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二-原文

○池溪壑

《广雅》曰:沼,池也。

《说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诗》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又曰: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沼,池也。牣,满也。《笺》云:灵沼之水,鱼盈满其中,皆飞跃,言亦得其所也。)

《韩诗外传》曰:齐景公出弋昭华之池。

《传》曰:齐伐楚,楚子使屈完对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虽众,无所用之。’

《史记封禅书》曰:秦始皇游海上,祠名山大川及八神仙人羡门之属。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池名,临南郊山。

《汉书》曰:昆明池,汉武帝元狩三年所穿也。初,汉欲求身毒国,为昆明池夷所闭,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名曰滇河。汉将伐昆明以通身毒,使谪卒伐棘上林,象滇河作昆明池以习水战,池周回四十里。(汉武帝平昆明,以其地为益州郡。其滇水原深广,末反浅狭有似倒流,故曰滇河。潘岳《关中记》曰:昆明池,汉武帝习水战也。中有灵沼神池,云尧时理水讫,停船此池,盖尧时已有污池,汉代因而深广耳。曹毗《志怪》云:汉武凿昆明池深极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帝。’以朔不知难以校问,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东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胡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馀。乃知朔言者是。)

又曰:昭帝元始元年春三月,黄鹄下建昌宫太液池。

又曰:宣帝诏曰:池篽未御幸者,(苏林曰:折竹以绳绵连若禁篽,使人不得往来也。)假与贫民,郡国宫馆勿复修治。

又曰:宣帝神爵元年诏曰:’金芝生于涵德殿铜池中。’

《魏志》曰:太祖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

《晋书》曰:山简优游卒岁,惟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离。举鞭向葛疆,何如并州儿。’疆家在并州,简爱将也。

又曰:荀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失之甚怏怏。或有贺之者,勖曰:’夺我凤凰池,诸君何贺我耶?’

《后魏书》曰:文明皇太后冯氏与高祖幸灵泉池,宴群臣,太后忻然歌,高祖亦和歌,歌者九十人。

《唐书》曰:蒋镇为谏议大夫,时户部侍郎判度支韩滉上言,河中盐池生瑞盐,实土德之上瑞。上以秋霖稍多,水潦为患,不宜生瑞,命镇驰驲检行之。镇奏与滉同,仍上表贺,请宣付史馆,并请置神祠,锡其号宝应灵庆池。

又曰:文宗用郑注言,即命左右神策军差人淘曲江、昆明二池,仍许公卿士大夫之家於江头立亭馆,以时追赏。

《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降北有阳石山,中有神龙池,黄帝时,遣云阳先生养龙於此,帝王历代养龙之处,国有水旱不时,祀池请雨。

《晋宫阁名》曰:灵芝池,广长百五十步,深二丈,有连楼飞观,四出阁道、钓台,中有鸣鹤舟、指南舟。

袁山松《宜都记》曰:佷山县东六十里有山名下鱼城,四面绝崖,惟两道可上,皆峻崄,山上周回可二十里,有林池水,民田种於山上。昔永嘉乱,土人登此避贼,贼守之,经年食尽,取池鱼掷下与之,示不穷,贼遂退散,因名此为下鱼城。

《辛氏三秦记》曰:昆明池通白鹿源,人钓鱼,纶绝而去,梦於汉武,求去其钩。明日戏於池,见大鱼衔钩,帝去其钩而放之。间三日,帝复游池滨,得明珠一双。武帝曰:’岂昔鱼之报也?’

《湘州记》曰:湘南县有架山,下有小池常涸竭,民斋戒往请,自然而满,事讫还乾。

雷次宗《豫章记》曰:去洪井六七里有风雨池,山峤水出,激着树木,星散远洒,如风雨焉。

《襄阳记》曰:岘山南有习郁大鱼池,依范蠡养鱼法,当中筑一钓台。将亡,敕其儿曰:’必葬我近鱼池。’山季伦每临此,辄大醉而归。

《临川记》曰:崇仁县有盐池,按《陈书》,司空黄法,字仲昭,崇仁县巴山人也。侯景乱,法于乡里聚徒以助高祖有功,薨,墓在崇仁县巴山乡。故老相传,法有奇术,常欲变置咸池於家山之下,幅员六十馀亩,至今水味独咸於他水,而湛然清洁,禽畜不敢触之。

《西京杂记》曰:梁孝王好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园中有灵山,山安肤寸石。又有雁池,池中鹤洲凫渚,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王日与宫人及宾客弋钓其中。

又曰:积草池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云三柯上四百六十二条,是南越国王赵他所进,号为烽火树,至夜光景照焉。

《述征记》曰:广阳门北有魏明帝流杯池。

《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於玄池,天子三日休於玄池之上,天子乃树之竹,(种竹池边。)是曰竹林。

又曰: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上,西王母为天子谣。

《三辅故事》曰:汉武帝作昆明池,武帝崩后,於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馀付长安市。池有二石人,如牵牛织女像。

