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九-西戎七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九-西戎七-原文

○吐蕃

《唐书》曰: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其种落莫知所出,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也。利鹿孤有子曰樊尼。

及利鹿孤卒,樊尼尚幼,弟傉檀嗣位,以樊尼为安西将军。

后魏神瑞元年,傉檀为西秦乞佛盘炽所灭,樊尼招集馀众,以投沮渠蒙逊,以为临松太守。

及蒙逊灭,樊尼乃率众西奔,济黄河,逾积石,於羌中建国,开地千里。

樊尼威惠夙著,为群羌所怀,皆抚以恩信,归之如市。

遂改姓为窣勃野,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

其后子孙蕃昌,又侵伐不息,土字渐广。

历周及隋,犹隔诸羌,未通於中国。

其国人号其王为赞普,置大论、小论,以统理国事。

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

虽有官,不常厥职,临时统领。

征兵用金箭,寇至举烽燧,百里一亭。

用刑严峻,小罪剜眼、劓、刖,或皮勒鞭鞭之,但随喜怒,而无常科。

囚人於地牢,深数丈,二、三年方出之。

宴异国宾客,必驱牦牛,令客自射牲以供馔。

与其臣下一年一小盟,刑羊、狗、猕猴,先折其足而杀之,绎其肠而屠裂之,令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云’若心迁变,怀奸反覆,神明鉴之,同於羊狗’;

三年一大盟,夜於坛墠之中陈设肴馔,杀人、马、牛、驴以为牲,咒曰:’尔等咸须同心戮力,共保我家,惟天地神祇共知尔志,有负此盟,使尔身体屠裂,同於此牲!’

其地气候大寒,不生稷稻,有青〈麦果〉麦、豆、小麦、荞麦,畜多牦牛、猪、犬、羊、马、又有天鼠,状如雀鼠,其大如猫,皮可为裘。

又多金、银、铜、锡。

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颇有城郭。

其国都城号为逻些城,屋皆平头,高者至数十尺。

贵人处於大毡帐,名为拂庐。

寝处污秽,绝不栉沐。

接手饮酒,以毡为盘,捻麸为碗,实以羹酪,并而食之。

多事羱羊之神,人信巫觋。

不知节候,麦熟为岁首。

围棋、六博、吹蠡、鸣鼓为戏,弓剑不离身。

重壮贱老,母拜於子,子倨於父,出皆少者前,老者后。

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

重兵死,恶疾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死者,悬狐尾於其首,表其似狐之怯,稠人广众,必以徇焉,其俗耻之,以为次死。

拜必两手据地,作狗吠之声,以身再揖而止。

居父母丧,截发,青黛涂面,衣服皆黑,既葬,即吉。

其赞普死,以人殉葬,衣服、珍玩及常所乘马、弓剑之类,悉埋之。

又曰:贞观八年,其赞普弃宗弄赞始遣使朝贡。

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其邻国羊同及诸羌并宾伏之。

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

见德遐,大悦,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献金,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

弄赞常率众二十馀万,顿於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

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等击破之,弄赞大惧,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

弄赞乃遣其相禄东替至礼,献金五千两,自馀宝玩数百事。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见王人,执子婿之礼,甚恭。

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立栋宅,以居处焉。

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身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又曰:太宗伐辽东还,弄赞遣禄东赞来贺,奉表曰:’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於臣礼,天子自领百万,渡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还。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鹰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

其鹅黄金铸成,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

又曰: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

弄赞因致书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

高宗嘉之,进封为王,赐杂彩三千段,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又曰:高宗闻刘审礼等败,召侍臣问以绥御之策,中书舍人郭正一曰:’吐蕃作梗,年岁巳深,命将兴师,相继不绝,空劳士马,虚费粮储,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穷巢穴。臣望少发兵募,且遣备边,明立烽候,勿令侵抄。使国用丰足,人心叶同,宽之数年,可一举而灭。’

给事中刘齐贤、皇甫文亮等,皆言严守之便。

又曰:长寿元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之众,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镇。

乃於龟兹置安西都护府,发兵以镇守之。

又曰:圣历二年,番将赞婆率所部千馀人,及其兄弟莽布支等来降,则天遣羽林飞骑郊外迎之。

授赞婆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归德郡王,优赐甚厚。

又曰:神龙元年,赞普之祖母遣其大臣悉董然来献方物,为其孙请婚。

中宗以所养雍王宗礼女为金城公主许嫁与之,自是频岁贡献。

景龙三年十一月,又遣其大臣尚赞吐等来迎女。

中宗宴之于苑内球场,命驸马都尉杨慎交与毡蕃使打吐,中宗率侍臣以观之。

四年正月,下制曰:

“圣人布化,用百姓为心;王者垂仁,以八荒无外。

故能光宅遐迩,财成品物。

由是隆周理历,恢柔远之图;强汉乘时,建和亲之义。

斯盖御宇长策,经邦茂轨。

朕受命上灵,克纂洪业,庶几前烈,永致和平。

眷彼吐蕃,僻在西服,皇运之始,早申朝贡。

太宗文武圣皇帝,德侔覆载,情深亿兆,思偃兵甲,遂通姻好,数十年间,一方清净。

自文成公主化往其国,因多变革。

我之边隅,亟兴师旅;彼之蕃落,颇闻凋弊。

顷者赞普及祖母可敦酋长等,屡披诚款,积有岁时,思托旧亲,请崇亲好。

金城公主,朕之少女,岂不锺念?

