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十一-原文
○雨下
《河图帝通纪》曰:雨者,天地之施也。
《遁甲开山图》曰:霍山南岳有云师雨虎。(荣氏解曰:云师如蚕,长六寸,有毛,似兔。雨虎如蚕,长七八寸,似蛭,云雨之时,出在石上,肉甘,可熟而食。)
又曰:郑有不毛山,上有无为之君,分布云雨於九州之内。(荣氏曰:不毛山,不生树木,古无为君常处其上,布洒云雨,九州之内平均。)
《河图秘征》曰:君急恚怒,无云而雨。
《黄帝素问》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出天。
又曰:天气下而为雨。
《太公金匮》曰:武王师到牧野,阵未毕,而暴风疾雨,雷电幽冥前后不见。太公曰:’善。雷电者,是吾军动应天也。’
《太公伏符阴谋》曰:纣常以六月猎於西土,西土之老少相与谋曰:’君王逆天,此其命固不寿也。’后数日而暴风大雨发屋拔木,漂杀人民六畜。明年,诸侯谋合,四海兵起。
又曰:武王兵入商都,前歌后舞,甲子进兵,乙丑而雨。
《太公兵法》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三礼。’太公曰:’将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幔盖,名将礼。’
《太公对敌权变逆顺法》曰:夫军出逢天无云而雨,天泣也。军没不还。
《魏武帝兵书接要》曰:大军将行,雨濡衣冠,是谓洒兵,其师有庆。
又曰:三军将行,其旗垫然若雨,是谓天露。三军失徒,将阵,雨甚,是谓浴尸,先阵者败亡。
又曰:大将始行,雨而薄,不濡衣冠,是谓天泣。其将大凶,其卒散亡。
《杂兵书》曰:诸云气,诸变晕,日月蚀,风散之,云振之,雨压之,皆解。
又曰:大人之兵如虎如狼,如风如雨,如雷如电,振振暝暝,天下尽惊。
又曰:军始营,风雨从后来,沾衣裳,大吉。
又曰:有大云雨,军内滂沱甚者,军罢无功。
桓宽《盐铁论》曰:孔子,大圣也。尝居上位,相鲁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时雨之灌万物,莫不兴起也。
王充《论衡》曰:道至天者,翔风起,甘雨降,霁而阴曀者,谓之甘雨,非谓雨水味甘也。
又曰:太平之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又曰:周公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雨必以夜,丘陵高下皆熟。
《神异经》曰:西海上有人焉,乘白马朱鬛,白衣素冠,从十二童子,驰马西海上如飞,名曰河伯使者。其所至之国,雨水滂沱。
《乐动声仪》曰:焦明至,为雨备。(焦明,水鸟。)
《楚辞》曰:雷填填兮雨冥冥。
潘尼《苦雨赋》曰:瞻中堂之浩汗,听长霤之涔涔。
成公绥《阴霖赋》曰:沉灶生蛙,中庭运舟。
傅咸《愁霖诗》曰:举足没泥泞,市道无行车。兰桂贱朽腐,柴粟贵明珠。
张孟阳《杂诗》曰: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霖沥过二旬,散漫亚九龄。阶下伏泉涌,堂上水衣生。尺烬重寻桂,红粒贵瑶琼。
又诗曰: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刘桢诗曰:和风从东来,玄云起西山。夜中发此气,明旦飞甘泉。
应璩《与韦诞书》曰:夫以原宪悬磬之居,而值皇天无已之雨。室宇渐而作漏,堂馆洽而为泥。
○祈雨
《礼记·月令》曰:孟夏大雩,帝命有司祷祀山川,古之卿士有益於人者,以祈穀实。(雩者,祭天祁雨之名。大雩,为用盛乐也。)
《汉书》曰:董仲舒为江都相,理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者。(义云,祈雨,闭南门止雨。)
范晔《后汉书》曰:谅辅仕郡,为五官椽。时夏大旱,太守自出祷山川,连日而无所降。辅乃自暴庭中,慷慨咒曰:’辅为股肱,不能进谏纳忠,和调阴阳,至令天地否隔,万物焦枯,咎尽在辅。今敢有所请,若至日中不雨,乞以身塞无状。’於是积薪聚艾茅以自环,构火将自焚。未及中时,天云晦合,须臾澍雨。
谢承《后汉书》曰:戴封,字平仲,迁西华令。其年大旱,祷请无获,乃积薪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远迩叹服,迁中山相。
又曰:爰延转议郎。徐州遭旱,延使持节到东海请雨。丰泽应澍雨,与京师同日俱霈,还拜五官中郎将。
又曰:周畅性仁慈,为河南尹。夏旱,久祷无应,因收葬洛城傍客死骸骨万余人,应时澍雨,岁乃丰稔。
又曰:章和元年,有诏以郑宏为大尉。时旱,朝廷百僚皆暴请雨,夏炎热,小雨,郡官即还舍。宏弥日不旋,大雨澍,稼穑遂丰。
又曰:汝南周获善占天文,为郡门下椽,鲍昱为汝南太守。时郡境大旱,昱自往问,何以致雨,获曰:’急罢三部督邮,明府当自北出,到四十里亭,雨可致也。’昱从之,果得大雨,每行县,辄轼其闾。
《东观汉记》曰:曹褒为河内大守,时旱,春至六月无雨,穀贵,百姓颇流离。褒到,省吏职,退去贪残,屡得澍雨。其秋大熟,百姓给足,流民皆还。
