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九-原文
○河北诸水
淇水
《说水》曰:淇水,出河内共北山,东入海。
《诗》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又曰: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又曰: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又曰:籊々竹竿,以钓于淇。淇水悠悠,桧楫松舟。
《韩子》曰:昔纣为甲卒百万,左饮马于淇,右饮马于洹,洹水竭,淇水不流,武王甲卒三千破之。
《隋图经》曰:清淇西自魏郡朝歌县界入,分为二派,一在郡东,一在郡西,俱南流入河。郦道元注《水经》云:’淇水南与清水合而入白沟。’石会、宿胥皆渎之名。淇又一名王莽河,王莽时所穿也。
《冀州图经》曰:河水西从河内郡界入,至黎阳而东,北至临河,西至王莽河出焉。又东经澶渊东入武阳,河南即东郡界是。
《水经》曰: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注曰:《山海经》曰:淇水出沮如山,水出其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积隍涧,倾澜莽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气,暖若雾合。
又曰: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云:’菉,王刍也;竹,编竹也’。汉武帝塞决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馀万以输军资,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惟王刍褊草不异。
黄花水
《隋图经》曰:黄花水,出隆虑县西北崖上,高十七里,去地七里,悬水东南注壑岩下,状若鸡翅,俗谓之鸡翅水,盖天台、赤城之流也。至谷潜入地下十里复出,名曰柳水者,是黄花水重发源也。其谷号为黄花谷,内有仙母冢,谷西有洞穴,谓之圣人窟。
洹水
《隋图经》曰:洹水,出隆虑县西北,俗谓安阳河,即声伯梦涉之所,源出林虑山东平地。
清水
《水经》曰: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注曰: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以成川,南流西南屈曲,瀑布垂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声震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下见底。其水历涧流飞,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
滏水
《水经注》曰:滏水,发源出石鼓山南,岩下泉奋涌,若釜水之汤矣。其水冬温夏冷。崖山有魏世所立铭,水上有祠,能兴云雨。滏水又东流注于漳,又谓之合河。
《浮图澄别传》曰:石虎时,自正月不雨,澄诣滏口祠,稽首曝露,即日二白龙降于祠下,於是雨遍千里也。
《山海经》曰:神国之山,滏水出焉,东流注于欧水。郭璞注曰:金滏水,在临水县西釜山,经邺西北至列人县入于漳,其水热。
漳水
《说文》曰:浊漳,水出上党长子鹿谷山,东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
《吕氏春秋》曰:史起引障水灌邺田,民初大怨,后转获利,相与歌曰:’邺有圣令曰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稻粱。’
《风土记》曰:南易水,本名漳水,源出三门山。案《赵地记》云:六国时,此水名易水。《埤仓》及《水经》云:洺水之目,不知谁改,俗谓山之下地名洺,水因经之,故曰洺水。按《燕赵记》云:其分有三易,漳为南易水。
《邺县图经》曰:浊漳水在县西,水东北津有永乐浦,浦西五里俗谓之紫陌,河北处即俗巫为河伯娶妇处也。
《水经注》曰:清漳水,东经沙县,故有沙河之称。
又曰: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又曰:漳水出麓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散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
又曰:《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也。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
易水
《水经》曰: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
《燕丹子》曰:荆轲入秦,不择日发,太子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固安图经》曰:易水,又名安国河,亦名北易水。
