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一-原文
○地上
《释名》曰:地,底也,言其底下载万物也。亦言谛也,五土所生,莫不审谛也。亦谓之坤,坤,顺乾也。
《说文》曰:元气初分,重浊为地,万物所陈列也。
《易》曰:坤元亨,利牝马之贞。(马在下而居者也,而必牝者,顺之至也。至顺而后乃亨。)
又曰:至哉坤元,万物资始,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象》曰,地势坤,(地形不顺,其势顺也。)君子以厚德载物。《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又云: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又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也,天玄而地黄。
又曰: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又曰:坤,地也,故称乎母。(陆绩注曰:取含养也。)
又曰:本乎地者亲下。
又曰:在地成形。(郑玄注云:形谓草木鸟兽。王广注:形谓山川等。)
《礼记》曰:人道敏政,地道敏树。郑玄注云:树谓植草木。
又曰: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此言地之博厚,本由撮土,山之广大,本由拳石,水之不测,皆由一勺。皆合少成多,自少至大,至诚者亦如此乎?)
又曰:地载物,天垂象,取财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
又曰: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又曰:成子高谓庆遗曰:生无益於人,死不害於人,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又曰:燔柴於泰坛,祭天也,瘗埋於泰折,祭地也。
又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
又曰:子夏曰:”三王之德参於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又曰: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九州之大计。)方百里者,为田九十亿亩,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室涂巷,三分去一,其余六十亿亩。
《周礼》曰: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说也。说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
又曰: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
又曰: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东西为广,南北为轮。)辩五地之生物。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其植物宜皂;二曰川泽,动物宜鳞,植物宜膏;三曰丘陵,动物宜羽,植物宜核;四曰坟衍,动物宜介,植物宜荚;五曰原隰,动物宜蠃,植物宜丛。
《尔雅》曰: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铅,北至祝栗,谓之四极。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距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太平,西至日所入为太蒙。(郭璞注云:极四方极远国也。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地;次四极者,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距,去也。齐,中也。犍为舍人注曰:晦冥无识不可教诲,故曰四海。自中州以南,日光所照故曰丹穴。)
《尚书考灵异》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南而东复三万里;春秋分,则其中矣。地恒动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也。
《诗含神雾》曰:天地相去亿里。
《春秋感精符》曰:冬至成天文,夏至成地理。
《春秋元命苞》曰:神农世,怪义生白阜,(怪义,白阜之母名也。)图地形脉道。(白阜为神农图画地形,通水道之脉,使不壅塞也。)
又曰:土无位而道在,故太一不兴化,人主不任部。地出云起雨,以合从天下,勤劳出於地,功名归於主。(土以谦自正,以卑自敛,终不自伐生养之苦,乃兴云雨不以为功,一归于天中。)
又曰:地所以右转者,气浊精少,含阴而起迟,故转迎天,佐其道。(地生於离,既而不敢当阳动,退居少阴,则亦宜右行而迎阳者,受其施育而成阳,故曰佐其道也。)
又曰:地不足东南,阴右动终而入灵门。(地不足东南故言立子午以相明之。子午者,阴阳之众所见处也。故以二辰回转所不同以为门也。右动,动而东也。灵门已也,阴藏於巳也。)
又曰:地者,易也,言养物怀任交易变化,含吐应节,故其立字土力於一者为地。(地加土以力,又加一者,言奉天一也。)
《春秋说题辞》曰:地之为言婉也,承天行其义也,居下以山为位,道之经也。山陵之大,非地不制,含功以牧生。故其立字,土力于一者为地。(力,勤也,即天也。)
《春秋内事》曰:地有十三分,王侯之所居也。
《孝经援神契》曰:地顺受泽,谦虚开张。(开张九窍,受流洒润,是其谦虚也。)
又曰:计校九州之别,土壤山陵之大,川泽所注,莱沛所生,鸟兽所聚,凡九百一十万八千二十四顷,磽埆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
