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十-原文
○河北诸山
大伾山
《隋图经》曰:大伾山,按《书》云’至於大伾’。又名青檀山,今名黎阳东山。
刘澄《山川记》云:黎,国也。《诗序》云:’黎侯寓于卫,卫以中露,泥中二邑处之。’以国名也。
又,张揖云:成皋山是大伾山,即谬矣。
枉人山
《隋图经》曰:枉人山,俗名上阳三山,或云,纣杀比干於此山,因得名。古凡伯国之地也。
鲋鰅山。
《山海经》曰:鲋鰅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四蛇卫之。鲋鰅山者,盖今广阳山之别名也。
《郡国志》曰:颛顼所葬,俗名青冢山焉。
天门山
《水经注》曰:天门,注曰:谓之百家岩,下可容百家,故以为名。山有石穴,状如门,才得通人。自平地东南入,便至天井。
苏门山
《十道志》曰:苏门山,一曰苏岭,俗又名五岩山。《魏氏春秋》云:即阮籍见孙登长啸,有凤凰集,登隐之处。故号登为苏门先生。
万谷根山
《郡国志》曰:晋阳万谷根山,即羊肠坂也。
皇甫谧云:羊肠塞,在龙山西,即晋阳西北,古西河上郡关于此。隋炀帝大业四年经此幸汾阳,改名深谷岭。
《十二州志》云:晋阳有羊肠,蟠曲在其西北九十里也。
又《隋图经》曰:失山去万谷根山二十里,头上有石墟,魏太武避暑之所,羊肠坂在焉。
郡山
《后魏兴国土地记》曰: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识。
婴山
《隋图经》曰:婴山,为并州之主。
牢山
又曰:牢山,在太原县东北。
《后魏书》曰:刘聪遣子粲袭据晋阳,猗庐救之,遂猎于寿阳牢山阳,检阅皮肉,山为之赤也。
介山
《并州记》曰:介山,一名横岭。
《左传》曰:僖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及禄,遂与母偕隐而死。晋侯求不获,以绵上田封之。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杜注曰: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也。
静岩山
《郡国志》曰:灵石县有静岩山,在东北二十里,即太岳也。下有五龙泉,即文公封介子推绵上之田是也。
风山
《水经注》曰:河水南经比屈县故城西,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而略无生寒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
管涔山
《水经注》曰:管涔山,汾水所出,土人亦云箕管山,见多菅草,或以为名,又为管子山。
《前赵录》云:刘元海族子曜,尝隐避於管涔之山,夜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辉非常,背有铭云’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随时变为五色也。又有三城堆,故县城於此置也。又有汾阳宫,隋大业四年置,隋末废也。又有汾水出山阳。
《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至于河。
《十二州记》云:汾水出周五县之燕京山。盖管涔之异名也。
五台山
《水经注》曰:五台山,其山五峦巍然,故曰五台。晋永嘉三年,雁门郡人五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中人为先驱,因而不返,遂宁岩野,往还之士稀有望见其村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俗人以为仙者之都矣。中台之山,山顶方三里,西北陬有一泉水不流,谓之太华泉,盖五台之层秀。《仙经》云:’此山名为紫府,仙人居之。’其九台之山,冬夏常冰雪,不可居,即文殊师利常镇毒龙之所。今多佛寺,四方僧徒善信之士,多往礼焉。
谒泉山
《隋图经》曰:西河谒泉山,一名隐泉山,有石室,子夏退居之所。
《水经注》曰:谒泉山,俗云阳雨愆时,谒祷是应,故得其名。
悬瓮山
《郡国志》曰:悬瓮山,一名龙山,亦名结绌山。多鮆鱼,食之不骄。晋水出焉。又有象山。《前赵录》云:’刘聪征刘琨不克,略晋阳,逾象山而归也。’又汾水自阳曲县界流入,南过晋阳县,晋水从县南流注之。又有洞过水西入于汾,晋水下口也。又有晋祠。《水经注》曰:’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姚最《序行记》云:高详天保年中,大修楼观。
五指山
李穆叔《赵记》曰:〈车尞〉阳东北有五指山,岩石孤耸,上有一手一足之迹,厥大如箕,指数俱全。
又《郡国志》云:北齐宣王遣人量之,长七尺。
又《十六国春秋》云:石勒当生之时,此山上草木皆为铁骑之形。
纥真山
《冀州图经》曰:纥真山,在城东北,登之望桑乾代郡,数百里内宛然。
又《郡国志》云:望之数百里内,夏恒积雪,故彼人语曰:’纥真山头凉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又有神泉,人歌曰:’纥真山头有神井,入地千尺绝骨冷。’是山北十里,有白登山。
元姬山
《冀州图经》曰:元姬山,在马邑。《后魏书》云:’道武侍人姓李,善讴歌,死葬此山,魏主思之,乐府为之曲,其曲存焉。’
