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二十二-北狄三-原文
○托跋氏
《宋书》曰:托跋氏,其先汉将李陵之后也。陵降匈奴,单于妻之以女,字托跋,其后因氏焉。世豪强,分建种落也。
又曰:索头虏,姓托跋氏。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晋初,索头种有部落数万家在云中。惠帝末,并州刺史司马腾於晋阳为匈奴所围,索头虏单于猗驼遣军助腾。怀帝永嘉三年,驼弟卢率部落自云中入雁门,就并州刺史刘琨,求楼烦等五县。琨不能制,且欲倚卢为援,乃上言:’卢兄驼有救腾之功,宜请移五县民於新兴,以其地处之。’愍帝进卢为代王,卢孙十翼鞬据阴山,众数十万。鞬死,子开字涉圭。(即后魏道武皇帝。)
又曰:虏俗以四月祠火,六月末,率大众至阴山,谓之却霜。阴山去平城六百里,深远,饶树木,霜雪未尝释,盖欲以暖气御寒也。
《后魏书》曰:黄帝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世,逐女魃於弱水北,民赖其勋。帝舜嘉之,命为田祖。历三代至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积六七十世,裔孙毛(即成皇帝,讳毛也。)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至力微立,(即成元皇帝。)诸部大人悉服,控弦之士二十馀万,迁於定襄之盛乐也。
又曰:禄官立,(始祖子也。)分国为三部:一居上谷北,濡源之西,东接宇文部,自统之;一居代郡之参合陂北,兄子猗驼统之;一居定襄之盛乐故城,使猗驼弟猗卢统之。
○稽胡
《后周书》曰:稽胡,一曰百步部稽,盖匈奴别种,刘元海五部之苗裔也。或云山戎、赤狄之后。离石以西,安定以东,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炽。其俗,妇人多贯蜃贝以为耳颈饰。孝昌中,有刘蠡升者,居云阳谷,分遣部众抄掠,居汾晋之间,略无宁岁。神武迁邺后,如密图之,伪许以女妻蠡升之子。蠡升信之,遂遣其子诣邺,齐神武厚为之礼,缓以婚期。蠡升即恃和亲,不为之备。大统元年三月,齐神武潜师袭之。
又曰:保定中,离石生胡数寇汾北,勋州刺史韦孝宽於险要筑城,以遏其路。
又曰:建德五年,高祖败齐师於晋州,乘胜逐北。齐人所弃甲仗,稽胡乘间窃出,盗而有之。
○慕容氏
《晋书·载记》曰:慕容氏,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其后与匈奴并盛,控弦之士二十馀万。风俗、官号与匈奴略同。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以为号。(《通典》慕容氏亦东胡之后,别部鲜卑也。魏初,渠帅有莫谟跋,率诸部入居辽西,后从司马宣王讨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至孙涉归,魏封为鲜卑单于。涉归有二子,长曰吐谷浑,西迁河湟之间;次曰廆,有命代才略,晋太康十年,又迁于徒河之青山也。)
又曰: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曾祖莫护跋,初率诸部大人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於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或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祖木延左贤王,父涉归,以全柳城之功,进拜鲜卑单于,迁於辽东北,於是渐慕诸夏之风矣。
又曰:安北将军张华,有知人之鉴。慕�ݏ@ͯ冠时,往谒之,华谓曰:’君至长,必为命世之器。’因以所服簪帻遗廆。
又曰:慕容廆谋於众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宜与晋国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耶?’乃遣使来降,帝嘉之,拜为鲜卑都督。廆致敬於东夷府,巾衣诣门,抗士大夫之礼,何龛严兵引见,廆乃改服戎衣而入。人问其故,廆曰:’主人不以礼宾,复何为哉?’龛闻而惭之。廆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於上国。永嘉初,廆自称鲜卑大单于。建武初,元帝承制,拜廆假节散骑常侍、都督辽左杂夷流人诸军事、龙骧将军、大单于、昌黎公。廆刑政修明,流亡者多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廆卒,皝嗣立。皝雄毅多权略,日强盛,遂自称燕王。后迁都於柳城。俊、暐即其子孙。
○宇文莫槐