《家语》曰:子夏曰:’商闻《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川谷为牝,蚌蛤龟珠,与日盈虚。是故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妙,实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磽土之人丑。’
《史记》曰:颛顼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
《汉书》曰:天道贵信,地道贵贞,不信不贞,万物不生。
又曰:秦地於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韩地角、亢、氐之分野,赵地昴、毕之分野,燕地尾、箕之分野,齐地虚、危之分野,鲁地奎、娄之分野,宋地房、心之分野,卫地营室、东璧之分野,楚地翼、轸之分野,吴地斗、牛之分野。
《晋书》曰:裴秀《禹贡九州地域图论》曰:’图书之设,由来尚矣。自古垂象立制而赖其用,三代置其官,国史掌其职。暨汉祖屠咸阳,丞相萧何尽收秦之图籍。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秦之图籍。惟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其所载列,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或称外荒迂诞之言,不合事实,於义无取。今制地图之体有六:一曰分率,所以辩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斜;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以校夷险之数也。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於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斜、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后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理,度数之实,定於高下、方斜、迂直之筭。故虽有峻山巨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
《抱朴子》云:太极初构,清浊始分,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河图括地象》曰: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又曰: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四维,地有四渎;天有八气,地有八风;天有九道,地有九州。
又曰:昆仑山为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又曰:地广东西二万八千,南北二万六千,有君长之州有九,阻中土之文德,及而不治。
《河图挺佐辅》曰:百世之后,地高天下,不风不雨,不寒不暑,民复食土,皆知其母,不知其父。如此千岁之后,而天可倚杵,匈匈蒙蒙,莫知始终。
《河图》曰:元气无形,匈匈隆隆,偃者为地,伏者为天。
《黄帝素问》曰:积阴为地,故地者,浊阴也。
《洪范五行传》曰:地者,成万物者也。
《周髀筭经》曰:天不可阶而升也,地不可尺寸而度。
《楚辞》曰:地方九则,何以坟之?(王逸注曰:坟,分也。谓九州之地凡九品,禹贡何以能分别之也。)康回冯怒,地何以东南倾?(康回,共工也。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故倾也。见《淮南天道篇》也。)
《盐铁论》曰:古者制地足以养民,民以承其上,千乘之国,百里之地,公侯伯子男,各欲其欲。秦兼万国之地,有四海之富,而意不赡者,嗜欲多而下不堪其求也。
《太玄经》曰: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天奥西北,郁化精也;地奥黄泉,隐魄荣也;人奥思虑,含至精也。
又曰:九地:一为沙泥,二泽浼,三征崖,四下田,五中田,六上田,七下山,八中山,九上山。
蔡邕《月令章句》曰:总丘陵原隰阪险曰地。范子计然曰,夫地有五土之宜,各有高下。
郑玄注《孝经》曰:分别五土,视其高下,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麦,丘陵阪险宜种枣栗。
杨泉《物理论》曰:凡居地有大利而无小害者,上地也。
《山海经》曰:帝令竖亥步,自东极至於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八十步。竖亥左手抱算,右手指青丘北。
又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
《物理论》曰:地者,底也,底之言著也,阴体下著也。其神曰祗,祗,成也,育生万物备成也。其卦为坤,其德曰母。地形有高下,气有刚柔,物有巨细,味有甘苦。镇之以五岳,积之以丘陵,播之以四渎,流之以四川。盖气,自然之体也。地发黄泉,周伏回转,以生万物。地,天之根本也,形西北高而东南下,东西长,南北短,其尽四海者也。
又曰:地者,其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祗,亦曰媪。大而名之曰黄地祗,小而名之曰神州,亦名后土。(黄地祗举八极之内地,神州王畿千里内地神也。后土,祗也,社地主也,所在皆得言之。)
《诗推度灾》曰:上清下浊,号曰天地。
《博物志》曰:地祗之位,起形於昆仑,从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昆仑之东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余万里,下有四柱,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也。
又曰:地以名山为之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其毛,土为其肉,三尺以上为粪,三尺以下为地,重阴之性也。
