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四-原文
○嵩山
《释名》曰:嵩,字或为崧,山大而高曰嵩。
《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国语》曰: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韦昭注曰:’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
《白虎通》曰:中央之嵩独加嵩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也。
《续汉书》曰:武帝礼祭中岳,闻有呼万岁声三。於是以三百户封奉祠,命曰:崇高为嵩高也。
孙严《宋书》曰:高祖表曰:沙门释法义于嵩高庙所石坛下得玉璧三十二枚,黄金一饼,符彩润洁。河南太守毛修之以灵岳降瑞,送诸神府。
《列仙传》曰:王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巅,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汉武内传》曰:汉武帝夜梦与少君俱上嵩高山,半道有绣衣使者乘龙持节,从云中下,言太一请少君。觉告近臣曰:’如朕梦,少君将舍朕而去矣。’
刘义庆《世说》曰:嵩高山北有大穴,晋时有人误坠穴中,见二人围棋,有一杯白饮,与堕者饮,气力十倍。棋者曰:’汝欲停此否?’堕者曰:’不愿停。’棋者曰:’从此西行有天井,其中蛟龙,但投身入井,自当出。若饿,取井中物食之。’堕者如言,可半年,乃出蜀中,因入洛问张华。华曰:’此仙馆也。所饮者玉浆耳,所食者,龙肉石髓。’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曰:王猛至深山,见一老父据胡床,须鬓皓然。猛进,拜,老父曰:’王公何因拜也?’遣人送猛出出,顾视,乃嵩高山也。
《山海经》曰:太室之山,(即中岳嵩山,今在阳城县西也。)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赤理,服者不垢。有草焉,其状如禾,服者不昧。上多美石。(次玉者也。)
《嵩高山记》曰:汉有道士,从外国将贝多子来,于嵩岳西脚下种之,并立浮图。今有四树,与众木有异,一年三花,花白色,其香甚桂。嵩山最是栖神灵薮也。东出一里,有自然五穀神芝仙药。东脚下有众果树,云是汉果园。后有小石山,名牛山,多香树,昔有妇女妊身三十月生子,五岁便入嵩高学道,通神明,为母立祠,号开母祠。又有三台山,汉武东巡过此山,见三学仙女,遂以为名。又一石室,有自然经书饮食。至前石柱,似承露盘,有石暗滴下,食之一合,与天地相毕。中顶南下二百步,亦有岳庙,画为神像。有玉人高五寸,玉色光润,相传曰明公山人。或失之,经旬乃见。
《山海经》曰:少室之山有木焉,名曰帝休,叶状如杨,枝五衢,黄花黑实,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铁,其中多〈鱼帝〉鱼,得其食者无蛊疾,可以御恶,服之不怒。郭氏注云,阳城西谷名季室,亦曰少室,山巅有白玉膏,服之仙。山有周昭王陵。
又:戴延之《西征记》曰:少室山中多神药,汉武帝筑登仙台,在其峰。
《郡国志》云:少室山名黍室山,负黍城在南,故因山以名城也。
又曰:少室有金像,人往视则有白露起,迷人。
《杂道书》曰:少室之阳,高於平地八百六十丈,方十里,可避兵水之灾。
○华山
《礼记》曰:地之其广厚,戴华岳而不重。
范晔《后汉书》曰:张楷,字公超,隐居弘农山,学者随之,所居成市。能为五里雾,后华山南遂有公超雾市。
《唐书》曰:李适之,代牛仙客为右相,累封清和县公,与李林甫争权不叶。适之性疏,为其阴中。林甫常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上未知。’适之心善其言,他日从容奏之。玄宗大悦,顾问林甫。对曰:’臣知之久矣。然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不取穿凿,臣不敢上言。’帝以为爱己,薄适之言,疏之。
《白虎通》曰:西方为华山者何?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武帝传》曰:鲁女,长乐人。初饵麻及水,绝穀八十余年,日更少壮,色如桃花。一旦与故人别,云入华山,去后五十年,先相识者逢女华山庙前,乘白鹿,从玉女三十人,并谢其乡里亲戚故人。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石虎使人探策于华山,得玉板。
《山海经》曰:华山,冢也,(冢者,神鬼之所舍也。)其祀之以太华。
又曰:泰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千仞,其广千里。(郭璞注曰:山上明星玉女主持玉浆,得服之即神仙之道险无不通也。)有蛇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旱。
《列仙传》曰:马明生从安期先生受金液神丹方,乃入华阴山中,合金神丹昇天也。
又曰:修羊公者,蜀人也,止华阴山石室中,中有悬石榻,卧其上,石尽穿陷。
又曰:毛女者,在华阴山中,猎师世世见之,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也。
又曰:呼子先者,汉中阙下卜师也,寿百余岁。临去呼酒家妪曰:’急装,当与妪共应中陵王召,夜有仙人持二茅狗来,先持一与酒家妪,得俱骑,乃龙,上华阴山也。’
《周礼》曰:豫州,其镇山曰华山。
《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
又曰:山有三峰。(谓莲花,毛女,松桧也。)
《辛氏三秦记》曰:华山在长安东三百里,不知几千仞,如半天之云。
《晏子春秋》曰:君子若华山松柏,既多望之,自不知厌。
薛综注《西京赋》曰:华山对河东首阳山,黄河流于二山之间。
古语云:本一山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擘开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通河流。
今睹手迹於华岳上,足迹在首阳山下,俱存焉。
《韩子》曰:秦昭王使工人施钩梯上华山,以松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
勒之曰:’昭王尝与天神博于此。’
《周易是谋类》曰:西岳亡玉羊。
郑玄注曰:’玉羊,华山之精。’
《山海经》曰:小华山,(即少华也。)其木多荆杞,鸟多赤鷩,可以御火。
○泰山
《诗》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传》曰: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
《公羊传》曰: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欤天下者,惟泰山云尔!
