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七-原文
《书禹贡》曰:泾属渭汭。(属,隶也。水北曰汭,言治水注入渭。)
《诗》曰: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传》曰: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栎之役,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以毒药投泾水之上流,晋师饮之多死。)
《国语》曰:恭王游于泾水上,密康公从,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群,女三为粲,粲美之物,汝何德以堪之?”康公弗许,一年,恭王灭密。
《史记》曰:韩闻秦之好兴事,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以溉田。
又曰:秦二世梦白虽虎啮左骖杀之,卜泾为祟,二世乃剂望夷宫而欲祀之。
《汉书》曰:泾书不在大川之祀,以近咸阳,得比大川之祀。
又曰: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郑德曰:白姓,公爵,时人多相谓为公。)复奏穿渠,因名白氏渠,民得其饶,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公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如淳曰:水停淤河以当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益部耆旧传》曰:汉武祀甘泉,至泾桥有女子浴于泾水,乳长七尺,怪遣问之。女曰:”帝后第七车知我。”时侍中张宽在第七车,对曰:”天星主祭祀,斋戒不洁,则女人见。”
《水经注》曰:泾水导源安定朝那县西笄头山,秦始皇巡地,西出笄头山即是也,盖大陇之异名。
《诗》曰:我送舅氏,于渭之阳。
《史记》曰: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昭王十四年,又赤三日。
《洪范五行传》曰:赤者火色,盖亦以火沴水也。渭水秦大川也,阴阳乱,秦用严刑,败乱之象。
《史记》曰:西伯猎,遇太公渭之阳,与语大悦。
《汉书》曰: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
《山海经》曰: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鸟鼠同穴山,今在陇西首阳县。渭水出其东,经南安、天水、略阳、扶风、始平、京兆,至弘农华阳县入河也。)
《三辅黄图》曰:始皇兼天下,都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
《水经注》曰:渭水中旧有忖留神相。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令其人出,忖留曰:”我貌丑,卿善图物容,我不能出。”班於是拱手与言曰:”出头见我。”忖留乃出首,班於是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还没水。故置其象于水中,惟背以上立水上。
《三辅决录》曰:项中山饮马渭水,日与三钱以偿之。
《列子》曰:夸父逐日,渴,饮渭水不足,乃渴死。
《淮南子》曰:渭水多力,宜黍。
《水经注》曰:霸者,水上地名也。水东合浐水,过白鹿原,至秦虎圈北入渭。
《汉书地理志》曰:霸水出蓝田谷,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霸水,以彰霸功。
《汉书》曰:汉王元年十月至霸上,秦王子婴降。
《水经注》曰:浐水出京兆蓝田谷,北入于霸。
《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浐水,水又北历蓝田川,北流注于霸水也。又云浐水北至霸陵,入霸水也。
《西京记》曰:西京东市平准署东隅有放生池分浐水,渠自道政坊东城西流注之,俗号海地。
又曰:浐水西岸有阪,旧名浐阪。隋文帝恶阪之名,改名长乐坡。
《汉书地理志》曰:漆沮既从,丰水攸同。颜师古注曰:丰水出鄠之南山,言沮水既从入渭,丰水亦同来也。
《水经注》曰:渭水又东,与丰水会于短阴山,水会无他高山异峦,惟东原阜石墩而已。水上旧有便门桥。
