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八-原文
○河南诸水
孝水
《山海经》曰:平逢山西十里廆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穀,世谓之孝水也。
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
橐水
《陕县图经》曰:橐水,即鲁水也。西北入城,百姓赖之,呼为利人渠是也。又按《唐史》云:武德元年,陕东道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自郡东又引水入城,以代井汲,百姓赖之,与上渠俱利于民。
涑水
《十道志》曰:涑水,亦名襄水。荆楚之地,水驾山而上者,皆呼为襄,襄上也。今土人呼为涑水,上流亦呼为襄,名即无定,故陆澄《地理志》曰:”襄阳无襄水也.”又按《襄沔记》曰:”中庐有涑水注于沔,此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膝头如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示人,小儿不知者欲弄之,辄便啖人。或人有生得者,摘其鼻,可小小使之,名曰水虎.”
菊花源
《荆州记》曰:菊花源傍悉生芳菊,被径浸潭,流其滋液,水极芳馨。谷中有三十馀家,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二三百,中寿百馀,其七八十者,犹不为寿。夫菊能轻身益气,令人久寿,于此有征矣。又后汉胡广,字伯始,为侍中,久患风羸,南归饮此水,遂瘳焉。
滍水
《传》曰: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夹滍而军。
《水经》曰: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
张衡《南都赋》曰:”其川渎则滍澧泺浕,发源岩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总激急趋,箭驰风疾.”
又曰:滍水又东南迳昆阳县故城。昔汉光武与王寻、王邑战于昆阳,败之,败走者相腾践,奔殪百馀里,会大雨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皆乘尸而渡。
澧水
《说文》曰:澧,水出南阳雉衡山,东入汝。
《山海经》曰:葛山,澧水出焉,(音礼)东流于余泽,其中多六足鱼。
《汉书地理志》曰:充县历山,澧水出焉。
又《离骚》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是也。
又有澹水。王仲宣《赠孙文始诗》云:”悠悠澹澧”是也。(澹水,澧水。)
汝水
《说文》曰:汝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
《春秋说题辞》曰:汝出猛山,汝之为言女也。
宋均注曰:女取其生孕也。
《毛诗》曰: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
《水经》曰:汝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注曰:《地理志》云:出高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鲁阳县之大猛山。《博物志》云:出燕泉山。并异名也。
《东观汉记》曰:傅俊从上迎击王莽二公于阳关,汉兵反走,还到汝水,上于水岸以手饮水,澡颊尘垢,谓俊等曰:”今日罢倦甚,诸卿宁惫耶?”
颍水
《说文》曰:颍,水出颍川阳城乾山,东入淮,豫州浸也。
《水经注》曰:颍有三源,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中水出导源少室,左水出少室南溪。
《汉书》曰:灌夫,颍川人,宗族豪横颍人。谣曰:”颍川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韩子》曰:郑人有卜子,妻市买鳖,归过颍川,以鳖为渴,饮之,遂失鳖。
《吕氏春秋》曰:汤让天下於卞随,卞随自投于颍水。
丹水
《汉书》曰:高祖入关,王陵起兵丹水以归汉。
《水经》曰: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蒙岭山,至丹水县入于汋。
《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注曰: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网而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渊中。
《尚书》逸篇曰: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
《六韬》曰:尧伐有扈,战于丹水之浦。
白水
《水经》曰:白水,出朝阳县西,东流过其县南,至新野县东入于涓。
《东观汉记》曰:光武皇考,封南阳之白水乡。
《庄子》曰:两神女于白水之上,禹过之而趋曰:”治天下奈何?”女曰:”股无胈,胫不生毛,手足胼胝,何足以至?”
灌水
《水经注》曰:灌水经蓼县,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于江灌之间是也。
潧冰
《说文》曰:潧水,出郑国。
《水经注》曰:潧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东南流入洧。(潧字今作溱。)
《诗》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又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汝,方秉简兮。(溱洧郑两水名。简,兰。)
《孟子》曰: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
洧水
《说文》曰:洧水,出颍川阳城山,东南入颍。
《水经》云:出密县马岭山。注云:洧别源也。
《诗》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传》曰: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时门,郑城门也。)
京水
《水经注》曰:京水,发源京县黄堆山东,亦名祝东,泉势沸涌,状若鼎扬扬,俗谓之京水也。
索水
《水经注》曰:索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关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左传》谓楚伐郑,次旃然,即此水名。
《史记》曰:汉王败于彭城,韩信击破楚兵于京索间,以故项羽不能西。
濮水
《说文》曰:濮水,出东郡濮阳,南入钜野。
《水经》曰:瓠子河,东北过禀丘县为濮水.