白登山
《冀州图经》曰:白登山,在定襄县东北,汉高所困之处,上有台,因山为名。
火山
《冀州图经》曰:火山,在定襄县西五里。
《水经注》曰:西溪水,源出火山,山上有火井,南北七十步,深不见底,炎热上昇,常若雷之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
其山一名焚台,井东五六尺,有汤井,井广轮与火井相状,热势亦同。
东有火井祠,岁时祀之。
井北百步,有东西谷,广十许步。
南岸下有风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亦凛冽。
三山
《隋图经》曰:河东都三山,即舜所耕历山也。
《禹贡》所谓’壶口雷首至於太岳。’壶口山在慈州,太岳在晋州,雷首在河东界。
此山有九名,谓历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枣山、渠猪山、独头山、陑山等名。
又汤伐桀,升自陑之所。
稷山
《隋图经》曰:稷山,在绛郡,后稷播百穀于此山。
亦《左氏传》谓’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此也。
《后魏书》曰:高凉山,隋以后又为稷山。
霍山
《隋图经》曰:霍山,在洪洞县东北,霍水出焉。
《水经注》云:发源成潭,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
《尔雅》云:霍山之珠玉焉。
又有圣人崖,崖有七穴相通。
又《水经注》云:霍山,北有雀鼠谷,其间道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成路,俗谓之鲁班桥也。
平山
《隋图经》曰:平山,在平阳,一名壶口山,《尚书》谓’壶口治梁及岐’,即此也。
今名姑射山,在县西,平水出其下。
又《山海经》曰:宪山之南三百里,有姑射山。
《冀州图经》云:西入文成郡,以山为界。
又《庄子》云:’尧见姑射神人,杳然丧其天下。’即是此山也。
发鸠山
《山海经》曰:上党发鸠山,多柘木,有鸟状如乌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相呼。
云炎帝女东游溺海化鸟,今犹衔石以填之。
抱犊山
《道书福地记》曰:抱犊山,在上党东南,高七丈,有石城,高十丈,方一里,东南角有草名玉照下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颇甘。
取其末服之,方寸七,日三不饥。
宜五穀,多食物,无恶毒,寇贼不至。
《玉匮》云:抱犊山东北,去恒山之南数百里,云南有穴。
行三百里,出美阳县西七十里,名洞口。
又《隋图经》曰:卑山,今名抱犊山。
四面危绝,山顶有二泉。
后魏葛荣乱,百姓抱犊上山,因以名之也。
房山
《隋图经》曰:房山,岭上有王母祠,甚灵。
俗号为王母山。
《后汉书》曰:章帝永和三年幸赵,祠房山,即谓此山也。
在县西北十里,濊水出焉。
亦谓石臼水,又谓之鹿水。
出行唐东,入博陵,谓之木刀沟,一谓袈裟水,又从此过石童山,南流入滹沱河。
《前燕录》曰:慕容隽时,房山王母祠前大树自拔,根下得玉圭璧八十三颗,光色稍奇隽,以为岳神之命,以太牢祭之。
每祠有一虎来往祠侧,性颇驯,狎而不害於物。
韩信山
《隋图经》曰:韩信山圆峻,俗呼为韩信台,又呼为土门口。
西入井陉,即向太原路,是此也。
又有韩信城,信破赵,驻军於此。
汤山
《山海经》曰:汤山,汤水出焉。
此汤能愈疾,为天下最。
又按《隋图经》云:汤后侧岩上有石室一,户无尘秽,俗号曰圣人室。
下经铜马庙,有碑题云’漳河神坛’是也。
干山言山
李公绪记曰:柏仁县有干山、言山,《卫诗》云:’出宿於干,饮饯於言。’是此也。
黑山
《九州要记》曰:黑子昔居汲郡黑山,采茯苓饵,五百岁或老或少。
又《魏志》曰:汉献帝初平二年,黑山贼于毒、白绕、睦固等十万余众,以掠魏郡也。
又云一名青山。
《列仙传》曰:犊子邺人,在黑山,常牵一黄犊来过邺城沽酒,阳都女见悦之,遂留相奉,阳都女生而连眉,即此者也。
《土地十三州志》云:黑山险,为逋逃幽薮。
《隋区宇图志》云:周太祖讳黑,因改黑山为青山也。
雷公山
《隋图经》曰:雷公山,耆老传曰,魏时黑山郡盗张燕等,不立君长,直以名号为称,多髯者谓之羝公,大声者谓之雷公。
时雷公贼保此山,因以为名。
鼓山
《隋图经》曰:鼓山亦名涂山。
《宋永初古今山川记》云:鼓山,如石鼓形二所,南北相当,二鼓相去十里。
《冀州图经》云:邺城西有石鼓,鼓自鸣,即有兵。
《魏都赋》云:’神钲迢递於高峦’是也。
高齐末,此鼓鸣,未几云邺城有兵而齐灭。
隋文季年又鸣,闻数百里也。
隆虑山
《隋图经》曰:隆虑山,一名林虑,盖隋县西二十里。
山有三峰:南第一峰名仙人楼,高五十丈,下有黄花谷,北岩出瀑布,水注成池。
黄花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十余仞,下有小山孤竦,谓之玉女台,高九百丈。
其山北一峰名举峰,其北有偏桥,即抱犊山也。
南接太行,北连恒岳。
又按《颜修内传》曰:桥顺,字仲产,有二子,曰璋,曰琮,师事仙人卢子基於隆虑山栖霞谷,教二子清虚之术,服飞龙药一丸,十年不饥。
魏文帝诗曰:’西山有双童,不饥亦不食。’谓此也。
鲜卑山
《隋图经》曰:鲜卑山,在柳城县东南。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慕容廆先代居辽左,号曰东胡,其后雄昌,与匈奴争盛。
