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三-原文
○日上
《说文》云:日者,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字从口一,象形也。又君象也。
《易》曰:《离》为日。
又曰:日中则昃。
又曰:日。
又曰: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又曰:阴阳之义配日月。
又曰: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又曰: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又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又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又曰: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又曰:《丰卦》曰:”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以勿忧之德,故宜照天下。)
又曰:日月丽乎天。
又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书》曰: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又曰: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又曰:寅饯纳日,平秩西成。
《诗》曰: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又曰: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又曰:嗈々鸣雁,旭日始旦。
又曰: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又曰: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又曰:日出东方,照临下土。
又曰: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礼》曰:二月中气,祀朝日於东郊。
又曰:玄端而朝日於东门之外。
又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又曰:季冬。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言运行周匝,于故处次舍也。纪犹会也。)
又曰:五月中气,是月也日长至,十一月日短至。
《周礼·春官》曰:眡祲:掌十辉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袄祥,善恶之征。郑司农云:辉谓日光气也。)一曰祲,二曰象,三曰镌,四曰监,五曰闇,六曰瞢,七曰弥,八曰叙,九曰隮,十曰想。(祲,阴阳气相侵也。象如赤鸟也。镌谓日旁气四面反乡如辉状。监,云气临日也。暗,日月食也。瞢,瞢无光也。弥者,白虹弥天也。叙者,云有次序,如山在日上也。隮者,外气也。想者,耀光者也。)
又曰: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
《传》曰:酆舒问於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注曰:”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又《哀公六年》:楚有云如众赤乌,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周太史,曰:”其当王身。若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马。”王曰:”移腹心之疾,置之股肱,何益?”王弗禜而死。孔子曰:”昭王其不失国也,宜哉!”
《尔雅》曰:孤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也。(郭璞注曰: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也。)
又曰: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岠,去也。齐,中也。)东至日所出为太平,西至日所入为太泰。(即蒙汜也。)
《易坤灵图》曰:至德之萌,日月若连璧。
《易参同契》曰:日为流珠,青龙之俱。(日为阳,阳精为流珠。青龙,东方少阳也。)
《尚书考灵曜》曰:黑帝亡,二日并照。
又曰:仲春、仲秋、日出於卯,入於酉;仲夏,日出於寅,入於戌;仲冬,日出於辰,入於申。
又曰:日照四十万六千里。
《春秋感精符》曰:群臣恣则日黄无光,群臣争则日裂,人主排斥则日夜出。
《春秋元命包》曰:阳数起於一,成於三,故日中有三足乌。
又曰: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言阳布散,立数合一,故立字四合其一。
又曰:日左行周天二十三万里。
又曰:七政度,日月明。
《春秋内事》曰:日者,阳德之母也。
《礼统》曰:日者,实也。形体光实,人君之象。
《礼斗威仪》曰:政太平则日五色,政颂平则日黄中而赤晕,政和平则日黄中而黑晕,政象平则日黄中而白晕,政升平则日黄中而青晕。
《孝经援神契》曰:天地至贵,精不两明。注:天精为日,地精为月。
又曰:日中则光溢。
又曰:日神五色,明照四方。
又曰:黄气抱日辅臣忠,德至於天日抱戴。
《易传》曰:圣王在上,则日光明而五色备。
又曰:日者,众阳之精,内明玄黄,五色无主,以象人君。精精似青,翼翼似黑,玄玄似赤,缟缟似白,煌煌似黄,光照无主,不可以一色名也。
