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九-原文
○风
《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又曰:风以动之。
又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又曰:《巽》为风。
又曰:云从龙,风从虎。
又曰:风行地上曰《观》。
《尚书·金縢》曰: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请代武王之说。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朕小子其新迎,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又:《舜典》曰: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又:《洪范》曰:休征:曰圣,时风若。咎征:曰蒙,常风若。(孔安国曰:君能通理,则时风顺之。君行蒙暗,则常风顺之。)
《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又曰:终风且曀。(终日而风为终风。)
又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又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南风谓之凯风。)
又曰: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礼记·月令》曰:秋行春令,则暖风来至。
又曰:立春之日,东风解冻。
又曰:春行秋令,则人有大疫,飘风暴雨总至。
又曰:夏行春令,则虫蝗为灾,暴风来至。
又曰:前有尘埃,则载鸣鸢。注:鸢鸣则风生。
又《礼运注疏》曰:享帝於郊而风雨节,寒暑时。(五帝主五行,五行之气和而庶征得其序也。)
《左传》曰:楚侵郑,甚雨,楚师多冻,役徒几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注曰:歌者吹律以咏八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师旷惟歌南北风者,听晋楚之强弱也。)
又曰:僖公十六年春,六鶂退飞过宋都,风也。
又昭公四年:申丰曰:’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藏川池之水,弃而不用,则风不越而杀。’
《尔雅》曰:祭风曰磔。(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以止风,此其象也。)
又曰:南风谓之凯风,(《诗》曰:凯风自南。)
东风谓之谷风,(《诗》曰:习习谷风。)
北风谓之凉风,(《诗》曰:北风其凉。)
西风谓之大泰风。(《诗》曰:泰风有隧。)
焚轮谓之颓,(暴风从上下也。)
扶摇谓之飙(暴风从下上也。)
风与火为庉(炖炖炽盛之貌),回风为飘(旋风),日出而风为暴,(《诗》曰:终风且暴。)
风而雨土为霾,(《诗》曰:终风且霾。)
阴而风为曀。(《诗》曰:终风且曀。)
又曰:四气和为通正,(道平畅也。)谓之景风。(所以致景风也。)
《论语》云:曾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又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又曰:迅雷风烈必变。
《易稽览图》曰:太平时,阴阳和,风雨咸同,海内不偏。地有险易,故风有迟疾。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同也。惟平均乃不鸣条。
《易通卦验》曰:冬至,广莫风至,诛有罪,断大刑。立春,条风至,赦小罪,出稽留。春分,明庶风至,正封疆,修田畴。立夏,清明风至,出币帛,礼诸侯。夏至景风至,辩大将,封有功。立秋,凉风至,报土功,祀四乡。秋分,阊阖风至,解悬垂,琴瑟不张。立冬,不周风至,修宫室,完边城。八风以时,则阴阳变化道成,万物得以育生。王当顺八风,行八政,当八卦也。
京房《易候》曰:何以知圣人隐也?风清明,其来长久不动摇物。此有龙德在下也。
《易纬》曰: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东北风。)春分明庶风至,(东方风。)立夏清明风至,(东南方风。)夏至景风至,(南方风。)立秋凉风至,(西南方风。)秋分阊阖风至,(西方风。)立冬不周风至,(西北方风。)冬至广莫风至,(北方风。又《吕氏春秋》说八风:东北曰焱风。高诱注曰:亦曰融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方曰薰风,南方曰巨风,西方曰飕风,西北方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尚书大传》曰:舜将禅禹,八风循通。
又曰:王者德及皇天,则祥风起。
又曰:成王时,越裳重译而来朝,曰:’久矣,天之无烈风澍雨,意中国有圣人乎?’
《大戴礼》曰:正月时有浚风,浚者大也;大风,南风也。何大於南风也?曰合冰必於北风,解冰必於南风,故大之也。
《礼稽命征》曰:出号令,合民心,则祥风至。
《礼说》曰:风,萌也,养物成功,所以八风象八卦也。(《礼纬》同。)
《礼斗威仪》曰:人君政颂平则祥风至。宋均注曰:’即景风也。’
《春秋考异邮》曰:八风杀生以节翱翔。
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者,达生也,(距犹起也。自冬至后四十五日而立春,此风应其方而来,生万物。)
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迎惠。(春分之侯,言庶众也,阳以施惠之恩德迎众庶而生之。)
四十五日清明风至,精芒挫收。(立夏之后也。挫犹止也。时荠麦之属秀出已备,故挫止其锋芒,收之使成实。)
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强也,强以成之。(夏至之候也。强言万物强盛也。)
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者,寒以闭也。(立秋之候也。闭,收也。言阴寒收成万物也。)
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者,当寒天收也。(秋收之候也。阊阖,盛也。时盛收物盖藏之,阊或为当。)
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者,不交也,阴阳未合化也。(立冬候也。未合化,言消息纯,坤无阳也。《月令》曰:天地不通而闭塞成冬也。)
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广莫者,精大满也。(冬至之候也。言冬物无见者,风精大满美无偏。)