又曰:和熹邓后,永初二年三月,京师旱,至五月朔,太后幸雒阳,省狱举冤。未还宫,澍雨大降。
司马彪《续汉书》曰:永元六年,张奋代刘方为司空。时岁灾旱,祈雨无应,乃表即时引见,口陈时政之宜。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即大雨三日。
《蜀本纪》曰:秦王诛蜀侯惲后迎葬咸阳,天雨三月,不通,因葬成都,故蜀人求雨祠蜀侯必雨。
王隐《晋书》曰:束晳。太康中,郡大旱,苗稼败,晳乃命邑人躬共请雨,三日中雨水三尺。众人以其有术数,精诚感神明,百姓欢喜,为之歌曰:’束先生,通神明,请天三日甘雨零。我黍以萌。我稷以生。何以酬之,报束长生。’
高闾《燕志》曰:太平十五年,自春不雨,至於五月。有司奏右部王荀妻产妖,傍人莫觉,俄而失之,乃暴荀妻於社,大雨普洽。
鱼豢《典略》曰:旧制求雨,太常祷天地宗庙社稷山川,已赛,如其常祭,牢礼。四月立夏旱,乃求雨,立秋虽旱不祷。求雨到七月毕,赛之。秋冬春三时不求雨。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建熙七年五月,慕容暐下书曰:’朕以寡德,莅政多违,亢阳三时,光阴错绪,农植之辰而零雨莫降。其令有司彻乐,大官以菜食常供祭奠。’既而澍雨大降。
又《前凉录》曰:’张植为西城校尉,与奋威将军牛霸率骑救张冲,六月至于流沙,无水,士卒渴甚。植乃剪发肉袒徒跣升坛,恸泣请雨,俄而云起西北,雨水成川。植杀所乘马祭天而去。’
又《前秦录》曰:’沙公,西域沙门也。有秘术,每旱,苻坚常使咒龙,龙便下钵中,天辄大雨。’
‘《后魏书》曰:孝文太和二年,京师旱,祈雨,天子于北苑亲自礼焉,减膳,避正殿,澍雨大洽。三年,帝祈雨於北苑,闭阳门,是日大澍雨。’
‘《益都耆旧传》曰:赵瑶为阆中令,遭旱,请雨於灵星,应时大雨。’
‘《葛仙公传》曰:吴主曾与仙公坐於榭上,望见道间人民请雨,土人累时不得。仙公曰:’雨可得耳。’即书符著社庙中,日午大雨尺余水。’
‘《长沙耆旧传》曰:祝良为洛阳令。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暴身阶庭,告诫引罪,紫云沓起,甘雨乃降。’
‘《佛图澄传》曰:石虎时,自正月至六月不雨,澄诣滏口祠,稽首暴露,即有二白龙降祠下,於是雨遍数千里。’
干宝《搜神记》曰: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於桑林,剪其发,自以为牺牲,祈福於上帝。於是大雨总至,洽于四海。
又曰:湘东新年县有一龙穴,穴中有黑土。岁旱,人则共壅水於此穴,穴淹则立大雨。
‘《宋永初山川记》曰:鄱阳长寿山,山形似马,白云出於鞍中,不崇朝而雨。’
‘盛弘之《荆州记》曰:佷山县有一山独立峻绝,西北有石穴,北行百步许,二大石其间相去一丈许,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
又曰: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
又曰:耒阳县有雨濑,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则甘雨普降。若一乡独壅,雨亦偏应,随方所祈,信若符刻。
‘顾微《广州记》曰:郁林郡山东南有一池,池边有一石牛,人祭祀之,若旱,百姓杀牛祈雨,以牛血和泥,泥石牛背,祀毕则天雨大注。’
‘《抱朴子》曰: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方士能神祝者临泉禹步吹气,龙即浮出,长数十丈;更吹,龙辄缩至长数寸,乃掇取著壶中,壶中或有四五龙,以少水养之。闻有旱处,便赍龙往卖,一龙直数十斤金。发壶出一龙,著潭中,复禹步吹之,长数十丈,须臾而云雨四集。’
又曰:历阳有彭祖仙室,请雨必得。
‘《晏子春秋》曰:齐景公时,旱欲祠灵山。晏子曰:’山以石为身,草木为发,天苟不雨,发焦身热,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祠河伯可乎?’曰:’河伯以水为国,鱼鳖为民,久旱,国将亡,民将灭,独不欲雨乎?君避殿暴露,其索雨乎?’公出野暴露,天果大雨。’
‘《淮南子》曰:土龙致雨。许慎注曰:’汤遭旱,作土龙以象云从龙也。’
又曰:董仲舒请雨,秋用桐木鱼。
‘《山海经》曰:东荒北隅有山名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今之土龙本此也。)’
‘《遁甲开山图》曰:绛北有阳石山,有神龙池。黄帝时遣云阳先生养於此,帝王历代养龙之处,国有水旱不时,即祀池请雨。’
‘《尔雅》孙炎注曰:摄木生江上,有奇枝高三四丈,生毛,一名枫子,天旱以泥涂之即雨。’
‘傅咸《自叙》曰:太始九年,自春不雨,涉夏节,圣皇劳虑,分使祈祷。余以太子洗马兼司徒莅事,三朝,雨大降,退作《喜雨赋》。’
‘○霁’
‘《说文》曰:霁,雨止也;霋,雨齐也。霩,雨止云罢貌。’
‘《魏略·五行志》曰:延康元年,大霖雨五十余日,魏有天下乃霁,将受魏祚之应也。’
‘《晋中兴征祥记》曰:咸和四年,阴霖五十余日,苏峻灭,乃霁。’
