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七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七-原文

《说文》曰:薮,大泽也。

《周礼》曰:扬州之泽薮曰具区,荆州之泽薮曰云梦,豫州之泽薮曰甫田,青州之泽薮曰孟诸,兖州之泽薮曰大野,雍州之泽薮曰弦蒲,幽州之泽曰医无闾,冀州之泽曰昭馀祁。(虞候、祈望,皆官名也。)

《国语》曰:穀、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古之长民者不隳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

又曰: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度,法也。)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於民,而度之於群生,共之从孙,四岳左焉。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隩内,九州之内,皆可宅居也。)合通四海。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神无间行,民无淫心,时无逆数,物无害生,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不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

《尔雅》曰:鲁有大野,(今高平钜野县东北大泽。)晋有大陆,(今钜鹿北广河泽。)秦有杨纡,(音讴。今在扶风汧县西也。)宋有孟诸,(今在梁国睢阳县东北也。)楚有云梦,(今南郡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吴越之间有具区,(今吴县南太湖,即震泽也。)郑有甫田,(今荥阳中牟县西甫田泽。)周有焦获,(音互。今扶风池县阳瓠中是也。)谓之十薮。

《汉书》曰:司马相如谕巴蜀父老文云鹪雕鹏已翔於寥廓之宇,而罗者犹视於薮泽。

《风俗通》曰:薮,厚也。草木鱼鳖所以厚养人君与百姓也。

《吕氏春秋》曰:昭餘祁,一名大昭,又名沤泽。《周礼》并州薮,俗名鄢城泊是。按薮自太原祁县连延西接至此。

《关中记》曰:弦蒲薮,案《周礼职方氏》雍州,其薮曰弦蒲。

《晋太康地志》云:汧泽有蒲谷乡弦中谷,乃雍州之弦蒲也。按《汉书地理志》取蒲薮即弦蒲薮是焉。

《水经注》曰:汧水,源出汧山蒲谷乡雍中谷,决为弦蒲薮。

《释名》曰:下有水曰泽,言润泽也。

又曰:水泆出所为泽曰掌,水停处如手掌中也。今兖州人谓泽曰掌。

《说文》曰:坳泽在昆仑墟下。荷泽在山阳胡陆南。

《易》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又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乡晦入宴息。

又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又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又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又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又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又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又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又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又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又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又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又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又曰: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河图曰》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雷泽,泽也。)

《书》曰:雷夏既泽,〈王雝〉沮会同。(孔安国注曰:雷夏,泽名。)

《书大传》曰:舜渔于雷泽。(郑玄注曰:雷泽,今属济阴。)

《诗》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周礼》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又曰:泽虞,掌国泽之政令,为之厉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财物,以时入于王府,颁其馀于万民。

《礼》曰: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

《礼稽命征》曰:王者,德礼之制者,泽谷有朱鸟白玉,赤蛇赤龙出焉。

《传》曰:宣十五年,晋侯救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度时制置。)川泽纳污,(受污浊也。)山薮藏疾。……君其待之。’

又曰:卫侯出奔齐,孙氏追之,败公徒于柯泽。(济北东阿县西南有大泽是也。)

又曰:叔向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广雅》曰:方泽,祭地也。

《太公金匮》曰:夏桀之时,有芩山之水,桀常以十月发民凿山穿陵,通於河。民谏曰:’孟冬凿山穿陵,是泄天气,发地藏,天子失子道,后必有败。’桀杀之。期年,苓山一旦崩为大泽。

《战国策》曰:淳于髡一日见七人於齐宣王。王曰:’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淳于髡曰:’今求桔梗於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矣。(桔梗,山中之草。)

《史记》曰:陈馀与张耳相失,余解印绶付耳,亡入泽中捕鱼。

又曰:《封禅书》云:上郊雍,通回中道,春至鸣泽。

《汉书》曰:高祖以亭长送徒骊山,徒道亡,到丰西泽中停饮,夜皆解纵,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又曰: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东游以厌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而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

《西域传》曰:康居国西北二千里有奄蔡国,控弦十万,临大泽而居。

又曰:河有两源,合东注盐泽,一名昌蒲海,去玉门关三百里,广轮四百里,水冬夏不减,皆以为潜行地下。

《续汉书》曰:吴祐尝牧豕於长垣泽中。

《晋中兴书》曰:刘牢之至五桥泽中败绩,兵士殆尽,牢之马超五丈涧得免。

《晋书》曰:陶侃少时,渔於雷泽,尝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至,遂为龙而去。

《穆天子传》曰:天子北征,舍于珠泽。

《山海经》曰:稷泽。(后稷神所凭,因以为名也。)