风之为言萌也。其立字,虫动於几中者为风。(虫动於几,言阳气无不周也。明昆虫之属得阳乃生,遇阴则死,故风为阴中之阳者也。)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怒为风。
《春秋繁露》曰:恩及金石则凉风出;王者与臣无礼,身不肃敬则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风。风者,木之气,其音角,故应。
《孝经援神契》曰:德至八方则祥风至。
《史记》曰:项王围汉王三匝,於是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楚军大乱,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又曰:蚩尤氏能征风召雨,与黄帝争强,灭之中冀。
又曰:庶女者,齐之寡妇,养姑。姑女利母财而杀母,以告寡妇,妇不能自解。以冤告天,而大风袭於齐殿。
又曰:荆轲入秦,燕太子丹送别易水上,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汉书》曰:燕王都蓟,大风拔宫中树七围已上十六枚,坏城楼。后王诛。
又曰:高祖过沛,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魏志·管辂传》曰:辂过清河倪太守。时大旱,辂言:”树上已有少女征风,树间又有阴鸟和鸣,其雨应至矣。”果如其言。
《晋书》曰:永和元年,大风拔柳树百余枚,若风从八方来者。时王敦害刁协、周顗等,故风从横拔树,非一处也。
又曰:贾谧家数有妖异,飘风吹其朝服上数百尺,大蛇出被中,后果及祸。
《晋阳秋》曰:袁宏为东郡守,谢安执宏手授扇,宏曰:”谨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
《宋书》曰:明帝猜虑,肥体,憎风,夏月常著小皮衣,拜左右二人为司风令史,风起方面,辄先启闻。
又曰:宗悫,字元幹,征士炳兄子也。少时问悫所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前秦录》曰:术士盖钦,符坚召至长安,因宴会,以其惑众,将诛之。酒酣,将执钦,钦化为旋风飞去。
《前凉录》曰:永嘉五年,抱罕令严羌妾产一龙一鹫。鹫寻飞去,龙十五日雷雨迎之。大风吹拔张掖郡大树,经宿还立。
《赵录》曰:石勒时忽有旋风下属地,隐隐雷声,良久,视之,见大石。
《神仙传》曰:老子将去周而出关,以升昆仑。关令尹喜占风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见老子。老子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下,以长生之事授之。
又曰:葛玄行过神庙,乘车不下,须臾有大回风逐玄,埃尘涨天。玄大怒,曰:”小邪敢尔!”即举手指风,风便止。
《益都耆旧传》曰:蜀杨由善风云占候,文学令丰持鸡酒以奉由。时有客不言,客去,丰起欲取鸡酒。由止之曰:”向风吹削柿,当有持鸡酒来者,度是二人。”丰曰:”实在外,须客去乃取尔。”
王子年《拾遗记》曰:伏羲坐於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又曰:昆山有四面风,又有祛尘之风,若衣服尘污,风至吹衣则净。
又曰:瀛洲时有香风,泠然而来,张袖受之,则历纪不歇,着肌肤必软滑。
《十洲记》曰:南海中有炎洲,洲上有风生兽,形似狗,青色,状如狸。以铁椎锻其头数十下乃死。张口向风,须臾即起。
《风土记》曰:南中六月则有东南长风,风六月止,俗号黄雀长风。时海鱼变为黄雀,因为名也。
庾仲雍《湘州记》曰:零陵山有石燕,遇风雨则飞,雨止还,化为石。
《交州记》曰:风山在九真郡,风门在山顶,上常有风。
又曰:风母出九德县,风母似猿,见人若惭而屈颈;若打杀之,得风还活。
《南越志》曰: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鸣,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国以为黑风。
盛弘之《荆州记》曰:宜都佷山县山有风穴,张口大数尺,名曰风井。夏则风出,冬则风入。风出之时,吹拂左右,常净如扫。暑月经之,凛然有衣裘想。(《宜都山记》曰:袁山太公以六月至此穴,便思衣裘。)
又曰:沮阳县黄竹山,常肃肃有风,名曰风门。
《西京杂记》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风不摇条,开甲破萌而已。”
《老子》曰:飘风不终朝。
《庄子》曰: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经旬五日而返。(司马彪注曰:列子,郑人列御寇也。泠然,凉貌。)
又曰:北溟有鱼,其名曰鲲。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司马彪云:扶摇,上行风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又曰:大块噫(依界反。)气,其名曰风。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长风之声。
又曰: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扶摇,羊角,风也。今旋风上如羖羊角也。)
<列子>曰: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庄子>曰: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至旬又五日而后发。)
<管子>曰: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吾道穷矣。
又曰:夫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
<淮南子>曰:物类之相应,玄妙深微,论辩不能解。故东风至,而酒沉溢。(东风,大风也。酒沉,清酌酒也。米物下沉,木味酸,酸风入酒故酢而沉者沸,盖物类相感也。)
又曰:乌鹊识岁之多风,去乔木而巢扶枝。(扶,傍。)
又曰:禹沐淫雨,栉扶风。(扶风,奔风。)
又曰:腾蛇雄鸣上风,雌鸣下风,而化成形。
又曰:虎啸而谷风至。高诱注曰:”虎,阳兽也,与风同类。”
又曰:人王之精通於天,故诛暴则多飘风。
<抱朴子>曰:用兵之要,惟风为急。扶摇独鹿之风大起军中,军中必有反者。风高者道远;风下者道近。风不鸣叶者十里,鸣条摇枝百里,大枝五百里,仆大木千里,折大木五千里。三日三夕,天下尽风;二日二夕,天下半风;一日一夕,万里风。
周生《列子>曰:夫猎叶之风,不应八节。