‘《长沙耆旧传》曰:文度,字仲儒,为郡功曹吏。时霖雨,废人业,太守忧悒,召度补户曹。度奉教斋戒,在社三日,夜梦白头翁谓曰:’尔来何迟!’翌旦,度具白所梦於太守,曰:’昔禹梦青绣文衣男子,称苍水使者,禹知水脉当若椽。此梦将其比也。’明日果大霁。’
‘《扶南日南传》曰:金陈国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六月不雨常晴。岁岁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十一-译文
《河图帝通纪》说:雨是天地施予的恩惠。
《遁甲开山图》说:霍山南岳有云师雨虎。(荣氏解释说:云师像蚕,长六寸,有毛,像兔子。雨虎像蚕,长七八寸,像蛭,下雨的时候,出现在石头上,肉味甜,可以煮熟吃。)
又记载:郑国有一座不长草木的山,山上有一位无为的君主,他在九州之内分布云雨。(荣氏说:不长草木的山,不生长树木,古代无为的君主常住在山上,洒下云雨,使九州之内雨水均匀。)
《河图秘征》说:君主如果急躁愤怒,就会无云而下雨。
《黄帝素问》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升形成云,天气下降形成雨。雨从地出,气从天降。
又记载:天气下降就会形成雨。
《太公金匮》说:武王率领军队到达牧野,阵势还没有摆好,突然刮起暴风和暴雨,雷电交加,前后看不见。
太公说:‘好。雷电是军队行动应和天意的表现。’
《太公伏符阴谋》说:纣王常在六月到西土打猎,西土的老少一起商量说:‘君王违背天意,他的寿命本来就不长。’几天后,突然刮起暴风和暴雨,摧毁房屋,拔起树木,淹死人和牲畜。第二年,诸侯联合起来,四海的军队一起行动。
又记载:武王军队进入商都,前面唱歌,后面跳舞,甲子日进军,乙丑日下雨。
《太公兵法》说:将领有三项礼节。武王问:‘请问三项礼节是什么?’太公说:‘将领冬天不穿皮袄,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撑伞,这是名将的礼节。’
《太公对敌权变逆顺法》说:军队出发遇到天空无云而下雨,这是天在哭泣。军队撤退后不回来。
《魏武帝兵书接要》说:大军将要出发,雨湿了军帽和军服,这叫做洒兵,表示军队有喜庆。
又记载:三军将要出发,旗帜突然像雨点一样低垂,这叫做天露。三军士兵迷失方向,将领布阵,雨势很大,这叫做浴尸,先布阵的将领会失败。
又记载:大将刚开始出发,下雨但衣服没有湿透,这叫做天在哭泣。这样的将领会有大凶,他的士兵会散亡。
《杂兵书》说:各种云气,各种变异,日月蚀,风散之,云振之,雨压之,都会消散。
又记载:高人的军队像虎像狼,像风像雨,像雷像电,威武雄壮,天下都会震惊。
又记载:军队刚开始扎营,风雨从后面来,衣服被淋湿,这是大吉。
又记载:有大雨,军队内部大雨滂沱,军队解散后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桓宽《盐铁论》说:孔子,是伟大的圣人。曾经位居高位,担任鲁国三个月的宰相,不发布命令而事情自然得到处理,不禁止而事情自然停止,像及时雨滋润万物,万物无不兴起。
王充《论衡》说:道行至天时,会起旋风,降甘雨,天气晴朗而阴云密布的,叫做甘雨,并不是说雨水味道甜。
又记载:太平盛世,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
又记载:周公时代,雨不会破坏土块,风不会吹断树枝,十天下一次雨,雨一定在夜里下,丘陵的高低都会成熟。
《神异经》说:西海上有人,骑着白马,红鬃,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带着十二个童子,骑着马在海上飞驰,名叫河伯使者。他到达的国家,会下大雨。
《乐动声仪》说:焦明到来,为下雨做准备。(焦明,是一种水鸟。)
《楚辞》说:雷声隆隆啊,雨声昏暗。
潘尼《苦雨赋》说:看中堂的广阔,听长雨的淅沥。
成公绥《阴霖赋》说:沉灶生蛙,中庭可以行船。
傅咸《愁霖诗》说:迈步陷入泥泞,市道上没有车辆。兰花桂树都腐烂,柴草粮食比珍珠还贵。
张孟阳《杂诗》说:云从八极升起,雨滋润四海。连续下了二十多天的雨,漫布如同九岁的孩子。阶下涌出泉水,堂上长出水草。一尺的灰烬难以寻找桂树,红色的稻谷比美玉还珍贵。
又诗说:云腾如烟涌,细雨如丝散。
刘桢诗说:和风从东方吹来,乌云从西山升起。夜里发生这种气象,第二天清晨降下甘露。
应璩《与韦诞书》说:像原宪那样贫穷的居所,却遇到了皇天连绵不断的雨。房屋逐渐漏水,堂馆变得泥泞。
《礼记·月令》说:孟夏时节举行大雩祭,皇帝命令有关官员祭祀山川,古代有功于民的卿士,用祈雨来祈求丰收。(雩祭,是祈求天雨的祭祀。大雩,是用盛大的音乐来举行的。)
《汉书》说:董仲舒担任江都相,治理国家时根据《春秋》中的灾异变化推算阴阳的运行,所以求雨时,关闭阳门,开放阴门,停止雨时则相反。(义云,祈雨时关闭南门以停止雨。)
范晔《后汉书》说:谅辅在郡任职,担任五官椽。当时夏天大旱,太守亲自出去祈求山川降雨,连续几天都没有下雨。谅辅于是站在庭院中,慷慨发誓说:‘我是辅佐,不能进谏纳忠,调和阴阳,以至于天地隔绝,万物枯萎,罪过都在我身上。现在敢有所请求,如果到中午不下雨,我愿意用身体堵住无道。’于是堆积柴草,用艾草和茅草围绕自己,点火准备自焚。还没等到中午,天空乌云密布,不久就下了大雨。
