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五-原文
○海
《释名》曰:海,晦也。注引秽浊,其水黑而晦也。(《广雅》同。)
《说文》曰:海,天池也。
《书》曰:江汉朝宗于海。
《礼记》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又曰: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
《礼斗威仪》曰:君乘土而王则海夷。(宋均注曰:海夷,不扬波。)
《论语》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公羊传》曰:河海润千里。(河海出云及千里。)
《春秋感精符》曰:后妃恣则泽为海。
《春秋考异邮》曰:黄星骋,海水跃。宋均曰:黄星,土精,土安静,跃则失常。
《史记》曰:天不足西北,星辰西北移,地不足东南,以海为池。
《汉书》曰:霍去病击匈奴,封狼居胥山,登临瀚海。(如淳注曰:北海也。)
谢承《后汉书》曰:汝南陈茂,尝为交阯别驾,旧刺史行部,不渡涨海,刺史周敞涉海遇风,船欲覆没,茂拔剑诃骂水神,风即止息。
《晋书》曰:鲍靓为南海守,尝行部入海遇风,饥甚,聚白石煮食之以济。
又曰:李涓,辽东人,祖敏,汉河内太守,去还乡。辽东太守公孙度欲强用之,敏乘轻舟浮海,莫知所终。
王隐《晋书》曰:慕容晃上言曰:’臣躬征平郭远,假陛下天地之威,将士竭命,精诚感灵,海为结冰,凌行三百馀里,臣自立国,及问诸故老,初无海水冰冻之岁。’
《韩诗》曰:成王时,越裳氏重三译而朝,曰:’天之不逆风不疾雨,海之不波溢三年矣,中国必有圣人。’
《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
《列子》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万亿里,有大壑无底之谷,名曰归塘。(张堪注曰:《庄子》云尾闾也。)
《庄子》曰:东海之鳖谓坎井之蛙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涯不加损。夫不为倾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乐也。
又曰: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厚,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一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又曰:肩吾曰: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使蛟负山也。
又曰: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动。
又曰:周顾视车辙有鲋鱼焉。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活我哉!’
又曰:北溟有鱼,其名曰鲲,化为鸟,其名曰鹏,将徙于南溟,水击三千里。
又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渚涯之间,不辨牛马,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向若而叹。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司马彪曰:尾闾,水之从海外出者也。)’
《文子》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海以象其大,注下以成其广。
《淮南子》曰:彗星坠而渤海决。
又曰:海不让水,积小以成其大。
又曰:庶女告天,(庶女,少寡无子养姑者也。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而杀母,以诬告寡妇,妇不能自解,故告天也。)雷霆下击景公台陨,(景公,齐景公也。雷击景公台,陨坏之也。)校体折伤,(景公为雷霆所伤折。)海水大出。
又曰: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孟子》曰: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抱朴子》曰:大厦既燔,而运水于沧海,此无及也。
《说苑》曰: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告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进谏曰:’君乐治海,不乐治国,彼若有治国者,君安得乐此海乎?’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之。
《法言》曰: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
《山海经》曰:大荒中有山,名曰天台,海水入焉。
又曰:桂林八树,在贲海东。(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贲隅,今番隅也。)
又曰:发鸠之山有鸟,名曰精卫。炎帝之女,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是故精卫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
周景式《孝子传》曰:管宁避地辽东,遇风船人危惧,皆叩头悔过,宁思惟愆咎,念常如厕不冠而已,向天叩头,风亦寻静。
《神仙传》曰:麻姑谓王方平曰:’自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乃浅于往者略半也,岂复将为陵陆乎?’