《毛诗·文王有声》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文子》曰:老子云:”丰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尘垢,金铁在中,形见于外。”
《水经注》曰:镐水上承镐池於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诗》云:”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承之。”镐水又北流与滮池合,又北经清泠台,西经慈石门注于渭。郑玄曰:”丰镐之间,水北流也。”
《说文》曰:涝,水出扶风鄠,北入渭。
《山海经》曰:牛首之山,涝水出焉,西注于潏,水多飞鱼。
《字林》曰:潏,水出杜陵县。
《水经注》曰:潏水上承皇子陂,水经渐台,东入渭,亦名沈水,又名高都水,汉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水入长安城。故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决坏高都,竟连五杜,土山渐台,象西白虎”是也。
《水经》曰:伊水,出南阳县西荀渠山。
《左僖·僖公二十二年》曰:初,平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山海经》曰:独苏之山,伊水出焉,东流注于洛。
戴延之《西征记》曰:伊水,上源经新城、陆浑二县,男女无少长皆病癭。俗云水土所致,伊水不可饮也。
《吕氏春秋》曰: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桑中,其母居伊水上,故命之曰伊尹。
《水经注》曰:洛水,出京兆上洛县护举山。
《地理志》曰:洛水,出冢岭山。
《易上·系辞》曰: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乾凿度》曰:王者盛德之应,洛水先温,九日乃寒,五日变为五色。
又曰:帝王将起,河洛龙见,察见首黑者人,正白者地,正赤者天。
《尚书禹贡》曰:导洛自熊耳。(在宜阳之西也。)东北会于涧瀍,(会于河南城南。)又东会于伊,(合于洛阳之南。)又东北入于河。(合于巩之东也。)
《尚书中候》曰:武王沉璧于河,礼毕退,至日旰,荣光幕河,青云浮洛。
《毛诗》曰:瞻彼洛矣,维水泱泱。
《春秋说题辞》曰:洛出熊耳山。雒之为言绎也,绎其燿也。(宋均注曰:水光耀也。)
《国语》曰:灵王二十二年,穀洛斗,将毁宫室,王欲壅之。太子晋曰:’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锺也。夫水聚于高,归于下,今吾执政无乃实有所僻而滑夫二川之神。’王卒壅之,王室大乱。
又曰: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汉书》曰:武帝穿渠引洛水,岸遂崩,乃凿井深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谢承《后汉书》曰:沛国陈宣,建武十年,雒水出造津城门,或欲筑塞之,宣谏曰:’昔王尊正身金堤,水退,况圣主耶?’言未绝而水去。
《水经注》曰: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魏略》曰:汉火行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焉。
《山海经》云:秦冒之山,洛水出焉,东注于河,其中有藻玉。
《述征记》曰:洛水底有礜石,故上无水。
○瀍
《水经》曰:瀍水,出河南穀城县北山东,与千金渠合,又东过偃师,入于洛。
○涧
《水经》曰: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东南入于洛。
又曰:《三辅决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穀二水之交,作五门客舍,因舍以为名。今在河南西四十里,以《山海经》推校,里数不殊仲治所记,水会尚有故居之处,斯则涧水也。即《周书》所谓我乃卜涧水东,言是水也。’
○穀
《水经》曰:穀水,出弘农渑池县南嶓冢林穀阳谷也。
《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嶓冢,穀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珉玉。’今穀水出于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渑池川。