谢承《后汉书》说:戴封,字平仲,升任西华令。那一年大旱,祈求降雨没有结果,于是堆积柴草坐在上面准备自焚。火起后,大雨倾盆而下,远近的人都为之叹服,后来升任中山相。
又记载:爰延转任议郎。徐州遭遇旱灾,爰延被派往东海祈求降雨。不久下起了丰沛的雨水,与京城同一天降雨,爰延回来后升任五官中郎将。
又记载:周畅性格仁慈,担任河南尹。夏天大旱,长时间祈求降雨没有回应,于是收集洛城附近客死者的遗骨万余人,及时下起了大雨,这一年庄稼丰收。
又记载:章和元年,皇帝下诏任命郑宏为大尉。当时旱灾,朝廷百官都公开祈求降雨,夏天炎热,下起了小雨,郡官就回去了。郑宏整天不回家,大雨倾盆而下,庄稼因此丰收。
又记载:汝南周获擅长占卜天文,担任郡门下椽,鲍昱担任汝南太守。当时郡境大旱,鲍昱亲自去询问,如何才能降雨,周获说:‘赶紧罢免三部督邮,太守应当亲自向北出行,到四十里亭,就可以降雨。’鲍昱照做了,果然下起了大雨,每次巡视县境,都会在路口停下。
《东观汉记》说:曹褒担任河内太守,当时旱灾,春天到六月没有下雨,粮食价格上涨,百姓纷纷流离失所。曹褒到任后,整顿官吏职责,去除贪污残暴,多次得到大雨。那一年秋天大丰收,百姓生活富足,流民都返回了。
又记载:和熹邓后,永初二年三月,京城旱灾,到五月朔日,太后前往洛阳,审察监狱,纠正冤案。还没回到宫中,大雨倾盆而下。
司马彪《续汉书》说:永元六年,张奋代替刘方担任司空。当时遭遇旱灾,祈求降雨没有回应,于是上表请求皇帝立即召见,口头陈述时政的适宜之处。第二天,汉和帝召见太尉、司徒前往洛阳,立即下起了三天的大雨。
《蜀本纪》说:秦王诛杀蜀侯后,将他的尸体运回咸阳安葬,天雨三个月,道路不通,因此将尸体安葬在成都,所以蜀人祈求降雨时一定要祭祀蜀侯,一定会下雨。
王隐在《晋书》中记载:在太康年间,郡县遭遇大旱,庄稼受损,束晳便命令乡民共同祈求降雨,三天内降雨三尺。人们认为他有法术,真诚感动了神明,百姓都很高兴,为此作歌说:‘束先生,通神明,祈求三天甘霖降。我的黍苗开始发芽,我的稷苗开始生长。用什么来报答他,报答束长生。’
高闾在《燕志》中记载:太平十五年,从春天到五月都没有下雨。官员上奏说右部王荀的妻子生了妖怪,附近的人都没有察觉,不久她就失踪了,于是王荀的妻子被暴尸在社庙中,随后普降大雨。
鱼豢在《典略》中记载:按照旧制,求雨时要祭拜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祭祀完毕后,像平时一样进行祭祀,用牛羊等牲畜作为祭品。四月立夏时如果干旱,就要求雨,立秋即使干旱也不再祈雨。求雨活动到七月结束,然后进行祭祀。秋冬春三个季节不进行求雨。
崔鸿在《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中记载:建熙七年五月,慕容暐下诏说:‘我因德行不足,执政多有失误,连续三个季节干旱,光阴错乱,农作物的时节却不下雨。命令官员停止音乐,大官用素食进行祭祀。’不久,大雨倾盆而下。
又记载:‘前凉的张植担任西城校尉,与奋威将军牛霸率领骑兵救援张冲,六月到达流沙,没有水,士兵们非常口渴。张植便剪掉头发,赤裸身体,光着脚登上祭坛,痛哭流涕地祈求降雨,不久云从西北方升起,雨水汇成河流。张植杀掉自己的马祭天后离去。’
又记载:‘前秦的沙公,是西域的僧人。他有秘术,每当干旱时,苻坚常常让他念咒语召唤龙,龙就会进入他的钵中,天就会下大雨。’
《后魏书》记载:孝文帝太和二年,京城干旱,祈求降雨,天子亲自到北苑进行祭祀,减少膳食,避开正殿,大雨倾盆而下。太和三年,皇帝在北苑祈雨,关闭了阳门,那天也下了大雨。
《益都耆旧传》记载:赵瑶担任阆中县令,遭遇干旱,向灵星祈求降雨,及时下了大雨。
《葛仙公传》记载:吴主曾经与葛仙公坐在亭子上,看到道路上的人们祈求降雨,当地的人已经祈求了很久。葛仙公说:‘雨是可以得到的。’随即在社庙中写下符咒,中午时大雨下了尺余。
《长沙耆旧传》记载:祝良担任洛阳令。当时干旱,天子祈雨未果。祝良赤身站在庭院中,自责引咎,紫云突然升起,甘霖随即降临。
《佛图澄传》记载:石虎时期,从正月到六月没有下雨,澄到滏口祠祈祷,叩首暴露在阳光下,于是有两条白龙降落在祠堂下,于是雨遍及数千里。
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汤战胜夏后,大旱七年,洛川干涸。汤便亲自到桑林祈求,剪掉头发,作为牺牲,向上帝祈福。于是大雨倾盆而下,遍布四海。
又记载:‘湘东新年县有一处龙穴,穴中有黑土。每年干旱时,人们就共同堵塞这个穴,穴被水淹后就会立刻下大雨。’
《宋永初山川记》记载:‘鄱阳长寿山,山形像马,白云从鞍中升起,不到一个早晨就下雨了。’
盛弘之在《荆州记》中记载:‘佷山县有一座独立而险峻的山,西北有一个石穴,向北走大约一百步,两块大石头之间相距大约一丈,当地人称其中一块为阳石,另一块为阴石。如果发生水旱灾害,鞭打阳石就会下雨,鞭打阴石就会晴天。’
又记载:‘湘东有雨母山,山上有一个祭坛,每次祈祷都会降下雨水,因此得名。’