又曰:未央宫西有食池,池中有台,王莽死於是也。

《广州先贤传》曰:丁密,字靖公,苍梧人,遭父艰,哭泣三年,飞凫一双游密庐旁小池。

《郡国志》曰:晋州临汾县臭水池,下畜不饮,一名翻镬池,即煮眉间赤头处,镬翻因成池。今水上犹有脂润。

又曰:成都郡,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城以象咸阳,沃野千里,号曰陆海,有万岁池,是筑城取土处。

又曰:合浦海曲出珠,号曰珠池,又有夷人号越它邑,多采甲香为业。

《吕氏春秋》曰: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

《淮南子》曰:阴气极则下至黄泉,故不可凿池穿井。

《世说》曰:晋明帝欲作池台,元帝不许之。时明帝为太子,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即今谓太子池是也。

又曰:太原王国宝治宅,因浚池,忽见一物如酒杓形,长四尺许,飞去。

《水经注》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西流谓之马池。

又曰:蔡州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郎,顺帝之世,始捣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

又曰:滇池中有神马,家马交之,则生骏驹,日行五百里。

《顾子》曰:与子华游於东池,子华曰:”水有四德,池为一焉:沭浴群生,流泽万世,仁也;扬清激浊,荡涤尘秽,义也;弱而难胜,勇也;导江疏河,变盈流谦,智也.”顾子曰:”我得汝於池上矣.”

《方舆记》曰:兴元府南郑县天池山上,有池方二十里,冬夏不竭,久饮之可愈痼疾,故号天池。

又曰:梅福池,一名风雨池,梅福种莲池。福叹曰:”生为我酷,身为桎梏,形为我辱,智为我毒.”於是弃南昌县尉,去妻子,入洪崖山得道为神仙,代代有人见,或在玉笥山逢之。今西山有梅君坛,南昌开元观有梅君堂焉。

又曰:明月池在兴道县西北,中有一台,云是汉高所营,《水经注》云:”形如偃月,故号明月池.”

又曰:七女池,昔有人无男而养七女,父亡,七女负土葬父,取土之处,今成一池,号曰七女池。今池边又有七女冢。

○溪

《尚书大传》曰:吕尚钓於磻溪,得鱼,腹中有玉璜。

《春秋说题辞》曰:溪者,隐也,深虚绕山令得博也。(宋均注曰:无水曰谷,有水曰溪。)

《尔雅》曰:水注川曰溪。

《桓彝别传》曰:彝字茂伦。明帝世,彝与当时英彦名德庾亮、温峤、羊曼等共集清溪池上,郭璞预焉,乃援笔属诗以白四贤并自序。

《武昌记》曰:樊山东有山溪,夏时凛凛,恒有寒气,故谓之寒溪。

王韶之《始兴记》曰:连水下流有斟溪,一日十溢十竭。

盛弘之《荆州记》曰:郦县北五十里有菊溪,源出石涧,山有甘菊,村人食此水多寿。

又曰:零陵郡西有九渡溪,山兽从数十里往饮之,经越他水皆不饮,傍有半石坑,上石形极方峭,名为仙人楼。

又曰:桂阳郡横溪,溪水甚深,冬夏不乾,俗谓之贪泉也。郡西南五十里有万岁山,有石窟出锺乳,山上悉生灵寿木,下有一溪,名为千秋水,其傍有居民,即号万岁村。

《管子》曰:桓公北征北孤竹回,未至卑耳之溪,援弓而射,未敢发,谓左右曰:”见前人乎?”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人长尺而人物具焉.”管仲曰:”臣闻霸王之君兴,则登山神见.”公拜曰:”仲父之圣若此.”

《俗说》曰:郗僧施青溪中泠舟,一曲处辄作一篇诗。谢益寿见诗叹曰:”青溪中曲,复何可穷?”

《水经注》曰:磻溪,即太公钓所也,石壁深高,幽泉邃密,林障秀阻,亦人罕交。东南隅有石室,盖太公所居也;水次石平,即太公垂钓之处也。其水清冷神异,北流注於渭。

又曰:长阳溪源右穴中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居民钓鱼,先陈所须多少,拜而请之,拜讫投钓,得鱼过数者,水辄波涌,暴风卒起,树木摧折。水侧生异花,路人欲摘是者皆当先请,不得辄取。

又曰:白马溪水出宜阳山,有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以物色受名也。

又曰:向城有水二源,俱北流合为一川,名天浆溪。

又曰:闽中有徐登者,女子化为丈夫,与东阳赵昞并善,越方时遭兵乱,相遇於溪,各矜其所能,登先禁溪水为不流,昞次禁枯柳为生荑,二人相视而笑。登年长,昞师事之。后登身故,昞东入章安,百姓未知,昞升茅屋,搘鼎而爨,主人惊怪,昞笑而不应,屋亦不损。又尝临水求渡,船人不许,昞乃张盖坐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於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