刘向《洪范传》曰:日者,昭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纪,群阳之精,众贵之象也。故曰:”日出而天下光明,日入而天下冥晦,此其效也。”故日者天之象,君父夫兄之类,中国之应也。明王之践位,群贤履职,天下和平,黎民康宁,则日丽其精,明扬其景耀,抱珥重光,以见吉祥,君获庆贺。
刘昭《幼童传》曰:晋明帝,讳绍,元帝子。初。元帝为江东都督,镇扬州。时中原丧乱,有人从长安来,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帝年数岁,问泣故,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不闻人从日边来,只闻人从长安来,居然可知。”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说以此答,明帝又以为日近。帝动容问:”何故异昨日之言?”答曰:”举头不见长安,只见日,以是知近。”帝大悦。
《搜神记》曰:吴孙坚夫人怀孙策,梦日月入怀。
解道康《齐地记》曰:齐有不夜城。盖古者有日,夜中照於东境。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
《七圣记》曰:郁华赤文与日同居,结鳞黄文与月同居。郁华日精,结鳞月精也。
《庄子》曰:阳燧见日则燃为火。(金也。摩拭令热,便置日中,以艾就之火生。)
又曰:孔子围於陈、蔡,太公任吊之曰:’子其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
又曰:日出东方,入於西极,有目有距者待是而成功。
又曰:至人神矣。乘云气,骑日月。
《淮南子》曰:日出於阳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谓晨明。登於扶桑之上,(扶桑,东方之野。)爰始将行,是谓朏(音斐)明。(朏明,将明也。)至于曲阿,(曲阿,山名。)是谓朝明。临于曾泉,(曾,重也。早食时在东方多水之地,故曰曾泉。)是谓早食。次于桑野,是谓晏食。臻于衡阳,是谓禺中。对于昆吾,(昆吾丘,在南方。)是谓正中。靡于鸟次,(鸟次西南方之山上。)是谓小迁。至于悲谷,(悲谷,西南方之大壑。)是谓晡时。回於女纪,(女纪,西方阴地。)是谓大迁。经于隅泉,是谓高舂。顿於连石,是谓下舂。(连石西北山名,言将欲冥,下蒙悉舂,故曰下舂。)爰上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即六龙也。)薄於虞泉,是谓黄昏。沦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崦(音淹)嵫,(音兹。示日落尝山。)经细柳,(细柳,西方之野。)入虞泉之池,曙於蒙谷之浦。(蒙谷,蒙汜之水。)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言其光在桑榆树上。)
又曰:日中有踆乌。(踆,七论切。踆者趾也,谓三足乌。)
又曰: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地。高诱注曰:’末,端也,若木端,有十日,状如连珠,华光照其下地。’
又曰:日者,阳之主,是以春夏则群兽除角。
又曰: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其九乌皆死,堕羽翼。
又曰:日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
《列子》曰:宋有田夫,曝日於野,美之。不识广厦绵缟之属。谓其妻曰:’吾负日之暄,以献吾君,将获重赏。’
又曰:穆王驾八骏之乘,西观日所入处。
又曰:日积气之中有光耀者。
又曰:孔子晨游,见两小儿争辩而斗。孔子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去人远。’一儿曰:’我以为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曰:’尔何以知?’曰:’日初出,大如车轮;及中,才如盘盖。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两儿笑曰:’丘!孰谓汝多知乎?’
《文子》曰:日出於地,万物蕃息。
《尸子》曰:日五色,至阳之精,象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
又曰:少昊金天氏邑於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
又曰:圣人以日圆盈尺,光满天下。圣人居室而所烛弥纶六合。
又曰:火在井中不能烛远,目在足下不可以视近。君之於国也,犹天之有日,居不高则不明,视不尊则不远。
又曰:圣人身犹日也。夫日圜尺,光盈天地。圣人之身小,其所烛远矣。
《任子》曰:日月为天下眼目,人不知德;山川为天下衣食,人不能谢。
《符子》曰:盛魄重轮,六合俱照,非日月能乎?
《吕氏春秋》曰:白水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盖天地中也。
《贾谊书》曰:周文王问鬻子曰:’敢问君子将入其职,则於其民何如?’对曰:’君子将入其职,则於其民也,旭旭然如日之始出也;既入其职,则於其民也,(音汉)。然如日之正中也;既去其职,则於其民也,暗暗然如日之已入也。故君子将入而旭旭者,义先闻也;既入而者,民保其福也;既去而暗暗者,民失其教也。’文王曰:’受命矣。’
又曰:学圣王之道,譬之如日;静居而独思,譬其若火。夫舍学圣王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然可以小见,不可以大知。