《语》曰: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汝不能救与?'(旅,祭名也。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冉有孔子时仕季氏。救犹止也。)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意云,泰山之神知礼过于林放之贤远也。)
《白虎通》曰:王者功成封禅必于泰山者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
《史记》曰:汉武帝封泰山,白云起封中。
《汉书》曰:武帝封泰山,禅石闾。
应劭注曰:’石闾在泰山下,南方土人言仙人闾。’
应劭《汉官仪》曰:泰山东南名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
观者望见长安,其高如视浮云,其峻如无道径,望人如盂升,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
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云中。
《晋书》曰:张忠隐于泰山,教授弟子,教以形,不以言。
符坚征之,及至,坚赐以衣冠。
辞曰:’年朽发落,不堪衣冠,请以野服入觐。’
从之。
后乞还,坚以安车送之。
行达华山,叹曰:’我东岳道士,殁于西岳,命也。’
及关而死。
《道书福地记》曰:泰山多芝草,五石下有洞天,周回三千里,鬼神之府。
袁山松《后汉书》曰:光武封泰山,云气成宫阙。
《风俗通》曰:古封泰山,禅梁甫。
旧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
汉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读曰八十,其后果寿长八十。
《博物志》曰: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
东方万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长短。
《五经通义》云: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
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
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白虎通》曰:王者受命必封禅,封者,广厚也。(禅,除地为坛。字本为墠,以为祭神,故从示。)
皆刻石纪号,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
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甫之阯以报地也。(《史记》曰: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牺氏封泰山禅云云,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周成王禅梁甫,肃然及蒿里,石闾,后又凡五修封泰山。)
《后汉书》曰:光武封泰山,禅梁甫。
凡云云、亭亭、肃然、嵩里、社首、梁甫,皆泰山下小山也。
石闾在西岩下。
《汉官仪》及《泰山记》曰:泰山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
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窗矣。
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
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东岩为介丘;东南岩名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日始欲出也,长三丈许。
又东南名秦观,秦观者,望见长安。
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
黄河去泰山二百余里,於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阯。
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相传云汉武所种。
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见在。(《茅君内传》云:仙家凡有三十六洞天,岱宗之洞周回三千里,名曰三宫空洞之天。)
《列仙传》曰:稷丘君者,泰山道士也。
武帝时以道术受赐。
后上东巡泰山,稷丘君乃冠章甫,衣黄衣,拥琴来拜武帝,曰:’陛下勿上也,上必伤足。’
上必欲上,及上数里,左右足指果折,乃止。
《列仙真人传》曰:马明灵者,齐国临淄人也。
本姓和,字君贤,为县吏捕贼,为所伤,当时殆死。
良久,忽於道间见一女,以肘后管中一丸药,大如小豆,与明服之,于是即愈,血绝疮合。
随神女还岱宗石室中,上下悬绝,重岩深隐,去地千余丈。
其中金床玉枕,乃人迹所不能至。
《神仙传》曰:刘冯者,沛人。
学道于穆王子,服石桂英及中岳石硫黄,年三百余岁而有少容。
后入泰山中。
又曰:泰山下老父者,失其姓名。
汉孝武皇帝巡狩,见老父锄于道间,头上白光高数丈。
因问之。
父对曰:’臣年八十五时,衰老垂死,头白齿落。有道者教臣绝穀,但饮水,并作神枕,枕中有三十二物,其二十四物以当二十四气,其八物当八风。臣行之转少,日行三百里,九十矣。’
帝受其方,赐缣帛去。
父入岱宗山,十年、五年时还乡里,三百余年,乃不复返也。
《上党记》曰:太行坂东头,即泰山也。
避世者,区种而食,或射熊于岩间。
《泰山记》曰:泰山庙在山南,悉种柏树千株,大者十五六围。
父老传云,汉武所种。
庙及东西房三十余间,并高楼三处,春秋飨祀泰山君,常在此坛。
《周易是谋类》曰:泰山失金鸡。
郑玄注曰:”金鸡,泰山之精。”
丘渊之《齐记》曰:泰山,东岳也。瀛博二县共界。
汉武封禅,割此县以供祀泰山。故曰奉高,三十里有延陵儿冢。
伍辑之《从征记》曰:泰山于所经诸山非最高,而岑崿轩举,凌跨众阜,云霞草木,霭然灵异,苑囿神奇,故无螫虫猛兽。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尸子》曰: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阁帝王录。
《淮南子》曰:清之为明,杯水而见眸子;浊之为暗,河水不见泰山。
《孟子》曰:挟泰山以超北海。
○恒山(亦名常山)
《史记》曰:赵简子谓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往得者立焉。诸子竞往,无所得。
无恤曰:”常山临岱可取也.”简子曰:”是知符矣.”遂立之。
《白虎通》曰:北方为常山者何?阴终阳始,其道常久,故曰常。
《后魏书》曰:道武立庙於上,置侍祀九十九人,岁时祷水旱。
至文成帝东巡,亲祀其神焉。
《春秋元命苞》曰:昴、毕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
崔鸿《前燕录》曰:慕容俊寿光三年,常山寺大树根下,得璧七十二,圭七十,光色精奇,有异常玉。
《孙子兵法》曰:常山之蛇,名曰率然,一身而两头,击其一头,则一头至,击其中,则两头俱至。
《神农本草》曰:常山有草,名神农,置之门上,每夜叱人。
《常山图经》曰:北岳恒山,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