又曰:山阴县西南四十里有二溪,东溪广一丈九尺,冬暖夏冷;西溪广三丈五尺,冬冷夏暖,二溪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广五丈馀,而温凉不杂,盖《山经》所谓苕水也。

又曰:朐〈月忍〉县有龟溪,出灵龟,咸熙元年,献龟於相府,言出此溪也。

《郡国志》曰:豫州吴房县,吴王阖闾之弟夫概王朝楚,楚封之於堂溪。

又曰:王昭君,秭归人也,有香溪,即昭君游处。

又曰:资阳县有环溪百丈池,所谓溪流如环,池深百丈也。

又曰:陵阳山在石〈石隶〉县北三里,按《舆地志》,陵阳令窦子明於溪侧钓鱼,一日钓得白龙,子明怜而放之,后数年又钓得一白鱼,割其腹,中乃有书,教子明烧炼食饵之术,三年后白龙来迎子明,遂得上昇。其溪环绕山足,今有仙坛,醮祭不绝。

《信州图经》曰:师溪水,源出黄孽山北面,在弋阳县东南一百十里,昔有隐士胡超居此,众人师之,故名师溪。

《越绝书》曰:薛烛对越王曰:’若耶之溪而出铜也,古欧冶子铸剑之所。’故《战国策》云:’涸若耶以取铜,破堇山而出锡。’

又《郡国志》曰:欧冶子铸剑处,下有孤潭,深而清,有孤石耸出,潭上有大栎树,谢客儿与弟惠连作诗句,屡屡刻於树上。

《吴兴记》曰:前溪在县南,东流入太湖,谓之风渚,夹溪悉生箭箬,后溪在市北,东出馀不亭,晋车骑将军沈充作前溪歌曲,传者以为指此溪也。

裴氏《广州记》曰:百管溪,周回丈馀,水极沸涌,如猛火煎油声。

《临海图经》曰:铜溪,在县西北五十里,其水黄色,状似铜,故号铜溪也。

孙兴公《天台山赋》云:过灵溪而一濯是也。

《善歌录》曰:武溪水,源出武山,东南流注于沅,故为歌曰:’武溪深复深,飞鸟不能渡,游兽不能临。’

又曰:下潦上雾,看飞鸟堕水中,即此也。

《周易略例》曰:隆墀永叹,远壑必盈。

《礼记》曰:大蜡之祭,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山海经》曰:东海之水有大壑。

《列子》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实惟无底之谷,曰归塘。

《庄子》曰:夫壑之为物,注焉而不满,取焉而不竭。

又曰:藏舟於壑,藏山於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

《孟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二-译文

《广雅》说:沼,就是池塘。

《说文》说:隍,是城池,有水的地方叫池,没有水的地方叫隍。

《诗经》说:东门外的池塘,可以用来浸泡麻。

《诗经》又说:君王在灵沼,鱼儿在其中跳跃。(沼,就是池塘。牣,意思是满。《笺》说:灵沼的水,鱼儿满满当当,都在跳跃,说明它们也找到了自己的乐土。)

《韩诗外传》说:齐景公到昭华池去打猎。

《传》说:齐国攻打楚国,楚王派屈完回答说:‘楚国用方城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齐国虽然人多,也派不上用场。’

《史记封禅书》说:秦始皇游历海上,祭祀名山大川和八位神仙,包括羡门。

《汉书》说:昆明池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开凿的。起初,汉朝想要寻找身毒国,被昆明池的夷人阻拦,昆明有滇池,方圆三百里,称为滇河。汉朝想要攻打昆明以通往身毒,派囚犯在棘上林开凿,模仿滇河建造昆明池来练习水战,池子周围四十里。(汉武帝平定昆明,把那里改为益州郡。滇水原本深广,后来变浅,好像倒流,所以叫滇河。潘岳《关中记》说:昆明池是汉武帝练习水战的地方。其中有一个灵沼神池,据说尧时治理水患后,停船在这里,说明尧时已经有了污池,汉代因而将其扩大。)

《汉书》又说:昭帝元始元年春天三月,黄鹄飞到建昌宫的太液池。

《汉书》又说:宣帝下诏说:那些还未被皇帝驾临的池塘,(苏林说:用折断的竹子连着绳子,像禁止的篙一样,使人不能往来。)可以借给贫民,郡国宫馆不要再进行修缮。

《汉书》又说:宣帝神爵元年下诏说:‘金芝在涵德殿的铜池中生长。’

《魏志》说:太祖回到邺城,建造玄武池来训练水军。

《晋书》说:山简优哉游哉地度过一生,只喜欢喝酒,荆州豪族习氏有美丽的园林池塘,山简每次出游游玩,都喜欢去池塘边,饮酒常常醉倒,称之为高阳池。当时有童谣说:‘山公从哪里来?来到高阳池。黄昏时醉醺醺地回家,酩酊大醉不知归路。有时能骑马,倒戴着白色的接离帽。举起鞭子指向葛疆,不如并州的儿子。’葛疆家在并州,山简是他的爱将。

《晋书》又说:荀勖在中书省任职很久,专门处理机密事务,失职后非常不高兴。有人祝贺他,荀勖说:‘夺去了我的凤凰池,你们为什么祝贺我呢?’