<吕氏春秋>曰:何谓八风?东北风曰焱风,(一曰融风。)东方曰滔风,(一曰庶风。)东南曰薰风,(一曰清明。《淮南子>作景风。)南方曰巨风,(一曰凯风。)西南曰凄风,(<淮南子>作凉风。)西方曰飕风,(一曰阊阖。)西北方曰厉风。(一曰不周风。)
<风俗通>曰:风或清明来,久长不摇树木枝叶,离地三二丈者,此有龙德在其下。风或清明不及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风也。
又曰:猛风曰颲,(音列。)凉风曰浏,(音刘。)微风曰飉,(音辽。)小风曰飕,(音搜。)小风从孔来曰〈风夬〉。(呼穴反。)
<周书时训>曰:小暑之日温风至,立秋之日凉风至。
又曰:小暑之日温风不至,国无宽教。
<淮南万毕术>曰:欲致疾风,焚鸡羽。
<帝王世纪>曰:尧时厨中自生肉脯,薄如翣,摇则生风,使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翣脯。
又曰:舜弹五弦琴,歌南风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人之愠兮。”
<括地图>曰:锺山之神,名曰”烛龙”,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吁为夏,息为风。
又曰:奇肱民,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吹奇肱车至於豫州。汤破其车。不以示民。十年,西风至,乃复作车,遣赐之,去玉门四万里。
<黄帝风经>曰:调怅、祥和,天之喜风也;折扬、奔厉,天之怒风也。
<山海经>曰:法岳之山有兽,其名曰山犭军,(音辉。)其行如风,(言疾。)见则天下大风。
又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有人名曰折丹。处东极以出入风。
又曰:扶阳之山多怪风。
又曰:大极山东有温水汤,风不可过也。
<河图帝通纪>曰:风者,天地之使。
<六韬>曰:人主好田猎罼弋,则岁多大风,禾穀不实。纣时如此。
陆机《要览>曰:列子御风,常以立春归于八荒,立秋游乎风穴。是风至,草木皆生,去则摇落,谓之离合风。
<潜夫论>曰:排翣障风,揲沙拥河,无御也。
又曰:黄帝梦大风吹天下尘土,得风后以为相。
汉武帝《秋风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摇落兮雁南归。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龙鱼河图>曰:风者,天地之使也。
<荆山图>曰:佷山县山下有石床,傍生野薤。人往乞者,神许则风吹,制其分齐,随偃而剪,不得过越。
<广雅>曰:风伯谓之飞廉。
<法训>曰:利物诱人,犹飘风之加庶草也。惟有直慎者,然后不回。
<潜潭巴>曰:疾风拨木,谗臣恣,忠臣辱。
崔豹《古今注>曰: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而制曲盖。
<养性经>曰:治身之道,春避青风,夏避赤风,秋避白风,冬避黑风。
<盐铁论>曰:太平之时,风不鸣条,雨不破块。
又曰: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
<乐动声仪>曰:风气者,礼乐之使,万物之首也,物靡不以风成熟也。风顺则岁美,风暴则岁恶。
<国语>曰:海鸟曰”爰居”,止於鲁国东门之外,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今兹海岛有灾乎?夫广川鸟兽,恒知避其灾也。”是岁也,海多大风。
又曰:飘风之末,不能举鸿毛。
又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清风至而修城郭。
《物理论》曰:风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
犹人之内气,因喜怒哀乐激越而发也。
故春气温,其风温以和,喜风也。
夏气盛,其风熛以怒,怒风也。
秋气劲,其风清以贞,清风也。
冬气石,其风惨以烈,固风也。
此四正之风也。
又有四维之风:东北明庶,庶物出幽入明也;
东南融风,其道以长也;
西南清和,百物备成也;
西北不周,方潜藏也。
此八风者,方土异气,徐疾不同,和平则慎,违逆则凶,非有使之者也。
气积自然怒,则飞沙扬砾,发屋拔树;
喜则不摇枝动草,顺物布气。
天地之性,自然之体也。
楚宋玉《风赋》曰:楚襄王游於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夫风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
缘於太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故其清凉雄风,则飘忽升降,
乘凌高城,入於深宫,徘徊於桂椒之间,翱翔於激水之上。
猎蕙草,离秦衡,新夷,被荑杨。
徜徉中庭,北上玉堂;
跻於罗帷,经於洞房。
故其风也,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
此谓大王之雄风也。
夫庶人之风,塕然起於穷巷之间,堀堁扬尘,
勃郁烦冤,动沙塸,吹死灰,此谓庶人之雌风也。
《楚辞》曰:光风转蕙,泛崇兰些。
又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相风
崔豹《古今注》曰:司风鸟,夏禹所作。
王子年《拾遗记》曰:帝与娥皇泛於海上,以桂枝为表,
结芳茅为旌,刻玉为鸠,置於表端,言知四时之候。
今之相风,此遗像也。
《晋书》曰:废帝初即位,有野雉集於相风,后为桓温所废。
沈约《宋书·舆服志》曰:案《周礼》辨载法物,莫不详究,
然无相风、罼旄头之属。此非古制明矣。
愚谓战国并争,师旅数出,县乌之设,务察风祲,
疑是秦制矣。
《梁书》曰:长沙王懿孙孝俨,字希庄。
射策甲科,除秘书郎、太子舍人。
从幸华林园,於坐献《相风乌》、《华光殿》、《景阳山》等颂,
其文甚美,帝深赏之。
《晋令》曰:车驾出入,相风已前侍御史、令史。
《淮南子》曰:故终身隶於人,譬若綄之见风也。(綄音缓,候风者也。
世所谓五雨。)
《述征记》曰:长安宫南灵台,上有相风铜乌,
或云此乌遇千里风乃动。
郑玄《相风赋》曰:昔之造相风者,其知自然之极乎,
其达变通之理乎?上稽天道阳精之运,表以灵鸟物象。
其类下凭地,体安贞之德,镇以金虎,玄成其气,
风云之应,龙虎是从。
观妙之征,神明所通。
夫能立成器,以占志吉凶之先见者,莫精乎此。
乃构相风,因象设形,蜿盘虎以为趾,
建修竿之亭亭,体正直而无桡,度径挺而不倾,
栖神鸟於竿首,候祥风之来征。
张华《相风赋》曰:太史候部有相风,在西城上,
而作者弗为,岂以其讬处幽闲,违众特立,
无羽毛之饰,而丹漆不为之容乎?
傅咸《相风赋》曰:相风之赋,盖亦多矣,
然辞义大同。惟中书张令,以太史相风,独无文饰,
故特赋之。
太仆寺丞武君宾树一竹於前庭,
其上颇有枢机,插以鸡毛,于以占事知来,
与彼无异,斯乃简易之至,有殊太史相风,
张氏之赋,非其至者也。
翟翟竹竿,在武之庭。
厥用自然,既修且贞。
