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原文
○关中诸水
戏水
《水经注》曰:戏水,出骊山鸿谷,北历戏亭,即周幽王死处,《西征赋》所谓”兵败戏水之上,身死骊山之北”是也。
漆水
《山海经》曰:榆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水经注》曰: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周太王去邠渡漆,逾梁山止岐下,故《诗》云:”自土沮漆.”又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湫水
《史记》曰:朝那有湫泉,即华西名川也。苏林曰:泉方四十里,湛然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能兴云致雨,民旱祷之。
《周地记》曰:杨班为姚苌将,居黄梁谷,其西有小谷,由来无水。夜忽有人声云,湫神移徙借车牛,如有影响,至西谷中,忽有水方二百步,其水深浅不测,冬夏湛然。每水旱,百姓祈福屡应也。
鱼龙水
《水经注》曰:有一水出县西山,人谓曰小陇山,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潭,出五色鱼,俗以为龙而莫敢捕采,谓是水为鱼龙水。
○陇蜀诸水
△廉水
《宋书》曰:范柏年,梓潼人。宋明帝问:”卿乡土有贪泉否?”柏年曰:”臣梁益之地,有廉水、让水,不闻有贪泉.”帝嘉之,即拜蜀郡太守。一云此水饮之,使人廉让,故以名之。
孱山水
《华阳国志》曰:涪县有孱山水,其源出金银矿,民得采之。
又《郡国志》云:汉有金山县,县东二百里有一水濑,有金碎珠随波东注,傍水居人采以为业。
巴字水
《三巴记》曰:阆、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入武胜,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即此水也。
绵江
《游蜀记》曰:左绵郡有小红,三川所尚,绵州左绵郡有汙江,所染绯红,于此水濯后益鲜,故为人之所重。
粉水
《水经注》曰:越巂粉水导源东流,经上粉县,取此水以淘粉,则皓曜鲜洁,有异众流,故县人因此取名。
泸水
《十道记》曰:泸水出蕃中,入黔府历郡界,出柘州,至此有泸津关。关上有石峰,高三千丈,四时多瘴气,三四月间发,人冲之立死,非此时中,则人多闷吐,惟五月上伏即无害。故诸葛武侯征越巂上疏云;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又按《地记》云:今昆明道渡所,见有武侯道在。
又按《十道记》云:水浚急而多巉石,土人以牛皮为船,方涉津涘。
弱水
《说文》曰:弱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玄中记》曰:天下之弱者,昆仑之弱水焉,鸿毛不能起。
黑水
《张掖记》曰:黑水出县界鸡山,亦名玄圃,昔娀氏简狄浴于玄丘之水,即黑水也。
大柳谷水
《魏氏春秋》曰:明帝青龙三年,张掖郡删丹县金山大柳谷有玄川湓涌,宝石出焉,有石马,即魏为晋代之符也。
洮水
《汉书地理志》曰: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
又《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为垫江源,山东即洮水源也。
马池水
《关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泉池,龙马所出。
《水经注》曰:马池水,出上邽西南六十里,谓之龙泉谷,言神马出水,事同徐吾是此,今有马池之号。源出嶓冢山。
湟水
《汉书地理志》曰: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西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湟河亦名乐都水也。县有土楼山,无石而高,在县南。又有养女岭,彼羌多祷而祈女。又有牛心堆,皆湟水源山名。
