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四-西戎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四-西戎二-原文

○罽宾

《汉书》曰:罽宾国,王治修鲜城,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地平温和,有目蓿,杂草奇木,檀、槐、梓、竹、漆,种五谷、葡萄,有金、银、铜、锡。以金银为钱,文为骑马,幕为人面。(师古曰:幕即漫也。)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玑、珊瑚、虎珀、璧、琉璢。自武帝始通。

《唐书》曰:贞观十六年,罽宾国遣使献褥特鼠,喙尖而尾赤,能食蛇。有被蛇螫者,鼠辄嗅而尿之,其疮即愈。

○条支

《汉书》曰: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宜稻。有大鸟,卵如瓮。

《后汉书》曰: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馀里。临西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惟西北隅通陆。出师子、犀牛。

○安息

《汉书》曰: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风气物类,与罽宾同。亦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王死,辄更铸钱。有大马、大爵。其属小大数百城,方数千里。最大国邑临妫水。商贾车船行旁国,书革,旁行为书记。(师古曰:今西方胡国书皆横行,不直下也。)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於东界。东界至王都数千里行,北过数十城,民人相属。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及卵来献,天子大悦。

《后汉书》曰:章帝章和元年,安息王遣使献师子、符拔。符拔形似麟,无角也。

《北史》曰:周武天和二年,其王遣使朝献。

○大月氏

《汉书》曰: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物类民俗与安息同。出一封橐。驼(师古曰:脊上出一封也。)控弦十馀万,故强轻匈奴。(师古曰:恃其强盛而轻易匈奴也。)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以其王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

《北史》曰:大月氏,北与蠕蠕接,数为所侵,遂西徙,都薄罗城。其王寄多罗勇武,遂兴师越太山,南侵北天竺,自乾陀罗以北五国尽属之。后魏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美於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人,光色映彻,自此中国琉璃遂贱。

《异物志》曰:月氏俗乘四轮车,或四牛,或八牛,可容二十人。王称天子。

○大宛

《汉书》曰: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目宿。宛别邑七十馀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孟康曰: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曰天马子云。)张骞始为武帝言之,上遣使持金马以请,宛王不肯。於是天子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伐宛,连四年,宛人斩其王毋寡首,献马三千匹,汉军乃还。

又曰: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葡萄、苜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益种葡萄、目蓿,离宫馆旁极望焉。

《异物志》曰:大宛马有肉角数寸,或有解人语及知音,舞与鼓节相应。

《西域图记》曰:其乌马、骝马多白耳,白马、骢马多赤耳,黄马、赤马多黑耳。

○疏勒

《汉书》曰: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

《后汉书》曰:耿恭为戊巳校尉,引众入疏勒城。城中乏水,穿井,十五丈不得水。恭整衣服向井拜,飞泉涌出。贼遂退之。

《后魏书》曰:疏勒国,高宗末,其王遣使送释迦佛袈娑,长二丈馀,广丈馀。高宗以审是佛衣,应有灵异,遂烧之以验虚实。置於猛火之上,经日不燃,观者莫不悚骇。后每使朝贡。

《隋书》曰:疏勒国,都白山南百馀里。其王字阿你厥,手足皆六指,产子非六指者不育。王戴金师子冠,多稻、粟、麻、麦、铜、铁、银、雌黄。

《唐书》曰:疏勒国王姓裴,俗事妖神,有胡书文字。贞观九年,遣使献名马。

又曰:开元十六年,玄宗遣使册立其王裴安定为疏勒王。

○康国

《隋书》曰: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然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支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王字代失毕,为人宽厚,甚得众心。其妻,突厥达可汗女也。都於萨宝水上阿禄连城,城多众居,大臣三人共掌国事。其王索发,冠七宝金花,衣绫罗锦绣白叠。其妻有髻,幪以帛巾。丈夫剪发锦袍。名为强国,而西域诸国多归之。

又曰:有胡律,置於妖祠,决罚则取而断之,重罪者族,次重者死,贼盗截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鬓髯。善於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婚姻丧制,与突厥同。国立祖庙,以六月祭之,诸国皆来助祭。俗奉佛。为胡书。气候温,宜五谷,勤修园蔬,树木滋茂。出马、驼、驴、骡、封牛、黄金、刚砂、甘香、阿萨那香、瑟瑟、麖皮、氍、锦叠。多葡萄酒,富家或致千石,连年不败。大业中,始遣使贡方物,后遂绝焉。

《唐书》曰:康居人多嗜酒,好歌舞。於道路生子,必以石密内口中,以胶置掌内,欲其成长,口常甘言,掌持钱如胶之粘物。

又曰:以十二月为岁首。有婆罗门为之占星候气,以定吉凶,颇有佛法。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

又曰:贞观九年,遣使贡师子。太宗嘉其远至,命秘书监虞世南为之赋,自此朝贡。至十一年,又献金桃、银桃,诏令植之於苑囿。

又曰:万岁通天年中,则天封其大首领笃婆钵提为康国王,仍拜左骁卫将军。

又曰:开元六年,遣使贡献锁子甲、水精杯、马瑙瓶、驼鸟卵之类。

○副货

《北史》曰:副货国,去代一万七千里,东至阿富使且国,西至没谁国,中间相去一千里,南有连山,不知名,北至奇沙国,相去一千五百里。国中有副货城,周匝七十里。宜五谷、葡萄,惟有马、驼、骡。国王有黄金殿,殿下有金驼七头,各高三尺。其王遣使朝贡。