《帝王世纪》曰:雀山之地,一夕为大泽,而深九尺。

戴延之《西征记》曰:巨泽,鲁之西界,孔子获麟处。

《管子》曰:北泽烧火照台下。管子曰:”万乘之国,不可无薪而炊。今北泽烧,农夫得卖其薪荛,一束十倍。”

又曰:涸泽数百岁水不绝者,生庆忌,其状若人,长四寸,黄衣黄冠,戴黄盖,乘水鸟,好疾驰,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报,此涸泽之精也。

《文子》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泽,天高泽下,圣人法之。

《韩非子》曰: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趋救之。

《新序》曰:晋公逐兽于砀,入大泽,迷不知所出,问渔者,送出泽,因以谏之。公令记其名,渔者曰:”公亟反国,臣亦反渔所。”

又曰:楚威王问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也,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宋玉对曰:”鲸鱼朝发昆仑之墟,暮宿於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风俗通》曰:水草交曰泽,言润万物以阜民用。

《水经注》曰:路温舒,钜鹿县之东里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泽中,取蒲叶用写书,即此泽也。

又曰:坳泽,河水之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者也。东去玉门阳关一千三百里,广轮四百里。其水澄停,冬夏不减。其中洄湍雷轮转,为隐沦之脉,当其圜流之上,飞禽奋翮于霄中者,无不坠於渊波。即河水之所潜,而出於积石也。

又曰:徐州丰西泽,即高祖斩白蛇之所。

又曰:中牟县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县境便睹斯卉,斯卉穷,则知逾界。”今虽不能然,谅亦非谬。《诗》所谓”东有甫草”也。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泽在中牟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迳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斩、小斩,有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等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故《竹书纪年》云:梁惠成王十五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

《图经》曰:晋有大陆,《吕氏春秋》云:晋之大陆,犹赵之钜鹿也。按《隋图经》云:大陆、大鹿、大河,即一泽而异名也。《汉书》云:路温舒取蒲于此也。泽亦《尚书》云:”纳於大麓”,是此也。

《河南图经》曰:广成泽,在梁县西四十里。

《后汉书》云:安帝永初元年,以广成游猎地假与贫人,于时马融作《广成颂》云:”大汉之初基也,揆厥灵囿,营于南郊,右曫三途,左枕嵩岳,面据衡阴,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演以荣洛,金山石林,殷起乎中,神泉侧出,丹水湟池,怪石浮磬,焜乎其陂.”是此泽也。隋大业中,置马牧焉。亦名广陂,其灌溉之利,至今百姓赖之。

《舆地志》曰:梓泽在王城西北三十里,与金谷相近。又《郡国志》云:”泽即金谷也,有金水出焉,故谓之金谷,晋石季伦别墅在焉.”

○陂

《说文》曰:陂,池也。

《书》曰:九川涤源,九泽既陂。(陂,泽也。)

《诗》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史记》曰:高祖母云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时雷电晦冥,见蛟龙於其上,巳而有娠,遂产高祖。

又曰:宁成抵罪得脱,乃诈驰传出关归家,称曰:”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乃贳贷,买陂田千馀顷,假贫民,役数千家焉。

《汉书》曰:汝南旧有鸿隙大陂,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翟方进为烝相,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之费,遂奏罢之。及翟氏败后,乡里归恶於方进,言方进请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顾野王云:王莽时尝苦旱,因追怨方进,童谣云:”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美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言者?两黄鹄。”建武中,太守邓晨使许阳典复鸿郄,以阳为都水掾。阳曰:”昔成帝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故坏我濯龙池。”於是,乃因高下形胜,起塘四百馀里,数年乃立。

《续汉书》曰:郭林宗交汝南黄叔度,先过袁奉高,不宿而去,信从黄宪,累日方还。泰曰:”叔度之量,汪汪若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不可量也.”