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山为号也。
棘城之东,塞外又有鲜卑山,在辽西之西北一百里,与此异山而同号。
大碣石山
《地理志》云: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城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
汉昭帝亦常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
今於此枕海有石如埇道数十里。
当山顶有之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於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
状若人造,亦非人力所就。
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
白狼山
《郡国志》曰:白狼山,一曰鹿首山。
魏武於此逢狮子处。
鸣鸡山
《隋图经》曰:鸣鸡山,在怀戎县东北,本名磨笄山。
昔赵襄子杀代王,其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遂磨笄於山而自杀。
代人怜之,为立祠焉。
因名其山为磨笄山。
每夜有野鸡群鸣於祠屋上。
故亦谓为鸣鸡山。
历山
《后魏舆地图风土记》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因以名之。
其下有舜祠、瞽叟祠存焉。
川乔山
《山海经》曰:川乔山有黄帝祠,大荒内有轩辕台,射者不敢西向,畏轩辕故也。
梁湘东王《临终诗》云: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大翮山小翮山
《山海经》曰:大翮山小翮山,有王仲庙。
仲字次仲,年小入学而远,常先到,其师怪之,谓不归。
使人候焉,实在家。
等辈常见次仲捉一小棘木,长三尺余,至著屋间,欲取辄不见。
及年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
秦始皇时,官务繁多,次仲为文简略,赴急用之大嘉,使征不至,始皇大怒,诏槛车送之。
次仲吟咏,化为大鸟出车外,翮然高飞,徘徊长引,至于西门山落二翮,因名之也。
飞龙山
《隋图经》曰:飞龙山,又名封龙山。
《十六国春秋·前赵录》云:王俊遣祁弘率鲜卑讨石勒,战於飞龙山下,勒师大败。
郦元《水经注》云:汶水东经飞龙山北。
又《赵记》云:每岁有疾风雹雨东南而行,俗传此山神女为东海妇,而三石人犹存,衣冠全具,其北即张耳故墟耳。
无终山
《隋图经》曰:无终山,一名步阴山,又名翁同山。
《神仙传》云:仙人白仲理者,辽东人也。
隐居无终山中合神丹,又於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即此山也。
又《水经》云:翁伯周末避乱适无终山,山前有泉水甚清,夏尝澡浴,得玉澡架一双於泉侧。
又《搜神记》云:无终山,又有阳翁玉田,昔雍伯,洛阳人,父母终,葬於无终山。
山高八十里,上无水,雍伯置饮,有人就饮。
与石一升令种之,后玉生得白璧五双,聘北平徐氏,遂家焉。
燕山
《隋图经》曰:燕山,在易县东南七十里,岩侧有石鼓,去地百余丈,望之若数百石囷,左右梁贯之。
鼓东南有石人,援桴之状同击势。
云燕山石鼓鸣,则有兵。
龙山
《隋图经》曰:龙山,在易县西南三十里,龙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龙迹。
西麓谷有一坑,大如车轮,春则风出东,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
有沙门法猛,以夏日入其东穴,见石堂石人,欲穷诸穴,便有一人厉声云:”法师有滞,三穴皆如东者,不宜仍来见秽。”
猛仍意不息,不觉忽在穴外也。
孔山
《水经注》曰:易水东经孔山北。
又《隋图经》云:孔山有孔,表里通彻,故名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十-译文
河北诸山
大伾山:《隋图经》说:大伾山,按照《书》中的记载是‘至于大伾’。又名青檀山,现在的名字是黎阳东山。
刘澄《山川记》说:黎,是一个国名。《诗序》中说:‘黎侯寓于卫,卫以中露,泥中二邑处之。’这里是以国名来命名的。
又,张揖说:成皋山是大伾山,这是错误的。
枉人山:《隋图经》说:枉人山,俗称上阳三山,有人说,纣王在这里杀了比干,因此得名。这里是古代凡伯国的地方。
鲋鰅山:《山海经》说:鲋鰅山,颛顼葬在其阳面,九嫔葬在其阴面,四条蛇守护着。鲋鰅山,大概是现在的广阳山的别名。
《郡国志》说:颛顼所葬的地方,俗称青冢山。
天门山:《水经注》说:天门,称为百家岩,下面可以容纳百家,所以得名。山中有石穴,形状像门,只有通过人才能通行。从平地东南方向进入,就能到达天井。
苏门山:《十道志》说:苏门山,又称苏岭,俗称五岩山。《魏氏春秋》说:就是阮籍见到孙登长啸,有凤凰聚集的地方,孙登隐居的地方。所以称孙登为苏门先生。
万谷根山:《郡国志》说:晋阳万谷根山,就是羊肠坂。
皇甫谧说:羊肠塞在龙山西边,即晋阳西北,古西河上郡关在这里。隋炀帝大业四年经过这里,改名为深谷岭。