皇甫谧《高士传》曰:姜肱,字伯淮,十辟公府,九举有道,皆不就。灵帝时,曹节白帝特征肱,隐身遁命,浮桴于海,名盖天下。
《幽明录》曰:海中有金台山,高百丈,结构巧丽,穷尽神工,横光岩渚,竦曜星门。台内有金机,雕文备制。
《十洲记》曰:扶桑在碧海之中,北面一万里有大帝宫,太真东王公所治处。山外别有员海绕山,员海水色正黑,谓之溟海,无风而洪波百丈,惟飞仙能到其处。
《玄中记》曰: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沃焦焉,水灌而不已。沃焦者,山名也,在海东三万里。
《博物志》曰: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居海渚,年年八月有浮查去来,往反不失期,此人乃立屋于查上,赍粮乘查去,忽不觉尽昼夜,奄至一处,有城郭屋舍,望见室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惊问此人何由至此。此人即问此为何处,答曰:’君可诣蜀问严君平。’此人还问君平,曰:’某月有客星犯斗牛。’即此人到天河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慕容晃将乘海讨其弟仁,袭其不意,群臣以凌道危阻,宜从陆地。晃曰:’旧海不凌,自仁反已来,三冻皆成,昔光武合滹沱之冰以济大业,天其或者欲乘此而克之乎!吾计决矣,沮谋者斩。’二月晃亲率三军擒仁赐死。
东方朔《十洲记》曰:神洲,东海中,地方五百里,上有不死草生琼田中,草似菰苗,人已死者,以草覆之皆活。
又曰:扶桑在碧海中,树长数千尺,一千馀围,两两同根,更相依倚,是以名扶桑。
《关令内传》曰:天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里,地亦如之,各以四海为脉。
○江
《释名》曰:江,公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说文》曰: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
又曰:江至会稽郡为浙江。
《尚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毛诗》曰:江有沱。江有汜。
又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春秋元命苞》曰:牛女为江湖,江湖者,所以开神润化,故其气湍急。
《家语》曰:楚昭王渡江,江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使之鲁问孔子,孔子曰:’此萍实也,可剖而食之,吉祥,唯霸者能获之。’使返,王遽食之,甚美。
谢承《后汉书》曰:吴郡沈丰为郡主簿,太守第五伦,母老不能之官,伦每至腊节,常感恋垂泣,遣丰迎母广陵,母见大江,畏水不敢渡,丰祭神,令子孙对母饮酒,因醉卧便渡。
又曰:吴郡王闳渡钱塘江遭风,船欲覆,闳拔剑斫水,骂伍子胥,风息得济。
《续汉书》曰:张禹拜扬州刺史,当过江行部中,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禹厉声言:’子胥如其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遂鼓而过。
《魏志》曰:文帝伐吴,至长江而叹曰:’天固以限南北也。’
《晋书》曰:祖逖渡江,中流誓曰:’逖不静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又曰:吴猛年四十,邑人丁义始授神方,因还豫章,江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
又曰:王濬有奇略,武帝谋伐吴,诏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
又曰:陶侃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参佐以戏废事者,乃取其蒲博之具,悉投于江。
《庄子》曰:鱼相忘于江湖。
《孙卿子》曰: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昔者,江出于汶山,其始由源,可以滥觞,及至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风,不可涉,非惟下流大耶?今汝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汝乎?’
