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裴度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裴度-原文

公在中书,左右忽白以失印,公怡然,戒勿言。

方张宴举乐,人不晓其故。

夜半宴酣,左右复白印存,公亦不答,极欢而罢。

人问其故,公曰:“胥吏辈盗印书券,缓之则复还故处,急之则投水火,不可复得矣。”

[冯述评]

不是矫情镇物,真是透顶光明。

故曰“智量”,智不足,量不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裴度-译文

公在中书省任职时,身边的随从突然报告说印章丢失了,公却显得很平静,告诫他们不要声张。

当时正在举行宴会,奏乐助兴,人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到了半夜,宴会正酣,随从再次报告说印章找到了,公也没有回应,只是尽情欢乐直到宴会结束。

有人问公为什么这样做,公回答说:“那些小吏偷了印章去伪造文书,如果慢慢处理,他们会把印章放回原处;如果急于追究,他们就会把印章丢进水里或火里,再也找不回来了。”

[冯述评论]

这不是故作镇定,而是真正的光明磊落。

所以说“智量”,智慧不足,度量就不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裴度-注解

中书:古代官署名,负责起草诏令、管理文书等事务。

印:官印,古代官员行使权力的重要凭证。

胥吏: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吏,负责文书、档案等事务。

书券:古代官府中的文书凭证,常用于证明身份、权力等。

矫情镇物:指故意做作以掩饰真实情感或意图。

智量:智慧和度量,指人的智慧和胸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裴度-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主人公的智慧和胸怀。故事中,主人公在中书任职时,突然发现官印丢失,但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保持冷静,告诫身边的人不要声张。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不仅避免了可能的混乱,还为后续的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在宴会上,主人公依然保持镇定,直到夜深人静时,官印才被找回。面对这一结果,主人公依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波动,而是继续享受宴会,直到尽兴而罢。这种处变不惊的态度,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度量,也反映了他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冯述评赞颂了主人公的智慧和胸怀,认为他并非故意做作以掩饰真实情感,而是真正具有透顶光明的品质。这种智慧和胸怀,不仅使他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从容应对,也使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享受生活的乐趣。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智慧和胸怀的重视。智慧不仅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更指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胸怀则指人的度量和气度,能够包容和理解他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这种智慧和胸怀,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主人公的智慧和胸怀。作者通过对比主人公的从容不迫和周围人的惊慌失措,突出了主人公的智慧和胸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这种品质的力量和魅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个人智慧和胸怀的赞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和胸怀的传承和弘扬。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智慧和胸怀的重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这种品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裴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