《后汉书》曰:宇文莫槐出於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之远属。莫槐之人皆剪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饰。妇人被长襦及足而无裳焉。秋收乌头,为毒药,以射禽兽。
《北史》曰:莫廆部众强盛,自称单于。塞外诸部咸畏惮之。莫槐父子世雄漠北,又先得玉玺三钮,自言为天所相,每自夸大。莫廆之孙曰乞得龟,为慕容廆破之。先是海出大龟,枯死於平郭,至是乞得龟败也。
○高车
《北史》曰:高车,盖古赤狄之种也。
初因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
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
或云:其先匈奴甥也。
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
其人好引声长歌,有似狼嗥。
本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
为性粗猛。
党类同心,至於寇难,翕然相依。
斗无行阵。
其俗:婚姻用牛马纳聘,以多为荣。
俗无谷,不作酒。
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
又曰:高车俗不洁净。
喜致震霆,每震则叫呼射天,而集之移去。
至来岁秋马肥,复相率集於震所。
埋羖羊,然火拔刀,女巫祝说,如中国祓除,而群队驼为旋绕百匝乃止。
人持一束柳枝,因曲竖之,以乳酪灌焉。
又曰:高车妇人以皮裹羊骸,(苦交切。)戴之首上,萦屈发镸肖而缀之,有似轩冕。
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於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於生,而露坎不掩。
走马绕旋,多者数百匝,男女无小大皆集会之。
又曰:高车与蠕蠕同,惟车轮高大,辐数至多。
后徙於鹿浑海西北百馀里,部落强大,常与蠕蠕为敌。
后魏道武帝度弱洛水,西行至鹿浑海,袭破之,复讨其餘种於狼山。
又曰:道武帝自牛川南引,大校猎,以高车围骑徒,遮列七百餘里,聚杂兽於其中。
因驱至平城,即以高车众起鹿苑,南固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之西山。
又曰:高车族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乞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
又曰:高车昧利,不顾后患。
又曰:高车斛律部帅倍侯利,为蠕蠕掩袭,遂奔魏,赐爵孟都公。
倍侯利质直,勇健过人,北方之人畏之,婴儿啼者语曰:”倍侯利来.”便止。
处女歌谣云:”求良夫,当如倍侯利.”其众服如此。
善用五十蓍筮吉凶,每中,故得亲幸。
倍侯利卒,道武悼惜,葬以魏礼,谥曰忠壮王。
又曰:太和十四年,阿伏至罗遣使至京,以二箭奉贡,云:”蠕蠕为天子贼臣,当为天子讨除.”孝文赐绣裤褶一具,杂彩百匹。
又曰:高车部众分散,或来奔附,或投蠕蠕。
诏遣宣威将军羽林监孟威抚纳降人。
又曰:高军遣使贡金方一、银方一、金杖二、马七匹、驼十头。
又曰:高车与蠕蠕战於蒲类海北,割蠕蠕之发,送於羽林监孟威。
又曰:高车遣使献龙马五匹、金银、貂皮及诸方物。
诏赐乐器一部、乐工八十人、赤绸十匹、杂彩六十匹。
又曰:高车王伊匐遣使朝贡,因乞朱画步挽一乘,并幔鞦〈革必〉褥一副,伞、扇各一枚,青曲盖五枚,赤漆扇五枚,鼓角十枚诏给之。
○乌洛侯
《北史》曰:乌洛侯国,在地豆干北,去代都四千五百餘里。
其地下湿,多雾气而寒。
国人尚勇,不为奸窃,故慢藏野积而无冠盗,好射猎。
乐有箜篌,木槽革面,施九弦。
太武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魏先帝旧虚,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人多祈请。
太武遣中书侍郎敞告祭,刊祝文於石室之壁而还。
《唐书》曰:乌罗浑国,盖后魏之乌洛侯也,今亦谓之乌罗护。
其国在京师东北六千三百里,东与靺羯,西与突厥,南与契丹,北与乌丸接。
风俗与靺羯同。
贞观六年,其君长遣使献貂皮。
○库莫奚
《后魏书》曰: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别种也。
初为慕容元贞所破邑落,窜匿於松漠之间。
《后周书》曰:库莫奚,鲜卑之别种也。
先为慕容晃所破,窜於松漠之间。
后种渐多,分为五部:一曰辱纥主,二曰莫贺弗,三曰契个,四曰木昆,五曰室得。
每部置俟斤一人。
有阿会氏者,最为豪帅,五部皆受其节度。
《北史》曰:登国三年,道武亲讨库莫奚,至弱水南,大破之。
又曰:武成之世,库莫奚岁致名马文皮。