《十二州志》说:晋阳有羊肠,蟠曲在其西北九十里。
又,《隋图经》说:失山距离万谷根山二十里,山顶上有石墟,是魏太武帝避暑的地方,羊肠坂就在那里。
郡山:《后魏兴国土地记》说:太原郡山,有石室,四尺见方,四壁有篆字,没有人能认识。
婴山:《隋图经》说:婴山,是并州的主山。
牢山:又说:牢山,在太原县东北。
《后魏书》说:刘聪派儿子刘粲攻占晋阳,猗庐去救,就在寿阳牢山的阳面打猎,检查皮肉,山因此变红。
介山:《并州记》说:介山,又名横岭。
《左传》说: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没有得到赏赐,于是和他的母亲一起隐居而死。晋侯找不到他,就把绵上田地封给他。以此表示自己的过错,并且表彰好人。杜预注解说: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叫绵上。
静岩山:《郡国志》说:灵石县有静岩山,在东北二十里,就是太岳山。下面有五龙泉,就是文公封给介子推绵上田的地方。
风山:《水经注》说:河水南经比屈县故城西,十里有风山,山上有一个像车轮的洞穴,风气凄凉,经常不止。当风吹过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生长的草,因为风经常不定,是众风之门。
管涔山:《水经注》说:管涔山,是汾水的源头,当地人也称箕管山,因为那里长了很多菅草,或者因为管子山而得名。
《前赵录》说:刘元海族子刘曜,曾经隐居在管涔山,夜晚忽然有两个童子进来,跪下说:‘管涔王派小臣来拜见赵皇帝。’献上一把剑放在面前,再拜离去。用烛光一看,剑长两尺,非常闪亮,背面有铭文‘神剑’。这把剑可以驱除各种毒物,刘曜于是佩戴它,随时都能变成五种颜色。还有三城堆,故城就建在这里。还有汾阳宫,隋大业四年建立,隋末废弃。还有汾水从山阳流出。
《山海经》说:管涔山,汾水从这里流出,向西流到黄河。
《十二州记》说:汾水从周五县之燕京山流出。大概管涔山就是燕京山的别名。
五台山:《水经注》说:五台山,这座山有五个高峰,非常雄伟,所以叫五台。晋永嘉三年,雁门郡有五百多家,为了躲避战乱进入这座山,看到山中有的人做先锋,因此不回去了,就在山里定居,往来的人很少能见到他们的村落,前来寻找,都不知道在哪里,所以俗人认为这里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中台的山顶方圆三里,西北角有一股泉水不流动,称为太华泉,是五台山的最高峰。《仙经》说:‘这座山名叫紫府,仙人居住在这里。’其余九座山,冬夏都覆盖着冰雪,不能居住,这里是文殊师利常镇守毒龙的地方。现在有很多佛寺,来自四方的僧侣和信众都来拜谒。
谒泉山:《隋图经》说:西河谒泉山,又称隐泉山,有石室,是子夏退隐的地方。
《水经注》说:谒泉山,俗语说阳雨不按时节,来谒祷就会得到回应,所以得名。
悬瓮山:《郡国志》说:悬瓮山,又称龙山,也称为结绌山。这里有很多鮆鱼,吃了不会骄傲。晋水从这里流出。还有象山。《前赵录》说:‘刘聪征讨刘琨没有成功,攻占晋阳,越过象山而回。’还有汾水从阳曲县界流入,向南流过晋阳县,晋水从县城南流注入。还有洞过水从西边流入汾水,晋水的下游。
又有晋祠。《水经注》说:‘沼西边靠山,水边有凉堂,是晋川中最好的地方。’
姚最《序行记》说:高详在天保年中,大规模修建楼观。
五指山:李穆叔《赵记》说:《车尞》的东北有五指山,岩石孤立高耸,上面有一手一足的痕迹,大小像簸箕,手指和脚趾都齐全。
又,《郡国志》说:北齐宣王派人测量,长七尺。
又,《十六国春秋》说:石勒出生的时候,这座山上的草木都变成了铁骑的样子。
纥真山:《冀州图经》说:纥真山,在城东北,登山可以望见桑乾代郡,数百里内景色尽收眼底。
又,《郡国志》说:从远处望去,数百里内夏常积雪,所以那里的人说:‘纥真山头凉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又有神泉,人们歌颂说:‘纥真山头有神井,入地千尺绝骨冷。’这座山北边十里,有白登山。
元姬山:《冀州图经》说:元姬山,在马邑。《后魏书》说:‘道武帝的侍人姓李,擅长歌唱,死后葬在这里,魏主思念她,乐府为她谱曲,这首曲子还保存着。’
白登山:《冀州图经》说:白登山,在定襄县东北,是汉高祖被围困的地方,山上有一个台,因此以山命名。
火山:《冀州图经》说:火山,在定襄县西五里。
《水经注》记载:西溪水的源头来自火山,山上有一个火井,南北宽七十步,深不见底,热度上升,常常像雷声一样响,用草来煮东西,烟和火就会腾起。这座山还有一个名字叫焚台,井东边五六尺的地方有一个温泉井,井的宽度和形状与火井相似,热度也相同。在井的东边有火井祠,每年都会祭祀它。井北边一百步处,有东西两个山谷,宽度大约十步。在南岸下面有一个风洞,非常大,深度无法测量,但洞中总是有微风,即使在三伏天也感觉寒冷。
三山
《隋图经》记载:河东都的三山,就是舜耕过的历山。《禹贡》中提到的‘壶口雷首至於太岳’,壶口山在慈州,太岳在晋州,雷首在河东界。这座山有九个名字,分别是历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枣山、渠猪山、独头山、陑山等。又据说汤王伐桀时,是从陑山升天的。
稷山
《隋图经》记载:稷山位于绛郡,后稷在这里播种各种谷物。这也是《左氏传》中提到的‘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的地方。