又曰:中国之域,左滨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万五千里,面二千五百里,东至蓬莱山,西至陇右,后跨蓟北,前及衡岳,若计共四万有三亿之余。降朝鲜岷山,东治可西也,陇川以南及北海之国,此是尧舜,土及万里,汤时七千里,此后亦无常,随德优劣也。
<论衡>曰:地户在东南。
又曰:地之最下者,有扬兖二州,洪水之时,此二土最被水害。
又曰:山川陵谷,为之地理。
又曰:地性生草,山性生水。
<白虎通>曰:地者,元气所生,万物之祖也。地之言施也,谛也,应施变化,审谛不误,敬始重终,故谓之地也。
<老子>曰:地得一以宁。地无以宁,将恐发。
<庄子>曰: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所容足耳。
又曰: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动。
<列子>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地不满东南,故百川归焉。
又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文子>曰:地承天故定宁,地定宁,万物形,地广厚,万物聚。定宁无不载,广厚无不容。
又曰:地方而无涯,故莫能窥其门。
<管子>曰:地或维之,地而之维,地亡必矣。
又曰:地者,政之本也,是地可以正。地不均平和调,则政不可正也。
桓公问管子曰:地数可得而闻乎?曰:东西二万八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山四百六十七,出铁山三千六百九十处,封禅之王七十二家。
<墨子>曰:禽子问天与地孰仁?墨子曰:’翟以地为仁,民衣焉,食焉,死焉,家焉,地终不责德焉,故翟以地为仁。’
<淮南子>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於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里。使竖亥步,自北极至於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里。
又曰:重浊者淹滞而为地。
又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九州之外有八埏,东方曰沙海,东南方曰沅泽,南方曰浩泽,西南方曰丹泽,西方曰泉泽,西北方曰海泽,北方曰寒泽,东北方曰无通泽。
又曰:扶桑之上,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弱水在东,建木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九州之大。纯(纯,缘,边也。)方千里。九州之外,乃有八寅,(一曰不温曰寅泽。)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大泽,(无渐茄曰泽也。)曰无通;东方曰大渚,曰少海;东南曰具区,曰元泽;南方曰大梦,曰浩泽;西南方曰注资,日丹泽;西方曰九瓯,曰泉泽;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北方曰大冥,曰寒泽。凡八寅八泽之云,是雨九州。八寅之外,乃有八纮,(纮,维纮也。)亦方千里:自东北东曰和丘,曰荒土;东方曰棘林,曰桑野;东南方曰大穷,曰众女;(民少男多女也。)南方曰都广,曰反户;(在日之南,为北向户。)西南方曰焦侥,曰炎土;(焦侥人长三尺,衣冠带剑。)西方曰金丘,曰沃野;(金丘,金所出也。)西北方曰一目,曰少所;(其人一目。)北方日积冰,曰委羽。(积冰至寒也。委羽,山名,委羽之北盖不见日也。)凡八纮之气,是出寒暑,以合八正,必以风雨。八纮之外,乃有八极:自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海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南极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凡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门之风,是节寒暑;八纮、八寅、八泽之云,以雨九州,而和中土。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玕琪焉;(医无闾,东夷之山也。珣玕琪,玉名也。)东南方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方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焉,西北方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璆琳、琅玕,珠名也。)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东北方之美者,有徒格山之文皮焉。(文皮,虎豹文皮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一-译文
《释名》说:地,是底部的意思,意思是它承载着万物。也说是谛,五土所生长的,无不真实可信。也称之为坤,坤,是顺应乾的。
《说文》说:元气最初分化,重浊的部分形成了地,万物都陈列在地上。
《易经》说:坤卦是元亨利贞,有利于雌马的贞节。(马在下而居,必须是雌性的,这是因为极度顺应。极度顺应之后才能达到亨通。)
《易经》又说:至哉坤元,万物都从这里开始,它顺应天意,坤地承载万物,德行广大无边,包容宏大,光明正大,各种物品都亨通。雌马与地同类,行走于地而无限广阔。《象传》说,地势坤,(地形不顺,但其趋势是顺应的。)君子以厚德承载万物。《文言传》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又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易经》又说:玄黄是天地混合的颜色,天为玄,地为黄。
《易经》又说:立地的原则,是柔与刚。
《易经》又说:坤,是地,所以称为母。(陆绩注解说:取其含养的意思。)
