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裴光庭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裴光庭-原文

张说以大驾东巡,恐突厥乘间入寇,议加兵备边,召兵部郎中裴光庭谋之。

光庭曰:“封禅,告成功也,今将升中于天而戎狄是惧,非所以昭盛德也。”

说曰:“如之何?”

光庭曰:“四夷之中,突厥为大。比屡求和亲,而朝廷羁縻未决许也。今遣一使,征其大臣从封泰山,彼必欣然承命。突厥来,则戎狄君长无不皆来,可以偃旗卧鼓,高枕有余矣。”

说曰:“善!吾所不及。”

即奏行之。遣使谕突厥,突厥乃遣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入贡,因扈从东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裴光庭-译文

张说因为皇帝要东巡,担心突厥会趁机入侵,于是提议加强边境的防御,并召见兵部郎中裴光庭商议对策。

裴光庭说:“封禅是向天地报告成功的仪式,现在即将举行封禅大典,却担心戎狄的威胁,这并不能彰显我们的盛德。”

张说问:“那该怎么办呢?”

裴光庭回答:“在四夷中,突厥是最强大的。他们多次请求和亲,但朝廷一直犹豫不决。现在我们可以派一位使者,邀请突厥的大臣跟随我们一起去封泰山,他们一定会欣然接受。一旦突厥来了,其他戎狄的君长也都会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放下武器,安心无忧了。”

张说说:“好!我没想到这一点。”

于是张说立即上奏并执行了这个计划。派使者去通知突厥,突厥果然派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前来进贡,并跟随皇帝东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裴光庭-注解

张说: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文才和政绩著称。

突厥:古代中亚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帝王的权威。

裴光庭:唐朝官员,曾任兵部郎中,以智谋和策略见长。

阿史德颉利发:突厥的大臣,代表突厥参与唐朝的封禅大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裴光庭-评注

本文通过张说与裴光庭的对话,展现了唐朝在处理边疆安全问题上的智慧与策略。张说作为朝廷重臣,面对突厥可能的威胁,首先考虑的是加强边防,这是一种传统的军事应对策略。然而,裴光庭提出了一个更为巧妙的方案,即通过外交手段,邀请突厥参与封禅大典,以此达到安抚边疆、展示国威的目的。

裴光庭的策略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智慧。他认识到,通过文化仪式和外交手段,可以有效地缓解军事冲突,增强国家的软实力。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对抗,还通过文化认同和仪式参与,增强了突厥对唐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本文还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文化自信和开放态度。封禅作为国家级的宗教仪式,不仅是对天地神灵的祭祀,也是展示国家文化和政治实力的重要场合。通过邀请突厥等边疆民族参与,唐朝不仅展示了其文化的包容性,也增强了边疆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唐朝处理边疆问题的具体案例,展示了当时政治家的智慧和策略。同时,它也反映了唐朝在文化、宗教和政治上的综合实力,以及其在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上的成熟和自信。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对古代中国政治智慧和外交策略的深刻展示。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时的策略和智慧,以及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裴光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