《史记》曰:晋平公令师涓鼓琴未终,师旷止之曰:’亡国之音也。’平公曰:’是何道出?’答曰:’此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先闻此声者国削。’问,果于濮上得之。
《庄子》曰: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先焉,曰:’愿以境内为累。’庄子持竿不顾也。
陨石水
《水经注》曰:睢阳有陨石水,一名漆沟。《左传》云:’陨石于宋五,陨星也。’故老云:此水有时竭涸,五石存焉,故名陨水,石坠处为泽。
吕梁水
《述征记》曰:彭城吕县有吕梁水,则《庄子》所称丈夫水也。
《列子》曰:孔子观吕梁,悬水三十亻刃,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不能游之,见一丈夫游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
豪水
《水经注》曰:壕水,出阴陵县之阳亭北小屈石穴,北注于淮。
《庄子》曰: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水上。
汳水(匹万切)
《水经注》曰:汳水出阴沟,至浚仪县北,入睢水。注云:阴沟,即浪荡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字今作汴。)又云:丹沁乱流,于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称。河沛水断,汳承旃然而东。自王实灌大梁,水出县南而不经其北,夏水洪泠,则是渎津通故渠,即阴沟也。於大梁北,又曰浚水矣。故《陈留风俗传》云浚水迳其北者也。
睢水
《汉书》曰:项羽与汉王战于灵壁东,汉军大败,睢水为之不流。
又《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县浪荡渠。
《水经》曰:睢水,东迳睢阳县,又东过相县南,当萧县南,入于淮。
又曰:睢水,又东经睢阳县故城南,积而为蓬洪泽也。
又《九州要记》云:睢阳水在宋城西。
又云:涣水经新城南,又东南合明沟水。
又曰:传云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出焉。《尚书》所谓厥篚织文者也。
泗水
《说文》曰:泗水受济水,东入淮。
《礼》曰:曾子谓子夏曰:’吾与尔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
《汉书·地理志》曰:洙泗之水,其民涉渡,幼者扶老,及鲁道衰,洙泗之间,龂龂如也。
《论衡》曰:儒书言孔子葬泗水,泗水为之却流,此虚也。泗水无知,天神使之却流,孔子生时,何不使之尊敬乎?
《水经注》曰:《地理志》曰:泗出济阴乘氏县。又云出卞县北,《经》言北山,皆为非矣。《山海经》曰:’泗水出鲁东北。’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路经洙泗,因令寻其源流,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谢息纳季孙之言,以孟氏成邑与晋而迁于桃。杜预曰:’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处也,井曰舜井。’皆为非也。墟有漏泽,方一十五里,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盖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复有妫亭之名矣。阜则有三石穴,广圆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则数夕之中倾陂竭泽矣。左右居民识其将漏,豫以木鄣穴口,鱼鳖暴鳞,不可胜载矣。自此连冈通阜,西北四十里许,冈之西际,便得泗水之源也。
《博物志》曰:泗水陪尾,盖斯阜也,石穴吐水,五泉俱导,泉穴各径尺馀。水源南侧有一庙,松柏成林,时人谓之原泉祠,非所究也。
又曰:汉景帝三年,有白颈乌与黑乌群斗于吕县,白颈乌不胜,堕泗水中死者数千。
洙水
《水经》曰: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西南至汴县入于泗。注云: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论语撰考讠韱》曰:’水名盗泉,孔子不潄。’又注曰:’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设教之所也。’