《易经》又说:本于地的,亲近下方。
《易经》又说:在地形成。(郑玄注解说:形是指草木鸟兽。王广注解说:形是指山川等。)
《礼记》说:人道的敏政,地道的敏树。郑玄注解说:树是指种植草木。
《礼记》又说:现在这个地,只是一撮土的多少,等到它广阔深厚,能承载华山而不重,振动河海而不泄漏,万物都承载在这里。(这是说地的广阔深厚,本来是由一撮土累积而成,山的广大,本来是由拳头大小的石头累积而成,水的深不可测,都是由一勺水累积而成。都是少积成多,由小到大,至诚的人也是如此吗?)
《礼记》又说:地承载万物,天垂示形象,从地取财富,从天取法度。因此尊重天而亲近地。
《礼记》又说:博厚是用来承载万物的,高明是用来覆盖万物的。博厚与地相配,高明与天相配。
成子高对庆遗说:生无益于人,死不害于人,我死后就选择不食之地来安葬我。
成子高又说:在泰坛上焚烧柴火,是祭天,在泰折上埋葬,是祭地。
《易经》又说:天地不相合,万物不生长。
子夏说:‘三王之德与天地相配,请问怎么样才能说与天地相配呢?’孔子说:‘以三无私来劳苦天下。’子夏说:‘请问什么是三无私?’孔子说:‘天无私地覆盖,地无私承载,日月无私照耀。’
《易经》又说:凡四海之内,调整长短,方圆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九州的大概。)方圆百里的地方,为田九十亿亩,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室街道,去掉三分之一,其余六十亿亩。
《周礼》说:土训掌管道地图,用来诏示地的事务。(道,是说的意思。说地图九州形势,山川适宜之处,告诉王以施行其事。)
《周礼》又说:用天产作为阴德,用中礼来防止它,用地产作为阳德,用和乐来防止它。用礼乐来调和天地之化,百物之产。
《周礼》又说:大司徒掌管天下土地的图,全面了解九州的地域,广度和轮距的数目,(东西为广,南北为轮。)分辨五种土地所生长的生物。一曰山林,其动物适宜毛,其植物适宜皂;二曰川泽,动物适宜鳞,植物适宜膏;三曰丘陵,动物适宜羽,植物适宜核;四曰坟衍,动物适宜介,植物适宜荚;五曰原隰,动物适宜蠃,植物适宜丛。
《尔雅》说: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铅,北至祝栗,称为四极。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称为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称为四海。距齐州以南,日光所照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太平,西至日所入为太蒙。(郭璞注解说:极四方极远国也。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都是四方昏荒之地;次四极者,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距,去也。齐,中也。犍为舍人注解说:晦冥无识不可教诲,故曰四海。自中州以南,日光所照故曰丹穴。)
《尚书考灵异》说: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向北向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向南向东复三万里;春秋分,则在其中。地恒动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窗而坐,舟行不觉也。
《诗含神雾》说:天地相隔亿里。
《春秋感精符》说:冬至形成天文,夏至形成地理。
《春秋元命苞》说:神农世,怪义生白阜,(怪义,白阜之母名也。)图画地形脉道。(白阜为神农图画地形,通水道之脉,使不壅塞也。)
《春秋元命苞》又说:土无位而道在,故太一不兴化,人主不任部。地出云起雨,以合从天下,勤劳出于地,功名归於主。(土以谦自正,以卑自敛,终不自伐生养之苦,乃兴云雨不以为功,一归于天中。)
《春秋元命苞》又说:地之所以右转,是因为气浊精少,含阴而起迟,所以转迎天,佐其道。(地生于离,既而不敢当阳动,退居少阴,则亦宜右行而迎阳者,受其施育而成阳,故曰佐其道也。)
《春秋元命苞》又说:地不足东南,阴右动终而入灵门。(地不足东南故言立子午以相明之。子午者,阴阳之众所见处也。故以二辰回转所不同以为门也。右动,动而东也。灵门已也,阴藏於巳也。)
《春秋元命苞》又说:地者,易也,言养物怀任交易变化,含吐应节,故其立字土力於一者为地。(地加土以力,又加一者,言奉天一也。)
《春秋说题辞》说:地之为言婉也,承天行其义也,居下以山为位,道之经也。山陵之大,非地不制,含功以牧生。故其立字,土力於一者为地。(力,勤也,即天也。)
《春秋内事》说:地有十三分,王侯之所居也。
《孝经援神契》说:地顺受泽,谦虚开张。(开张九窍,受流洒润,是其谦虚也。)
《孝经援神契》又说:计算九州的不同,土壤山陵的大小,川泽所注,草木所生,鸟兽所聚,凡九百一十万八千二十四顷,未开垦的土地有千五百万二千顷。
《家语》记载子夏说:商听说《山书》中提到,地球的东西方向是纬线,南北方向是经线,山是积累德的地方,河流是积累刑罚的地方,高的地方适合生命,低的地方适合死亡,丘陵是雄性的,河流山谷是雌性的,蚌蛤、龟和珍珠与日月盈亏有关。因此,坚硬土壤中的人刚强,软弱土壤中的人肥胖,空虚土壤中的人聪明,实在土壤中的人细腻,湿润土壤中的人美丽,干燥土壤中的人丑陋。
《史记》记载:颛顼养育人才来适应土地,按照时节来模拟天空。
《汉书》记载:天道重视诚信,地道重视贞正,不诚信不贞正,万物就不能生长。
《汉书》又记载:秦地属于天官的东井、舆鬼星区,周地属于柳、七星、张星区,韩地属于角、亢、氐星区,赵地属于昴、毕星区,燕地属于尾、箕星区,齐地属于虚、危星区,鲁地属于奎、娄星区,宋地属于房、心星区,卫地属于营室、东壁星区,楚地属于翼、轸星区,吴地属于斗、牛星区。