○安国

《隋书》曰:安国,汉时安息国也。王姓昭武氏,与康国王同族,字设力登。妻,康国王女也。都在那密水南,城有五里,环以流水。宫殿皆为平头,王坐金驼座,高七、八尺。每听政,与妻相对,大臣三人评理国事。风俗同於康国,惟妻子、姊妹及母子逆相禽兽,此为异也。炀帝即位之后,遣司隶从事杜行满使於西域,至其国,得五色盐而返。国之西百馀里有毕国,可千馀家。其国无君长,安国统之。大业五年,遣使贡献。后遂绝焉。

○乌苌

《北史》曰:乌苌国,在赊弥南,北有葱岭,南至天竺。婆罗门胡为其上族。婆罗门多解天文吉凶之数,其王动则访决焉。土多林果,引水灌田,丰稻麦。事佛,多诸寺塔,寺极华丽。人有争诉,服之以药,曲者发狂,直者无恙。为法不杀,犯死罪,唯徙於灵山。西南有檀特山,山上立寺,以驴数头运食山下,无人控御,自知往来。

○乌那曷

《隋书》曰:鸟那曷国,都鸟许水西,旧安息之地。王姓昭武,亦康国种类,字佛食。都城方二里,胜兵数百人。王坐金羊座。北去安国四百里,西北去穆国二百馀里,东去瓜州七千五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渴盘陀

《北史》曰:渴盘陀国,在葱领东,朱驹波西。河经其国,东北流。有高山,夏积霜雪。亦事佛道,附於嚈哒。

《通典》曰:渴盘陀,后魏时通焉。亦名汉陀国,亦名渴盘罗陀国。理葱岭中,在朱俱波国西,西至护密国,北至疏勒国。其王本疏勒人,累代相承居此。国有户二千馀。有悬度山,在国南四百里。悬度者,名山也,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其间四百里,中往往有栈道,因以为名。今按,悬度、葱岭,逦迤相属,邮置所绝,道阻且长,故行人由之,莫能分别。然法明、宋云所经,即悬度山也。又有头痛山,在国西南,向罽宾,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坂。

朱膺《异物志》曰:大头痛、小头痛山,皆渠搜之东,疏勒之西。经之者,身热头痛。夏不可行,行则至死。唯冬可行,尚呕吐。山有毒药,气之所为,冬乃枯歇,故可行也。

○钵和

《北史》曰:钵和国,在渴盘陀西。其土尤寒,人畜同居,穴地而处。又有大雪山,望若银峰。其人惟食饼面,饮麦酒,服毡丧。有二道,一道西行向嚈哒,一道西南趣乌长,亦为嚈哒所属。

○大夏

《史记》曰: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君长,往往城邑寡小。其兵弱畏战。善贾。及大月氏西徙,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卖诸物。东南有身毒国。张骞曰:’臣在大夏时,见筇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

○米国

《隋书》曰:米国,都那蜜水西,旧康居之地也。无王,其城主姓昭武,康国王之支庶,字闭拙。都城方二百里,胜兵数百人。西北去康居百里。大业中,频贡方物。

○邓至

《通典》曰:邓至,羌之别种也。后魏时兴焉。有像舒者,代为白水酋帅,因地名为号,称至王。其地,自千亭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风土习俗与宕昌同。自舒理至十代孙舒彭,附后魏孝文帝,封甘松县子邓为王。西魏恭帝初,其主檐术因乱来奔,周文帝遣兵送还。自后无闻。

○安息

《北史》曰:安息国,在葱岭之西,都蔚搜城,西与波斯相接,东去长安一万七百五十里。周武天和二年,其王遣使来献。

○乙弗献

《通典》曰:乙弗献,后魏时闻焉,在吐谷浑北。国有屈海,周回千馀里。众有万落,风俗与吐谷浑同。然不识五谷,惟食鱼与苏子,状若中国苟杞子,或赤或黑。西有契翰一部,风俗亦同,土特多狼。

○伏卢尼

《北史》曰:伏卢尼,都伏卢尼城,在波斯国北,去代二万七千三百二十里。累石为城。东有大河南流。中有鸟,其形似人,亦有如橐驼鸟者,皆有翼,常居水中,出水便死。城北有云尼山,出银、珊瑚、琥魄,多师子。

○石国

《隋书》曰:石国,居药杀水,都城方十馀里。其王姓石,名泥国。城之东南立屋,置座於中。正月六日、七月十五日,以王父母烧馀之骨,金瓮盛之,置于床上,巡绕而行,散以花香杂果,王率臣下设祭焉。礼终,王与夫人出就别帐,臣下以次列坐,享宴而罢。有粟、麦,多良马。其俗善战。曾贰於突厥,射匮可汗兴兵灭之,令特勒甸职摄其国事。大业五年,遣使朝贡。其后不复至。

○宕昌

《通典》曰:宕昌羌,后魏时兴焉,亦三苗之嗣。与先零、烧当、罕开诸部姓别,自立师,皆有地分,不相统摄,宕昌即其一也。

俗皆土著,居有栋宇。

其屋织牦牛及羖羊毛覆之。

无法令摇赋,惟征伐之时乃相屯聚,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来往。

皆衣裘褐,牧养牦牛、羊、豕,以供其食。

俗有蒸报,无文字,但取木荣落以记岁时。

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

俗重虎皮,以之送死。

有梁勤者,代为酋帅,得羌毫心,乃自称王。

其界自仇池以西千里,席水以南北八百里。

地多山阜,部众二万馀落。

至其孙弥忽如,遣使於后魏,太武帝拜为宕昌王。

七叶孙弥秦,皆授南北两朝封爵。

后见两魏分隔,永熙末,种人企定乃引吐谷浑寇金城。

后企定寇石门,后周武帝天和中,诏大将军田恒讨平之,以其地为宕州。

汗(音普喝切)