《后魏书》说:文明皇太后冯氏和高祖一起游览灵泉池,宴请群臣,太后高兴地唱歌,高祖也跟着唱歌,共有九十人唱歌。

《唐书》说:蒋镇担任谏议大夫,当时户部侍郎判度支韩滉上奏说,河中的盐池生出了瑞盐,这是土德之上的祥瑞。皇帝因为秋雨过多,水患成灾,不应该出现祥瑞,命令蒋镇骑马去检查。蒋镇上奏说与韩滉相同,并上表祝贺,请求宣付史馆,并请求建立神祠,赐予宝应灵庆池的称号。

《唐书》又说:文宗采纳郑注的建议,立即命令左右神策军派人清理曲江、昆明二池,并允许公卿士大夫之家在江边建立亭馆,按时给予奖赏。

《遁甲开山图》荣氏解释说:北方有阳石山,山中有一个神龙池,黄帝时,派云阳先生在这里养龙,历代帝王都在这里养龙,国家遇到水旱不按时,就祭祀池水祈求降雨。

《晋宫阁名》说:灵芝池,长宽各一百五十步,深两丈,有连楼飞观,四通八达的阁道、钓台,中有鸣鹤舟、指南舟。

袁山松《宜都记》说:佷山县东六十里有座山叫下鱼城,四面都是悬崖,只有两条路可以上去,都很险峻,山周长约二十里,有树林池塘,百姓在山上种田。过去永嘉之乱时,当地百姓登上此山躲避贼寇,贼寇守在这里,经过一年粮食吃尽,从池塘里抓鱼扔下来给他们,表示不会耗尽他们的粮食,贼寇于是退散,因此称此地为下鱼城。

《辛氏三秦记》说:昆明池通白鹿源,有人钓鱼,鱼线断了,梦见汉武帝,请求取下鱼钩。第二天在池边游玩,看到大鱼嘴里衔着鱼钩,武帝取下鱼钩后放生了它。三天后,武帝再次在池边游玩,得到一对明珠。武帝说:‘难道是那鱼报答我吗?’

《湘州记》说:湘南县有一座架山,下面有一个小池经常干涸,百姓斋戒前往祈求,池水自然充满,事情结束后又干涸。

雷次宗《豫章记》说:离洪井六七里有风雨池,山上的水喷涌而出,冲击着树木,星星点点地洒向远方,就像风雨一样。

《襄阳记》说:岘山南有习郁的大鱼池,依照范蠡养鱼的方法,中间建了一个钓台。习郁临终时,嘱咐儿子说:‘一定要把我葬在鱼池附近。’山简每次来到这里,总是大醉而归。

《临川记》说:崇仁县有盐池,根据《陈书》记载,司空黄法,字仲昭,是崇仁县巴山人。侯景之乱时,黄法在乡里聚集徒众帮助高祖,有功,去世后,墓在崇仁县巴山乡。老人们相传,黄法有奇术,曾想在家山下面建造咸池,面积六十多亩,至今那里的水比其他地方的水都要咸,而且清澈透明,禽畜都不敢靠近。

《西京杂记》说:梁孝王喜欢宫室园林的乐趣,建造了曜华宫,修建了兔园,园中有灵山,山上有安肤寸石。还有雁池,池中有鹤洲凫渚,奇果异树,珍禽异兽应有尽有,梁孝王每天和宫女以及宾客在园中射箭钓鱼。

《西京杂记》又说:积草池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有人说有三棵树,共有四百六十二条枝条,是南越国王赵所进贡的,被称为烽火树,夜晚光彩照人。

《述征记》说:广阳门北有魏明帝的流杯池。

《穆天子传》说:天子西征到玄池,天子在玄池上休息了三天,天子就在池边种了竹子,(种植竹子在池边。)这就是竹林。

《穆天子传》又说:天子在瑶池上宴请西王母,西王母为天子唱了歌。

《三辅故事》说:汉武帝建造了昆明池,武帝去世后,在池中养鱼供给各陵祭祀,剩下的鱼卖给了长安市。池中有两个石人,像牵牛织女。

《三辅故事》又说:未央宫西有食池,池中有台,王莽在这里去世。

《广州先贤传》说:丁密,字靖公,是苍梧人,遭遇父亲去世,哭泣了三年,一对飞凫游到了他家的旁边小池。

《郡国志》说:晋州临汾县有一个臭水池,下面的牲畜不喝那里的水,还有一个名字叫翻镬池,就是煮眉毛间赤头的地方,镬翻因此成了池。现在池水上面还有油脂。

《郡国志》又说:梁孝王喜欢宫室园林的乐趣,建造了曜华宫,修建了兔园,园中有灵山,山上有安肤寸石。还有雁池,池中有鹤洲凫渚,奇果异树,珍禽异兽应有尽有,梁孝王每天和宫女以及宾客在园中射箭钓鱼。

