来收杀万物。霜的意思是消失,万物因此而终结。

又曰:僖公即位,霜降不杀草木,是因为臣子的威严强大。

《春秋感精符》说:霜是杀伐的象征。季秋霜开始降下,鹰隼击杀,王者顺应天意进行诛罚,以成就严酷的杀伐之威。

《孝经援神契》说:霜用来挫败万物。

《五经通义》说:寒气凝结成霜,霜从地上升起。

《五经钩沉》说:天霜使得树木落叶,而鸿雁南飞。

《家语》说:霜降后妇女的功绩完成,嫁娶之事就开始了。(季秋霜降,是娶亲的开始。《诗经》说:请你不要生气,秋天就是我们的约定。)

《国语》说:房星出现时,霜就会降临,霜降后冬天穿的衣服就准备好了。贾逵说:‘房星,是房宿。’

《汉武内传》说:西王母说:‘仙人的上等药物,是玄霜和绛雪。’

王子年《拾遗记》说:广延国有霜,颜色深蓝。

又曰:嵰州霜甜。

又曰:员峤山名叫环丘,有冰蚕,用霜雪覆盖它,然后结茧,颜色五彩斑斓,织成花纹锦缎,投入水中不湿,投入火中一晚上也不会烧毁。唐尧时代,海人献上它作为礼服。

《庄子》说: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抵御风寒。

《曾子》说:阴气胜过就会凝结成霜。

《淮南子》说:芝兰因为芬芳,从未见过霜。(先霜割之。)

又曰:圣人行于水无痕迹,众人行于霜有痕迹。

又曰:到了秋天三个月,青女就出现,降下霜雪。(高诱注解说:青女是天神,青天玉女主霜雪。)

又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谄媚之王,王将他关进监狱,他仰望天空哭泣。夏五月,天为他降下霜。

《地镜图》说:看屋上瓦片独独没有霜的,下面有宝物。

《山海经》说:丰山有九口钟,霜降时钟就会鸣响。

《命历序》说:桀无道,夏代就降霜。

《师旷占》说:春夏一日有霜雪,说明君主治理政事过于严酷,大杀,天以此来警示他。应该减少威严和杀戮,重视人命。

崔豹《古今注》说:鹧鸪常常朝向太阳飞翔,害怕霜露;夜晚栖息时,就用树叶覆盖在背上。

蔡邕《月令章句》说:露水凝结成霜。

徐整《长历》说:北斗星当昆仑山,气运注满天下,秋冬时就会降霜。

《唐书》说:宁王宪病重,当时京城非常寒冷,霜冻封住了树木。当时的学者认为,春秋雨木冰就是这种情况,这也叫做树介,意思是它的形象像铠甲。

《琴操》说:《履霜》这首曲子是伯奇所作。伯奇是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话,怀疑他的孝子伯奇,于是将他驱逐。伯奇编织水荷而衣,采集楟木(音亭,山梨木)的花而食,清晨踏霜,自伤无罪而被放逐,于是拿起琴来弹奏。

《楚辞》说:秋天用白露来警告,冬天又用严霜来再次警告。

《古艳歌辞》说:秋霜白露降落,桑叶变得枯黄。

何瑾《悲秋夜》说:霜凝结在枝条上,晶莹剔透,露水沾湿了叶子,清冷透骨。

《释名》说:雹,是炮(匹巧反,又音雹。)的意思。它所击中的物体都会被摧毁,就像人踩碎炮弹一样。

许慎《说文》说:雹,是雨中的冰,从雨字和包字的声。

《礼记》说:如果在仲夏实行冬天的政令,就会使雹动伤谷。

《传》说:昭公四年正月,大雨雹。季武子问申丰:‘雹可以防御吗?’申丰回答说:‘圣人在位,就不会有雹,即使有,也不会成为灾害。古代,太阳在北陆时藏冰,太阳在西方升起时取冰。它的出入都有时序。现在藏川池的冰,弃而不用。风不越过而杀死,雷不发出而震动。雹成为灾害,谁能防御?’

《穀梁传》说:僖公二十九年秋天,大雨雹。(雹是阴气侵犯阳气,臣子侵犯君主的象征。)

京房《易经传》说:飞雹落在树木枝头,伤害五谷,是君主过度征收赋税,压迫百姓的表现。

焦贡《易经林》说:阴雨泥泞寒冷,经常结冰不温暖,寒冷让人懒惰,大雹成为灾害。

《尚书洪范五行传》说:阴阳相逼而形成雹霰,盛阴时形成雪,凝滞时形成冰寒。阳气薄弱不能进入,就散成霰。盛阳时,雨水温暖而炎热。阴气相逼不能进入,就转化成雹。霰是阳气相逼阴气,雹是阴气相逼阳气。