《山海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泉。郭璞注:羲和能生日也,故日为羲和之子,尧因是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时。
又曰:日浴温源谷。(温源即汤谷也。)汤谷上于扶桑。(扶桑在上。)一日方至,一日方出,(言交会相代也。)皆戴於乌。(日中有三足乌。)
又曰:明星山,日月所出。
又曰:猗天山,苏门山,日月所出。
又曰:汤谷上有扶木,(即扶桑。)十日所浴。此浴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上枝。(昔尧使羿仰射九日尽坠死。《汲冢书》曰:本有十日迭次而出,运照无穷,尧时为妖,十日并出,故为射所死。)
又曰:夸父逐日,渴饮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又曰:〈山介〉山,神蓐收居之。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圆,(日形圆,故其气象亦然。)神经光之所司也。
《汲冢周书》曰:本有十日,迭次而出,运照无穷,尧时为妖,十日并出。
《太玄经》曰:日动而东,天动而西,天日错行,阴阳更巡。(错,违也。巡,行也。)
又曰:日一南而万物死,日一北而万物生。升北而万物虚,升南而万物盈。升之南也,右行而左还;升之北也,左行而右还。或左或右,或死或生。
《纂要》云:日光曰景,(星月之光,通谓之景。)日影曰晷,日气曰晛,(乃见切。《诗》见晛日消。晛,日气。)日初出曰旭,日昕曰晞,大明日昕,《诗》曰:匪阳不晞。晞,乾也。言日昕干湿物也。日温曰煦,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晚曰旰,日将落曰薄暮。日西落,光返照於东,谓之反景;景在下曰倒景。日有爱日、畏日。(爱,冬日也。畏,夏日也。《春秋左传》曰: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白虎通》曰:日行迟,月行疾;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日月径皆千里。
《杂占书》曰:日冠者如半晕也。法当在日上有冠,又有两珥尤吉。
《广雅》曰:日名耀灵,一名朱明,一名东君,一名大明,亦名阳乌,日御曰羲和。
《范子计然》曰:日者寸也,月者尺也。尺者,纪度而成数也;寸者,制万物阴阳之短长也。
又曰:日者火精也。火者外景主昼,居昼而为明,处照而有光。
又曰:日者行天,日一度,终而复始,如环无端。
《说苑》曰:师旷对晋平公曰:”少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三-译文
《说文》说:日,代表实在,是太阳精华的体现,不会亏损。这个字由‘口’和‘一’组成,是象形字。同时,它也象征着君主。
《易经》说:《离》卦代表太阳。
《易经》又说:太阳到了正午就会西斜。
《易经》又说:太阳。
《易经》又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易经》又说:阴阳的意义与日月相配。
《易经》又说:天上的星象明亮,没有比日月更显著的。
《易经》又说:日月之道,是光明正大的。
《易经》又说:正午时分进行市场交易,吸引天下百姓,聚集天下货物。
《易经》又说:太阳落去,月亮升起,月亮落去,太阳升起,日月相互推移,光明由此产生。
《易经》又说:太阳西斜时,不敲击瓦罐唱歌,老人们就会叹息。这是凶兆。
《易经》又说:《丰卦》说:‘丰’,通达,君王可以借用。不要忧虑。适宜在正午,适宜照亮天下。’(因为不忧虑的德行,所以适宜照亮天下。)
《易经》又说:日月附着在天上。
《易经》又说:日月得到天而能长久照耀。
《尚书》说:寅宾出日,平定东部的农事。正午时分,星鸟出现,标志着仲春。
《尚书》又说:白天最长,星火出现,标志着仲夏。白天最短,星昴出现,标志着仲冬。
《尚书》又说:寅饯纳日,平定西部的收获。
《诗经》说:雨水纷纷,太阳明亮地升起。
《诗经》又说:你说我不信,就像那明亮的太阳。
《诗经》又说:雁群鸣叫,旭日初升。
《诗经》又说:太阳落山了,羊和牛都回来了。
《诗经》又说: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交替出现,变得微弱。
《诗经》又说: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下方的土地。
《诗经》又说:春天阳光温暖,采摘的蘩草很多。
《礼记》说:二月的二分日,在东郊祭祀朝日。
《礼记》又说:穿着黑色礼服,在东门外朝拜太阳。
《礼记》又说: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地上不会有两个君主。
《礼记》又说:季冬这个月,太阳到达了它的位置,月亮到达了它的周期。(意思是运行一周,回到原来的位置。)
《礼记》又说:五月的二分日,这个月太阳最长,十一月的太阳最短。
《周礼·春官》说:眡祲:掌管十种光辉的方法,用来观察妖祥、辨别吉凶。(妖祥,善恶的征兆。郑司农说:光辉指的是日光气。)一曰祲,二曰象,三曰镌,四曰监,五曰暗,六曰瞢,七曰弥,八曰叙,九曰隮,十曰想。(祲,阴阳气相侵。象,像赤鸟一样。镌,日旁气四面反乡如辉状。监,云气临日。暗,日月食。瞢,无光。弥,白虹弥天。叙,云有次序,如山在日上也。隮,外气。想,耀光。)
《周礼·春官》又说:大司徒:用土圭的方法测量土的深度,校正日影,以求得地中。太阳在南边,影子短,天气热;太阳在北边,影子长,天气冷。
《左传》说:酆舒问贾季说:‘赵衰、赵盾谁更贤明?’回答说:‘赵衰,就像冬天的太阳;赵盾,就像夏天的太阳。’注解说:‘冬天让人感到可爱,夏天让人感到敬畏。’
《左传》又说:《哀公六年》:楚国有像众多赤乌一样的云,围绕着太阳飞翔,持续了三天。楚王派人询问周太史,说:‘这预示着王身的事情。如果祭祀,可以转移到令尹、司马身上。’王说:‘把心腹之疾转移到胳膊腿上,有什么用呢?’王没有祭祀就死了。孔子说:‘昭王不会失去国家,这是应该的!’