又记载:‘耒阳县有雨濑,这个县干旱时,百姓共同堵塞它,就会普降甘霖。如果只有一个乡堵塞,雨也会偏向那里,根据祈求的方向,就像符咒一样灵验。’
顾微在《广州记》中记载:‘郁林郡山东南有一池,池边有一块石牛,人们祭祀它。如果干旱,百姓就杀牛祈求降雨,用牛血和泥涂在石牛背上,祭祀完毕后就会大雨倾盆。’
《抱朴子》记载:使者甘宗所奏报的西域事情说:‘方士能够通过神咒在泉边禹步吹气,龙就会浮出水面,长达数十丈;再吹气,龙就会缩短到数寸长,然后抓起来放入壶中,壶中可能会有四五条龙,用少量水养着。听说有干旱的地方,就带着龙去卖,一条龙价值数十斤金。打开壶放出一龙,放入池塘中,再禹步吹气,龙就会长到数十丈,不久云雨四起。’
又记载:‘历阳有彭祖仙室,祈雨必灵验。’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时期,干旱想要祭祀灵山。晏子说:‘山以石头为身,草木为发,如果不下雨,头发会干枯,身体会热,难道它不想下雨吗?祭祀它有什么用呢?’景公说:‘祭祀河伯可以吗?’晏子说:‘河伯以水为国,鱼鳖为民,长期干旱,国家将要灭亡,百姓将要灭绝,难道它不想下雨吗?君上可以走出正殿,暴露在阳光下,祈求降雨。’景公走出野外暴露在阳光下,果然下了大雨。
《淮南子》记载:土龙可以招致雨水。许慎注解说:‘汤遭遇干旱,制作土龙来象征云从龙而来。’
又记载:董仲舒祈雨,秋天使用桐木鱼。
《山海经》记载:东荒北隅有一座山名叫土丘,应龙位于南极,未能杀死蚩尤和夸父,于是返回,因此下面几年都干旱,干旱时就会变成应龙的样子,才能得到大雨。(现在的土龙就是从这里来的。)
《遁甲开山图》记载:绛北有阳石山,有神龙池。黄帝时期派遣云阳先生在这里饲养,历代帝王饲养龙的地方,国家有水旱不时,就祭祀池水祈求降雨。
《尔雅》孙炎注解说:在江边有一种树,树上有奇异的枝条,高三四丈,长有毛,名叫枫子,天旱时用泥涂在它上面就会下雨。
傅咸在《自叙》中记载:太始九年,从春天到夏至都没有下雨,圣皇忧虑,分派使者祈祷。我担任太子洗马兼司徒职务,三次祈祷后,大雨倾盆而下,我退下来写了《喜雨赋》。
《说文》记载:‘霁’,指雨停了;‘霋’,指雨停了,天空晴朗;‘霩’,指雨停了,云也散了。
《魏略·五行志》记载:延康元年,连续下了五十多天的雨,魏国建立后雨才停,这是接受魏国天命的征兆。
《晋中兴征祥记》记载:咸和四年,连续下了五十多天的雨,苏峻被消灭,雨才停。
《长沙耆旧传》记载:文度,字仲儒,担任郡功曹吏。当时连续下雨,影响了人们的生计,太守忧虑,召见文度补充户曹。文度遵照教导,斋戒三天,在社庙中祈祷,夜里梦见白头老人对他说:‘你来得太晚了!’第二天,文度向太守报告了梦境,说:‘以前大禹梦见青色的绣衣男子,自称是苍水使者,大禹知道水脉的方向。这个梦就是将你比作大禹。’第二天果然大雨停了。
《扶南日南传》记载:金陈国从四月开始下雨,到六月才停止,很少有晴天。六月不下雨时总是晴天。每年都是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十一-注解
河图帝通纪:《河图帝通纪》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神话传说中的书籍,记录了古代神话传说和宇宙观等内容。
雨:自然现象,指天空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降落到地面。
天地之施:指天地赐予,即自然界的恩赐。
霍山南岳:霍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岳,指中国五岳之一的衡山。
云师雨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生物,云师负责降雨,雨虎则是雨的象征。
不毛山:指不长草木的山,不适宜耕作。
无为之君:指古代传说中的圣人,不问世事,以无为而治。
九州之内: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泛指全国。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理论的一部分,认为清阳上升形成天,浊阴下降形成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同样属于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地气上升形成云,天气下降形成雨。
太公金匮:《太公金匮》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
武王: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牧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辉县市。
暴风疾雨:形容突然而猛烈的暴风雨。
雷电幽冥:形容雷声大,电光闪,天色昏暗。
纣:指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历史上以暴虐著称。