《隋书》曰:汗国,都葱岭之西五百馀里,古渠搜国也。

王姓昭武,字阿漆。

都城方四里,胜兵数千人。

王坐金羊床,妻戴金花。

俗多朱沙、金铁。

东去疏勒千里。

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色知显

《北史》曰:色知显国,都色知显城,在悉万斤西北,去代一万二千九百四十里。

土平,多五果。

○伽色尼

《北史》曰:伽色尼国,都伽色尼城,在悉万斤南,去代一万二千五百里。

土出盐,多五果。

○白兰

《通典》曰:白兰,羌之别种,后周时兴焉。

东北接吐谷浑。

风俗物产与宕昌同。

周武帝保定元年,朝献使至。

○乾陁

《北史》曰:乾陁国,在乌苌西,本名业波,为嚈哒所破,因改焉。

好征战,与罽宾斗,三年不罢,人怨苦之。

有斗象七百头,十人乘一象,皆执兵仗,象鼻缚刀以战。

所都城东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雀离佛图也。

○史国

《隋书》曰:史国,都独莫水南十里,旧康居之地也。

其王姓昭武,字逖遮,亦康国王之支庶也。

都城方二里,胜兵千馀。

俗同康国。

北去康国二百四十里,南去吐火罗五百里。

大业中,遣使朝贡。

○狮子

《通典》曰:狮子国,东晋时通焉,天竺旁国也,西海之中,延袤二千馀里。

多出奇宝。

其地和适,无冬夏之异,五谷随人所种,不需时节。

其国旧无人,止有鬼神,有龙居之。

诸国商估来共市易,鬼不见其形,但出珍宝,明其所堪价,商人依价取之。

诸国人闻其土乐,因此竞至,或有停住者,遂成大国。

能驯养狮子,遂以为名。

风俗与婆罗门同,而尤事佛法。

安帝义熙初,遣使献玉佛像。

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功,历晋、宋代,在建康瓦官寺。

又曰:宋文帝元嘉五年,其王刹利摩诃南遣使贡献。

梁武帝大通元年,后王迦叶伽罗诃犁耶亦使使贡献。

○穆国

《北史》曰:穆国,都乌浒河之西,亦安息之故地,与乌那曷为邻。

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种类也,字阿滥密。

都城方三里,胜兵二千人。

东北去安国五百里,西去波斯国四千馀里。

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奄蔡

《通典》曰:奄蔡,汉时通焉。

西接大秦,东南二千里与康居接,去阳关八千馀里。

控弦十馀万。

与录居同俗,而役属康居。

土气温和,临大泽,无涯岸。

多桢松、白草及貂,畜牧逐水草。

盖近北海,至汉改名阿兰那国。

后魏时白粟特国,一名温那沙。

○何国

《北史》曰:何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地也。

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

都城方二里,胜兵者千人。

其王坐金羊座。

东去曹国百五十里,西去小安国三百里,东去瓜州六千七百五十里。

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嚈哒

《北史》曰:嚈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亦高车之别种,其原出於塞北,自金山而南,在于阗之西。

都乌许水南二百馀里,去长安一万一百里。

其王都拔底延城,盖王舍城也。

其城方十里馀,多寺塔,皆饰以金宝。

风俗与突厥略同。

兄弟共一妻。

无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焉。

衣服类胡,加以缨络,头皆剪发。

其语与蠕蠕、高车及诸胡不同。

众可有十万。

无城邑,依随水草,以毡为屋,夏迁凉土,冬逐暖处。

其王分其诸妻,各在别所,相去或一、二里,巡历而行,每月一处。

冬寒之时,三月不徒。

王位不必传子弟,堪者死便受之。

其国无车舆,多驼、马。

用刑严急,偷盗无多少皆腰斩,盗一责十。

死者富家累石为藏,贫者掘地而埋,随身诸物皆置冢内。

人凶悍,能斗战。

西域康居、于阗、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

又曰:后魏明帝熙平中,遣宋云、沙门法力等使西域,访求佛经。

时有沙门慧生者,亦与俱行,正光中还。

慧生所经诸国,不能知其敝拴及山川里数,盖举其略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四-西戎二-译文

《汉书》记载:罽宾国,国王治理的地方是修鲜城,距离长安有万二千二百里。这个地方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有各种草本植物,奇异的树木,如檀树、槐树、梓树、竹子、漆树,种植五谷、葡萄,还有金、银、铜、锡。他们用金银作为货币,货币上的图案是骑马的形象,幕布上的人面图案。(师古注:幕即漫,意思是模糊。)这里出产封牛、水牛、大象、大狗、猕猴、孔雀、珍珠、珊瑚、琥珀、玉璧、琉璃。从汉武帝开始,这里开始与汉朝通使。