《晋书》记载裴秀在《禹贡九州地域图论》中说:图书的设立,历史悠久。自古以来,通过观测天象建立制度都依赖于它的作用,夏商周三代设立相应的官职,国史负责其职责。等到汉高祖刘邦攻占咸阳,丞相萧何收集了秦朝的图籍。现在秘书省既没有古代的地图,也没有萧何所得到的秦朝图籍。只有汉朝的《舆地》和《括地》等杂图,它们没有设立比例,也没有考订正准望,也没有详细记载名山大川。所载内容,虽然有大致形状,但都不精确,不能作为依据;有的称为外荒迂诞之言,与事实不符,于义无取。现在制定地图的体制有六种:一是分率,用来辨别广轮的度数;二是准望,用来正确定彼此的位置;三是道里,用来确定所经过的距离;四是高下;五是方斜;六是迂直,这三者,各根据地形来制定,以校验夷险的数目。有图象而没有分率,就不知道远近的差异;有分率而没有准望,虽然在一隅得到,但在其他地方必定会失去;有准望而没有道里,那么在山海隔绝的地方,就不能相互联系;有道里而没有高下、方斜、迂直的校验,那么路线的数目必定与远近的实际相违背,失去了准望的准确性。因此,必须用这六者相互参照,然后远近的实际定于分率,彼此的实际定于道里,度数的实际定于高下、方斜、迂直的计算。所以,即使有高山大海的阻隔,绝域殊方的遥远,登降诡曲的原因,都可以一一确定,准望的方法一旦正确,那么曲直远近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的了。
《抱朴子》说:太极初形成时,清浊开始分离,所以天先形成而地后确定。
《河图括地象》说:八极的广阔,东西方向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方向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夏禹治理四海内地,东西方向二万八千里,南北方向二万六千里。
《河图括地象》又曰: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四维,地有四渎;天有八气,地有八风;天有九道,地有九州。
《河图括地象》又曰:昆仑山是柱子,气上通天。昆仑,是地的中心。下面有八根柱子,柱子宽十万里,有三千六百根轴,相互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河图括地象》又曰:地广东西二万八千,南北二万六千,有君长之州有九,阻中土之文德,及而不治。
《河图挺佐辅》说:千年之后,地高天下,不风不雨,不寒不暑,民复食土,皆知其母,不知其父。如此千岁之后,而天可倚杵,匈匈蒙蒙,莫知始终。
《河图》说:元气无形,匈匈隆隆,伏者为地,升者为天。
《黄帝素问》说:积阴为地,所以地是浊阴。
《洪范五行传》说:地是成万物的地方。
《周髀筭经》说:天不能阶而升,地不能尺寸而度。
《楚辞》说:地方九则,何以坟之?(王逸注曰:坟,分也。谓九州之地凡九品,禹贡何以能分别之也。)康回冯怒,地何以东南倾?(康回,共工也。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故倾也。见《淮南天道篇》也。)
《盐铁论》说:古时候制定土地足以养民,民以承其上,千乘之国,百里之地,公侯伯子男,各欲其欲。秦兼万国之地,有四海之富,而意不赡者,嗜欲多而下不堪其求也。
《太玄经》说: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天奥西北,郁化精也;地奥黄泉,隐魄荣也;人奥思虑,含至精也。
《太玄经》又曰:九地:一为沙泥,二泽浼,三征崖,四下田,五中田,六上田,七下山,八中山,九上山。
蔡邕《月令章句》说:总丘陵原隰阪险曰地。范子计然说,夫地有五土之宜,各有高下。
郑玄注《孝经》说:分别五土,视其高下,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麦,丘陵阪险宜种枣栗。
杨泉《物理论》说:凡居地有大利而无小害者,上地也。
《山海经》说:帝令竖亥步,自东极至於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八十步。竖亥左手抱算,右手指青丘北。
《山海经》又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
《物理论》说:地者,底也,底之言著也,阴体下著也。其神曰祗,祗,成也,育生万物备成也。其卦为坤,其德曰母。地形有高下,气有刚柔,物有巨细,味有甘苦。镇之以五岳,积之以丘陵,播之以四渎,流之以四川。盖气,自然之体也。地发黄泉,周伏回转,以生万物。地,天之根本也,形西北高而东南下,东西长,南北短,其尽四海者也。
《物理论》又曰:地者,其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祗,亦曰媪。大而名之曰黄地祗,小而名之曰神州,亦名后土。(黄地祗举八极之内地,神州王畿千里内地神也。后土,祗也,社地主也,所在皆得言之。)
《诗推度灾》说:上清下浊,号曰天地。
《博物志》说:地祗之位,起形於昆仑,从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昆仑之东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余万里,下有四柱,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也。
又说:大地以名山作为它的辅助,以石头作为它的骨架,以河流作为它的脉络,以草木作为它的毛发,以土壤作为它的肌肉,三尺以上的部分称为肥料,三尺以下的部分称为大地,这是地重阴的性质。
又说:中国的疆域,东边临海,西边通往流沙,总体来说,大约有万五千里,南北宽度大约两千五百里,东边到蓬莱山,西边到陇右,后边跨越蓟北,前边到达衡岳,如果计算总共有四万三千多亿。
《论衡》说:地户位于东南方向。
又说:大地最下方的地方,有兖州和豫州两个地方,在洪水时期,这两个地方遭受的水灾最为严重。
又说:山川丘陵山谷,构成了地理。
又说:地的本性是生长草木,山的本性是产生水。
《白虎通》说:地是元气所生,是万物的祖先。地的‘地’字意味着施予,意味着精确,能够应施变化,精确无误,敬重开始,重视结束,所以称为地。
《老子》说:地因为得到‘一’而安宁。如果地不能安宁,那么恐怕会发生灾难。
《庄子》说:天地虽然广大,但人所能立足的地方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又说:海水每三年环绕一周,波浪相互冲击,所以大地会震动。
《列子》说: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天柱折断,地维断裂。地不满东南,所以百川都流向那里。
又说:地只是堆积的土块,充满了四方,无处不是土块。