《尔雅》说:孤竹、北户、西王母、日下,称为四荒。(郭璞注解:日下在东,都是四方昏暗荒凉的国家。)
《尔雅》又说: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岠,去也。齐,中也。)东方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太平,西方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是太泰。(即蒙汜也。)
《易经·坤灵图》说:至德的萌芽,日月就像连璧。
《易经·参同契》说:太阳是流珠,与青龙相伴。(太阳为阳,阳精为流珠。青龙,东方少阳。)
《尚书·考灵曜》说:黑帝亡,两个太阳同时照耀。
《尚书·考灵曜》又说:仲春、仲秋,太阳在卯时升起,在酉时落下;仲夏,太阳在寅时升起,在戌时落下;仲冬,太阳在辰时升起,在申时落下。
《尚书·考灵曜》又说:太阳的光照四十万六千里。
《春秋感精符》说:群臣放纵,太阳就会失去光泽;群臣争斗,太阳就会裂开;君主排斥,太阳和月亮就会同时出现。
《春秋元命包》说:阳数从一开始,到三结束,所以太阳中有三足乌。
《春秋元命包》又说: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说的是阳气的分布,立数合一,所以立字四合其一。
《春秋元命包》又说:日左行周天二十三万里。
《春秋元命包》又说:七政度,日月明亮。
《春秋内事》说:太阳,是阳德的母亲。
《礼统》说:太阳,代表实在。它的形态光亮实在,是君主的象征。
《礼斗威仪》说:政治太平,太阳呈现五色;政治颂扬平和,太阳黄色中带有红色光环;政治和平,太阳黄色中带有黑色光环;政治象征平和,太阳黄色中带有白色光环;政治上升平和,太阳黄色中带有青色光环。
《孝经援神契》说:天地至贵,精华不会有两个明亮。注解:天精为日,地精为月。
《孝经援神契》又说:太阳正午时,光芒四溢。
《孝经援神契》又说:太阳神有五种颜色,明亮照耀四方。
《孝经援神契》又说:黄气环绕太阳,辅佐大臣忠诚,德行达到天,太阳被戴在头顶。
《易传》说:圣王在上,太阳就会光明而五色俱全。
《易传》又说:太阳是众阳之精,内部明亮,五色无主,以象征人君。精华似青,轻盈似黑,深邃似赤,洁白似白,灿烂似黄,光芒无法用一种颜色来命名。
刘向《洪范传》说:太阳,是昭明的大标志,光景的大纪,众阳之精,众贵之象。所以说道:‘太阳升起,天下光明,太阳落下,天下昏暗,这是它的效果。’所以太阳是天的象征,君父夫兄之类,中国的象征。明王登基,群贤尽职,天下和平,百姓安宁,那么太阳就会展示它的精华,明亮地照耀,抱珥重光,以显示吉祥,君主获得庆贺。
刘昭《幼童传》说:晋明帝,名绍,是元帝的儿子。当初,元帝担任江东都督,镇守扬州。当时中原动荡,有人从长安来,帝询问洛阳的消息,泪流满面。帝年纪还小,问为什么哭泣,就把东渡的意图告诉了他。于是问帝:‘你认为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答道:‘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显然可以知道。’帝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会,说起这个回答,明帝又认为太阳更近。帝动容地问:‘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答道:‘抬头看不见长安,只看见太阳,因此知道太阳更近。’帝非常高兴。
《搜神记》说:吴孙坚夫人怀孙策,梦见日月进入怀中。
解道康《齐地记》说:齐国有不夜城。因为古时候有太阳,夜晚在东境照耀。所以莱子建立此城,以不夜为名。
《七圣记》说:郁华赤文与太阳同居,结鳞黄文与月亮同居。郁华是太阳的精华,结鳞是月亮的精华。