《唐书》记载:贞观十六年,罽宾国派遣使者进贡了一种特殊的鼠,这种鼠的嘴巴尖,尾巴是红色的,能够吃蛇。如果有人被蛇咬伤,老鼠会嗅一嗅然后尿在上面,伤口就会愈合。

《汉书》记载:条支国,靠近西海,气候炎热潮湿,适合种植稻米。这里有一种大鸟,它的蛋像大瓮一样。

《后汉书》记载:条支国的城市建在山上,周长四十多里。靠近西海,水道环绕着城市的南边和东北边,三面都是道路不通,只有西北角可以通陆路。这里出产狮子、犀牛。

《汉书》记载:安息国,国王治理的地方是番兜城,距离长安有一万一千六百里。气候和物产与罽宾国相同。他们也用银作为货币,货币上的图案是国王的面孔,幕布上的是王后的面孔。国王去世后,就会重新铸币。这里有高大的马和孔雀。它的属国大小有数百城,面积数千里。最大的城市靠近妫水。商贾们用马车和船只往来于周边国家,使用皮革制成的书,横向书写。(师古注:现在的西方胡国文字都是横向书写的,不是竖直向下。)汉武帝开始派遣使者到安息国,国王派将军率领两万骑兵在东界迎接。从东界到国王的首都数千里,向北经过数十个城市,居民连绵不断。于是他们派遣使者跟随汉朝的使者来观察汉朝的土地,并献上了大鸟和鸟蛋,天子非常高兴。

《后汉书》记载: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王派遣使者进贡狮子和符拔。符拔的形状像麒麟,但没有角。

《北史》记载:周武天和二年,安息国王派遣使者朝贡。

《汉书》记载:大月氏国,治理的地方是监氏城,距离长安有一万一千六百里。物产和民俗与安息国相同。出产一种特殊的骆驼。(师古注:骆驼的脊背上有一块特殊的肉。)他们能拉弓射箭的士兵有十多万,因此他们轻视匈奴。(师古注:因为他们强大而轻视匈奴。)当冒顿单于攻破月氏国时,用月氏国王的头骨作为酒杯。月氏国于是远迁,经过大宛,向西攻击大夏国并将其征服。

《北史》记载:大月氏国,北边与蠕蠕相邻,多次被侵犯,于是向西迁移,定都薄罗城。他们的国王寄多罗勇猛,于是出兵越过大山,向南侵略北天竺,从乾陀罗向北的五国都归顺了他。后魏太武帝时期,月氏国的商人在京城经商,自称能铸造五彩的琉璃。于是他们在矿山中采集矿石,在京城铸造,完成后,光泽比西方来的琉璃还要美丽。于是皇帝下诏用它来建造行宫,可以容纳一百人,光泽明亮,从此中国的琉璃价格就下降了。

《异物志》记载:月氏国的风俗是乘坐四轮车,有的车由四头牛拉,有的由八头牛拉,可以容纳二十人。国王被称为天子。

《汉书》记载:大宛国,国王治理的地方是贵山城,距离长安有一万二千五百五十里。他们用葡萄酿酒,富人藏酒多达一万多石,存放时间长的甚至可以存放几十年而不变质。这里的人们喜欢喝酒,马喜欢吃一种叫做宿的植物。大宛国有一百多个城市。这里有很多好马,马出汗是血色的,说它们是天马的后代。(孟康注:大宛国有高山,山上有一种马,无法得到,于是他们把五色的母马放在山下,与野马交配,生下的马都是血色的,因此被称为天马子。)张骞首先向汉武帝提到了这些,皇帝派遣使者带着金马去请求,大宛国王不肯。于是皇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攻打大宛,连续四年,大宛人杀死了他们的国王毋寡,献上了三千匹马,汉军才撤退。

《汉书》又记载:大宛国王蝉封与汉朝签订协议,每年献上两匹天马。汉朝的使者采集葡萄和苜蓿的种子回国。皇帝因为天马数量增多,增加了葡萄和苜蓿的种植,离宫和馆舍旁边都种满了。

《异物志》记载:大宛的马有肉质的角,有的马能理解人语,有的马能识别音乐,跳舞时能与鼓点的节奏相呼应。

《西域图记》记载:他们的乌马、骝马多白耳,白马、骢马多红耳,黄马、红马多黑耳。

《汉书》记载:疏勒国,国王治理的地方是疏勒城,距离长安有九千三百五十里。

《后汉书》记载:耿恭担任戊巳校尉时,带领士兵进入疏勒城。城中的水很匮乏,挖井十五丈都挖不到水。耿恭整理好衣服面向井拜,泉水立刻涌出。敌人于是撤退了。

《后魏书》记载:疏勒国,在高宗末年,国王派遣使者送来释迦牟尼佛的袈裟,长两丈多,宽一丈多。高宗认为这是佛衣,应该有灵异之处,于是用烈火焚烧来验证,经过一天都没有燃烧,观看的人无不感到惊骇。此后,疏勒国每次都派遣使者朝贡。

《隋书》记载:疏勒国,首都位于白山南边一百多里。国王的名字叫阿你厥,手脚都有六个指头,不生育六指的孩子。国王戴金师子冠,这里种植稻、粟、麻、麦、铜、铁、银、雌黄。

《唐书》记载:疏勒国王姓裴,风俗是崇拜妖神,有胡人的文字。贞观九年,派遣使者进贡名马。

《唐书》又记载:开元十六年,唐玄宗派遣使者册封裴安定为疏勒国王。

《隋书》记载:康国是康居的后代。他们的迁徙没有固定的地方,不常住在原来的土地上。然而自从汉朝以来,一直有传承。他们的本姓是温,是月氏人。原来居住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因为被匈奴打败,向西越过葱岭,于是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的分支各自为王,因此康国及其周边的国家都以昭武为姓,表示不忘本。

《隋书》又记载:康国的国王名叫代失毕,为人宽厚,深受民众的爱戴。他的妻子是突厥达可汗的女儿。都城位于萨宝水上的阿禄连城,城市中居住的人很多,三位大臣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国王头发剃光,戴七宝金花冠,身穿绫罗锦绣和白叠布。他的妻子有发髻,用布巾遮住。男子剪发,穿锦袍。被称为强国,西域的许多国家都归附于他们。