○江南诸水
△沮水
《水经》曰: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山,东南过临沮县,南至枝江县入于江。注云: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之首也。《山海经》曰:”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也。
漳水
《水经》曰: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南过章乡,至枝江县北,入于沮。《传》曰: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王仲宣《登楼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江。
雷水
《水经》曰:南经大雷戍,西注大江,谓之大雷口,一派东南流入江,谓之小雷口也。宋鲍明远登大雷岸与妹书,乃此地。
又曰:《孝子传》云:孟宗为雷池监,作鲊一器以遗母,母不纳。
《豫章图经》曰:蜀水在丰城县北,按《汉书地理志》曰:”蜀水源出县内小界山东,东流入南昌县漳水合.”耆老传云:仙人许逊为蜀旌阳县令,有奇术,晋末人皆疫疠,多往蜀诣逊请救,逊与一器水投於上流,疾者饮之,无不愈也。邑人敬其神异,故以蜀水为名。
鄱阳源水
《鄱阳记》曰:鄱阳源,是吴芮所居处,乡人祭之,为立祠堂,东有石涧,深三尺,乡人将牲牢告启,击鼓三通,其水冲出大流,随用并足。
葛溪水
《鄱阳记》曰:葛溪水,源出上饶县灵山西,昔欧冶子居其溪侧,以此水淬剑,传之如此。后又有葛玄家焉,因曰葛水。
湓浦水
《郡国志》曰:湓浦水,有人于此处洗铜盆,忽水暴涨,乃失盆,遂投水取之,即见一龙衔盆,遂奋而出,故曰盆水也。
萧子显《齐书》曰:世祖治湓城,得尺五刀十一口,永明享历之数也。
甘泉水
《九江图经》曰:甘泉水在县南甘泉驿之南,其水味甘,饮讫犹有馀香,因以名焉,其山即曰甘泉山。按《州图经》云:昔山顶有船柁,从顶沿流而下,土人亦名为柁下溪。桓伊为江州刺史,常遣左右赍粮寻之山奥,冀睹非常,乃至一处见有大湖,湖侧有败船,当时闻有柁流下,甚疑惑,后闻有船,方验。
秦淮水
《江宁图经》曰:淮水北去县一里,源从宣州东南溧水县乌刹桥西八百五十里。
《舆地记》云:秦始皇巡会稽,凿断山阜,此淮即所凿也。亦名秦淮,孙盛《晋春秋》亦云是秦所凿,王导令郭璞筮,即此淮也。又称未至方山,有直渎行三十许里,以地形论之,淮发源诘屈,不类人功,则始皇所掘宜此渎也。
《丹阳记》云:建康有淮,源出华山入江。
徐爰《释问》云:淮水西北贯都。
《舆地志》云:淮水发源于华山,在丹阳湖姑熟之界,西北流经建康、秣陵二县之间,萦纡京邑之内,至于石头入江,悬流三百许里。
浙江
《山海经》曰:浙江出三天子都,在率东,西北入海馀暨南,郭璞注云:按地理,浙江出黟县南率中,东入南海,今之浙江是也。率即歙耳,馀暨县名。
虞喜《志林》注曰:今钱塘江口,折山正居江中,潮投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涛,水势所归,故云浙江。《史记》云:江水至会稽山阴为浙江是也。
三江
《郡国志》曰:《禹贡》三江,吴郡南松江、钱塘江是也。《禹贡》曰:”三江既入,震泽厎定.”韦昭曰:”三江,谓吴郡南松江,钱塘江,浦阳江.”
虞氏《志林》云:江于彭蠡分为三,是即韦说为谬,按江自太湖出于海,屈曲七百里,出鲈鱼,即吴左慈为王钓者。
縠江
《舆地志》曰:縠江,其水波澜交错,状似罗縠之文,因以为名。
若下水
《舆地志》曰:南岸曰上若,北岸曰下若,乃村名也。村人取若下水以酿酒,醇美胜于云阳。
《吴录》曰:长城若下酒。
张协《七命》云:荆南乌程,即此酒也。
霅水
《舆地志》曰:霅水,亦若水之异名也,水深不可测,俗谓之洛水。
又《山海经》云: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阴,中有鮆鱼。今亦谓之霅乌水是也。
紫溪
《吴兴记》曰:邑有文山,水东南流为紫溪。《舆地志》云:”以为水紫色也.”又云:”紫溪中央水有赤色磐石,长百馀丈,望之如霞,名曰赤濑水.”