汾水
《说文》云:汾,水出太原晋阳山,西南入河。
《山海经》曰:管涔之山,其山无木,而下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流注于河。
《十三州志》曰:出武周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层,有草无木,泉源导於南麓之下。
《庄子》曰: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於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说苑》曰:智伯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之,晋阳之城不没者三版。智伯曰:’吾始知水之可以亡人国,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
《淮南子》曰:汾水濛浊而宜麻。
《水经》曰:汾水,南过冠爵津。注曰:津,汾名也,在介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隘,水左右悉结编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丈,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亦在今之地险。
文水
《水经》曰: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东入于汾。注云: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文水。
又曰:文水又南迳县右,会隐泉水口,水出竭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
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馀丈,爰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一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
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也。
雨泽丰澍,则通入文水,又南经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东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河,在县直东一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
澮水
<水经>曰:澮水,出河东绛县东澮交东高山。注云:澮水东出详高山,亦曰河南山,西南迳翼城北,合诸水,谓之澮交。
<左传>曰,晋悼公谋去故绛,欲居郇瑕,魏献子曰:’不如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恶。’遂居新田。又谓之绛,盖在绛澮之阳。
又西南过虒祁宫南,入于汾。
晋水
<水经注>曰:《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源,后人踵其遗迹畜以为沼。
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於水上,左右杂树交阴,希见曦景,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妫水
<地理记>曰:河东郡首山之东北山中,有二泉,水南流者曰妫水,北流曰汭水,二水西经历山下,异流同归浑流而注入于河。
<水经注>曰:《尚书》所谓’釐降二女于妫汭’。孔安国曰:’舜居妫水之汭。’王肃曰:’妫汭虞地名。’皇甫谧曰:’纳二女于妫水之汭。’马季长曰:’水所入曰汭。’然则汭似非水名,今则见有二水异源同归,浑流西注而入于河。
沁水
<水经>曰: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注云:沁即洎水也。
<水经注>曰:沁水南迳石门。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中郎将之所造也。
案其表云:’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行,沁水源出铜堤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水门朽败,稻田泠滥,岁功不成。臣辄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馀枚,臣以为累方石为门,若天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农府给人工,勿使稽延。’诏书听许。