但为人父母,志恤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则边土宁晏,兵役休息。

遂割深慈,为国大计,筑兹外馆,聿膺嘉礼,降彼吐蕃赞普。

即以今月进发,朕亲自送于郊外,命大将军杨矩使焉。

其月,帝幸始平县,以送公主,设帐殿於百顷泊侧,引王公宰臣赋诗饯别,改始平县为金城县,改其地为凤池乡。

又曰:开元二年秋,吐蕃大将蚠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馀万寇临洮,军又进寇兰、渭等州,掠监牧羊马而去。

玄宗令摄左羽林将军薛讷及太仆少卿王晙率兵邀击之。

仍下诏,将大举亲征,召募将士克期进发。

俄而晙等与贼相遇于渭源之武阶驿,前军王海滨力战死之,晙等乘之而进,大破吐蕃之众,杀数万人,尽收得所掠羊马。

贼馀党奔北,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

上遂停亲征,命紫微舍人倪若水往按军实,仍吊祭王海滨而还。

又曰:开元十七年,玄宗遣皇甫惟明等使吐番。

惟明等既见赞普及公主,具宣上意。

赞普等欣然请和,尽出贞观已来前后敕书,以示惟明等。

令其重臣名悉猎随惟明入朝,上表曰:

“外甥是先皇帝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中间为张玄表、李知古等东西两处先动兵马,侵抄吐蕃,边将所以互相征讨,迄至今日,遂成衅隙。

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识尊卑,岂敢失礼?

又缘年小,枉被边将谗构斗乱,令舅致怪,伏乞垂察。

追留死将万足承前数度使人入朝,皆被边将不许,所以不敢自奏。

去冬,公主遣使人娄众失若将伏专往,蒙降使看公主来,外甥不胜喜荷。

谨遣谕名悉猎及副使押卫将军浪些纥夜悉猎入朝,奏取进止,两国事意,悉猎所具。

外甥蕃中已处分边将,不许抄掠,若有汉人来投,便令却送。

伏望皇帝舅远察赤心,许从旧好,长令百姓快乐。

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

谨奏进金胡瓶一、金盘一、金碗一、马脑杯一、零羊衫段一,谨充微国之礼;

金城公主又别进金鸭、盘盏、杂器物等。

十八年十月,名悉猎等至京师,上御宣政殿,列羽林仗以见之。

悉猎颇晓书记,先曾迎金城公主至长安,当时朝廷皆称其材辩。

及是,上引入内宴与语,甚礼之,赐紫袍、金带及鱼袋,并时服缯彩、银盘、胡瓶等,

仍於别馆,供拟甚厚。

悉猎受袍带、器物,而却进鱼袋,辞曰:

“本国无此章服,不敢当殊异之赏。

上喜而许之,诏御史大夫崔琳充使报聘,仍於赤岭各竖分界之碑,约以更不相侵。

时吐蕃使奏云:

“公主请《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

制令秘书省写与之,正字于休烈上疏谏曰:

“臣闻:戎狄,国之寇也;经籍,国之典也。

戎之生心,不可以无备;典有恒制,不可以假人。

传曰: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所以革其非心,在乎有备无患。

昔者东平王入朝,求史记诸子,汉帝不与。

盖以史记多兵谋,诸子杂诡术。

夫以东平,汉之懿戚,尚不欲示征战之书;今西戎,国之寇仇,岂可贻经典之事?

且臣闻,吐蕃之性慓悍果决,敏情持锐,善学不回。

若达於书,必能知战;深於诗,则知武夫,有师干之试;深於礼,则知月令,有废兴之兵;

深於传,则知用师,多诡诈之智;深於史,则知往来,有书檄之制。

何异备寇兵而资盗粮也?

臣闻鲁秉周礼,齐不加兵;吴获乘车,楚屡奔命。

一以守典存国,一以丧法危邦,可取鉴也。

且公主出嫁从人,远适异国,合慕夷礼。

返求良书,愚臣料之,恐非公主本意也。

虑有奔北之类劝教於中。

若陛下虑失蕃情,以备国信,必不得已,请去《春秋》。

当周德既衰,诸侯强盛,礼乐自出,战伐交兴,情伪於是乎生,变诈於是乎起,

则以臣召君之事,取威定霸之名。

若与此书,国之患也。

“《传》曰:

于奚请曲县鞶缨,仲尼云:

“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惟名与器,不可假人”。

狄固贪婪,贵货易土,正可锡之锦绮,厚以玉帛,何必率从其求,以资其智?

臣忝叨列位,职刊秘籍,实痛经典弃在戎夷,昧死上闻,惟陛下深察。

又曰:开元二十二年,遣将军李佺於赤岭与吐蕃分界立碑。

二十四年正月,吐蕃遣使贡方物金银器玩数百事,皆形制奇异。

上令列於提象门外,以示百寮。

又曰:开元二十八年春,章求兼琼密与安戎城中吐蕃翟都局及维州别驾董承宴等通谋,都局等遂翻城归款,因引官军入城,尽杀吐蕃将士,使监察御史许远率兵镇守。上闻之甚悦。

中书令李林甫等上表曰:’伏以吐蕃此城,正当冲要,凭险自固,恃以窥边,积年以来,蚁聚为患,纵有百万之众,难以施功。陛下亲纡秘策,不兴师旅,须令中使李思敬晓谕羌族,莫不怀恩,翻然改图,自相谋陷,神算运於不测,睿略通於未然,累载逋诛,一朝荡灭。又臣等今日奏事,陛下从容谓臣等曰:’卿等但看四夷不久当渐沦丧。’德音才降,遽闻戎捷,则知圣与天合,应如响至,前古以来,所未有也。请宣示百寮,编诸史策。’