公山江水
《郡国志》曰:公山江水,有桔自然泛来,啖之恣饱则可,将去则病。
不竭泉
《永嘉地记》曰:山北有泉,众泉旱竭,此泉不干,故以名。山东有瀑布长数十丈,游者云,山顶有大湖,中有孤岩独立,皆号孤房。
临水
《湘州记》曰:临水经临贺县东,又南至郡左以合贺水,故有临贺之称焉。
靳江
《湘州记》曰:靳江,水在新东县西八里,水出衡山县界紫嘉山,东流入湘江二百八十里,昔楚大夫靳尚所封之地,因以名之。
资水
《湘州记》曰:资水,一名茱萸江。
又《水经》云:资水东北过益阳。注曰: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诚资水之殊目。
《郡国志》云:资水岸有石头城,即吴将周瑜所筑也。
枉水
《湘州记》曰:枉山在郡东十七里,有枉水出焉。山西汉溪口中有小湾,谓之枉渚,山有楚祠存焉。
沅水
《水经》曰: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东北至镡城县,为沅水。
又曰:沅水之北有奇山,山有秀峰上拔,绿萝濛幕,颓岩临水,实钓渚渔咏之胜也。其幽响若钟音,信神仙之所居。
沧浪水
《永初山川记》曰:汉水古为沧浪,即《渔父》所云沧浪之水清。今沧浪之水合流出镡城北界山,此盖后人名之,非古沧浪也。
湘水
《说文》曰:湘,水出零陵阳海山,北入江。
《湘中记》曰: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然,石子如樗蒱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雪,赤岸如朝霞,绿竹生焉,上叶甚密,下疏辽,常如有风气。
《淮南子》曰:所谓乐者,岂必躬钓潇湘。
《水经注》曰:湘水又经南津城,西对橘洲,谚曰:昭潭无底橘洲浮。
又按《郡国志》云:湘水边有水鱼山,本名立石山,高八十丈,阔十里,石色黑而重叠,每发一重,则有自然鱼形,女人多刻画为戏,长数寸,烧之鱼膏腥。
汨水
《水经注》曰:汨水,西经玉笥山,又西为屈潭,即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潭以屈为名。贾谊、史迁皆尝经此,弭楫沿波,投吊于潭。
五美水
《湘中记》曰:五美水,在长沙县东二十五里,光武时,有五美女居于此溪之侧,后因为名。
漓水
《临桂图经》曰:漓水,出县南二十里柘山之阴,西北流至县西南合零渠五里,始分为二水,昔秦命御史监史禄自零陵凿渠,出零陵下漓水是也。
《郡国志》称: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湘水为渠六十里穿度城,今城南流者,是因秦旧渎耳。至宝历初,渠道崩坏,舟楫不通,观察使李渤遂叠石造堤分二水,每水置石斗门一使制之,在人开闭,开漓水,则全入于桂江,壅桂江,则尽归于湘水。
修仁水
《始兴记》曰:脩仁水,西南注连水,北有三枫亭,五渡水。齐范云为始兴太守,至脩仁水,酌而饮之,赋诗曰:”三枫何习习,五渡何悠悠。且饮修仁水,不挹阶邪流。”
慈廉江
