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七-西戎五-原文
○莎车《汉书》曰:莎车王治莎车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有铁山出青玉。
又曰:宣帝时,乌孙公主小子万年,莎车王爱之。莎车王无子,死时万年在汉。莎车国人计欲自托於汉,又欲得乌孙心,即上书请万年为莎车王。汉许之,遣使者奚充国送万年。万年初立,暴恶,国人不悦。莎车王弟呼屠徵杀万年并汉使者,自立为王,约诸国背汉。会卫侯冯奉世使送大宛客,即以便宜发诸国兵击杀之,更立他昆弟子为莎车王。
又曰:冯奉世至宛,宛闻其斩莎车王,礼之异於他使,得其名马象龙而还。(马形如龙。)帝甚悦,下议封奉世关内侯。少府萧望之以奉世矫制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代法;若即封奉世,则为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於夷狄,渐不可长,不宜授封。帝善其议,以奉世为光禄大夫。
○波知《北史》曰:波知国在钵和西南,土狭人贫,依托山谷。其王不能总摄。有大池,传曰大池有龙王,次者有龙妇,小者有龙子。行人经之,设祭乃得过;不祭,多值风雪之困。
○栗粟弋《通典》曰:粟弋,后魏通焉。在葱岭西,大国,一名粟特,一名拘梦,出名马、牛、羊、珍果、葡萄,其土地水美故也。有大禾,高丈馀,子如胡豆。在安息北五千里,附庸小国四百馀城。太武帝时,遣使朝贡。
○悉居半《北史》曰:悉居半国,故西夜国也。一名子合,其王号子合,治呼揵。在于阗西,去代万二千九百七十里。后魏大延初,遣使来献,自后不绝。
○越底延《通典》曰:越底延国,隋时闻焉,治辛头河北,西北去赊弥国千馀里,东北至瓜州五千四百里。其婆罗门种类,户数万馀。有弓矢刀槊皮甲。国法不杀人,重罪流,轻者杖。国无课税。其俗事佛,王及庶人剪发,衣锦袍,不开缝,贫者白叠。妇人为髻,衣裙衫,帔长巾。俗清洁,气候温,多稻,有羊、马、牛、鍮石,诃梨勒,石蜜、鹿皮、细叠等。
○波路《北史》曰:波路国,在阿钩羌西北,去代一万三千九百里。其地湿热,有蜀马,土平,物产、国俗与阿钩羌同。
○三童《通典》曰:三童国,在轩渠国西南千里。人皆眼有三精珠,或有四舌者,能为一种,亦能俱语。常货多用犀象作金币,率效国王之面,亦效王后之面;若丈夫交易,则用国王之面者。王死则更铸。
○蒲山《北史》曰:蒲山国,故皮山国也,居皮城。在于阗南,去代一万二千里。其国西南三里有冻凌山,后役属于阗。
○劫国《通典》曰:劫国,隋时闻焉,在葱领中,西与南俱与赊弥国界接,西北至悒怛国,去长安万二千里。有户数万。气候热,有稻、麦、粟、豆、羊、马,出洛沙、青黛。婚姻同突厥,死亡弃於山谷。
又曰:大唐武德二年,遣使贡宝带,金锁,颇梨、水精杯各一,颇梨四百九十枚,大小有差。
○獠《魏书》曰:獠之初也,出自梁、益之间。种类甚多,散居山谷,略无氏族之别,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干兰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往往推一长者为王,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党族也。僚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好相杀害,多仇怨,不敢远行。性同禽兽,至於忿怒,父子不相避,惟手有兵刃者先杀之。若杀其父,走避於外,求得一狗以谢其母,然后敢归。母得狗谢,不复嫌恨。若报怨相攻击,必杀而食之,平常劫掠责取猪、狗而已。亲戚比邻,指授相卖。亡儿女,哭止,便不复追思。惟执楯持矛,不识弓矢。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能为细布,色鲜净。大狗一头,买一生口。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所杀之人,美须髯者,剥其面皮,笼之於竹,及燥,号曰鬼,鼓舞祀之,以求福也。
《北史》曰:獠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种类甚多。所生男女无名字,惟以长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称阿谟、阿段,妇人称阿夷、阿等之类,皆语之次第称谓也。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於熟食。建国中,李势在蜀,诸獠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攻破郡县,为益州大患。自桓温破蜀之后,蜀人东流,山险之地多空,獠遂挟山傍谷,与夏人参居者,颇输租赋,在深山者不为编户。梁、益二州,岁伐獠,以裨润公私,颇藉为利。正始中,夏侯道迁举汉中内附,宣武遣尚书邢峦为梁、益二州刺史以镇之。近夏人者安堵乐业,在山谷者不敢为寇。其后朝廷以梁、益二州控摄险远,乃立巴州以统诸獠。后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又立隆城镇,所绾獠二十万户。及周文平梁、益,令所在抚慰。然天性暴乱,旋致扰动。每岁命随近州镇出兵讨之,获其生口,以充贱隶,谓之为压獠焉。