手制答曰:’此城仪凤年中,羌引吐蕃,遂被固守。岁月既久,攻伐亦多。其地险隘,非力所制。朝廷群议,不劝取之。朕以小蕃无知,事须处置,授以奇计,所以行之,获彼戎心,归我城守,有足为慰也。’

○大羊同

‘《通典》曰: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馀里,胜兵八九万。其人辫发毡裘,畜牧为业。地多风雪,冰厚丈馀。所出物产,颇同吐蕃。俗无文字,但刻木结绳而已。刑法严峻。其酋豪死,抉去其脑,实以珠玉,剖其五脏,易以黄金,假造金鼻、银齿,以人为殉,卜以吉辰,藏诸岩穴地,人莫知其所。多杀牜孛牛莫马以充祭祀,葬毕服除。其王姓姜葛,有四大臣,分掌国事。自古未通。’

○悉立

‘《通典》曰:悉立,在吐蕃西南,户五万馀。有城邑村落,依溪涧。丈夫以缯彩缠头,衣毡褐;妇人辫发,着短裙。以蒸报为俗。畜多水牛、羖羊、鸡、豕,谷宜粳稻、麦、豆,饶甘蔗、诸果。死,葬於中野,不为封树。丧制以黑为衣,一年就吉。刑有刖、劓。羁事吐蕃。’

○章求拔

‘《通典》曰:章求拔,或云章揭拔,本西羌种也。在悉立西南,居四山之内,近代移出山,西接东天竺。遂改衣服,变西羌之俗。其地延袤八九百里,胜兵二千馀人。居无城郭,好为寇掠,商旅患之。闻悉立入朝,亦遣使朝贡。’

○且末(上子余切)

‘《汉书》曰: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有葡萄诸果。西通精绝二千里。’

‘《北史》曰:且末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所至,惟老驼预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於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中。其风迅〈马夫〉,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后魏大统八年,其兄鄯善未率众内附。’

乌秅(上一加切,下真加切)

‘《汉书》曰:乌秅,王治乌秅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田石间有白草,累石为室,民接手饮,(师古曰:自高山下溪涧中饮水。接,连其手也。)出小步马。(师古曰:小细步也,所谓百步千迹也。)

○西夜

‘《汉书》曰:西夜国,王号子合,王治呼犍谷,(犍,音巨言切。)去长安万二百五十里。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师古曰:言不着土地。)随畜逐水草往来,而地出玉石。’

‘《后汉书》曰:西夜国,去洛阳万四千四百里。地生白草,有毒,国人煎以为药,傅箭镞,所中辄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九-西戎七-译文

《唐书》记载:吐蕃位于长安城西边八千里,原本是汉朝西羌的地域,其部落来源不明,有人说可能是云南凉州的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利鹿孤有个儿子叫樊尼。利鹿孤去世时,樊尼年纪还小,他的弟弟傉檀继承了王位,让樊尼担任安西将军。后来,后魏神瑞元年,傉檀被西秦的乞佛盘炽消灭,樊尼召集剩余的部众,投奔沮渠蒙逊,被任命为临松太守。等到蒙逊被灭,樊尼带领部众向西逃亡,渡过黄河,越过积石,在羌地建国,开拓土地千里。樊尼以威望和仁德闻名,受到羌人爱戴,他们都愿意归附于他,就像市场上的交易一样。于是,他改姓为窣勃野,以秃发作为国号,因为发音的讹误被称为吐蕃。其后代子孙繁衍昌盛,不断侵伐扩张,领土逐渐扩大。经过周朝和隋朝,吐蕃仍然与诸羌族隔阂,没有与中国互通。吐蕃人称呼他们的王为赞普,设有大论、小论,来管理国家事务。没有文字,用刻木结绳来制定契约。虽然有官职,但不固定职务,临时由人来统领。征召士兵使用金箭,敌人来犯时点燃烽火,每隔百里设立一个亭子。刑罚严厉,小罪可能被剜眼、割鼻、断足,或者用鞭子抽打,完全根据喜怒来决定,没有固定的标准。囚犯被关在地牢里,深度达数丈,两三年才能被释放。宴请外国宾客时,必定驱赶牦牛,让客人自己射杀牲畜来提供食物。与臣下每年举行一次小盟誓,用羊、狗、猕猴作为祭品,先折断它们的脚再杀死,然后割开它们的肚子进行分割,让巫师向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祈祷,说‘如果心有异志,怀有奸诈反复,神明会明察,和羊狗一样’;每三年举行一次大盟誓,在坛台上摆设食物,用人、马、牛、驴作为祭品,咒语说‘你们都要同心协力,共同保卫我家,只有天地神明知道你们的志向,如果有违背盟誓的人,让他的身体被分割,和这些牲畜一样’。

吐蕃的气候非常寒冷,不适宜种植稷和稻,有青麦、豆、小麦、荞麦,牲畜主要有牦牛、猪、狗、羊、马,还有天鼠,形状像雀鼠,大小如猫,皮可以用来做衣服。吐蕃地区有很多金、银、铜、锡。有些人随畜牧业迁移,居住地不固定,但也有不少城池。吐蕃的首都称为逻些城,房屋都是平顶,高的可达数十尺。贵族住在大的帐篷里,称为拂庐。他们的居住环境非常简陋,从不梳理头发和沐浴。饮酒时直接用手抓,用毡子做盘子,用麦麸做碗,装上羹和奶酪一起吃。他们崇拜羱羊神,相信巫师的话。他们不知道季节变化,以麦熟为一年之始。他们的娱乐活动有围棋、六博、吹笛、击鼓等,弓箭不离身。他们重视壮年人而轻视老年人,母亲在儿子面前下拜,儿子在父亲面前傲慢,外出时年轻人在前,老年人在后。军令非常严肃,每次战斗,前面的队伍全部阵亡,后面的队伍才前进。重视战死,讨厌疾病,认为历代战死者是荣耀的;在战场上阵亡的人,会在头上悬挂狐狸尾巴,表明他们像狐狸一样胆小,在众人面前示众,这种习俗让他们感到羞耻,认为这是一种次等的死亡。行礼时必须双手按地,发出狗吠的声音,然后再次鞠躬为止。在父母去世时,剪掉头发,用青黛涂面,衣服都是黑色的,下葬后即表示可以开始庆祝。当赞普去世时,会有人殉葬,衣服、珍宝以及平时骑的马、弓箭等物品都会被埋葬。