谢承《后汉书》曰:汝南许阳,晓以术承地脉,太守邓晨署为平水掾,使治鸿郄陂,陂成,人谮阳言取钱,晨系阳於狱,户自开,械自解,晨释之出,时日暮,陂上有火光引前,清德之感也。

《魏略》曰:明帝出次摩陂,有龙见於井中,帝出观龙,因改摩陂为龙陂。

《异苑》曰:东乡太湖,吴庚申岁於此有一军士五百人,将破堰取鱼,先以酒肉祈神,约令水涸。

夜梦人云,塘水速竭,若见巨鳞,慎勿杀也;又有铜釜,并不可发。

明往决水,翕然而尽,得白鱼,形状非常,小人贪利,剖而治之,见昨所祭馀食充溢肠内。

须臾复得釜,又取发,水便暴出,五百人一时没溺。

惟督监得存,具说事状,于今犹名此湖为五百陂。

《汝南先贤传》曰:郑敬去吏,隐居于蚁陂之阳,以渔钓自娱,弹琴咏诗,常方坐於陂侧,随杞柳之荫,铺茅蘼为席。

《淮南子》曰:譬若同陂而溉田,其受水均也。

《孙绰子》曰:海人曰,横海有鱼,一吸万顷之陂。

《抱朴子》曰:葛仙公每酒醉,常入家门前陂水中卧,竟日乃出。

《方舆记》曰:新蔡县葛陂,费长房化竹之所,后汉於此立葛陂县。

《河南图经》曰:洛水,自苑内上阳宫南弥浸东注,当宇文恺版筑之时,因筑斜堤,今东北流。

水衡作堰九所,形如偃月,谓之月陂。

《寿春图经》曰:芍陂在安丰县。

《淮南子》曰:’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娄之野。’又《舆地志》、崔实《月令》云,孙叔敖作期思陂,即此是也。

故汉王景为庐江太守,重修起之,境内丰给。

又按芍陂上承渒水,南自霍山县北界驺虞石入,号曰濠水是。

北流注陂中,凡经百里,灌四万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七-译文

《说文》中说:薮,是指大的沼泽地。

《周礼》记载:扬州的沼泽称为具区,荆州的沼泽称为云梦,豫州的沼泽称为甫田,青州的沼泽称为孟诸,兖州的沼泽称为大野,雍州的沼泽称为弦蒲,幽州的沼泽称为医无闾,冀州的沼泽称为昭余祁。(虞候、祈望,都是官名。)

《国语》中提到:穀水和洛水争斗,将要摧毁王宫,国王想要堵塞它们。太子晋劝谏说:‘古代治理百姓的人不破坏山,不抬高沼泽,不堵塞河流,不挖干水泽。因为山是土的聚集地,沼泽是万物归聚的地方。’

又提到:后来大禹反思过去的错误,重新制定度量标准,模仿天地万物,类比百物,向民众展示,对万物进行度量,共同继承大禹的功绩,四岳都赞同。上下疏通河流,引导积水,聚集水源,使九个沼泽地繁殖万物,泛滥到九个原野,居住在九个郊外,(郊外,指九州之内,都是可以居住的地方。)连接沟通四海。因此,天空没有压抑的阴云,地面没有散失的阳气,水没有沉滞的气,火没有灾害,神没有阻碍,民众没有放纵的心,时令没有逆数的灾害,万物没有伤害生命的现象,效法大禹的功绩,按照法度来衡量,没有不令人称赞的,都能满足帝王的意愿。上天赞美他,赐予他天下。

《尔雅》中说:鲁国有大野,现在的高平钜野县东北的大泽。晋国有大陆,现在的钜鹿北广河泽。秦国有杨纡,现在在扶风汧县西。宋国有孟诸,现在的梁国睢阳县东北。楚国有云梦,现在的南郡华容县东南巴丘湖。吴越之间有具区,现在的吴县南太湖,即震泽。郑国有甫田,现在的荥阳中牟县西甫田泽。周国有焦获,现在的扶风池县阳瓠中。统称为十薮。