《永昌郡传》曰:獠民喜食人,以为至珍美,不自食其种类也。怨仇,乃相害食耳。能水中潜行,行数十里。能水底持刀刺捕取鱼。其人以口嚼食,并以鼻饮水。死人有棺,其葬,竖棺埋之。
○丁令(丁音颠,令音连)《后魏书》曰:丁令在康居北,胜兵六万人。随畜牧依处,土出貂鼠皮、貚子皮。西南去康居界二千里。
又曰:丁令北有马脑国。其人音声似雁鹜。从膝以上至头,人也;膝已下生毛,马脑马蹄,走疾於马,勇健敢战。
○且弥
《北史》曰:且弥国,都天山东,临於大谷,在车师北,去代一万五百七十里,本役属车师。
○陀罗伊罗
《通典》曰:陀罗伊罗国,隋时闻焉,在乌蔡国北,大雪山坡上。缘梯登山,接七百梯,方到其国。
○赊弥
《北史》曰:赊弥国,在波知之南。山居,不信佛法,专事诸神。亦附嚈哒。东有钵卢勒国。路险,缘铁锁而度,下不见底。后魏熙平中,宋云等使终不能达。
○泽散
《通典》曰:泽散国,魏时闻焉,属大秦。其治在海中央,最与安息城谷相近,西南诣大秦,不知里数。
○女国
《北史》曰:女国,在葱岭南。其国世以女为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夫号曰:”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惟以征伐为务。山上为城,方五六里,人有万家。王居九层之楼,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朝,复有小女王共知国政。其俗: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中或数度变改之;皆披发,以皮为鞋。课税无常。气候多寒,以射猎为业。出鍮石、朱砂、麝香、犛牛、骢马、蜀马。犹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亦数与天竺、党项战争。其女王死,国中厚敛金钱,求死者族之中贤女二人,一为女王,次为小王。贵人死,剥皮,以金屑和骨肉置瓶中埋之;经一年,又以其皮内铁器埋之。俗事阿修罗神。又有树神。岁初,以人祭,或用猕猴祭。
○呼得
《通典》曰:呼得,魏时闻焉,在葱岭北,乌孙西北,康居东北,胜兵万馀人,随畜牧,出名马,多貂鼠。
○曹国
《北史》曰:曹国,都那蜜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也。国无主,康国王令子乌建领之。都城方三里,胜兵千馀人。国中有得悉神,自西海以东诸国并事之。其神有金人马、金波罗,阔丈有五尺,高下相称。每月以驼五头、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南去康国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漕国
《北史》曰:漕国,在葱岭之北,汉时罽宾国也。其王姓昭武,字顺达,康国王之宗族也。都城方四里,胜兵万馀人。国法严峻。俗重淫祠。葱岭山顺天神者,仪制极华,以金为屋,以银为地,祠者日有千馀人。祠前一鱼骨,其孔中通马出入。国王戴金牛头冠,坐金马座。土多稻、粟、豆、麦,饶象、马、封牛、金、银、镔铁、氍、朱砂、青黛、安息青木等香、黑盐、阿魏。东去劫国七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何国
《隋书》曰:何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都城方二里,胜兵千人。其王坐金羊床,车去曹国百五十里,西去安国三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短人
《通典》曰:短人,魏时闻焉,在康居西北。男女皆长三尺,人众甚多。去奄蔡诸国甚远。康居长老传闻:尝有商旅行北方,迷惑失道,而到此国。国中甚多真珠、夜光明月珠。其国去康居可万馀里。
《突厥敝拴记》云:自突厥北行一月,有短人国,长者不逾三尺,亦有二尺者。头少毛发,若羊胞之状,突厥呼为羊胞头。其傍无它种类相侵,俗无寇盗。但有大鸟,高七八尺,恒伺短人啄而食之。短人皆持弓矢,以为之备。按,此亦在西北,即《魏略》之短之人国也。
○小人
《通典》曰:小人,在秦之南,躯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鹄所食。大秦之南,每卫助之,小人竭其珍货以酬报。
○轩渠
《通典》曰:轩渠国,多九色鸟,青口、绿颈、紫翼、红膺、绀顶、丹足、碧身、缃背、玄尾,亦名九尾鸟,亦名锦凤,其青多红少,谓之绣鸾。恒从弱水西来,或云是西王母之禽也。其国币货,同三童国。
○温宿
《北史》曰:温宿国,居温宿城,在姑默西北,去代一万五百五十里。
○朱俱波
《通典》曰:朱俱国,后魏时通焉,亦名朱居盘国,汉子合国也。今并有西夜、蒲犁、依耐、德若四国之地。在於阗国西千馀里,其西至葱岭二百里,东至涅盘国,南至女国三千里,北至疏勒九百里。其王本疏勒国人。后魏宣武永平中,朱居盘国遣使朝贡。其言音与于阗相似,其间小异。人貌多同华夏,亦类疏勒。大唐武德以后,频遣使朝贡。
○尉头
《北史》曰:尉头国,居尉头城,在温宿北,去代一万六百五十里。
○滑国
《通典》曰:滑国,车师之别种。
后汉顺帝永建初,八滑从班勇击北虏有功,汉以八滑为后部亲汉侯。
自魏、晋以来,不通中国。
至梁武帝普通初,其王厌带夷粟陁始遣使献黄师子、白貂裘、波斯锦物等。