韦昭《国语》注曰:洛水在城南,穀水在王城北,东入于瀍。灵王时,穀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两水相格,有似于斗,而毁王城西南也。
○汉沔
《尚书禹贡》曰:江汉朝宗于海也。
《诗》曰:《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化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
又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又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左传》曰:蔡昭侯为两佩与两裘以如楚,献一佩一裘于昭王。子常欲之,不与。三年止之。蔡侯归及汉,执玉而沉曰:’余所济汉而南者,有若大川。’
又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又曰:吴师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阵,自小别至于大别。
《蜀志》曰:少府王谋等上言,前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於深渊晖景烛曜,玺光彻天。
孙岩《宋书》曰:汉中成固县汉水岸际,有异声如雷,俄顷岸崩,有铜钟十二出自潜壤,体制既精,扣之清响。
《韩诗》曰:郑交甫过汉皋,遇二女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言,曰:’愿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与交甫而怀之,去十步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
《水经注》及《山海经》注云:’汉水出陇坻道县嶓冢山,初名漾水,东流至武都沮县,始为汉水,东南至葭萌,与羌水合,至江夏安陆县名沔水,故有汉沔水之名。(即周昭王溺于此处。)又东至竟陵,合沧浪之水。(即屈原遇渔父处。)又东过三澨,水触大别山南,而入江也。(庾仲雍《汉水记》曰:汉水出广汉,漾水出陇西,东流至武都而与汉水合。沔水出武都沮县,亦与汉水相合。)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是也。(汇,回也。音胡贿反。言汉水合大江,回流入彭蠡泽,东北至南徐州,名为北江而入海。)’
又曰:沔水东经万山北,山下有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一碑立岘山,一碑沈此潭中。曰:’千载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
又曰:汉东经西城县故城,为鳣湍,洪波漭荡,漰浪云颓,古耆旧言,有鳣奋鬐望涛直上至此曝鳃,因以名鳣湍焉。
又曰:汉水经西城县故城南,又东为龙泉,泉上有胡鼻山,石类胡人鼻故也。下临龙井渚,泉深数丈。
盛弘之《荆州记》曰:沔水隈潭极深,先有蛟为害,邓遐为襄阳太守,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自挥剑截蛟数段,流血丹水,勇冠当时。于后遂无蛟患。
又曰:荆蕴玉以润其区,汉含珠而清其域。
《梁州记》曰:汉水发源陇西氐道县之嶓冢山,东至于夏口合江,绵带四州之域,经途五千馀里,谓之沔水。
《水经》曰:沔水出武都沮县东浪谷中。注曰,一名沮水,以其初出沮洳然也。
《淮南子》曰:汉水重安而宜竹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七-译文
《书禹贡》说:泾水属于渭水的流域。(属,就是隶属。水北边称为汭,意思是治水时水流注入渭水。)
《诗经》说:泾水因为渭水而变得浑浊,水中的沙洲清澈。
《传》说:诸侯的大夫们跟随晋侯攻打秦国,为了报复栎之战,渡过泾水后驻扎,秦人在泾水上游下毒,导致晋军士兵大量死亡。(把毒药投入泾水上游,晋军士兵饮用后多数死亡。)
《国语》说:恭王在泾水上游游玩,密康公跟随,有三个女子追求他。他的母亲说:‘你一定要让她们达到王后(的地位)。野兽三只一群,女子三只一群,美丽的女子,你有什么德行能承受她们呢?’康公不同意,一年后,恭王灭掉了密国。
《史记》说: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发动战争,就派水工郑国去游说秦国,建议凿通泾水,从中山山到瓠口开凿渠道灌溉田地。