於是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矣。
鸯浆水
<山海经>曰:解县南有坛道山,山下有水潜出,停而不流,俗为鸯浆水。
水发于上而潜于下,厥顶方平,有良药。
石臼河
<水经注>曰:汉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
案司马彪《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资承呼沱之水,转山东之费,自都卢至羊肠仓,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
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无算。
拜邓训为谒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言于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
和熹邓后之立也,后叔父以为训积善所致也。
滹沱
<礼>曰: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滹沱。
<隋图经>曰:滹沱在深泽县界。
光武为赤眉所追,至滹沱河欲渡,导吏还,乃言水深无船,左右惧。
上使王霸陷,霸恐惊众,乃言冰坚可渡。
比至,冰合,囊沙布冰上乃渡,未毕数车,冰陷。
今名其处为危渡口是也。
魏改曰清宁河。
此水常有蛟,入五月恒暴变为人,於岸上与人并行,至悬岸处推之与人俱下。
衡水
<信都记>曰:衡水,亦曰长芦水,即浊漳之下流也。
水有袁潭渡,历下博城北而逶迤东北注,谓之九争曲水,味咸苦,俗称苦河,亦谓之黄漳河是也。
白沟水
<信都记>曰:白沟水,地接馆陶界,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
南自相州洹水县界流入,又北难河出焉。
盖魏时河难所以导,以利行故渎,故此渎有难之称矣。
屯氏河
注《水经》曰:大河故渎北为屯氏河。
<汉书沟洫志>曰:自塞宣防,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
鸣犊河
<汉书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
<沟洫志>曰: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鸣犊口,而屯氏河绝灭。
滭发水
<隋图经>曰:滭发水,今俗亦名妒女泉,大如车轮,水色青碧,百姓祀之,妇人不得艳妆衣新彩临之,必兴雨雹,故云妒女,介子推妹也。
穷鱼水
<竹书记年>曰:晋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
<水经>云:水出鱼山,山石若巨鱼,水发其下。
漏水
<水经>曰:漏水,一名澧水,一名鸳鸯水,俗谓之百泉,源出龙冈县东南平地,以道其源,纳总众泉合成一川故也。
亦谓之鸳鸯水,《魏都赋》所云鸳鸯交谷是也。
桑乾河
<水经>曰:桑乾河水潜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天池也,天池一名大池,俗谓之衣连汭,在静乐县北百四十里。
注《水经》云:桑乾河水潜承燕京之池,池在山东之上,周回里馀,其水澄停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池也。
池内曾无片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池衔水出,若会稽之耘鸟矣。
巨马河
注《水经》曰:拒马河即涞水也,东北经郎山,西望众崖竞举若鸟翼,立石巉岩似剑戟之状。
又南流经刀山,层岩直上于霄,望崖侧若积刀环。
五渠水
邢子励记曰:
后魏延兴初,文安县人孙愿捕鱼于五渠水中,
有群鱼从西来,共以柴塞之。
忽有人谓愿曰,须臾当大得鱼,若愿多求,宜勿杀也。
后愿下网,果得大鱼,其状如鲤而大,愿以为异物,遂杀食之,
俄然风雨昼昏,惟闻鸟飞声。
比风息雨霁,有人乘船至者,
云前见群鱼无数飞入于海,愿遂不复渔矣。
因呼入海之处为飞鱼口也。
金河
《郡国志》曰:
云中郡有紫河镇,
界内有金河水,
其泥色紫,故曰金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九-译文
河北的诸条河流中,淇水是其中之一。
《说水》记载:淇水,发源于河内共县北面的北山,向东流入大海。
《诗经》中提到:那里的泉水,也流向了淇水。
又提到:在上宫邀请我,在淇水之上送我。
再提到:远望淇水之滨,绿竹郁郁葱葱。
还有:长长的竹竿,用来在淇水中钓鱼。淇水悠悠,用松木和桧木做的船。
《韩子》记载:昔日纣王有百万甲卒,左边在淇水饮马,右边在洹水饮马,洹水干涸,淇水不流,武王的三千甲卒击败了他们。
《隋图经》记载:清澈的淇水从魏郡朝歌县界流入,分为两股,一股在郡东,一股在郡西,都向南流入黄河。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淇水向南与清水汇合后流入白沟。石会、宿胥都是河流的名字。淇水又称王莽河,是王莽时期开凿的。