太和四年,辄入塞内,辞以畏豆地干抄掠,诏书切责之。
○轲比能
《魏志》曰: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
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拟於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旄麾,鼓节为进退。
又曰:建安中,乌桓反,轲比能动为寇害。
太祖以鄢陵侯彰为骁骑将军北征,大破之。
又曰:延康初,轲比能遣使贡马。
文帝立比能为附义王。
又曰:黄初二年,轲比能出诸魏人在鲜卑者五百馀家,还居代郡。
黄初三年,轲比能率部落,与代郡乌丸等三十馀口交市,遣魏人千馀家居上谷。
后与东部鲜卑大人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争斗,乌桓校尉田豫和之,使不得相侵。
五年,轲比能复击鲜卑,豫帅轻骑径进椅其后。
比能使别小帅琐奴拒豫,进讨破之,由是怀贰,乃与辅国将军鲜卑辅书曰:
“夷狄不识文字,故校尉阎柔保我於天子。
我与乌丸为仇,往年攻击之,而田校尉助素利。(乌丸也。)”
我临陈使琐奴往,闻使君来,即引军退,步度根数数钞盗,又杀我弟,而诬我以钞盗。
我夷狄,虽不知礼义,兄弟子孙受天子印绶,牛马尚知美水草,况我有人心耶?
将军当保明我於天子。
辅得书,闻帝,帝复使豫诏纳安慰。
轲比能众遂强盛,控弦十馀万骑。
每钞掠得财物,均平分付,一决目前,终无所私。
故能得众死力,馀部大人皆惮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二十二-北狄三-译文
《宋书》记载:托跋氏,他们的祖先汉将李陵投降了匈奴,单于把女儿嫁给他,给他取名为托跋,他的后代因此以托跋为姓。世代豪强,分建部落。
《宋书》又说:索头虏,是姓托跋氏。匈奴有数百千个部落,各自有名称,索头也是其中之一。晋朝初年,索头部落有数万家居住在云中。惠帝末年,并州刺史司马腾在晋阳被匈奴围困,索头虏单于猗驼派军援助司马腾。怀帝永嘉三年,猗驼的弟弟卢率领部落从云中进入雁门,投奔并州刺史刘琨,请求五县。刘琨无法控制他们,而且想依靠卢作为援军,于是上奏说:‘卢的哥哥猗驼有救司马腾的功绩,应该请求将五县民众迁移到新兴,让他们在那里居住。’愍帝提升卢为代王,卢的孙子拓跋珪字涉圭。(即后来的北魏道武帝。)
《宋书》还说:胡人习俗在四月祭祀火神,六月末,带领大众到阴山,称之为‘却霜’。阴山距离平城六百里,地势偏远,树木茂盛,霜雪未曾融化,大概是想用暖气来抵御寒冷。
《后魏书》记载: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幼子受封在北方,国家有大鲜卑山,因此以此为名。其后代成为君长,统治幽都以北。黄帝以土德为帝,北方习俗称土为托,称后为跋,因此以之为姓。其裔孙始均仕尧时,在弱水北边驱逐女魃,民众依赖他的功绩。帝舜嘉奖他,任命他为田祖。历经三代至秦、汉,猃狁、山戎、匈奴等部族,历代残暴,为害中原,而始均的后代,不与南夏交往,因此史书中没有记载。经过六七十代,裔孙毛(即成皇帝,名毛。)统治国家三十六个,大姓九十九,威震北方,无人不服。到力微立国(即成元皇帝),各部落首领都归顺,有士兵二十余万,迁移到定襄的盛乐。
《后魏书》又说:禄官立国(始祖之子),将国家分为三部:一部居住在上谷北、濡源之西,东接宇文部,由禄官自己统治;一部居住在代郡的参合陂北,由禄官的侄子猗驼统治;一部居住在定襄的盛乐故城,由猗驼的弟弟猗卢统治。
《后周书》记载:稽胡,又称百步部稽,是匈奴的分支,刘元海五部之一的后代。有人说他们是山戎、赤狄的后代。居住在离石以西,安定以东,方圆七八百里,居住在山谷之间,部落众多。他们的习俗是妇女多佩戴珍珠贝作为耳颈饰品。孝昌年间,有刘蠡升者,居住在云阳谷,分遣部众抢劫,居住在汾晋之间,连年不得安宁。神武迁都邺后,密谋对付他们,假装答应将女儿嫁给蠡升的儿子。蠡升相信了,于是派儿子到邺城,齐神武给予厚礼,拖延婚期。蠡升就依仗和亲,不加防备。大统元年三月,齐神武暗中袭击。
《后周书》又说:保定年间,离石生胡多次侵犯汾北,勋州刺史韦孝宽在险要处筑城,以阻断他们的道路。
《后周书》还说:建德五年,高祖在晋州击败齐军,乘胜追击。齐军丢弃的武器装备,稽胡趁机夺取。
《晋书·载记》记载:慕容氏,他们的祖先是熊氏的后代,世代居住在北夷,居住在紫蒙之野,被称为东胡。后来与匈奴一起强盛,有二十余万战士。风俗、官号与匈奴大致相同。秦汉之际,被匈奴打败,保留在鲜卑山,因此以此为名。(《通典》记载慕容氏也是东胡的后代,是鲜卑的一个分支。魏初,首领有莫护跋,率领各部落迁居辽西,后来跟随司马懿讨伐公孙渊,有功,被封为率义王。到他的孙子涉归,魏封他为鲜卑单于。涉归有两个儿子,长子吐谷浑,西迁到河湟之间;次子慕容廆,有治理天下的才能,晋太康十年,又迁居到徒河的青山。)