后魏之居桑乾也,滑犹小国,属蠕蠕。
后稍强大,征其傍国波斯、渴盘、罽宾、龟兹、疏勒、姑墨、于阗等国焉。
其兽有师子、两脚驼。
人皆善骑射。
着小袖长身袍,用金王为带。
女人被裘,头上刻木为角,长咫尺,以金银饰之。
兄弟共妻。
无城,以毡屋为居,东向开户。
其王金床,随太岁转。
无文字,以木为契,与旁国通用胡书,羊皮为纸。
无职官。
事天神、火神,每日出,祀神而后食,其跪一拜而止。
死以木为椁,父母死,其子截一耳,葬讫即吉。
其言语,待译然后通。
至后魏时,谓之嚈哒国。
或云高车之别种,或云大月氏之种,其源出於塞北自金山。
至后魏文帝时,已八九十年矣。
在于阗之西,东去长安万一千里。
衣服类胡,加以缨络。
头皆剪发。
其语与蠕蠕、高车及诸胡不同。
部众可十万,依随水草。
其国无车舆,多驼马。
用刑严急,盗无多少皆腰斩,盗一责十。
死者富家累石为藏,贫穷者掘地而埋,随身诸物皆置冢内。
又兄弟共聚一妻。
无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
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
每遣使朝贡。
孝明帝熙明中,遣使伏子统宋云使西域,所经诸国,不能知其敝拴及山川里数,今举其略云。
至隋时,又谓挹怛国,都乌浒水南二百馀里,大月氏之种类也。
胜兵五六万人,俗善战。
先时国乱,突厥遣通设字诰强领其国。
俗同吐火罗。
南去漕国千五百里,东去瓜州六千五百里。
大业中,遣使来贡。
按刘璠《梁典》,滑国姓嚈达,后裔以姓为国号转讹,又谓之悒怛焉。
○姑默
《北史》曰:姑默国,居南城,在龟兹西,去代一万五百里。
○叠伏罗
《通典》曰:叠伏罗,后魏时通焉,去代三万一千里。
国中有勿悉城,城北有壃奇水西流。
有白象。
土宜五谷。
宣武时,遣使献方物。
○阿钩羌
《通典》曰:阿钩羌,后魏时通焉,在莎车西南。
国西有县度山,其间四百里中,往往有栈道,下临不测之深,人行以绳索相持而度山。
有五谷、诸果,市用钱为货,居止立宫室,有兵器。
○葱茈羌(茈音紫)
《通典》曰:敦煌西、西域之南山中,从婼羌西至葱岭数千里,有月氐馀种,曰葱茈羌、白马羌、黄牛羌,各有酋豪,北与诸国接,不知其道里广狭。
传闻黄牛羌种类,孕身六月生。
南与白马羌邻。
并魏时闻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七-西戎五-译文
莎车:《汉书》记载:莎车国的国王治理莎车城,距离长安有九千九百五十里。那里有铁山,出产青玉。
又记载:汉宣帝时期,乌孙公主的小儿子万年,莎车国王非常喜爱他。莎车国王没有儿子,去世时万年在汉朝。莎车国人计划依托汉朝,同时也想得到乌孙的支持,于是上书请求让万年成为莎车国王。汉朝同意了,派遣使者奚充国送万年去。万年初即位时行为暴虐,国人不满意。莎车王的弟弟呼屠徵杀死了万年和汉朝的使者,自立为王,并劝说各国背叛汉朝。恰逢卫侯冯奉世出使送大宛客人,就趁机发兵各国,杀死了呼屠徵,另立他的一个兄弟的儿子为莎车国王。
又记载:冯奉世到达大宛,大宛人听说他斩杀了莎车国王,对待他的礼节与其他使者不同,得到了名马和象龙而回。
帝非常高兴,下议封冯奉世为关内侯。少府萧望之认为冯奉世擅自发兵,虽然有功效,但不能成为后世的榜样;如果立即封冯奉世,那么就会让使者以此为榜样,争相发兵,远征求功,给国家在夷狄地区制造麻烦,这种风气不可助长,不应该封赏。皇帝认为萧望之的提议很好,任命冯奉世为光禄大夫。
波知:《北史》记载:波知国位于钵和西南,土地狭窄,人口贫瘠,依靠山谷生存。国王无法统一管理。那里有一个大池塘,传说中有龙王、龙妇和龙子。行人经过这里,必须设祭才能通过;不设祭,常常遇到风雪之苦。
栗粟弋:《通典》记载:栗粟弋是后魏时期与之通好的国家。位于葱岭西,是一个大国,又名粟特、拘梦,出产名马、牛、羊、珍果、葡萄,因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大片的高粱,高过一丈,果实像胡豆。位于安息北五千里,有附属小国四百多城。太武帝时期,派遣使者朝贡。
悉居半:《北史》记载:悉居半国,即过去的西夜国。又名子合,国王被称为子合,治理呼揵。位于于阗西,距离北魏首都有一万二千九百七十里。后魏大延初年,派遣使者来朝贡,此后不断。
越底延:《通典》记载:越底延国,在隋朝时期有所听闻,位于辛头河北,西北距离赊弥国一千多里,东北到瓜州五千多里。居民是婆罗门族,有上万户。有弓箭、刀槊、皮甲。法律规定不杀人,重罪流放,轻罪鞭打。国家没有赋税。风俗信佛,国王和百姓剪发,穿锦袍,不开缝,穷人穿白布。妇女梳髻,穿裙子衫,佩戴长巾。风俗清洁,气候温和,多产稻米,有羊、马、牛、铜石、诃梨勒,还有石蜜、鹿皮、细布等。
波路:《北史》记载:波路国位于阿钩羌西北,距离北魏首都有一万三千九百里。那里地势湿热,有蜀马,土地平坦,物产、风俗与阿钩羌相同。
三童:《通典》记载:三童国位于轩渠国西南千里。居民的眼睛有三颗精珠,有的有四条舌头,能同时说话。通常用犀牛和象牙作为货币,效仿国王和王后的形象;如果是男子交易,则使用国王的形象。国王去世后,会重新铸造。
蒲山:《北史》记载:蒲山国,即过去的皮山国,位于皮城。在于阗南,距离北魏首都有一万二千里。国境西南三里有冻凌山,后来成为于阗的附属国。
劫国:《通典》记载:劫国在隋朝时期有所听闻,位于葱岭中,西边和南边都与赊弥国接壤,西北到悒怛国,距离长安有一万二千里。有上万户人口。气候炎热,有稻、麦、粟、豆、羊、马,出产洛沙、青黛。婚姻习俗与突厥相同,死亡后弃尸山谷。