又记载:秦二世梦见白虎咬住了自己的左骖马并杀死了它,占卜后认为是泾水作祟,二世于是到望夷宫想要祭祀。
《汉书》说:泾水不在大川的祭祀之列,因为它靠近咸阳,可以和大川的祭祀相提并论。
又记载:太始二年,赵国中大夫白公(郑德说:白姓,公爵,当时人们多称他为公。)再次上奏请求开凿渠道,因此命名为白氏渠,百姓因此得到富饶,歌颂说:‘田地在何处?在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公在后。举起铁锹如云,开凿渠道如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既能灌溉又能施肥,如淳说:水停淤河以当肥料。使我们的禾黍生长。供给京城,亿万人口。’
《益部耆旧传》说:汉武帝祭祀甘泉,到泾桥时有一个女子在泾水中洗澡,乳房长七尺,感到奇怪就去询问她。女子说:‘帝王的第七辆车知道我。’当时侍中张宽在第七辆车,回答说:‘天星主祭祀,斋戒不洁,女人就会出现。’
《水经注》说:泾水源头在安定朝那县西笄头山,秦始皇巡视疆域,从笄头山向西出去。
《诗经》说:我送舅舅,到渭水的北岸。
《史记》说:秦武王三年,渭水变红三天,昭王十四年,又变红三天。
《洪范五行传》说:红色是火的颜色,可能也是因为火克水。渭水是秦国的大河,阴阳失调,秦国使用严刑,这是败乱的征兆。
《史记》说:西伯侯狩猎时,在渭水北岸遇到了姜太公,交谈后非常高兴。
《汉书》说:武帝元光六年春天,开凿漕渠通向渭水。
《山海经》说:渭水源头在鸟鼠同穴山东,流入黄河,在华阴北岸汇入。
《三辅黄图》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定都咸阳,渭水穿过都城,象征着天上的银河。
《水经注》说:渭水中原来有忖留神像。这个神曾经和鲁班交谈,鲁班让他出来,忖留说:‘我长得丑,你擅长绘画,我不能出来。’鲁班于是拱手对他说:‘露出头来见我。’忖留于是露出头来,鲁班于是用脚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忖留察觉到了,就潜入水中。所以把他的形象放在水中,只有背部以上立在水面。
《三辅决录》说:项中山在渭水中饮马,每天用三钱来偿还。
《列子》说:夸父追逐太阳,口渴,饮用渭水不够,于是渴死。
《淮南子》说:渭水有力,适合种植黍。
《水经注》说:霸是水上的地名。水流向东与浐水汇合,经过白鹿原,到秦虎圈北边汇入渭水。
《汉书地理志》说:霸水源头在蓝田谷,古时候称为滋水,秦穆公改名为霸水,以彰显他的霸业。
《汉书》说:汉王元年十月至霸上,秦王子婴投降。
《水经注》说:浐水源头在京兆蓝田谷,向北流入霸水。
《地理志》说:浐水源头在蓝田县南的蓝田谷,向北流与一条水汇合,这条水源头在西南的莽谷,向北流注入浐水,水再向北流经蓝田川,向北流入霸水。又说浐水向北到霸陵,流入霸水。
《西京记》说:西京东市平准署东边有放生池,浐水的渠道从道政坊东城向西流注入。
又记载:浐水西岸有坡,古时候称为浐坡。隋文帝不喜欢浐坡的名字,改名为长乐坡。
《汉书地理志》说:漆沮水汇入后,丰水也一同流入渭水。
《水经注》说:渭水又向东,与丰水在短阴山汇合,水汇合的地方没有其他高山异峰,只有东原的高地。
《毛诗·文王有声》说:丰水有草,武王难道不仕?留给子孙的谋略,用以庇护子孙。
《文子》说:老子说:‘丰水深十仞,却不接受尘埃,金铁在其中,形态显露在外。’
《水经注》说:镐水从镐池流向昆明池北,是周武王的都城。所以《诗经》说:‘考察占卜,大王选择这里,居住在镐京。龟卜正确,武王继承。’镐水又向北流与滮池汇合,又向北经过清泠台,向西经过慈石门注入渭水。郑玄说:‘丰镐之间,水向北流。’
《说文》说:涝水源头在扶风鄠县,向北流入渭水。
《山海经》说:牛首山,涝水从这里流出,向西流入潏水,水中有很多飞鱼。
《字林》说:潏水源头在杜陵县。
《水经注》说:潏水上承皇子陂,水经过渐台,向东流入渭水,也称为沈水,又名高都水,汉王氏五侯大规模治理池塘宅邸,引高都水进入长安城。所以百姓歌颂说:‘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决坏高都,竟连五杜,土山渐台,像西边的白虎’。
《水经》说:伊水,源头在南阳郡西的荀渠山。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说:当初,平王东迁时,辛有到伊川,看到有人在野外披头散发地祭祀,说:‘不到百年,这里将会变成戎人了吧?’
《山海经》说:独苏山,伊水从这里流出,向东流入洛水。
戴延之《西征记》说:伊水,上游经过新城、陆浑两县,男女老少都患有癭病。俗语说水土原因,伊水不能饮用。
