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十七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十七-原文

○石下

《西京杂记》曰:窦太后在家,尝有白燕衔石大如指,堕后绩筐中,后取石剖为二,其中有文曰:”母天地.”后乃合之,遂不复开,后为皇后,常并置玺中为天玺。

又曰:五鹿充宗受学於弥成子,弥成子少时,常有人遇己,授以文石,大如鸡卵,成子吞之,遂大明悟,为天下通儒。成子后病,吐出此石授充宗,充宗复吞,又为明学。

又曰:汉武昆明池养鱼,往往飞去,后刻石为鲸鱼致水中,乃不飞去,每至当雨,鱼当鸣吼。

顾恺之《启蒙记》曰:零陵郡有石燕,得风雨则飞如真燕。

《浔阳记》曰:石镜山东一圆石悬崖,明净照人,毫细必察。

《幽明录》曰:宫亭湖边傍石间,有石数枚,形圆若镜,明可鉴人,谓之石镜。后人过,以火燎一枚,今不复明,其人眼遂失明。

庾仲雍《湘州记》曰:应阳县蔡子池南有石臼,云是蔡伦纸臼。

王歆之《南康记》曰: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采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大风雨后,天澄气静,闻弦管声。

《拾遗记》曰:员峤山东有云石,广五百里,驳落如锦,扣之片片蓊然云起。

又曰:魏明帝时,太山下有连理文石,高十二丈,状如枯树,其文色彪发,似人雕镂,自下及上皆合百余步,及魏明帝之始,稍觉相近如双阙也。土石阴类,魏为土德,斯为灵。

《交州记》曰:有浮石山在海中,石虚轻可以磨脚,煮饮之止渴。

《洞冥记》曰:元鼎中,条支国贡马石以和九转丹。有发白者,以此石拭之,应手而黑。

顾野王《瑞应图》曰:石华者,石生华也。

刘澄之《江州记》曰:兴平县蔡子池南有石穴,深二百许丈,石青色,堪为书砚。

《蜀中记》云:隗叔通,棘人也,性至孝。母每食必须江水,通每汲,江中石为之出。今江中有石,号孝子石。

《十洲记》曰:流洲在西海中,上多积石,名为昆吾石,治其石成铁作剑,光明照洞如水精状,割玉物如切泥土焉。

《益州记》曰:龙盘山有一石,长四十丈,高五丈,当中有户及扉,若人掩闭。故老相传玉女房。

石虎《邺中记》曰:孟津河东去邺城五里,有济北郡穀城县,有穀城山,是黄石公所葬处。有人登此山,见崩土中有文石,石文鲜明。虎使采取以治宫殿,又免穀城令,不奏闻故也。

《浔阳记》曰:落星石,在宫亭湖中,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林。

《武昌记》曰:陶太尉庙东有盘龙石,旧传云,龙盘於此石。

《梁州记》曰:沔阳城溯汉上十五里,有诸葛武侯所镇,在汉水南,背山向水,门前累石以为阵。

《荆州图经》曰:宜都有穴,穴有二大石,相去一丈。俗云,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即廪君石是也。但鞭者不寿,人颇畏之,不肯治也。

《丹阳记》曰:石头城西有唐颓石,王敦害周伯仁之所。

又曰:湖熟县,晋惠帝永宁二年,湖中有大石,去渚二百步,浮来登岸,百姓惊观,咸曰石来。有年果有石冰入扬州。

裴渊《广州记》曰:甘泉县平野中,孤石挺起,峰秀入云,连石相接,无异栋宇。

《安城记》曰:石室中有素石数斛,状如雀头,甘润虚脆,殆可啖。

曹叔雅《异物志》曰:豫章有石黄白色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加其上,炊足以熟,冷则灌之。雷焕以问张华,华曰:”然石也。”

