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一-东夷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一-东夷一-原文

《尚书·尧典》曰: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东表之地称嵎夷。旸,明也。日出於谷而天下明。)

又《大诰》曰: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三监,管、祭、商。淮夷,徐奄之属。皆叛周。)周公相成王,将黜殷命,作《大诰》。

又《蔡仲之命》曰: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成王即政,淮夷奄国又叛。王亲征之,遂灭奄而徙之。)作《成王政》。(为平淮夷徒奄之政令。)

又《费誓》曰:鲁侯命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徐戎淮夷并起,为寇於鲁,故东郊不开。)徂兹淮夷、徐戎并兴。(令往征此淮浦之夷、徐州之戎,并起为寇。此夷戎,帝王所羁縻统叙,故错居九州之内,秦始皇遂出之。)善〈米支〉乃甲胄,敿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

《左传·僖下》曰: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杞,先代之后,而迫於东夷,风俗杂坏,言语衣服有时而夷,故言其夷也。)

又《成公上》曰:莒子曰:”莒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

又《襄公六》曰:杞,夏馀也,而即东夷。(行夷礼。)

又《定公下》曰:以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於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菜人,齐所灭。菜,夷也。)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以兵击菜人。)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裔,远也。)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齐侯闻之,遽辟之。(辟兵,菜兵也。)

《毛诗》云:《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已逢之,故作是诗也。

又曰:《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论语·子罕》曰:子欲居九夷,(马曰:九夷,东方之夷,有九种。)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马曰:君子所居则化。)

《后汉书》曰:《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抵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抵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又曰:会稽海外有东鳀人,(鳀,达奚切。)分为二十馀国。又有夷洲,及澶州。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代代相承,有数万家人。岁时,至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不可来往。

《竹书纪年》曰:后方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幹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又曰: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

又曰:仲丁即位于蓝夷。

《白虎通》曰:夷者,蹲也,言无礼仪。

《史系》曰:天监五年,丹阳南山得瓦物,高五尺,围四尺,上锐下平,盖如合焉。中得剑一、瓷具十数,时人莫识。沈约云:”此东夷罨盂也,葬则用之代棺。此制度卑小,则随当时矣。东夷死,则坐葬之。”武帝服其博识。

《临海水土志》曰: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归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班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其地亦出铜、铁,惟用鹿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刃斧,环贯珠珰。饮食不洁。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乃啖食之,以为上肴。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馀丈,以着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饮食皆踞相对。凿木作器,如犭希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用大竹筒长七寸许饮之。歌似犬嗥,以相娱乐。得人头,斫去脑,驳其面肉,留置骨,取大毛染之,以作鬓眉发编,具齿以作口,自临战斗时用之,如假面状。此是夷王所服。战得头,着首。还,於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馀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

又曰: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於栈格上,似楼状。居处饮食,衣服被饰,与夷州民相似。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丞以盛尸。饮酒歌舞毕,仍悬着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椁也。男女悉无履。今安阳罗江县民,是其子孙也。皆好猴头羹,以菜和中,以醒酒;杂五肉,臛不及之。其俗言:”宁自负人千石之粟,不愿负人猴头羹臛”。

《尚书大传》曰: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禄父,纣之子也。)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商之亡,走之朝鲜。(朝鲜,今乐浪郡。)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於十二祀来朝。

《史记》曰:朝鲜。张晏注曰: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於此。

又曰:朝鲜王满,燕人也。

自始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

秦灭燕,属辽东外徼。

汉兴,为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

燕王卢绾反,入匈奴。

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

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王险,地名。)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毋使侵盗边。

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以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

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

又未尝入见。

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弗通。

元封二年,汉使涉河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师古曰:谯,夷让也,才笑切。)

何去至界,临浿水,使驭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长,裨王名也。)

即渡水,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

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

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

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自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

右渠发兵距险。

天子为两将军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

右渠见使者,顿首谢:’欲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

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

人众万馀,持兵渡浿水。

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令人毋持兵。’

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

左将军破浿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

楼船亦往会,居城南。

右渠遂坚城守,数月未能下。

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

天子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征之,有便宜得以从事。

遂至,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戏下执缚楼船将军,并其军,以报天子。

天子诛遂。

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

朝鲜相路人、韩陶、尼谿相参、将军王唊,(师古曰:相路,一人也。韩陶,二人也。尼谿相参,三也。将军王唊,四也,唊,音颊。)

相与谋,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

王险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复攻吏。

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子最告谕其民,诛成已。

遂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汉书·地理志》曰:玄菟、乐浪,武帝时初置,皆朝鲜、獩犭百、勾骊蛮夷。

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

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如淳曰:有其四,其四不见。)

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者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娶无所仇。

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

妇人贞信,不淫辟。

其田民饮食以边豆,都邑颇放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

郡初取吏於辽东,吏见民无闭藏,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

今相犯禁浸多,致六十馀条。

可贵哉,仁贤之化也!