《吕氏春秋》说:有莘国的女子在桑林中采桑,得到一个婴儿在桑林中,他的母亲住在伊水上,所以给他起名叫伊尹。
《水经注》说:洛水,源头在京兆上洛县护举山。
《地理志》说:洛水,源头在冢岭山。
《易经·系辞上传》说:洛水流出,圣人效法它。
《易经·乾凿度》说:帝王有盛德时,洛水先温暖,九天后才变冷,五天后变为五色。
又记载:帝王将要兴起,河洛出现龙,观察龙的首色,黑色的是人,白色的是地,红色的是天。
《尚书禹贡》说: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熊耳山位于宜阳的西边。)它向东北流,与涧水、瀍水交汇,(交汇点在河南城南。)然后又向东流,与伊水汇合,(汇合点在洛阳的南边。)最后向东北流入黄河。(汇合点在巩的东边。)
《尚书中候》说:武王把玉璧沉入黄河,礼节完成后退去,到了傍晚时分,黄河上空出现光环,洛水上空有青云浮动。
《毛诗》说:远望那洛水,水面宽广。
《春秋说题辞》说:洛水发源于熊耳山。‘雒’字的意思是‘绎’,‘绎’是水光闪烁的意思。(宋均注解说:水光闪烁。)
《国语》说:灵王二十二年,穀水和洛水争斗,将要毁坏宫室,国王想要堵塞它们。太子晋说:‘山是土的聚集地;薮是物的归宿地;川是气的引导地;泽是水的汇聚地。水聚集在高处,流向低处,现在我们执政的人难道不是确实有所偏颇,而影响了这两条河流的神灵吗?’国王最终堵塞了它们,王室因此大乱。
又记载:伊水和洛水干涸了,夏朝就灭亡了;黄河干涸了,商朝也就灭亡了。
《汉书》说:汉武帝开凿渠道引洛水,河岸因此崩塌,于是挖井深四十多丈,井井相通,让水流通。
谢承《后汉书》说:沛国陈宣,在建武十年,洛水从造津城门流出,有人想要筑堤堵塞它,陈宣劝阻说:‘以前王尊端正身姿加固金堤,水退了,何况是圣明的君主呢?’话还没说完,水就退了。
《水经注》说:在黄帝时代,天空大雾三天,黄帝在洛水上游玩,看到一条大鱼,用五牲的血来祭祀它,天就下了七天七夜的雨,鱼流走了,才得到了图书。
《魏略》说:汉朝忌讳水,所以‘洛’字去掉水字旁,加上‘隹’字。
《山海经》说:秦冒之山,洛水从这里流出,向东流入黄河,其中有一种叫做藻玉的石头。
《述征记》说:洛水底部有礜石,所以上面没有水。
○瀍
《水经》说:瀍水,发源于河南穀城县北边的山,与千金渠汇合,然后向东流过偃师,流入洛水。
○涧
《水经》说:涧水,发源于新安县南边的白石山。向东南流入洛水。
又记载:《三辅决录》注解说:‘马氏兄弟五人共同居住在涧水和穀水的交汇处,建造了五门客舍,因此以舍为名。现在在河南西边四十里,根据《山海经》推算,距离没有差异,水汇合的地方还有故居,这就是涧水。即《周书》所说的‘我卜涧水东’,说的就是这条水。’
○穀
《水经》说:穀水,发源于弘农渑池县南边的嶓冢林穀阳谷。
《山海经》说:‘傅山之西有一片林,叫做嶓冢,穀水从这里流出,向东流入洛水,其中有很多珉玉。’现在穀水从崤山的东边马头山谷阳谷流出,向东北流经渑池川。
韦昭《国语》注解说:洛水在城南,穀水在王城北,向东流入瀍水。灵王时,穀水在王城西边水量很大,向南流与洛水汇合,两水相争,好像在争斗,毁坏了王城西南角。
○汉沔
《尚书禹贡》说:长江和汉水都最终流入大海。
《诗》说:《汉广》,德行广泛所及之地,文王的教化遍布南方,美好的文化在江汉流域流传。
又记载:滔滔江汉,是南方的界限。
又记载:南边有高大的树木,不能休息思考,汉水中有游动的女子,不能追求。
《左传》说:蔡昭侯为了两枚玉佩和两件皮衣去见楚昭王,献上一枚玉佩和一件皮衣给昭王。子常想要它们,不给。三年阻止他。蔡侯回到汉水边,手持玉佩沉入水中说:‘我渡过汉水向南去,有像这样的大河。’
又记载:楚国用方城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
又记载:吴国军队攻打郢都,楚昭王渡过汉水布阵,从小别山到天别山。
《蜀志》说:少府王谋等人上奏说,以前襄阳的男子张嘉、王休献上玉玺,玉玺沉入汉水中,在深水中光彩夺目。
孙岩《宋书》说:汉中成固县汉水岸边,有像雷声的异响,一会儿河岸崩塌,有十二口铜钟从地下冒出,制作精美,敲击时声音清脆。
《韩诗》说:郑交甫路过汉皋,遇到两个穿着妖艳的女子,佩戴两颗珍珠,郑交甫对她们说:‘希望得到你们的珍珠。’两个女子解下珍珠给他,郑交甫怀揣着走了十步,回头再看,两个女子也消失了。
《水经注》和《山海经》注解说:汉水发源于陇坻道县的嶓冢山,最初叫做漾水,向东流到武都沮县,才称为汉水,东南流到葭萌,与羌水汇合,到江夏安陆县称为沔水,所以有汉沔水之名。(即周昭王溺死于此处。)又向东流经万山北边,山下有一个潭,潭中有杜元凯的碑。杜元凯喜欢追求名声,做了两块碑,分别记载自己的功绩,一块立在岘山,一块沉在这个潭中。他说:‘千年之后,谁知道不是深谷变为陵墓呢?’