《汉书》中司马相如向巴蜀父老宣读的文书中说:鹪鹩和鹏鸟已经在辽阔的天空飞翔,而捕鸟的人还在沼泽地里张望。

《风俗通》中说:薮,是指肥沃的地方。草木鱼鳖是用来养育君主和百姓的。

《吕氏春秋》中说:昭余祁,又名大昭,又名沤泽。《周礼》中提到的并州薮,俗称为鄢城泊。根据记载,薮从太原祁县向西延伸到这里。

《关中记》中说:弦蒲薮,根据《周礼职方氏》中提到的雍州,其薮称为弦蒲。

《晋太康地志》中提到:汧泽有蒲谷乡弦中谷,是雍州的弦蒲。

《水经注》中说:汧水,源头出自汧山蒲谷乡雍中谷,流经弦蒲薮。

《释名》中说:地下有水的地方叫泽,意思是润泽。又说:水溢出形成的地方叫掌,水停的地方像手掌一样。现在兖州人把泽称为掌。

《说文》中说:坳泽在昆仑墟下面。荷泽在山阳胡陆南。

《易经》中提到:丽泽,兑卦,君子应该像朋友一样相互学习。

《易经》中还提到:泽中有雷,随卦,君子应该像在夜晚休息一样,隐居而不张扬。

《易经》又提到:上天下泽,履卦,君子应该区分上下,稳定民众的意志。

《易经》还提到:泽上有地,临卦,君子应该教导思考无穷,容纳保护民众。

《易经》又提到:山上有泽,咸卦,君子应该虚心接受他人。

《易经》还提到:上火下泽,睽卦,君子应该和睦相处,但也要有区别。

《易经》又提到:泽上有雷,归妹卦,君子应该永远知道事物的弊端。

《易经》还提到:山下有泽,损卦,君子应该惩罚愤怒,抑制欲望。

《易经》又提到:泽上于地,萃卦,君子应该准备武器,警惕意外。

《易经》还提到:泽上有水,节卦,君子应该制定数量和度量,讨论道德行为。

《易经》又提到:泽中有火,革卦,君子应该治理历法,明确时令。

《易经》还提到:泽上有风,中孚卦,君子应该讨论案件,放缓死刑。

《易经》又提到:泽灭木,大过卦,君子应该独立不惧,隐居而不忧。

《易经》又提到:泽无水,困卦,君子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

《易经》中的象辞说:泽上于天,夬卦,君子应该施恩于下,保持德行而忌讳。

《河图》中说:大迹出现在雷泽,华胥踩过生下了伏羲。(雷泽,是泽名。)

《尚书》中说:雷夏泽已经形成了,王雝召集诸侯会盟。

《尚书大传》中说:舜在雷泽捕鱼。

《诗经》中说:那片泽地的岸边,有蒲草和荷花。

《周礼》中说:河流和沼泽中的动物适宜鳞类,植物适宜油脂类,那里的民众皮肤黑而湿润。

《周礼》中还提到:泽虞,负责国家沼泽地的政令,制定严厉的禁令,让当地的人守护他们的财物,按时送到王府,剩下的分发给民众。

《礼记》中说:水獭捕鱼之后,然后渔人才能进入沼泽。

《礼稽命征》中说:帝王,制定德行和礼制的人,沼泽和谷地会有朱鸟、白玉、赤蛇、赤龙出现。

《传》中说:宣公十五年,晋侯救援宋国。伯宗说:‘不能去。古人有话说,即使是长长的鞭子,也达不到马肚子。现在上天正赐予楚国,不能与之争斗,即使晋国再强大,能违背天意吗?谚语说,高下在于心,制定时机和措施。河流和沼泽可以容纳污浊,山和沼泽可以隐藏疾病。……请您等待时机。’

《传》中还提到:卫侯逃亡到齐国,孙氏追赶他,在柯泽打败了公族。

《传》中还提到:叔向的母亲说:‘深山大泽,确实能生长龙蛇。’

《广雅》中说:方泽,是祭祀大地的地方。

《太公金匮》中说:夏桀的时候,有芩山的水,桀常常在十月发动民众凿山穿地,通向黄河。民众劝谏说:‘冬末凿山穿地,是泄天气,发地藏,天子失去了子道,以后必然会有败亡。’桀杀了他们。一年后,芩山突然崩塌成为大泽。

《战国策》中说:淳于髡一天在齐宣王那里见到了七个人。宣王说:‘千里之地出一个士人,就像是肩并肩站立,百世出一个圣人,就像是脚跟接着脚跟而来。’淳于髡说:‘现在在沮泽中寻找桔梗,连世都找不到一个。’(桔梗,是山中的草药。)

《史记》中说:陈馀和张耳失散,陈馀解下印绶交给张耳,逃入泽中捕鱼。

《史记》中还提到:《封禅书》说:皇帝到雍郊祭天,开通回中道,春天到了鸣泽。

《汉书》中说:高祖刘邦作为亭长送徒众到骊山,徒众在途中逃亡,到了丰西泽中停下来饮酒,晚上都放任自流,说:‘你们都离开吧,我也从这里走了。’

《汉书》中还提到:秦始皇常说,东南有天子之气。于是,他向东巡游以压制这种气息。高祖自己怀疑自己藏匿起来,隐藏在岩石之间,吕后和别人一起寻找,经常能找到他。高祖感到奇怪,问吕后,吕后说:‘您所在的地方,上面常常有云气,所以我跟着去,经常能找到您。’高祖很高兴,沛中的子弟中有些人听说这件事,很多人想要归附他。