《汉官仪》曰:马伯第登泰山,见石二枚,一是武帝时石,用五车载不能上,因置山中为屋,号五车石;一是刻号记功德,立坛上。

王韶之《始兴记》曰:劳口北有逃石,一名灵石。晋永和中,有二飞仙衣冠自来憩,此石旬日乃去之。

盛弘之《荆州记》曰:临贺郡有青石,上有磨刀斧迹,春夏明净,秋冬芜秽,云是雷磨石。

又曰:筑阳粉水口有一石,下不测,出地尺余,围可三尺,色极青,其上如斫,明可以鉴人,相传以为陨星。县西有孤石挺出,其下临潭,或有见根者如竹根。

又曰:樊重母畏雷,为石室避之,悉以石为阶砌,今犹存。

又曰:临贺冯乘县东五里,有故县庙,相传汉淮南王安被诛,其子奔逸来至,一夜忽化为石人,当县门而立。百姓怪而观之,其迫察者,手足无不疮烂。

《述异记》曰:镜湖,俗传轩辕氏铸镜於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

《舆地志》曰:会稽秦望山,始皇刻石前,有石广数丈,云是始皇坐之石,两边有方坐八所,云是丞相已下坐石,故今有丞相石之名。

《玄中记》曰: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沃燋石焉,方三万里,海水灌之随尽,故水东流而不盈。

又曰:玉门之西南有一国,国中有山,山上有庙,国人岁岁出石〈石替〉数千枚,名为霹雳〈石替〉,从春雷而〈石替〉减,至秋〈石替〉尽。

《鄱阳记》曰:钱仓石,在饶州西一百里,石形如仓囷。昔渔人夜宿石下,忽见石开,窥见石中有钱,取之盈艇而去,因为名。

《郡国志》云:乞子石,在马湖南岸,东石腹中出一小石,西石腹中怀一小石,故僰人乞子於此有验,因号乞子石。

又曰:思州金鸡石,每有鸡金色,鸣於石上。

又曰:仙人石,曾有飞仙人飞下此石,一曰仙人床。

又曰:协州弄栋县蜻蛉水下有石猪峰,有石猪母子数十头。云夷人昔牧於此,猪化为石,今夷人不敢於此牧。

又曰:儋州昌化湖明山,山有二石如人形,云有兄弟二人向海捕鱼,因化为石,号曰兄弟石也。

又曰:桂州兴安县有卧石一枚,其形似人,而举体青黄隐起,俗谓之石神,可以祈雨,小举则雨小,大举则雨大。

又曰:桂州兴安县有卧石一枚,其形似人,而举体青黄隐起,俗谓之石人,可以祈雨,小举则雨小,大举则雨大。

又曰:马岭山峤多虺蛇,毒杀人,有冷石可以解之,屑著疮内即活。

又曰:梁州女郎山,张鲁女浣衣石上,女便怀孕,鲁谓邪淫,乃放之。后生二龙,及女死,将殡,柩车忽腾跃昇此山,遂葬焉。其水旁浣衣石犹在,谓之女郎山。

又曰:郴州城北七十里有话石山,孤石特竦,仙人於此处谈话。

《舆地志》曰:南陵县有女观山,俗传云,昔有妇人,夫官於蜀,屡愆秋期,忧思感伤,登此山骋望,因化为石,如人之形。所牵狗亦为石,今狗形犹存。

《博物志》曰:鹳,水鸟也,伏卵时数入水,卵冷,取礜周围绕卵以助暖气。

《华阳国志》曰:汶山有咸石,煎之得盐。

《异苑》曰:滕放太元初,枕文石卧,忽暴雨,震其所枕,傍人莫不慑,而放微觉有声。

又曰:永康王旷井上有一洗石,时见赤气,后有二胡人寄宿,忽求买之。旷怪所以,未及度钱,子妇孙氏睹二黄鸟斗於石上,疾往掩取,变成黄金。胡人不知,索市愈急,既得,撞破内止有二鸟处。

刘敬叔《异苑》曰:晋武帝时,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张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於是如其言,扣之声闻数十里。

《异物志》曰:夷州土无铜铁,磨砺青石以作弓矢,此石砮楛矢之类。

《物理论》曰: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

《博物志》曰:桃林,在弘农湖县休牛之山,有石焉,曰帝台之基也。五色而文,状鹑卵焉。

《游名山志》曰:芙蓉渚有耸石,头如初生芙蓉,色皆青白。

《山海经》曰:燕山,多婴石。言似玉,有采婴带,所谓燕石也。

又曰:钱来之山,多洗石。若澡洗,可以磢去垢也。

《水经注》曰:象林郡功曹姓区,有子名连,攻其县杀令,自号为王。值世乱离,林邑遂立,后乃袭代传位子孙,三国鼎争,未有所附。吴有交土,与之邻接,进侵寿泠,以为疆界。自区连以后,国无文史,失其纂代,世数难详,宗胤灭绝,无复种裔。外孙范熊代立,人情乐推,后熊死,子逸立。有范文,日南西卷县夷帅雅夷奴也。文为奴时,山边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持归,规欲私食。郎知检其鱼,文大惭惧,诈云:’将砺石还,非为鱼也。’郎至鱼所,见是两石,信之而去,文始异之。石有铁,文入山中,就石冶铁,锻作两刀,举刃向鄣,因咒曰:’鲤鱼变化,治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灵神,文当治此,为国君王;斫不入者,是无神灵。’进斫石鄣,如龙渊干将之斩芦藁。由是人情渐附。今斫石尚在,鱼刀犹传子孙。