《交州记》曰:慈廉江者,昔有李祖仁居此,兄弟十人,并慈孝廉让,因此名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译文
关中诸水
戏水:《水经注》记载:戏水发源于骊山鸿谷,向北流经戏亭,那里就是周幽王死的地方,《西征赋》中所说的‘兵败戏水之上,身死骊山之北’就是指的这个地方。
漆水:《山海经》记载:榆次之山,漆水从那里流出,向北流入渭水。
《水经注》记载:漆水发源于扶风杜阳县的俞山,向东北流入渭水。周太王离开邠地渡过漆水,越过梁山,停留在岐山之下,所以《诗经》中说‘自土沮漆’。又说‘沿着西边的河岸,直到岐山之下’。
湫水:《史记》记载:朝那有湫泉,即华西著名的大川。苏林说:泉水方圆四十里,清澈不流动,冬夏水量不变,不长草木,能兴云致雨,百姓在旱灾时祈求,往往应验。
《周地记》记载:杨班担任姚苌的将领,居住在黄梁谷,其西边有一个小谷,自古以来没有水。夜里忽然有人声说,湫神移动并借用车牛,好像有回声一样,到了西谷中,忽然有水方圆二百步,水深浅不可测,冬夏清澈。每逢水旱灾害,百姓祈福往往应验。
鱼龙水:《水经注》记载:有一条水从县西山流出,人们称之为小陇山,其水向东北流,经过山谷注入成潭,潭中出产五色鱼,俗人认为是龙,没有人敢捕捉,称这条水为鱼龙水。
陇蜀诸水
廉水:《宋书》记载:范柏年是梓潼人。宋明帝问他:“你家乡有贪泉吗?”柏年回答:“我梁、益之地,有廉水、让水,没听说有贪泉。”皇帝赞扬他,就任命他为蜀郡太守。一说此水饮用后,使人廉洁谦让,所以以此命名。
孱山水:《华阳国志》记载:涪县有孱山水,其源头出在金银矿中,百姓可以采矿。
又《郡国志》说:汉朝有金山县,县东二百里处有一条溪流,有金碎和珍珠随波东流,溪边居住的人以此为业。
巴字水:《三巴记》记载:阆水、白水合流,从汉中至始宁城下入武胜,曲折三曲,形状像巴字,也称为巴江,经过险峻的峡谷称为巴峡,就是这条水。
绵江:《游蜀记》记载:左绵郡有小红、三川等地,绵州左绵郡有汙江,水色染成红色,在这里洗涤后更加鲜艳,因此被人重视。
粉水:《水经注》记载:越巂粉水源头向东流,经过上粉县,用此水淘洗粉末,就会变得洁白光亮,与其他水流不同,因此县里人以此命名。
泸水:《十道记》记载:泸水出自蕃中,流入黔府,经过郡界,流出柘州,至此有泸津关。关上有一座高三千丈的石峰,四季多瘴气,三四月间发作,人触碰即死,如果不是这个时期,则很多人会感到闷闷不乐,呕吐,只有五月初伏时才无害。因此诸葛武侯征讨越巂时上疏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又按照《地记》记载:现在昆明道渡口,看到有武侯的道路。
又按照《十道记》记载:水道深急且多险石,当地人用牛皮做成船,才能渡过。
弱水:《说文》记载:弱水从张掖删丹,向西至酒泉合黎,余波流入流沙。
《玄中记》记载:天下最弱的水,是昆仑山的弱水,连鸿毛都不能使其浮起。
黑水:《张掖记》记载:黑水出自县界鸡山,也称为玄圃,昔日有娀氏简狄在玄丘之水沐浴,即黑水。
大柳谷水:《魏氏春秋》记载:明帝青龙三年,张掖郡删丹县金山大柳谷有玄川湍急,宝石出产于此,有石马,即魏国被晋朝取代的符信。