《尚书·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有恒水出焉,其下有祠。
《恒山记》曰:高三千九百丈,上方三十里,周回三千里,上有泰玄之泉,神草十九种,道者服之成仙。
又:太史公云:北岳有五名:一名兰台府,二名列女宫,三名华阳台,四名紫微宫,五名太一宫。
或云:太茂山山北四百余里,号飞狐之口,有率然蛇,孙吴喻兵势。
《管子》曰:其山北临代,南俯赵,东接河海之间,早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四种五获焉。
阳固《北都赋》曰:茂丘,茂山也。盖恒岳之别名,泒水从西来,甚大,至茂山之西,沉伏于地,过山而复出,其大如初。
世言避恒岳之灵。
○衡山
《周官》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
徐灵期《南岳记》曰:衡山者,五岳之南岳也,其来尚矣。
至於轩辕,乃以灊(音潜。)霍之山为副焉。
故《尔雅》云:”霍山为南岳”,盖因其副焉。(或云衡山亦名霍山。)
至汉武南巡,又以衡山辽远,道隔江汉,於是乃徙南岳之祭于庐江灊山,亦承轩辕副义也。(干宝《搜神记》曰:汉武徙南岳之祭著卢江潜县之霍山,郭璞《尔雅注》云:霍山在卢江郡潜县,别名天柱山。汉武以衡山辽远,谶纬以霍山为岳,故祭之也。)
《晋书》曰:刘麟之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返,见有一涧水,南有二石囷,一开一闭,水深广不得过,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道,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麟之欲更寻,终不复知其处。
罗含《湘中记》曰:衡山、九嶷皆有舜庙,太守至,常遣户曹致祀,则如弦歌之声也。
《吴越春秋》曰:禹伤父功不成,登衡山,血白马以祭之。
忽然而卧,梦赤绣文衣男子,称玄夷苍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山书者,斋于黄帝之岳.”禹乃退,斋三日,登宛委发石,得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也。
盛弘之《荆州记》曰:衡山有三峰:其一名紫盖,每见有双白鹤回翔其上;一峰名石菌,下有石室,寻山径,闻室中有讽诵声;一曰芙蓉,上有泉水飞流,如舒一幅白练。
《山海经》曰:衡山一名岣嵝山,其上多青雘鸟,多鸲鹆。(岣音,矩,嵝音缕。)
《湘中记》曰:衡山、九疑皆有舜庙,遥望衡山如阵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复见,有玉牒焉。(禹按其文,以治水也。)
刘敬叔《异苑》曰:湘东姚祖,太元中为郡吏,经衡山,望岩下数少年并执笔作书。
祖行旅休息,乃过之。
未至百步,少年相与飞飏,遗一纸书,其字皆鸟迹。
《郡国志》云:衡山,南岳也。
《南岳记》云:当翼、轸,度机、衡谓之衡山。
山有锦石,斐然成文。
○霍山
《白虎通》曰:南方为霍山者何?太阳用事,护养万物,故为霍山。
《尔雅》曰:大山宫,小山霍。(郭璞注曰:宫谓围绕也。《礼记》曰:君为庐宫是也。)
《汉书》曰:武帝以衡山敻远,讠韱记皆以霍山为南岳,故祭其神於此。
《宋书》曰:霍山数年来,常有钟声潜发重壤,山崩间六钟自出,制度合古式,声中律吕。
《山海经》曰:霍山有兽焉,其状如狸,白尾方鬛,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忘忧。(音沛,谓畜之也。)
《黄庭内景经》曰:霍山下有洞台,方二百里,司命君之府也。
《白虎通》曰:小山绕大山为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四-译文
《释名》说:嵩,字或写作崧,山高大而称为嵩。
《诗经》说:嵩山高大如山岳,直插云霄。这座山降下了神灵,孕育了伯父和申父。
《国语》说:夏朝兴起时,祝融降临在崇山。韦昭注解说:‘崇、嵩字古时候可以通用,夏朝的都城在阳城,嵩山就在那里。’
《白虎通》说:中央的嵩山为什么特别加上了‘嵩高’二字?因为中央位于四方之中且高耸,所以称为嵩高山。
《续汉书》说:汉武帝祭祀中岳嵩山,听到三次呼唤‘万岁’的声音。因此,封了三百户人家来供奉祭祀,命名为‘崇高’,即嵩高。
孙严《宋书》说:高祖上表说:在嵩高庙的石坛下,沙门释法义得到了三十二块玉璧和一块金饼,以及光彩润泽的符彩。河南太守毛修之认为这是灵岳降下的祥瑞,将其送到了神府。
《列仙传》说:王乔是周灵王的太子晋,喜欢吹笙发出凤凰的鸣声,在伊洛之间游历,浮丘公接引他上了嵩高山。三十多年后,在山上见到桓良说:‘告诉我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果然骑着白鹤停留在山顶,望之不及,举手向世人告别,几天后便离开了。
《汉武内传》说:汉武帝夜梦与少君一起登上嵩高山,半路上有穿着绣衣的使者骑着龙拿着符节从云中下来,说太一请少君。醒来后告诉近臣说:‘像我梦中的那样,少君将要离开我了。’
刘义庆《世说》说:嵩高山北边有一个大洞,晋朝时有人不小心掉进洞里,见到两个人在下围棋,有一杯白色的饮料,与掉进去的人喝,感觉气力增加了十倍。下棋的人问:‘你想要留在这里吗?’掉进去的人说:‘不想留。’下棋的人说:‘从这里向西走有一个天井,里面有蛟龙,只要投身入井,自然会出来。如果饿了,可以吃井中的东西。’掉进去的人照着做,半年后从蜀中出来,于是进入洛阳询问张华。华说:‘这是仙馆。所喝的是玉浆,所吃的是龙肉和石髓。’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说:王猛来到深山,见到一位老父亲坐在胡床上,胡须头发都白了。王猛上前拜见,老父亲说:‘王公为什么拜我?’派人送王猛出去,回头看,原来是嵩高山。
《山海经》说:太室山(即中岳嵩山,现在在阳城县西边。)山上有一种树木,叶子形状像梨,红色纹理,服用它可以使人不脏。有一种草,形状像禾,服用它可以使人不昏。山上有很多美丽的石头。(次玉。)
《嵩高山记》说:汉朝有道士,从外国带来贝多子,在嵩岳西脚下种植,并建立了浮屠。现在有四棵树,与其他树木不同,一年开三次花,花是白色的,香味像桂。嵩山是最适合栖居神灵的地方。向东一里,有自然的五谷神芝仙药。东脚下有众多果树,说是汉果园。后面有小石山,名叫牛山,有很多香树,以前有妇女怀孕三十个月生下孩子,五岁就开始在嵩高学道,通达神明,为母亲建立了祠堂,称为开母祠。还有三台山,汉武帝东巡时经过此山,见到三位仙女,于是以此命名。还有一个石室,有自然的经书和饮食。到前边的石柱,像承露盘,有石头的暗滴下来,吃上一口,可以与天地相比。山顶南下二百步,也有岳庙,画有神像。有一个高五寸的玉人,玉色光润,相传称为明公山人。有时失踪,过十天才能见到。
《山海经》说:少室山有一种树木,名叫帝休,叶子形状像杨树,枝条五岔,黄花黑果,服用它可以使人不怒。山上有很多玉石,山下有很多铁,山中有很多〈鱼帝〉鱼,得到它的食物的人不会有蛊病,可以抵御邪恶,服用它不会发怒。郭氏注解说,阳城西谷名叫季室,也称为少室,山顶有白玉膏,服用它可以成仙。山中有周昭王的陵墓。
又:戴延之《西征记》说:少室山中有很多神药,汉武帝在这里建造了登仙台,在其山峰上。
《郡国志》说:少室山名叫黍室山,负黍城在其南边,因此以山命名城。
又:少室山上有金像,人们去看时会有白露升起,迷人。
《杂道书》说:少室山的南边,高出平地八百六十丈,方圆十里,可以避兵水之灾。
《礼记》说:大地宽广深厚,承载着华岳而不觉得沉重。
范晔《后汉书》说:张楷,字公超,隐居在弘农山,学者跟随他,他所居住的地方变成了市场。他能制造五里雾,后来华山南边就有了公超雾市。