《晋书·载记》又说:慕容廆,字弈洛瑰,是昌黎棘城的鲜卑人。他的曾祖父莫护跋,最初率领各部落首领迁居辽西,跟随宣帝讨伐公孙氏有功,被封为率义王,开始在棘城北建国。当时燕代多戴步摇冠,莫护跋看到后很喜欢,于是剪发戴冠,各部落因此称他为步摇。后来发音讹误,就称为慕容。有人说慕容是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他的祖父木延是左贤王,父亲涉归,因为保卫柳城有功,被封为鲜卑单于,迁居辽东北,从此开始效仿中原的风俗。
《晋书·载记》又说:安北将军张华,有识人之明。慕容廆戴步摇冠时,前往拜访他,张华对他说:‘您将来必定会成为一代英豪。’于是把所佩戴的簪帻赠给了慕容廆。
《晋书·载记》还说:慕容廆与众商议说:‘我们的祖先以来,世代侍奉中原。而且华裔与胡人理应不同,强弱本来有别,怎么能与晋国争斗呢?为什么要不和,从而伤害我们的百姓呢?’于是派遣使者来投降,皇帝嘉奖他,任命他为鲜卑都督。慕容廆向东夷府致敬,戴着巾衣到府门,以士大夫的礼节相见,何龛严兵迎接,慕容廆于是改穿戎装进入。有人问他为什么,慕容廆说:‘主人不以礼待宾客,我还能做什么呢?’何龛听后感到惭愧。慕容廆因为大棘城是帝颛顼的旧地,元康四年迁移到那里,教导民众耕种,法制与中原相同。永嘉初年,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建武初年,元帝下诏,任命慕容廆为假节散骑常侍、都督辽左杂夷流人诸军事、龙骧将军、大单于、昌黎公。慕容廆刑政修明,流亡者纷纷归附。慕容廆于是设立郡来管理流民,冀州人设立冀阳郡,豫州人设立成周郡,青州人设立营丘郡,并州人设立唐国郡。慕容廆去世后,慕容皝继位。慕容皝雄壮勇毅,多权谋,日益强盛,于是自称燕王。后来迁都到柳城。慕容俊、慕容暐是他的子孙。
《后汉书》记载:宇文莫槐出自辽东塞外,他的祖先是南单于的远亲。莫槐的人剪发,只留下头顶上的头发作为装饰。妇女穿长衣到脚跟,没有裙子。秋天收集乌头,制成毒药,用来射杀禽兽。
《北史》记载:莫护跋的部众强盛,自称单于。塞外的各部落都畏惧他。莫槐父子世代雄踞漠北,又先得到三颗玉玺,自称是天命所相,常常自我夸耀。莫护跋的孙子乞得龟,被慕容廆打败。在此之前,海中出现一只大龟,在平郭枯死,到这时乞得龟被打败。
《北史》又说:高车,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蒙古高原一带,以骑射为生,善于制作车辆,因此被称为高车。
《北史》记载:高车人,是古代赤狄的后代。最初被称为狄历,北方人称之为敕勒,中原人称之为高车或丁零。他们的语言与匈奴有些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有人说他们是匈奴的外甥。他们的姓氏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这些人喜欢放声长歌,歌声有如狼嚎。他们没有统一的都统和大帅,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性格粗犷勇猛,同类之间同心协力,遇到敌人时团结一致。战斗时没有固定的阵型。他们的习俗是婚姻时用牛马作为聘礼,认为聘礼越多越荣耀。没有谷物,不酿造酒。迎娶新娘的那天,男女双方会带着马奶酒和熟肉,主人接待宾客,也没有固定的座位,大家围坐在穹庐前,饮酒作乐一整天。
又说:高车人的习俗不讲究卫生。喜欢制造雷声,每当雷声响起时,他们就大声呼喊向天射击,然后迁徙到别处。等到第二年秋天马匹肥壮时,他们又会聚集到雷声响起的地方。他们会埋葬一只白羊,点火拔刀,女巫祈祷,就像中原的祓除仪式一样,然后一群骆驼围绕着转百圈才停止。人们手持一束柳枝,弯曲竖立,用牛奶或奶酪浇在上面。
又说:高车妇女用皮革包裹羊的骨头,(读音:苦交切。)戴在头上,盘绕头发,像古代的冠冕。他们的死亡和葬礼,挖一个坑,将尸体放在里面,张开双臂拉弓,佩带刀剑,与生者无异,而坑口不覆盖。
又说:高车人与蠕蠕人相同,只是车轮高大,辐条数量很多。后来迁移到鹿浑海西北一百多里,部落强大,经常与蠕蠕为敌。后魏道武帝渡过洛水,向西行至鹿浑海,袭击并打败了他们,后来又在狼山讨伐了他们的余部。
又说:道武帝从牛川向南行,进行大规模的狩猎,用高车人围住骑兵和步兵,排列了七百多里,将各种野兽聚集在其中。然后将它们驱赶到平城,用高车人建立鹿苑,南面巩固台阴,北面靠近长城,东面包括白登的西山。
又说:高车族有十二个姓氏: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乞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
又说:高车人只追求利益,不顾及后患。
又说:高车斛律部的首领倍侯利,被蠕蠕偷袭,于是逃奔到魏国,被赐予孟都公的爵位。倍侯利性格直率,勇猛过人,北方人敬畏他,婴儿啼哭时,人们说‘倍侯利来了’,婴儿就会停止啼哭。少女们唱的歌谣说‘寻找好丈夫,应该像倍侯利一样’。他的部下对他如此服从。他擅长用五十根蓍草进行占卜,每次都准确无误,因此受到皇帝的亲近。倍侯利去世后,道武帝非常惋惜,按照魏国的礼仪安葬他,追赠谥号为忠壮王。