武王兵法:《武王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书,相传为周武王所著。
三礼:指古代军事中的三种礼仪,即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幔盖。
天泣:比喻天空哭泣,常用来形容天空突然下雨。
魏武帝兵书接要:《魏武帝兵书接要》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书,相传为曹操所著。
洒兵:古代军事术语,指军队出发前降雨,预示着军队会有好的运气。
天露:古代军事术语,指军队行进中遇到下雨,预示着不吉利。
浴尸:古代军事术语,指军队行进中遇到大雨,预示着战斗将会有很大的伤亡。
杂兵书:指古代的兵书,非某一特定作者所著。
日月蚀:指月亮或太阳被地球或其他天体遮挡的现象。
风散之,云振之,雨压之,皆解:古代占卜术中的说法,认为不同的天气现象可以解除某些不祥之兆。
大人之兵:古代军事术语,指强大的军队。
河伯使者: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河伯(河神)的使者。
乐动声仪:古代关于音乐和声音的书籍。
楚辞:中国战国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苦雨赋:古代辞赋作品,以描写苦雨为主题。
阴霖赋:古代辞赋作品,以描写阴雨连绵为主题。
愁霖诗:古代诗歌作品,以描写愁苦的连绵雨为主题。
杂诗:古代诗歌作品,内容多样。
原宪悬磬之居:原宪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隐士,悬磬之居指他的居所。
皇天无已之雨:形容雨水连绵不断。
沛若时雨之灌万物:形容雨水滋润万物,如同及时之雨。
甘雨:指雨水甜美,常用来形容好雨。
太平之时:指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期。
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形容风调雨顺,天气宜人。
周公:指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辅佐成王,有大功于周朝。
神异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书籍,记录了许多神话故事。
雷填填兮雨冥冥:出自《楚辞》,形容雷声大,雨势急。
瞻中堂之浩汗,听长霤之涔涔:出自潘尼的《苦雨赋》,形容室内雨势大。
沉灶生蛙,中庭运舟:出自成公绥的《阴霖赋》,形容雨势大,水多。
举足没泥泞,市道无行车:出自傅咸的《愁霖诗》,形容雨后道路泥泞,交通不便。
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出自张孟阳的《杂诗》,形容雨势大,雨量足。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出自张孟阳的《杂诗》,形容云和雨的景象。
和风从东来,玄云起西山:出自刘桢的诗,形容和风和云的景象。
夫以原宪悬磬之居,而值皇天无已之雨:出自应璩的《与韦诞书》,形容雨水连绵。
雩:古代的一种祭天求雨的仪式。
帝命有司:皇帝命令官员。
祷祀山川:祭拜山川神灵。
卿士:古代的高级官员。
祈穀实:祈求谷物丰收。
董仲舒: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哲学思想。
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灾异之变: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
推阴阳所以错行:根据阴阳五行的理论来分析灾异现象。
闭诸阳,纵诸阴:封闭阳气,释放阴气,以控制天气。
爰延转议郎:爰延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周畅: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河南尹: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河南地区。
章和元年:东汉章和元年的意思。
郑宏: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汝南周获:汝南是地名,周获是人的名字。
鲍昱: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曹褒: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和熹邓后:东汉时期的皇后。
永初二年:东汉永初二年的意思。
张奋: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永元六年:东汉永元六年的意思。