又曰:澧水,出武陵充县,东经临澧、零阳二县故界,水之南岸,白石双立,厥状类人,高各三十丈。周四十丈。故老相传,言昔充县尉与零阳尉共论封境,因相伤害,化而为石。

刘义庆《幽明录》曰:阳羡县小吏吴龛,有主人在溪南,尝以一日掘船过水溪,内见一五色浮石,取内床头,至夜化成一女子也。

又曰:宜都,建平二郡之界有五六峰,参差玄出,上有倚石如二人,象像攘袂相对,俗谓二郡督邮争界於此。

扬雄《蜀本纪》曰:秦王献五美女於蜀王,蜀王遣五丁迎五女,见大蛇入山空中,五丁引蛇,山崩,五女上山化为石。

又曰: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娶以为妻,无几物故,於成都郭中,葬之以石镜一枚,径一丈,高五尺。

邓析书曰:譬犹拯溺而垂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世说》曰: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化为石。

《兵书》曰:军中地生石,将可以久居。

《史记》曰: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杂五行书》曰:妇姑斗争,取石重十六斤埋门外,即罢。

荀伯子《临川记》曰:石廪状似仓廪,其内可容千斛,廪口开则岁俭,闭则年丰。

又曰:石龙山有岩,其下有石,形隐起似龙,头尾长一丈二尺。

《地理记》云:有鳞甲,因号为石龙。

又云:石鼓,在宜黄水边,状如鼓形,阔九尺,长一丈四尺四寸。

又云:圆净如鼓,因以鼓为名焉。

又云:破石高五尺,在宜黄水边。

又云:有女人水次浣濯,为蛟所牵入石中,经数日雷击石破,见死蛟及女人尸浮出,因号为破石。

又曰:浮石,其石居汝水中心,或水泛涨,高岸皆没,此石居然不没,因以为名之。

又曰:落峭石,去飞猿馆一百一十五里,在飞猿水,巍峨嵌空,数里可望,即谢灵运诗云’朝发悲猿峤,暮宿落峭石’,是其处也。

《始兴记》云:营口东岸有石四方,而高可百仞,其状若台,故名台石。又林水出焉。其台旁有石室,室前盘石上,行列十瓮,皆盖以青盆,悉是银制。有人过者,但得开观,不可取之;取之则闷绝若死。封丘之奴窃二枚,为大蛇所害,即不知其自。

《永嘉记》云:永嘉南岸有贴石,乃尧时之神人,以破石推将入恶溪道次,置之溪侧,遥望有似张帆,今俗号为张帆溪,与天台山相接。

又《郡国志》曰:东海信郎神破石为帆,今东海有信郎祠即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十七-译文

《西京杂记》记载:窦太后在家中,曾经有一只白燕叼着一块大石头,像手指一样大,掉进了她的绩布篮子里。太后取过石头,将其剖成两半,里面写着‘母天地’的字样。太后将石头合上,从此再也没有打开。后来她成为了皇后,常常将这块石头和印章一起放在盒子里,作为天玺。

《西京杂记》又记载:五鹿充宗向弥成子学习,弥成子小时候,有人赠给他一块大如鸡蛋的文石,他吞下了这块石头,于是变得非常聪明,成为了天下知名的儒者。弥成子后来生病,吐出了这块石头给了充宗,充宗再次吞下,又变得博学多才。

《西京杂记》还记载:汉武帝在昆明池养鱼,鱼经常飞走。后来他在水中刻了一个鲸鱼的石像,鱼就不飞走了。每当要下雨的时候,鲸鱼就会发出吼声。

顾恺之的《启蒙记》说:零陵郡有一种石燕,一旦遇到风雨就会像真的燕子一样飞翔。

《浔阳记》说:石镜山的东边有一块圆形的石头悬挂在悬崖上,非常明亮,能照见人。

《幽明录》说:宫亭湖边靠近石头的地方,有几块形状像镜子的石头,非常明亮,可以照见人。人们称之为石镜。有个人路过,用火烧了一块,从此石镜不再明亮,这个人也因此失明了。