《文子》说:地承受天,因此稳定安宁,地稳定安宁,万物成形,地广阔深厚,万物聚集。稳定安宁无所不载,广阔深厚无所不容。
又说:地是方的,没有边际,所以没有人能够窥见它的门户。
《管子》说:地或者被维系,如果地被维系,那么地就会灭亡。
又说:地是政治的根本,所以地可以正。如果地不均匀平和调和,那么政治就不能正。
齐桓公问管子说:地数可以听到吗?管子回答说:东西方向大约有二万八千里,出水的地方有八千里,受水的地方有八千里,出铜的山有四百六十七座,出铁的山有三千六百九十处,封禅的帝王有七十二家。
《墨子》说:禽子问天和地哪个更仁慈?墨子说:‘我以地为仁,人们穿衣服、吃饭、死亡、居住都在地上,而地从不要求人们报恩,所以我以地为仁。’
《淮南子》说:大禹让大章步行,从东极到西极,大约有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里。让竖亥步行,从北极到南极,也是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里。
又说:重浊的物质停滞不前,形成了地。
又说: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九州之外有八埏,东方称为沙海,东南方称为沅泽,南方称为浩泽,西南方称为丹泽,西方称为泉泽,西北方称为海泽,北方称为寒泽,东北方称为无通泽。
又说:在扶桑之上,众帝从这里上下,日中无影,呼喊没有回声,这是天地之中。
又说:弱水在东边,建木在西边,末端有十个太阳,光芒照耀大地。九州之大,边界方圆千里。九州之外,还有八寅,每寅方圆千里:东北方称为大泽,无渐茄称为泽;东方称为大渚,称为少海;东南方称为具区,称为元泽;南方称为大梦,称为浩泽;西南方称为注资,称为丹泽;西方称为九瓯,称为泉泽;西北方称为大夏,称为海泽;北方称为大冥,称为寒泽。这八寅八泽的云,是雨降九州。
又说:八寅之外,还有八纮,每纮方圆千里:东北方称为和丘,称为荒土;东方称为棘林,称为桑野;东南方称为大穷,称为众女;南方称为都广,称为反户;西南方称为焦侥,称为炎土;西方称为金丘,称为沃野;西北方称为一目,称为少所;北方称为积冰,称为委羽。
又说:八纮的气候,是出寒暑,与八正相合,必须以风雨来调节。八纮之外,还有八极:东北方称为方土之山,称为苍门;东方称为东极之山,称为开明之门;东南方称为波海之山,称为阳门;南方称为南极之山,称为暑门;西南方称为南极编驹之山,称为白门;西方称为西极之山,称为阊阖之门;西北方称为不周之山,称为幽都之门;北方称为北极之山,称为寒门。八极的云,是雨降天下;八门的风,是调节寒暑;八纮、八寅、八泽的云,是雨降九州,而和中土。
又说:东方的美景,有医无闾山的美玉;东南方的美景,有会稽山的竹箭;南方的美景,有梁山的犀牛和象;西南方的美景,有华山的金石;西方的美景,有霍山的珠玉;西北方的美景,有昆仑虚的宝石和美玉;北方的美景,有幽都的筋角;东北方的美景,有徒格山的虎豹文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一-注解
地:指地球,古代中国哲学和宇宙观中,地是五行之一,代表方位的南方、颜色为黄色,象征承载、稳重、顺从。
坤:五行之一,代表地,在八卦中为坤卦,象征柔顺、承载。
乾:五行之一,代表天,在八卦中为乾卦,象征刚健、领导。
元气:元气是指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和能量。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坤元亨:《易经》坤卦的卦辞,表示坤卦为吉祥,有利于雌马坚守正道。
牝马:雌马,这里比喻顺从。
玄黄:古代认为天地间颜色的混合,玄指天色,黄指地色。
柔与刚:指地的性质,柔顺与刚强。
母:比喻地像母亲一样承载万物。
亲下:亲近下方,指地位于下方。
地道:地理环境。
妻道:指妻子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臣道:指臣子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土训:古代官职,负责土地管理和地理知识的传授。
道地图:指记载地理知识的地图。
天产:自然界产生的资源。
地产:土地上产生的资源。
礼乐:古代的礼仪和音乐,用于教化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
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指天地日月无私无欲,公正无私。
四海:古代指中国的四个方向,也泛指中国。
丹穴:古代传说中的南方极远之地。
空桐:古代传说中的北方极远之地。
太平:古代传说中的东方极远之地。
太蒙:古代传说中的西方极远之地。
四极:古代指地球的四个极点。
四荒:古代指地球的四个边缘地区。
九州: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
大司徒:古代官职,负责土地管理和农业事务。
五地:古代对土地的分类,包括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
毛:毛在这里比喻草木,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皂:指树木。
鳞:指有鳞的鱼类。
膏:指油脂。
羽:指有羽毛的鸟类。
核:指果实。
介:指甲壳类动物。
荚:指豆荚。
蠃:指蚌类。
丛:指丛生的植物。
婉:柔顺。
经:指地球上的经线,即连接东西两极的圆线。
十三分:古代对地的划分,指地有十三部分。
九窍:指人体的九个窍孔,如口、鼻、耳等。
莱沛:指草木茂盛的地方。
磽埆:指土地贫瘠,不宜耕种的地方。
子夏:孔子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以儒学著称。
山书:古代地理、天文、哲学等知识的汇编。
纬:指地球上的纬线,即连接南北两极的圆线。
积德:积累德行。
积刑:积累刑罚。
生:生机。
死:死亡。
牡:雄性。
牝:雌性。
蚌蛤龟珠:指蚌、蛤、龟、珠等珍贵物品。
盈虚:指月亮的圆缺变化。
坚土:指土地坚硬。
弱土:指土地柔软。
虚土:指土地松软。
实土:指土地坚实。
细土:指土地细腻。
美土:指土地肥沃。
磽土:指土地贫瘠。