然东夷天性柔顺,异於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之不行,乘桴浮於海,欲居九夷,有以也。

獩犭百

《魏志》曰:獩犭百国,南与辰韩、北与高勾丽、沃沮接,东穷大海。

今朝鲜之东,皆其地也。

户二万馀。

昔箕子既适朝鲜,作八条之教,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

其后四十馀世,朝鲜侯准僣号称王,陈胜等起,略叛秦。

燕、齐、赵民避地东入朝鲜数万口,燕人卫满魋结夷服,复来王之。

汉武帝伐灭朝鲜,分其地为四郡。

自是之后,胡汉稍别。

无大君长,自汉已来,其官有侯、邑君、三老,统主下户。

其耆旧自谓与勾丽同种。

其人性悫愿,少嗜欲,有廉耻,不请匄。

言语法俗,大抵与勾丽同,衣服异。

男女衣,皆着曲领。

男子系银花,广数寸,以为饰。

自单单大岭以西属乐浪,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獩为名。

后省都尉,封其渠帅为侯。

今不耐獩,皆其种也。

其俗,同姓不婚,多忌讳。

每疾病死亡,辄捐弃旧宅,更作新居。

布麻蚕绵,饮食亦有俎豆。

晓侯星宿,豫知年岁丰约。

嫁娶丧葬之法,有似勾丽。

不以珠玉为宝。

常用十月节祭天,昼夜饮酒歌舞,名为’舞天’。

又祭虎,以为神。

其邑落相侵犯,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曰:’责祸’。

杀人者偿死。

少寇盗。

能步斗,作矛长三丈,至战时,数人共持之。

乐浪檀弓,出其地。

其海出班鱼皮、土饶文豹。

又出菓下马,汉桓时献之。

正始六年,乐浪太守邓茂、带方太守弓遵,以岭东獩属高丽,兴师伐之,不耐侯等举邑降。

八年,诣阙朝贡,诏:’更拜不耐獩王,居处杂在人间,四时诣郡朝谒,二郡;有军征赋调供给役使,遇之如民。’

《风俗通》曰:犭百者,谨案,《春秋传》:大犭百、小犭百。

犭百者,路也,薄也。

不知送往劳来,无宗庙粢盛,赋殿轻薄也。

○三韩

《后汉书》曰: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

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

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地与獩犭百接。

弁韩在辰韩之南,亦有十二国,其南亦与倭接。

凡七十八国,大者万馀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馀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

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

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马韩人知田蚕作绵布,出大栗如梨。

有长尾鸡,尾长五尺。

邑落杂居,亦无城郭。

作土室,形如冢,开户在上。

不知跪拜,无长幼男女之别。

少纲纪,国邑虽有主师,不能相制御。

其葬有棺无椁。

不知骑乘牛马,不贵金宝锦罽。

惟重缨珠,以缀衣为饰,及悬颈垂耳。

大率皆魁头露紒,(魁头,犹科头也,谓以发{紥糸}绩成科结也。紒,音计。)

布袍草履。

其人壮勇,少年有筑室作力者,辄以绳贯脊皮,缒以大木,欢呼为健。

善用弓盾矛橹。

虽有斗争攻战,而贵相屈服。

俗信鬼神,常以五月竟祭鬼神,昼夜酒食,群聚歌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

十月农功毕,亦如之。

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

又立苏涂,建大木以悬铃鼓,事鬼神。

其南界近倭,亦有文身者。

《魏志》曰:马韩。

汉桓、灵之末,韩、獩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

建安中,公孙康分屯右县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人,兴兵伐韩、獩,旧人稍出。

是后倭、韩遂属带方。

魏景初中,明帝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

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

其俗好衣帻。

下户诣郡朝谒,皆假衣帻,自服印绶,部从事。

吴林以乐浪本统韩国,分割辰韩八国与乐浪。

又曰:有州胡,在马韩之西,海中大岛上。

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与韩同。

皆髡头,如鲜卑。

但衣韦衣,有上无下。

好养牛豕,乘船往来,市货韩中矣。

○辰韩(附)

《后汉书》曰: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韩割东界地与之。

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

有城栅屋室。

诸小别邑,各有渠帅,大者名臣智,次有俭侧,次有樊祗,次有杀奚,次有邑偕。(皆其官名。)

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

嫁娶以礼,行者让路。

国出铁,獩、倭、马韩并从市之。

凡诸货易,皆以铁为货。

俗喜歌舞,饮酒鼓瑟。

儿生,欲令头扁,(扁,音补典切。)

皆押之以石。

《魏志》曰: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

辰王不得自立为王,明其为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也。

其俗男女有别,以大鸟羽送死,其意欲使死者飞扬。

其国作屋,横累木为之,有似牢狱。

○弁韩(附)