又记载:大唐武德二年,派遣使者进贡宝带、金锁、颇梨、水精杯各一个,颇梨四百九十枚,大小不一。
獠:《魏书》记载:獠人最初出自梁、益之间。种类繁多,散居山谷,没有氏族之分,依靠树木堆积木块居住在上面,称为干兰。干兰的大小根据家庭人口数量而定。常常推举一个年长者为王,父亲去世后儿子继位,类似于中国的宗族。獠王各有鼓角一对,让子弟吹打。喜欢互相残杀,多仇怨,不敢远行。性格如同禽兽,发怒时父子不相让,只有手中有武器的人先杀。如果杀了父亲,会逃到外面,找到一只狗向母亲谢罪,然后才敢回家。母亲得到狗作为谢罪,就不会再怨恨。如果为了报仇而攻击,一定会杀死对方并吃掉,平时只是抢夺猪、狗。亲戚邻里之间,互相卖人。失去儿女后,哭完后不再追思。只有拿着盾牌和矛,不认识弓箭。用竹子做笛子,群聚吹奏,作为音乐节奏。能制作细布,颜色鲜艳。一头大狗可以换一个奴隶。
《北史》记载:獠人是南蛮的一个分支。从汉中到邛笮川洞之间,到处都有,种类繁多。出生的男女没有名字,只按照长幼顺序称呼。男子称为阿谟、阿段,女子称为阿夷、阿等,都是按照长幼顺序称呼的。用铜铸器物,大口宽腹,称为铜爨,既薄又轻,容易煮熟食物。在李势统治蜀地时,獠人开始从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等地出发,攻破郡县,成为益州的大患。自从桓温攻破蜀地后,蜀人东迁,山险之地多空,獠人便占据了山旁的谷地,与汉族人共同居住,有些地方向汉族人缴纳租税,而在深山中的獠人则不属于编户。
《永昌郡传》记载:獠人喜欢吃人,认为这是最珍贵的美味,但不会吃自己的同类。如果发生仇恨,就会互相残杀。
丁令:《后魏书》记载:丁令位于康居北,有六万人的兵力。随畜牧而居,土地出产貂鼠皮、貉子皮。西南距离康居边界有两千里。
又记载:丁令北边有马脑国。那里的人声音像雁鹜。从膝盖以上到头部是人,膝盖以下长毛,马脑国的马蹄,跑得比马快,勇敢善战。
且弥:
《北史》记载:且弥国位于天山东部,靠近大谷,在车师的北边,距离代国一万五千七百里的地方,原本是车师的役属国。
《通典》记载:陀罗伊罗国,在隋朝时期就有记载,位于乌蔡国的北边,在大雪山坡上。需要攀爬七百级梯子才能到达这个国家。
《北史》记载:赊弥国位于波知的南边。这个国家的人民居住在山上,不相信佛法,只信奉各种神灵。也依附于嚈哒。它的东边有钵卢勒国。道路险峻,需要沿着铁链过河,下面看不见河底。后魏熙平年间,宋云等人出使时最终未能到达。
《通典》记载:泽散国,在魏朝时期就有记载,属于大秦。它的统治区域位于海中央,与安息城谷非常接近,向西南方向前往大秦,不知道具体的距离。
《北史》记载:女国位于葱岭以南。这个国家世代由女性担任国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后去世。女王的丈夫被称为‘金聚’,不参与政事。国内男子只负责征战。山上建有城池,方圆五六里,有万家人口。女王居住在九层高的楼中,有数百名侍女,每五天听一次朝政,还有一个小女王共同处理国政。当地的习俗是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女性不嫉妒;男女都习惯在脸上涂上彩色,一天中可能会多次改变;都披散着头发,用皮子做鞋子。税收没有固定标准。气候多寒,以狩猎为生。出产鍮石、朱砂、麝香、牦牛、骢马、蜀马。盐产量丰富,经常将盐运往天竺出售,利润数倍。也经常与天竺、党项发生战争。女王去世后,国内会收集大量金钱,从死者家族中寻找两位贤女,一位成为女王,另一位成为小王。贵族去世后,会剥皮,将金屑和骨肉放在瓶中埋葬;一年后,再将皮子包裹铁器一起埋葬。当地人崇拜阿修罗神。还有树神。年初,会用人来祭祀,或者用猕猴来祭祀。
《通典》记载:呼得国,在魏朝时期就有记载,位于葱岭以北,乌孙西北,康居东北,有万余人兵力,随畜牧生活,出产名马,多产貂鼠。
《北史》记载:曹国,都城位于那密水南边几里地,原本是康居的地盘。国家没有君主,康国王让自己的儿子乌建来管理。都城方圆三里,有千余人兵力。国内有得悉神,从西海到东边的各国都信仰它。神像有金人马、金波罗,宽一丈五尺,高矮相称。每月用五头骆驼、十匹马、一百口羊来祭祀。南边距离康国一百里。大业年间,派遣使者进贡。
《北史》记载:漕国,位于葱岭北边,是汉朝时期的罽宾国。国王姓昭武,字顺达,是康国王的宗族。都城方圆四里,有万余人兵力。国家法律严苛。当地重视淫祠。葱岭山上的顺天神,仪式非常华丽,用金子做屋顶,用银子做地面,每天有千余人来祭祀。祭祀台前有一根鱼骨,鱼骨的孔中可以通马进出。国王戴着金牛头冠,坐在金马座上。土地肥沃,盛产稻谷、小麦、豆类,还有大象、马、犀牛、金、银、镔铁、氍毹、朱砂、青黛、安息青木等香料、黑盐、阿魏。东边距离劫国七百里。大业年间,派遣使者进贡。
《隋书》记载:何国,都城位于那密水南边几里地,原本是康居的地盘。国王姓昭武,也是康国王的宗族。都城方圆二里,有千人兵力。国王坐在金羊床上,距离曹国一百五十里,距离安国三百里。大业年间,派遣使者进贡。
《通典》记载:短人,在魏朝时期就有记载,位于康居西北。男女身高都在三尺左右,人口众多。距离奄蔡等国非常遥远。康居的长老们传闻:曾经有商人旅行北方,迷失了道路,来到了这个国家。国内有很多珍珠、夜明珠。这个国家距离康居大约一万多里。