又说:成都郡,在秦惠王二十七年,派张仪建造城池,以模仿咸阳,广袤千里,被称为陆海,有一个万年池,这是筑城取土的地方。

又说:合浦海边出产珍珠,被称为珠池,又有夷人称越它邑,多以采集甲香为生。

《吕氏春秋》记载:卫灵公在天寒时凿池,宛春劝阻说:‘天冷。’卫灵公说:‘天冷吗?’宛春说:‘您穿狐皮大衣,坐在熊皮席上,角落里有炉火,所以不觉得冷。’

《淮南子》说:阴气极盛时就会下降到黄泉,所以不能凿池挖井。

《世说》记载:晋明帝想要建造池台,元帝不允许。当时明帝是太子,培养武士,一夜之间就完成了池台,这就是现在的太子池。

又说:太原王国宝修建宅邸,因挖池而发现一个像酒杓形状的东西,长约四尺,飞走了。

《水经注》说:陇西神马山有深渊池塘,龙马就是从这里出生的,水向西流,被称为马池。

又说:蔡州西边,即蔡伦故居附近有蔡子池。蔡伦是汉代的黄门郎,在顺帝时期,开始用旧鱼网造纸,代替简牍,从那时开始。

又说:滇池中有神马,家马与之交配,则生出骏马,日行五百里。

《顾子》说:与子华在东池游玩,子华说:‘水有四种美德,池就是其中之一:洗涤众生,流泽万世,这是仁;扬清激浊,荡涤污秽,这是义;柔弱却难以被战胜,这是勇;引导江河,调节盈缺,这是智。’顾子说:‘我在池上得到了你。’

《方舆记》说:兴元府南郑县天池山上,有一个方圆二十里的池子,冬夏不干涸,长期饮用可以治愈顽疾,因此被称为天池。

又说:梅福池,又名风雨池,梅福在此种植莲花。梅福感叹说:‘生命对我如此残酷,身体成为枷锁,形态成为耻辱,智慧成为毒药。’于是他辞去南昌县尉的职务,离开妻子,进入洪崖山得道成为神仙,代代有人见到他,有时在玉笥山遇到他。现在西山有梅君坛,南昌开元观有梅君堂。

又说:明月池在兴道县西北,中间有一个台子,说是汉高祖所建,《水经注》说:‘形状像卧月,因此称为明月池。’

又说:七女池,以前有个人没有儿子而养育了七个女儿,父亲去世后,七个女儿背土安葬父亲,取土的地方,现在形成了一个池子,被称为七女池。现在池边还有七女墓。

○溪

《尚书大传》说:吕尚在磻溪钓鱼,得到一条鱼,鱼腹中有玉璜。

《春秋说题辞》说:溪,就是隐居,深远的水流环绕山间,使人得到广博的知识。(宋均注:没有水的地方叫谷,有水的地方叫溪。)

《尔雅》说:水流注入川流的地方叫溪。

《桓彝别传》说:桓彝字茂伦。在明帝时期,桓彝与当时的英才庾亮、温峤、羊曼等一起在清溪池上聚会,郭璞也在场,于是拿起笔写诗,向四位贤人致敬并自我介绍。

《武昌记》说:樊山东边有山溪,夏天时冷风阵阵,经常有寒气,因此被称为寒溪。

王韶之的《始兴记》说:连水下流有斟溪,一天十次溢出十次干涸。

盛弘之的《荆州记》说:郦县北五十里有菊溪,水源出自石涧,山上有甘菊,当地居民饮用这种水,多长寿。

又说:零陵郡西边有九渡溪,山中的野兽从几十里外前来饮水,经过其他水都不饮,旁边有一个半石坑,上面石头形状非常方峭,被称为仙人楼。

又说:桂阳郡横溪,溪水很深,冬夏不干涸,俗称贪泉。郡西南五十里有万岁山,有石窟出产钟乳石,山上全部生长着灵寿木,下面有一条溪流,被称为千秋水,溪边有居民,因此被称为万岁村。

《管子》说:齐桓公北征北孤竹回师,未到卑耳之溪,拿起弓箭,不敢发射,对左右说:‘见到前面的人了吗?’回答说:‘没见到。’齐桓公说:‘我见到一个身高一尺而五官齐全的人。’管仲说:‘我听说霸王之君兴起,就会有神人出现。’齐桓公拜谢说:‘仲父的圣明真是如此。’

《俗说》说:郗僧施在青溪中泛舟,每次一曲就写一首诗。谢益寿看到诗感叹说:‘青溪中的曲调,还有什么可以穷尽的呢?’