《庄子》说:用铜镜对着太阳,就能点燃火。这是金属的性质。摩擦擦拭使其发热,然后放在太阳下,用艾草靠近它,火就会生出来。
《庄子》又说: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太公任安慰他说:‘你太过显眼,就像高举日月一样行走,所以免不了这样的遭遇。’
《庄子》又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有眼睛有脚的人依赖它来完成事情。
《庄子》又说:至高无上的人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们乘坐云气,驾驭日月。
《淮南子》说:太阳从阳谷升起,在咸池沐浴,拂过扶桑,这就是晨明。登上扶桑,开始行走,这就是朏明(朏明,即天将亮)。到了曲阿,这就是朝明。临近曾泉,这就是早食。在桑野停留,这就是晏食。到达衡阳,这就是禺中。对于昆吾,这就是正中。在鸟次停留,这就是小迁。到了悲谷,这就是晡时。回到女纪,这就是大迁。经过隅泉,这就是高舂。在连石停留,这就是下舂(连石是西北山名,说太阳将要落山,下面蒙上都是舂声,所以叫下舂)。到了羲和那里,休息六螭,这就是悬车(太阳乘坐由六龙拉的车,羲和驾驭,太阳到此处就靠近虞泉,羲和到这里就回转六螭,即六龙)。靠近虞泉,这就是黄昏。沉没在蒙谷,这就是定昏。太阳落山在崦嵫,经过细柳,进入虞泉之池,在蒙谷之浦中发光。太阳西斜,影子在树梢,这就是桑榆(说太阳的光在桑榆树上)。
《淮南子》又说:太阳中有三足乌。
《淮南子》又说:若木在在建木的西边,树梢上有十个太阳,它的光辉照亮大地。高诱注解说:‘末,即顶端,若木的顶端有十个太阳,形状像连珠,光辉照耀着下面的地面。’
《淮南子》又说:太阳是阳的主宰,所以春夏季节群兽会脱掉角。
《淮南子》又说:尧的时候十个太阳一起升起,草木干枯,尧命令羿向上射十日,其中九个太阳都死了,羽毛和翅膀都掉落。
《淮南子》又说:太阳积累阳的热气产生火,火的精华就是太阳。
《列子》说:宋国有个农夫,在野外晒太阳,觉得很美。他不认识高楼大厦和丝绸等东西。他对妻子说:‘我背对太阳的热量,献给我的君主,将会得到重赏。’
《列子》又说:周穆王乘坐八骏马车,向西观看太阳落下的地方。
《列子》又说:太阳在空气中积累的气体中有发光的东西。
《列子》又说:孔子早晨散步,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打架。孔子问他们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远,中午时近。’孔子问:‘你们怎么知道呢?’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轮;到了中午,才像盘子那么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凉爽的,到了中午就像热水一样,这不就是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吗?’孔子无法决定。两个小孩笑着说:‘孔丘啊!谁说你知识多呢?’
《文子》说:太阳从地上升起,万物得以繁衍生息。
《尸子》说:太阳有五种颜色,是至阳的精华,象征着君主的德行。五种颜色照耀,君主驾驭土地而称王。
《尸子》又说:少昊金天氏居住在穷桑,太阳有五种颜色,互相照耀穷桑。
《尸子》又说:圣人认为太阳圆得像一尺,光辉照亮天下。圣人在室内而能照亮六合。
《尸子》又说:火在井中不能照亮远处的,眼睛在脚下不能看近处的。君主对于国家,就像天上的太阳,位置不高就不明亮,视线不尊贵就不远大。
《尸子》又说:圣人的身体就像太阳。太阳圆得像一尺,光辉充满天地。圣人的身体虽小,但能照亮的范围却很广。
《任子》说:日月是天下人的眼目,人们不知道感激它们的恩德;山川是天下人的衣食,人们不能报答。
《符子》说:月亮圆满如轮,光芒照耀六合,这不是日月能做到的吗?