颛顼:颛顼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帝喾之子,五帝之一。
养材:培养人才。
任地:治理土地。
载时:把握时机。
象天:效法天象。
天道:自然规律。
信:诚信。
贞:忠诚。
天官:古代天文官。
东井:星宿名。
舆鬼:星宿名。
柳:星宿名。
七星:天上的七颗星。
张:星宿名。
角:星宿名。
亢:星宿名。
氐:星宿名。
昴:星宿名。
毕:星宿名。
尾:星宿名。
箕:星宿名。
虚:星宿名。
危:星宿名。
奎:星宿名。
娄:星宿名。
房:星宿名。
心:星宿名。
营室:星宿名。
东壁:星宿名。
翼:星宿名。
轸:星宿名。
斗:星宿名。
牛:星宿名。
图书:指古代的地图、图书等。
禹贡九州:指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
图书之设:地图和图书的设立。
垂象立制:根据天象制定制度。
国史:国家的历史。
萧何: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秘书:古代官职,掌管图书、档案等。
舆地:地理。
括地:地理。
分率:比例。
准望:方位。
道里:路程。
高下:高低。
方斜:方向。
迂直:弯曲与笔直。
太极:道家哲学中的最高概念,指宇宙的本源。
清浊:清与浊,指宇宙的阴阳。
垂象:天象。
立制:制定制度。
八极:八极是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八个地理区域。
夏禹:夏朝的开国君主。
四海内地:四海和内地。
五行:金、木、水、火、土,指宇宙的基本元素。
五岳:中国的五座著名山岳。
七表:地上的七个标志。
四维:四方。
四渎:四条大河流。
八气:八种气候。
八风:八种风向。
九道:九条道路。
昆仑山:中国的著名山脉。
八柱:支撑天地的八根柱子。
三千六百轴:三千六百根绳子。
君长之州:有君主的州。
阻中土之文德:阻挡中央文化的美德。
外荒迂诞之言:外来的荒诞之言。
合事实:符合事实。
图书之体:地图的体裁。
辩广轮之度:辨别广度和周长。
正彼此之体:确定彼此的形状。
定所由之数:确定所走的路程。
校夷险之数:比较平坦和险峻的路程。
准望之法:确定方位的方法。
登降诡曲之因:上下起伏和曲折的原因。
匈匈隆隆:声音巨大。
积阴:积累阴气。
浊阴:阴气浓厚。
成万物:形成万物。
天不可阶而升也:天不能通过阶梯上升。
地不可尺寸而度:地不能通过尺寸来度量。
坟:分界。
九州之地:中国的九州。
禹贡:《尚书》中的《禹贡》篇。
康回:共工的名字。
共工:共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不周山: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
天柱折:天柱断裂。
地维绝:地维断裂。
秦兼万国之地:秦国统一了万国的土地。
四海之富:四海的财富。
意不赡:欲望不能满足。
嗜欲多:欲望多。
下不堪其求也:下级不能承受其要求。
玄:深奥。
九地:九种不同的土地。
沙泥:沙地和泥土。
泽浼:沼泽。
征崖:陡峭的山崖。
下田:低地。
中田:中等土地。
上田:高地。
下山:下坡。
中山:中等山脉。
上山:上坡。
地祗:土地之神。
祗:土地。
黄地祗:黄色的土地神。
神州:神州大地。
后土:后土神。
上清下浊:上面清澈,下面浑浊。
天地:天地之间。
八玄幽都:八个玄妙的幽都。
方二十余万里:方圆二十余万里。
四柱:四根柱子。
互相牵制:相互制约。
名山:名山指的是具有特殊文化意义和自然景观的山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山往往与神仙、宗教活动相关联,具有极高的文化地位。
骨:骨在这里比喻山的地基和支撑结构,象征着坚固和稳定。
脉:脉指山川之间的脉络,比喻地理上的水系,也象征着生命之脉。
肉:肉比喻土壤,象征着肥沃和生命力。
粪:粪指土壤表层,通常指肥沃的土壤。
地户:地户是指地府的入口,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阴间的象征。
扬兖二州:扬兖二州指的是古代中国的两个地理区域,扬指扬州,兖指兖州。
陵谷:陵谷是指山陵和山谷,泛指地形地貌。
地得一以宁:地得一以宁出自《老子》,意指大地因得到道的滋养而安宁。
蓬莱山:蓬莱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陇右:陇右是指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今甘肃省南部。
蓟北:蓟北是指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今北京市北部。
衡岳:衡岳是指中国五岳之一的衡山。
朝鲜岷山:朝鲜岷山是指朝鲜半岛上的岷山山脉。
汤时:汤时是指商汤时期,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
不周之山:不周之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名,相传是支撑天的柱子折断的地方。
四虚:四虚指四方空旷无物的地方。
政之本:政之本是指政治的基础,即土地。
封禅之王:封禅之王是指古代中国进行封禅仪式的帝王。
禽子:禽子是墨子的一名弟子。
大章:大章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传说中是夏禹的大臣。
竖亥:竖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传说中是夏禹的大臣。
重浊者淹滞而为地:重浊者淹滞而为地出自《淮南子》,意指重的物质下沉,形成了地。
九部八纪:九部八纪是指中国古代对天地的划分方式。
九州八柱:九州八柱是指中国古代对地形的划分,九州指九个地理区域,八柱指支撑天的八根柱子。
扶桑:扶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树,也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弱水:弱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河流,传说中流经不周山。