《水经注》说:磻溪,就是太公钓鱼的地方,石壁深高,幽泉深邃,林荫秀美,人迹罕至。东南角有一个石室,是太公居住的地方;水边石头平坦,就是太公钓鱼的地方。那里的水清澈凉爽,神奇异常,向北流入渭水。

又说:长阳溪源头右边的洞穴中有神鱼,大的有二尺,小的有一尺,当地居民钓鱼,先陈述所需多少,拜而请求,拜完就钓鱼,钓到的鱼超过数目,水就会波涛汹涌,暴风突然刮起,树木被折断。水边生长着异花,路人想要摘取,都必须先请求,不能随意采摘。

又说:白马溪的水源出自宜阳山,有一块大石头,形状像马,因此溪涧以物的颜色命名。

又说:向城有两个水源,都向北流汇合成为一条河流,称为天浆溪。

又说:闽中有徐登,女子变成了男人,与东阳赵昞一起擅长法术,越方时期遭遇战乱,在溪边相遇,各自展示自己的能力,徐登先禁止溪水不流动,赵昞接着让枯柳长出嫩芽,两人相对而笑。徐登年纪较大,赵昞拜他为师。后来徐登去世,赵昞向东进入章安,百姓不知道,赵昞站在茅屋上,举鼎而炊,主人感到惊讶,赵昞笑着不回答,茅屋也没有损坏。他还曾经站在溪边想要过河,船夫不允许,赵昞就撑起伞坐在中间,长啸呼风,逆流而过。于是,百姓对他非常敬畏,跟随他的人如同归家。

又说:山阴县西南四十里有两条溪流,东溪宽一丈九尺,冬天温暖,夏天凉爽;西溪宽三丈五尺,冬天凉爽,夏天温暖,两条溪流向北流三里,到达徐村汇合成为一条溪流,宽五丈多,而温度不混合,这就是《山经》所说的苕水。

又说:朐县有龟溪,出产灵龟,咸熙元年,献给相府,说龟是从这个溪流中来的。

《郡国志》说:豫州吴房县,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王朝楚,楚封他在堂溪。

又说:王昭君,是秭归人,有香溪,即昭君游玩的地方。

又说:资阳县有环溪百丈池,所谓溪流如环,池深百丈。

又说:陵阳山在石县北三里,按照《舆地志》,陵阳令窦子明在溪边钓鱼,一天钓到一条白龙,窦子明怜悯它,就放生了,几年后又钓到一条白鱼,剖开它的肚子,里面有一本书,教窦子明烧炼食物的技艺,三年后白龙来接窦子明,他就得到了升天。那条溪环绕山脚,现在还有仙坛,祭祀不断。

《信州图经》说:师溪水,源头出自黄孽山北面,在弋阳县东南一百十里,以前有隐士胡超住在这里,众人向他学习,因此称为师溪。

《越绝书》记载:薛烛对越王说:‘若耶溪出产铜,是古代欧冶子铸剑的地方。’所以《战国策》中说:‘干涸若耶溪来取铜,破坏堇山来获取锡。’

《郡国志》记载:欧冶子铸剑的地方下面有一个深潭,潭水清澈,有一块孤石耸立,潭上有一棵大栎树,谢客儿和他的弟弟谢惠连在这里作诗,多次刻在树上。

《吴兴记》记载:前溪位于县南,向东流入太湖,被称为风渚,溪边长满了箭竹和箬竹。后溪位于市北,向东流出余不亭,晋朝的车骑将军沈充创作了前溪歌曲,相传就是指的这条溪。

裴氏的《广州记》记载:百管溪,周长一丈多,水流极沸涌,声音像猛火煎油。

《临海图经》记载:铜溪位于县西北五十里,溪水呈黄色,看起来像铜,所以被称为铜溪。

孙兴公的《天台山赋》中说:经过灵溪,就是这里。

《善歌录》记载:武溪水,源头出自武山,向东南流注入沅江,所以有歌谣说:‘武溪深又深,飞鸟不能渡,游兽不能临。’

又记载:下潦上雾,看到飞鸟掉入水中,就是这里。

《周易略例》中说:高大的山陵永远叹息,远处的山谷必然充满。

《礼记》中说:在大蜡祭的仪式上,祭文说:‘土地回到它的家园,水流回到它的山谷。’

《山海经》中说:东海之水有一个大壑。

《列子》中说:渤海的东边,不知道有几亿万里,有一个大壑,实际上是一个无底的谷,被称为归塘。

《庄子》中说:壑这个东西,注入其中不会满溢,取走其中不会枯竭。

又曰:把船藏在山谷里,把山藏在湖泊中,这就是稳固了。然而半夜有力的人把它背走了,愚昧的人不知道。

《孟子》中说:有志之士不会忘记自己还在沟壑之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二-注解

池:在古代,池通常指人工挖掘的水域,用于灌溉、养殖、娱乐或防御。在《广雅》中,池被称为沼,即水中的洼地。《说文》中提到,城池中的有水部分称为池,无水部分称为隍。池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比喻或象征平静、安宁或美好的景象。