《三十国春秋》曰:刘裕次山阳,闻何无忌败绩,卷甲兼行,将济江而风急,众咸难之,裕曰:’若有天命,风当自息;如其天不助,舟覆溺何足怪。’即命登舟,舟移而风止。
董览《吴地记》曰:夫差立,子胥以忠谏见亡,遂赐死,浮尸于江,夫差悔焉,与群臣于江设祭。
《列仙传》曰:江妃二女,游于江滨,逢郑交甫,遂解珮与之,交甫受佩而去,数十步,怀中无佩,女亦不见。
《列女传》曰:楚昭王贞姜者,昭王夫人,齐女也。昭王出游,留夫人渐台,江水大至,遣使者迎夫人,忘持符。夫人曰:’王与宫人约,召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行。’于是使者返取符,未还,台已坏,沉水而死。
又曰:广汉姜诗妻,事姑至孝。姑好饮江水,水去家七里,妻常鸡鸣溯流而汲,值风雪,不时得水,诗责遣之,妻寄食邻家,纺绩以市珍味,使邻母遗姑,诗闻追还,舍侧忽有涌泉出,味如江水。(《华阳国志》又载。)
《论衡》曰:儒书言伍子胥恨吴王,驱水为涛而溺杀。今会稽、钱塘、丹徒江皆立子胥祠,欲止其涛也。
袁山松《宜都记》曰:对西陵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人自山南上至顶,俯临大江如萦带,视舟船如凫雁。
又曰:大江清浊分流,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浅处多五色石。
《新序》曰:禹南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人失色,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死生命也!’龙弭耳而逃。
《吴录》曰:步骘表言,北降人说北多作布囊,欲以盛沙塞大江。吴主曰:’此曹必不敢来,若不如孤言,当以牛千头为君作主人。’后见吕岱,说骘言北欲以囊塞江,辄失笑曰:’此江自开辟以来,宁可以囊塞乎?’
《水经注》曰:昔吴郡太守张公直,自九江守征还,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女戏庙像,其妻夜梦神人致聘,觉言于夫,至明恐怖,遽发船引中流而不行。妻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进。寻公直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于当世也!’复下己女於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傍有一吏立曰:’吾庐君主簿,敬君之义,悉还二女。’
《风俗通》曰:江,贡也。所出珍物,可贡献也。
《荆州记》云:江出岷山,其源若瓮口,可以滥觞,在益州建宁漏江县,潜行地底数里至楚都,遂广十里。
《傅子》曰:
江海所以能百谷王者,
以其不逆之;
苟有所逆,
众流不至多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五-译文
《释名》说:海,就是暗淡。注释中提到它含有污浊,水色黑且暗淡。(《广雅》也有相同的说法。)
《说文》说:海,是天池。
《书》说:长江和汉江的水最终汇入大海。
《礼记》说:古代的三位帝王祭祀河流时,都是先祭河然后祭海。
又提到:在祭坛的东侧有洗涤的地方,那里的水在洗涤地的东侧,这是对天地左侧大海的祭祀。
《礼斗威仪》说:如果君主乘土而王,那么大海就会平静。(宋均注释说:海平静,不波涛。)
《论语》中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行不通,就乘坐小船在海上漂流。
《公羊传》说:河海滋润千里。(河海出云,及千里。)
《春秋感精符》说:如果后妃放纵,那么泽地就会变成海。
《春秋考异邮》说:黄星出现,海水就会波涛汹涌。宋均注释说:黄星是土星,土星安静,波涛汹涌就是失常。
《史记》说:天在西北方向不足,星辰向西北移动;地在东南方向不足,就以海为池。
《汉书》说:霍去病攻打匈奴,封狼居胥山,登上瀚海。(如淳注释说:瀚海就是北海。)
谢承《后汉书》说:汝南的陈茂,曾经担任交阯的别驾,以前的刺史巡视辖区时,不渡过涨海。刺史周敞渡海时遇到风暴,船要翻了,陈茂拔剑怒骂水神,风就停了。
《晋书》说:鲍靓担任南海太守,曾经巡视辖区进入海中遇到风暴,非常饥饿,聚集白石煮食来维持生命。
又提到:李涓,辽东人,他的祖父李敏,是汉代的河内太守,李敏退休回乡。辽东太守公孙度想要强留他,李敏乘坐轻舟渡海,不知最终去向。
王隐《晋书》说:慕容晃上奏说:’我亲自征讨平定郭远,借助陛下天地的威严,将士们竭尽全力,精诚所至,海结冰,冰层延伸三百多里,我建立国家,询问老人们,以前从未有过海水结冰的年份。’
《韩诗》说:成王时期,越裳氏经过三次翻译才朝见,说:’天不违背风向不急雨,海不波涛溢出三年了,中国必定有圣人。’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
《列子》说:渤海的东边,不知道有几万亿里,有一个无底的大沟壑,名叫归塘。(张堪注释说:《庄子》中称之为尾闾。)
《庄子》说:东海的鳖对井底的青蛙说:’海的千里之远,不足以形容它的广阔;千仞之高,不足以探究它的深度。大禹时期,十年九涝而水并不增加;汤时期,八年七旱而海岸并不减少。它不因为倾倒而久远推移,不因为多少而进退,这也是东海的快乐所在。’
又提到:南海的帝是儵,北海的帝是忽,中央的帝是浑沌,儵和忽时常在浑沌的地方相遇,浑沌对他们非常厚待,儵和忽商量如何报答浑沌的恩德。说:’人都有七窍以视听饮食呼吸,这个浑沌却一个窍也没有,我们试着挖开它。’一天挖一个窍,七天浑沌就死了。
又提到:肩吾说:治理天下就像涉海开河,让蛟龙背山。
又提到:海水三年一周流,波浪相撞击,所以地面会震动。
又提到:周顾视车辙中有鱼,说:’我是东海的波臣,你难道有斗升之水让我活过来吗!’