插羽其首,丹漆弗营。
经之营之,不日而成。
庾阐《杨都赋》曰:云虎之门,双竿内启,
祥乌司飚,丹墀竟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九-译文
《易经》说:能使万物摇动的,没有比风更快的了。
又说:风是用来使万物运动的。
又说:风在天上行走,象征着《小畜》卦。君子应该修养美好的文德。
又说:《巽》卦代表风。
又说:云跟随着龙,风跟随着虎。
又说:风在地上行走,象征着《观》卦。
《尚书·金縢》说:周公在东方居住了两年,罪犯就被捕获了。之后,周公写了一首诗留给国王,名叫《鸱鸮》。国王也不敢责备周公。秋天,庄稼大丰收,但还没有收割。天突然雷电交加,风大作,庄稼全倒,大树被连根拔起,国家的人都非常恐慌。国王和大夫们都戴着帽子去打开金縢书,才得到了周公请求代替武王的记载。国王拿着书哭泣着说:‘不要怀疑占卜的结果!以前周公勤劳地为国家服务,我年轻时不了解。现在天动用威严来彰显周公的德行,我作为晚辈,应该重新迎接他,我们国家的礼仪也应该如此。’国王出了城郊,天就下雨,风向转变,庄稼又重新竖立起来。
《舜典》说:被安置在大麓,即使有烈风雷雨也不会迷失方向。
《洪范》说:吉祥的征兆:说是圣明,时风顺和。不吉祥的征兆:说是蒙昧,常风顺和。(孔安国说:君主能够通达事理,时风就会顺和。君主行为蒙昧,常风就会顺和。)
《诗经》说:大风有隧,贪婪的人败坏同类。
又说:终日风不停,天气阴沉。
又说:谷风习习,带来阴雨。
又说:南风自南吹来,吹动那荆棘的心。
又说:冬日烈烈,北风呼啸。
《礼记·月令》说:秋天实行春天的命令,就会暖风到来。
又说:立春那天,东风使冰冻融化。
又说:春天实行秋天的命令,人们会有大瘟疫,飘风暴雨就会到来。
又说:夏天实行春天的命令,会有虫害和蝗灾,暴风就会到来。
又说:前面有尘埃,那么鸢鸟就会鸣叫。注:鸢鸟鸣叫时风就会起。
《礼运注疏》说:在郊外祭祀天帝时,风雨适度,寒暑适时。(五帝主管五行,五行之气和谐,各种征兆就按顺序出现。)
《左传》说:楚国侵犯郑国,下大雨,楚军很多人冻伤,役徒几乎全部牺牲。晋国人听说有楚军,师旷说:‘不要担心。我连续吹奏北风和南风。南风不强。'(注:吹奏的是八风的律管。南风声音微弱,所以说不强。师旷只吹奏南北风,是为了听晋楚的强弱。)
又说:僖公十六年春天,六只鹜退飞经过宋国国都,这是风的作用。
又说:昭公四年,申丰说:‘冰因为风大而裂开,也因为风而融化。它藏的时候周到,用的时候普及,那么冬天就没有过度的阳光,夏天就没有隐藏的阴云,春天没有凄厉的风,秋天没有苦涩的雨。现在藏起来的江河湖泊的水,弃而不用,那么风就不会越过而伤害。’
《尔雅》说:祭祀风神叫作‘磔’。(现在习俗中在大道中杀狗以止风,这就是它的象征。)
又说:南风叫作‘凯风’,(《诗经》说:凯风自南。)东风叫作‘谷风’,(《诗经》说:谷风习习。)北风叫作‘凉风’,(《诗经》说:北风其凉。)西风叫作‘大泰风’,(《诗经》说:泰风有隧。)暴风从上下叫作‘颓’,(暴风从下上叫作‘飙’)风与火合称为‘庉’,(炽热的样子),回风叫作‘飘’,(旋风),日出时风大称为‘暴’,(《诗经》说:终风且暴。)风带土称为‘霾’,(《诗经》说:终风且霾。)阴天时风称为‘曀’,(《诗经》说:终风且曀。)
又说:四季风气调和为‘通正’,(道路平坦畅通。)称为‘景风’。(这就是招致景风的方法。)
《论语》中说: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戴帽子的五六个人,童子六七个人,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又说:君子的德行像风,小人的德行像草。草上的风,必定会倒。
又说:急风暴雨一定会发生变化。
《易经稽览图》说:在太平时期,阴阳调和,风雨均匀,海内没有偏颇。地面有险峻和平坦,所以风有快有慢。即使在太平的政治下,也还是有不能完全均匀的情况。只有平均才能不发生暴风。
《易经通卦验》说:冬至时,广莫风到来,处罚有罪的人,执行重刑。立春时,条风到来,赦免小罪,释放被拘留的人。春分时,明庶风到来,整顿疆界,修整田地。立夏时,清明风到来,分发货币和布匹,礼遇诸侯。夏至时,景风到来,辩论大将,封赏有功的人。立秋时,凉风到来,报告土地的功绩,祭祀四方。秋分时,阊阖风到来,解除悬挂,不再弹奏琴瑟。立冬时,不周风到来,修缮宫室,加固边城。八风按时到来,那么阴阳变化之道就形成了,万物得以生长。君主要顺应八风,实行八政,就像八卦一样。
京房《易候》说:如何知道圣人隐居了呢?风清明,它的到来持久且不动摇万物。这是有龙德在下面的原因。
《易经纬》说:八节的风,称为八风。立春时条风到来,(东北风。)春分时明庶风到来,(东方风。)立夏时清明风到来,(东南风。)夏至时景风到来,(南方风。)立秋时凉风到来,(西南风。)秋分时阊阖风到来,(西方风。)立冬时不周风到来,(西北风。)冬至时广莫风到来,(北方风。又《吕氏春秋》说八风:东北叫作焱风。高诱注:也叫融风。东方叫作滔风,东南叫作薰风,南方叫作巨风,西方叫作飕风,西北叫作厉风,北方叫作寒风。)
《尚书大传》说:舜将要禅让给禹,八风顺通。
又说:君主的德行达到皇天,就会兴起祥风。
又说:成王时,越裳国经过多次翻译前来朝见,说:‘很久了,天没有烈风和暴雨,是不是中国有圣人?’
《大戴礼》说:正月时有大的风,大的风是南风。有什么比南风更大呢?说冰一定是在北风中凝结,融化一定是在南风中,所以叫它大。
《礼稽命征》说:发布号令,与民心相合,祥风就会到来。
《礼说》说:风,是生长的,养育万物成功的,所以八风象征八卦。(《礼纬》同。)
《礼斗威仪》说:君主的政令平和,祥风就会到来。宋均注说:‘就是景风。’
《春秋考异邮》说:八种风可以杀死生物,用来调节飞翔。距离冬至四十五天,条风到来,条风指的是通达生命,(距就是起,从冬至后四十五天立春,这种风应该顺着它的方向而来,使万物生长。)四十五天后,明庶风到来,明庶风带来恩惠。(春分时节的候风,明庶指的是庶民,阳光以施恩的恩德迎接庶民并使它们生长。)四十五天后,清明风到来,精芒收敛。(立夏之后,收敛就是停止。这时,荠麦之类的植物已经开花结果,所以收敛其锋芒,使它们成熟。)四十五天后,景风到来,景风强劲,强劲以成就万物。(夏至时节的候风,强劲指的是万物强盛。)四十五天后,凉风到来,凉风是寒冷的,用来封闭。(立秋时节的候风,封闭就是收获。说的是阴寒收获万物。)四十五天后,阊阖风到来,阊阖风是当寒冷天气收获的时候。(秋收时节的候风,阊阖,盛的意思。这时盛大的收获物应该收藏起来,阊可能是指当。)四十五天后,不周风到来,不周风是不交合的,阴阳没有合并化。(立冬时节的候风。未合并化,说的是消长纯粹,坤卦没有阳。《月令》说:天地不通而闭塞成冬。)四十五天后,广莫风到来,广莫风是精大满溢的。(冬至时节的候风。说的是冬天万物无可见,风精大满,美好无偏。)风这个词的意思是萌生。它的立字,指的是虫子在几案中活动为风。(虫子在几案中活动,说的是阳气无所不在。明昆虫之类得到阳气才生长,遇到阴气就死亡,所以风是阴中的阳。)
《春秋元命苞》说:阴阳激怒就形成风。
《春秋繁露》说:恩惠及于金石则凉风出现;君王对臣子无礼,自身不严肃恭敬则树木不弯曲直,夏天多暴风。风是木的气,它的声音像角,所以相应。