《从征记》曰:洙泗二水,交於鲁城东北十七里,阙里有洙泗墙,南北一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阃,北门去洙水百馀步。
沂水
《说文》曰:沂水,出东海费东,西入泗。一曰出泰山盖,青州浸也。
《水经》曰: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注曰:郑玄云:出沂山,或云临乐山。水有二源:南源所导,世谓之祚泉;北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俱东南流,合成一川。
《论语》曰:暮春之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西京杂记》曰:鲁人秋胡娶妻三日而游宦,三年休还,其妇采桑于郊,胡至不识,而悦之,乃遗金一镒。妻曰:’妾夫游宦未返,于兹三年,未有被辱如今日也。’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妻何在。母曰:’采桑于郊。’乃是向来挑者也。夫妻俱惭,遂赴沂水而死。
《尸子》曰:韩雉见申羊于鲁,有龙饮于沂。韩雉曰:’吾闻之,出见虎,搏之,见龙,射之,今弗射,是不行吾闻也。’遂射之。
《郡国志》曰:小沂水,今号为长利,圯上有桥,即张良为黄石公取履所。
濰水
《水经注》曰:濰水导源濰山,许慎、吕忱云:’濰水出箕屋山。’
《淮南子》曰:’濰出覆舟山。’盖广异名也。
《史记》曰: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濰水而陈。于此,信夜令为万馀囊盛沙以遏濰水,引军击且,伪退,且追北,信决水,水大至,且军半不得渡,遂斩龙且。
汶水
《说文》曰:汶水,出琅琊泰山朱虚,东入濰。又云:出泰山莱芜,西南入济。
《从征记》曰:汶水,出莱芜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数百里,水黑,多行石,涧中出草药,饶松柏,林灌绵濛,崖壁相望。或倾岑岨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陵高谷深,兼惴栗之惧,危溪险径,有悬束之艰。未出谷十馀里,有别谷,在孤山下,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平行。入穴丈馀,高九尺馀,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黝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矣至。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山不宜殖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
《诗》曰: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周礼考工记》曰:貉逾汶则死,地气然也。
《论语·雍也》曰: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传》曰:齐人归我汶阳之田。
沭水
《水经》云:沭水,出琅琊东莞县西北山,东南经东海厚丘县。梁天监二年三月,土人张高等五百馀人相率开凿此溪,引溉水田二百馀顷。俗名为红花水,东流入泗州涟水界。
淄水
《水经》曰: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注云:世谓之原泉。
《淮南子》曰:淄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淄渑,齐二水也。)
《新序》曰:齐有田巴先生者,行修于内,智明于外,齐君闻其贤,聘而问政焉。田巴对曰:’政在正身,正身之本,在于群臣。大王召臣,臣改制前饰,将造公门,问於臣妾曰:’奚若?’妾爱臣曰:美。将出门,问从者,从者畏臣曰:美。及临淄水而观影,然后自知丑恶也。今齐之臣妾谀王者,非特二人,王如临淄水见己之恶过而能改,斯齐国治矣。’
渑水
《水经注》曰:渑水,出营丘城东,世谓之汉凑水,入于时水。
《传》曰:有酒如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八-译文
河南诸水