《隋书》又记载:有胡人的法律,放在妖祠中,判决惩罚时取出来断案,重罪者灭族,次重者处死,盗贼砍脚。人们都有深眼窝、高鼻梁,多有胡须。擅长经商,各国的交易多聚集在这里。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子。婚姻和丧葬习俗与突厥相同。国家有祖庙,在六月祭祀,各国都来帮助祭祀。风俗信仰佛教,使用胡人的文字。气候温和,适合种植五谷,人们勤奋地种植园蔬,树木茂盛。出产马、骆驼、驴、骡、封牛、黄金、刚砂、甘香、阿萨那香、瑟瑟、麖皮、氍毹、锦缎。葡萄酒产量丰富,富裕的家庭有的能达到千石,可以存放多年不坏。大业年间,开始派遣使者进贡,后来就中断了。

《唐书》记载:康居人喜欢喝酒,喜欢歌舞。在路上生孩子,必须把石头密放在口中,用胶放在手中,希望他们能健康成长,口中总是甜言蜜语,手中拿着的钱像胶一样粘稠。

《唐书》又记载:以十二月为一年之始。有婆罗门占星候气,以定吉凶,也有佛法。到十一月,举行鼓舞乞寒,用水互相泼洒,作为盛大的娱乐活动。

又曰:贞观九年,派遣使者进贡师子。太宗赞赏他们远道而来,命令秘书监虞世南为他们写赋,从此开始朝贡。到了贞观十一年,又献上金桃和银桃,皇帝下诏命人在园林中种植。

又曰:万岁通天年中,武则天封其大首领笃婆钵提为康国王,并授予左骁卫将军的职位。

又曰:开元六年,派遣使者进贡锁子甲、水晶杯、玛瑙瓶、鸵鸟蛋等。

《北史》记载:副货国,距离北魏首都有一万七千里,东至阿富使且国,西至没谁国,中间相隔一千里,南有连绵的山脉,不知其名,北至奇沙国,相隔一千五百里。国中有副货城,周长七十里。适宜种植五谷和葡萄,只有马、骆驼和骡子。国王有黄金殿,殿下有七头金骆驼,每头高三尺。国王派遣使者朝贡。

《隋书》记载:安国,是汉朝时的安息国。国王姓昭武氏,与康国王同族,字设力登。妻子是康国王的女儿。都城位于那密水南边,城周长五里,被流水环绕。宫殿都是平顶的,国王坐在金骆驼座上,高约七、八尺。每次听政时,与妻子相对,由三位大臣评判国事。风俗与康国相似,只是妻子、姐妹和母子之间互相禽兽相待,这是不同之处。隋炀帝即位后,派遣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到达该国,得到五色盐而返回。国西边一百多里有毕国,大约有一千多户人家。该国没有君主,由安国统治。大业五年,派遣使者进贡。后来就断绝了。

《北史》记载:乌苌国,位于赊弥南边,北有葱岭,南至天竺。婆罗门胡为其上等族。婆罗门多懂得天文吉凶之数,国王行动都会咨询他们。土地多林果,引水灌溉农田,盛产稻麦。信奉佛教,有许多寺庙和佛塔,寺庙非常华丽。人有争诉,用药物处理,说谎者会发狂,诚实者无恙。法律不杀人,犯死罪的人,只被流放到灵山。西南有檀特山,山上建立寺庙,用几头驴运食物到山下,无人控制,它们自己知道往返。

《隋书》记载:乌那曷国,位于鸟许水西边,是古安息之地。国王姓昭武,也是康国种类,字佛食。都城方圆二里,有几百人能战斗。国王坐在金羊座上。北距安国四百里,西北距穆国二百多里,东距瓜州七千五百里。大业年间,派遣使者进贡。

《北史》记载:渴盘陀国,位于葱岭东边,朱驹波西边。河流经过该国,向东北流。有高山,夏天积霜雪。也信奉佛教,依附于嚈哒。

《通典》记载:渴盘陀,后魏时已有往来。也称为汉陀国,或渴盘罗陀国。位于葱岭中,在朱俱波国西边,西至护密国,北至疏勒国。国王原本是疏勒人,几代以来都居住在此。国有两千多户人家。有悬度山,在国南边四百里。悬度是名山,山谷不通,用绳索相连而过去,其间四百里,中段往往有栈道,因此得名。现在根据情况来看,悬度和葱岭相连,邮置中断,道路阻隔且长,所以行人经过,难以区分。然而法明、宋云所经过的,就是悬度山。还有头痛山,在国西南边,通往罽宾,经过大头痛、小头痛的山,赤土身热的地方。

朱膺的《异物志》记载:大头痛、小头痛山,都在渠搜东边,疏勒西边。经过的人,身体会发热头痛。夏天不能行走,行走则可能致命。只有冬天可以行走,但仍会呕吐。山中有毒药,是这里的气候所致,冬天才枯萎,所以可以行走。

《北史》记载:钵和国,位于渴盘陀西边。那里特别寒冷,人和牲畜同居,住在地洞里。又有大雪山,看起来像银峰。那里的人只吃饼面,喝麦酒,穿毡衣,办丧事。有两条道路,一条向西通往嚈哒,一条向西南通往乌长,也属于嚈哒。