《冀州图经》记载:河水从河内郡界向西流入,到黎阳向东,向北到临河,向西到王莽河流出。再向东流经澶渊东入武阳,河南即东郡界。
《水经》记载:淇水,发源于河内隆虑县西面的号山。注释说:《山海经》记载:淇水发源于沮如山,水从山侧流出,波涛汹涌,冲击着山,山上合下开,可以减少六七十步,巨大的石头错落有致,交错堆积在沟壑中,波涛汹涌,气势如同雷鸣,激起的水花散发出气息,温暖如同雾气。
《水经》又说:诗经中说:‘远望淇水之滨,绿竹郁郁葱葱。’毛亨解释说:‘绿,王刍也;竹,编竹也。’汉武帝堵塞黄河决口,砍伐淇园的竹木作为材料,寇恂担任河内郡守,砍伐淇川的竹子,制作了百多万支箭矢以供应军队,如今望去淇川,已经没有这些竹子,只剩下王刍这样的草。
《隋图经》记载:黄花水,发源于隆虑县西北的山崖上,高十七里,离地面七里,从高处向东南方向流入山谷,形状像鸡翅,俗称鸡翅水,可能是天台、赤城一类的水流。到山谷深处又潜入地下十里后再次出现,称为柳水,这是黄花水的另一个源头。山谷被称为黄花谷,谷内有仙母墓,谷西有洞穴,称为圣人窟。
《隋图经》记载:洹水,发源于隆虑县西北,俗称安阳河,即声伯梦中涉水的地方,源头在林虑山东面的平地上。
《水经》记载:清水,发源于河内修武县北面的黑山。注释说:黑山位于县北白鹿山东面,清水就是从这里流出的。上游汇集了各个池塘的散泉形成河流,向南弯曲流去,瀑布从悬崖垂下,注入山谷,水声震山谷。左右两侧的石壁层层叠叠,野兽的踪迹交错;沟壑中散落的水雾聚集,从上面看下去可以看到底部。水在山谷中流淌,清澈透明,被称为清水。
《水经注》记载:滏水,发源于石鼓山南面,岩下的泉水喷涌,像锅里的热水一样。水在冬天温暖,夏天凉爽。崖山上刻有魏世所立的铭文,水上有祠堂,能够兴云降雨。滏水又向东流入漳水,也称为合河。
《浮图澄别传》记载:石虎时期,从正月开始不下雨,澄到滏口祠祈祷,跪拜赤身露体,当天就有两条白龙降落在祠堂下,于是千里范围内普降甘霖。
《山海经》记载:神国之山,滏水从这里流出,向东流入欧水。郭璞注释说:金滏水,在临水县西面的釜山,经过邺西北至列人县流入漳水,那里的水是热的。
《说文解字》记载:浊漳水,发源于上党长子县西面的鹿谷山,向东流入清漳水。清漳水,发源于沾山大要谷,向北流入黄河。
《吕氏春秋》记载:史起引水灌溉邺地的田地,起初百姓非常怨恨,后来逐渐受益,一起唱歌说:‘邺地有圣明的官员史公,决定开凿漳水灌溉邺地,自古以来盐碱地变成了稻谷和梁米。’
《风土记》记载:南易水,原本名叫漳水,源头在三门山。根据《赵地记》的说法:六国时期,这条水名叫易水。《埤仓》和《水经》记载:洺水的一个分支,不知是谁改的名字,俗称为洺,水因此经过那里,所以称为洺水。根据《燕赵记》的说法:易水分有三条,漳水是南易水。
《邺县图经》记载:浊漳水在县西,水东北的渡口有永乐浦,浦西五里俗称紫陌,河北的地方就是俗称河伯娶妇的地方。
《水经注》记载:清漳水,向东经过沙县,因此有沙河的称呼。
《水经注》又说:浊漳水,发源于上党长子县西面的发鸠山。
《水经注》又说:漳水发源于麓谷山,与发鸠山相连,位于南面。《淮南子》称之为发苞山,所以有不同的名字。
《水经注》又说:《尚书》所说的‘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孔安国解释说:‘衡,横也,说的是漳水横流。’
《水经》记载:易水,发源于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
《燕丹子》记载:荆轲入秦,不选择吉日出发,太子在易水之上送行。荆轲站起来敬酒,唱歌说:‘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冷,壮士一去啊不再回来。’
《固安图经》记载:易水,又名安国河,也称为北易水。
《说文解字》记载:汾水,发源于太原晋阳山,向西南流入黄河。
《山海经》记载:管涔之山,山上没有树木,而山下多草,山下多玉石。汾水从这里流出,流入黄河。
《十三州志》记载:发源于武周之燕京山,也是管涔的另一个名字。那座山山势险峻,有草无木,泉水从南麓之下流出。
《庄子》记载:尧治理天下百姓,平定海内政治,前往姑射山拜访四位贤人,在汾水之阳,突然失去了治理天下的心思。
《说苑》记载:智伯围困赵襄子在晋阳,用晋水灌城,晋阳城只剩下三版未被淹没。智伯说:‘我开始知道水可以灭亡国家,汾水可以灌淹安邑,绛水可以灌淹平阳。’
《淮南子》记载:汾水浑浊而适合种植麻。
《水经》记载:汾水,向南流过冠爵津。注释说:津,是汾水的名字,在介休县西南,俗称雀鼠谷,几十里之间道路狭窄,水边全是编梁阁道,用石头铺路,环绕在山岩旁边,有的离水一丈,有的高五六丈,上面是山丘,下面是深涧,俗称鲁班桥。这是古代的渡口,也是现在的险要之地。
《水经》记载:文水,发源于大陵县西山文谷东面,向东流入汾水。注释说:县西南的山下,武氏挖井供给,井非常深,后来有一天水溢出来,向东南流入文水。