又曰:君主嫉妒贤能,疾恨善良,在下面阴谋对上面,就会发生日食和雹灾,杀害走兽。

《春秋感精符》说:大臣专权就会下雨雹。

又曰:九月十月,太阳颜色发青,就会寒冷,会有雹雪。

《春秋考异邮》说:阴阳专注,凝结成雹。雹的意思是合。

《春秋汉含孳》说:专注的精并气凝结成雹。宋均注解说:‘就像鲁僖公被齐所迫,以妾为妻,尊重齐,胜无回曲之心,感阴水气,于是结而不解散。’

《史记》说:景帝二年秋天,下大雨雹,大的雹子有五寸,深二尺。

又曰:所有的雹都是冬天阳气不足,夏天阴气潜伏的表现。

《汉书》说:成帝河平二年四月,楚国下雹,大的雹子像斧头,飞鸟都死了。

又记载说:汉宣帝地节四年五月,山阳和济阴地区下起了雨雹,雹子像鸡蛋一样大,深达二尺五寸,造成二十人死亡,飞翔的鸟儿也都死了。

又,《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武帝元封三年,下起了大如马头的雹子。

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青龙出现在御座轩前,接着又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雹,雷声震耳,树木被劈倒。张奂上书说:‘我听说风是号令,能动物通气。水由火生,相互依赖才能明亮。蛇能屈伸,与龙相配能腾飞和蛰伏。顺其自然为吉祥,逆其自然为灾祸,阳气过于专一,就会凝结成雹。因此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一个是为了国家安宁,一个是因为正直不屈,都被谗言所害,遭到了杀身之祸,全国上下默默无声,人们心中充满了震惊和愤怒。过去周公的葬礼不符合礼制,天就降下了威严。现在窦武、陈蕃的忠诚未被明察,妖孽的出现,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应该立即改葬,并让家属迁回。对于因罪受牵连而被禁锢的人,应该全部免除。

又,皇太后虽然住在南宫,但恩惠和礼遇都没有接到,朝臣没有人提起,远近的人都感到失望。应该考虑大义,给予回报。’天子深以为然。

又记载说:那时频繁发生地震和陨雹。蔡邕上书说:‘我听说天降灾异,是因为地象的变化。雷声和雹子屡次发生,可能是刑罚过多所引起的。’

又记载说:汉安帝延光二年夏天,京城和各郡国连续三天下大雨雹。

又记载说:汉献帝初平二年五月,雹子像扇子、像斗一样大。

《东观汉记》记载:汉和帝永元五年六月,各郡国下起了大雨雹,雹子大如雁蛋。

又记载说:韩棱,字伯师,被任命为下邳县令。任职不到一年,官吏和百姓都非常爱戴他。当时邻近的县份都遭受了雹灾,而韩棱管辖的县却一点雹子都没有。

《晋书》记载:晋太元二十一年四月,下起了雨雹。

《晋中兴书》记载:大兴二年,海盐地区下起了雨雹,雹子大如鸡蛋。

崔鸿在《前赵录》中记载:刘曜光初三年夏天四月,长安下起了雨雹,雹子大如鸡蛋。

《后魏书》记载:鲜卑兵投鹿俟,从匈奴回来三年,他的妻子在家中生了一个孩子,感到奇怪,想要杀死这个孩子。妻子说:‘我经常抬头看天,雹子落入口中,吞下去就生下了这个孩子,名叫檀石槐。’后来他成为了鲜卑的大人。

郭氏在《玄中记》中说:东方有一个名叫柴都的地方,在齐国,那里有一座山,山中有泉水像井一样,深不可测。到了春秋时期,雹子就从井中出来,常常毁坏五谷。人们常用柴堵住井口,不堵住柴,雹子就会出来,所以称为柴都。

《陈留风俗记》记载:雍丘县夏后公祠有神井,能兴起雾雹。

伏琛在《齐地记》中说:安丘城南三十里有雹都渊,那里的雹子有时会出来,但并不造成灾害。

《西京杂记》记载:鲍敞问董仲舒说:‘雹是什么东西?’董仲舒说:‘是阴气压迫阳气所致。’

《凉州异物志》记载:有一个大人生在北方,(在丁零北千五百里。)他躺在野外,身高如山,一跺脚就能形成山谷,横躺的身体能堵塞河流,(长万余里,跺脚之间,就能形成大谷。)靠近他的人,被尖利的铜雹击中。只能远远观看,不能接近,一接近就会有雷电流,铜铁之丸成为雹子,用来击杀人。

《曾子》说:阳气过于专一就会形成雹。雹子,是气的变化。

《淮南子》说:北方的极地有九个湖泊,那里有积雪和雹子。

《孔丛子》记载:永初二年夏天,河西县下起了大雨雹,雹子大如杯,大的有的像斗。杀死了一些牲畜和野鸡兔子,折断了树木。于是天子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过错。

《风俗通》记载:成帝问刘向说:‘俗语说文帝时天下断狱三人,米一斗一钱,有这回事吗?’刘向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后元年下起了雨雹,雹子像桃李一样大,深达三尺,等到景帝继位,国家并不能算得上太平。’