洮水:《汉书地理志》记载:洮水出自西羌中,向北至枹罕,向东流入黄河。
又《沙州记》记载:洮水与垫江水都出自嵹台山,山南是垫江的源头,山东是洮水的源头。
马池水:《关山图》记载:陇西神马山有泉池,龙马出自那里。
《水经注》记载:马池水出自上邽西南六十里,称为龙泉谷,说神马出水,事情与徐吾相同,现在有马池的名称。源头出自嶓冢山。
湟水:《汉书地理志》记载: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西海盐池,北边是湟水的源头,向东至允吾流入黄河,湟河也称为乐都水。县里有土楼山,无石而高,位于县南。又有养女岭,那里的羌族人多祈祷求女。还有牛心堆,都是湟水的源头山名。
江南诸水
沮水:《水经》记载:沮水出自汉中房陵县淮山,东南流经临沮县,向南至枝江县流入长江。注云:沮阳县西北的景山,即荆山之首。《山海经》说:‘金玉是出’,也是沮水的源头。
漳水:《水经》记载:漳水出自临沮县东的荆山,东南流经蓼亭,又向南流经章乡,至枝江县北,流入沮水。《传》说:江、汉、沮、漳,是楚国的望族。
王仲宣《登楼赋》说:夹着清澈的漳水通浦,靠着曲折的沮水长江。
雷水:《水经》记载:南经大雷戍,向西流入大江,称为大雷口,一支东南流入江,称为小雷口。宋鲍明远登大雷岸给妹妹写信,就是这个地方。
又记载:《孝子传》说:孟宗担任雷池监,做了一器鲊送给母亲,母亲不接受。
《豫章图经》说:蜀水在丰城县北,按照《汉书地理志》记载:‘蜀水源出县内小界山东,向东流入南昌县漳水合。’耆老传说:仙人许逊担任蜀旌阳县令,有奇术,晋朝末年人们多患疫病,很多人前往蜀地找许逊求救,许逊拿一器水投放到上游,患病的人喝了后都痊愈了。当地人敬重他的神异,所以称蜀水为名。
鄱阳源水:《鄱阳记》记载:鄱阳源是吴芮居住的地方,乡人祭祀他,为他建立祠堂,东边有石涧,深三尺,乡人将牲畜献给神灵,击鼓三通,水就会冲出大流,随用并足。
葛溪水:《鄱阳记》记载:葛溪水,源头出在上饶县灵山西,昔日欧冶子居住在溪边,用此水淬剑,传说如此。后来又有葛玄的家园,因此称为葛水。
湓浦水:《郡国志》记载:湓浦水,有人在此处洗铜盆,忽然水暴涨,铜盆丢失,于是下水去取,就见到一条龙口衔铜盆,于是奋力而出,因此称为盆水。
萧子显《齐书》说:世祖治理湓城,得到十一口尺五的刀,是永明享历之数。
甘泉水:《九江图经》记载:甘泉水在县南甘泉驿之南,其水味甘,喝完后还有余香,因此命名,其山也称为甘泉山。按照《州图经》记载:昔日山顶有船舵,从山顶沿流而下,当地人也称其为舵下溪。桓伊担任江州刺史,常派左右携带粮食寻找山中的奥秘,希望看到非常之事,到了一处看到一个大湖,湖边有一艘破败的船,当时听说有船舵顺流而下,非常疑惑,后来听说有船,才证实。
秦淮水
《江宁图经》说:淮水向北流去,离县城一里远,它的源头来自宣州东南的溧水县乌刹桥西边八百五十里。
《舆地记》记载:秦始皇巡视会稽时,开凿了山丘,这条淮河就是他开凿的。也称为秦淮,孙盛在《晋春秋》中也说这是秦始皇开凿的,王导让郭璞占卜,就是指这条淮河。又有人说,淮水没有流到方山之前,有一条直渎河流三十多里,从地形来看,淮河的源头曲折,不像人工开凿,那么秦始皇挖掘的应该是这条直渎。