《孝经援神契》说:德行到达八方则祥风到来。
《史记》说:项王围困汉王三圈,于是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折断树木、掀翻房屋、扬起沙石,楚军大乱,汉王于是带着几十个骑兵逃走。
又记载:蚩尤氏能征召风和雨,与黄帝争强,在冀中将他消灭。
又记载:庶女是齐国的寡妇,赡养婆婆。婆婆的女儿贪图母亲的财产而杀害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了寡妇,寡妇无法自我解脱。因为冤情告到天庭,大风袭击了齐国的宫殿。
又记载:荆轲入秦,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别,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汉书》说:燕王在蓟都,大风拔起宫中直径七尺以上的树木十六棵,摧毁了城楼。后来燕王被诛。
又记载:汉高祖刘邦经过沛县,击筑自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魏志·管辂传》说:管辂经过清河倪太守处。当时大旱,管辂说:‘树上已有少女征兆风,树间又有阴鸟和鸣,雨应该要来了。’结果正如他所说。
《晋书》说:永和元年,大风拔起一百多棵柳树,好像风从八方而来。当时王敦陷害刁协、周顗等人,所以风从四面八方拔起树木,不是一处。
又记载:贾谧家中屡次发生怪异现象,飘风吹起他的朝服数百尺,大蛇从被中出来,后来果然遭遇灾祸。
《晋阳秋》说:袁宏担任东郡太守,谢安拉着袁宏的手授给他扇子,袁宏说:‘我一定会奉行仁风,安慰那里的百姓。’
《宋书》说:明帝猜疑多虑,身体肥胖,讨厌风,夏天经常穿着小皮衣,任命左右两位人为司风令史,风从哪个方向起来,就立即先报告。
又记载:宗悫,字元干,是征士宗炳的侄子。小时候问宗悫的志向,他回答说:‘我希望乘着长风,破万里浪。’
《前秦录》说:术士盖钦,符坚召他到长安,在宴会上因为他迷惑众人,准备诛杀他。酒喝得正高兴,将要抓住盖钦,盖钦变成旋风飞走了。
《前凉录》说:永嘉五年,抱罕令严羌妾生下一龙一鹫。鹫飞走了,龙在十五天后雷雨中迎接它。大风吹倒张掖郡的大树,过了一夜又立了起来。
《赵录》说:石勒时忽然有旋风从地下升起,隐隐有雷声,过了很久,一看,发现一个大石头。
《神仙传》说:老子即将离开周朝出关,前往昆仑山。关令尹喜占卜风逆,知道将有神人来过,于是扫除道路迎接老子。老子知道尹喜命里应该得道,就在关下停留,把长生之事传授给他。
又记载:葛玄经过神庙,不下车,一会儿有大回风追逐葛玄,尘土飞扬。葛玄大怒,说:‘小邪敢这样!’随即举起手指风,风就停了。
《益都耆旧传》说:蜀地的杨由擅长观察风云预测天气,文学令丰拿着鸡酒来招待杨由。当时有个客人不说名字,客人离开后,丰想要去取鸡酒。杨由阻止他说:‘刚才风吹削了柿子,应该有拿着鸡酒来的人,估计是那两个人。’丰说:‘他们确实在外面,等客人离开后再取。’
王子年《拾遗记》说:伏羲坐在方坛上,聆听八风之气,于是画出八卦。
又记载:昆山有四面风,又有祛尘之风,如果衣服上有灰尘,风一吹衣服就干净了。
又记载:瀛洲时有香风,轻轻吹来,张开袖子承接,则经久不散,接触肌肤必柔软。
《十洲记》说:南海中有炎洲,洲上有风生兽,形状像狗,青色,像猫。用铁锤敲打它的头几十下就死了。张口对着风,一会儿就复活了。
《风土记》说:南中六月有东南长风,风在六月停止,俗称为黄雀长风。这时海鱼变成黄雀,因此得名。
庾仲雍《湘州记》说:零陵山有石燕,遇到风雨就飞,雨停了就回来,化为石头。
《交州记》说:风山在九真郡,风门在山顶,上面经常有风。
又记载:风母出自九德县,风母像猿,见到人就像害羞一样低头;如果打死了它,得到风就能复活。
《南越志》说:熙安年间多飓风,飓风是四方之风。一说惧风,意思是令人害怕。通常在六七月兴起,未到时,三天鸡犬不鸣,大的可能持续七天,小的可能一两天。外国称之为黑风。
盛弘之《荆州记》说:宜都佷山县的山中有风穴,张口大几尺,称为风井。夏天风出来,冬天风进去。风出来的时候,吹拂左右,常像打扫过一样干净。夏天经过这里,感觉冷得像穿上了皮衣。(《宜都山记》说:袁山太公在六月份来到这个洞穴,就想要穿皮衣。)
又记载:沮阳县黄竹山,常常有风,称为风门。
《西京杂记》说:董仲舒说:‘太平之世,风不摇动条,只是打开甲壳破土而出而已。’
《老子》说:飘风不会持续到早晨。
《庄子》说:列子乘风而行,轻松自如,十几天后返回。(司马彪注:列子,郑国人列御寇也。轻松自如,形容凉爽。)
又说: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借着旋风扶摇直上九万里。(司马彪说:扶摇,是向上的风。)风的积聚不厚,那么它承载大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九万里高的地方,风就在它的下方了。
又说:大自然吐出的气,它的名字叫做风。它平时不动,一旦动起来,所有的孔洞都会怒吼,但只有我们听不到那长风的呼啸声。
又说:商汤问棘的事情就是这样!在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海,那是一个天池。里面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名字叫做鲲。还有一只鸟,名字叫做鹏,它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朵,借着旋风扶摇直上九万里。(扶摇,羊角,都是指风。现在的旋风就像羊角一样旋转上升。)
《列子》说:列子拜老商氏为师,与伯高子为友;他们精进于二人的道德,乘风而归。(《庄子》说:列子能够乘风而行,显得非常轻盈,十天后才再次出发。)
《管子》说:我不能像春风一样吹拂人们,像夏雨一样滋润人们,我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又说:两个尧不能相互称王,两个桀也不能相互灭亡。树木虽然腐朽,没有暴风就不会折断;墙壁虽然有缝隙,没有大雨就不会损坏。
《淮南子》说:万物之间的相互感应,非常玄妙深微,用言语辩论无法解释清楚。所以东风到来时,酒就会沉下去。(东风,指大风。酒沉,指清酒。米物下沉,木味酸,酸风进入酒中,使得酒变得酸而下沉,这是万物相互感应的结果。)
又说:乌鸦和喜鹊知道多风的日子,离开高大的树木,在低垂的树枝上筑巢。(扶,指旁边。)
又说:大禹在淫雨中沐浴,栉风沐雨。(扶风,指疾风。)
又说:腾蛇雄性在上风鸣叫,雌性在下风鸣叫,然后变化成形状。
又说:老虎啸叫,山谷中的风就来了。高诱注解说:老虎,是阳性的动物,与风同类。
又说:人君精通天意,所以惩罚暴政就会多起旋风。
《抱朴子》说:用兵的要点,最重要的是风。如果军中旋风大起,那么军中必有叛乱的人。风高的时候,道路遥远;风低的时候,道路近。
周生《列子》说:猎叶的风,不会符合八节。