《唐书》说:李适之代替牛仙客担任右相,多次封为清和县公,与李林甫争权不合。李适之性格疏朗,被李林甫暗中陷害。李林甫经常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它可以使国家富裕,皇帝还不知道。’李适之心善其言,有一天随意地向皇帝提起。唐玄宗很高兴,询问李林甫。李林甫回答说:‘我知道这件事已经很久了。但是华山是皇帝的本命山,王气所在,不敢挖掘,所以不敢上奏。’皇帝认为李林甫是爱护自己,轻视了李适之的话,疏远了李适之。
《白虎通》说:西方为什么称为华山?因为少阴之气掌管,万物生长华美,所以称为华山。
《武帝传》说:鲁女,长乐人。最初服用麻和饮水,断绝粮食八十多年,每天都显得年轻,脸色像桃花。有一天与故人告别,说要去华山,离开后五十年,先认识她的人在华山庙前遇到她,她骑着白鹿,带着三十个玉女,向她的乡里亲戚故人告别。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说:石虎派人到华山探查,得到了玉板。
《山海经》说:华山,是神鬼所居住的地方,用太华来祭祀。
又:泰华山,峭壁如削,四面八方,高千仞,广千里。(郭璞注解说:山上明星玉女主持玉浆,服用它可以成仙,道路险峻没有不通的。)有一种蛇叫肥遗,六足四翼,出现时天下大旱。
《列仙传》说:马明生从安期先生那里得到了金液神丹的配方,于是进入华阴山中,炼制神丹升天。
又:修羊公,蜀地人,在华阴山的石室中居住,石室中有悬挂的石榻,他躺在上面,石头都穿透了。
又:毛女,在华阴山中,猎户世世代代见到她,身上长满了毛,自称是秦始皇的宫人。
又:呼子先,汉中阙下的占卜师,寿命一百多岁。临终前叫酒家的老妇人:‘赶快准备,我将与你一同去应中陵王的召唤,晚上有仙人拿着两只茅狗来,我给了她一只,我们骑着它,于是变成了龙,上了华阴山。’
《周礼》说:豫州,它的镇山是华山。
《华山记》说:山顶有一个池塘,生长着千叶莲花,服用它可以羽化成仙,因此称为华山。
又:山上有三个山峰。(指的是莲花峰、毛女峰、松桧峰。)
《辛氏三秦记》说:华山在长安东边三百里,不知道有多高,像半空中的云。
《晏子春秋》说:君子如果像华山松柏一样,既多望之,自不知厌。
薛综注释《西京赋》说:华山正对着河东的首阳山,黄河在两座山之间流淌。古语说:原本一座山正对着河流,河水流过时曲折而行,河神巨灵用手劈开山上,用脚踩开山下,中间分为两半,以便让河流通行。现在在华山上可以看到手印,在首阳山下可以看到脚印,都还保存着。
《韩子》说:秦昭王让工人用钩梯爬上华山,用松柏的树心做棋子,箭长八尺,棋长八寸。刻在上面说:‘昭王曾在这里和天神下棋。’
《周易是谋类》说:西岳丢失了玉羊。郑玄注释说:‘玉羊,是华山的精神所在。’
《山海经》说:小华山(即少华山),那里的树木多荆杞,鸟多赤鷩,可以用来防火。
泰山
《诗经》说:泰山巍峨,是鲁国人所仰望的。
《传》说:郑伯请求放弃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用泰山祭祀用的祭品来交换许田。
《公羊传》说:山川有能滋润百里之地,天子要对其祭祀。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到一个早晨就遍布天下雨水的地方,只有泰山。
《论语》说:季氏在泰山举行祭祀。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祭祀的一种。礼制规定,诸侯在其封地内祭祀山川,现在陪臣在泰山祭祀,是不合礼制的。冉有是孔子时的季氏家臣。阻止,即阻止祭祀。对曰:‘不能。’子曰:‘哎呀!难道泰山不如林放吗?’(孔子意思是说,泰山之神懂得礼节比林放还要贤明。)
《白虎通》说:王者功成之后封禅一定在泰山,这是因为万物开始,更替的地方。
《史记》说:汉武帝封禅泰山,白云在封禅处升起。
《汉书》说:汉武帝封禅泰山,在石闾进行。应劭注释说:石闾在泰山下,南方人称为仙人闾。
应劭的《汉官仪》说:泰山的东南方有日观,鸡一叫的时候,可以看到太阳刚开始升起,大约有三丈高。观察者从那里望见长安,其高如同看浮云,其陡峭如同没有道路,望见的人如同在升斗中,有人认为是小白石,有人认为是冰雪。看岩石和松树,郁郁葱葱如同云中。
《晋书》说:张忠在泰山隐居,教授弟子,用形而上学的方法,不用言语。苻坚征召他,到了之后,苻坚赐给他衣冠。他辞谢说:‘年纪老了,头发脱落,不能穿这些衣冠,请允许我穿便服觐见。’苻坚答应了。后来他请求回去,苻坚用安车送他。走到华山,他叹息说:‘我是东岳道士,死在西岳,这是命啊。’到了关隘时死去。
《道书福地记》说:泰山多芝草,五石之下有洞天,周长三千里,是鬼神的府邸。
袁山松的《后汉书》说:光武帝封禅泰山,云气形成了宫殿。
《风俗通》说:古时候封禅泰山,在梁甫进行。旧说岱宗山上有一金箧玉策,能预知人的寿命长短。汉武帝查阅得到十八岁,倒过来读说是八十岁,他后来果然活了八十岁。
《博物志》说:泰山,一说是天帝的孙子,主管召唤人的魂魄。因为东方万物开始形成,所以知道人的寿命长短。
《五经通义》说:一说是岱宗,意思是王者受命改姓,报功告成,一定在岱宗进行。东方万物开始更替的地方。宗,是长的意思,说它是群山之长。
《白虎通》说:王者受命一定要封禅,封,是广大和深厚的意思。(禅,是除地为坛。字本为墠,因为用来祭祀神,所以从示。)都要刻石记录自己的功绩来展示自己。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所以增加泰山的高度来报答天,在梁甫的低地封禅来报答地。(《史记》说: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氏封泰山禅云云,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周成王禅梁甫,肃然及蒿里,石闾,后来又五次修封泰山。)
《后汉书》说:光武帝封禅泰山,在梁甫进行。凡云云、亭亭、肃然、嵩里、社首、梁甫,都是泰山下的小山。石闾在西岩下。
《汉官仪》和《泰山记》说:泰山的盘道弯弯曲曲向上,共有五十多个弯道,经过小天门、大天门,抬头看天门,就像从洞穴中看天窗一样。从下面到古时的封禅处,共有四十里。山顶西岩是仙人石闾;东岩是介丘;东南岩叫日观,日观就是鸡一叫的时候,太阳刚开始升起的地方,大约有三丈高。再往东南是秦观,秦观就是望见长安的地方。吴观就是望见会稽的地方;周观就是望见齐的地方。黄河离泰山有二百多里,在祭祀的地方望见黄河像一条带子,似乎就在山脚下。山南有庙,都种了柏树一千株,大的有十五六围,传说说是汉武帝所种。小天门有秦时的五大夫松,现在还在。(《茅君内传》说:仙家共有三十六洞天,岱宗的洞天周长三千里,名叫三宫空洞之天。)
《列仙传》说:稷丘君是泰山道士。武帝时因为道术受到赐予。后来武帝东巡泰山,稷丘君戴着章甫冠,穿着黄衣,抱着琴来拜见武帝,说:‘陛下不要上去,上去一定会伤到脚。’武帝一定要上去,走上几里路后,左右脚的脚趾果然折断了,于是停止了。
《列仙真人传》说:马明灵是齐国人,姓和,字君贤,是县吏,在追捕盗贼时受伤,当时几乎死去。过了一段时间,忽然在道路上看到一个女子,从她肘后的管中拿出一个药丸,大小像小豆,给马明灵服下,于是立刻痊愈,伤口愈合。跟着神女回到岱宗的石室中,上下都是悬崖峭壁,深藏于重岩之中,离地面有一千多丈,里面有金床玉枕,是人迹不能到达的地方。
《神仙传》说:刘冯是沛县人。在穆王子那里学道,服用了石桂英和中岳的石硫黄,三百多岁还显得年轻,后来进入泰山中。
又说:泰山下的一个老者,不知道他的名字。汉武帝巡游,在道路上看到他在锄地,头上白光高几丈。于是问他。老者回答说:‘我在八十五岁时,衰老得快要死了,头发白了,牙齿掉了。有道士教我断食,只喝水,并制作神枕,枕中有三十二物,其中的二十四物对应二十四节气,其余八物对应八风。我按照这个方法去做,身体越来越年轻,每天能走三百里,现在已经九十岁了。’武帝接受了他的方法,赐给他丝帛后离开。老者进入岱宗山,十年、五年时回到乡里,三百多年后,再也没有回来。