又说:太和十四年,阿伏至罗派遣使者到京城,献上两支箭,说:‘蠕蠕是皇帝的叛臣,应该为皇帝讨伐。’孝文帝赐给他一套绣裤褶和一百匹彩色布。
又说:高车部众分散,有的来投奔,有的投靠蠕蠕。皇帝下诏派遣宣威将军羽林监孟威安抚接纳投降的人。
又说:高车人派遣使者献上金一方、银一方、金杖两根、马七匹、骆驼十头。
又说:高车人与蠕蠕在蒲类海北边作战,割下蠕蠕人的头发,送给羽林监孟威。
又说:高车人派遣使者献上龙马五匹、金银、貂皮及各种物品。皇帝下诏赐予他们一部乐器、八十名乐工、十匹赤绸、六十匹彩色布。
又说:高车王伊匐派遣使者朝贡,请求赐予一辆朱画步辇、一副帏幔革褥、一把伞、一把扇子、五个青色曲盖、五个赤色漆扇、十枚鼓角。
○乌洛侯
《北史》记载:乌洛侯国位于地豆干北边,距离代都四千五百多里。那里地势低洼,多雾气且寒冷。国民崇尚勇武,不从事盗窃,因此即使财物露天存放也不会有盗贼,喜欢射猎。他们喜欢演奏箜篌,木制的槽,皮革的面,设有九根弦。太武帝真君四年,他们来朝贡,称他们的国家西北有魏国先帝的旧居,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内有神灵,很多人来祈求。太武帝派遣中书侍郎敞去祭祀,并在石室墙壁上刻写祝文后返回。
《唐书》记载:乌罗浑国,是后魏的乌洛侯,现在也称之为乌罗护。他们的国家位于京城东北六千三百里,东边与靺鞨接壤,西边与突厥接壤,南边与契丹接壤,北边与乌丸接壤。风俗与靺鞨相同。贞观六年,他们的君长派遣使者献上貂皮。
○库莫奚
《后魏书》记载:库莫奚国的祖先,是东部宇文部的另一支。最初被慕容元贞打败,逃窜到松漠之间。
《后周书》记载:库莫奚,是鲜卑的分支。最初被慕容晃打败,逃窜到松漠之间。后来人数增多,分为五个部落:一曰辱纥主,二曰莫贺弗,三曰契个,四曰木昆,五曰室得。每个部落设有一个首领。有一个叫阿会氏的人,是最大的豪族,五个部落都受他的节制。
《北史》记载:登国三年,道武帝亲自讨伐库莫奚,到达弱水南边,大败他们。
又说:武成年间,库莫奚每年都会进贡名马和文皮。太和四年,他们突然进入塞内,借口害怕豆地干掠夺,皇帝下诏严厉斥责他们。
○轲比能
《魏志》记载:轲比能,原本是鲜卑的一个小部落,因为勇敢、公正、不贪财物,被众人推举为大人。他们的部落靠近边塞,自从袁绍占据河北后,很多中原人叛逃归附他们,他们教授制作兵器铠甲,也学习文字,因此他们管理部众的方式类似于中原,出入打猎,建立旄麾,击鼓作为进退的信号。
又说:建安年间,乌桓反叛,轲比能起兵侵扰。太祖曹操派遣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北征,大败他们。
又说:延康初年,轲比能派遣使者进贡马匹。魏文帝曹丕封轲比能为附义王。
又说:黄初二年,轲比能把在鲜卑地区的五百多户魏人放回家,让他们回到代郡居住。
黄初三年,轲比能带领自己的部落,与代郡的乌丸等三十多人进行交易,并让一千多魏人居住在上谷。
后来,轲比能与东部鲜卑的大人素利和步度根的三部族发生争斗,乌桓校尉田豫出来调解,阻止他们相互侵犯。
五年,轲比能再次攻击鲜卑,田豫带领轻骑兵直接进攻,截断了他们的后路。轲比能派别的小首领琐奴抵抗田豫,但田豫进攻并打败了他,因此轲比能产生了二心,于是给辅国将军鲜卑辅写信说:
‘我们夷狄人不懂文字,所以校尉阎柔在天子那里保护我。我和乌丸有仇,去年攻击他们,田校尉却帮助素利。(素利也是乌丸人。)我在战场上派琐奴去,听说使君来了,就带领军队撤退,步度根多次抢掠,还杀了我的弟弟,还诬陷我抢掠。我们虽然是夷狄,虽然不懂礼义,但兄弟子孙都受过天子的封印,牛马都知道好水好草,何况我还有人心呢?将军应该在天子面前为我辩明。’
辅国将军收到信后,告诉了皇帝,皇帝又让田豫下诏安慰轲比能。
轲比能的部落因此变得更加强大,拥有超过十万的骑兵。每次抢掠到财物,都公平地分配,一次性解决眼前的问题,从不私藏。
因此能够得到众人的全力支持,其他部落的大人也都害怕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二十二-北狄三-注解
托跋氏:托跋氏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的一支,其先祖为汉将李陵。李陵降匈奴后,被单于以女妻之,其后代以托跋为姓。托跋氏在历史上曾是北魏的建立者,对中国北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单于:单于是古代匈奴对最高首领的称呼,相当于汉代的皇帝。
索头虏:索头虏是匈奴的一个部落,托跋氏也是匈奴的一支。
云中:云中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中部。
雁门:雁门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北部。