庾仲雍的《湘州记》说:应阳县蔡子池南边有一个石臼,相传是蔡伦造纸用的。

王歆之的《南康记》说:归美山上的石头是红色的,像彩绘一样鲜艳,高耸入云,几乎触及天空,因此得名女娲石。在大风雨之后,天空清澈,可以听到乐器的声音。

《拾遗记》说:员峤山的东边有云石,方圆五百里,颜色斑斓如锦,敲击时会片片散开,云雾随之升起。

《拾遗记》又记载:魏明帝时,太山下有一块连理文石,高十二丈,形状像枯树,颜色鲜艳,像是人雕刻的,从下到上合起来有一百多步,到魏明帝时,看起来就像两座阙门一样。这种石头和土石的性质相似,因为魏国是土德,所以这块石头被认为是灵异的。

《交州记》说:在海中有一座浮石山,石头轻盈,可以用来磨脚,煮了喝可以解渴。

《洞冥记》说:元鼎年间,条支国进贡的马石可以用来炼制九转丹。有头发变白的人,用这块石头擦拭,头发就会变黑。

顾野王的《瑞应图》说:石华,就是石头上生长的花。

刘澄之的《江州记》说:兴平县蔡子池南边有一个石洞,深约二百丈,石头是青色的,可以用来做书桌。

《蜀中记》说:隗叔通是棘县人,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每次吃饭都必须用江水,隗叔通每次都去江边打水,江中的石头因此而出现。现在江中还有一块石头,被称为孝子石。

《十洲记》说:流洲位于西海中,上面有很多石头,称为昆吾石,用这些石头炼成铁,制成剑,剑的光芒如同水晶,切割玉石就像切泥土一样。

《益州记》说:龙盘山上有一块石头,长四十丈,高五丈,中间有一个门和门闩,好像人可以关闭。老人们相传这是玉女的房间。

石虎的《邺中记》说:孟津河东五里处,有济北郡穀城县,穀城山是黄石公的埋葬地。有人登上此山,看到崩塌的土中有文石,石头上的文字非常清晰。石虎派人采集这些石头用来建造宫殿,并免去了穀城令的职务,没有上报。

《浔阳记》说:落星石位于宫亭湖中,周长一百多步,高五丈,上面长满了竹林。

《武昌记》说:陶太尉庙东边有一块盘龙石,传说龙曾经盘踞在这块石头上。

《梁州记》说:沔阳城沿汉水向上十五里,有诸葛武侯镇守的地方,位于汉水南岸,背靠山,面朝水,门前堆砌了石头作为阵地。

《荆州图经》说:宜都有一个洞穴,洞中有两块大石头,相距一丈。传说其中一块是阳石,一块是阴石,遇到水旱灾害时,鞭打阳石就会下雨,鞭打阴石就会放晴,这就是廪君石。但是鞭打的人不会长寿,人们都很害怕,不愿意鞭打。

《丹阳记》说:石头城西边有唐颓石,是王敦害周伯仁的地方。

《丹阳记》又记载:湖熟县,晋惠帝永宁二年,湖中有一块大石头,离沙洲有两百步远,漂浮到岸边,百姓都感到惊奇,都说石头来了。那一年果然有石头变成冰块进入了扬州。

裴渊的《广州记》说:甘泉县平原中,有一块独立的石头,山峰高耸入云,石头相互连接,看起来像房屋。

《安城记》说:石室中有几斛素色的石头,形状像雀头,甘甜而脆弱,几乎可以吃。

曹叔雅的《异物志》说:豫章有一种黄白色的石头,纹理稀疏,用水冲洗后会变热,放在鼎上可以用来煮东西,冷却后再冲洗。雷焕曾经询问张华,张华说:‘这是一种石头。’

《汉官仪》说:马伯第登上泰山,看到两块石头,一块是武帝时期的石头,用五辆车都拉不上山,因此放在山中建了房子,称为五车石;另一块石头上刻有铭文,记录了功德,立在祭坛上。