建木:建木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纯:纯在这里指边缘,边界。
八寅:八寅是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八个地理区域。
八纮:八纮是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八个地理区域。
医无闾:医无闾是指古代中国东夷地区的一座山。
会稽:会稽是指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今浙江省。
梁山:梁山是指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今湖南省。
华山:华山是指中国五岳之一的华山。
霍山:霍山是指中国五岳之一的霍山。
昆仑虚:昆仑虚是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昆仑山。
幽都:幽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阴间,位于昆仑山以北。
徒格山:徒格山是指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今辽宁省。
文皮:文皮是指虎豹等动物的皮毛,上面有花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地部-卷一-评注
古文中的‘地以名山为之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其毛,土为其肉,三尺以上为粪,三尺以下为地,重阴之性也’一句,是对大地构成元素的精妙概括。‘名山’、‘石’、‘川’、‘草木’、‘土’等元素,不仅构成了大地的物质基础,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生命力和自然之美。‘三尺以上为粪,三尺以下为地’的描述,则是对地与人的关系的深刻阐述,三尺以上为人类活动所及,三尺以下则为自然之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之域,左滨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万五千里,面二千五百里,东至蓬莱山,西至陇右,后跨蓟北,前及衡岳,若计共四万有三亿之余’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地理的广阔与壮丽。这种对地理的描述,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国家疆域的界定,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理的认知和重视。
《论衡》中‘地户在东南’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地理方位的理解。‘地户’一词,暗示了东南方向是大地之门,是连接天地的重要通道,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宇宙观和宇宙秩序的思考。
‘山川陵谷,为之地理’一句,是对地理概念的进一步阐述。山川、陵谷等自然地貌,构成了地理的基本要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白虎通》中‘地者,元气所生,万物之祖也’的观点,将地视为万物的根源,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源的探索。
《老子》中‘地得一以宁’的论述,强调了‘道’在天地间的核心地位,地得以‘道’而宁,体现了道家思想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庄子》中‘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所容足耳’的描述,表达了庄子对宇宙无限和人类渺小的认识,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列子》中‘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的故事,描绘了古代神话中天地变化的场景,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现象的神话解释。
《文子》中‘地承天故定宁,地定宁,万物形,地广厚,万物聚’的论述,强调了地与天的关系,以及地对于万物生长的重要性。
《管子》中‘地者,政之本也,是地可以正’的观点,将地视为政治的基础,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政治与地理关系的认识。
桓公问管子‘地数可得而闻乎?’的回答,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情况,包括疆域、山脉、河流、矿产等,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地理的详细研究和记录。
《墨子》中禽子问天与地孰仁的对话,墨子以地为仁,强调了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体现了墨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淮南子》中关于九州八纪、八埏、八纮、八极的描述,是对古代中国宇宙观和地理观的综合体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宇宙和地理的丰富想象和深刻理解。
‘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玕琪焉’等句,是对古代中国各地物产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地理多样性和物产丰富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