新兴:新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南部。
阴山:阴山是中国北方的一条山脉,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幽都:幽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獯鬻:獯鬻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称呼,与猃狁、山戎、匈奴等类似。
猃狁:猃狁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称呼,与獯鬻、山戎、匈奴等类似。
山戎:山戎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称呼,与猃狁、獯鬻、匈奴等类似。
匈奴:古代北方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曾建立强大的帝国。
始均:始均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部族首领,其裔孙毛即成皇帝。
禄官:禄官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地方。
上谷:上谷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
濡源:濡源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
宇文部:宇文部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与鲜卑有密切关系。
代郡:代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参合陂:参合陂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湖泊,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
定襄:定襄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北部。
盛乐:盛乐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
稽胡:稽胡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被认为是匈奴的分支。
刘元海:刘元海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建立者。
赤狄:赤狄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
离石:离石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西部。
安定:安定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东部。
百步部稽:百步部稽是稽胡的一个部落。
刘蠡升:刘蠡升是稽胡的一个首领。
邺:邺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
齐神武:齐神武是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的尊号。
大统:大统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
韦孝宽:韦孝宽是北魏的一位将领。
晋州:晋州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南部。
慕容氏:慕容氏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鲜卑族姓氏,其先祖有熊氏之苗裔。
紫蒙之野:紫蒙之野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
东胡:东胡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鲜卑山:鲜卑山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山脉,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
辽西:辽西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西部。
司马宣王:司马宣王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的尊号。