王韶之的《始兴记》说:劳口北边有一块逃石,又称灵石。晋永和中,有两个飞仙穿着衣服来到这里休息,过了十天就离开了。

盛弘之的《荆州记》说:临贺郡有一种青色的石头,上面有磨刀斧的痕迹,春夏季节明亮干净,秋冬季节则显得脏乱,被称为雷磨石。

盛弘之的《荆州记》又记载:筑阳粉水口有一块石头,下面深不可测,露出地面一尺多,周长三尺,颜色非常青,上面像被砍过,可以照见人,相传是陨石。县西边有一块独立的石头,下面靠近水潭,有时可以看到像竹根一样的根。

盛弘之的《荆州记》还记载:樊重的母亲害怕雷声,建造了一个石室来躲避,所有的台阶和墙壁都是石头做的,现在仍然存在。

盛弘之的《荆州记》又记载:临贺冯乘县东边五里,有一个故县庙,相传汉淮南王刘安被杀后,他的儿子逃到这里,一天夜里突然变成了石头人,站在县门口。百姓们觉得奇怪,靠近观看的人,手脚都会溃烂。

《述异记》说:镜湖,传说轩辕氏在湖边铸镜。现在湖边有一块轩辕磨镜的石头,石头上总是很干净,不长杂草。

《舆地志》说:会稽秦望山,秦始皇刻石的地方,前面有一块几丈宽的石头,说是秦始皇坐过的石头,两边各有八个方形的石头,说是丞相以下的官员坐过的石头,因此现在有丞相石的名字。

《玄中记》说:天下最坚硬的石头,是东海的沃燋石,方圆三万里,海水灌上去就会立即消失,所以水向东流而不会满溢。

《玄中记》又记载:玉门关西南有一个国家,国家中有山,山上有一个庙,每年都会拿出几千块石头,称为霹雳石,从春天雷声开始,石头就会减少,到秋天就全部没有了。

《鄱阳记》说:钱仓石位于饶州西边一百里,石头形状像粮仓。以前有渔人在石头下过夜,忽然看到石头打开,看到石头里面有钱,拿走后船都装满了。

《郡国志》说:乞子石位于马湖南岸,东边的石头腹中有一块小石头,西边的石头腹中怀抱着一块小石头,因此僰人在这里求子有验,因此被称为乞子石。

《郡国志》又记载:思州金鸡石,每有鸡金色的石头,在石头上鸣叫。

《郡国志》还记载:仙人石,曾经有飞仙降落在这块石头上,被称为仙人床。

《郡国志》又记载:协州弄栋县蜻蛉水下有一座石猪峰,有数十头石猪母子。传说古代夷人在这里放牧,猪变成了石头,现在夷人不敢在这里放牧。

又说:儋州的昌化湖明山上,有两块石头形状像人,传说有兄弟二人去海边捕鱼,因为变成了石头,被称为兄弟石。

又说:桂州的兴安县有一块卧石,形状像人,全身青黄色隐约起伏,俗称为石神,可以祈求降雨,稍微举起石头就会下小雨,大力举起就会下大雨。

又说:桂州的兴安县有一块卧石,形状像人,全身青黄色隐约起伏,俗称为石人,可以祈求降雨,稍微举起石头就会下小雨,大力举起就会下大雨。

又说:马岭山多蛇,有毒,有一种冷石可以解毒,把粉末撒在伤口里就能活过来。

又说:梁州的女郎山上,张鲁的女儿在石头上洗衣,结果怀孕了,张鲁认为是邪淫,于是放了她。后来生了两个龙子,女儿死后,出殡时,灵柩车突然飞升到这座山上,于是安葬在这里。旁边洗衣的石头还在,称为女郎山。

又说:郴州城北七十里的话石山上,有一块孤石高耸,仙人就在这里谈话。

《舆地志》说:南陵县有女观山,传说中有一个妇人,丈夫在蜀地做官,多次错过秋期,忧虑悲伤,登上此山远望,因此变成了石头,形状像人。她牵的狗也变成了石头,现在狗的形状还在。

《博物志》说:鹳是水鸟,产卵时多次下水,卵变冷,取礜石围绕卵来帮助保温。

《华阳国志》说:汶山有咸石,煎煮可以得到盐。

《异苑》说:滕放太元初年,头枕着文石睡觉,突然下暴雨,震动了所枕的石头,周围的人都很害怕,但滕放只是微微觉得有声音。

又说:永康王旷井上有一块洗石,时常出现红气,后来有两个胡人寄宿在此,突然要求买这块石头。旷很奇怪,还没来得及成交,他的儿媳孙氏看到两只黄鸟在石头上打架,急忙过去抓取,结果变成了黄金。胡人不知道,要求更急切,拿到石头后,砸开里面只有两个鸟的地方。