《西域传》中说:康居国西北二千里有奄蔡国,拥有十万弓箭手,靠近大泽居住。

《西域传》中还提到:黄河有两个源头,汇合后向东流入盐泽,也称为昌蒲海,距离玉门关三百里,直径四百里,水在冬夏都不减少,都认为水是潜行地下的。

《续汉书》记载:吴祐曾经在长垣泽中放牧猪。

《晋中兴书》记载:刘牢之到了五桥泽中,战败,士兵几乎全部战死,刘牢之的马跳过五丈深的涧谷才得以逃脱。

《晋书》记载:陶侃年轻的时候,在雷泽捕鱼,曾经捕到一个织梭,把它挂在墙上,不久之后雷雨来临,织梭变成了龙飞走了。

《穆天子传》记载:天子北征,在珠泽扎营。

《山海经》记载:稷泽。(后稷神所凭依,因此得名。)

《帝王世纪》记载:雀山之地,一夜之间变成了大泽,深度达到九尺。

戴延之的《西征记》记载:巨泽位于鲁国的西部边界,是孔子获麟的地方。

《管子》记载:北泽燃烧的火光照亮了台下。管子说:‘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不能没有柴火来煮饭。现在北泽燃烧,农夫可以卖掉他们的柴草,一捆可以卖到十倍的价格。’

《管子》又记载:干涸的湖泊数百年不干涸的,会出现庆忌,它的样子像人,身高四寸,穿着黄色的衣服和帽子,戴着黄色的伞盖,骑着水鸟,喜欢快速奔跑,用它的名字呼唤它,可以使它千里之外,一天之内返回报告,这是干涸湖泊的精灵。

《文子》记载:没有什么比天更高,没有什么比泽更低,天高泽低,圣人效法这一点。

《韩非子》记载:鲁国人焚烧了积泽。天刮北风,火势向南倾斜,担心会烧到国家。哀公害怕,亲自带领人去救火。

《新序》记载:晋公在砀地打猎,进入大泽,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出路,问渔夫,渔夫送他出泽,趁机劝谏他。晋公让记录渔夫的名字,渔夫说:‘您赶快回国,我也回到捕鱼的地方。’

《新序》又记载:楚威王问宋玉说:‘先生您一定有什么不良行为,为什么士人百姓都不称赞您呢?’宋玉回答说:‘鲸鱼早晨从昆仑山出发,晚上在孟诸过夜,那小小的泽鲵,怎么能和它比江海之大呢?世俗的百姓,又怎么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风俗通》记载:水草交错的地方叫泽,意思是它滋润万物,使百姓得到丰足。

《水经注》记载:路温舒是钜鹿县东里人,被里监门派去泽中放牧羊,他用蒲叶来写字,就是这个地方的泽。

《水经注》又记载:坳泽是河水潜藏的地方,源头浑浊冒泡。向东去玉门阳关一千三百里,直径四百里。那里的水清澈静止,冬夏都不减少。其中漩涡如雷鸣旋转,形成隐沦的脉络,在其圆形水流之上,飞翔的鸟儿,没有一个不落入深渊的。

《水经注》又记载:徐州丰西泽,就是高祖斩白蛇的地方。

《水经注》又记载:中牟县圃田泽,北边与阳武县相邻,水泽中有很多麻黄草,所以《述征记》说:‘踏入县境就能看到这种草,这种草枯萎了,就知道越过了边界。’现在虽然不能完全如此,但想来也不会错。《诗经》所说的‘东有甫草’。

《图经》记载:晋国有大陆,《吕氏春秋》说:晋国的大陆,就像赵国的钜鹿一样。按照《隋图经》的说法:大陆、大鹿、大河,其实是同一个泽,只是名字不同。《汉书》说:路温舒在这里取蒲叶。

《河南图经》记载:广成泽位于梁县西边四十里。

《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元年,把广成泽的游猎地借给贫民,当时马融写了《广成颂》,说:‘大汉的开国基础,测量其灵囿,建在南郊,右边靠三途,左边依嵩山,正面是衡阴,背面是王屋,波涛荡漾,荣河流动,金山石林,从中崛起,神泉侧出,丹水荡漾,怪石漂浮,光彩照人。’这就是这个泽。隋大业年间,在这里设立了马牧场。也称为广陂,它的灌溉利益,至今仍受百姓依赖。

《舆地志》记载:梓泽位于王城西北三十里,与金谷相近。又《郡国志》说:‘泽就是金谷,有金水流出,因此称为金谷,晋朝的石季伦的别墅就在那里。’