《史记》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边两千多里,妫水南边。那里的风俗是定居,有城池房屋,与大宛相似。没有大的君长,往往城邑规模小。军队弱小,害怕战斗。善于经商。等到大月氏西迁,都臣服于大夏。大夏人口众多,大约有一百多万。都城叫做蓝市城,有市场买卖各种物品。东南有身毒国。张骞说:‘我在大夏时,看到筇竹杖、蜀布,问他们从哪里来,大夏国人说:是我们的商人到身毒国去买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边,相隔数千里。’

《隋书》记载:米国,位于那蜜水西边,是古康居之地。没有国王,城主姓昭武,是康国王的分支,字闭拙。都城方圆二百里,有几百人能战斗。西北距康居一百里。大业年间,频繁进贡。

《通典》记载:邓至,是羌族的一个分支。后魏时兴起。有像舒的人,代为白水酋帅,根据地名命名为至王。其地,从千亭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风土习俗与宕昌相同。从舒理到十代孙舒彭,附属于后魏孝文帝,封为甘松县子邓王。西魏恭帝初年,其主檐术因乱逃到,周文帝派兵送他回去。此后就不再听闻了。

《北史》记载:安息国,位于葱岭西边,都城位于蔚搜城,西边与波斯相连,东边距离长安一万七百五十里。周武王天和二年,其王派遣使者来进贡。

《通典》记载:乙弗献,后魏时听说,位于吐谷浑北边。国有屈海,周长一千多里。人口有一万户,风俗与吐谷浑相同。但是不认识五谷,只吃鱼和苏子,形状像中国的苟杞子,有红有黑。西边有契翰一部,风俗也相同,土地特产多狼。

《北史》记载:伏卢尼,位于伏卢尼城,在波斯国北边,距离北魏首都有两万七千三百二十里。用石头建造城市。东有大河向南流。中间有鸟,形状像人,也有像鸵鸟的,都有翅膀,常居水中,出水就会死。城北有云尼山,出产银、珊瑚、琥珀,多狮子。

《隋书》记载:石国,位于药杀水,都城方圆十多里。国王姓石,名泥国。城东南建屋,置座于中。正月六日、七月十五日,用国王父母的遗骨,用金瓮盛放,放在床上,巡绕而行,撒上花香和杂果,国王率领臣下设祭。仪式结束后,国王和夫人出帐,臣下依次坐下,享用宴会后结束。有粟、麦,多良马。风俗善于战斗。曾背叛突厥,射匮可汗兴兵灭之,命令特勒甸职管理该国事务。大业五年,派遣使者朝贡。此后不再来。

《北史》记载:宕昌

《通典》记载:宕昌羌族,在北魏时期兴起,也是三苗的后代。与先零、烧当、罕开等部落姓氏不同,各自立有自己的首领,都有各自的领土,不相统属,宕昌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习俗是定居,居住有房屋。房屋用牦牛和羊的毛编织的覆盖物来覆盖。没有固定的税赋,只有在征战时才会聚集起来,否则各自从事自己的生计,不相往来。他们都穿皮衣,牧养牦牛、羊、猪,用来满足自己的食物需求。有蒸报的习俗,没有文字,只是通过观察树木的荣枯来记录岁时。每三年聚集一次,杀牛、羊来祭天。非常重视虎皮,用虎皮来送葬。有梁勤的人,成为部落首领,得到羌人的支持,于是自称王。他们的领土从仇池向西延伸千里,南北八百里。地形多山,部落人口超过两万。到了他们的孙子弥忽如时,派遣使者到北魏,太武帝封他为宕昌王。七代孙弥秦,都被南北两朝封为爵位。后来看到北魏分裂,永熙末年,部族人民企望安定,就引吐谷浑入侵金城。后来企定入侵石门,在后周武帝天和年间,朝廷命令大将军田恒讨伐平定,将这个地方改为宕州。

《隋书》记载:汗国,位于葱岭以西五百多里,是古渠搜国。国王姓昭武,字阿漆。都城方圆四里,军队数千人。国王坐在金羊床上,妻子戴着金花。习俗中有很多朱砂、金铁。向东去疏勒有千里之遥。在大业年间,派遣使者进贡各种物品。

《北史》记载:色知显国,都城在色知显城,位于悉万斤西北,距离北魏首都有一万二千九百四十里。土地平坦,有很多水果。

《北史》记载:伽色尼国,都城在伽色尼城,位于悉万斤南,距离北魏首都有一万二千五百里。出产盐,有很多水果。

《通典》记载:白兰,是羌族的一个分支,在后周时期兴起。东北接吐谷浑。风俗和物产与宕昌相同。周武帝保定元年,朝贡使者到来。

《北史》记载:乾陁国,位于乌苌西,原名业波,被嚈哒打败后改名。喜欢征战,与罽宾战斗了三年,人们因此怨恨。有七百头战象,十人骑一头象,都拿着兵器,用象鼻绑着刀进行战斗。都城东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长三百步,就是所说的雀离佛图。

《隋书》记载:史国,都城位于独莫水南十里,是旧康居之地。国王姓昭武,字逖遮,也是康国王的后代。都城方圆二里,军队一千多人。习俗与康国相同。向北去康国有二百四十里,向南去吐火罗有五百里。在大业年间,派遣使者朝贡。

《通典》记载:狮子国,在东晋时期开始通商,是天竺的邻国,位于西海之中,面积有两千多里。出产很多奇珍异宝。土地适宜居住,没有冬夏的温差,五谷随人种植,不需要考虑时节。这个国家原本没有人居住,只有鬼神,有龙居住在这里。各国商人来此交易,鬼神不现形,只展示珍宝,标明价格,商人根据价格来取宝。各国人听说这里的土地美丽,因此纷纷前来,有些人留了下来,逐渐成为大国。能够驯养狮子,因此得名。风俗与婆罗门相同,但特别重视佛法。东晋安帝义熙初年,派遣使者献上玉佛像。佛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独特,几乎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历经晋、宋两代,保存在建康瓦官寺。