孝水:《山海经》记载:平逢山的西边十里处有廆山,山的南面有很多王雩琈的美玉,俞随之水从山的北面流出,向北流入穀水,世人称之为孝水。
潘岳《西征赋》说:用孝水来洗涤冠缨,这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橐水:《陕县图经》记载:橐水就是鲁水。它从西北方向流入城内,百姓依赖它,称之为利人渠。又据《唐史》记载:武德元年,陕东道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从郡东引水入城,代替井水饮用,百姓依赖它,与上渠一起对百姓有利。
涑水:《十道志》记载:涑水也称为襄水。在荆楚之地,水从山上流下来的都称为襄,这里是襄水的上游。现在当地人称之为涑水,上游也称为襄,名字没有固定,所以陆澄《地理志》说:‘襄阳没有襄水。’又据《襄沔记》记载:‘中庐有涑水流入沔水,水中有一种东西,像三四岁的小孩子,膝盖像虎爪,爪子经常没在水里,露出膝盖给人看,不认识的小孩想玩它,就会被吃掉。有人生得它,摘掉它的鼻子,可以稍微驯服它,叫做水虎。’
菊花源:《荆州记》记载:菊花源附近长满了香菊,被小径和深潭浸染,流出的水非常芬芳。山谷中有三十多家,不挖井,只喝这水,长寿的能活到二三百岁,中寿的也能活一百多岁,七八十岁的还不算长寿。因为菊花能使人身体轻盈,增加气力,让人长寿,这里就有证据了。又后汉的胡广,字伯始,担任侍中,长期患有风湿病,南归后饮用此水,病就好了。
滍水:《传》记载:晋阳处父侵犯蔡国,楚子玉前去救援,与晋军在滍水两侧驻军。
《水经》记载:滍水,发源于南阳鲁阳县西的尧山。
张衡《南都赋》说:‘那些河流沟渠有滍水、澧水、泺水、浕水,它们从山洞中流出,分布广泛,漫过广阔的土地,波涛汹涌,水流湍急,像箭一样快速。’又说:‘滍水又向东南流经昆阳县故城。过去汉光武帝与王寻、王邑在昆阳交战,打败了他们,败逃的人互相践踏,跑了百多里,正逢大雨倾盆,滍水泛滥,虎豹都吓得发抖,士兵们争相逃跑,淹死的人以万计,水流因此停滞。王邑、严尤、陈茂轻骑,都骑在尸体上渡河。’
澧水:《说文》记载:澧水,发源于南阳雉衡山,向东流入汝水。
《山海经》记载:葛山,澧水从这里流出,(音礼)向东流入余泽,水中有很多六足的鱼。
《汉书地理志》记载:充县历山,澧水从这里流出。
又《离骚》说:‘沅有芷兮澧有兰’。
又有澹水。王仲宣《赠孙文始诗》说:‘悠悠澹澧’。(澹水,澧水。)
汝水:《说文》记载:汝水,发源于弘农卢氏还归山,向东流入淮水。
《春秋说题辞》记载:汝水出自猛山,汝的意思是女。
宋均注释说:女取其生孕的意思。
《毛诗》记载: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于汝坟之国。
《水经》记载:汝水出自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注释说:《地理志》说:出自高陵山,即猛山。也有人说是出自鲁阳县的大猛山。《博物志》说:出自燕泉山。这些都是不同的说法。
《东观汉记》记载:傅俊从上面迎接王莽两位将军在阳关,汉军退走,回到汝水,光武帝在水的岸边用手捧水喝,洗净脸上的尘土,对傅俊等人说:‘今天非常疲惫,各位卿家是否也累了?’
颍水:《说文》记载:颍水,发源于颍川阳城乾山,向东流入淮水,是豫州的浸泡之地。
《水经注》记载:颍水有三个源头,右水出自阳乾山的颍谷,中水出自导源少室,左水出自少室南溪。
《汉书》记载:灌夫是颍川人,他的家族在颍川非常豪横。歌谣说:‘颍川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韩子》记载:郑国有个叫卜子的人,他的妻子在市场上买了一只鳖,回家路过颍川,把鳖当作渴了,给它喝水,结果鳖跑了。
《吕氏春秋》记载:汤把天下让给卞随,卞随自己跳入颍水。
丹水:《汉书》记载:高祖进入关中,王陵在丹水起兵归附汉朝。
《水经》记载:丹水,发源于京兆上洛县蒙岭山,流到丹水县流入汋水。
《吕氏春秋》记载:尧有丹水之战,用来制服南蛮。注释说:水中有丹鱼,在夏至前十天的夜晚,鱼会浮到水边,发出赤色的光芒,像火一样,用网捕到它,割下它的血涂在脚上,可以步行在水上,长时间住在水底。
《尚书》逸篇记载:尧的儿子不成器,舜让他住在丹渊做诸侯,所以称为丹朱。
《六韬》记载:尧攻打有扈氏,在丹水之浦交战。
白水:《水经》记载:白水,发源于朝阳县西,向东流过县南,到新野县东流入涓水。
《东观汉记》记载:光武帝的父亲,被封在南阳的白水乡。
《庄子》记载:两位神女在白水之上,大禹路过,赶忙说:‘治理天下怎么办?’女孩子们说:‘大腿没有肥肉,小腿不长毛,手脚都是老茧,哪里够得上治理天下?’