《说文》记载:陂,就是池塘。

《尚书》记载:九条河流洗净源头,九个湖泊已经筑起堤坝。(陂,就是湖泊。)

《诗经》记载:那湖泊的堤岸,有蒲草和荷花。

《史记》记载:高祖母刘媪,曾经在大的湖泊的堤岸休息,梦见与神相遇,当时雷电交加,阴暗不明,看到蛟龙在其上方,不久就有了身孕,于是生下了高祖。

《史记》又记载:宁成犯罪逃脱,于是假装急驰出关回家,说:‘做官不到二千石,经商不到千万,怎么能和普通人相比呢?’于是借钱,买了千余顷的陂田,雇佣了数千家贫民。

《汉书》记载:汝南郡原来有鸿隙大陂,郡里认为那里富饶,成帝时,关东多次发水,陂水泛滥成灾。翟方进做了丞相,认为应该排干陂水,那里的土地肥沃,可以节省堤防的费用,于是上奏废除了陂。

《汉书》又记载:王莽时曾经苦于旱灾,因此怨恨翟方进,童谣说:‘破坏陂的是谁?翟子威。喂我豆,吃美芋。魁反了,陂应该复。’建武年间,太守邓晨派许阳主管修复鸿郄陂,任命许阳为都水掾。许阳说:‘以前成帝梦见上天,天帝生气地说:为什么破坏我的濯龙池。’于是,就根据地势的高低,修筑了四百多里的塘坝,几年后才建成。

《续汉书》记载:郭林宗与汝南的黄叔度交往,先拜访了袁奉高,没有住宿就离开了,信服地跟随黄宪,过了几天才回来。泰说:‘叔度的度量,像万顷的湖泊,澄清了也不清澈,搅动了也不浑浊,是无法衡量的。’

谢承的《后汉书》记载:汝南的许阳,懂得根据地脉的术数,太守邓晨任命他为平水掾,让他治理鸿郄陂,陂建成之后,有人诬陷许阳贪污,邓晨把许阳关进了监狱,门自己开了,刑具自己解开了,邓晨释放了他出来,当时天快黑了,陂上有火光引导他前行,这是清德的感应。

《魏略》记载:明帝在摩陂驻扎,井中有龙出现,明帝出来看龙,因此把摩陂改名为龙陂。

《异苑》记载:在东乡太湖,吴国庚申年(庚申年即某年,具体年份未提及),有一支五百人的军队,计划破坏堤坝捕鱼,事先用酒肉祭拜神灵,祈求水退。他们晚上梦见有人告诉他们,池塘的水很快就会干涸,如果看到大鱼,千万不要杀它;还有一口铜锅,也不能打开。第二天他们去破堤,水迅速退去,捕到了一条形状非常奇特的白鱼。士兵们贪图利益,剖开鱼后发现里面的食物竟然是前一天祭拜剩下的。不久后,他们又找到了那口铜锅,打开后,水突然暴发,五百人全部被淹死。只有指挥官幸存,详细讲述了这件事,至今这个湖还被称为五百陂。

《汝南先贤传》记载:郑敬辞去官职后,隐居在蚁陂的南边,以捕鱼钓鱼自娱,弹琴吟诗,经常正坐于陂边,随着杞柳的树荫,铺上茅草为席。

《淮南子》说:就像在同一个陂塘里灌溉田地,水分配是均匀的。

《孙绰子》记载:海人说,在横海有鱼,一口就能吸干万顷的陂塘。

《抱朴子》记载:葛仙公每次喝醉酒后,常常躺在家门前的陂塘水中,整天不出来。

《方舆记》记载:新蔡县的葛陂,是费长房变化成竹的地方,东汉时期在这里设立了葛陂县。

《河南图经》记载:洛水从苑内上阳宫南边开始向东流去,在宇文恺筑堤的时候,因此筑了斜堤,现在水往东北流。水衡官在九处建造了堰,形状像弯月,称为月陂。

《寿春图经》记载:芍陂位于安丰县。《淮南子》说:‘楚相(宰相)建造了期思陂,灌溉雩娄的田野。’又《舆地志》、崔实的《月令》说,孙叔敖建造了期思陂,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因此,汉王景担任庐江太守时,重新修缮了它,使得境内物产丰富。又据记载,芍陂上游接通渒水,从霍山县北界驺虞石流入,称为濠水。北流注入陂中,全长百里,灌溉了四万顷土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七-注解

薮:《说文》中指大泽,即广大的湖泊或沼泽地。在古代中国,薮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文化、政治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扬州: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中国东部,因地处长江下游,水泽众多而得名。