《历代记》记载:石遵在邺城继位,发生了暴风雨和雷鸣电闪,雹子像斗一样大,太武殿和两厢端门都被雹子照亮,金石都被融化,火光持续了一个多月才熄灭。

《纪年》记载:夷王七年,冬天下起了雨雹,雹子大如磨。

《白虎通》说:从上到下的是雨雹。

《风角占》说:征动羽,会有雹霜。

陈陆琼在《和张湖孰雹诗》中说:只有征动羽,只有阴气压迫阳气,雨冰寒冷,凝气成为吉祥。

○虹霓

《释名》说:虹,是攻击的意思,纯阳攻击阴气所致。阴阳不和,婚姻混乱,淫风盛行,男女互相追逐,这种气就会旺盛。霓,是咬的意思。它的形状断开,出现在不恰当的时候。这种灾气会伤害物体,就像被咬了一样。

《说文》说:霓,是弯曲的虹,颜色是青赤或白色,是阳气。

《河图稽耀钩》说:镇星散发出虹霓,虹霓主管宫内淫乱。又霓,是气,出现在日旁,颜色是青赤白黄。

《周书》说:清明后十日虹开始出现,小雪那天虹消失不见,虹不消失,妇女不会专一。

《诗经》说:螮蝀在东,没有人敢指它。(螮蝀,指虹。夫妇行为不端,虹气就会旺盛,君子会以此为戒,不敢指它。)

《礼记》说:小雪那天,虹消失不见。

又记载说:玉气像白虹,是天。

又记载说:清明后十日虹开始出现。

《尔雅》说:螮蝀,是虹。霓是副虹。

《易通卦验》说:虹不按时出现,女巫乱宫。虹是阴阳交合之气,阳主动,阴应和的象征。现在不合时宜地出现,好像君心在宫内不修,外事废礼失义,夫人放荡不羁而不敢制约,所以说:‘女巫乱宫。’

《诗经含神雾》说:瑶光如虹贯穿月亮,感动女枢,生下了颛顼。

《尚书考灵曜》注说:太阳旁边白色的光是虹,太阳旁边青赤色的光是霓。

《春秋演孔图》说:霓是北斗的乱精。北斗失去度数,就会出现霓。(宋均注说:投,应也。)

《春秋元命苞》:阴阳交合为虹霓。

《春秋运斗枢》说:北斗星散发出虹霓。

蔡邕在《月令章句》中说:虹,是螮蝀。是阴阳交合之气附着在形色上。雄性叫虹,雌性叫霓。虹常常依附在阴云上,白天在日冲时出现,没有云彩就不会出现,大阴天也不会出现。霓常常依附在混浊的云层上,出现在日旁,白色而直的是白虹。凡是日旁的光,四季都有。只有雄性虹在季春出现,到孟冬才消失。

《史记》说:荆轲效仿燕丹的义举,白虹贯穿太阳,太子感到害怕。如淳注说:‘虹,是臣子的象征;太阳,是君王的象征。’

《烈士传》说:荆轲出发后,太子看到白虹贯穿太阳而不消失,说:‘我的事情不能成功了。’后来听说荆轲死了,事情没有成功,说:‘我知道了。’

《汉书》记载:汉武帝游历东莱,来到大海边,那一年虹气呈苍黄色,就像飞鸟聚集在城阳宫南。

又记载说:上官桀密谋废黜昭帝,迎立燕王,那时天下着雨,虹从天上垂下,落在宫中的饮水井里,井水都干了。

又,《天文志》说:虹霓是阴阳精华的光。(如淳注说:雄性叫虹,雌性叫霓。)

张璠的《汉纪》记载:汉灵帝光和元年,白天出现彩虹,出现在御座的殿庭前,颜色是青赤色,皇帝询问蔡邕,蔡邕回答说:‘彩虹是平民和女子的吉祥之兆。’蔡邕又称臣上奏说:‘有黑色的气体落在温德殿的东边,庭院中像车盖一样腾起迅速,有五种颜色,有头,身体长十多丈,形状像龙。占卜的人用彩虹来对应,彩虹在天上而降落在庭院。据我所闻,这是天投下的彩虹。’

《吴志》记载:诸葛恪攻打新城未能攻克,率领军队前往东兴,有蛇出现在他的船上,船队返回拜祭蒋陵,白虹再次围绕他的车。(《吴录》中诸葛恪说,虹为什么来?果然被孙峻所杀。)