又记载:汉水向东流经西城县故城,形成鳣湍,波浪滔天,古时候的老人说,有鳣鱼翘起鱼鳍迎浪直上到这里晒鱼鳃,因此以鳣湍命名。
又记载:汉水向东流经西城县故城南,又向东流为龙泉,泉水上有胡鼻山,石头像胡人的鼻子,因此得名。下面靠近龙井渚,泉水深达数丈。
盛弘之《荆州记》说:沔水弯弯曲曲的潭非常深,以前有蛟龙为害,邓遐担任襄阳太守,挥剑入水,蛟龙绕住他的脚,邓遐挥剑斩断蛟龙数段,鲜血染红了水,他的勇气在当时是无人能比的。此后就再也没有蛟龙为害。
又记载:荆州的地区蕴藏着美玉,汉水含着珍珠,使这片区域更加清澈。
《梁州记》说:汉水发源于陇西氐道县的嶓冢山,向东流到夏口与长江汇合,流经四个州的领域,路程五千多里,称为沔水。
《水经》说:沔水发源于武都沮县东边的浪谷中。注解说,又名沮水,因为它最初从沮洳之地流出。
《淮南子》说:汉水水量充足而适合种植竹子和箭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七-注解
泾:泾水,古称泾河,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条河流,流经陕西省,注入渭河。
属:属于,隶属于,表示从属关系。
汭:汭,指河流的北岸。
渭:渭水,古称渭河,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条河流,流经陕西省,是黄河的重要支流。
传:传,指《左传》,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诸侯:诸侯,指古代分封制下的诸侯国。
大夫:大夫,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省长。
晋侯:晋侯,指晋国的国君。
秦:秦,指秦国,古代中国的一个诸侯国。
栎之役:栎之役,指晋国与秦国之间的一次战役。
密康公:密康公,指密国的国君。
恭王:恭王,指周朝的一位国君。
密:密,指密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小国。
郑国:郑国,指郑国,古代中国的一个诸侯国。
水工:水工,指从事水利工程的工匠。
郑国间说秦:郑国间说秦,指郑国向秦国建议。
渠:渠,指人工开凿的水道。
白氏渠:白氏渠,指由赵中大夫白公提议开凿的水利工程。
甘泉:甘泉,指古代的一种美酒。
安定朝那县:安定朝那县,指古代的一个县名。
笄头山:笄头山,指一座山名。
大陇:大陇,指古代的一个地区名。
舅氏:舅氏,指舅舅。
阳:阳,指河流的南岸。
赤:赤,指红色。
西伯:西伯,指周文王。
太公:太公,指姜太公,周文王的辅佐者。
漕渠:漕渠,指古代用于运输粮食的水道。
鸟鼠同穴山:鸟鼠同穴山,指一座山名。
华阴:华阴,指华阴县,古代的一个县名。
三辅:三辅,指古代对关中地区的称呼。
忖留神相:忖留神相,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
鲁班:鲁班,指鲁班公,古代著名的工匠。
项中山:项中山,指项山,古代的一个山名。
夸父:夸父,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作者为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
霸:霸,指霸水,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浐:浐,指浐水,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丰:丰,指丰水,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镐:镐,指镐水,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涝:涝,指涝水,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潏:潏,指潏水,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伊:伊河,位于河南省,是洛河的支流。
洛:洛,指洛水,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尚书禹贡:《尚书》中的《禹贡》篇,记载了夏禹治水的事迹和各州的地理、物产、贡赋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的经典。
熊耳:熊耳山,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洛河的发源地之一。
涧瀍:涧水和瀍水,都是洛河的支流,位于河南省。
河: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流经河南省。
武王沉璧于河:武王,指周武王,沉璧于河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荣光幕河,青云浮洛:形容河水清澈,天空云彩美丽。
毛诗:《诗经》中的部分篇章,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诗经》中描写洛河的诗句,意为眺望那洛河,河水波涛汹涌。
春秋说题辞:《春秋》的解说辞,对《春秋》中的内容进行解释。
雒:洛河的古称。
灵王二十二年,穀洛斗,将毁宫室,王欲壅之:灵王,指周灵王,穀洛斗指穀水和洛水争斗,王欲壅塞洛水。
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伊洛和黄河的枯竭象征着夏朝和商朝的灭亡。
武帝穿渠引洛水:武帝,指汉武帝,穿渠引洛水是指汉武帝时期开凿渠道引洛水灌溉。
沛国陈宣,建武十年,雒水出造津城门:沛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陈宣是东汉初年的官员,建武十年是公元34年。
水经注:《水经注》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河流的走向、地理环境等。