《后魏书》记载:高凉山,在隋朝以后又被称为稷山。
霍山
《隋图经》记载:霍山位于洪洞县东北,霍水就是从这里发源的。
《水经注》说:发源处形成了一个七十步宽的潭,但深度无法测量。
《尔雅》说:霍山出产珠玉。
又有圣人崖,崖上有七个洞穴相通。
《水经注》又说:霍山北边有雀鼠谷,这里的道路狭窄,水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崖,用石头垒成道路,俗称鲁班桥。
平山
《隋图经》记载:平山位于平阳,又名壶口山,《尚书》中提到的‘壶口治梁及岐’,就是指这座山。现在称为姑射山,位于县西,平水就是从这里流出的。
《山海经》说:宪山之南三百里,有姑射山。
《冀州图经》说:向西进入文成郡,以山为界。
《庄子》说:‘尧见姑射神人,杳然丧其天下。’指的就是这座山。
发鸠山
《山海经》说:上党发鸠山,有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但头部有花纹、白色喙、红色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是自相呼应的。相传炎帝的女儿东游时溺海化成了鸟,现在还在用嘴叼石头来填海。
抱犊山
《道书福地记》说:抱犊山位于上党东南,高七丈,有一个石城,高十丈,方圆一里,东南角有一种草名叫玉照,冬天开花,高五六尺,味道很甜。用它的叶子服用,每次七寸,一天三次就不会感到饥饿。这里适合种植五谷,食物丰富,没有毒物,盗贼不来。
《玉匮》说:抱犊山东北,距离恒山南边几百里,南边有洞穴。走三百里,出美阳县西边七十里,名叫洞口。
《隋图经》说:卑山,现在称为抱犊山。四面都是悬崖峭壁,山顶有两个泉眼。后魏时期葛荣作乱时,百姓抱着牛上山,因此得名。
房山
《隋图经》说:房山岭上有王母祠,非常灵验。俗称为王母山。
《后汉书》说:章帝永和三年(公元137年)到赵国,祭祀房山,就是指这座山。位于县西北十里,濊水从这里流出。也称为石臼水,又称为鹿水。流经唐东,进入博陵,称为木刀沟,又一说称为袈裟水,从这里经过石童山,向南流入滹沱河。
《前燕录》说:慕容隽时期,房山王母祠前的大树被拔起,根部得到玉圭璧八十三块,光色非常奇特,被认为是岳神之命,用太牢祭祀。每次祭祀时,都有一只老虎在祠堂旁边来来往往,性格非常温顺,亲近而不伤害其他生物。
韩信山
《隋图经》说:韩信山又称为韩信台,也称为土门口。向西进入井陉,就是通往太原的路,就是这座山。这里还有韩信城,韩信在这里打败了赵国,驻扎军队。
汤山
《山海经》说:汤山是汤水的源头。这里的汤水能治病,是天下最好的。
按照《隋图经》的说法:汤山后侧的岩石上有石室一间,门上没有灰尘,俗称为圣人室,下面经过铜马庙,有碑文题写着‘漳河神坛’。
干山言山
李公绪记载:柏仁县有干山、言山,《诗经》中提到的‘出宿於干,饮饯於言’,就是指这里。
黑山
《九州要记》说:黑子曾经居住在汲郡的黑山,采食茯苓,活了五百岁,或老或少。
《魏志》说: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黑山贼寇于毒、白绕、睦固等十多万人,掠夺魏郡。
《列仙传》说:犊子是邺城人,在黑山,经常牵着一头黄牛来到邺城买酒,阳都女子喜欢他,就留他一起生活,阳都女子生下来就是连眉的,就是这个人。
《土地十三州志》说:黑山险峻,是逃犯的藏身之地。
《隋区宇图志》说:周太祖名讳黑,因此将黑山改为青山。
雷公山
《隋图经》说:雷公山,老年人传说,魏时黑山郡的盗贼张燕等人,不设立君长,直接以名号为称,多胡须的人称为羝公,声音洪亮的人称为雷公。当时雷公贼守卫这座山,因此得名。
鼓山
《隋图经》说:鼓山也称为涂山。
《宋永初古今山川记》说:鼓山,有两个像石鼓形状的地方,南北相对,两个石鼓相距十里。
《冀州图经》说:邺城西边有石鼓,石鼓自己会响,如果响了,就会有战争。《魏都赋》说:‘神钲迢递於高峦’就是指这个。
隆虑山
《隋图经》说:隆虑山,又名林虑,位于隋县西边二十里。山有三座山峰:南边第一座山峰叫仙人楼,高五十丈,下面有黄花谷,北岩流出瀑布,水流成池。黄花谷西北有一个洞穴,离地面十几丈,下面有一座小山孤立,称为玉女台,高九百丈。山的北边有一座山峰叫举峰,它的北边有偏桥,就是抱犊山。南边连接太行山,北边连接恒山。
又根据《颜修内传》记载:桥顺,字仲产,有两个儿子,叫璋、琮,在隆虑山栖霞谷拜仙人卢子基为师,学习清虚之术,服用飞龙药一丸,十年不饿。
魏文帝的诗说:‘西山有双童,不饥亦不食。’指的就是这里。
鲜卑山
《隋图经》说:鲜卑山位于柳城县东南。
崔鸿的《十六国春秋》说:慕容廆的先代居住在辽东,称为东胡,后来强盛,与匈奴争斗。秦汉之际,被匈奴打败,分部保鲜卑山,因此以山为号。棘城东边,塞外又有鲜卑山,在辽西西北一百里,与这座山不同但同名。
大碣石山
《地理志》记载:大碣石山位于右北平骊城的西南方向,王莽将其改名为碣石。汉昭帝也曾登上此山,远望浩瀚的大海,并在山上刻石留念。现在在这里靠近海边有数十里长的石头,如同埇道。山顶上有一块像柱子一样的巨大石头,常常可以看到,它矗立在海洋中,当潮水大时,潮水退去后,石头既不动也不沉没,深浅不明,世人称之为天桥柱。它的形状看起来像是人工所为,但实际上并非人力所能完成。韦昭也将这个地方指认为碣石。
《郡国志》记载:白狼山,又称鹿首山。魏武帝曹操在这里遇到了狮子。