《晋阳秋》记载:建武元年,彩虹横跨天空。

《晋·安帝纪》记载:义熙二年七月,夜晚,彩虹出现在西方,遮住了月亮。

《前凉录》记载:张骏六年,有彩虹长达五里,声音像钟鼓。

沈约的《宋书》记载:刘义庆在广陵生病,白虹穿过城池,野鹿进入府中。刘义庆心里非常厌恶,因此自己请求返回。

《庄子》说:阳光照射在阴气上形成彩虹。

《文子》说:天地之间的二气形成彩虹,人体内的二气不平衡就会生病。

《淮南子》说:从前冯夷是太乙的御者。(都是古代得道的人,能控制阴阳。)乘坐雷车,驾驭云虹。

《淮南子》又说:太古时的两位皇帝掌握了得道的法宝,位于中央。(两位皇帝:伏羲、神农。)天神与他们同游来安抚四方,因此彩虹不会出现,妖星不会运行。(妖星,指不吉利的星象。)这是怀有德行所致。(怀,怀有。)

《淮南子》又说:虹霓是天的忌讳。

《孟子》说:汤东征时,西边的夷人怨恨;南征时,北边的狄人怨恨。百姓对汤的期望,就像大旱时渴望云霓。

《战国策》说:唐睢对秦王说:‘聂政刺杀韩国宰相,白虹贯穿太阳。’

《搜神记》说:孔子修订《春秋》,撰写《孝经》,完成后,斋戒面向北斗星跪拜,向天报告已经完成。天上有赤气像彩虹,从上而下,变成玉璜,上面有刻文。孔子跪下接受。

《搜神记》又说:庐陵巴丘的陈济是州吏。他的妻子姓秦,独自在家,突然生病,神志不清,后来逐渐好转,常常有一个身材高大,容貌端正,穿着红蓝袍子,色彩耀眼的男人来陪伴她。他们经常在山涧旁边约定见面,直到睡觉,都不觉得有人间的干扰,就像是在睡觉。这样过了很多年,春天每次去约会,也不再害怕困难。等到邻居看到他们去的地方,就会有彩虹出现。秦氏到水边,男人用金瓶引水一起喝,后来就有了身孕,生下的孩子像人一样,但多肉,没有手脚。陈济回来时,秦氏害怕被他看到,就把孩子放在瓮里。因为男人给了她一个金瓮,让她盖住孩子。陈济当时醉倒在窗户下,听到男人和秦氏的对话,声音非常哀伤,陈济也没有怀疑。男人对秦氏说:‘孩子还小,不能带走,不需要做衣服,我自己会照顾。’然后拿一个红布袋包裹孩子,让她可以随时喂奶。那时风雨交加,邻居看到彩虹降落在他们的庭院。秦氏擅长辨别美食,菜肴丰盛,与平常不同。男人又过一段时间带孩子离开,也是风雨交加。人们看到两个彩虹从他们家升起,从此就疏远了。

《异苑》说:古语有云:‘古代有一对夫妇,在荒年吃野菜而饿死,他们一起化为青虹,所以俗称为美人。’

《异苑》又说:晋陵的薛愿,义熙初年,虹霓喝了他们的斧头,吸完就消失了。薛愿倒酒灌它,一倒就空了,吐出了满器的金子。从此灾害消除了,丰收的年份到了。

《述异记》说:有黑虹降落在乐辑营,不久乐辑就病死了。

《纪年》说:晋定公十八年,出现青虹。

《瑞应图》说:大虹横跨天空,握登看到了,于是感应在姚墟生下了帝王。

《太玄经》说:紫色的虹霓围绕太阳,疾病不会割裂。

《杂兵书》说:日晕中有白虹从内向外穿过,跟随它停止的地方战斗会获胜。

《华阳国志》说:李特的长子李荡,字仲平;次子李雄,字仲俊。当初李特的妻子罗氏怀上李雄时,梦见两条彩虹从地面升到天空,其中一条断裂。罗氏说:‘我的两个儿子,一个会先去世,一个会显贵。’后来李雄成为蜀汉的君主。

《黄帝占军诀》说:攻城时,如果有虹从南方进入城中,跟随虹的方向进攻会获胜。白虹围绕城市但不完全包围,从虹所在的地方进攻会获胜。小心守护城市的缺口,敌人就会从那个地方突破逃跑。

《文子》说:父亲不会有失去儿子的忧虑,哥哥不会有失去弟弟的悲伤;儿童不会成为孤儿,妇女不会成为寡妇;虹霓不会出现,盗贼不会出现。这是怀有德行所致。

《楚辞》说:青云作衣,白霓作裳。

《楚辞·天问》说:白霓围绕着云彩,为什么在这里?(王逸注:虹,云中像龙的有颜色的云;云,白云弯曲像蛇的形状。说有这种虹云围绕,为什么在这里?这是屈原看到的祠堂。)为什么失去了那良药,不能好好保存?(藏,好。)崔文子向王子乔学习仙术,王子乔变成了白虹,拿着药给崔文子。崔文子惊讶,拿起弓箭射向白虹,结果药掉了下来,低头一看,是王子乔的鞋子。所以说得到了良药的好处。