《突厥敝拴记》记载:从突厥向北行进一个月,有短人国,身高不超过三尺,也有两尺的。头发很少,像羊的膀胱一样,突厥人称之为‘羊胞头’。附近没有其他种类的人侵扰,当地没有盗贼。但有大鸟,高七八尺,经常捕食短人。短人手持弓箭,作为防备。据考证,这个国家也在西北方向,就是《魏略》中提到的短人国。
《通典》记载:小人,位于秦国的南边,身高只有三尺。在耕作的时候,害怕鹳鸟来吃粮食。大秦的南边,经常有人帮助它们,小人用他们的珍宝来回报。
《通典》记载:轩渠国,有很多九色鸟,青嘴、绿颈、紫翼、红胸、深蓝顶、丹红足、碧绿身、黄背、黑尾,也称为九尾鸟,也称为锦凤。其中青色多,红色少,被称为绣鸾。这些鸟经常从弱水西边飞来,有人说它们是西王母的鸟。这个国家的货币货物,与三童国相同。
《北史》记载:温宿国,位于温宿城,在姑墨西北,距离代国一万五千五百里。
《通典》记载:朱俱波国,在后魏时期就有交往,也称为朱居盘国,是汉代的子合国。现在包括了西夜、蒲犁、依耐、德若四国的土地。位于于阗国西边一千多里,西边到葱岭二百里,东边到涅盘国,南边到女国三千里,北边到疏勒九百里。国王原本是疏勒国人。后魏宣武永平年间,朱居盘国派遣使者朝贡。他们的语言与于阗相似,但有一些小差异。人们的外貌与华夏相似,也像疏勒人。大唐武德以后,频繁派遣使者朝贡。
《北史》记载:尉头国,位于尉头城,在温宿北边,距离代国一万六千五百里。
《北史》记载:滑国
《通典》记载:滑国,是车师的分支。东汉顺帝永建初年,八滑帮助班勇击败北方的敌人有功,汉朝因此封八滑为后部亲汉侯。从魏、晋时期开始,滑国就不再与中国通使。到了梁武帝普通初年,滑国的国王厌带夷粟陁开始派遣使者献上黄师子、白貂裘、波斯锦等物。后魏时期,滑国位于桑乾河附近,当时还是一个小国,隶属于蠕蠕。后来逐渐强大起来,征服了附近的波斯、渴盘、罽宾、龟兹、疏勒、姑墨、于阗等国家。滑国有狮子和双峰驼。居民都擅长骑射。男子穿小袖长身袍,用金带。女子穿皮裘,头上戴着刻有木角的帽子,长约一尺,用金银装饰。兄弟共妻。没有城墙,用毡屋居住,门朝东开。国王的金床随着岁星转动。没有文字,用木契,与邻国通用胡文,用羊皮作为纸。没有官职。崇拜天神和火神,每天早上出门先祭神再吃饭,跪拜一次就结束。人死后用木头做棺材,父母去世后,子女割掉一只耳朵,葬礼结束后即算吉利。语言需要翻译才能通晓。到了后魏时期,被称为嚈哒国。有人说它是高车的分支,也有人说它是大月氏的后裔,源起于塞北的金山。到了后魏文帝时期,已经有八九十年了。位于于阗的西边,距离长安一万多里。衣服类似胡人,加上缨络。头发都剪短。语言与蠕蠕、高车和其他胡人不同。部众约有十万,随水草迁徙。国家没有车辆,多驼马。刑罚严厉,无论盗贼多少,都处以腰斩,盗一次罚款十倍。富人死后用石头建造坟墓,穷人则挖地埋葬,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放在坟墓里。兄弟共娶一个妻子。没有兄弟的人的妻子戴一角的帽子,有兄弟的人,根据兄弟的数量增加帽角。西域的康居、于阗、沙勒、安息等三十多个小国都受其役使,被称为大国。经常派遣使者朝贡。孝明帝熙明年间,派遣伏子统和宋云出使西域,所经过的国家,无法知道它们的边界和山川距离,现在只简要地描述一下。到了隋朝时期,又称为挹怛国,位于乌浒水南边两百多里,是大月氏的后裔。军队约有五六万人,风俗善于战斗。先前国家混乱,突厥派遣通设字诰强行接管了国家。风俗与吐火罗相同。向南去漕国有一千五百里,向东去瓜州有六千五百里。大业年间,派遣使者来朝贡。根据刘璠的《梁典》,滑国姓嚈达,后裔以姓为国号,转音为嚈哒,又称为悒怛。
《北史》记载:姑默国,位于南城,在龟兹的西边,距离北魏首都有一万五千里。
《通典》记载:叠伏罗,后魏时期与之通使,距离北魏首都三万里。国内有勿悉城,城北有壃奇水向西流。有白象。土地适宜种植五谷。宣武帝时期,派遣使者献上各种物品。
《通典》记载:阿钩羌,后魏时期与之通使,位于莎车西南。国家西部有县度山,山间四百里,常有栈道,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人们用绳索相互扶持着过山。有五谷、各种果实,市场用钱作为货币,居住时建造宫室,有兵器。
《通典》记载:敦煌西边、西域南山中,从婼羌西到葱岭数千里,有月氏的后裔,称为葱茈羌、白马羌、黄牛羌,各有首领,北部与各国相邻,不知道它们的道路和距离。传闻黄牛羌的种类,怀孕六个月就生下了孩子。南部与白马羌相邻。在魏朝时期就已经听说这些国家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七-西戎五-注解
莎车:古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一带,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铁山:古代传说中出产青玉的山,可能指特定的山脉或地区。
乌孙公主:指西汉时期乌孙国的公主,曾嫁与匈奴单于为妻,后来与汉朝有交往。
万年:人名,莎车王爱之的乌孙公主之子。
呼屠徵:人名,莎车王的弟弟,曾杀莎车王万年及其汉使者,自立为王。
卫侯冯奉世:西汉时期的名将,曾领兵击杀莎车王呼屠徵。
大宛客:指来自大宛国的客人。
宛:古西域国名,位于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关内侯:古代爵位,比侯爵低一级。
波知:波知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地区,具体位置不详。