《吕氏春秋》说:白水之南,建木之下,中午时没有影子,这是天地中的位置。
《贾谊书》说:周文王问鬻子说:‘请问君子将要担任官职,对百姓应该怎么做?’鬻子回答说:‘君子将要担任官职,对百姓就像太阳刚升起时那样充满希望;担任官职后,就像太阳正午时那样光明;离开官职后,就像太阳落山时那样昏暗。所以君子将要担任官职时充满希望,是因为正义先于听闻;担任官职后,百姓保有了幸福;离开官职后昏暗,是因为百姓失去了教化。’文王说:‘我明白了。’
《贾谊书》又说:学习圣王之道,就像太阳;静居独思,就像火。放弃学习圣王之道,静居独思,就像在庭院中放弃太阳的光明,而在屋内追求火的光亮。虽然可以从小处看到,但不能从大处获得知识。
《山海经》说:东南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之国,有个女子叫‘羲和’,是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个太阳,经常在甘泉中沐浴。郭璞注解说:羲和能生太阳,所以太阳是羲和的儿子,尧因此设立羲和的官职,来主管四时。
《山海经》又说:太阳在温源谷沐浴。(温源即汤谷。)汤谷在扶桑之上。(扶桑在上面。)一个太阳刚到,一个太阳刚出,它们都骑着乌鸦。(太阳中有三足乌。)
《山海经》又说:明星山,是日月升起的地方。
《山海经》又说:猗天山,苏门山,是日月升起的地方。
《山海经》又说:汤谷上有扶木(即扶桑),十个太阳在其中沐浴。这个沐浴的水中有大树,九个太阳停留在上枝。(过去尧命令羿向上射九个太阳,它们都坠落死去。《汲冢书》说:本来有十个太阳轮流升起,光照无穷,尧时成为灾害,十个太阳一起升起,所以被射死。)
《山海经》又说:夸父追逐太阳,渴了就喝黄河和渭河的水;还不够,就往北边的大泽喝;还没到,就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变成了邓林。
《山海经》又说:《山介》山,神蓐收居住在那里。这座山,向西望太阳落下的地方,其气象圆浑,是神经光所管理的。
《汲冢周书》说:本来有十个太阳,轮流升起,光照无穷,尧时成为灾害,十个太阳一起升起。
《太玄经》说:太阳向东移动,天向西移动,天和太阳交错运行,阴阳更替。(错,即交错。巡,即运行。)
《太玄经》又说:太阳一南移,万物死亡,太阳一北移,万物生长。太阳升到北边,万物空虚,升到南边,万物充实。太阳升到南边,右行而左回;升到北边,左行而右回。有时左行,有时右行,有时死亡,有时生长。
《纂要》说:太阳的光线叫做景,(星星和月亮的光线,统称为景。)太阳的影子叫做晷,太阳的热气叫做晛,(这个晛字读作‘切’。《诗经》中有‘见晛日消’的句子。晛,指的是太阳的热气。)太阳刚出来叫做旭,早晨叫做昕,大白天叫做晞,《诗经》中说:‘不是阳光就无法晞。’晞,就是干燥的意思。说的是太阳升起后使湿润的物体干燥。太阳温暖叫做煦,中午叫做亭午,下午叫做昳,傍晚叫做旰,太阳快要落山叫做薄暮。太阳西边落下,光线反射到东边,这叫做反景;影子在下面叫做倒景。太阳有爱日和畏日。(爱,指的是冬天。畏,指的是夏天。《春秋左传》中说:冬天可爱,夏天可畏。)
《白虎通》说:太阳运行的速度慢,月亮运行的速度快;太阳运行一度,月亮运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太阳和月亮的直径都是千里。
《杂占书》说:太阳周围像半晕一样的光环。按照规矩,应该是在太阳上有光环,还有两个耳环,这是特别吉祥的。
《广雅》说:太阳的名字叫耀灵,还有一个名字叫朱明,还有一个名字叫东君,还有一个名字叫大明,还有一个名字叫阳乌,太阳的车夫叫做羲和。
《范子计然》说:太阳叫做寸,月亮叫做尺。尺,是用来计算度数的;寸,是用来规定万物阴阳的长短。
又说:太阳是火的精神。火,是外部的景象,主宰白天,白天太阳存在就有光明,照耀万物就有光芒。
又说:太阳在天空中运行,太阳运行一度,然后又重新开始,就像一个环一样,没有尽头。
《说苑》说:师旷对晋平公说:‘年轻时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芒,壮年时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学习就像拿着蜡烛在夜间行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三-注解
日者:指太阳,太阳的象征。在古代文化中,日者代表着光明、正义和君权。
实也:确实、实在。这里指太阳是实实在在的,不亏虚。
太阳之精不亏:太阳的精华不会亏损,比喻太阳的光辉恒常不变。
君象也:太阳的象征,类似于君王的形象。
《离》为日:《易经》中的卦象之一,离卦象征着太阳。
日中则昃:太阳到了正午就会开始西斜。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导致了季节的交替,寒暑的变化。
阴阳之义配日月:阴阳的原理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相对应。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空中的现象,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
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太阳和月亮的运行道路,是真正明亮无误的。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正午时分,是市场开放的时候,吸引了天下的人民和货物。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太阳落下去月亮升上来,月亮落下去太阳升上来,日月相互推动,光明由此产生。
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太阳西斜时,如果没有人击鼓唱歌,就会有大灾祸。
丰:《易经》中的卦名,象征丰盛、充实。
王假之:君王借助(丰卦的象征)。
勿忧:不要忧虑。
宜日中:适宜在正午时分。
宜照天下也:适宜照耀天下。