扬雄的《甘泉赋》说:拖着彩虹般流动的色彩。

左思的《吴都赋》说:虹霓在云馆中盘旋。

潘尼的《苦雨赋》说:在汉水南岸收起红色的虹霓。

杨文的《云赋》说:飘浮着白色的虹霓,蜿蜒曲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十四-注解

霜:霜,指秋季天气转凉时,地面或植物表面因夜间温度降低而结成的白色冰晶。在古代文化中,霜有着多重含义,既有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有象征意义,如死亡、丧亡等。

丧:丧,指死亡或失去,常用于比喻或象征意义。

早雪:早雪,指秋季降雪,通常指秋季的初雪。

皑:皑,形容霜雪的洁白。

阴始凝也:阴始凝也,指阴气开始凝结,即霜的形成。

纠纠葛屦:纠纠葛屦,指一种用葛纤维编织的鞋子,轻便且价格低廉。

葛屦:葛屦,指用葛纤维编织的鞋子。

肃霜:肃霜,指霜降,即秋季霜冻的开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出自《诗经》,意指蒲苇苍苍,白露变成了霜,形容秋天的景象。

季秋之月霜始降,则百工休:季秋之月霜始降,则百工休,指在秋季霜降时,工匠们停止工作。

孟冬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孟冬行秋令,则雪霜不时,指如果冬季执行秋季的命令,会导致雪霜不按时降临。

孟春行冬令,则雪霜大挚:孟春行冬令,则雪霜大挚,指如果春季执行冬季的命令,会导致雪霜严重。

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指君子行走于霜中,会感到凄凉悲伤,这并非仅仅是因为寒冷。

天子大社,必受霜露,以达天地之气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以达天地之气也,指天子的宗庙必须接受霜露,以传达天地之气。

诛不原情,有霜附木,不下地:诛不原情,有霜附木,不下地,指如果不考虑情况就进行诛杀,就像霜附着在树上,不会落到地上。

兴兵妄诛,厥灾不霜;圣贤遭害,其霜附木不下也:兴兵妄诛,厥灾不霜;圣贤遭害,其霜附木不下也,指发动战争而不顾后果,不会发生霜灾;而圣贤遭受迫害,霜不会落到地上。

阴阳之气也:阴阳之气也,指霜是由阴阳二气凝结而成。

阴气胜阳则凝而为霜:阴气胜阳则凝而为霜,指阴气强于阳气时,会凝结成霜。

阴阳凝为霜:阴阳凝为霜,指阴阳二气凝结成霜。

霜以杀木,露以润草:霜以杀木,露以润草,指霜可以杀死树木,露水可以滋润草木。

阴精,冬令也:阴精,冬令也,指霜是冬季阴气凝聚的精华。

物以终身也:物以终身也,指霜象征着事物的终结。

陨霜不杀草,臣威强也:陨霜不杀草,臣威强也,指即使下霜也不会杀死草木,说明臣子的威望强大。

杀伐之表:杀伐之表,指霜是杀伐的象征。

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指秋季霜降时,鹰隼开始捕食,王者顺应天意进行诛杀,以显示肃杀之威。

霜以挫物:霜以挫物,指霜可以挫败事物。

寒气凝以为霜,霜从地升也:寒气凝以为霜,霜从地升也,指寒气凝结成霜,霜是从地面升起的。

天霜树落叶,而鸿雁南飞:天霜树落叶,而鸿雁南飞,指天降霜后,树木落叶,鸿雁南飞。

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妇功成,嫁娶者行焉,指妇女的纺织工作完成,适宜举行嫁娶。

驷见而霣霜,霣霜而冬裘具:驷见而霣霜,霣霜而冬裘具,指看到驷马后,开始下霜,霜降后准备冬天的皮衣。

玄霜绛雪:玄霜绛雪,指一种仙药,颜色深红。

色绀碧:色绀碧,指颜色深蓝而略带绿色。

嵰州霜甘:嵰州霜甘,指嵰州的霜很甜。

员峤之山名环丘,有冰蚕,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其色五采,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投火,经宿不燎:员峤之山名环丘,有冰蚕,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其色五采,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投火,经宿不燎,指员峤山上有一种冰蚕,用霜雪覆盖后结茧,制成的锦缎入水不湿,投入火中也不会燃烧。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指马蹄可以踩在霜雪上,毛发可以抵御风寒。

阴气胜则凝为霜:阴气胜则凝为霜,指阴气强于阳气时,会凝结成霜。

未尝见霜:未尝见霜,指从未见过霜。

圣人行於水无迹,众人行于霜有迹:圣人行於水无迹,众人行于霜有迹,指圣人行走在水中不留痕迹,而普通人行走在霜上会留下痕迹。

青女:青女,指古代神话中的霜神。

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指邹衍忠心耿耿地为燕惠王服务,却遭到谗言陷害,被关入监狱,他仰望天空哭泣,结果夏天五月天降霜。