又提到:北溟有鱼,名叫鲲,化为鸟,名叫鹏,将要飞往南溟,翅膀击水三千里的距离。
又提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边的浅滩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河伯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之美都在自己这里,顺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向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向着北海若叹息。北海若说:’井底的青蛙无法与海交谈,因为它被狭小的居住地所限制;夏天的虫子无法与冰交谈,因为它被季节所束缚;乡曲之士无法与道交谈,因为它被教育所束缚。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万川归之,不知何时停止而不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停止而不空。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这就是它超过江河的流量,无法计量。'(司马彪说:尾闾,是水从海外流出的地方。)
《文子》说:古代善于做君主的人,效法海的大,注下以成其广。
《淮南子》说:彗星坠落,渤海决口。
又提到:海不拒绝水,积小以成其大。
又提到:庶女告天,(庶女,是指那些少寡无子养姑的女子。婆婆没有儿子但有女儿,女儿贪图母亲的财产而杀害母亲,因此告天。)雷霆击中景公台,台子倒塌,景公受伤,海水大举。
又提到:船在江海中,不会因为没有人乘坐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会因为没有人知道而停止。
《孟子》说:看过大海的人难以再被其他水所吸引,游过圣人之门的人难以再被其他话所吸引。
《抱朴子》说:大厦已经焚毁,而把水运到沧海,这也无济于事。
《说苑》说:齐景公在海上游玩,非常喜欢,六个月不回家。告诉身边的人说:’有敢先提回家的,我绝不宽恕。’颜烛进谏说:’君喜欢治理海洋,不喜欢治理国家,如果有人治理国家,君又怎能喜欢这海洋呢?’于是他回去了。半路上,听说国人谋划不让他回来。
《法言》说:百川学习海而到达海,丘陵学习山而不到达山。
《山海经》说:大荒中有山,名叫天台,海水流入其中。
又提到:桂林八树,在贲海东。(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贲隅,现在的番隅。)
又提到:发鸠之山有鸟,名叫精卫。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游玩时溺水而亡,因此精卫经常取西山之木石来填平东海。
周景式《孝子传》说:管宁避难到辽东,遇到风暴,船上的乘客都害怕,都跪下悔过,管宁思考自己的过错,想到只是常常不戴帽子上厕所,就向天跪拜,风也渐渐平静。
《神仙传》说:麻姑对王方平说:’自从上次接待以来,看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这次到蓬莱,水比以前浅了大约一半,难道还会再次变为陆地吗?’