公孙渊:公孙渊是三国时期辽东的割据政权首领。
步摇冠:步摇冠是一种古代冠帽,常用于北方游牧民族。
东夷府:东夷府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官署,负责管理东夷地区。
何龛:何龛是北魏的一位官员。
帝颛顼:帝颛顼是古代中国五帝之一,传说中的帝王。
元康四年:元康四年是晋朝的年号。
冀州:冀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豫州:豫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青州:青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并州:并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柳城:柳城是慕容氏的都城,位于今天的辽宁省西部。
安北将军:安北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军职。
张华:张华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政治家。
莫护跋:莫护跋是慕容氏的先祖,曾率部入居辽西。
公孙氏:公孙氏是三国时期辽东的割据政权公孙渊的姓氏。
大棘城:大棘城是慕容氏的都城,位于今天的辽宁省西部。
流人:流人是古代中国指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故土的人群。
冀阳郡:冀阳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成周郡:成周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营丘郡:营丘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唐国郡:唐国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皝:皝是慕容氏的一位首领。
俊:俊是慕容氏的一位首领。
暐:暐是慕容氏的一位首领。
辽东:辽东是古代中国东北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东部。
南单于:南单于是匈奴的一个分支的首领。
乌头:乌头是一种毒药,古代用来射杀禽兽。
莫廆:莫廆是宇文部的一位首领。
慕容廆:慕容廆是慕容氏的一位首领,曾建立前燕国。
乞得龟:乞得龟是莫廆的孙子,被慕容廆击败。
平郭:平郭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
高车: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原称赤狄,后被称为敕勒、高车、丁零。其语言与匈奴相似,但略有差异。高车人以游牧为生,性格粗犷,善骑射,有较强的部落组织。
狄历: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称谓,与高车有关。
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高车部落中的姓氏,反映了其部落组织的多样性。
引声长歌:高车人的一种歌唱方式,以声音宏大、节奏悠长为特点。
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
蠕蠕:古代对柔然(Rouran)的称呼,是5世纪至6世纪活动在蒙古高原的一个游牧民族。
鹿浑海:古代北方的一个湖泊,位于今内蒙古境内。
平城:古代北魏的都城,位于今山西大同。
鹿苑:古代皇家园林,用于饲养鹿。
十二姓:高车族中的十二个姓氏,反映了其部落的社会结构。
五十蓍筮:一种占卜方法,使用蓍草进行占卜。
乌洛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位于地豆干以北。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类似于今天的琵琶。
宇文别种:宇文部落的分支,库莫奚的先祖。
慕容元贞: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君主。
慕容晃: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君主。
轲比能:轲比能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一支首领,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领导能力著称。
袁绍:东汉末年的一位军阀,曾占据河北。