视屋上瓦独无霜者,其下有宝:视屋上瓦独无霜者,其下有宝,指如果屋顶的瓦片上没有霜,那么下面可能有宝物。

丰山有九钟,霜降其钟即鸣:丰山有九钟,霜降其钟即鸣,指丰山上有一座九口钟,霜降时钟会自动鸣响。

桀无道,夏陨霜:桀无道,夏陨霜,指夏桀无道,夏天陨霜。

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治政太严刻,大杀,天以示之。宜损威杀,重人命: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治政太严刻,大杀,天以示之。宜损威杀,重人命,指春夏季节一日之内出现霜雪,说明君主治理过于严酷,应该减少杀戮,重视人命。

鹧鸪常向日而飞,畏霜露;夜栖则以树叶覆其背上:鹧鸪常向日而飞,畏霜露;夜栖则以树叶覆其背上,指鹧鸪经常向太阳飞行,害怕霜露;夜晚栖息时用树叶覆盖背部。

常冰不温,凌人惰怠,大雹为灾:常冰不温,凌人惰怠,大雹为灾,指常态下的冰不温暖,寒冷会使人懒惰,大雹会造成灾害。

阴阳相胁而为雹霰,盛阴而雪,凝滞而冰寒。阳气薄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盛阳,雨水温暖而汤热。阴气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霰者,阳胁阴也;雹者,阴胁阳也:阴阳相胁而为雹霰,盛阴而雪,凝滞而冰寒。阳气薄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盛阳,雨水温暖而汤热。阴气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霰者,阳胁阴也;雹者,阴胁阳也,指阴阳二气相互挤压形成雹和霰,阴气旺盛时形成雪,阴气凝固时形成冰寒。阳气薄弱时形成霰,阳气旺盛时形成雨水温暖,阴气强大时形成雹。霰是阳气压迫阴气形成的,雹是阴气压迫阳气形成的。

人君妒贤疾善,在下谋上,则日蚀而雹杀走兽:人君妒贤疾善,在下谋上,则日蚀而雹杀走兽,指君主嫉妒贤能和善良的人,如果他们在下面策划对上面的阴谋,就会发生日蚀和雹灾,杀死走兽。

大臣擅法则雨雹:大臣擅法则雨雹,指大臣专权时,会下雨雹。

日色青则寒,有雹雪:日色青则寒,有雹雪,指太阳呈现青色时,天气寒冷,会有雹雪。

阴阳专精,凝合成雹。雹之言合也:阴阳专精,凝合成雹。雹之言合也,指阴阳二气专注于精华,凝结成雹。雹的意思是合。

专一精并气凝为雹:专一精并气凝为雹,指专心一致、精华并聚的气凝结成雹。

鲁僖公胁於齐,以妾为妻,尊重齐,胜无回曲之心,感阴水气,乃使结而不解散:鲁僖公胁於齐,以妾为妻,尊重齐,胜无回曲之心,感阴水气,乃使结而不解散,指鲁僖公在齐国的压力下,娶了妾为妻,尊重齐国,没有回旋的余地,感受了阴水之气,因此结成了雹而不散。

景帝二年秋,雨雹,大者五寸,深二尺:景帝二年秋,雨雹,大者五寸,深二尺,指汉景帝二年秋天,下了大雹,大的有五寸,深达二尺。

凡雹皆冬之愆阳,夏之伏阴也:凡雹皆冬之愆阳,夏之伏阴也,指所有的雹都是冬季的过失阳气,夏季的潜伏阴气。

成帝河平二年四月,楚国雨雹,大如斧,蜚鸟皆死:成帝河平二年四月,楚国雨雹,大如斧,蜚鸟皆死,指汉成帝河平二年四月,楚国下雹,大的如斧头,飞鸟都被打死。

宣帝地节四年:宣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刘询的谥号,地节四年指的是刘询在位的第四年,即公元前66年。

山阳济阴:山阳和济阴是古代的郡名,分别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

雹:雹是指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冰粒,直径通常在5毫米到10厘米之间。

杀二十人:指雹灾造成了二十人死亡。

蜚鸟:蜚鸟即飞翔的鸟。

武帝元封三年: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刘彻的谥号,元封三年指的是刘彻在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108年。

范晔:范晔是南朝宋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后汉书》。

青龙:青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七宿之一,常用来指代东方或春天。

霹雳:霹雳是指伴有强烈雷声的闪电。

张奂:张奂是东汉时期的官员,曾上疏劝谏皇帝。

休徵:休徵是指吉祥的征兆。

殃咎:殃咎是指灾祸或不幸。

窦武:窦武是东汉时期的权臣。

陈蕃:陈蕃是东汉时期的官员。

皇太后:皇太后是指皇帝的母亲。

南宫:南宫是古代皇宫的一部分。

蔡邕:蔡邕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书法家,曾任黄门侍郎,对天文、历法、音乐等都有研究。