《通典》又记载:宋文帝元嘉五年,国王刹利摩诃南派遣使者进贡。梁武帝大通元年,后来的国王迦叶伽罗诃犁耶也派遣使者进贡。

《北史》记载:穆国,位于乌浒河以西,也是安息的故地,与乌那曷相邻。国王姓昭武,也是康国王的后代,字阿滥密。都城方圆三里,军队两千人。东北去安国有五百里,向西去波斯国有四千里。在大业年间,派遣使者进贡各种物品。

《通典》记载:奄蔡,在汉朝时期就有记载。向西接大秦,东南二千里与康居相邻,距离阳关八千里。有十万军队。习俗与康居相同,但属于康居的统治。土地气候温和,靠近大湖,没有河岸。有很多松树、白草和貂,放牧追逐水草。靠近北海,汉朝时改名为阿兰那国。北魏时称为白粟特国,又名温那沙。

《北史》记载:何国,都城位于那密水南数里,是旧康居之地。国王姓昭武,也是康国王的后代。都城方圆二里,军队一千人。国王坐在金羊座上。向东去曹国有百里,向西去小安国有三百里,向东去瓜州有六千七百五十里。在大业年间,派遣使者进贡各种物品。

《北史》记载:嚈哒国,是大月氏的后代,也是高车的分支,起源自塞北,从金山向南,位于于阗之西。都城位于乌许水南二百多里,距离长安一万一百里。国王的都城是拔底延城,也就是王舍城。城池方圆十多里,有很多寺庙和佛塔,都装饰着金银财宝。风俗与突厥类似。兄弟共娶一个妻子。没有兄弟的人,妻子戴着一角帽;如果有兄弟,根据兄弟的数量增加帽子。衣服类似胡人,加上装饰,头发都剪短。语言与蠕蠕、高车和其他胡人不同。人口可能有十万。没有城池,根据水草迁徙,用毡子搭盖房屋,夏天迁往凉爽的地方,冬天追逐温暖的地方。国王将妻子分居在不同的地方,相隔一、二里,轮流巡访,每月换一个地方。冬天寒冷的时候,三个月不迁徙。王位不必传给子弟,有能力的人死后就可以继承。这个国家没有车辆,有很多骆驼和马。刑法严厉,偷盗无论多少都腰斩,偷盗一次要赔偿十倍。富人死后用石头堆成坟墓,穷人挖地埋葬,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放在坟墓里。人们凶猛,善于战斗。西域的康居、于阗、安息以及三十多个小国,都受其统治,被称为大国。

《通典》又记载:后魏明帝熙平年间,派遣宋云、沙门法力等人出使西域,寻求佛经。当时有沙门慧生,也一同前往,正光年间返回。慧生所经过的国家,不能详细知道其疆域和山川里程,这里只是简单概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四-西戎二-注解

罽宾: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阿富汗一带。

骑马:古代货币的一种,形状像骑马的形象。

幕:古代货币的一种,形状像人面。

封牛:一种体型较大的牛,可能指亚洲野牛。

水牛:一种在亚洲广泛饲养的牛,用于耕作。

象:一种大型哺乳动物,生活在亚洲和非洲。

大狗:指体型较大的犬类。

沐猴:古代对猕猴的称呼。

孔爵:指孔雀。

珠玑:指珍珠和宝石。

珊瑚:一种由珊瑚虫分泌的钙质结构,常用于装饰。

虎珀:一种古代的宝石,即琥珀。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常用于礼仪。

琉璢:一种宝石,即玻璃。

条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伊朗一带,因出产香料而闻名。

师子:古代对狮子的称呼。

犀牛:一种大型哺乳动物,生活在非洲和亚洲。

安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伊朗一带,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

番兜城:安息国的都城。

师古:古代对西域地理、历史、民族的研究者。

符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似麒麟。

大月氏:古代中亚的一个部族,后来建立了月氏国。

监氏城:大月氏国的都城。

橐:古代对骆驼的称呼。

冒顿单于:匈奴的一位强大领袖。

大宛: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汗血马:古代中亚地区的一种名马,因其汗液似血而得名。

贰师将军李广利: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曾率军伐宛。

疏勒: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塔吉克斯坦一带。

戊巳校尉:古代官职,负责边疆军事。

释迦佛袈娑:指佛教中释迦牟尼佛的袈娑,即僧袍。

康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一带,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

昭武城:康国的古都。

昭武:古代中亚昭武九姓之一,是中亚地区的一些部族和国家的统称。

萨宝水上阿禄连城:康国的都城。

婆罗门:古代印度的一种宗教阶层。

阿萨那香:一种香料。

瑟瑟:一种宝石,即玛瑙。

氍:一种毛织品。

锦叠:一种丝织品。

贞观九年: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指唐太宗在位期间的一年。

贡师子:贡是指进贡,师子即狮子,这里指外国使者进贡狮子。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秘书监:古代官职,掌管国家图书、档案、文翰等事务。

虞世南: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曾任秘书监。

朝贡:古代指外国使臣或地方政权向中央朝廷进贡,以表示臣服和友好。

金桃、银桃:指用金、银制成的桃形器物,作为贡品。

苑囿: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园林。

万岁通天年中:指武则天在位期间的一年,万岁通天是武则天的年号。

则天:指武则天,唐朝唯一的女皇帝。

康国王:古代中亚地区的国家名。

左骁卫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左军骁勇之兵。

开元六年: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开元六年即公元718年。

锁子甲:古代的一种铠甲,由许多小铁环相互连接而成。

水精杯:指用水晶制成的酒杯。

马瑙瓶:指用马瑙制成的瓶子。

驼鸟卵:驼鸟的卵。

副货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阿富使且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没谁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连山:山脉名。