灌水:《水经注》记载:灌水经过蓼县,褚先生所说的神龟出自江灌之间。
潧冰:《说文》记载:潧水,发源于郑国。
《水经注》记载:潧水,发源于郐城西北鸡络坞下,东南流入洧水。(潧字今作溱。)
《诗》记载:‘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又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汝,方秉简兮。’(溱洧郑两水名。简,兰。)
《孟子》记载:子产听郑国的政事,用他的车马帮助人渡过溱洧。
洧水:《说文》记载:洧水,发源于颍川阳城山,东南流入颍水。
《水经》记载:出密县马岭山。注释说:洧水有另一个源头。
《诗》记载:‘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传》记载:郑国发生大水,龙在时门外洧渊斗。
京水:《水经注》记载:京水,发源于京县黄堆山东,也称为祝东,泉水沸腾涌动,形状像沸腾的鼎,俗称为京水。
索水:《水经注》记载:索水,发源于京县西南嵩渚山,与关水同源分流,就是古旃然水。《左传》说楚军攻打郑国,驻扎在旃然,就是这条水。
《史记》记载:汉王在彭城战败,韩信在京索之间击败楚军,因此项羽不能西进。
濮水:《说文》记载:濮水,发源于东郡濮阳,向南流入钜野。
《水经》记载:瓠子河,东北经过禀丘县成为濮水。
《史记》记载:晋平公命令乐师师涓弹琴,但还没弹完,师旷就制止他说:‘这是亡国的音乐。’平公问:‘这是什么道理呢?’师旷回答说:‘这是师延所作的音乐,与商纣王的靡靡之音相似。武王伐纣时,师延向东逃跑,投进了濮水,所以听到这种声音的人,国家就会削弱。’后来在濮水边确实找到了这种声音。
《庄子》记载: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了两位大夫先来,说:‘愿意把国内的事务托付给您。’庄子却拿着钓竿没有回头。
陨石水:《水经注》记载:睢阳有陨石水,又名漆沟。《左传》说:‘宋国五次陨石,是陨星。’所以老人说:这条水有时会干涸,因为有五块陨石存在,所以叫陨水,石头坠落的地方形成了湖泊。
吕梁水:《述征记》记载:彭城吕县有吕梁水,这就是《庄子》中提到的丈夫水。
《列子》记载:孔子观察吕梁,水流如刀,泡沫如山,鳄鱼、鼍、鱼、鳖都不能在其中游动,却看到一个男子在其中游动,游了几百步后出来,披散着头发唱歌。
豪水:《水经注》记载:壕水出自阴陵县阳亭北的小石穴,向北流入淮河。
汳水:《水经注》记载:汳水出自阴沟,流至浚仪县北,流入睢水。注释说:阴沟,即浪荡渠。也说是汳水接纳了旃然水。(现在的字写作汴。)又说:丹沁的乱流,在武德绝河南,流入荥阳与汳水汇合,所以汳水兼有丹水的称号。河沛水断流后,汳水承袭旃然水向东流。自从王实灌大梁后,水从县南流出,不经过县北,夏天的洪水汹涌,这就是旧渠道的通津,即阴沟。在大梁北边,又称为浚水。所以《陈留风俗传》说浚水经过它的北边。
睢水:《汉书》记载:项羽与汉王在灵壁东边作战,汉军大败,睢水因此断流。
《地理志》记载:睢水首先接纳了陈留县的浪荡渠。
《水经》记载:睢水向东流经睢阳县,又向东流经相县南,经过萧县南,流入淮河。
《水经》又记载:睢水又向东流经睢阳县故城南,积聚而成蓬洪泽。
《九州要记》说:睢阳水在宋城西。
又记载:涣水经过新城南,又东南汇合明沟水。
又记载:传说睢涣之间出产文章,天子的郊庙御服就出自这里。《尚书》所说的就是这种织文。
泗水:《说文》记载:泗水接纳了济水,向东流入淮河。
《礼》记载:曾子对子夏说:‘我和你在洙泗之间侍奉老师,退休后住在西河之上。’
《汉书·地理志》记载:洙泗之水,当地的人们涉渡,小孩子搀扶老人,到了鲁国衰落的时候,洙泗之间,争执不休。
《论衡》记载:儒书说孔子葬在泗水边,泗水因此倒流,这是虚假的。泗水没有意识,天神让它倒流,孔子在世时,为何不尊敬它呢?
《水经注》记载:《地理志》说:泗水出自济阴乘氏县。又说出自卞县北,《经》说北山,这些都是错误的。《山海经》说:‘泗水出自鲁东北。’我以前因公事,沿着徐沇路经过洙泗,因此探寻其源头和流向,水出自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谢息采纳季孙的建议,把孟氏的城邑与晋国交换,迁到了桃墟。杜预说:‘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人称之为陶墟,是舜居住的地方,井叫舜井。’这些都是错误的。墟中有一个漏泽,方圆十五里,泽西边有山,俗称为妫亭山。因为有陶墟舜井的说法,所以又有妫亭的名字。山上有三个石穴,直径三四尺,穴口有通有塞,水有满有漏,一旦漏出,几夜之间湖泊就会干涸。左右居民能预知其将漏,提前用木头堵住穴口,鱼鳖露出水面,不可胜数。从这里连绵的山脉通向山阜,西北四十里左右,山脉的西边,就可以找到泗水的源头了。
《博物志》记载:泗水源头旁边有一座庙,松柏成林,当地人称之为原泉祠,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源头。
《博物志》又记载:汉景帝三年,有白颈乌与黑乌在吕县群斗,白颈乌不胜,掉入泗水中,死去的有几千只。
洙水:《水经》记载:洙水出自泰山盖县临乐山,向西南流至汴县,流入泗水。注释说:洙水向西南流,盗泉水注入其中,泉水出自卞城东北,卞山之阴。《论语撰考》说:‘水名盗泉,孔子不饮。’又注释说:孔子在洙泗之间教书,现在的城北两水之中,就是孔子教书的地方。
《从征记》记载:洙泗两水在鲁城东北十七里交汇,阙里有洙泗墙,南北一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门槛,北门距离洙水一百多步。
沂水:《说文》记载:沂水,出自东海费东,向西流入泗水。又一说出自泰山盖县,青州浸泡的地方。
《水经》记载:沂水,出自泰山盖县艾山。注释说:郑玄说:出自沂山,或说出自临乐山。水有两个源头:南源导流,世人称之为祚泉;北水发源,俗称鱼穷泉,都向东南流,合成一条河流。