龙王: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常与龙有关。
粟弋:古西域国名,位于今中亚地区。
拘梦:古西域国名,与粟弋同指一地。
安息:古波斯帝国,位于今伊朗地区。
太武帝:北魏皇帝,名拓跋焘,在位期间开拓疆土,国力强盛。
悉居半:古西域国名,故西夜国,位于今新疆地区。
子合:古西域国名,即悉居半国。
于阗:古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和田地区。
赊弥国:赊弥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国家。
瓜州:瓜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婆罗门:古印度的一种社会阶层,后泛指印度教徒。
阿钩羌:阿钩羌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位于莎车西南。
蜀马:蜀马是指产自四川地区的马种。
轩渠国:古西域国名,位于今中亚地区。
蒲山:古西域国名,故皮山国,位于今新疆地区。
皮城:古西域城市,即蒲山国都城。
劫国:劫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悒怛国:古西域国名,位于今中亚地区。
獠:古代中国南方的一种少数民族,分布广泛。
干兰:古代獠族的一种居住方式,即在树上搭建房屋。
铜爨:古代獠族的一种炊具,用铜制成。
巴州:古代中国地名,位于今四川地区。
隆城镇:古代中国地名,位于今四川地区。
压獠:古代中国对獠族的称呼,意为被压迫的獠族。
丁令: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在康居北。
康居:康居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马脑国:古西域国名,位于丁令北。
且弥:古西域国名,位于今中亚地区。
弥国:弥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弥国在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对于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天山东:指今天的帕米尔高原,位于中国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大谷:指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山谷,具体位置不详。
车师:车师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后来成为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代: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指今天的山西省。
陀罗伊罗国:陀罗伊罗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国家。
乌蔡国:乌蔡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大雪山坡:指古代中亚地区的一座大山,具体位置不详。
嚈哒:嚈哒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后来建立了嚈哒帝国,对古代中亚地区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钵卢勒国:钵卢勒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铁锁:指古代用于渡河的一种工具,用铁链制成。
后魏:后魏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朝代,存在于386年至534年。
宋云:宋云是后魏时期的一位使者,曾出使中亚。
泽散国:泽散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大秦: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的称呼。
安息城谷:安息城谷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地区,具体位置不详。
女国:女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以其女性为王而闻名。
葱岭南:葱岭南是指今天的中亚地区,葱岭即帕米尔高原。
苏毗:苏毗是女国女王的姓氏。
末羯:末羯是女国女王的字。
金聚:金聚是女国女王的丈夫的称号。
课税:课税是指古代国家向民众征收的税。
鍮石:鍮石是一种古代的宝石。
朱砂:朱砂是一种红色矿物,古代常用于颜料。
麝香:麝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古代常用于制作香料和药物。
犛牛:犛牛是一种古代的牛种,体型较大。