《隋图经》记载:鸣鸡山位于怀戎县东北,原名磨笄山。从前赵襄子杀害了代王,他的夫人说:‘代国已经灭亡了,我该回到哪里去?’于是她在山上磨断发簪自杀。代国的人们对此表示同情,为她建立了一座祠堂。因此,这座山被称为磨笄山。每当夜晚,野鸡群会在祠堂上鸣叫,因此也被称为鸣鸡山。
《后魏舆地图风土记》记载:潘城西北三里有座历山,形状像倒扣的锅,因此得名。山下有舜帝的祠堂和瞽叟的祠堂。
《山海经》记载:川乔山上有黄帝的祠堂,大荒境内有轩辕台,射箭的人不敢朝西方向射箭,因为他们害怕轩辕。
梁湘东王的《临终诗》中说:千年之后,还有谁会畏惧轩辕台。
《山海经》记载:大翮山和小翮山上有王仲的庙宇。王仲字次仲,年纪小就离家远行,常常是第一个到达,他的老师对此感到奇怪,以为他没有回来。派人去寻找,发现他确实在家。他的同学们常常看到次仲拿起一根三尺多长的小荆棘木,拿到屋檐上,想要拿取时却不见了。等到他成年后,他将苍颉的古老文字改成了现在的隶书。秦始皇时期,官府事务繁多,次仲写的文书简略,急用之时非常方便,因此被征召,但他没有去,秦始皇非常生气,下令用囚车将他送来。次仲吟唱着,变成了大鸟飞出囚车,振翅高飞,盘旋良久,直到西门山落下了两根翅膀,因此得名。
《隋图经》记载:飞龙山,又名封龙山。
《十六国春秋·前赵录》记载:王俊派遣祁弘率领鲜卑族讨伐石勒,在飞龙山下展开战斗,石勒的军队大败。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汶水从飞龙山的北边流过。
《赵记》记载:每年有疾风和暴雨从东南方向吹来,民间传说这座山上的女神嫁给了东海的丈夫,而三座石人仍然存在,衣冠俱全,山的北边就是张耳的故里。
《隋图经》记载:无终山,又名步阴山,又名翁同山。
《神仙传》记载:仙人白仲理是辽东人,他隐居在无终山中炼制神丹,又在山中炼制了五千斤金子来救助百姓,就是这座山。
《水经》记载:翁伯在周末避乱时来到无终山,山前有清澈的泉水,夏天曾在这里洗澡,在泉水边得到了一对玉澡架。
《搜神记》记载:无终山,还有阳翁玉田,从前有位名叫雍伯的洛阳人,他的父母去世后,被葬在无终山。山高八十里,山上没有水,雍伯设置了饮水点,有人前来饮水。他给石中放入一升水,后来玉生出了五对白璧,雍伯用它们娶了北平的徐氏,于是就在那里安家。
《隋图经》记载:燕山位于易县东南七十里,山岩旁边有石鼓,距离地面百余丈,看起来像数百个石囤,左右有梁贯穿其中,石鼓东南方向有石人,手持鼓槌,看起来像是在击鼓。传说燕山石鼓响起,就会有战争发生。
《隋图经》记载:龙山位于易县西南三十里,龙山上常常有仙人和龙的痕迹。山西麓的山谷中有一个大坑,大小如车轮,春天风从东边出,夏天从南边出,秋天从西边出,冬天从北边出。有位名叫法猛的和尚,在夏日进入东边的洞穴,看到了石堂和石人,想要探索所有的洞穴,突然有人厉声说:‘法师有滞,三个洞穴都像东边的那样,不宜再进来。’法猛仍然不死心,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洞穴外。
《水经注》记载:易水从孔山的北边流过。
《隋图经》记载:孔山上有孔洞,洞内洞外相通,因此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十-注解
河北诸山:指河北省内的众多山脉,是古代地理记载中的一个概念。
大伾山:位于河南省滑县,古称青檀山,今名黎阳东山,有丰富的历史和传说。
《隋图经》:《隋图经》是隋代的一部地理志书,记录了当时的地理、风俗、物产等。
《书》:指《尚书》,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经典文献,包含古代政治、历史、哲学等内容。
青檀山:古山名,与大伾山同名,今名黎阳东山。
黎阳东山:山名,位于河南省滑县,古称青檀山。
刘澄《山川记》:《山川记》是唐代刘澄所著的一部地理志书。
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
《诗序》:《诗经》的序言,解释《诗经》中各篇的意义和背景。
卫: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
中露: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卫国的境内。
泥中二邑:古代的两个地名,位于卫国的境内。
张揖:古代的一位学者,著有《广雅》等书。
成皋山:山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古代称大伾山为成皋山。
枉人山:山名,位于河南省滑县,古称上阳三山,传说纣王曾在此山杀比干。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和神话集。
颛顼: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相传葬于鲋鰅山。
九嫔:古代帝王的妃嫔,相传葬于鲋鰅山。
四蛇:古代神话中的四条神蛇,相传守护着鲋鰅山。
鲋鰅山:山名,位于河南省滑县,古称广阳山。
《郡国志》:《郡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
天门山:山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有石穴如门,故名。
苏门山:山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阮籍隐居之地。