《吕氏春秋》说:什么是八风?东北风叫做焱风,(一说是融风。)东方叫做滔风,(一说是庶风。)东南叫做薰风,(一说是清明。《淮南子》写作景风。)南方叫做巨风,(一说是凯风。)西南叫做凄风,(《淮南子》写作凉风。)西方叫做飕风,(一说是阊阖。)西北方叫做厉风。(一说是不周风。)
《风俗通》说:风如果是清明的,长时间不会摇动树木枝叶,离地三二丈高的地方,这下面有龙德的存在。风如果是清明的,不到二三尺高,这就是君子之风。
又说:猛烈的暴风叫做颲,(音列。)凉风叫做浏,(音刘。)微风叫做飉,(音辽。)小风叫做飕,(音搜。)小风从孔洞中来叫做〈风夬〉。(呼穴反。)
《周书时训》说:小暑那天,温风到来;立秋那天,凉风到来。
又说:小暑那天,温风没有到来,国家就没有宽厚的教化。
《淮南万毕术》说:想要引起疾风,就烧鸡毛。
《帝王世纪》说:尧的时候,厨房里自己长出了肉干,薄得像羽毛,摇动它就会产生风,使食物保持寒冷而不变臭,名叫翣脯。
又说:舜弹奏五弦琴,唱南风歌说:‘南风啊,可以消除我们的怨气。’
《括地图》说:钟山之神,名叫‘烛龙’,眼睛看去是白天,闭上眼睛是黑夜,吹气是冬天,呼气是夏天,停止呼吸是风。
又说:奇肱人,能够制造飞车,随风远行。商汤的时候,西风吹着奇肱车到了豫州。商汤破坏了那辆车,没有给百姓看。十年后,西风再次到来,才又制作了飞车,派人赐给百姓,飞车可以飞行四万里。
《黄帝风经》说:调和、祥和,是天的喜风;折断、猛烈,是天的怒风。
《山海经》说:法岳山有一种兽,名叫山犭军,(音辉。)它的行动像风,(意思是快速。)它出现的时候,天下就会起大风。
又说:在大荒之中有一座山,名叫鞠陵于天。有一个人名叫折丹,他处在一个地方,出入风。
又说:扶阳山有很多怪风。
又说:大极山东有温水汤,风不能过去。
《河图帝通纪》说:风,是天地之间的使者。
《六韬》说:君主喜欢打猎,那么那一年就会有大风,庄稼不会成熟。商纣时期就是这样。
陆机《要览》说:列子乘风而行,常常在立春的时候回到八荒之地,立秋的时候游历风穴。风到来的时候,草木都生长,风离开的时候,草木就凋落,这叫做离合风。
《潜夫论》说:用羽毛挡风,用沙子拥河,都无法抵挡。
又说:黄帝梦见大风吹拂天下尘土,于是得到风后作为相。
汉武帝《秋风辞》说:秋风起来啊白云飘荡,草木凋零啊雁儿南飞。乘坐楼船啊渡过汾河,横在河中啊扬起白色的波浪。
《龙鱼河图》说:风,是天地之间的使者。
《荆山图》说:佷山县山下有一块石床,旁边长着野葱。人们去求取,神灵答应了就会起风,风将野葱吹制整齐,随着倾斜而剪裁,不能超过界限。
《广雅》说:风伯叫做飞廉。
《法训》说:利益诱惑人,就像飘风加在草上一样。只有正直谨慎的人,才能不被风吹倒。
《潜潭巴》说:疾风拔树,谗言肆虐,忠臣受辱。
崔豹《古今注》说:武王伐纣,大风折断了车盖。太公根据折断的车盖形状制作了曲盖。
《养性经》说:调理身体的方法,春天避开青风,夏天避开赤风,秋天避开白风,冬天避开黑风。
《盐铁论》说:太平时期,风不会吹断树枝,雨不会打碎土块。
又说:树林中多疾风,富贵之家多奉承的话。
《乐动声仪》说:风气,是礼乐的使者,万物的首领,万物没有不因为风气而成熟的。风顺的时候,年景好;风暴的时候,年景坏。
《国语》说:海鸟叫做‘爰居’,停在鲁国东门之外,臧文仲让国人去祭祀它。展禽说:‘今年海岛有灾难吗?广川的鸟兽,总是知道避开灾难。’那一年,海里起了很多大风。
又说:旋风的风尾,连鸿毛都无法举起。
又说:火出现的时候,清风吹散寒气,清风吹来的时候,就要修缮城郭。
《物理论》说:风,是由阴阳之气混乱激荡而形成的。就像人的内在气息,因为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激荡而表现出来。所以,春天的气温温暖,它的风温暖而和煦,人们喜欢这样的风。夏天的气温旺盛,它的风猛烈而愤怒,是愤怒的风。秋天的气温刚劲,它的风清新而坚定,是清新的风。冬天的气温寒冷,它的风凄惨而猛烈,是坚定的风。这就是所谓的四季之风。还有四维之风:东北的风明庶,意味着万物从阴暗处走向光明;东南的风融和,意味着它的道路是长久而稳定的;西南的风清和,意味着万物都准备成熟了;西北的风不周,意味着万物都潜藏起来。这八种风,各地的风气不同,快慢不同,如果和气和平,就谨慎行事,如果违背了,就会带来凶险,这不是有人故意造成的。气积聚到一定程度自然激荡,就会掀起沙尘,吹倒房屋,拔起树木;如果和气,就不会摇动树枝,吹动草地,顺应万物的气息。
楚国的宋玉在《风赋》中说:楚襄王在兰台宫游玩,宋玉和景差陪伴。一阵风突然吹来,襄王就敞开衣襟迎着风说:‘好快活的风啊!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有的吗?’宋玉回答说:‘这风只是大王的风,百姓怎么能共享呢?风从地上产生,从青蘋草的末端开始,蔓延到山谷中,在土壑的出口处愤怒地升起,沿着泰山的曲折处,在松柏树下舞动。因此,那种清凉而雄壮的风,可以忽上忽下,穿越高城,进入深宫,在桂树和椒树之间徘徊,在湍急的水面上翱翔。它猎取蕙草,离开秦衡,拂过新夷,覆盖在桃李树上。在庭院中徜徉,北上玉堂;穿过罗帷,经过洞房。所以,这风,清新凉爽,可以治愈疾病,消除酒醉,明目,使身体舒适。这就是大王的风。而百姓的风,从狭窄的巷子里突然升起,卷起尘土,愤怒而烦闷,动摇沙石,吹起死灰。这就是百姓的雌风。
《楚辞》中说:光明之风吹动蕙草,波涛翻滚的崇兰。
《楚辞》又说:袅袅的秋风,洞庭湖的波浪在树叶下。
《古今注》中崔豹说:司风鸟是夏禹所制作的。
《拾遗记》中王子年说:帝和娥皇在海上泛舟,用桂枝做标志,用芳草结成旗帜,刻玉为鸠,放在标志的顶端,说这是知道四时变化的。现在的相风,就是这个遗留下来的形象。
《晋书》记载:废帝刚即位时,有野雉落在相风上,后来被桓温废黜。
《宋书·舆服志》中沈约说:根据《周礼》记载的法物,没有不详尽的,但是没有相风、罼旄头之类的物品。这显然不是古代的制度。
《梁书》记载:长沙王懿的孙子孝俨,字希庄。在射策考试中名列甲科,被任命为秘书郎、太子舍人。在陪从皇帝游华林园时,在座位上献上了《相风乌》、《华光殿》、《景阳山》等颂文,其文采非常优美,皇帝非常赏识。
《晋令》记载:皇帝的车驾出入时,相风已经在前,由侍御史、令史负责。
《淮南子》说:所以终身受人役使,就像等待风的綄一样。(綄音缓,就是候风的人。世人所说的五雨。)
《述征记》记载:长安宫南的灵台上有相风铜乌,有人说这乌鸦遇到千里风就会动。
郑玄在《相风赋》中说:古代制作相风的人,他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自然的极致,是否真正达到了变化的道理?他们向上观察天道阳精的运行,用灵鸟的形象来表示。这种鸟类在地面上,具有安定的品德,用金虎来稳定,用玄色来形成它的气息,风云的变化,龙虎随之。观察这些微妙的变化,是神明所通晓的。能够设立器物,来预知吉凶的先兆,没有比这更精妙的方法了。于是他们制作了相风,根据形象来设计形状,用蜿蜒的虎作为脚,建立高高的竿子,保持正直不弯曲,测量直径直立不倾斜,在竿子的顶端安置神鸟,等待吉祥的风到来。
张华在《相风赋》中说:太史候部有相风,在西城上,但是作者没有提到它,难道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幽静,与众不同,没有羽毛的装饰,也没有用丹漆来装饰吗?