《上党记》说:太行山的东头,就是泰山。避世的人,在那里种植粮食,或者在高岩间射熊。
《泰山记》说:泰山庙在山的南面,种了一千株柏树,大的有十五六围。老人们传说,是汉武帝所种。庙和东西厢房三十多间,还有三座高楼,春秋两季在这里祭祀泰山神,通常在这里举行仪式。
《周易是谋类》说:泰山失去了金鸡。郑玄注释说:‘金鸡,是泰山之精。’
丘渊的《齐记》说:泰山,是东岳。瀛博二县共同边界。汉武帝封禅时,割了这个县来供奉泰山。所以叫奉高,三十里有延陵儿墓。
伍辑的《从征记》说:泰山在所经过的诸山中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山峰高耸,跨越众多山丘,云霞草木,神秘莫测,园林神奇,所以没有毒虫猛兽。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而小鲁,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尸子》说: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阁帝王录。
《淮南子》说:清澈明亮,一杯水就能看见眼睛;浑浊昏暗,河水看不到泰山。
《孟子》说:手拿泰山去跨过北海。
○恒山(也称为常山)
《史记》说:赵简子对诸子说:‘我把宝符藏在常山,去找到它的人就可以立功。’诸子争相前往,但没有找到。无恤说:‘常山靠近泰山,可以找到。’简子说:‘这是知道宝符了。’于是立他为功。
《白虎通》说:北方为常山的原因是什么?因为阴气终了,阳气开始,它的道路长久,所以叫常。
《后魏书》说:道武帝在上建庙,置侍祀九十九人,每年祈祷水旱。
《春秋元命苞》说:昴、毕星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
崔鸿《前燕录》说:慕容俊寿光三年,常山寺大树根下,得到玉璧七十二块,玉圭七十块,光彩精美,不同于普通玉石。
《孙子兵法》说:常山之蛇,名叫率然,一身而两头,击其一头,则另一头至,击其中间,则两头都至。
《神农本草》说:常山有草,名叫神农,放在门上,每夜吓唬人。
《常山图经》说:北岳恒山,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
《尚书·禹贡》说: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有恒水出焉,其下有祠。
《恒山记》说:高三千九百丈,上方三十里,周回三千里,上有泰玄之泉,神草十九种,道者服之成仙。
又:太史公说:北岳有五名:一名兰台府,二名列女宫,三名华阳台,四名紫微宫,五名太一宫。有人说:太茂山山北四百余里,号飞狐之口,有率然蛇,孙吴喻兵势。
《管子》说:那座山北临代,南俯赵,东接河海之间,早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四种五获。
阳固《北都赋》说:茂丘,茂山也。盖恒岳之别名,泒水从西来,甚大,至茂山之西,沉伏于地,过山而复出,其大如初。世言避恒岳之灵。
○衡山
《周官》说:荆州,其山镇曰衡山。
徐灵期《南岳记》说:衡山,是五岳之南岳,历史悠久。到了轩辕时代,就把灊山(音潜。)霍山作为副岳。所以《尔雅》说:‘霍山为南岳’,大概是因为它是副岳。(有人说衡山也称为霍山。)到了汉武帝南巡,因为衡山距离遥远,道路隔江汉,于是把南岳的祭祀迁到庐江灊山,也是承袭轩辕副岳的意义。(干宝《搜神记》说:汉武帝迁南岳之祭于庐江潜县之霍山,郭璞《尔雅注》说:霍山在庐江郡潜县,别名天柱山。汉武帝因为衡山距离遥远,谶纬以霍山为岳,所以祭祀它。)
《晋书》说:刘麟之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山中忘记了返回,看到一条溪水,南边有两个石囤,一个开一个闭,水深广大无法过去,想要返回却迷失了道路,遇到一个伐木人询问道路,才得以回家。有人说囤中都是仙灵和药材,麟之想要再次寻找,但最终再也没有找到那个地方。
罗含《湘中记》说:衡山、九嶷都有舜庙,太守到来,常常派遣户曹进行祭祀,就像弦歌之声。
《吴越春秋》说:大禹因为父亲功业未成而伤心,登上衡山,用血马祭祀。忽然之间躺下,梦见一个穿红绣文衣服的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对大禹说:‘想要得到我山中的书,就在黄帝之岳进行斋戒。’大禹于是退去,斋戒三天,登上宛委山发石,得到金简玉字之书,得到治水之要。
盛弘之《荆州记》说:衡山有三峰:其一名紫盖,常常看到有双白鹤在上面飞翔;一峰名石菌,下面有石室,沿着山路走,听到石室中有讽诵之声;一峰名芙蓉,上面有泉水飞流,如舒展开一幅白练。
《山海经》说:衡山一名岣嵝山,山上有很多青雘鸟,很多鸲鹆。(岣音,矩,嵝音缕。)
《湘中记》说:衡山、九疑都有舜庙,远远望去衡山如阵云沿湘江千里,九向九背,就不再看见,有玉牒。
刘敬叔《异苑》说:湘东姚祖,太元中为郡吏,经过衡山,望见岩下有几个少年一起执笔写字。祖在旅途中休息,于是过去看看。还没走到百步,少年们一起飞起,丢下一张纸,上面的字都是鸟迹。
《郡国志》说:衡山,是南岳。《南岳记》说:当翼、轸,度机、衡称之为衡山。山上有锦石,斐然成文。
○霍山
《白虎通》说:南方为霍山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太阳用事,养育万物,所以叫霍山。
《尔雅》说:大山宫,小山霍。(郭璞注曰:宫谓围绕也。《礼记》说:君为庐宫是也。)
《汉书》说:汉武帝因为衡山距离遥远,记载都以霍山为南岳,所以在这里祭祀它的神。
《宋书》说:霍山近年来,常常有钟声在深层土壤中发出,山崩时六钟自出,制度符合古式,声音中正。
《山海经》说:霍山有一种兽,形状像狸,白尾方鬃,名叫朏朏,饲养它可以忘记忧愁。(音沛,谓畜之也。)
《黄庭内景经》说:霍山下有洞台,方圆二百里,是司命君的府。
《白虎通》说:小山环绕大山为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四-注解
嵩山: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因其高大而得名。在古代文化中,嵩山被视为圣山,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释名:《释名》是一部古代汉语词汇字典,由东汉刘熙所著,对词语的起源和意义进行了解释。
诗:《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国语:《国语》是一部古代中国史书,记载了周朝、鲁国、齐国等国的历史和政治。
韦昭:韦昭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史学家,曾注释《国语》。
夏: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祝融: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
崇山:崇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与嵩山古时通用。
《白虎通》:《白虎通》是汉代的一部儒家经典注疏。
武帝:武帝指汉武帝刘彻,西汉时期的皇帝,对道教和神仙信仰有浓厚兴趣。
孙严:孙严是南朝宋的文学家。
沙门:沙门是佛教出家人的称呼。
释法义:释法义是南朝宋的佛教僧人。
《列仙传》:《列仙传》是一部记载古代仙人传说的书籍。