地震陨雹:地震陨雹是指地震时伴随的雹灾。

安帝延光二年:安帝是东汉时期的皇帝刘祜的谥号,延光二年指的是刘祜在位的第二年,即公元123年。

献帝初平二年:献帝是东汉末年皇帝刘协的谥号,初平二年指的是刘协在位的第二年,即公元191年。

京师:京师是指都城,即皇帝所在的城市。

郡国:郡国是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

下邳令:下邳令是指下邳县的县令。

太元二十一年:太元二十一年指的是东晋时期,即公元396年。

道子:道子是东晋时期的皇帝司马曜的年号。

烈宗:烈宗是东晋时期的皇帝司马曜的谥号。

大兴二年:大兴二年指的是十六国时期前赵的皇帝刘曜在位的第二年,即公元329年。

檀石槐:檀石槐是鲜卑族的一位首领。

柴都:柴都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雍丘县:雍丘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

夏后公祠:夏后公祠是指祭祀夏后公的祠堂。

安丘城南:安丘城南是指安丘县城的南部。

雹都渊:雹都渊是指一个产雹的地方。

鲍敞:鲍敞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

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

米一斗一钱:米一斗一钱是指古代的货币单位,一斗米的价格为一钱。

石遵:石遵是十六国时期前赵的皇帝。

邺:邺是古代的一个城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暴风雨震电:暴风雨震电是指强烈的风暴和雷电。

金石:金石是指金属和石头。

夷王七年:夷王是西周时期的国王,夷王七年指的是他在位的第七年,即公元前877年。

白虎通:《白虎通》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儒家经典。

风角占:风角占是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

徵动羽:徵动羽是指古代占卜中的一种符号。

虹霓:虹霓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太阳光通过大气中的水滴折射、反射和再折射而形成的彩色光环。

攻:攻在这里是指攻击或冲击。

齧:齧是指咬。

阴阳不和:阴阳不和是指阴阳两气不协调。

淫风:淫风是指过分的风俗或风气。

螮蝀:螮蝀即彩虹。

夫妇过礼:夫妇过礼是指夫妻间的礼仪。

瑶光:瑶光是指一种光芒。

女枢:女枢是指北斗七星中的第四星。

颛顼:颛顼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说中的帝王。

投霓:投霓是指霓虹的出现。

阴阳交:阴阳交是指阴阳两气的交汇。

荆轲:荆轲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刺客。

燕丹:燕丹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太子丹。

太子:太子是指继承王位的儿子。

上官桀:上官桀是西汉时期的官员。

燕王:燕王是指燕国的国王。

东莱:东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城阳宫:城阳宫是古代的宫殿。

《天文志》:《天文志》是古代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灵帝光和元年:光和元年是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即公元178年,这一年发生了一系列不寻常的天文现象。

温德殿:温德殿是东汉宫殿,位于洛阳,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常常被视为神秘和吉祥的象征,有时也代表邪恶。

蒋陵:蒋陵是东汉名将蒋翊的墓,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晋阳秋:《晋阳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记录了晋朝的历史。

晋·安帝纪:《晋·安帝纪》是《晋书》中的一个篇章,记载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生平和事迹。

刘义庆:刘义庆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曾任江州刺史,著有《世说新语》等作品。

广陵:广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

野麕:野麕是一种动物,可能指的是鹿。

庄子:《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作者庄子,内容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等多个方面。

文子:《文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作者文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道德等。

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作者淮南王刘安。

冯夷:冯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大丙:大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二皇:二皇指的是伏羲和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王。

贼星:贼星在古代天文学中指的是不吉利的星象,象征着灾难和战争。

含德:含德在道家哲学中指的是心怀仁德。

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孟子,内容涉及伦理、政治、哲学等。

汤东面而征:这是《孟子》中的一句话,指的是商汤向东征战,西方的少数民族怨恨他。

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的著作。

聂政刺韩相: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位刺客,他刺杀了韩国宰相,以报父仇。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整理。

孝经:《孝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儒家经典,讲述孝道。

北斗星:北斗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象,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庐陵巴丘民陈济:庐陵巴丘是古代的一个地名,陈济是那里的居民。

异苑:《异苑》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美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人常常指代美丽的事物或人。

晋陵薛愿:晋陵薛愿是古代的一个人物,他的故事被记载在《异苑》中。

乐辑营:乐辑营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晋定公:晋定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

握登:握登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姚墟:姚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太玄经:《太玄经》是西汉时期的一部道家经典。

杂兵书:《杂兵书》是古代的一部兵书。

华阳国志:《华阳国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地理志。

李特:李特是十六国时期成汉的开国皇帝。

罗氏:罗氏是李特的妻子。

黄帝占军诀:《黄帝占军诀》是古代的一部军事占卜书。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青云衣兮白霓裳:这是《楚辞》中的一句话,描述了神灵的服饰。