《丹阳记》说:建康有淮河,源头来自华山流入长江。
徐爰在《释问》中说:淮水向西北穿过都城。
《舆地志》说:淮河发源于华山,在丹阳湖姑熟交界处,向西北流经建康、秣陵两县之间,蜿蜒于京城之内,最终流入长江,水流落差约三百里。
《山海经》记载:浙江发源于三天子都,位于率东,向西北流入海,郭璞注解说:按照地理,浙江发源于黟县南的率中,向东流入南海,现在的浙江就是指的这里。率即歙耳,馀暨县名。
虞喜在《志林》注解中说:现在钱塘江口,折山正位于江中,潮水冲击山下,折而弯曲。另一种说法是江中有反潮,水流归向,所以称为浙江。《史记》中说:江水流至会稽山阴,就是浙江。
《郡国志》说:《禹贡》中的三江,吴郡南的松江、钱塘江。
虞氏在《志林》中说:江水在彭蠡分为三,韦昭的说法是错误的,按照江水从太湖流出进入海,曲折七百里,出产鲈鱼,这就是吴左慈钓鱼的地方。
《舆地志》说:縠江的水波荡漾,交错如罗縠的纹理,因此得名。
《舆地志》说:南岸称为上若,北岸称为下若,是村名。村民们用若下水来酿酒,酒味醇美胜过云阳。
《吴录》说:长城若下酒。
张协在《七命》中说:荆南乌程,就是这种酒。
《舆地志》说:霅水,也是若水的别称,水深不可测,俗称洛水。
《山海经》说:浮玉之山,苕水从山的北面流出,其中有一种叫做鮆鱼的鱼。
《吴兴记》说:城中有文山,水从东南流向成为紫溪。《舆地志》说:因为水的颜色是紫色的。又说:紫溪中央的水中有红色的石头,长一百多丈,远看像彩霞,称为赤濑水。
《郡国志》说:公山江水,有桔子自然飘来,吃了可以吃饱,要走时就会生病。
《永嘉地记》说:山北有泉,其他泉水在旱季会干涸,这个泉却不干,因此得名。山东有瀑布,长数十丈,游客说,山顶有大湖,湖中有孤立的山岩,都称为孤房。
《湘州记》说:临水经过临贺县东边,又向南流至郡城左边,与贺水汇合,因此有临贺的称呼。
《湘州记》说:靳江,水在新东县西边八里,水从衡山县界紫嘉山流出,向东流入湘江二百八十里,这是楚大夫靳尚被封的地方,因此得名。
《湘州记》说:资水,又名茱萸江。
《水经》说:资水东北流过益阳。注解中说:应劭说:县在益水之阳。现在没有益水。确实是资水的别名。
《郡国志》说:资水岸边有石头城,是吴将周瑜所筑。
《湘州记》说:枉山在郡城东边十七里,有枉水从这里流出。山西汉溪口中有小湾,称为枉渚,山上有楚祠。
《水经》说:沅水,发源于牂牁且兰县,是旁沟水,向东北流至镡城县,成为沅水。
《水经》又说:沅水北边有奇山,山上有秀峰突起,绿萝笼罩,悬崖临水,是钓鱼和吟诗的好地方。那里的声音像钟声,确实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永初山川记》说:汉水古时候称为沧浪,就是《渔父》中所说的沧浪之水清。现在沧浪之水与镡城北界山合流,这可能是后人命名的,不是古时候的沧浪。
《说文》说:湘,水出零陵阳海山,向北流入长江。
《湘中记》说:湘水非常清澈,即使深五六丈,也能清楚地看到水底,石子像樗蒱棋子一样,五色鲜明,白沙像雪,红岸像朝霞,绿竹生长其中,上部的叶子很密,下部的叶子稀疏,常常像有风一样。
《淮南子》说:所说的乐,难道一定要亲自在潇湘钓鱼吗?