万谷根山:山名,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古称羊肠坂。
皇甫谧:古代的一位学者,著有《针灸甲乙经》等书。
羊肠坂:坂道名,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是古代交通要道。
太原郡山:山名,位于山西省太原市。
石室:古代在山中开凿的石室,常用于居住或祭祀。
篆字:古代的一种文字,常用于刻在石碑或器物上。
婴山:山名,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为并州之主。
牢山:山名,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古代有传说。
介山:山名,位于山西省介休市,有介子推的传说。
《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晋侯:古代晋国的君主。
介之推:古代晋国的一位贤人,因不禄而隐居。
绵上:地名,位于山西省介休市,是介之推的隐居之地。
静岩山:山名,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即太岳山。
风山:山名,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有风穴。
管涔山:山名,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汾水的发源地。
箕管山:山名,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与管涔山同名。
管子山:山名,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与管涔山同名。
刘元海:古代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位君主。
赵皇帝:古代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位君主。
神剑:传说中的宝剑,具有神奇的功效。
三城堆:古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
汾阳宫:古代宫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隋朝时建,后废。
五台山:山名,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雁门郡:古代的一个郡,位于山西省忻州市。
太华泉:泉名,位于五台山,泉水不流。
紫府:古代神话中的仙境。
文殊师利:佛教菩萨名,相传常驻五台山。
谒泉山:山名,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有石室,是子夏退居之所。
隐泉山:山名,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与谒泉山同名。
悬瓮山:山名,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有晋水流出。
象山:山名,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与悬瓮山相邻。
晋水:河流名,发源于山西省,流经太原市。
唐叔虞祠:古代的祠堂,位于晋水之侧。
凉堂:古代的凉亭,位于晋水之侧。
五指山:山名,位于河北省,有岩石孤耸,上有手足之迹。
纥真山:山名,位于河北省,登之可望桑乾代郡。
元姬山:山名,位于河北省,有元姬的传说。
白登山:山名,位于河北省,是汉高祖刘邦被围困的地方。
火山:火山指的是自然形成的火山,这里指的可能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地貌,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貌通常具有独特的地质结构和景观。
焚台:焚台是火山的一种称呼,因为火山喷发时火光冲天,如同焚烧,故得名。
汤井:汤井指的是温泉,这里的汤井指的可能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温泉。
火井祠:火井祠是古代祭祀火井的场所,火井在这里可能指代火山。
三山:三山在古代文献中指代不同的山,这里指的可能是河东地区的三座山。
壶口山:壶口山位于山西省,是古代黄河的著名峡谷。
太岳:太岳山位于山西省,是五岳之一。
雷首:雷首山位于山西省,是古代地理名词。
稷山:稷山位于山西省,相传是后稷播种百谷的地方。
高凉山:高凉山位于山西省,后被称为稷山。
霍山:霍山位于山西省,霍水发源于此。
圣人崖:圣人崖是霍山的一个景点,据传有七穴相通。
鲁班桥:鲁班桥是霍山附近的一座桥梁,由累石而成。
平山:平山位于山西省,又名壶口山,是《尚书》中提到的壶口治梁及岐的地方。
姑射山:姑射山位于山西省,据《庄子》记载,尧曾见到姑射神人。
发鸠山:发鸠山位于山西省,据《山海经》记载,有精卫鸟。
抱犊山:抱犊山位于山西省,有石城和玉照草等传说。