傅咸在《相风赋》中说:相风的赋文已经很多了,但是辞义都差不多。只有中书张令,以太史相风为题材,独无文饰,所以我特别赋写了这篇。太仆寺丞武君宾在前庭种了一根竹竿,上面有枢机,插上鸡毛,用来占卜事务,预知未来,和太史相风没有区别,这是非常简单的方法,和张氏的赋文不同。
庾阐在《杨都赋》中说:云虎之门,双竿在内开启,吉祥的乌鸦负责司飚,丹墀直到台阶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九-注解
挠万物:挠,扰动;万物,指世间所有事物。指风能扰动世间万物,形容风的力量强大。
动之:动,使动;之,代词,指风。意指风能使事物运动。
小畜:《易经》中的一个卦名,象征小有积蓄,有等待时机之意。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懿文德:懿,美好;文德,指文采和德行。
巽:《易经》中的一个卦名,象征柔顺。
云从龙,风从虎:比喻事物之间相随相成的关系。
观:《易经》中的一个卦名,象征观察、审慎。
金縢:古代用来封藏重要文书的盒子。
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鸱鸮:一种鸟类,比喻周公的忠诚。
雷电:自然界中的电闪雷鸣现象。
禾:谷物,这里指庄稼。
邦人:国家的百姓。
金縢之书:指封藏在金縢中的文书。
穆卜:穆,敬重;卜,占卜。指进行占卜。
大麓:高山。
烈风雷雨:强烈的风、雷、雨。
休征:吉祥的征兆。
咎征:不吉的征兆。
蒙:迷茫,不明。
贪人败类:贪心的人会败坏道德。
终风且曀:终日刮风,天气阴沉。
谷风:山谷中的风。
凯风:南风,比喻和煦的风。
棘心:棘树的心,比喻忧愁。
烈烈:强烈的样子。
飘风:猛烈的风。
暖风:温暖的风。
解冻:冰冻融化。
飘风暴雨:突然刮起的暴风和暴雨。
虫蝗为灾:虫子和蝗虫成灾。
暴风:突然刮起的强风。
鸢:一种猛禽,常被用来比喻鹰扬的威风。
五帝: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帝王。
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代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
庶征:各种自然现象。
八风:八风指的是八个方向的风,即四正之风和四维之风。
条风:立春时的风,条者,达生也,指条达万物。
明庶风:春分时的风,明庶迎惠,指阳光普照,惠及庶民。
清明风:立夏时的风,精芒挫收,指植物成熟,收其精华。
景风:夏至时的风,景风强也,强以成之,指万物生长旺盛。
凉风:立秋时的风,凉风者,寒以闭也,指阴寒之气收敛万物。
阊阖风:秋收时的风,阊阖者,当寒天收也,指收获季节。
不周风:立冬时的风,不周者,不交也,阴阳未合化也,指阴阳未完全交合。
广莫风:冬至时的风,广莫者,精大满也,指冬季万物凋零。
龙德:指具有龙之德性,象征仁德。
八节:一年中的八个重要节气。
祥风:吉祥的风,德至八方则祥风至,指德行遍及八方。
重译:古代指通过翻译才能沟通的语言。
浚风:大而和煦的风。
号令:君主的命令。
政颂平:政治清明,颂声不断。
萌:生长,风为阴中之阳,有生长之意。
角:五音之一,与木相应,风为木之气。
项王围汉王:指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围困刘邦的历史事件。
蚩尤:古代神话中的战神,能征风召雨。
庶女:古代对年轻女子的称呼,此处指齐国的寡妇。
荆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刺杀秦王失败后被杀。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管辂:三国时期著名的占卜家。
永和元年:晋朝时期的一个年号。
贾谧:晋朝时期的人物,以喜好文学著称。
袁宏:东晋时期文学家。
明帝:即晋明帝司马绍,晋朝的皇帝。
宗悫:南北朝时期的人物,以豪放不羁著称。
盖钦:前秦时期的术士。
石勒: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建立者。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
葛玄:道教神仙传说中的人物。
益都耆旧传:古代的一部地方志。
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人类始祖。
昆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仙岛。
炎洲:古代传说中的洲名。
风土记: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湘州记:古代的一部地方志。
交州记:古代的一部地方志。
南越志:古代的一部地方志。
荆州记:古代的一部地方志。
西京杂记:古代的一部杂记。
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姓庄名周。
北溟:北方的大海,古代神话中指广阔的海洋。
鲲:古代神话中的大鱼,后来比喻巨大无比的事物。
鹏:古代神话中的大鸟,象征远大的志向。
扶摇:古代神话中的上行风,比喻极高的志向或远大的抱负。
大块:自然界,指大自然。
噫:叹词,表示惊讶或感叹。
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棘:一种植物,此处指棘刺丛生的北方。
冥海:深海,指深不可测的海洋。
天池:古代神话中的天池,指高山上清澈的湖泊。
扶摇羊角:比喻风势猛烈,如羊角般旋转上升。
老商氏: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列子的老师。
伯高子: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列子的朋友。
进:学习,提高。
二子之道:两位朋友的道德或学问。
御风而行:驾驭风行走,比喻超凡脱俗。
泠然善也:形容风势轻柔美好。
旬:十天,这里指一段时间。
风伯:风神,掌管风的神。
飞廉: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法岳之山:古代神话中的山名。
山犭军:古代神话中的动物,行动如风。
鞠陵于天:山名,高耸入云。
折丹: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处东极出入风。
扶阳之山:山名,多怪风。
大极山:山名,风不可过。
河图帝通纪:古代的占卜书。
六韬:古代兵书。
陆机:东晋时期文学家。
八荒:古代指四方极远的地方。
潜夫论:东汉时期的一篇论文。
黄帝:古代华夏族的首领,五帝之一。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
秋风辞:汉武帝所作的一首诗。