又有人说:文水又向南流,经过县右的地方,与隐泉的泉水口汇合,泉水从竭泉山山顶流出,俗语说,如果天气干旱或雨水不按时,人们就会去那里祈祷,因此这座山得到了这个名字,具体原因不得而知。那座山石壁陡峭,岩石直立在山崖中间,有一个石室,距离地面大约五十多丈,那里有层层叠叠的松树装饰着岩石,排列的柏树像美丽的织物一样,只有西侧有一个地方可以一级一级地登上山顶,山顶上有一片平坦的地方大约十多顷,有和尚释僧光在那里建造了两座寺庙。泉水从两座寺庙之间流出,向东流去,沿着石头流淌到山下,然后又向东流入津渠,但并不经常有水流,所以有隐泉的名字。如果雨水充沛,泉水就会流入文水,再向南流经兹氏县故城的东边,形成文湖,东西宽十五里,南北长三十里,世人称之为西河,在县东十里处,湖的西侧又有一座城。
澮水,《水经》记载:澮水,从河东绛县东澮交东的高山上流出。注释说:澮水从澮交的高山上流出,也称为河南山,向西南流经翼城北,汇合了其他河流,称为澮交。《左传》中说,晋悼公计划迁都,想要住在郇瑕,魏献子说:‘不如新田,有汾水和澮水可以流走恶气。’于是迁都新田。又称为绛,大概是因为它在绛澮的南边。再向西南流经虒祁宫南,流入汾水。
晋水,《水经注》记载:《山海经》中说:‘悬瓮之山,晋水从这里流出。’现在在县西南,以前智伯截断晋水灌溉晋阳,其上游的水源,后人效仿其遗迹蓄水成塘。塘西边靠着山,枕着水,有唐叔虞的祠堂,水边有凉亭,在水上建造了飞桥,左右树木交错,阳光难以照到,晋川之中,这是最美的地方。
妫水,《地理记》记载:河东郡首山东北的山中,有两股泉水,向南流的那股叫妫水,向北流的那股叫汭水,两股水都向西流经山脚下,水流不同但最终汇合,一起流入黄河。
沁水,《水经》记载:沁水,从上党涅县谒戾山流出。注释说:沁水就是洎水。
鸯浆水,《山海经》记载:解县南有坛道山,山下有泉水潜出,停滞不动,俗称为鸯浆水。泉水从上面流出又潜入地下,山顶平坦,有良药。
石臼河,《水经注》记载:汉永平年间,治理呼沱河和石臼河。根据司马彪的《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是利用呼沱河的水,转输山东的物资,从都卢到羊肠仓,准备通过汾水来运输太原的粮食。秦晋两地连年苦役,运输途中,共有三百八十九个险要之地,死者无数。任命邓训为谒者,监督水利工程,邓训了解到其中的困难,向肃宗汇报,肃宗同意了他的建议,救活了数千人。和熹邓皇后立为皇后时,她的叔父认为这是邓训积德所致。
滹沱,《礼》记载:晋人如果有事于河,必须先有事于滹沱。
衡水,《信都记》记载:衡水,也称为长芦水,是浊漳水的下游。水中有袁潭渡,流经下博城北,然后曲折地向东北流去,称为九争曲水,味道苦涩,俗称苦河,也称为黄漳河。
白沟水,《信都记》记载:白沟水,与馆陶界相邻,隋炀帝疏导成为永济渠,也称为御河。从南边的相州洹水县界流入,然后向北流入难河。大概是因为魏时河难所以疏导,为了便利行船,所以这条水道有难的名字。
屯氏河,《水经》注释说:黄河故道北边是屯氏河。
鸣犊河,《汉书地理志》记载:河水从灵县别出形成鸣犊河。
滭发水,《隋图经》记载:滭发水,现在俗称为妒女泉,泉水像车轮那么大,水色青碧,百姓供奉它,妇女不能穿着艳丽的衣服或新衣服靠近它,否则会下起雨雪,所以称为妒女,是介子推的妹妹。
穷鱼水,《竹书记年》记载:晋荀瑶攻打中山,夺取了穷鱼之丘。
漏水,《水经》记载:漏水,也称为澧水,或鸳鸯水,俗称为百泉,源头在龙冈县东南的平地,因为汇集了众多泉水合成一条河流,所以也称为鸳鸯水,《魏都赋》中提到的鸳鸯交谷。
桑乾河,《水经》记载:桑乾河水潜藏在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的天池中,天池也称为大池,俗称为衣连汭,在静乐县北一百四十里。注释说:桑乾河水潜藏在燕京之池中,池在山东边,周长一里多,水清澈静止,潭而不流,像安定朝那的湫池一样,池中没有一片草,当风吹动竹叶时,会有小鸟翠绿色地投入池中取水,就像会稽的耘鸟。
巨马河,《水经》注释说:拒马河就是涞水,向东北流经郎山,西望群山像鸟的翅膀一样高耸,岩石直立像剑戟一样。又向南流经刀山,岩石层叠直上云霄,从崖边看去像堆积的刀环。
五渠水
邢子励记载说:北魏延兴初年,文安县的人孙愿在五渠水中捕鱼,有一群鱼从西边游来,孙愿和其他人一起用柴草堵住了它们。突然有个人对孙愿说,不久之后你会捕到很多鱼,如果你想要多捕一些,最好不要杀它们。后来孙愿撒下网,果然捕到了一条大鱼,形状像鲤鱼但更大,孙愿把它当作了异类,于是杀了吃了。突然间风雨交加,白天变得昏暗,只能听到鸟儿飞过的声音。等到风停雨停,有人乘船过来,说之前看到无数群鱼飞入大海,孙愿从此就不再捕鱼了。因此人们把鱼飞入海的地方称为飞鱼口。
《郡国志》记载说:云中郡有一个紫河镇,镇内有一条金河水,河里的泥土呈紫色,所以被称为金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九-注解
淇水:淇水是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发源于河内共北山,向东流入海。在古代文学和地理文献中,淇水常被提及,象征着美丽和哀愁,如《诗经》中就有关于淇水的诗句。
《说水》:《说水》是一部古代地理著作,其中记载了众多河流的起源、流向和特点。
《诗》:《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韩子》:《韩子》即《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
《隋图经》:《隋图经》是隋代的一部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地理情况。