《水经注》说:湘水又经过南津城,西边对着橘洲,俗语说:昭潭无底,橘洲漂浮。
按照《郡国志》的说法:湘水边有水鱼山,原名立石山,高八十丈,宽十里,石头颜色黑而重叠,每当石层凸起,就有自然的鱼形,女人常常刻画成玩具,长几寸,烧了鱼油有腥味。
《水经注》说:汨水,向西经过玉笥山,又向西成为屈潭,即罗渊。屈原怀沙自沉于此,因此潭以屈为名。贾谊、史迁都曾经过这里,划船沿着波浪,向潭中投掷吊坠。
《湘中记》说:五美水,在长沙县东边二十五里,光武时期,有五位美女住在这条溪流旁边,后来因此得名。
《临桂图经》说:漓水,从县南边二十里柘山的北面流出,向西北流至县西南边与零渠相合五里,开始分为两条水。这是秦朝命令御史监史禄从零陵开凿渠道,流出零陵下漓水的地方。
《郡国志》称: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凿湘水为渠道六十里,穿过城,现在城南流的水,是因为秦朝的旧渠道。
《始兴记》说:脩仁水,向西南流入连水,北边有三枫亭、五渡水。齐范云担任始兴太守,来到脩仁水,喝了水,赋诗说:‘三枫多么茂盛,五渡多么悠长。且饮脩仁水,不饮邪恶之流。’
《交州记》说:慈廉江,以前有李祖仁住在这里,兄弟十人,都慈孝廉让,因此得名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注解
关中诸水:指中国陕西省中部地区的河流,因其位于古都长安(今西安)周围,故称关中。
戏水:古河流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因周幽王在此兵败而死而得名。
漆水:古河流名,发源于今陕西省扶风县,北流入渭河。
湫水:古河流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以泉水得名,传说能兴云致雨。
鱼龙水:古河流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因水中出五色鱼,民间误以为龙。
陇蜀诸水:指中国甘肃省和四川省的河流。
廉水:古河流名,位于今四川省,传说饮此水可使人廉洁。
孱山水:古河流名,位于今四川省,源出金银矿。
巴字水:古河流名,位于今四川省,因河流形状似巴字而得名。
绵江:古河流名,位于今四川省,以水色如绯红而得名。
粉水:古河流名,位于今四川省,以水可淘粉得名。
泸水:古河流名,位于今四川省,因水色如泸而得名。
弱水:古河流名,位于今甘肃省,因其水弱不能载舟而得名。
黑水:古河流名,位于今甘肃省,以水色黑而得名。
大柳谷水:古河流名,位于今甘肃省,以宝石出产得名。
洮水:古河流名,位于今甘肃省,发源于西羌中,北流入黄河。
马池水:古河流名,位于今甘肃省,以神马出产得名。
湟水:古河流名,位于今甘肃省,发源于西王母石室附近。
江南诸水:指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
沮水:古河流名,位于今湖北省,东南流入长江。
漳水:古河流名,位于今湖北省,东南流入沮水。
雷水:古河流名,位于今江西省,因有大雷戍而得名。
鄱阳源水:古河流名,位于今江西省,发源于鄱阳湖。
葛溪水:古河流名,位于今江西省,以欧冶子淬剑得名。
湓浦水:古河流名,位于今江西省,以洗铜盆得龙而得名。
甘泉水:古河流名,位于今江西省,以水味甘甜得名。
秦淮水:古河流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是南京的母亲河。
淮水:淮水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流经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份,最终注入黄海。在古代文献中,淮水常被提及,其地理位置和流向对周边地区的水文、地理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秦淮:秦淮是淮河的别称,因秦始皇时期开凿而得名。秦淮河是南京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南京市,是南京的母亲河,也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华山:华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因其险峻的山势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浙江:浙江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安徽省,流经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浙江在古代文献中常被提及,是江南地区的重要水系。
钱塘江:钱塘江是浙江的最大支流,流经杭州市,因钱塘潮而闻名。
三江:三江在古代文献中指代不同的河流,如《禹贡》中的三江是指松江、钱塘江和浦阳江。
縠江:縠江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其名称来源于其水流波澜交错的景象。
若下水:若下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其名称来源于其南岸和北岸的村庄名称。
霅水:霅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有时也被称为若水。
紫溪:紫溪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其名称来源于其水呈现紫色。
公山江水:公山江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其名称来源于其流域内的公山。
不竭泉:不竭泉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处泉水,因其水源不断而得名。
临水:临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其名称来源于其流域内的临贺县。
靳江:靳江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其名称来源于楚大夫靳尚的封地。
资水:资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流经湖南省,是湘江的重要支流。
枉水:枉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其名称来源于其流域内的枉山。
沅水:沅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流经湖南省,是湘江的重要支流。
沧浪水:沧浪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有时被称为汉水,因其水清而闻名。
湘水:湘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流经湖南省,是长江的重要支流。
汨水:汨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其名称来源于屈原自沉于此。
五美水:五美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其名称来源于其流域内居住的五位美女。