王乔:王乔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周灵王太子。
浮丘公:浮丘公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汉武内传》:《汉武内传》是一部关于汉武帝求仙传说的书籍。
刘义庆:刘义庆是南朝宋的文学家,著有《世说新语》。
《十六国春秋》:《十六国春秋》是一部记载十六国历史的史书。
王猛:王猛是前秦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和神话集,记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
太室:太室是嵩山的主峰,也称为中岳。
帝休:帝休是少室山上的树木,据《山海经》记载,服用后可以使人不怒。
少室:少室是嵩山的另一座山峰,位于太室之南。
金矿:金矿是指含有金元素的矿物。
李适之:李适之是唐朝的宰相。
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朝的宰相,与李适之有权力斗争。
太一:太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最高神。
少阴:少阴是中国古代五行理论中的概念,指阴气初生之时。
鲁女:鲁女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安期先生:安期先生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金液神丹:金液神丹是古代传说中的仙药,能够使人长生不老。
毛女:毛女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体生毛。
呼子先:呼子先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周礼:《周礼》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礼制典籍。
华山:华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太华:太华是华山的别称。
明星玉女:明星玉女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肥遗:肥遗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种神兽。
马明生:马明生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修羊公:修羊公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
周昭王:周昭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
戴延之:戴延之是南朝宋的文学家。
郡国志:《郡国志》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地理的书籍。
辛氏三秦记:《辛氏三秦记》是一部记载古代三秦地区历史的书籍。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子言行的书籍。
河东首阳山:首阳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是黄河流经的山西地区的重要山脉之一。
黄河: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经多个省份,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河神巨灵:巨灵是古代神话中的河神,传说中他能够操控河流。
《韩子》:《韩子》指的是《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
秦昭王:秦昭王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君主,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松柏之心:松柏之心指的是松树和柏树的树心,古代常用来制作箭矢。
《周易是谋类》:《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古代占卜哲学的重要著作。
郑玄:郑玄,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对《周易》等儒家经典有深入研究。
玉羊:玉羊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常被用来象征吉祥。
小华山:小华山即少华山,是华山的一个支脉。
荆杞:荆杞是两种植物,常被用来象征坚韧。
赤鷩:赤鷩是一种鸟类,古代认为它可以用来防火。
泰山: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是中国五岳之首,有“五岳独尊”之称,是古代帝王封禅的地方。
《诗》:《诗》指的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鲁邦:鲁邦指的是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郑伯:郑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君主。
周公:周公是周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
公羊传:《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是解释《春秋》的著作。
季氏:季氏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强大家族。
冉有:冉有是孔子的一位弟子。
林放:林放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贤人。
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通常在泰山举行。
石闾:石闾是泰山下的一处石室,古代认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日观:日观是泰山山顶的一处观景台,可以观赏日出。
秦观:秦观是泰山的一处观景台,可以远眺长安。
吴观:吴观是泰山的一处观景台,可以远眺会稽。
周观:周观是泰山的一处观景台,可以远眺齐。
张忠:张忠是晋代的一位道士。
符坚:符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一位君主。
泰山道士:泰山道士指的是在泰山修炼的道士。
《道书福地记》:《道书福地记》是道教的一部地理志。
光武:光武是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的别称。
金箧玉策:金箧玉策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够预知未来的神秘物品。
《博物志》:《博物志》是晋代的一部博物志。
天孙:天孙是古代神话中天帝的女儿,主管织女星。
《五经通义》:《五经通义》是汉代的一部儒家经典注疏。
岱宗:岱宗是泰山的别称,古代认为泰山是群山之宗。
后汉书:《后汉书》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史书。