龙鱼河图:古代的神话书籍。
荆山图:古代的地理书籍。
广雅:古代的词典。
法训:古代的训诫书籍。
潜潭巴:古代地名。
崔豹:古代文学家。
太公:姜太公,周武王的辅佐。
养性经:古代的养生书籍。
盐铁论:西汉时期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
乐动声仪:古代音乐理论著作。
国语: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爰居:古代神话中的海鸟。
清风:轻柔的风,也指凉爽的风。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代表自然界和宇宙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阳代表积极、刚强、明亮等特性,阴代表消极、柔弱、阴暗等特性。
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感,代表了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春气温:春气温指的是春季气温逐渐变暖的现象。
夏气盛:夏气盛指的是夏季气温达到最高点。
秋气劲:秋气劲指的是秋季气温适中,但风势较强。
冬气石:冬气石指的是冬季气温最低,风势猛烈。
四正之风:四正之风指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风。
四维之风:四维之风指的是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风。
庶物:庶物指的是众多的生物或事物。
明庶:明庶指的是明亮、清晰的景象。
融风:融风指的是温暖、和煦的风。
清和:清和指的是清新、和缓的风。
不周:不周指的是不完整、不协调的状态。
方土异气:方土异气指的是不同地区气候、风土人情的不同。
徐疾不同:徐疾不同指的是风的速度有快有慢。
和平则慎:和平则慎指的是风势平和时,人们应该谨慎行事。
违逆则凶:违逆则凶指的是风势逆时,可能会带来凶险。
气积自然怒:气积自然怒指的是气流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爆发。
飞沙扬砾:飞沙扬砾指的是沙尘暴,风力强大,沙石飞扬。
清清泠泠:清清泠泠形容风声清脆、悦耳。
发明耳目:发明耳目指的是使人的感官更加敏锐。
宁体便人:宁体便人指的是使人的身体感到舒适。
大王之风:大王之风指的是君王的风度或威严。
庶人之风:庶人之风指的是普通人的风度或气质。
青蘋:青蘋是一种水生植物,常用来比喻初生的植物。
秦衡:秦衡是一种香草,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新夷:新夷指的是新生的植物。
荑杨:荑杨是一种植物,常用来比喻美好的景象。
桂椒:桂椒指的是桂树和椒树,常用来比喻香气扑鼻。
相风鸟:相风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感知风向的鸟。
夏禹:夏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君主,以治水著称。
帝:帝通常指古代的帝王。
娥皇:娥皇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女神。
相风:相风是一种古代的风向标,用于观察风向。
相风乌:相风乌是相风上的装饰,形状像乌鸦。
相风铜乌:相风铜乌是相风上的铜制乌鸦装饰。
相风赋:相风赋是一种古代文学形式,以相风为主题。
相风之赋:相风之赋指的是以相风为主题的赋文。
相风竹竿:相风竹竿是相风的一种形式,用竹竿作为风向标。
相风羽毛:相风羽毛是相风上的装饰,用羽毛作为风向指示。
相风丹漆:相风丹漆是相风上的装饰,用丹漆涂饰。
相风云虎:相风云虎是相风上的装饰,形状像云和虎。
相风祥乌:相风祥乌是相风上的装饰,形状像吉祥的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九-评注
《物理论》中关于风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风的形成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密切相关。风被视为阴阳乱气激发而起的产物,这与人的情绪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将春、夏、秋、冬四时之风分别描绘为温、怒、清、惨,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季节风的特点,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文中提到的四维之风,东北明庶、东南融风、西南清和、西北不周,反映了不同方位风的特点,以及它们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这种对风的多角度描述,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全面认识。
楚宋玉的《风赋》通过对比大王之风与庶人之风,展现了风的不同层次和境界。大王之风清凉雄风,能乘凌高城,入于深宫,给人以愉悦之感;而庶人之风则塕然起于穷巷之间,给人以烦闷之感。这种对比,既揭示了风的自然属性,也反映了社会等级的差异。
《楚辞》中的光风转蕙、泛崇兰些,以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都是对风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风与自然景物的和谐共生。
崔豹的《古今注》和王子年的《拾遗记》中关于相风的记载,体现了古人对于风的重要性和对风占卜的重视。相风被视为夏禹所作,与帝与娥皇的故事相结合,赋予了相风深厚的文化内涵。
沈约的《宋书·舆服志》和《梁书》中的记载,反映了相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事件。
《淮南子》和《述征记》中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了相风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于风的占卜和预测。
郑玄的《相风赋》和张华的《相风赋》则从哲学和艺术的角度对相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现了相风作为自然现象和人文符号的双重意义。
傅咸的《相风赋》和庾阐的《杨都赋》则从实用和审美的角度对相风进行了描述,体现了相风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