皇甫谧《高士传》说:姜肱,字伯淮,十次被公府征召,九次被推举为有道之士,都不接受。灵帝时期,曹节白帝特别征召姜肱,他隐身逃命,乘木筏在海中漂流,名声传遍天下。
《幽明录》说:海中有金台山,高百丈,结构巧妙华丽,极尽神工,横光岩渚,竦曜星门。台内有金机,雕刻精美。
《十洲记》说:扶桑在碧海之中,向北一万里有大帝宫,太真东王公治理的地方。山外别有员海环绕山,员海的水色正黑,称为溟海,无风而波涛汹涌,只有飞仙才能到达那里。
《玄中记》说:天下最强大的地方,是东海的沃焦山,水灌而不停。沃焦山,是一座山,位于海东三万里。
《博物志》说:过去有说法认为银河与大海相通,近代有居住在海边的人,每年八月都有漂浮的木筏来去,往返从不失期,这个人就在木筏上建了房子,带着粮食乘坐木筏离开,不知不觉过了昼夜,突然到了一个地方,有城墙和房屋,看到屋子里有很多织布的妇女,看到一个男子牵着牛在岸边饮水,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会在这里。这个人就问这是哪里,回答说:‘你可以去蜀地找严君平。’这个人回来问严君平,严君平说:‘某个月有客星侵犯斗牛星。’这就是这个人到达银河的时候。
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说:慕容晃准备乘船去攻打他的弟弟慕容仁,想给他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大臣们认为海路危险阻隔,应该走陆路。慕容晃说:‘以前海路没有被阻断,自从慕容仁反叛以来,三次都结了冰,以前光武帝利用滹沱河的冰来成就大业,难道天意是要我们趁着这个机会取胜吗!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阻挠的人要被斩首。’二月,慕容晃亲自率领三军擒获慕容仁并将其处死。
东方朔的《十洲记》说:神洲位于东海中,方圆五百里,上面生长着不死草,这些草生长在琼田中,草的样子像茭白苗,人死后用草覆盖就会复活。
又记载:扶桑树生长在碧海中,树干长数千尺,树围一千多围,两棵树同根生长,相互依靠,因此得名扶桑。
《关令内传》说:天空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里,地面也是如此,都以四海为脉络。
《释名》说:江,是公的意思,小河流入其中,是大家共有的。
《说文》说:江,水源出蜀地湔氐的岷山之外。
又记载:江流到会稽郡就是浙江。
《尚书》说:岷山导引江水,向东分流为沱水。
《毛诗》说:江有沱。江有汜。
又记载:滔滔江汉,是南方的界限。
《春秋元命苞》说:牛郎织女成为江和湖,江和湖,是用来开启神灵和润泽万物的,所以它们的气息急流。
《家语》说:楚昭王渡江时,江中有一物大如斗,圆形且红色,直接撞击王船,船夫拿起来,昭王非常惊讶,派人去鲁国问孔子,孔子说:‘这是萍实,可以切开食用,是吉祥的,只有霸主才能得到它。’派人回来后,昭王立刻吃了,味道非常美味。
谢承的《后汉书》说:吴郡的沈丰担任郡主簿,太守第五伦的母亲年纪大了不能去官府,伦每到腊节,常常感到思念流泪,派丰去广陵接母亲,母亲看到大江,害怕水不敢渡,丰祭祀神灵,让子孙对着母亲喝酒,趁着酒醉便渡过了江。
又记载:吴郡的王闳渡钱塘江时遇到风,船要翻了,闳拔剑砍水,诅咒伍子胥,风停了,船得以渡过。
《续汉书》说:张禹担任扬州刺史,当经过江上行省时,当地人都说江中有伍子胥的神灵,难以渡过,禹大声说:‘如果伍子胥有灵,知道我的志向是审理冤案,怎么会危害我呢?’于是鼓起勇气渡过了江。
《魏志》说:文帝攻打吴国,到了长江边感叹说:‘天意就是用长江来限制南北。’
《晋书》说:祖逖渡江,在中流发誓说:‘祖逖如果不平定中原就再次渡江,就像大江一样。’
又记载:吴猛四十岁时,同乡丁义开始教他神方,因为要返回豫章,江水非常急流,吴猛不借助船只,用白羽扇划水而过。
又记载:王濬有奇谋,武帝计划攻打吴国,下诏让王濬在蜀地造船,木材漂流而下,遮蔽了江面。
又记载:陶侃对人说:‘大禹是圣人,都珍惜每一寸光阴,至于普通人,更应该珍惜每一分光阴。’对于那些用游戏废事的人,他就拿他们的蒲博之具,全部扔进江里。
《庄子》说:鱼在江湖中互相忘记。
《孙卿子》说:子路穿着华丽的衣服去见孔子。孔子说:‘由,你穿得这么华丽是为了什么?以前,江水从汶山流出,它的源头可以容纳小船,到了江的渡口,不乘坐方舟不避开风,不能渡过,不仅仅是下游水流大啊?现在你衣服华丽,脸色红润,天下还有谁会愿意劝你呢?’