蜀侯惲:蜀侯惲是古代蜀国的一位诸侯。
咸阳: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成都: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
束晳:束晳,晋代人物,据《晋书》记载,他在太康年间因郡中大旱,通过祈祷降雨,三天内降雨三尺,被认为有术数,能感神明。
太康: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时间为公元280年至290年。
苗稼:苗稼指的是农作物,苗指刚发芽的农作物,稼指成熟的农作物。
术数:术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包括星相、风水、易经等。
神明:神明指神灵,古代人们认为神明能够掌管自然现象和人间事务。
歌曰:歌曰即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
高闾:高闾,北魏时期人物,据《燕志》记载,他在太平十五年因旱灾,通过暴晒王荀妻于社,最终迎来大雨。
社: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太常:太常,古代官名,掌管祭祀、礼仪等事务。
天地宗庙社稷山川:天地、宗庙、社稷、山川是中国古代祭祀的对象,分别代表自然、祖先、国家和河流山脉。
牢礼:牢礼,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牲畜。
慕容暐:慕容暐,前燕的君主,据《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记载,他在建熙七年因旱灾祈雨。
慕容暐下书:慕容暐下书,指慕容暐发布的命令。
亢阳:亢阳,指天气过于炎热,与干旱有关。
农植之辰:农植之辰,指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节。
澍雨:澍雨,指及时而充足的雨。
张植:张植,前凉时期人物,据《前凉录》记载,他在流沙无水时,通过祈祷降雨。
牛霸:牛霸,前凉时期人物,与张植一同救援张冲。
流沙:流沙,古代指沙漠地区。
苻坚:苻坚,前秦的君主,据《前秦录》记载,他的沙门沙公有秘术,能咒龙降雨。
沙门:沙门,指佛教僧侣。
咒龙:咒龙,指通过念咒语来召唤或控制龙。
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神异生物,常与雨水有关。
鄱阳长寿山:鄱阳长寿山,位于中国江西省,据《宋永初山川记》记载,其山形似马,白云出鞍中,不崇朝而雨。
荆州的佷山县:荆州的佷山县,位于中国湖北省,据《荆州记》记载,其地有山和石穴,可以通过鞭打石穴来控制天气。
雨母山:雨母山,据《荆州记》记载,其山有祠坛,祈祷无不降泽。
耒阳县:耒阳县,位于中国湖南省,据《荆州记》记载,其地有雨濑,可以通过壅塞来祈雨。
郁林郡:郁林郡,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据《广州记》记载,其地有石牛,可以通过祭祀来祈雨。
甘宗:甘宗,据《抱朴子》记载,是一位方士,能通过神祝来控制龙。
禹步:禹步,古代的一种步法,据说可以用来召唤神灵。
彭祖仙室:彭祖仙室,据《抱朴子》记载,是彭祖修炼的地方,祈雨必得。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了齐景公时期晏子的言行。
灵山:灵山,据《晏子春秋》记载,是齐景公祈雨的地方。
河伯:河伯,古代神话中的河流之神。
土龙:土龙,古代一种祈雨的方法,通过制作土龙来祈求降雨。
桐木鱼:桐木鱼,古代一种祈雨的方法,使用桐木鱼作为祭祀品。
应龙:应龙,古代神话中的龙,据《山海经》记载,应龙可以降雨。
黄帝: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据《遁甲开山图》记载,黄帝时曾遣人养龙。
摄木:摄木,据《尔雅》孙炎注记载,是一种可以祈雨的树木。
江上:江上,指江河之上。
枫子:枫子,一种植物,据《尔雅》孙炎注记载,可以用来祈雨。
傅咸:傅咸,晋代文学家,据《自叙》记载,他在太始九年因旱灾祈祷降雨。
霁:霁,指雨停。
霖雨:霖雨,指连绵不断的雨。
魏略:魏略,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
五行志:五行志,古代一种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来预测和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
延康元年:延康元年,三国时期魏国的年号,时间为公元220年。
苏峻:苏峻,东晋时期的人物,据《晋中兴征祥记》记载,他在咸和四年因旱灾祈雨。
文度:文度,据《长沙耆旧传》记载,他在霖雨中通过祈祷来祈求雨停。