《冀州图经》:《冀州图经》是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冀州的地理情况。
《水经》:《水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著作,由北魏郦道元所著,详细记载了中国的河流。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和神话传说集。
《说文》:《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由东汉许慎编纂。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主持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风土记》:《风土记》是一部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邺县图经》:《邺县图经》是记载邺县地理情况的著作。
《浮图澄别传》:《浮图澄别传》是关于佛教人物浮图澄的传记。
《十三州志》:《十三州志》是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十三州的地理情况。
《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说苑》:《说苑》是西汉刘向编纂的一部杂家著作。
《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河北诸水:河北诸水指的是河北省内的多条河流,文中提到了淇水、洹水、清水、滏水、漳水、易水、汾水、文水等。
王莽河:王莽河是古代对淇水的一种称呼,因王莽时期有人开凿而得名。
鸡翅水:鸡翅水是黄花水的别称,因其水流形状像鸡翅而得名。
安阳河:安阳河是洹水的别称,因流经安阳而得名。
黑山:黑山是清水源头所在的山名。
石鼓山:石鼓山是滏水的源头所在山名。
长子鹿谷山:长子鹿谷山是浊漳水的源头所在山名。
沾山大要谷:沾山大要谷是清漳水的源头所在山谷。
三门山:三门山是南易水的源头所在山名。
阎乡西山:阎乡西山是易水的源头所在山名。
太原晋阳山:太原晋阳山是汾水的源头所在山名。
大陵县西山文谷:大陵县西山文谷是文水的源头所在山谷。
文水:文水是山西省的一条河流,古称文川,流经山西南部,最终汇入黄河。
竭泉山:竭泉山是位于竭泉山上的一个地名,竭泉山因泉水干涸而得名。
旸雨愆时:旸雨愆时指天气异常,不是晴天就是雨天,不符合时令。
隐泉水口:隐泉水口是指隐泉水的出口处。
澮水:澮水是黄河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绛县,流经翼城、襄汾等地。
晋水:晋水是山西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悬瓮山,流经晋阳(今太原市)。
妫水:妫水是山西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首山,流经临猗、万荣等地。
沁水:沁水是山西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上党涅县,流经沁县、沁源等地。
鸯浆水:鸯浆水是山西省解县南的一个地名,因水色清澈而得名。
石臼河:石臼河是河北省的一条河流,古称呼沱河,流经石家庄、保定等地。
滹沱:滹沱是河北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山西省,流经河北省,最终汇入海河。
衡水:衡水是河北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山西省,流经河北省,最终汇入海河。
白沟水:白沟水是河北省的一条河流,古称御河,流经河北省,是永济渠的一部分。
屯氏河:屯氏河是黄河的一条故道,位于河北省馆陶县。
鸣犊河:鸣犊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河南省灵县。
滭发水:滭发水是河北省的一条河流,古称妒女泉,因泉水清澈得名。
穷鱼水:穷鱼水是山西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鱼山,因山形似鱼得名。
漏水:漏水是山西省的一条河流,古称澧水或鸳鸯水,因水质清澈得名。
桑乾河:桑乾河是河北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山西省,流经河北省,最终汇入海河。
巨马河:巨马河是河北省的一条河流,古称拒马河,发源于山西省,流经河北省。
五渠水:五渠水可能是指一个特定的河流或水域,具体位置和情况在文中没有详细说明。
后魏:后魏是北魏的别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北方政权,存在于386年至534年,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