《三十国春秋》说:刘裕驻扎在山阳,听说何无忌战败,收拾行装,准备渡江,但是风很急,大家都认为很难,刘裕说:‘如果有天命,风就会停止;如果天不帮助,船翻了溺水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于是命令上船,船一动风就停了。
董览的《吴地记》说:夫差即位后,伍子胥因为忠诚进谏而被杀,于是被赐死,尸体浮在江上,夫差后悔了,和群臣在江边设祭。
《列仙传》说:江妃二女在江边游玩,遇到郑交甫,于是解下玉佩给他,郑交甫接过玉佩离开,走了几十步,怀里没有玉佩,女子也不见了。
《列女传》说:楚昭王的夫人贞姜,是齐国人。昭王出游时,留下夫人住在渐台,江水突然涨大,派人去接夫人,使者忘了带符节。夫人说:‘王和宫人约定,召唤必须要有符节,现在使者不带符节,我都不敢去。’于是使者返回取符节,还没回来,台子已经坏了,夫人沉入水中而死。
又记载:广汉的姜诗的妻子,对婆婆非常孝顺。婆婆喜欢喝江水,江水离家七里,妻子每天鸡鸣时分逆流而上取水,遇到风雪,不能及时取到水,姜诗责备她,妻子寄食在邻家,纺纱织布换钱买来美味食物,让邻居的母亲带给婆婆,姜诗听说后追赶回来,妻子旁边忽然有泉水涌出,味道就像江水。(《华阳国志》也有记载。)
《论衡》说:儒家经典中说伍子胥怨恨吴王,驱使水波形成巨浪而淹死吴王。现在会稽、钱塘、丹徒的江边都立有伍子胥的祠堂,想要阻止波浪。
袁山松的《宜都记》说:面对西陵南岸有一座山,山峰孤高秀美,人从山南上到山顶,俯瞰大江就像缠绕的带子,看船就像鸭子。
又记载:大江的清水和浊水分流,水深十丈可见底,看鱼游动就像在空中,浅水处有很多五彩的石头。
《新序》说:大禹南渡江时,黄龙背着他渡江,船上的乘客都吓得脸色苍白,大禹仰望天空叹息说:‘我受命于天,生死都是命啊!’龙低下耳朵逃走了。
《吴录》说:步骘上表说,北方降人说北方很多人制作布袋,想要用布袋装沙子堵住大江。吴主说:‘这些人一定不敢来,如果他们不来,我就用一千头牛来迎接你。’后来见到吕岱,说骘说北方想要用布袋堵江,就笑着说:‘这条江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怎么可能用布袋堵住呢?’