《唐书》又记载: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开始派遣使者朝贡。弄赞成年继承王位,性格勇猛,有英雄气概,他的邻国羊同和诸羌都臣服于他。唐太宗派遣使者冯德遐前往安抚。见到冯德遐,非常高兴,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娶了公主,于是派遣使者献上金子,跟随冯德遐进京,带着很多金宝,上表求婚,唐太宗没有答应。

弄赞曾率领二十多万士兵驻扎在松州西境,派遣使者进贡金帛,说前来迎娶公主。唐太宗派遣吏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击败了他,弄赞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请罪,并再次请求婚事,唐太宗答应了他。弄赞于是派遣他的宰相禄东赞来到,献上五千两金子,以及其他数百件宝物。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弄赞,命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持婚礼,持节送公主到吐蕃。弄赞带领他的部下在柏海驻扎,亲自到河源迎接。见到唐使,行子婿之礼,非常恭敬。随后,他感叹大唐的服饰和礼仪之美,表情中流露出羡慕和羞愧。当与公主回国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的祖辈和父辈都没有与上国通婚,现在我得到了大唐公主,非常幸运,应该为公主建造一座城池,以向后代炫耀。’于是建造城池和房屋,居住在那里。公主不喜欢当地人涂脸,弄赞下令全国暂时停止这种习俗,自己也脱去毡衣,穿上丝绸,逐渐开始效仿汉风,还派遣贵族子弟进入国学学习诗书,又请中国懂得文字的人管理他们的文书。

唐太宗讨伐辽东回来后,弄赞派遣禄东赞来祝贺,上表说:‘圣明的天子平定了四方,日月照耀之国都成为臣民。而高丽依仗偏远,缺乏臣子的礼节,天子亲自率领百万大军,渡过辽水进行讨伐,攻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之人听说陛下出发,稍微前进之间,就已经听说归国,像鹰一样迅速,赶不上陛下您行军的速度。我作为子婿,感到非常高兴。鹅和雁是一样的,所以我制作了金鹅奉献给您。’这个金鹅是用黄金铸成的,高七尺,中间可以装三斛酒。

唐高宗即位后,封弄赞为驸马都尉,封为西海郡王,赐予两千段布匹。弄赞因此写信给司徒长孙无忌等人,说天子刚刚即位,如果臣下有背叛之心,他将率领军队回国,并献上十五种金银珠宝。唐高宗赞扬了他,封他为王,赐予三千段杂色布匹,并答应了他的请求,提供蚕种以及制造酒、磨面、纸张的工匠。

唐高宗听说刘审礼等人战败,召集侍臣询问安抚策略,中书舍人郭正一说:‘吐蕃已经成为障碍,时间已经很久了,派遣将领兴兵,连续不断,白白耗费了士兵和粮食,近攻只会损害军队的威望,深入敌后也未必能彻底摧毁敌巢。我建议稍微减少兵力,同时加强边防,明确设立烽火台,不要让敌人侵扰。使国家财富充足,人心归一,宽限几年,可以一举灭掉吐蕃。’给事中刘齐贤、皇甫文亮等人都说坚守边疆的好处。

长寿元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败吐蕃军队,收复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镇。于是,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派遣军队驻守。

圣历二年,吐蕃将领赞婆率领一千多人,以及他的兄弟莽布支等人来降,武则天派遣羽林飞骑到城外迎接。授予赞婆辅国大将军,代理右卫大将军,封为归德郡王,给予了丰厚的赏赐。

又说道:神龙元年,赞普的祖母派遣她的大臣悉董然来进献方物,并为她的孙子求婚。中宗用自己抚养的雍王宗礼的女儿,即金城公主,答应嫁给他,从此之后,每年都有贡献。景龙三年十一月,又派遣大臣尚赞吐等人来迎娶公主。中宗在苑内的球场设宴款待他们,命令驸马都尉杨慎交与吐蕃使者打吐,中宗和侍臣一起观看。四年正月,下诏说:’圣人传播教化,以百姓之心为心;王者施仁政,把八荒之外都视为国土。因此能够使远近都得到光明,财货和物品都丰富。由此弘扬周朝的治理和历法,扩展柔远之图;强大的汉朝乘时而起,建立和亲的意义。这大概是统治天下的长久策略,治理国家的典范。我接受天命,继承伟大的事业,希望继承前人的功绩,永远实现和平。看着吐蕃,偏居在西边,自从皇运开始,就早早地表示朝贡。太宗文武圣皇帝,德行与天地相等,对亿兆人民情深意厚,想要停止战争,于是通婚结好,几十年间,一方安宁。自从文成公主去世后,吐蕃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的边境,急忙派遣军队;他们的部落,也听说有些凋敝。最近赞普和祖母可敦以及酋长们,多次表达诚意,经过多年的时间,想要依靠旧亲,请求加强亲缘关系。金城公主,是我的小女儿,难道我不怀念她吗?但作为父母,我关心百姓,如果答应你们的诚意祈求,加强和好,那么边境就会安宁,兵役就会停止。于是,我割舍了深厚的慈爱,为国家的大计,建造了这个外馆,接受这美好的礼仪,将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就决定在这个月出发,我亲自送到郊外,命令大将军杨矩前往那里。’这个月,皇帝到了始平县,为了送公主,在百顷泊的旁边设立了帐殿,引导王公宰臣赋诗送别,将始平县改为金城县,将那个地方改为凤池乡。