泰山记:《泰山记》是记载泰山历史和文化的著作。
稷丘君:稷丘君是泰山的一位道士。
马明灵:马明灵是齐国的一位仙人。
刘冯:刘冯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道士。
石桂英:石桂英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仙草。
中岳石硫黄:中岳石硫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仙药。
太行坂:太行坂是太行山脉的一部分,位于山西省。
避世者:避世者指的是隐居避世的人。
区种:区种是一种古代的耕作方式。
《茅君内传》:《茅君内传》是道教的一部传记。
列仙传:《列仙传》是道教的一部传记。
列仙真人传:《列仙真人传》是道教的一部传记。
神仙传:《神仙传》是道教的一部传记。
上党记:《上党记》是记载上党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著作。
泰山庙:泰山庙是泰山下的一座庙宇,供奉泰山神。
泰山君:泰山君是泰山神的别称。
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金鸡:金鸡,根据郑玄的注解,指的是泰山之精,即泰山的神灵象征。
汉武封禅:汉武帝时期,封禅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大典。
奉高:奉高,古县名,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因汉武帝封禅泰山而设立。
延陵儿冢:延陵儿冢,指位于泰山附近的墓地。
东山:东山,指鲁国的东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意味着从高处俯瞰,鲁国显得很小。
小天下:小天下,指从泰山之巅俯瞰,整个天下都显得很小。
神房阿阁帝王录:神房阿阁帝王录,指泰山中的神秘宫殿,据传是帝王记录的地方。
眸子:眸子,指眼睛。
北海:北海,古代指中国北方的一片海域。
常山:常山,位于中国河北省,是五岳之一,古称北岳。
赵简子:赵简子,春秋时期赵国的君主。
符:符,古代的一种信物,可以证明身份或权力。
阴终阳始:阴终阳始,指阴阳交替,阴阳相生相克的道理。
道武:道武,北魏的开国皇帝。
文成帝:文成帝,北魏的第五位皇帝。
昴、毕:昴、毕,指古代星宿名,昴为西方七宿之一,毕为东方七宿之一。
冀州:冀州,古代中国的九州之一,位于今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赵国:赵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北、山西一带。
璧:璧,古代的一种玉器,通常呈圆形,中央有孔。
圭:圭,古代的一种玉器,通常呈长方形,中央有孔。
神农:神农,传说中的农业神,也是中医药的创始人。
恒山:恒山,位于中国河北省,是五岳之一,古称北岳。
太行恒山:太行恒山,指太行山与恒山相连的地方。
碣石:碣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恒水:恒水,指流经恒山的水。
祠:祠,古代的一种祭祀场所。
太史公:太史公,即司马迁,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
兰台府:兰台府,古代的一种官署名。
列女宫:列女宫,古代的一种宫殿名。
华阳台:华阳台,古代的一种宫殿名。
紫微宫:紫微宫,古代的一种宫殿名。
太一宫:太一宫,古代的一种宫殿名。
率然蛇:率然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能两头同时攻击。
代:代,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赵:赵,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北、山西一带。
河海之间:河海之间,指黄河与大海之间的地带。
茂丘:茂丘,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泒水:泒水,古代河流名,流经河北省。
避恒岳之灵:避恒岳之灵,指躲避恒山的神灵。
衡山:衡山,位于中国湖南省,是五岳之一,古称南岳。
灊山:灊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霍山:霍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是五岳之一,古称南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四-评注
《周易是谋类》曰:泰山失金鸡。郑玄注曰:’金鸡,泰山之精。’ 这句话揭示了泰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神秘地位,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其精金鸡象征着泰山的灵性和神秘力量。
丘渊之《齐记》曰:泰山,东岳也。瀛博二县共界。汉武封禅,割此县以供祀泰山。故曰奉高,三十里有延陵儿冢。这段文字描述了泰山的历史背景,泰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古代帝王封禅的重要场所,延陵儿冢则是泰山祭祀文化的一部分。
伍辑之《从征记》曰:泰山于所经诸山非最高,而岑崿轩举,凌跨众阜,云霞草木,霭然灵异,苑囿神奇,故无螫虫猛兽。这段文字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灵异氛围,反映了古人对于泰山的崇拜和敬畏。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泰山的崇敬之情,认为登上泰山可以俯瞰天下,体现了泰山在古代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尸子》曰: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阁帝王录。这句话揭示了泰山内部的神秘结构,有神房和阿阁,帝王录则暗示了泰山与帝王权力的联系。
《淮南子》曰:清之为明,杯水而见眸子;浊之为暗,河水不见泰山。这句话通过对比清浊,表达了泰山在自然景观中的独特地位,即使河水浑浊,泰山依然清晰可见。
《孟子》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泰山的巨大和不可逾越,同时也体现了孟子对于泰山的崇敬。
○恒山(亦名常山)《史记》曰:赵简子谓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往得者立焉。诸子竞往,无所得。无恤曰:’常山临岱可取也。’简子曰:’是知符矣。’遂立之。这段文字讲述了恒山(常山)的传说,反映了恒山在古代文化中的神秘地位。
《白虎通》曰:北方为常山者何?阴终阳始,其道常久,故曰常。这段文字解释了恒山(常山)的命名由来,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哲学思考。
《后魏书》曰:道武立庙於上,置侍祀九十九人,岁时祷水旱。至文成帝东巡,亲祀其神焉。这段文字描述了恒山(常山)的祭祀文化,反映了恒山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春秋元命苞》曰:昴、毕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这段文字讲述了恒山(常山)的历史变迁,反映了恒山在古代地理和政治中的地位。