魏略:《魏略》是古代一部地理著作,记载了魏国时期的地理情况。
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地理、神话、民族、植物、动物、矿物等内容的综合性著作。
述征记:《述征记》是一部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作者游历各地的见闻。
瀍水:洛河的支流,流经河南省。
涧水:洛河的支流,流经河南省。
穀水:洛河的支流,流经河南省。
汉沔:汉水和沔水的合称,沔水是汉水的支流。
江汉朝宗于海也:江水和汉水都汇入大海。
左传:《左传》是《春秋》的注解,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蜀志:《蜀志》是《三国志》中的蜀汉部分。
宋书:《宋书》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韩诗:《韩诗》是《诗经》的一种古注本。
庾仲雍《汉水记》:庾仲雍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所著《汉水记》记载了汉水的情况。
盛弘之《荆州记》:盛弘之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所著《荆州记》记载了荆州地区的情况。
梁州记:《梁州记》是古代一部地理著作,记载了梁州地区的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七-评注
《尚书禹贡》开篇即提到导洛自熊耳,熊耳山位于宜阳之西,洛水由此发源。此句不仅描绘了洛水的源头,也暗含了地理与人文的交融,熊耳山作为洛水的发源地,在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洛水与涧瀍、伊水的交汇,形成了丰富的水系,不仅滋养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尚书中候》所述武王沉璧于河,荣光幕河,青云浮洛,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庄严的场景。此句不仅反映了武王的威仪,也展现了洛水的神圣地位,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毛诗》中的‘瞻彼洛矣,维水泱泱’描绘了洛水的壮阔景象,‘泱泱’一词生动地表达了洛水的宽广与深邃,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洛水的敬畏之情。
《春秋说题辞》对洛水的起源进行了阐释,雒即绎,绎其燿也,即水光耀。此句不仅揭示了洛水的美丽,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
《国语》中太子晋对洛水的论述,揭示了水与自然、水与神灵的关系。太子晋认为水是气的导引,聚于高,归于下,执政者若有所偏颇,则会影响到水的神灵。
《汉书》中武帝穿渠引洛水,岸遂崩,凿井深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宏伟与智慧。
《后汉书》中陈宣谏言雒水出造津城门,言未绝而水去,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顺应。
《水经注》中黄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描绘了一幅神秘而神奇的场景,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崇拜。
《魏略》中‘洛’去水而加隹,反映了古代对汉字的演变与解读,隹为鸟,可能寓意洛水如同鸟儿般自由。
《山海经》中洛水出秦冒之山,东注于河,其中有藻玉,反映了古代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与对自然资源的认知。
《述征记》中洛水底有礜石,故上无水,揭示了洛水的水文特征。
《水经》中对瀍水的描述,瀍水出河南穀城县北山东,与千金渠合,又东过偃师,入于洛,反映了古代对水系的详细记载。
《水经》中对涧水的描述,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东南入于洛,反映了古代对水系的详细记载。
《水经》中对穀水的描述,穀水出弘农渑池县南嶓冢林穀阳谷也,反映了古代对水系的详细记载。
《尚书禹贡》中江汉朝宗于海也,反映了古代对江汉水系的描述。
《诗》中对汉广的描述,德广所及也,文王之化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反映了古代对江汉文化的赞美。
《左传》中对汉水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汉水的地理特征与历史事件的记载。
《蜀志》中对汉水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汉水的神秘与珍稀。
《韩诗》中对汉水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汉水的传说与故事。
《水经注》中对汉水的描述,详细记载了汉水的源头、流经地区、汇合情况等,反映了古代对水系的深入研究。
《梁州记》中对汉水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汉水的地理特征与历史背景的了解。
《水经》中对沔水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沔水的源头、流经地区、汇合情况等,反映了古代对水系的详细记载。
《淮南子》中对汉水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汉水的地理特征与资源利用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