又说道:开元二年秋天,吐蕃大将蚠达延、乞力徐等人,率领十余万大军侵犯临洮,军队又进攻兰、渭等州,抢掠了监牧的羊马后离开。玄宗命令摄左羽林将军薛讷和太仆少卿王晙率领军队拦截攻击他们。同时下诏,将要大规模亲自出征,招募将士,限期出发。不久,王晙等人与敌人在渭源的武阶驿相遇,前军王海滨奋力战斗而牺牲,王晙等人趁机进攻,大败吐蕃军队,杀死数万人,全部收回了被抢的羊马。敌军残余势力向北逃窜,相互枕藉而死,洮水因此断流。皇帝于是停止亲自出征,命令紫微舍人倪若水前往审查军情,同时哀悼王海滨并返回。

又说道:开元十七年,玄宗派遣皇甫惟明等人出使吐蕃。皇甫惟明等人见到赞普和公主后,详细传达了皇帝的意愿。赞普等人欣然请求和平,拿出贞观以来前后的敕书给皇甫惟明等人看。命令他们的重臣名悉猎随皇甫惟明入朝,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的至亲,又蒙降金城公主,于是和亲成为一家,天下百姓都感到安乐。中间因为张玄表、李知古等人在东西两处先动兵马,侵犯吐蕃,边将因此互相征讨,一直到现在,才形成了矛盾。外甥因为先代文成公主、现在的金城公主的缘故,深刻理解尊卑,岂敢失礼?又因为年纪小,无辜被边将诬陷挑起争斗,让舅舅感到奇怪,恳请陛下明察。追留死去的将领万足,以前多次派人入朝,都被边将不允许,所以不敢自己上奏。去年冬天,公主派人娄众失若将伏专往,承蒙降使来看公主,外甥非常高兴。谨派名悉猎和副使押卫将军浪些纥夜悉猎入朝,奏请进止,两国的事务,悉猎都详细说明。外甥在吐蕃已经处理了边将,不允许抄掠,如果有汉人前来投奔,就让他们回去。恳请皇帝舅舅远察赤心,允许恢复旧好,永远让百姓快乐。如果蒙受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背盟誓。谨进献金胡瓶一个、金盘一个、金碗一个、马脑杯一个、零羊衫段一个,谨充微国之礼;金城公主又另外进献金鸭、盘盏、杂器物等。’十八年十月,名悉猎等人到达京城,皇帝在宣政殿接见他们,排列羽林军仪仗队以示礼遇。悉猎很懂得书写,以前曾经迎接金城公主到长安,当时朝廷都称赞他的才智和口才。到这时,皇帝引入内宴与他交谈,非常礼遇他,赐给他紫袍、金带和鱼袋,以及当时的丝绸、银盘、胡瓶等,还在别馆提供了丰盛的供应。悉猎接受了袍带和器物,但拒绝了鱼袋,推辞说:’我们国家没有这种章服,不敢接受特殊的赏赐。’皇帝很高兴,同意了他的请求,下诏让御史大夫崔琳出使回访,并在赤岭各自竖立分界碑,约定不再相互侵犯。当时吐蕃使者上奏说:’公主请求《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皇帝下令秘书省抄写给他们,正字于休烈上疏劝谏说:’我听说:戎狄,是国家的敌人;经籍,是国家的经典。戎狄的野心,不能不防备;经典有固定的制度,不能借给别人。古书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是为了改变他们的野心,关键在于有备无患。以前东平王入朝,请求史记和诸子,汉帝不给他。因为史记中有很多兵法,诸子中有很多诡计。以东平王,汉的亲王,尚且不愿意展示征战之书;现在西戎,是国家的仇敌,怎么可以赠送经典呢?而且我听说,吐蕃人性刚烈果断,感情热烈,善于学习不回头。如果他们学会了书籍,一定能了解战争;深入研究诗书,就会知道武将,有指挥战争的尝试;深入研究礼仪,就会知道月令,有兴衰的战争;深入研究史书,就会知道用兵,有诡诈的智慧;深入研究史书,就会知道往来,有书信的规则。这难道不是准备敌军而资助盗贼粮食吗?我听说鲁国遵循周礼,齐国不加兵;吴国得到战车,楚国屡次奔命。一个是以守典存国,一个是以丧法危邦,可以借鉴。而且公主出嫁从人,远嫁异国,应该适应夷人的礼仪。返回寻求好书,我猜测,恐怕不是公主的本意。担心有逃亡的人劝教于中。如果陛下担心失去吐蕃的心意,为了国家信誉,不得已的话,请去掉《春秋》。当周朝德行衰微,诸侯强盛,礼乐自行出现,战争不断,真情假意于是产生,变化诡诈于是兴起,那么用臣子召见君王的事情,取得威望定霸业的名声。如果将这本书给他们,是国家的祸患。《传》说:于奚请求曲县鞶缨,孔子说:’可惜啊,不如多给他一些封地。只有名分和器物,不能借给别人。’狄人贪婪,重视货物交换土地,正好可以赠送锦绮,用玉帛厚待,何必完全按照他们的要求,以资助他们的智慧?我愧居官位,负责刊印秘籍,实在痛心经典落在戎夷手中,冒死上闻,希望陛下明察。’