崔鸿《前燕录》曰:慕容俊寿光三年,常山寺大树根下,得璧七十二,圭七十,光色精奇,有异常玉。这段文字描述了恒山(常山)的神秘传说,反映了恒山在古代文化中的神秘色彩。
《孙子兵法》曰:常山之蛇,名曰率然,一身而两头,击其一头,则一头至,击其中,则两头俱至。这段文字通过比喻,揭示了恒山(常山)在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性。
《神农本草》曰:常山有草,名神农,置之门上,每夜叱人。这段文字描述了恒山(常山)的植物文化,反映了恒山在古代医药学中的地位。
《常山图经》曰:北岳恒山,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这段文字提供了恒山(常山)的地理位置信息。
《尚书·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有恒水出焉,其下有祠。这段文字描述了恒山(常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反映了恒山在古代地理学中的地位。
《恒山记》曰:高三千九百丈,上方三十里,周回三千里,上有泰玄之泉,神草十九种,道者服之成仙。这段文字描绘了恒山(常山)的神秘传说,反映了恒山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
又:太史公云:北岳有五名:一名兰台府,二名列女宫,三名华阳台,四名紫微宫,五名太一宫。或云:太茂山山北四百余里,号飞狐之口,有率然蛇,孙吴喻兵势。这段文字进一步丰富了恒山(常山)的神秘传说,反映了恒山在古代军事文化中的地位。
《管子》曰:其山北临代,南俯赵,东接河海之间,早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四种五获焉。这段文字描述了恒山(常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反映了恒山在古代农业文化中的地位。
阳固《北都赋》曰:茂丘,茂山也。盖恒岳之别名,泒水从西来,甚大,至茂山之西,沉伏于地,过山而复出,其大如初。世言避恒岳之灵。这段文字描述了恒山(常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反映了恒山在古代文化中的神秘地位。
○衡山《周官》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这段文字描述了衡山在古代地理学中的地位。
徐灵期《南岳记》曰:衡山者,五岳之南岳也,其来尚矣。至於轩辕,乃以灊(音潜。)霍之山为副焉。故《尔雅》云:’霍山为南岳’,盖因其副焉。(或云衡山亦名霍山。)至汉武南巡,又以衡山辽远,道隔江汉,於是乃徙南岳之祭于庐江灊山,亦承轩辕副义也。(干宝《搜神记》曰:汉武徙南岳之祭著卢江潜县之霍山,郭璞《尔雅注》云:霍山在卢江郡潜县,别名天柱山。汉武以衡山辽远,谶纬以霍山为岳,故祭之也。)这段文字讲述了衡山的历史变迁,反映了衡山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晋书》曰:刘麟之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返,见有一涧水,南有二石囷,一开一闭,水深广不得过,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道,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麟之欲更寻,终不复知其处。这段文字描述了衡山的神秘传说,反映了衡山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
罗含《湘中记》曰:衡山、九嶷皆有舜庙,太守至,常遣户曹致祀,则如弦歌之声也。这段文字描述了衡山的祭祀文化,反映了衡山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吴越春秋》曰:禹伤父功不成,登衡山,血白马以祭之。忽然而卧,梦赤绣文衣男子,称玄夷苍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山书者,斋于黄帝之岳。’禹乃退,斋三日,登宛委发石,得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也。这段文字讲述了衡山的传说,反映了衡山在古代文化中的神秘地位。
盛弘之《荆州记》曰:衡山有三峰:其一名紫盖,每见有双白鹤回翔其上;一峰名石菌,下有石室,寻山径,闻室中有讽诵声;一曰芙蓉,上有泉水飞流,如舒一幅白练。这段文字描绘了衡山的壮丽景色,反映了衡山在古代文化中的美学价值。
《山海经》曰:衡山一名岣嵝山,其上多青雘鸟,多鸲鹆。(岣音,矩,嵝音缕。)这段文字描述了衡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反映了衡山在古代地理学中的地位。
《湘中记》曰:衡山、九疑皆有舜庙,遥望衡山如阵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复见,有玉牒焉。(禹按其文,以治水也。)这段文字描述了衡山的神秘传说,反映了衡山在古代文化中的神秘色彩。
刘敬叔《异苑》曰:湘东姚祖,太元中为郡吏,经衡山,望岩下数少年并执笔作书。祖行旅休息,乃过之。未至百步,少年相与飞飏,遗一纸书,其字皆鸟迹。这段文字描述了衡山的神秘传说,反映了衡山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
《郡国志》云:衡山,南岳也。《南岳记》云:当翼、轸,度机、衡谓之衡山。山有锦石,斐然成文。这段文字描述了衡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反映了衡山在古代地理学中的地位。
○霍山《白虎通》曰:南方为霍山者何?太阳用事,护养万物,故为霍山。这段文字解释了霍山的命名由来,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哲学思考。
《尔雅》曰:大山宫,小山霍。(郭璞注曰:宫谓围绕也。《礼记》曰:君为庐宫是也。)这段文字描述了霍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反映了霍山在古代地理学中的地位。
《汉书》曰:武帝以衡山敻远,讠韱记皆以霍山为南岳,故祭其神於此。这段文字讲述了霍山的历史变迁,反映了霍山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宋书》曰:霍山数年来,常有钟声潜发重壤,山崩间六钟自出,制度合古式,声中律吕。这段文字描述了霍山的神秘传说,反映了霍山在古代文化中的神秘色彩。
《山海经》曰:霍山有兽焉,其状如狸,白尾方鬛,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忘忧。(音沛,谓畜之也。)这段文字描述了霍山的动物文化,反映了霍山在古代医药学中的地位。
《黄庭内景经》曰:霍山下有洞台,方二百里,司命君之府也。这段文字描述了霍山的神秘传说,反映了霍山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
《白虎通》曰:小山绕大山为霍。这段文字解释了霍山的命名由来,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