《论语》记载:暮春之月,春天的衣服都穿上了,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小孩,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歌后回家。
《西京杂记》记载:鲁人秋胡娶妻三天后外出做官,三年后回家,他的妻子在郊外采桑,秋胡到了不认识她,却喜欢上了她,就送给她一镒金。妻子说:‘我的丈夫外出做官还没回来,到现在已经三年了,今天受辱的事情还是第一次。’她没有理睬。秋胡感到羞愧,回家后问妻子在哪里,母亲说:‘在郊外采桑。’原来就是刚才被他挑逗的那个人。夫妻俩都感到羞愧,于是投沂水而死。
《尸子》记载:韩雉在鲁国见到申羊,有龙在沂水中饮水。韩雉说:‘我听说,遇到虎就搏斗,遇到龙就射它,现在不射,是不遵守我听到的教诲。’于是射杀了龙。
《郡国志》记载:小沂水现在称为长利,堤上有桥,就是张良为黄石公取履的地方。
濰水:《水经注》记载:濰水源头在濰山,许慎、吕忱说:濰水出自箕屋山。
《淮南子》记载:濰水出自覆舟山。大概因为广异而得名。
《史记》记载:韩信与楚将龙且在濰水两边布阵。在这里,韩信在夜间命令士兵用万多个布袋装沙,堵住濰水,然后指挥军队攻击龙且,假装撤退,龙且追击,韩信决开濰水,水势汹涌,龙且的军队有一半不能过河,于是韩信斩杀了龙且。
汶水:《说文》记载:汶水,出自琅琊泰山朱虚,向东流入濰。又一说出自泰山莱芜,向西南流入济。
《从征记》说:汶水,源自莱芜县西南,向西南流淌,又说它流入莱芜谷,沿途连绵的山有数百里,水色深黑,多石头,山谷中生长着草药,松柏茂盛,树林茂密,山崖和峭壁相望。有的地方山势陡峭,有的地方岩石回环,绝壁深谷,清风吹拂,树木摇曳,山谷中回响着声音。山陵高耸,山谷深邃,让人心生畏惧,危险的山溪和险峻的小路,行人都感到艰难。走出山谷十多里,又有另一个山谷,位于一座孤山下,谷中有清澈的泉水,泉水上方数丈处有两个石洞,洞口足以让人并行。进入洞中一丈多,高度九尺多,宽度四到五丈,据说这是古人居住在山中的地方,烧火的痕迹和烟熏的痕迹依然存在。谷中的树木茂密,很少有行人能到达。还有一些山田,灌溉的痕迹仍然可见。走出山谷后是一片平坦的丘陵,面朝山,靠近水,当地人都用来种植小麦,说这座山不适合种植黍米,而适合种植小麦,齐地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是这样种植的。
《诗经》说:汶水波涛汹涌,行人众多。
《周礼考工记》说:貉越过汶水就会死去,这是地气的原因。
《论语·雍也》说:季氏让闵子骞担任费地的官员。闵子骞说:‘请替我婉言拒绝!如果有人再来找我,我必定会住在汶水边上。’
《传》说:齐国人归还了我们的汶阳田地。
《水经》记载:沭水,源自琅琊东莞县西北的山,向东南流经东海厚丘县。梁天监二年三月,当地人张高等五百多人一起开凿这条溪流,引水灌溉水田二百多顷。当地人称之为红花水,向东流入泗州涟水界。
《水经》记载:淄水,源自泰山莱芜县的原山。注释说:世人称之为原泉。
《淮南子》说:淄水和渑水汇合,易牙尝过后就能知道。淄水和渑水是齐国的两条河流。
《新序》说:齐国有个田巴先生,内心修行有素,外表智慧明敏,齐国的国君听说他很有才德,就聘请他来询问国政。田巴回答说:‘国政的关键在于端正自身,端正自身的基础在于群臣。大王召见我,我将改变过去的做法,准备进入公门,先问我的妻子:‘怎么样?’妻子认为我很好。我将出门时,询问随从,随从害怕我,也认为我很好。等到我来到淄水边照见自己的倒影,才知道自己的丑陋。现在齐国的臣子们阿谀奉承大王,不仅仅是两个人,如果大王能像在淄水边看到自己的丑恶并能够改正,那么齐国就能治理好了。’
《水经注》记载:渑水,源自营丘城东,世人称之为汉凑水,流入时水。
《传》说:有酒如同渑水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八-注解
河南诸水:指河南省内的一系列河流,反映了河南省丰富的水资源和地理环境。
孝水: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孝水因传说中与孝道有关而得名,是古代人们对孝道文化的体现。
王雩琈之玉:古代珍贵的玉石,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俞随之水:古代河流名,出自《山海经》,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自然环境的描述。
穀:古代地名,穀水是古代的一条河流。
潘岳:晋代文学家,其作品《西征赋》中提到孝水,体现了对孝道文化的推崇。
橐水:古代河流名,又称鲁水,对当地百姓生活有重要影响。
利人渠:因对百姓有益而得名的渠道,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
涑水:古代河流名,亦名襄水,反映了古代地理命名的不确定性。
水虎:古代传说中的水生物,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和神话化。
菊花源:古代地名,以菊花著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谷:古代地名,指菊花源所在的地区。
晋阳处父:古代人物,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历史。
楚子上:古代人物,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历史。
滍水:古代河流名,出自《水经》,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的描述。
昆阳县:古代地名,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历史。
澧水:古代河流名,出自《说文》,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的描述。
六足鱼:古代传说中的鱼类,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和神话化。