荆州: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中国中部偏南,以水网密布著称。

豫州: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中国中部,以农业发达著称。

青州: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中国东部,以山水秀丽著称。

兖州: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中国东部,以平原广阔著称。

雍州: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中国西部,以山川壮丽著称。

幽州: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中国北部,以山水清幽著称。

冀州: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中国北部,以平原广阔著称。

虞候:古代官名,负责管理山泽。

祈望:古代官名,负责祈求水源。

穀、洛斗:古代地名,指穀水和洛水。

伯禹:中国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开国君主。

度:法度,规则。

四岳:古代四方诸侯的领袖。

九薮:指九个重要的湖泊或沼泽地。

九原:古代地名,指九个高地。

九隩:古代地名,指九个低地。

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

祚:天命,神授的权力。

鲁: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山东。

晋: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山西。

秦: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陕西。

宋: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

楚: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湖北。

吴越:古代地区名,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郑: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

周: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陕西。

十薮:指十个重要的湖泊或沼泽地。

司马相如: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

巴蜀:古代地区名,指今四川。

风俗通:《风俗通》,古代地理志。

吕氏春秋:古代著作,为吕不韦所编纂。

关中记:古代书籍,记载关中地区的历史地理。

水经注:《水经注》,古代地理著作。

泽:《释名》中指有水的低地,即湖泊或沼泽地。

昆仑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位于中国西部。

荷泽:古代地名,位于山阳胡陆南。

易:即《易经》,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

兑:《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喜悦。

随:《易经》中的卦名,代表随和。

履:《易经》中的卦名,代表脚踏实地。

临:《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到达。

咸:《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和谐。

睽:《易经》中的卦名,代表背离。

归妹:《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婚姻。

损:《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减少。

萃:《易经》中的卦名,代表聚集。

节:《易经》中的卦名,代表节制。

革:《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变革。

中孚:《易经》中的卦名,代表诚信。

大过:《易经》中的卦名,代表过分。

困:《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困境。

河图: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图腾,与《洛书》并称。

华胥: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

伏牺:即伏羲,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雷泽:雷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王雝:古代帝王名。

诗:即《诗经》,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周礼:古代书籍,记载周代的官制。

泽虞:古代官名,负责管理泽地。

礼:即《礼记》,中国古代的一部礼仪著作。

獭祭鱼:古代习俗,指獭(一种水獭)捕鱼后,猎人才能进入泽地捕鱼。

礼稽命征:古代书籍,记载礼仪和天命。

宣十五年:指周宣王十五年。

伯宗:古代人物名。

柯泽:古代地名,位于济北东阿县西南。

叔向母:古代人物名。

方泽:古代祭祀地神的场所。

太公金匮:古代书籍,记载太公望的言论。

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人。

桔梗:一种中药材,生长在山中。

陈馀:战国时期赵国人。

张耳:战国时期赵国人。

骊山: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

丰西泽: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

东南:古代对南方的称呼。

沛中: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

康居国:古代国家名,位于中亚。

奄蔡国:古代国家名,位于中亚。

盐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

昌蒲海: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

吴祐:吴祐,东汉末年人物,字子将,曾任长垣县令,以清廉著称。

长垣泽:长垣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长垣县。

刘牢之:刘牢之,东晋时期将领,曾镇压孙恩起义。

五桥泽:五桥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陶侃:陶侃,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曾任荆州刺史。

织梭:织梭,织布工具,用来牵动经线。

穆天子传:《穆天子传》,古代神话传说书籍,记载了周穆王巡游天下的事迹。

珠泽:珠泽,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稷泽:稷泽,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后稷:后稷,传说中周朝的始祖,农业之神。

雀山:雀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巨泽:巨泽,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孔子: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管子:管子,春秋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管子》。

北泽:北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庆忌:庆忌,传说中的水泽精灵。

文子:文子,春秋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文子》。

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

鲁人:鲁人,指鲁国的人。

砀:砀,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大泽:大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晋公:晋公,指晋国的君主。

宋玉:宋玉,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

孟诸:孟诸,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鲸鱼:鲸鱼,大型海洋哺乳动物。

昆仑之墟:昆仑之墟,传说中的昆仑山。

尺泽:尺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鲵:鲵,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水怪。

水草交:水草交,指水草茂盛的地方。

润万物:润万物,指水草可以为万物提供滋养。

路温舒:路温舒,西汉时期文学家。

钜鹿县:钜鹿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玉门阳关:玉门阳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甘肃省。