骢马:骢马是一种古代的优良马种。
天竺:天竺是古代中国对印度的称呼。
党项:党项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族,后来建立了西夏国。
阿修罗神:阿修罗神是印度教和佛教中的一个神祇,通常被描述为半人半魔的形象。
树神:树神是指古代民间信仰中的树神,被认为是守护树木的神灵。
突厥敝拴记:突厥敝拴记是古代突厥民族的一部历史记载。
乌孙:乌孙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后来建立了乌孙国。
曹国:曹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那蜜水:那蜜水是古代中亚的一条河流,具体位置不详。
康国王:康国王是指康居国的国王。
乌建:乌建是康国王的儿子,后来成为曹国的领导者。
得悉神:得悉神是曹国崇拜的神祇。
金人马:金人马是得悉神的一种形象。
金波罗:金波罗是得悉神的另一种形象。
葱岭:葱岭即帕米尔高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漕国:漕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具体位置不详。
昭武:昭武是漕国国王的姓氏。
顺达:顺达是漕国国王的字。
罽宾国:罽宾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何国:何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短人:短人是指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以其身材矮小而闻名。
奄蔡:奄蔡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康居长老:康居长老是指康居国的长者,可能是指康居国的历史记载者。
真珠:真珠是指珍珠,古代常作为贵重饰品。
夜光明月珠:夜光明月珠是一种古代的宝石,具体是什么宝石不详。
突厥:突厥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游牧民族,后来建立了突厥汗国。
羊胞头:羊胞头是突厥人对短人的一种称呼。
弱水:弱水是古代中亚的一条河流,具体位置不详。
西王母: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女神,被认为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三童国:三童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温宿国:温宿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朱俱波:朱俱波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于阗国:于阗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疏勒:疏勒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大唐:大唐是古代中国唐朝的别称。
尉头国:尉头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
滑国:滑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是车师之别种,即车师族的一个分支。后汉时期,滑国与汉朝关系密切,曾参与打击北虏有功。
班勇:班勇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将领,以击北虏有功著称。
北虏:北虏指的是古代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等。
魏、晋:魏、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曹魏和晋朝时期。
梁武帝:梁武帝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波斯:波斯是古代伊朗高原上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伊朗地区。
嚈哒国:嚈哒国是中亚的一个古代国家,有时被认为是高车或大月氏的分支。
高车:高车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游牧民族,活动范围在今天的蒙古和新疆地区。
大月氏:大月氏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后来迁移至中亚和南亚地区。
金山:金山是指今天的帕米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长安: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缨络:缨络是一种装饰品,通常用丝线编织成各种图案。