又说道:开元二十二年,派遣将军李佺在赤岭与吐蕃分界立碑。二十四年正月,吐蕃派遣使者进贡方物金银器玩数百件,都是形状奇特的。皇帝命令将它们陈列在提象门外,以示百官。

又说:开元二十八年春天,章求兼琼秘密地与安戎城中的吐蕃将领翟都局以及维州别驾董承宴等人勾结,都局等人于是翻墙归顺,趁机引导官军进城,将吐蕃将士全部杀死,让监察御史许远率兵镇守。皇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中书令李林甫等人上表说:‘臣等认为吐蕃的这个城池,正处在要害之地,依仗险要地势自我巩固,依靠它来窥视边境,多年来,如同蚂蚁一般聚集成患,即使有百万之众,也难以施展威力。陛下亲自制定秘策,不兴师动众,派遣中使李思敬去晓谕羌族,无不感怀恩德,纷纷改变态度,自己相互陷害,神机妙算在未卜先知,深谋远虑在未发生之前,长期逃犯,一朝之间被消灭。今日臣等上奏,陛下从容地对臣等说:“你们只管看着,四夷不久将要逐渐沦丧。”德音刚下达,就突然听到边疆捷报,这才知道圣明与天意相合,响应如同回声一般迅速,自古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事情。请将此宣布给百官,并编入史册。’皇帝亲手写下回复说:‘这个城池在仪凤年间,羌人引导吐蕃来占领,于是被牢固地守卫。岁月既久,攻伐也很多。这个地方险要狭窄,不是人力所能制服的。朝廷众议,不建议攻取。我因为小蕃无知,事情必须妥善处理,授予了奇计,所以能够成功,使得敌军归心,我方守城,这是值得欣慰的。’

《通典》记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长达一千多里,有精兵八九万。那里的人头发编成辫子,穿着毛皮衣服,以放牧为生。那里多风雪,冰层厚达一丈多。出产的东西与吐蕃相似。没有文字,只有刻木结绳。刑法严厉。首领死后,挖去他的脑壳,用珠宝填满,剖开他的五脏,用黄金替换,伪造金鼻、银齿,用人殉葬,选择吉日,藏在山洞中,无人知道其所在。多杀牛马以供祭祀,葬礼结束后服丧期满。

《通典》记载:悉立,位于吐蕃西南,有五万多户。有城邑和村落,依傍溪流。男子用丝绸缠头,穿毛皮衣服;女子头发编成辫子,穿短裙。以蒸煮食物为习俗。畜养水牛、山羊、鸡、猪,适合种植粳稻、麦、豆,盛产甘蔗和各种水果。人死后,埋葬在野外,不立墓碑。丧服以黑色为主,一年后即可转为吉事。刑法有砍脚、割鼻。受吐蕃控制。

《通典》记载:章求拔,或称章揭拔,原本是西羌族。位于悉立西南,居住在四座山之间,近代移出山区,西接东天竺。于是改变服饰,改变西羌的习俗。那里面积有八九百里,有精兵两千多人。没有城池,喜欢进行抢劫,商旅感到困扰。听说悉立归顺朝廷,也派遣使者朝贡。

《汉书》记载:且末国,国王治理且末城,距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有葡萄和其他水果。向西通往精绝二千里。

《北史》记载:且末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是行旅的祸患。风所到之处,只有老骆驼能预先知道,就会发怒聚集起来,将口鼻埋在沙中。人们以此为信号,也用毛毡遮住鼻子。风势迅疾,瞬间即过,如果不防备,必定危险。

《汉书》记载:乌秅,国王治理乌秅城,距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田地间有白草,用石头垒屋,人们用手直接从山涧中饮水。(师古注:从高山下到溪涧中饮水。接,连手的意思。)出产小步马。(师古注:小细步,所谓百步千迹。)

《汉书》记载:西夜国,国王号子合,国王治理呼犍谷,(犍,音巨言切。)距离长安一万二百五十里。与胡人不同,属于羌氐族。是游牧民族,(师古注:说不固定居住在土地上。)随畜群逐水草迁徙,而那里出产玉石。

《后汉书》记载:西夜国,距离洛阳一万四千四百里。那里生长的白草有毒,国人将其熬制成药,涂抹在箭矢上,被射中的人就会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九-西戎七-注解

吐蕃:吐蕃是古代藏族的一支,曾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与唐朝有着长期的军事冲突。

长安: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汉西羌:汉西羌是指汉朝时期的西羌地区,西羌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秃发:秃发是古代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后来成为吐谷浑国的一部分,秃发利鹿孤是秃发部的首领。

樊尼:樊尼是吐谷浑国的一个将领,后来成为吐蕃国的建立者。

沮渠蒙逊:沮渠蒙逊是北凉国的建立者,北凉位于今天的甘肃、宁夏、内蒙古一带。

积石:积石是指今天的青海积石山,是黄河上游的一个重要山脉。

羌中:羌中是指古代羌族居住的地区,位于今天的青海、甘肃、四川等地。

赞普:赞普是藏语中对吐蕃王的尊称,意为‘大君’或‘国王’,是吐蕃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烽燧:烽燧是古代用来传递信息的信号装置,通过点燃烽火或烟雾来传递信息。

剜眼:剜眼是一种古代的刑罚,指用刀或针将人的眼睛刺瞎。

劓:劓是一种古代的刑罚,指割去人的鼻子。

刖:刖是一种古代的刑罚,指砍去人的脚。

皮勒鞭:皮勒鞭是一种用皮革制成的鞭子,用于鞭打犯人。

地牢:地牢是一种古代的监狱,犯人被关押在地下深处的牢房中。

牦牛: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是吐蕃地区的主要牲畜之一。

青〈麦果〉麦:青〈麦果〉麦可能是指一种青稞麦,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天鼠:天鼠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鼠类,其皮可以制作皮衣。