《水经注》说:以前吴郡太守张公直,从九江守征还,路过庐山,他的子女观看女娲祠的庙像,他的妻子夜里梦见神人求婚,醒来告诉丈夫,第二天非常害怕,立刻开船进入江中却不前进。妻子说:‘爱一个女儿却让全家受祸。’公直不忍,于是让妻子将女儿投入江中。妻子在水上铺开席子,用已故哥哥的女儿代替,而船得以前进。不久公直知道是哥哥的女儿,愤怒地对妻子说:‘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又将自己的女儿投入水中,准备渡江,远远地看到两个女儿在岸边,旁边站着一个官吏说:‘我是庐君主簿,敬重你的丈夫,把两个女儿都还给你。’
《风俗通》说:江,是贡的意思。江中出产的珍奇物品,可以进贡。
《荆州记》说:江从岷山流出,源头像瓶口,可以容纳小船,在益州建宁漏江县,潜行地底数里到达楚都,然后江面拓宽到十里。
《傅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不抗拒(水流);如果它有所抗拒,那么众多的河流就不会汇聚到这里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五-注解
晦:指昏暗,不明亮。在这里指海水因为含有杂质而显得黑暗。
秽浊:指污秽和浑浊,形容海水不纯净。
天池:指天上的池塘,这里比喻海如同天上的池子。
江汉朝宗于海:指长江和汉江的水流最终汇入大海,比喻河流最终归于一处。
三王:指古代的三个帝王,这里泛指古代的帝王。
河:指黄河,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海:指大海,与上文中的“河”相对。
阼:古代堂屋的东边,是举行祭祀的地方。
洗:古代祭祀时用来洗涤身体的容器。
君乘土而王则海夷:指如果君主能够顺应天地之道,那么大海就不会波涛汹涌。
桴:一种小船,这里指乘船航海。
河海润千里:指河流和海洋滋润千里之地,形容其广阔无边。
后妃恣则泽为海:指如果后妃行为放纵,那么恩泽就会像海一样广阔。
黄星:指一种天体现象,这里指黄道星。
星辰西北移:指星辰向西北方向移动,是古代天文现象的描述。
地不足东南,以海为池:指东南方向的地势较低,所以用海来作为蓄水池。
瀚海:指广阔的沙漠,这里指北海。
涨海:指广阔的海域。
南海守:指担任南海地区的守卫官。
辽东: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区。
公孙度:古代辽东地区的官员。
郭远:指郭远这个地方,具体位置不详。
归塘:指归塘这个地方,具体位置不详。
坎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七窍:指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喉咙、肛门和尿道,这里指人的感官。
肩吾: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蛟:古代神话中的龙类生物。
鲲鹏:古代神话中的大鸟,能飞越千里。
尾闾: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管着水的出入。
尾闾泄之:指尾闾控制着水的流出。
尾闾,水之从海外出者也:指尾闾是水从海外流出的地方。
象其大,注下以成其广:指效仿大海的广阔,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彗星坠而渤海决:指彗星坠落导致渤海决口。
庶女:指地位低微的女子。
景公:指齐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校体折伤:指身体受到伤害。
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指船在江海中,不会因为没有人乘坐而不浮起来,比喻事物不会因为缺乏人而停止存在。
百川学海而至于海:指百川最终汇入大海,比喻学习要不断积累,最终达到高深境界。
大荒:古代神话中的荒远之地。
天台:古代神话中的山名。
桂林八树:指桂林地区的一种大树,形容其高大。
贲海东:指贲海之东。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以填海为志。
管宁:古代著名的孝子。
王方平: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蓬莱:古代神话中的仙岛。
姜肱:古代传说中的高士。
运水于沧海:指将水运送到大海中。
员海:圆形的海域。
溟海:深不可测的海域。
沃焦:古代神话中的山名,位于东海之东三万里处。
天河:天河是指银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银河是连接天界与人间的桥梁,象征着天地之间的联系。
海通:海通指海洋与外界相通,这里可能指的是海洋与天界的联系。
查:查,古时指一种小船。
蜀:蜀,指蜀汉,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严君平:严君平,古代蜀汉的一位知名人物,这里可能指的是蜀汉的某位官员。
客星:客星,指非本星系的星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客星的出现往往被视为吉凶的预兆。
斗牛:斗牛,指北斗七星和牛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两个星座。
慕容晃:慕容晃,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君主。
仁:仁,慕容晃的弟弟。
滹沱:滹沱,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光武:光武,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神洲:神洲,古代传说中的仙岛。
不死草:不死草,传说中的仙草,能够使人复活。
琼田:琼田,指美玉铺成的田地,这里比喻仙境。
扶桑:扶桑,古代传说中的神树,位于东海之中。
关令内传:关令内传,古代书籍名,记载了古代神话传说。
四海:四海,指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代表天下。
江:江,指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
公:公,古代对江河的一种尊称。