吐火罗:吐火罗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后来迁移至南亚地区。
刘璠《梁典》:刘璠的《梁典》是南朝梁的一部史书。
姑默国:姑默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龟兹西部。
叠伏罗:叠伏罗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后魏时期。
勿悉城:勿悉城是叠伏罗国中的一个城市。
壃奇水:壃奇水是叠伏罗国中的一个河流。
县度山:县度山是阿钩羌国西边的一座山。
葱茈羌:葱茈羌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位于敦煌西、西域南山中。
月氐:月氐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后来迁移至中国北方和西伯利亚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七-西戎五-评注
《通典》中记载的滑国,其起源为车师之别种,说明其文化背景与车师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后汉顺帝永建初,八滑从班勇击北虏有功,被汉封为后部亲汉侯,这一记载体现了汉王朝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安抚与利用策略。
‘自魏、晋以来,不通中国’一句,揭示了滑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隔阂,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边疆地区的动荡与不稳定性。
‘其王厌带夷粟陁始遣使献黄师子、白貂裘、波斯锦物等’描述了滑国向中原王朝进贡的情景,这些贡品不仅展示了滑国的物产丰富,也体现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后稍强大,征其傍国波斯、渴盘、罽宾、龟兹、疏勒、姑墨、于阗等国焉’展现了滑国在扩张过程中的强大国力,以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其兽有师子、两脚驼’一句,描绘了滑国的地理环境与物产,狮子与驼鸟的存在,也反映了滑国与非洲地区的联系。
‘人皆善骑射’则突出了滑国人民的尚武精神,这也是古代游牧民族的一种普遍特征。
‘着小袖长身袍,用金王为带’等描述,反映了滑国的服饰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其文化习俗。
‘兄弟共妻’这一习俗,是古代游牧民族中的一种婚姻制度,反映了其社会结构的特点。
‘无城,以毡屋为居,东向开户’描绘了滑国的居住环境,毡屋的普及说明了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
‘其王金床,随太岁转’体现了滑国国王的权威与尊贵,同时也反映了其天文知识的丰富。
‘无文字,以木为契,与旁国通用胡书,羊皮为纸’说明了滑国在文字使用上的特殊性,胡书的通用也反映了其与周边民族的交流。
‘无职官’则揭示了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可能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部落联盟制度。
‘事天神、火神,每日出,祀神而后食,其跪一拜而止’反映了滑国的宗教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其宗教仪式的简朴。
‘死以木为椁,父母死,其子截一耳,葬讫即吉’描述了滑国的丧葬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其文化观念与价值观。
‘其言语,待译然后通’说明了滑国与中原王朝在语言上的隔阂,也反映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至后魏时,谓之嚈哒国’等记载,揭示了滑国名称的演变,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描述了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地位,以及其强大的国力。
‘每遣使朝贡’说明了滑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朝贡关系,这也是古代中外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
‘按刘璠《梁典》,滑国姓嚈达,后裔以姓为国号转讹,又谓之悒怛焉’揭示了滑国名称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与中原王朝的文化交流。
《北史》与《通典》中对于姑默、叠伏罗、阿钩羌、葱茈羌等国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西域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