隍:隍是城池的护城河,无水时称为隍。在《说文》中,隍与池相对,池为有水之城池,隍为无水之城池。

灵沼:灵沼指的是圣洁或神奇的池塘,常用于比喻君王的德行或国家的福祉。在《诗》中,灵沼之水象征鱼儿盈满其中,寓意国家安宁、人民安居乐业。

牣:牣在古代指充满、丰盛。在《诗》中,牣鱼跃形容池塘中的鱼儿因水清而活泼跳跃,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昆明池:昆明池是汉武帝时期为练习水战而开凿的人工湖泊,位于长安附近。它不仅用于军事训练,也用于祭祀和娱乐。

太液池:太液池是汉代皇家园林中的池塘,位于长安,是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芝:金芝是传说中的仙草,生长在池中,象征着吉祥和富贵。

玄武池:玄武池是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人工湖泊,用于训练水军。

高阳池:高阳池是晋代山简常游憩的地方,位于荆土豪族习氏的园林中。

凤凰池:凤凰池是中书省的别称,因中书省官员如凤凰般高贵而得名。

灵泉池:灵泉池是指具有神奇或神圣之水的池塘,常用于祭祀或求雨。

鸣鹤舟:鸣鹤舟是指池中鸣叫的鹤所乘的船,常用于描述园林中的美景。

指南舟:指南舟是指池中可以指示方向的船,可能是指带有指南针的船。

下鱼城:下鱼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因有鱼池而得名。

滇河:滇河是古代滇池的别称,位于今云南省。

烽火树:烽火树是南越国王赵所进贡的珊瑚树,夜间发光,如同烽火。

流杯池:流杯池是古代园林中的一种景观,用于举行宴会时饮酒游戏。

瑶池:瑶池是传说中的仙池,位于昆仑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未央宫:未央宫是西汉和东汉的皇宫,位于长安,是古代最重要的宫殿之一。

长安市:长安市是西汉和东汉的都城长安的市集,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飞凫:飞凫是指飞翔的野鸭,常用于比喻高洁或自由。

臭水池:臭水池是指水质恶劣的池塘,因水中有异味而得名。

成都郡:成都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秦惠王时期,成都已成为重要的城市。

咸阳:咸阳是秦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张仪: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秦国的重要谋士。

合浦:合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附近,以出产珍珠而闻名。

珠池:珠池是指出产珍珠的池塘。

夷人:夷人是指古代对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称呼。

甲香:甲香是一种香料,古代常用于制作香囊。

卫灵公:卫灵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君主。

宛春:宛春是卫灵公的一位臣子。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著作,由吕不韦主持编纂。

阴气:阴气是指自然界中的一种冷凉之气。

黄泉:黄泉是指地下的阴间,古代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去的地方。

晋明帝:晋明帝是东晋时期的一位皇帝。

元帝:元帝是晋朝的一位皇帝,晋明帝的父亲。

太原王国宝:太原王国宝是古代的一位官员。

陇西神马山:陇西神马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陇西县。

龙马:龙马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相传是龙和马的结合体。

蔡州:蔡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市。

蔡伦: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发明了造纸术。

滇池:滇池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大淡水湖。

子华:子华是古代的一位人物。

水有四德:水有四德是指水具有的四种美德:仁、义、勇、智。

兴元府:兴元府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

梅福:梅福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道家人物。

玉笥山:玉笥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

明月池:明月池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

七女池:七女池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

吕尚:吕尚是周朝初年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又称姜子牙。

磻溪:磻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

春秋说题辞:《春秋说题辞》是古代的一部儒家经典。

溪:溪是指山间的小河。

桓彝:桓彝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

庾亮:庾亮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

温峤:温峤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

羊曼:羊曼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

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学者。

武昌记:《武昌记》是古代的一部地方志。

樊山:樊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

寒溪:寒溪是指水温较低的山溪。

盛弘之:盛弘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

荆州记:《荆州记》是古代的一部地方志。

零陵郡:零陵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市。

九渡溪:九渡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桂阳郡:桂阳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郴州市。

万岁山:万岁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管子:《管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法家经典。

桓公: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君主。

卑耳之溪:卑耳之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政治家。

郗僧施:郗僧施是古代的一位人物。

青溪:青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水经注:《水经注》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

太公:太公是指姜子牙,又称太公望。

渭:渭是指渭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

长阳溪:长阳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宜阳山:宜阳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向城:向城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闽中:闽中是指今天的福建省中部地区。

徐登:徐登是古代的一位人物。

赵昞:赵昞是古代的一位人物。

章安:章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山阴县:山阴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

苕水:苕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朐县:朐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龟溪:龟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吴房县:吴房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夫概王:夫概王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君主。