徐州丰西泽:徐州丰西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高祖: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白蛇:白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中牟县:中牟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圃田泽:圃田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阳武:阳武,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甫草:甫草,古代植物名。

原圃:原圃,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具囿:具囿,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梓泽:梓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王城:王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金谷:金谷,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说文:《说文》,古代文字学著作。

九川:九川,古代指九条大江。

九泽:九泽,古代指九个湖泊。

彼泽之陂:彼泽之陂,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蒲与荷:蒲与荷,两种水生植物。

高祖母:高祖母,指高祖刘邦的母亲。

刘媪:刘媪,指高祖刘邦的父亲。

大泽之陂:大泽之陂,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宁成:宁成,西汉时期人物。

鸿隙大陂:鸿隙大陂,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翟方进:翟方进,西汉时期政治家。

关东: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地区。

翟子威:翟子威,翟方进的别称。

濯龙池:濯龙池,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高下形胜:高下形胜,指地势的高低起伏。

郭林宗:郭林宗,东汉时期人物,字子泰。

黄叔度:黄叔度,东汉时期人物,字季德。

袁奉高:袁奉高,东汉时期人物,字伯德。

黄宪:黄宪,东汉时期人物,字叔度。

泰:泰,指郭林宗。

许阳:许阳,东汉时期人物。

鸿郄:鸿郄,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都水掾:都水掾,古代官职,负责水利。

摩陂:摩陂,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龙陂:龙陂,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异苑:《异苑》是南朝宋刘敬叔所著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收录了许多关于鬼神怪异的故事。

东乡太湖: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吴庚申岁:吴国在庚申年,庚申为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庚为天干第七位,申为地支第九位。

军士:指军队中的士兵。

破堰取鱼:破开堤坝以捕鱼。

祈神:向神明祈求。

塘水速竭:池塘中的水迅速干涸。

巨鳞:指大鱼。

铜釜:古代的一种炊具,用铜制成。

水衡:古代官名,掌管水利。

月陂:形状像月亮的池塘。

芍陂:古代的灌溉工程,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期思陂:古代的灌溉工程,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汉王景:汉朝的官员,曾任庐江太守。

渒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濠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七-评注

《异苑》中所述故事,描绘了一幅古代军士祈求捕鱼,却因贪利而招致灾难的图景。此段文字中,‘东乡太湖’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吴庚申岁’则是具体的时间背景。军士们通过‘酒肉祈神’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透露出他们希望借助神力以达成目的的愿望。‘夜梦人云’暗示了神秘力量的介入,梦中‘巨鳞’与‘铜釜’的警告,是对贪念的警示。‘小人贪利’的描述,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而‘须臾复得釜,又取发,水便暴出’则是对贪念的直接惩罚。‘五百人一时没溺’的悲剧,是对贪欲的深刻批判,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尊重。‘督监得存’的幸存者,成为了这一事件的见证者,‘具说事状’则是对事件的记录,‘于今犹名此湖为五百陂’则是人们对这一悲剧的记忆与纪念。

《汝南先贤传》中,郑敬的隐居生活,呈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隐居于蚁陂之阳’描绘了郑敬选择的生活环境,‘以渔钓自娱’则展现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弹琴咏诗’体现了他的文化修养,‘方坐於陂侧’与‘随杞柳之荫’则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铺茅蘼为席’则是对简朴生活的追求。此段文字通过对郑敬生活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哲学。

《淮南子》中的比喻,‘同陂而溉田,其受水均也’,揭示了公平的原则。通过‘同陂’与‘受水均’的对比,强调了在分配资源时应当追求公平,不应有偏颇。

《孙绰子》中‘横海有鱼,一吸万顷之陂’的描述,是对海洋生物的夸张描绘,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海洋神秘力量的想象。

《抱朴子》中葛仙公‘每酒醉,常入家门前陂水中卧’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亲近。

《方舆记》中‘新蔡县葛陂’的记载,是对古代地理的记录,‘费长房化竹之所’则是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后汉於此立葛陂县’则是对历史变迁的记录。

《河南图经》中‘洛水’的描述,是对地理环境的描绘,‘宇文恺版筑之时’与‘月陂’的提及,则是对古代水利工程的记录。

《寿春图经》中‘芍陂’的记载,是对古代水利工程的详细描述,‘楚相作期思之陂’与‘孙叔敖作期思陂’的提及,则是对古代政治人物与水利工程的联系。

《舆地志》与崔实《月令》中关于‘濠水’的记载,则是对地理水系的描述,‘灌四万顷’则是对水利工程效益的描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