房山:房山位于山西省,有王母祠,据《后汉书》记载,章帝曾祭祀于此。
韩信山:韩信山位于山西省,据《隋图经》记载,是韩信驻军的地方。
汤山:汤山位于山西省,据《山海经》记载,汤水发源于此,有治愈疾病的功效。
干山言山:干山言山位于山西省,据《卫诗》记载,是诗中提到的地点。
黑山:黑山位于山西省,据《九州要记》记载,有黑山贼。
雷公山:雷公山位于山西省,据《隋图经》记载,因山上有雷公贼而得名。
鼓山:鼓山位于山西省,据《隋图经》记载,有石鼓,据说鼓声预示战争。
隆虑山:隆虑山位于山西省,据《隋图经》记载,有仙人楼和玉女台等景点。
鲜卑山:鲜卑山位于山西省,据《十六国春秋》记载,是鲜卑族居住的地方。
大碣石山:位于右北平骊城西南,因王莽改名为碣石山。在古代,碣石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王莽:新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对许多地名进行了更改。
汉昭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历史上以文治著称。
巨海:指广阔的海洋,古代对大海的称呼。
白狼山:位于某地,是魏武帝曹操遇到狮子的地方,具有历史传说色彩。
鸣鸡山:位于怀戎县东北,因赵襄子夫人自杀于此山而得名,具有浓厚的民间传说。
磨笄山:鸣鸡山的原名,因赵襄子夫人磨笄自杀于此而得名。
历山:位于潘城西北三里,形状像覆釜,因以名之。山上有舜祠、瞽叟祠,是古代祭祀的重要场所。
川乔山:《山海经》中记载的山,有黄帝祠和轩辕台,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地。
大翮山小翮山:《山海经》中记载的山,有王仲庙,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飞龙山:又名封龙山,是古代战争发生地,具有历史意义。
无终山:位于某地,是古代传说中仙人隐居和救治百姓的地方。
燕山:位于易县东南七十里,是古代军事要地,山上有石鼓,具有占卜功能。
龙山:位于易县西南三十里,是古代传说中仙人活动和龙迹的地方。
孔山:位于易水北岸,因山中有孔而得名,具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十-评注
《地理志》中描述的大碣石山,位于右北平骊城西南,王莽将其更名为碣石。这里提到了汉昭帝曾登临此山望海,并在山上刻石留念。山上的大石如柱,立于海中,潮水退去后不移动也不沉没,被称为‘天桥柱’。这一描述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于超自然现象的想象。‘状若人造,亦非人力所就’则暗示了这座山的奇特和神秘,可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地之一。
《郡国志》中提到的白狼山,又称鹿首山,魏武帝曹操在此地遭遇狮子。这里的记载体现了古代对于自然异象的记录,同时也反映了魏武帝的英勇形象。
《隋图经》中记载的鸣鸡山,原名磨笄山,因赵襄子夫人自杀于此而得名。山中夜晚野鸡群鸣,增添了神秘色彩。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和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历史和自然的尊重。
《后魏舆地图风土记》中的历山,形似覆釜,因此得名。山下的舜祠和瞽叟祠,则是古代对于圣贤的崇拜和纪念,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于道德和智慧的推崇。
《山海经》中提到的川乔山,有黄帝祠和轩辕台,射者不敢西向,体现了古代对于神话人物的崇拜和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
梁湘东王的《临终诗》中提到的轩辕台,再次强调了对于神话人物轩辕的敬畏,以及对历史的缅怀。
大翮山和小翮山的记载,通过王仲次仲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对于神仙传说的信仰,以及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飞龙山的描述,既有战争的历史记录,也有对于山神和自然现象的传说,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于历史和自然的双重关注。
无终山的记载,通过仙人白仲理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对于神仙和神秘力量的信仰,以及对于道德和慈善的推崇。
燕山和龙山的描述,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于山神和自然现象的传说,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于自然和神秘力量的敬畏。
孔山的记载,通过对于山名的解释,展现了古代文化中对于自然景观的命名和解读,以及对地理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