汝水:古代河流名,出自《说文》,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的描述。
猛山:古代地名,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源头的描述。
汝坟:古代地名,反映了古代文化和地理知识。
颍水:古代河流名,出自《说文》,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的描述。
颍川:古代地名,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流域的描述。
灌夫:古代人物,反映了古代文化和地理知识。
郑人:古代人物,反映了古代文化和地理知识。
卞随:古代人物,反映了古代文化和地理知识。
丹水:古代河流名,出自《汉书》,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的描述。
丹鱼:古代传说中的鱼类,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和神话化。
白水:古代河流名,出自《水经》,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的描述。
灌水:古代河流名,出自《水经注》,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的描述。
潧水:古代河流名,出自《说文》,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的描述。
溱洧:古代河流名,出自《诗经》,反映了古代文化和地理知识。
京水:古代河流名,出自《水经注》,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的描述。
索水:古代河流名,出自《水经注》,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的描述。
濮水: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县的一条河流。
瓠子河:古代河流名,出自《水经》,反映了古代地理知识和对河流的描述。
晋平公:晋国的一位君主,姓姬名彪,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重要国君。
师涓: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琴师,擅长鼓琴。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乐师,以音乐鉴赏力著称。
师延:商朝末年的一位乐师,与纣王有交往。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政著称。
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灭商建立周朝。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庄子》。
楚王:楚国的君主。
大夫:古代中国官职,指高级官员。
陨石水:因陨石坠落而得名的水域。
漆沟:古代水名,今已不存。
宋:古代国家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吕梁水: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的河流。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豪水:古代水名,今已不存。
汳水:古代水名,今已不存。
睢水:古代水名,流经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泗水:古代水名,流经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
洙水:古代水名,流经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
沂水:古代水名,流经今山东省临沂市一带。
濰水:古代水名,流经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带。
汶水:汶水是山东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莱芜县西南,流经莱芜谷,最终汇入黄河。在古代文献中,汶水常被用来象征险峻的地形和艰难的旅途。
莱芜县:莱芜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历史悠久,是古代齐国的地盘,以产铁闻名。
莱芜谷:莱芜谷是汶水流域的一个山谷,山谷风景秀丽,历史悠久。
松柏:松柏是常绿乔木,象征着坚韧和长寿,常用于园林和宗教场所。
林灌绵濛:形容树木茂密,景色朦胧。
陵高谷深:形容山陵高耸,山谷深邃。
惴栗之惧:惴栗,恐惧不安的样子。
危溪险径:形容危险的溪流和险峻的小路。
悬束之艰:形容悬挂在峭壁上的艰难。
别谷:指与主谷不同的山谷。
孤山:孤立的山峰。
清泉:清澈的泉水。
石穴:山中的石洞。
薪爨烟黝:薪,柴火;爨,烧火;烟黝,烟熏黑。指过去的居民在这里生火做饭,留下的痕迹。
山田:山中的田地。
灌之踪:灌溉的痕迹。
平丘:平坦的山丘。
土人:当地的居民。
种麦:种植小麦。
齐人:齐国的居民,齐是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地区。
汶水汤汤:形容汶水水流湍急。
行人彭彭:行人众多。
貉逾汶则死:貉,一种动物;逾,越过;汶,汶水。指貉越过汶水就会死亡,说明汶水对某些动物有致命的影响。
地气然也:地气,土地的气候;然,如此。指这是土地气候使然。