堂溪:堂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王昭君:王昭君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宫女,后成为和亲公主。

秭归:秭归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

资阳县:资阳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资阳市。

环溪:环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陵阳山:陵阳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石隶县:石隶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窦子明:窦子明是古代的一位人物。

信州图经:《信州图经》是古代的一部地方志。

师溪:师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黄孽山:黄孽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

弋阳县:弋阳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

薛烛:薛烛,古代著名铸剑师,与欧冶子齐名,以铸剑技艺高超著称。

越王:越王,指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此处可能指越王勾践。

若耶之溪:若耶之溪,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是古代著名的产铜地。

欧冶子:欧冶子,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剑师,被誉为铸剑大师。

战国策:《战国策》,古代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文献。

堇山:堇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郡国志:《郡国志》,古代地理志书,记载了各个郡国的地理、历史、风俗等情况。

孤潭:孤潭,指孤立的水潭。

大栎树:大栎树,指高大的栎树。

谢客儿:谢客儿,古代诗人,与谢惠连兄弟齐名。

惠连:惠连,古代诗人,谢客儿的弟弟。

吴兴记:《吴兴记》,古代地方志书,记载了吴兴地区的地理、历史、风俗等情况。

风渚:风渚,指风中的小洲。

箭箬:箭箬,一种植物,可制作箭矢。

沈充:沈充,晋代车骑将军,以文学著称。

裴氏《广州记》:裴氏《广州记》,古代地理志书,记载了广州地区的地理、历史、风俗等情况。

百管溪:百管溪,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临海图经:《临海图经》,古代地理志书,记载了临海地区的地理、历史、风俗等情况。

铜溪:铜溪,古代地名,因溪水呈黄色,状似铜而得名。

孙兴公《天台山赋》:孙兴公《天台山赋》,孙兴公所作的《天台山赋》,描述了天台山的壮丽景色。

武溪水:武溪水,古代地名,位于武山附近。

沅:沅,指沅江,流经湖南省。

下潦上雾:下潦上雾,形容天气阴沉,雨势渐大。

《周易略例》:《周易略例》,古代易学著作,对《周易》进行解释。

隆墀永叹:隆墀永叹,形容地势高耸,令人感叹。

大蜡之祭:大蜡之祭,古代祭祀活动,用以祈求丰收。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指土地回归其本来的位置,水流回归其原来的河道。

东海之水:东海之水,指东海的水流。

大壑:大壑,指深大的山谷。

归塘:归塘,指回归其原来的地方。

《列子》:《列子》,古代道家经典,包含了许多寓言故事。

《庄子》:《庄子》,古代道家经典,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

沟壑:沟壑,指山沟或山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二-评注

《越绝书》中薛烛对越王所述的若耶之溪出铜、古欧冶子铸剑之地,不仅是对地理资源的描述,更是对古代铸剑工艺的追溯。若耶之溪与欧冶子的联系,凸显了地理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工匠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涸若耶以取铜,破堇山而出锡’的记载,则进一步强调了金属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郡国志》所述欧冶子铸剑处的孤潭、孤石、大栎树,以及谢客儿与弟惠连的诗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与文化交融的画面。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是欧冶子铸剑的见证,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的素材,反映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相互影响。

《吴兴记》中的前溪与后溪,不仅描述了地理水系,还涉及了晋代车骑将军沈充的诗歌创作。这里的溪流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诗歌的流传又反过来丰富了溪流的文化内涵。

裴氏《广州记》中的百管溪,以其水沸涌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力量。这种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

《临海图经》中的铜溪,以水色黄色似铜而得名,这里的地理特征与地名相映成趣,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是对地方特色的彰显。

孙兴公《天台山赋》中的灵溪,以‘一濯’之喻,表达了洗去尘俗、回归自然的思想。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追求。

《善歌录》中的武溪水,以其深邃不可测的特点,引发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生命之脆弱的感慨。‘飞鸟不能渡,游兽不能临’的描述,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生命局限的反思。

《周易略例》中的‘隆墀永叹,远壑必盈’,通过对隆墀与远壑的对比,表达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这里的‘远壑必盈’,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人生哲理的启示。

《礼记》中的‘土反其宅,水归其壑’,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土地、水源的重视。这里的‘水归其壑’,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山海经》中的‘东海之水有大壑’,是对神话传说的记录,也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这里的‘大壑’,不仅是对自然奇观的描述,也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列子》中的‘归塘’,以无底之谷的形象,展现了自然的神秘与不可测。这里的‘归塘’,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是对人生无常的隐喻。

《庄子》中的‘壑’,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人生哲理的阐述。‘注焉而不满,取焉而不竭’的描述,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智慧的启迪。

《孟子》中的‘志士不忘在沟壑’,以沟壑比喻人生的困境,表达了志士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里的‘沟壑’,是对人生境遇的描述,也是对人格力量的赞美。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