蜀湔氐徼外:蜀湔氐徼外,指蜀地边境之外的地方。
岷山:岷山,位于四川省,是长江的发源地。
浙江:浙江,指钱塘江,是长江的支流。
沱:沱,指沱江,是长江的支流。
汜:汜,指河流的浅滩。
纪:纪,指标志,这里指地理上的分界。
萍实:萍实,一种植物果实,古代认为食用后能够带来吉祥。
吴郡:吴郡,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广陵:广陵,古代县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
钱塘江:钱塘江,位于浙江省,是长江的支流。
伍子胥: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因忠谏被赐死。
扬州:扬州,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江波:江波,指江水波涛。
豫章:豫章,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武帝:武帝,指晋武帝司马炎。
祖逖:祖逖,晋朝名将,曾率军北伐。
江汉:江汉,指长江和汉江,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河流。
白羽扇:白羽扇,古代的一种扇子,常用于挥洒或象征权力。
蒲博之具:蒲博之具,指赌博用的工具。
江湖:江湖,指广阔的江河湖海,常用来比喻江湖世界。
汶山:汶山,即岷山,位于四川省。
渐台:渐台,古代宫殿中的高台。
广汉:广汉,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华阳国志:华阳国志,古代地理志书。
儒书:儒书,指儒家经典。
会稽:会稽,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丹徒:丹徒,古代县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
九江:九江,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庐山:庐山,位于江西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女戏庙:女戏庙,古代祭祀女性的庙宇。
贡:贡,指进贡,献给皇帝的礼物。
建宁漏江县:建宁漏江县,古代县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楚都:楚都,指楚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
傅子:傅子,指傅玄,字休奕,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其著作《傅子》是一部集哲学、政治、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
江海:江海,指长江和海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江海常常被用来比喻广阔的胸怀和包容的精神。
百谷王者:百谷王者,指能够养育众多谷物的地方,这里比喻江海具有汇聚百川的能力,象征着其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不逆:不逆,指不违背,不抗拒。在这里,指的是江海接纳百川时,不拒绝任何水流,无论其大小、方向。
众流:众流,指众多的河流,这里比喻各种不同的力量或元素。
不至多矣:不至多矣,意为不会很多,这里表示如果江海有所抗拒,那么汇聚的河流就会减少,比喻包容性的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五-评注
《傅子》是东汉末年傅玄所著的一部综合性著作,其中这句话‘江海所以能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苟有所逆,众流不至多矣’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江海所以能百谷王者’这句话,将江海比喻为百谷之王,这里的‘百谷’指的是众多河流的源头,而‘王者’则赋予了江海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比喻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用以强调江海的重要性和其汇聚百川的伟大。
‘以其不逆之’中的‘不逆’指的是江海顺应自然,不违背河流的流向。这里的‘逆’可以理解为阻碍、抗拒,江海之所以能够汇聚百川,正是因为它不抗拒、不阻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苟有所逆,众流不至多矣’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江海汇聚百川的条件。‘苟’字在这里表示假设,‘有所逆’则意味着江海如果有所抗拒,那么众多的河流就不会汇聚到江海之中。这既是对前一句的补充,也是对江海汇聚百川条件的具体说明。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在古代,人们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这些规律,而不是去违背它们。江海汇聚百川的比喻,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
此外,这句话还蕴含了领导者的智慧。在古代,领导者往往被视为国家的‘江海’,他们需要具备包容、顺应的品质,才能汇聚各种人才和资源,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这句话对于古代领导者来说,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这句话‘江海所以能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苟有所逆,众流不至多矣’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领导者的智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