刘敬叔《异苑》说:晋武帝时,吴郡临平岸崩,出现了一个石鼓,敲打没有声音。问张华,张华说:‘可以取蜀中的桐木刻成鱼形,敲击就会发声。’于是照他说的去做,敲击的声音响彻数十里。

《异物志》说:夷州的土地没有铜铁,用磨砺的青石制作弓箭,这种石头是砮楛矢之类。

《物理论》说:土精变成石头,石头是气的核心。气生成石头,就像人的筋络生成指甲。

《博物志》说:桃林,在弘农湖县休牛之山,有一块石头,称为帝台之基。五色而有花纹,形状像鹌鹑蛋。

《游名山志》说:芙蓉渚有一块高耸的石头,头部像初生的荷花,颜色都是青白色。

《山海经》说:燕山,多产婴石。说它像玉,有采婴带,就是所谓的燕石。

又说:钱来山,多产洗石。如果用来洗澡,可以洗去污垢。

《水经注》说:象林郡功曹姓区,有个儿子叫连,攻击他县的县令,自立为王。遇到世道混乱,林邑于是成立,后来继承王位传给子孙,三国鼎立,没有依附任何一方。吴国有交土,与之相邻,进攻寿泠,作为边界。从区连以后,国家没有史书,失去传承,世系难以详查,宗族灭绝,没有后代。外孙范熊继位,人民乐于推举,范熊死后,儿子范逸继位。有范文,是日南西卷县夷帅雅夷奴的奴隶。范文做奴隶时,在山边放羊,在山涧水中得到两条鲤鱼,藏起来带回家,打算私吞。郎知检查他的鱼,范文非常羞愧害怕,假装说:‘将要拿砺石回去,不是为鱼。’郎到鱼所在的地方,看到是两块石头,相信了他而离开,范文才开始感到奇怪。石头里有铁,范文进入山中,在石头上炼铁,锻造了两把刀,举起刀向障碍物砍去,于是念咒说:‘鲤鱼变化,石头成刀,砍破石头障碍物的人,是有灵神,我应当治理此地,成为国君;砍不进去的人,是没有神灵。’砍向石头障碍物,就像龙渊干将刀砍芦苇一样。从此,人民逐渐归附。现在砍石还在,鱼刀还传给子孙。

又说:澧水,发源于武陵充县,向东流经临澧、零阳两县旧界,水的南岸,两块白石并立,形状像人,每块高三十丈,周长四十丈。老人们相传,说以前充县县尉和零阳县县尉共同讨论边界,因此互相伤害,变成了石头。

刘义庆《幽明录》说:阳羡县的小吏吴龛,有个主人在溪南,曾经一天挖船过水溪,里面看到一块五彩石,拿到床头,到夜里变成一个女子。

又说:宜都、建平两郡的边界有五六座山峰,错落有致,山上有一块倚石像两个人,好像挽袖相对,俗称为两郡督邮在这里争界。

扬雄《蜀本纪》说:秦王献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个壮丁去迎接五个美女,看到一条大蛇进入山中,五个壮丁拉蛇,山崩塌,五个美女上了山变成了石头。

又说:武都的男子变成了女子,容貌美好,是山的精灵,蜀王娶她为妻,不久就死了,在成都城外用一块一丈直径、五尺高的石镜安葬了她。

邓析书说:就像救溺者用石头垂下,救火者用柴火投入。

《世说》说: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形状像人站立,传说中有一个贞妇,她的丈夫远赴国难服役,她带着弱小的孩子在此山送行,站着望而变成了石头。