季氏:季氏,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贵族家族。
闵子骞:闵子骞,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贤人。
费宰:费宰,费地的行政长官。
汶上:汶水之上,指汶水流域。
齐人归我汶阳之田:齐国人归还了汶阳的田地,汶阳是齐国的地名。
沭水:沭水是山东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琅琊东莞县,流经东海厚丘县,最终汇入黄海。
红花水:沭水的一个俗称。
泗州涟水界:泗州和涟水是古代的两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淄水:淄水是山东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泰山莱芜县原山,流经原泉,最终汇入黄河。
原泉:原泉是淄水的源头。
淄渑之水合:淄水和渑水汇合。
易牙:春秋时期齐国的名厨。
田巴先生:田巴,春秋时期齐国的贤人。
改制前饰:改变自己的装饰。
公门:官府。
臣妾:古代对女性的称呼。
美:美好。
从者:随从的人。
临淄水:临淄水,指淄水。
观影:照影。
汉凑水:汉凑水,即渑水的一个别称。
时水:时水,指流经营丘城东的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八-评注
《从征记》所述汶水,描绘了一幅莱芜县西南部山水的壮丽画卷。汶水之出,如同自然界的生命之源,自西南流向东北,沿途夹山带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水黑,多行石,涧中出草药’一句,不仅描绘了水的颜色和质地,还透露出汶水流域的生态环境丰富,草药的出产,暗示了这一带的药用植物资源。‘饶松柏,林灌绵濛,崖壁相望’则将视野拉远,展现出一片茂密的森林,松柏的苍翠与林灌的绵延相映成趣,崖壁间的景色更是相得益彰。‘或倾岑岨径,或回岩绝谷’描绘了山势的险峻与变化,‘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则通过声音的描绘,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陵高谷深,兼惴栗之惧,危溪险径,有悬束之艰’表现了行走在这片山水之间的艰难与惊险,同时也突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未出谷十馀里,有别谷,在孤山下’描述了汶水流域内的另一片山谷,‘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描绘了泉水的清澈与石穴的神秘。‘入穴丈馀,高九尺馀,广四五丈’则展现了石穴的宽敞,‘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黝犹存’透露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过的痕迹,‘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矣至’则表现了这片山谷的幽深与少有人至。‘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描绘了山谷中的农业活动,‘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则展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农业生产。
《诗》中的‘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通过‘汤汤’和‘彭彭’两个叠词,形象地描绘了汶水的波涛汹涌与行人的众多,营造出一种生动的场景。‘《周礼考工记》曰:貉逾汶则死,地气然也’则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解释了貉不能逾越汶水的原因,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认识。
《论语·雍也》中闵子骞的言论,‘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表达了他对汶水的喜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对山水之美的追求。
《传》中‘齐人归我汶阳之田’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分配的问题,以及齐人对汶阳之田的所有权认同。
《水经》中对沭水和淄水的描述,分别从水源、流经地区和水利灌溉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成就和对水资源的管理。
《淮南子》中‘淄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的故事,不仅体现了易牙的烹饪技艺,也反映了古代对食物和味道的极致追求。
《新序》中田巴的言论,‘政在正身,正身之本,在于群臣’提出了治国理政的观点,‘大王召臣,臣改制前饰,将造公门,问於臣妾曰:’奚若?’妾爱臣曰:美。将出门,问从者,从者畏臣曰:美。及临淄水而观影,然后自知丑恶也’通过对比,强调了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重要性。
《水经注》中对渑水的描述,‘出营丘城东,世谓之汉凑水,入于时水’则是对渑水地理位置和名称的说明。‘有酒如渑’的记载,则是对渑水水质的一种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美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