延兴:延兴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延兴年间大约是公元471年至476年。
文安县:文安县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县,历史悠久,古代属于燕赵之地。
捕鱼:捕鱼是指捕捉鱼类作为食物或娱乐的活动,在中国古代,捕鱼不仅是生活来源,也是一种文化娱乐方式。
柴塞:柴塞是指用柴草堵塞水道,可能是为了捕鱼或阻止鱼群移动。
群鱼:群鱼指的是一群鱼,这里可能指的是成群的鱼从西边游来。
须臾:须臾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时间词,意为片刻、一会儿。
大得鱼:大得鱼指的是捕获到很多鱼,这里可能指的是捕获到非常大的鱼。
异物:异物是指不常见或奇特的物品,这里可能指的是孙愿捕获到的形状像鲤鱼但更大的鱼。
风雨昼昏:风雨昼昏形容的是天气突然变坏,白天变得昏暗,可能是暴风雨的景象。
鸟飞声:鸟飞声指的是鸟儿飞翔时发出的声音。
比:比在这里是连词,相当于“等到”或“等到……的时候”。
金河:金河是指流经云中郡的河流,因其泥沙呈紫色而得名。
郡国志:郡国志是一种地理志书籍,记载了各个郡国的地理、历史、风俗等情况。
云中郡:云中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紫河镇:紫河镇是云中郡内的一个镇,因河泥色紫而得名。
泥色紫:泥色紫指的是河水中的泥沙呈现出紫色。
界内:界内是指某个区域或地区的内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九-评注
邢子励记曰:后魏延兴初,文安县人孙愿捕鱼于五渠水中,有群鱼从西来,共以柴塞之。
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地点,后魏延兴初指的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年号,文安县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五渠水则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孙愿捕鱼于五渠水中,表现了古代渔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神秘事件做了铺垫。
忽有人谓愿曰,须臾当大得鱼,若愿多求,宜勿杀也。
此句中的‘忽有人谓愿曰’表现出了一种神秘感,‘须臾当大得鱼’暗示着即将发生的事情非同寻常。而‘宜勿杀也’则是对孙愿的一种警示,预示着捕鱼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禁忌和不可预测的后果。
后愿下网,果得大鱼,其状如鲤而大,愿以为异物,遂杀食之。
孙愿按照神秘人的预言捕到了大鱼,其状如鲤而大,说明这条鱼体型巨大,与普通的鲤鱼不同。孙愿将其视为异物,却未能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条有特殊意义的鱼,最终杀而食之,这一行为暗示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贪婪,也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俄然风雨昼昏,惟闻鸟飞声。
‘俄然’一词描绘了风雨突变的景象,‘昼昏’则表现了风雨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惟闻鸟飞声’则进一步强调了周围环境的寂静,与风雨的猛烈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
比风息雨霁,有人乘船至者,云前见群鱼无数飞入于海,愿遂不复渔矣。
风息雨霁之后,有人乘船而至,并告知孙愿之前群鱼飞入海中的情景。这一情节不仅解释了之前风雨的原因,也暗示了孙愿捕食的鱼可能有着不凡的身份。孙愿因此不再捕鱼,表现出他对神秘事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
因呼入海之处为飞鱼口也。
最后一句‘因呼入海之处为飞鱼口也’为整个故事画上了句号。‘飞鱼口’这个名字既是对神秘事件的总结,也是对这片海域的一种神秘命名,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郡国志》曰:云中郡有紫河镇,界内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
《郡国志》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金河的地理信息。‘云中郡’指的是今天的内蒙古地区,‘紫河镇’和‘金河水’则是对当地地理环境的描述。‘其泥色紫’则是对金河水特质的描绘,使得这处地理景观更加独特和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