日月丽乎天:太阳和月亮附着在天空上。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太阳和月亮因为得到天的恩赐而能够长久照耀。
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寅宾(指天刚亮时)出现太阳,开始春季的农作。正午时分,星宿鸟出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到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白天最长,星宿火出现,标志着仲夏。白天最短,星宿昴出现,标志着仲冬。
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寅时结束,太阳落山,开始秋季的收获。
杲杲出日:太阳明亮地升起。
皎日:明亮的太阳。
嗈々鸣雁,旭日始旦:雁群鸣叫,旭日初升。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太阳落山了,羊和牛从山上下来。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太阳和月亮交替出现,但光芒逐渐减弱。
日出东方,照临下土: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大地。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春天阳光温暖,采摘蘩草的人们络绎不绝。
祀朝日於东郊:在东郊祭祀朝日。
玄端而朝日於东门之外:穿着黑色的礼服在东门外朝拜太阳。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地上不会有两个君王。
季冬: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日穷于次,月穷于纪:太阳到达了它的位置极限,月亮到达了它的会合点。
眡祲:观察太阳的各种现象。
袄祥:不祥之兆。
辉:光辉、光芒。
祲:阴阳之气相侵。
象:像。
镌:光芒。
监:云气。
暗:日月食。
瞢:无光。
弥:白虹。
叙:云有次序。
隮:外气。
想:耀光。
土圭之法:使用土圭来测量。
景:指阳光照射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泛指一切光亮。在古代,景也指星月之光。
酆舒:人名。
贾季:人名。
赵衰:人名。
赵盾:人名。
昭王:人名。
禜:祭祀以求免灾。
令尹:官职名,相当于宰相。
司马:官职名,掌管军事。
孤竹、北户、西王母、日下:古代传说中的四个荒远之地。
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岠山以南,太阳照耀的地方为丹穴。
齐:中央。
丹穴:太阳照耀的洞穴。
太平:太阳升起的地方。
太泰:太阳落下的地方。
至德之萌,日月若连璧:最高尚的品质初现时,太阳和月亮好像连在一起的玉璧。
流珠:指太阳。
青龙:东方的少阳。
黑帝: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
次:星座的位置。
纪:会合点。
光景:光和影。
群阳之精:众多阳气的精华。
抱珥重光:太阳的光芒环绕着。
洪范传:《洪范》的传注。
昭明之大表:光明照耀的大标志。
光景之大纪:光和影的大法则。
群贤履职:众多贤人各司其职。
黎民康宁:百姓安康。
不夜城:夜晚不黑暗的城市。
莱子:人名。
郁华赤文:人名。
结鳞黄文:人名。
日精:太阳的精华。
月精:月亮的精华。
七政度:七种天体的运行度数。
阳德之母:阳气的母亲。
孝经援神契:《孝经》的传注。
天精:天的精华。
地精:地的精华。
黄气抱日辅臣忠,德至於天日抱戴:黄色的气息围绕着太阳,象征着忠臣,德行达到天,太阳因此照耀。
圣王:古代理想中的圣明君主。
玄黄:指天地之间的颜色。
精精似青,翼翼似黑,玄玄似赤,缟缟似白,煌煌似黄,光照无主,不可以一色名也:太阳的光芒像青色一样纯净,像黑色一样庄严,像红色一样深邃,像白色一样纯洁,像黄色一样辉煌,光芒无法用一种颜色来定义。
刘向:西汉文学家。
洪范:《尚书》中的一篇。
刘昭:南朝宋史学家。
幼童传:关于幼童的传记。
晋明帝:晋朝的皇帝。
元帝:晋朝的皇帝。
江东都督:官职名,掌管江东地区。
扬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长安:古代的都城。
洛下:洛阳,古代的都城。
从日边来:从太阳那边来,比喻距离遥远。
从长安来:从长安来,比喻距离较近。
搜神记:古代的一部志怪小说。
吴孙坚夫人:吴国孙坚的妻子。
孙策:人名,孙坚的儿子。
齐地记:关于齐地的记载。
七圣记:关于七位圣人的记载。
阳燧:古代的一种取火工具,利用凹面镜对太阳光的聚焦来点燃易燃物。
艾:一种植物,可以用来引火。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太公任:传说中的古代贤人,此处为寓言中的角色。
陈、蔡:古代两个国家的名称,此处指孔子被困的地方。
日月:太阳和月亮,常用来比喻光明和智慧。
至人:道家哲学中的理想人格,指道德修养达到极致的人。
昆吾:古代神话中的山名,位于南方。
鸟次:鸟栖息的地方,此处指西南方的山上。
悲谷:古代神话中的山谷,位于西南方。
女纪:古代神话中的西方阴地。
羲和:古代神话中掌管太阳的神。
六螭:古代神话中的六条龙,此处指羲和驾驭的太阳车。
崦嵫:古代神话中的山名,太阳落山的地方。
细柳: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野。
虞泉:古代神话中的泉水,太阳落山的地方。
踆乌:古代神话中的三足乌,太阳的象征。
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位于建木的西边,其上生有十个太阳。
建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位于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