天问:《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提出了许多关于宇宙和人生的问题。

扬雄:扬雄是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

甘泉赋:《甘泉赋》是扬雄的作品,描述了甘泉宫的壮丽。

左思:左思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著有《三都赋》等作品。

吴都赋:《吴都赋》是左思的作品,描绘了吴地的风光。

潘尼:潘尼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

苦雨赋:《苦雨赋》是潘尼的作品,描述了连绵的苦雨。

杨文:杨文是古代的一个人物。

云赋:《云赋》是杨文的作品,描绘了云彩的美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十四-评注

张璠《汉纪》中记载的灵帝光和元年,虹昼见御坐殿庭前,色青赤,上引蔡邕问之,对曰:‘虹霓,小人女子之祥。’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解读,将虹霓视为不祥之兆,与民间信仰中的‘小人女子之祥’相联系,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同时,蔡邕的回答也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天象时的谨慎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吴志》中诸葛恪攻新城不克,引军出往东兴,有蛇见其船,还拜蒋陵,白虹复绕其车。这一段描述了战争中的自然现象,蛇的出现和虹霓的绕车,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暗示着诸葛恪的命运和战争的走向。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晋阳秋》记载建武元年,虹长弥天,展现了虹霓的壮丽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虹霓的出现被视为天象之一,是古代天文观测的重要内容。

《晋·安帝纪》中记载义熙二年七月,夜,彩虹出西方,蔽月,描绘了一幅夜空中的奇异景象,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

《前凉录》中张骏六年有彩虹五里,隆隆如钟鼓之声,将彩虹与声音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体现了古代文学中的通感手法。

沈约《宋书》中刘义庆在广陵有疾,而白虹贯城,野麕入府。心甚恶之。因自陈求还。这一段描述了白虹贯城这一神秘现象,反映了古代人对疾病的恐惧和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庄子》中‘阳炙阴为虹’这一表述,揭示了虹霓形成的自然规律,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现象的哲学思考。

《文子》中‘天地二气即成虹,人二气即生病’这一观点,将虹霓与人的健康联系起来,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淮南子》中‘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这一描述,将虹霓与古代神话传说相结合,展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神话化解读。

《孟子》中‘民之望汤也,若大旱之望云霓’这一比喻,将民众对明君的期待与虹霓的出现相联系,体现了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手法。

《战国策》中‘聂政刺韩相,白虹贯日’这一描述,将刺杀事件与天象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搜神记》中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备,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天乃有赤气如虹,自上而下,化为玉璜,上有刻文。孔子跪而受之。这一段描述了孔子与天象的结合,体现了古代人对天命和天意的信仰。

《搜神记》中庐陵巴丘民陈济者,作州吏。其妇姓秦,独在家,忽疾病,恍惚发狂,后渐差,常有一丈夫,长大,仪貌端正,着绛碧袍,彩色炫燿,来从之。这一段描述了陈济妻子的神秘经历,展现了古代文学中的奇幻色彩。

《异苑》中‘古者有夫妇,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这一描述,将虹霓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对生死和美人的理解。

《述异记》中‘有黑虹下乐辑营,少日辑病卒’这一描述,将虹霓与人的生死相联系,体现了古代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纪年》中‘晋定公十八年,青虹见’这一记载,展现了古代人对天象的记录和观察。

《瑞应图》中‘大虹竟天,握登见之,意感生帝於姚墟’这一描述,将虹霓与帝王的诞生相联系,体现了古代人对天命和天意的信仰。

《太玄经》中‘紫霓围日,其疾不割’这一表述,揭示了虹霓与疾病的关系,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哲学思考。

《杂兵书》中‘日晕有白虹贯内出外者,从所止战胜’这一描述,将虹霓与战争相联系,反映了古代人对天象的解读。

《华阳国志》中‘李特生长子荡,字仲平;少子雄,字仲俊。初特妻罗氏妊雄,梦双虹自地升天,一虹中断。罗曰:“吾二儿有先亡者,有贵者。”后雄王蜀。’这一段描述了李特家族的传说,体现了古代人对家族命运的信仰。

《黄帝占军诀》中‘攻城,有虹从南方入饮城中者,从虹攻之胜。白虹绕城不匝,从虹所在击之胜。谨守其缺,贼乃从其地破走。’这一段描述了古代军事中对虹霓的解读,反映了古代人对天象的运用。

《文子》中‘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蜺不见,盗贼不行。含德之所致也。’这一段描述了虹霓与人间善恶的关系,体现了古代人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楚辞》中‘青云衣兮白霓裳’这一描述,将虹霓与服饰相结合,展现了古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楚辞·天问》中‘白霓婴茀,胡为此堂?’这一提问,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疑问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扬雄《甘泉赋》中‘曳虹彩之流离’这一描述,将虹霓与流动的景象相结合,展现了古代文学中的动态美。

左思《吴都赋》中‘虹霓回带於云馆’这一描述,将虹霓与云馆相结合,体现了古代文学中的空间感。

潘尼《苦雨赋》中‘收绛霓於汉阴’这一描述,将虹霓与苦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文学中的对比手法。

杨文《云赋》中‘浮素霓之逶迤’这一描述,将虹霓与云相结合,展现了古代文学中的意境美。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6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