拂庐:拂庐是一种大型的帐篷,是吐蕃贵族的居所。

羱羝之神:羱羝之神是指羊和牛的神,是吐蕃宗教信仰中的神祇。

巫觋:巫觋是指古代的巫师和道士,他们通过祭祀和占卜等方式来预测未来和治病。

羊狗:羊狗在吐蕃的盟誓仪式中,被用作比喻忠诚和背叛的象征。

太宗: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开创了“贞观之治”。

羊同:羊同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西藏地区。

吐谷浑:吐谷浑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青海、甘肃一带。

冯德遐:冯德遐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出使吐蕃。

突厥:突厥是古代蒙古高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建立突厥汗国。

金箭:金箭是吐蕃用来征兵的信号,用金制的箭矢来召集士兵。

柏海:柏海是指今天的青海湖,是吐蕃地区的一个重要湖泊。

文成公主:唐朝太宗时期嫁与吐蕃赞普的公主,是唐蕃和亲的先驱。

驸马都尉:驸马都尉是唐朝对皇婿的封号。

西海郡王:西海郡王是唐朝对吐蕃赞普的封号。

郭正一:郭正一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中书舍人。

刘齐贤:刘齐贤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给事中。

皇甫文亮:皇甫文亮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给事中。

龟兹:龟兹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

于阗:于阗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和田地区。

疏勒:疏勒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

碎叶:碎叶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

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机构,负责管理西域地区。

番将赞婆:番将赞婆是吐蕃的一位将领,后来投降唐朝。

莽布支:莽布支是吐蕃的一位将领,与赞婆一同投降唐朝。

羽林飞骑:羽林飞骑是唐朝的一种精锐骑兵部队。

辅国大将军:辅国大将军是唐朝对高级将领的封号。

右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是唐朝对高级将领的封号。

归德郡王:归德郡王是唐朝对投降将领的封号。

方物:指珍贵的特产或礼物,古代用于朝贡或外交。

金城公主:金城公主是唐朝中宗时期嫁与吐蕃赞普的公主,是唐蕃和亲的重要人物。

中宗:唐朝的皇帝,名李显,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

景龙:唐朝中宗的年号,时间约为707年至710年。

毡蕃:毡,指用羊毛制成的毡子;蕃,指吐蕃,即今天的西藏地区。

紫微舍人:唐朝官职,掌管文书,属于内廷官员。

倪若水:唐朝官员,曾任紫微舍人。

外甥:指赞普对唐朝皇帝的称呼,表示亲缘关系。

宿亲:指关系亲密的亲戚。

贞观:唐朝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时间约为627年至649年。

边将:指边疆地区的将领。

悉猎:吐蕃的官员,曾作为使者到唐朝。

名悉猎:悉猎的官名。

鱼袋:古代官员的服饰配件,用于悬挂鱼符,以证明身份。

赤岭:指位于今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处的山脉。

《毛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古代的礼仪制度。

《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的注解,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文选》:古代文学选集,收录了先秦至梁代的文学作品。

《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于奚:春秋时期的人物,曾向孔子请求曲县鞶缨。

仲尼:即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曲县鞶缨:古代官员的服饰配件,表示官职的高低。

锦绮:精美的丝织品,常作为礼物或赏赐。

玉帛:指珍贵的玉石和丝织品,古代常作为贡品或赏赐。

开元二十八年: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开元二十八年即公元740年。这是唐朝的一个历史时期,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而著称。

章求兼琼密:章求兼琼密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此处指的是他与其他人秘密联络。

安戎城:安戎城是唐朝时期的一个边防城池,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境内。

翟都局:翟都局是吐蕃的一名将领。

维州别驾董承宴:维州别驾董承宴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别驾是官职名,维州是地名。

通谋:通谋指的是秘密勾结或勾结敌对势力。

翻城归款:翻城归款是指叛军投降,并翻越城墙回到自己阵营。

官军:官军指的是唐朝的正规军队。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许远:许远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指的是他率兵镇守。

中书令:中书令是唐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任宰相。

大羊同:大羊同是古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西藏自治区。

悉立:悉立是古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西藏自治区。

章求拔:章求拔是古代的一个民族,属于西羌族。

且末:且末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塔里木盆地。

乌秅:乌秅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塔里木盆地。

西夜:西夜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帕米尔高原。

精绝:精绝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塔里木盆地。

胡:胡是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

羌氐:羌氐是古代两个民族的合称,羌族和氐族。

行国:行国是指游牧民族居住的地区,不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

玉石:玉石是指翡翠、玛瑙等宝石。

毒草:毒草是指有毒性的植物。

箭镞:箭镞是指箭矢的头部,用于射杀猎物或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九-西戎七-评注

又曰:开元二十八年春,章求兼琼密与安戎城中吐蕃翟都局及维州别驾董承宴等通谋,都局等遂翻城归款,因引官军入城,尽杀吐蕃将士,使监察御史许远率兵镇守。

这一段描述了唐朝时期的一次军事行动。章求兼琼密与吐蕃官员通谋,导致吐蕃将领都局等人反叛,投降唐朝。这一事件体现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唐朝在处理边疆问题时采取的策略。‘翻城归款’这一表述,生动地描绘了都局等人的背叛行为,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上闻之甚悦。