十日:古代神话中的十个太阳,尧时曾出现九个太阳并出的现象。
羿: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善于射箭,曾射下九个太阳。
广厦绵缟:宽敞的房屋和柔软的丝织品,指富贵的生活。
八骏:古代神话中的八匹神马,穆王驾驭它们西行观日。
桑榆:太阳落山的地方,比喻晚年。
少昊金天氏:古代神话中的金天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穷桑:古代神话中的山名,位于东方。
六合:天地四方,泛指整个宇宙。
邓林:古代神话中夸父追逐太阳渴死的地方,其杖化为树木。
蓐收:古代神话中的神,掌管收获。
运照无穷:太阳不断运行照耀,指太阳的永恒性。
阴阳更巡:阴阳交替运行,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晷:指日影,即太阳光照射在物体上形成的影子,用来计时。
晛:指日气,即太阳的光辉。在《诗经》中,有‘见晛日消’的句子,表示太阳的光辉可以消散阴霾。
旭:指太阳初升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晞:指太阳初升时,使万物干燥。在《诗经》中,有‘匪阳不晞’的句子,表示如果不是阳光,万物就不会干燥。
煦:指太阳温暖的光辉。
亭午:指中午时分。
昳:指下午时分。
旰:指傍晚时分。
薄暮:指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反景:指太阳西落时,光线反射到东方,形成的一种景象。
倒景:指景物在日影中的倒影。
爱日:指冬日阳光温暖宜人。
畏日:指夏日阳光炎热。
耀灵:古代对太阳的称呼之一。
朱明:古代对太阳的称呼之一。
东君:古代对太阳的称呼之一。
大明:古代对太阳的称呼之一。
阳乌:古代对太阳的称呼之一。
日御:古代对太阳神的称呼。
寸:古代长度单位,一寸等于十分之一尺。
尺:古代长度单位。
火精:指太阳的光和热,如同火之精华。
外景:指太阳的光辉。
少而学者:指年轻时开始学习的人。
壮而学者:指中年时开始学习的人。
老而学者:指老年时开始学习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天部-卷三-评注
《纂要》中提到的‘日光曰景’和‘日影曰晷’,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命名。‘景’字不仅指日光,还包括星月之光,这种通称反映了古人对宇宙中光现象的统一认识。‘晷’则是对日影的称谓,体现了古人对时间测量的重视,与日晷这一计时工具的使用相呼应。
‘日气曰晛’中的‘晛’字,出自《诗经》,意指日气消散,这里的‘消’字,不仅描述了日气的消散,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旭’、‘晞’、‘煦’等词汇,则是对日初升、日正午、日温暖等不同时段的日光的描绘,这些词汇的使用,使得古文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
‘亭午’、‘昳’、‘旰’、‘薄暮’等词汇,分别描述了中午、午后、傍晚和日落的时刻,这些词汇的运用,展现了古人对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细致区分,反映了古人对时间观念的重视。
‘反景’和‘倒景’是对日落时太阳光反射现象的描述,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命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爱日’、‘畏日’则是对不同季节日光的评价,‘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反映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感受,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白虎通》中关于日月运行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天文学的认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这一数据,表明古人对日月运行规律的精确把握。
《杂占书》中的‘日冠’、‘两珥’等描述,是对日食现象的记录,这种对天文现象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广雅》中对‘日’的多重命名,如‘耀灵’、‘朱明’、‘东君’等,体现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其属性的多元认识,‘日御曰羲和’则是对太阳神和太阳车的神话描述。
《范子计然》中‘日者寸也,月者尺也’的说法,是对日月与度量衡关系的比喻,‘寸’和‘尺’分别代表阴阳的短长,这种比喻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哲学思考。
‘日者火精也’的说法,将太阳与火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古人对太阳能量和生命力的认识,‘火者外景主昼’则是对太阳在自然界中作用的描述。
‘日者行天,日一度,终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描述,是对太阳运行规律的哲学思考,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
《说苑》中师旷对晋平公的比喻,‘少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是对不同人生阶段学习态度的生动描绘,这种比喻充满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