《兵书》说:军中地上长石头,将领可以久居。

《史记》说:把石头扔进水里,没有人能阻止。

《杂五行书》说:婆媳争吵,拿十六斤重的石头埋在门外,就会停止。

荀伯子《临川记》说:石廪的样子像仓库,里面可以装一千斛粮食,仓库口打开就会歉收,关闭就会丰收。

又说:石龙山有岩石,下面有一块石头,形状隐约像龙,头尾长一丈二尺。

《地理记》说:有鳞甲,因此被称为石龙。

又说:石鼓,在宜黄水边,形状像鼓,宽九尺,长一丈四尺四寸。

又说:圆净如鼓,因此以鼓为名。

又说:破石高五尺,在宜黄水边。

又说:浮石,这块石头位于汝水中心,有时河水泛滥,高岸都被淹没,这块石头却高高在上,因此得名。

又说:落峭石,距离飞猿馆一百一十五里,在飞猿水边,高大险峻,从几里外就能看到,就是谢灵运诗中所说的‘朝发悲猿峤,暮宿落峭石’,就是这个地方。

《始兴记》说:营口东岸有四方形石头,高可达百丈,形状像台,因此称为台石。旁边有林水流出。台旁边有石室,室前的盘石上,排列着十个瓮,都用青色的盆盖着,都是银制的。有人经过,只能看,不能拿;拿起来就会晕倒像死了一样。封丘的奴隶偷了两枚,被大蛇咬死,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又说:军中地生石头,将领可以久居。

《永嘉记》记载说:永嘉城南岸有一块巨石,是尧时代的神人所为,他用这块石头作为推力,将它推进恶溪,放置在溪边。远远望去,石头像是一张帆,现在人们称之为张帆溪,它与天台山相连。

又《郡国志》中说:东海有一位信郎神,他用石头作为帆破浪,现在东海有信郎祠,就是为纪念这位神人而建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十七-注解

窦太后:西汉时期著名的太后,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祖母,以节俭和智慧著称。

白燕:传说中的神鸟,常与吉祥之事相联系。

指:古代长度单位,一指相当于一寸。

母天地:指天地之母,即宇宙的根源。

皇后:中国古代帝王的正室妻子,地位尊贵。

玺:古代帝王或高官使用的印章,象征权力。

五鹿充宗:西汉时期的一位学者,以博学多才著称。

弥成子: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吞食文石而大悟。

鸡卵:鸡蛋,古代常用作长度单位。

汉武昆明池:汉武帝时期建造的人工湖,用于养鱼和军事训练。

鲸鱼: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常与神秘和力量相联系。

顾恺之: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和书法家。

零陵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南省。

石燕:传说中的神石,能随风雨而飞。

石镜:光滑如镜的石头,常用于比喻清澈透明。

蔡伦:东汉时期的发明家,改进了造纸术。

女娲石: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之处。

员峤山:传说中的仙山。

连理文石:两块合在一起的石头,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

魏明帝: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曹叡。

浮石山:传说中的仙山。

条支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九转丹:古代传说中的仙丹,能延年益寿。

石华:石头上生长的花纹或图案。

兴平县: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

隗叔通: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孝顺著称。

江水:指长江的水,常用来比喻深远或广阔。

昆吾石:传说中的仙石,能制成宝剑。

穀城县: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省。

黄石公:传说中的仙人,相传传授了《道德经》。

落星石:传说中的陨石,常与神秘事件相联系。

陶太尉:古代官职,太尉是三公之一,掌管军事。

诸葛武侯:即诸葛亮,蜀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廪君石:古代传说中的神石,能预测天气。

石头城:古代城池,位于今南京。

唐颓石:古代传说中的石头,与王敦害周伯仁的故事有关。

湖熟县: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

甘泉县: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

安城记:古代地理志书。

石室:石室是山中的石洞。

豫章: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西省。

雷焕: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张华:西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泰山:五岳之首,位于今山东省。

马伯第: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劳口:古代地名。

青石:青色的石头,常用来比喻坚定或刚毅。

陨星:从天空坠落的石头,常与神秘事件相联系。

曹叔雅:古代文学家。

异物志:古代地理志书。

马湖南岸:古代地名。

思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贵州省。

金鸡石:传说中的石头,上有金鸡。

仙人石:传说中的石头,与仙人有关。

蜻蛉水:古代地名。

石猪峰:传说中的山峰,上有石猪。

夷人: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儋州昌化湖明山:儋州是古代地名,昌化湖位于儋州,明山是山名。兄弟石是传说中的两块形状像人的石头,据说是一对兄弟捕鱼时化为石。