奇沙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安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汉时安息国:指汉朝时期的安息国。

昭武氏: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姓氏。

那密水:古代中亚的一条河流。

平头:建筑风格,指屋顶平直无翘角。

杜行满:古代人物,曾任司隶从事。

西域:古代指中国西部边疆地区。

五色盐:指颜色多样的盐。

毕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大业五年:隋炀帝大业五年,即公元609年。

乌苌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赊弥: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地区。

葱岭:古代地名,位于今帕米尔高原附近,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

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婆罗门胡:古代印度的一种宗教阶层。

天文吉凶之数:指占卜天文以预测吉凶的方法。

林果:指各种水果。

事佛:信仰佛教。

灵山:佛教传说中的圣地。

鸟那曷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鸟许水:河流名。

朱俱波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瓜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葱领:即葱岭。

朱驹波: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嚈哒:古代中亚的一个游牧民族,也称为白匈奴。

后魏:即北魏,古代中国的一个朝代。

汉陀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渴盘陀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疏勒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悬度山:山脉名。

头痛山:山脉名。

赤土身热之坂:指一种土地,夏季温度极高。

钵和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大夏: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妫水:河流名。

身毒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蜀布:古代四川地区的一种布。

米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

那蜜水:河流名。

康居: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哈萨克斯坦一带。

邓至: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民族。

羌: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民族。

宕昌: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区。

宕昌羌:宕昌羌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后魏时期兴起,被认为是三苗的后裔。他们与先零、烧当、罕开等部落不同,各自为政,有自己独立的领地和军队,不受其他部落的统治。

三苗:三苗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部族,据传是夏朝的敌人,后来被夏禹征服。

先零:先零是古代羌族的一个部落,与宕昌羌同属于羌族。

烧当:烧当是古代羌族的一个部落,与宕昌羌同属于羌族。

罕开:罕开是古代羌族的一个部落,与宕昌羌同属于羌族。

师:古代的一种官职,类似于首领或部族长。

栋宇:指房屋,古代对房屋的通称。

摇赋:摇指摇役,赋指赋税,摇赋即指徭役和赋税。

师帅:古代对军队首领的称呼。

羌毫:羌族的一种特殊毛皮,可以用来制作衣物。

仇池: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渠搜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葱岭以西。

悉万斤:古代中亚的一个地区名。

斗象: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战象,通常装备有武器。

雀离佛图:古代印度的一座著名佛塔,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

独莫水:古代中亚的一条河流。

高车:古代中亚的一个部族,以游牧为生。

蠕蠕:古代对柔然(又称蠕蠕)的称呼,是古代蒙古高原的一个游牧民族。

毡:一种用羊毛或其他动物毛制成的编织物,常用于制作帐篷。

阿兰那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白粟特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境内。

小安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具体位置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四-西戎二-评注

《通典》所述宕昌羌的历史,揭示了这一族群在北魏时期的兴起及其文化特点。宕昌羌被认为是三苗的后裔,与先零、烧当、罕开等部族不同,他们自立师,有各自的地盘,不相统摄。宕昌羌的居住环境以土著为主,房屋用牦牛和羖羊毛覆盖,反映出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持。他们的社会结构中,没有固定的税收和徭役,只有在征伐时才会聚集,平时各自从事生计,体现了他们独立自主的社会特性。

宕昌羌的服饰以裘褐为主,牧养牦牛、羊、豕,这些生活习惯和食物来源,与他们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他们通过蒸报来记录岁时,这种方式简洁而实用,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传统节气的重视。

宕昌羌三年一聚,杀牛羊祭天,这种祭祀活动不仅是对自然的崇拜,也是对祖先的纪念,体现了他们对宗教信仰的重视。虎皮作为送死的象征,可能与其图腾崇拜有关,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梁勤成为宕昌王,标志着宕昌羌从部落联盟向国家政权的转变。宕昌王的领土范围广阔,部众众多,这表明宕昌羌在北魏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

《隋书》中提到的汗国,位于葱岭之西,是一个古渠搜国。国王的姓氏和生活方式显示出与中亚地区的联系,他们的经济以朱沙、金铁为主,与当时的国际贸易有关。

色知显国和伽色尼国,分别位于悉万斤的西北和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反映了当时北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繁荣。

白兰作为羌族的一个分支,其风俗物产与宕昌羌相似,说明羌族在北方地区的文化影响广泛。

乾陁国位于乌苌西,其军事力量强大,善于征战,反映了当时北方边疆地区的军事冲突。

史国位于康居之地,与康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文化习俗与康国相似,显示出中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狮子国位于西海之中,以其丰富的奇宝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著称。其国与婆罗门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重视佛法,反映了当时佛教在东方地区的传播。

穆国位于乌浒河之西,与安息有着历史渊源,其国王的姓氏和都城规模显示出与中亚地区的联系。

奄蔡位于大秦和康居之间,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其与康居的文化习俗相似,反映了当时北方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

何国位于康居之地,其国王的姓氏和都城规模显示出与中亚地区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北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

嚈哒国作为大月氏的后裔,其军事力量强大,与突厥有着相似的风俗习惯。嚈哒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反映了当时北方边疆地区的民族特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四-西戎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