太祖:曹操的尊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骁骑将军:古代官职,负责统领骑兵。
附义王:古代封号,表示对某位部族首领的认可。
黄初二年:黄初二年指的是曹魏时期黄初年间的第二年,即公元221年。
鲜卑:鲜卑是古代蒙古高原的一个游牧民族,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北魏的前身。
乌丸:乌丸是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与鲜卑有密切联系。
交市:交市指的是进行贸易交换。
东部鲜卑大人素利:素利是东部鲜卑族的一个首领。
步度根:步度根是鲜卑族的一个首领。
乌桓校尉田豫:乌桓校尉是负责管理乌桓地区的官员,田豫是其中的一个官员。
椅其后:椅其后是指从后方进行阻截。
琐奴:琐奴是轲比能的一个部将。
阎柔:阎柔是曹魏时期的一位官员,因其在鲜卑地区的治理有功而闻名。
印绶:印绶是古代官员的象征,代表着官职和权力。
钞盗:钞盗指的是抢劫、盗窃。
辅国将军鲜卑辅:辅国将军是官职名,鲜卑辅是担任此职的鲜卑人。
控弦十馀万骑:控弦十馀万骑是指拥有十多万能骑射的士兵。
钞掠:钞掠指的是抢劫、掠夺。
均平分付:均平分付是指平均分配。
死力:死力指的是全力以赴,不顾生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二十二-北狄三-评注
此段古文记载了轲比能与魏国及鲜卑部落的交往与争斗,反映了当时北方边疆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以下是对每行的专业赏析:
又曰:黄初二年,轲比能出诸魏人在鲜卑者五百馀家,还居代郡。
赏析:此句说明了轲比能将居住在鲜卑的五百余家魏人迁回代郡,这可能是为了加强魏国在边疆的控制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的迁徙与融合。
黄初三年,轲比能率部落,与代郡乌丸等三十馀口交市,遣魏人千馀家居上谷。
赏析:轲比能与乌丸等部落的贸易往来,显示了边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同时也说明轲比能对魏国人员的安置,可能是一种政治联姻或合作的表现。
后与东部鲜卑大人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争斗,乌桓校尉田豫和之,使不得相侵。
赏析:轲比能与素利、步度根等部落的争斗,揭示了边疆民族间的权力争夺与冲突,而田豫的介入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于边疆民族关系的调控。
五年,轲比能复击鲜卑,豫帅轻骑径进椅其后。
赏析:轲比能再次出击鲜卑,田豫率轻骑追击,这反映了当时边疆战事的频繁与军事力量的运用。
比能使别小帅琐奴拒豫,进讨破之,由是怀贰,乃与辅国将军鲜卑辅书曰:
赏析:轲比能派遣琐奴拒敌,并最终击败田豫,这表明轲比能在军事上的果断与实力。之后,轲比能向辅国将军鲜卑辅写信,表达了对中央政府的不满。
夷狄不识文字,故校尉阎柔保我於天子。
赏析:轲比能在信中提到夷狄不识文字,暗示了文化差异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了阎柔在轲比能心中的地位。
我与乌丸为仇,往年攻击之,而田校尉助素利。(乌丸也。)我临陈使琐奴往,闻使君来,即引军退,步度根数数钞盗,又杀我弟,而诬我以钞盗。
赏析:轲比能在信中回顾了与乌丸的冲突,以及田豫支持素利的行为,这反映了当时边疆民族间的矛盾与冲突。
我夷狄,虽不知礼义,兄弟子孙受天子印绶,牛马尚知美水草,况我有人心耶?将军当保明我於天子。
赏析:轲比能在信中表达了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以及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同时也对辅国将军提出了保护自己的要求。
辅得书,闻帝,帝复使豫诏纳安慰。
赏析:辅国将军收到信后上报皇帝,皇帝再次派遣田豫进行安抚,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视和处理。
轲比能众遂强盛,控弦十馀万骑。
赏析:轲比能的势力因此变得更加强盛,拥有十数万骑兵,这表明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和影响力。
每钞掠得财物,均平分付,一决目前,终无所私。
赏析:轲比能对所掠财物进行公平分配,不私藏,这体现了他的领导风格和民族政策。
故能得众死力,馀部大人皆惮之。
赏析:轲比能因此赢得了部众的忠诚和敬畏,成为边疆民族中的强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