这一句表达了唐玄宗对于这一事件的喜悦之情。‘上’指代唐玄宗,‘闻之’表示他得知这一消息,‘甚悦’则表明他对这一结果感到非常满意。这反映了唐朝皇帝对于军事胜利的重视,以及对于边疆稳定的渴望。

中书令李林甫等上表曰:’伏以吐蕃此城,正当冲要,凭险自固,恃以窥边,积年以来,蚁聚为患,纵有百万之众,难以施功。陛下亲纡秘策,不兴师旅,须令中使李思敬晓谕羌族,莫不怀恩,翻然改图,自相谋陷,神算运於不测,睿略通於未然,累载逋诛,一朝荡灭。又臣等今日奏事,陛下从容谓臣等曰:’卿等但看四夷不久当渐沦丧。’德音才降,遽闻戎捷,则知圣与天合,应如响至,前古以来,所未有也。请宣示百寮,编诸史策。

李林甫的上表,是对唐朝此次军事行动的高度评价。他首先强调了吐蕃城池的战略重要性,接着称赞唐玄宗的智谋和策略,认为他通过不兴师旅,而是通过外交手段,使得羌族归顺,最终荡灭吐蕃。‘神算运於不测,睿略通於未然’是对唐玄宗智谋的极高赞誉。最后,他请求将这一事件记录在史册中,以示其重要性。

手制答曰:’此城仪凤年中,羌引吐蕃,遂被固守。岁月既久,攻伐亦多。其地险隘,非力所制。朝廷群议,不劝取之。朕以小蕃无知,事须处置,授以奇计,所以行之,获彼戎心,归我城守,有足为慰也。’

唐玄宗的回答,是对李林甫上表的回应。他首先回顾了吐蕃城池的历史,指出其险要的地势和历史上的攻伐。接着,他表明自己采取的策略,即不通过武力夺取,而是通过智谋,使得吐蕃归顺。‘获彼戎心,归我城守’表明了这一策略的成功。

○大羊同《通典》曰: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馀里,胜兵八九万。其人辫发毡裘,畜牧为业。地多风雪,冰厚丈馀。所出物产,颇同吐蕃。俗无文字,但刻木结绳而已。刑法严峻。其酋豪死,抉去其脑,实以珠玉,剖其五脏,易以黄金,假造金鼻、银齿,以人为殉,卜以吉辰,藏诸岩穴地,人莫知其所。多杀牜孛牛莫马以充祭祀,葬毕服除。

这段关于大羊同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吐蕃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和社会习俗。‘辫发毡裘’和‘畜牧为业’反映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地多风雪,冰厚丈馀’则描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其酋豪死,抉去其脑,实以珠玉’等描述,则是对于当地丧葬习俗的记录,反映了古代吐蕃地区对于死亡的独特理解。

○悉立《通典》曰:悉立,在吐蕃西南,户五万馀。有城邑村落,依溪涧。丈夫以缯彩缠头,衣毡褐;妇人辫发,着短裙。以蒸报为俗。畜多水牛、羖羊、鸡、豕,谷宜粳稻、麦、豆,饶甘蔗、诸果。死,葬於中野,不为封树。丧制以黑为衣,一年就吉。刑有刖、劓。羁事吐蕃。

悉立的描述,进一步展示了吐蕃地区的多样性。‘依溪涧’的居住环境和‘缯彩缠头’的服饰,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习惯。‘以蒸报为俗’和‘畜多水牛、羖羊’等描述,则揭示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羁事吐蕃’表明了悉立与吐蕃之间的关系。

○章求拔《通典》曰:章求拔,或云章揭拔,本西羌种也。在悉立西南,居四山之内,近代移出山,西接东天竺。遂改衣服,变西羌之俗。其地延袤八九百里,胜兵二千馀人。居无城郭,好为寇掠,商旅患之。闻悉立入朝,亦遣使朝贡。

章求拔的描述,揭示了吐蕃地区内部的多样性以及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本西羌种也’表明了其民族背景,‘居四山之内’和‘西接东天竺’则说明了其地理位置。‘好为寇掠’反映了当地社会的动荡,而‘遣使朝贡’则表明了与其他地区的交流。

○且末(上子余切)《汉书》曰: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有葡萄诸果。西通精绝二千里。

且末国的描述,提供了关于古代西域地区的一个具体案例。‘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表明了其地理位置,‘有葡萄诸果’则揭示了当地的物产。‘西通精绝二千里’说明了其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北史》曰:且末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所至,惟老驼预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於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中。其风迅〈马夫〉,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这段关于且末国的描述,生动地描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流沙数百里’和‘夏日有热风’等描述,反映了当地的恶劣气候条件。‘老驼预知之’则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后魏大统八年,其兄鄯善未率众内附。

这一句提供了关于且末国与鄯善国关系的历史信息。‘后魏大统八年’是具体的时间点,‘其兄鄯善未率众内附’则表明了鄯善国对于且末国的影响。

乌秅(上一加切,下真加切)《汉书》曰:乌秅,王治乌秅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田石间有白草,累石为室,民接手饮,(师古曰:自高山下溪涧中饮水。接,连其手也。)出小步马。(师古曰:小细步也,所谓百步千迹也。)

乌秅的描述,提供了关于古代西域地区的一个具体案例。‘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表明了其地理位置,‘田石间有白草’和‘累石为室’等描述,则揭示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居住方式。

《后汉书》曰:西夜国,去洛阳万四千四百里。地生白草,有毒,国人煎以为药,傅箭镞,所中辄死。

西夜国的描述,提供了关于古代西域地区的一个具体案例。‘去洛阳万四千四百里’表明了其地理位置,‘地生白草,有毒’则揭示了当地的物产和资源。‘国人煎以为药’则说明了当地人民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九-西戎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