扶南日南传:扶南日南传,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
金陈国:金陈国,古代的一个国家,据《扶南日南传》记载,其地在四月便雨,六月乃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十一-评注
王隐《晋书》中记载的束晳请雨之事,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与祈求。束晳在郡大旱之际,通过精诚感神明的方式,使得雨水三日中降下三尺,体现了古人对术数与神明的信仰。百姓因此欢喜,作歌以报,这种信仰与感激之情在民间文化中得到了传承。
高闾《燕志》中提到的王荀妻产妖事件,虽然看似荒诞,实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应对方式。将旱灾归咎于妖邪,并采取暴尸于社的方式祈雨,显示了古代社会对神秘力量的依赖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鱼豢《典略》中的求雨旧制,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求雨的仪式和禁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仪式规范。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求雨仪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中的慕容暐下书求雨,以及张植剪发肉袒请雨的记载,展现了古代君主在面对旱灾时的无奈与祈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君主权威的认同。
《后魏书》中孝文帝祈雨的记载,显示了古代皇帝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对国家民生的关怀。皇帝亲自参与祈雨仪式,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君权神授思想。
《益都耆旧传》和《葛仙公传》中的赵瑶和吴主请雨的故事,展现了道教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道教法师通过符咒等方式祈雨的能力。
《长沙耆旧传》和《佛图澄传》中的祝良和石虎祈雨的故事,反映了佛教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佛教徒通过修行和仪式来影响自然现象的能力。
干宝《搜神记》中的汤祷桑林和湘东新年县龙穴祈雨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神话传说的传承和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宋永初山川记》和《荆州记》中的山川祈雨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山川地理的崇拜和对自然现象的利用。
顾微《广州记》和《抱朴子》中的石牛和方士咒龙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神秘动物和神秘力量的信仰。
《晏子春秋》和《淮南子》中的齐景公和董仲舒祈雨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
《山海经》和《遁甲开山图》中的应龙和黄帝养龙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神话传说的传承和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尔雅》孙炎注中的摄木生江上和傅咸《自叙》中的喜雨赋,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文化传统的传承。
《说文》中的霁、霋、霩等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气象现象的描述和对语言文字的规范。
《魏略·五行志》和《晋中兴征祥记》中的大霖雨和阴霖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现象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
《长沙耆旧传》中的文度祈雨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梦境的解读和对自然现象的应对。
《扶南日南传》中的金陈国雨季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邻国风俗的记录和对地理环境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