桂州兴安县:桂州是古代地名,兴安县是桂州下属的一个县。卧石是形状像人的石头,可以用来祈雨,根据举起的大小决定雨量的大小。

马岭山峤:马岭山是山名,峤是山峰的意思。虺蛇是毒蛇,冷石可以用来解毒。

梁州女郎山:梁州是古代地名,女郎山是山名。张鲁女是传说中的女子,浣衣石是传说中她浣衣的地方。

郴州城北七十里:郴州是古代地名,城北七十里指的是郴州城北方向七十里的地方。

南陵县:南陵县是古代地名。

女观山:女观山是山名,传说中有一位妇人因忧思化为石。

鹳:鹳是一种水鸟,传说中在孵化鸟蛋时用礜石帮助保暖。

汶山:汶山是山名,有咸石可以用来制盐。

滕放太元初:滕放是人名,太元初是年号。

永康王旷井:永康王旷井是井名,传说中有一洗石可以变成黄金。

刘敬叔《异苑》:刘敬叔是作者,异苑是书名。

夷州:夷州是古代地名。

土精:土精是指土中的精华,这里指石头。

桃林:桃林是地名,传说中有帝台之基。

芙蓉渚:芙蓉渚是地名,有形状像芙蓉的石。

燕山:燕山是山名,有婴石,似玉。

钱来之山:钱来之山是山名,有洗石可以用来洗涤。

象林郡:象林郡是古代地名。

区连:区连是人名。

阳羡县:阳羡县是古代地名。

宜都:宜都是古代地名。

扬雄《蜀本纪》:扬雄是作者,蜀本纪是书名。

武都:武都是古代地名。

邓析书:邓析是作者,书名不详。

武昌阳新县:武昌阳新县是古代地名。

《兵书》:兵书是书名,具体作者不详。

《史记》:史记是书名,作者为司马迁。

《杂五行书》:杂五行书是书名,具体作者不详。

荀伯子《临川记》:荀伯子是作者,临川记是书名。

石廪:石廪是石制的仓库。

石龙山:石龙山是山名。

石鼓:石鼓是形状像鼓的石头。

破石:破石是因为雷击而破开的石头。

浮石:浮石是漂浮在水中的石头。

落峭石:落峭石是山名。

营口东岸:营口是地名,东岸指的是营口东边的水边。

台石:台石是形状像台子的石头。

封丘之奴:封丘之奴是奴隶的名字。

永嘉:永嘉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温州市。这里指的可能是永嘉县或永嘉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域。

南岸:指永嘉地区的南部岸边。

贴石:指紧贴着岩石的石头,这里可能是指一块特殊的石头。

尧时: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尧时指的是尧帝统治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377年至公元前2255年。

神人:指神话中的人物,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恶溪:指一条河流,恶可能是指该河流水质差或者环境恶劣。

道次:道次指的是道路上的一个段落或位置。

张帆:张帆通常指帆船升起帆篷,这里可能是指石头形状像帆船。

俗号:俗号是指民间流传的俗称或别称。

天台山:天台山是中国浙江省的一座山,也是道教名山之一。

东海:东海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片海域,这里可能是指东海地区的某个地方。

信郎:信郎在古代可能是指一种官职或者是对某些神灵的称呼。

祠:祠是指供奉神灵或祖先的庙宇或殿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十七-评注

《永嘉记》中所述‘永嘉南岸有贴石,乃尧时之神人’开篇便点明了传说中的历史背景。‘尧时之神人’这一称呼,将故事置于远古的传说时代,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氛围。‘以破石推将入恶溪道次,置之溪侧’的叙述,描绘了神人使用巨力将石头推入溪中的场景,这里的‘破石’和‘推’字,生动地展现了神人的神力和非凡能力,同时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观画面。

‘遥望有似张帆’一句,巧妙地将石头与帆船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错觉。这种错觉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巧合,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张帆’在古代往往象征着航行和远行,可能隐喻着神人的行为寓意着某种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或精神寄托。

‘今俗号为张帆溪’的叙述,说明了这一传说在民间流传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名称,体现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俗号’一词,暗示了这种传说并非史实,而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和想象。

‘与天台山相接’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将张帆溪与天台山这一道教名山联系起来,可能寓意着神人行为与道教思想之间的某种联系,或者是对道教信仰的一种象征。

《郡国志》中的记载‘东海信郎神破石为帆’,是对《永嘉记》中传说的补充和扩展。‘东海信郎’这一称呼,可能暗示了神人的身份或背景,‘破石为帆’则是对神人行为的具体描述,进一步强调了神人的神奇能力。

‘今东海有信郎祠即是’的结尾,说明了这一传说在东海地区的影响,信郎祠作为祭祀神人的场所,体现了民间对于神人的崇敬和信仰。这一记载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是古代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