漓水:漓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流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漓江的上游。
修仁水:修仁水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其名称来源于其流域内的修仁县。
慈廉江:慈廉江是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条河流,其名称来源于居住于此地的李祖仁兄弟的品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评注
《江宁图经》所述淮水之源,不仅是对地理的精确描述,更蕴含了历史变迁的深意。淮水北去,源远流长,从宣州东南溧水县乌刹桥西八百五十里,其源头之远,象征着历史的悠久。秦始皇巡会稽时凿断山阜,使得淮水成为其开凿之成果,这不仅体现了秦朝的地理征服,也映射出古代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利用。
《舆地记》中的记载,将淮水与秦始皇的功绩联系起来,增强了地理与历史的关联性。王导令郭璞筮,即此淮也,反映了当时对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对地理的占卜,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宇宙秩序的探索。
《丹阳记》中提到的建康淮水,源出华山入江,是对地理特征的描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地理标志的重视,将地理与政治中心相结合。
徐爰《释问》中的淮水西北贯都,是对淮水流向的描述,同时也暗示了淮水对于都城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水系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
《舆地志》对淮水的详细描述,从源头到入江之处,不仅展现了地理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描述能力。
《山海经》中浙江的记载,不仅是对地理的描述,更是对古代神话和传说的反映,浙江出三天子都,体现了古人对地理与神话的融合。
虞喜《志林》注中的浙江描述,将地理与自然现象相结合,如潮投山下折而曲,江有反涛,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郡国志》对三江的记载,是对地理区域的划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地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虞氏《志林》中对三江的讨论,提出了对地理学说的质疑,体现了古人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和思辨。
《舆地志》中对縠江的描述,通过水波澜交错的景象,将地理与艺术相结合,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审美。
《舆地志》中若下水的记载,不仅是对地理的描述,更是对当地文化的反映,村人取若下水以酿酒,体现了地理环境对当地生活方式的影响。
张协《七命》中对荆南乌程酒的描述,将地理与地方特产相结合,展现了地理对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舆地志》中对霅水的描述,将地理与神话相结合,如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阴,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神话化。
《吴兴记》中对紫溪的描述,不仅是对地理的描述,更是对当地自然景观的赞美,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郡国志》中对公山江水的记载,通过桔自然泛来的现象,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永嘉地记》中对不竭泉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和对地理环境的观察。
《湘州记》中对临水的记载,不仅是对地理的描述,更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反映,体现了地理对地方文化的塑造。
《湘州记》中对靳江的描述,将地理与历史相结合,反映了地理对地方历史的影响。
《湘州记》中对资水的记载,不仅是对地理的描述,更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反映,体现了地理对地方文化的塑造。
《湘州记》中对枉水的描述,将地理与历史相结合,反映了地理对地方历史的影响。
《水经》中对沅水的记载,不仅是对地理的描述,更是对当地自然景观的赞美,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永初山川记》中对沧浪水的描述,将地理与文学相结合,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文学化。
《说文》中对湘水的记载,是对地理的描述,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地理与文化的关注。
《湘中记》中对湘水的描述,不仅是对地理的描述,更是对当地自然景观的赞美,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淮南子》中对湘水的描述,将地理与乐相结合,展现了古人对地理与生活的融合。
《水经注》中对湘水的描述,不仅是对地理的描述,更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反映,体现了地理对地方文化的塑造。
《郡国志》中对湘水边水鱼山的描述,将地理与神话相结合,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神话化。
《水经注》中对汨水的描述,将地理与历史相结合,反映了地理对地方历史的影响。
《湘中记》中对五美水的描述,将地理与传说相结合,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神话化。
《临桂图经》中对漓水的描述,不仅是对地理的描述,更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反映,体现了地理对地方文化的塑造。
《郡国志》中对漓水的描述,将地理与历史相结合,反映了地理对地方历史的影响。
《始兴记》中对脩仁水的描述,将地理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展现了地理对地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交州记》中对慈廉江的描述,将地理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展现了地理对地方生活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