《后汉书》曰:弁韩与辰韩杂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语风俗有有异。

其人形皆长大,美发,衣服洁清,而刑法严峻。

其国近倭,故颇有文身者。

初,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乃将其馀种数千人走入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

准后灭绝,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

建武二十年,韩人廉斯人苏马諟等,诣乐浪贡献。(廉斯,邑名。諟,音是。)

帝封苏马諟为汉廉斯邑君,使属乐浪郡,四时朝谒。

灵帝末,韩、秽并盛,郡县不能制,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

《魏志》曰:弁辰与辰韩杂居,亦有城郭。

衣服居处与辰韩同,言语法俗相似,祠祭鬼神有异。

施灶皆在户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一-东夷一-译文

《尚书·尧典》说:命令羲仲,住在嵎夷,称为旸谷。(东方的地域称为嵎夷。旸,明亮的意思。太阳从山谷升起,使天下明亮。)

又《大诰》说:武王去世后,三监和淮夷叛乱。(三监,指管、蔡、商。淮夷,指徐奄等地。他们都背叛了周。)周公辅佐成王,将要废除殷的命,于是写了《大诰》。

又《蔡仲之命》说:成王东征淮夷,于是攻占了奄国,(成王即位后,淮夷和奄国又叛乱。成王亲自出征,灭掉奄国并将他们迁移。)写了《成王政》。(这是为了平定淮夷和迁移奄国的政令。)

又《费誓》说:鲁侯命令伯禽住在曲阜,徐戎和夷人一起兴起,东郊不开。(徐戎和淮夷一起兴起,对鲁国进行侵扰,所以东郊不开。)命令出征淮浦的夷人和徐州的戎人,他们一起为寇。(这些夷戎,是帝王所羁縻统率的,所以散居在九州之内,秦始皇将他们迁出。)善于制作甲胄,磨砺武器,没有敢不敬畏的!准备弓箭,锻造戈矛,磨砺锋刃,没有敢不精良的!

《左传·僖下》说:杞桓公来朝见,用夷人的礼节,所以称为子。(杞,是先代的后代,但因为受到东夷的压力,风俗混杂,语言和服饰有时像夷人,所以称其为夷。)

又《成公上》说:莒子说:‘莒国地处偏远,在夷人之中,谁会把我当作盟友呢?’

又《襄公六》说:杞,是夏的后代,但行夷人的礼节。(行夷人的礼节。)

又《定公下》说:在祝其会合齐侯,实际上是在夹谷,孔子作为相国。犁弥对齐侯说:‘孔子懂得礼节但没有勇气,如果让莱人用兵器威胁鲁侯,一定会得逞。’(莱人,被齐国灭亡。莱,是夷人。)齐侯听从了他的话。孔子让鲁侯退下后,说:‘士兵们!(用兵器攻击莱人。)两国君主和好,而远方的夷人用兵器制造混乱,(裔,远的意思。)这不是齐君命令诸侯的做法!远方的夷人不去策划夏,夷人不去扰乱华夏。’齐侯听到后,立即阻止了他们。(辟兵,指莱兵。)

《毛诗》说:《苕之华》,是大夫悲叹时局之作。在周幽王时期,西戎和东夷共同侵扰中原,军队四处征伐,接着又发生饥荒。君子悲叹周室的将亡,自己不幸遇到这样的时局,所以写了这首诗。

又曰:《江汉》,是尹吉甫赞美宣王之作。宣王能够振兴衰败,平定混乱,命令召平平定淮夷。江汉之水波涛汹涌,勇士们奋勇向前。不是为了安逸也不是为了游玩,淮夷来寻求和平。

《论语·子罕》说:孔子想要住在九夷,(马融注:九夷,是东方的夷人,有九种。)有人说:‘那里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马融注:君子居住的地方就会变得文明。)

《后汉书》说:《王制》说:‘东方称为夷。’夷,是抵的意思。说他们仁爱而喜欢生命,抵地而出,所以天性柔顺,容易用道来治理,以至于有君子不死的国度。

又曰:会稽海外有东鳀人,(鳀,达奚切。)分为二十多个国家。又有夷洲和澶州。传说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带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蓬莱仙岛,没有找到,徐福害怕被惩罚,不敢回来,于是留在了这个岛上。代代相传,有数万家人。每年,他们会到会稽市场。会稽东冶县有人出海,遭遇风暴漂流到澶洲。那里非常遥远,无法来往。

《竹书纪年》说:后羿即位三年,九夷来朝见,称为畎夷、干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又曰:后发即位元年,各夷人来到王宫。各夷人进入舞蹈。

又曰:仲丁即位时,在蓝夷。

《白虎通》说:夷,是蹲的意思,说他们没有礼仪。

《史系》说:天监五年,丹阳南山发现了一些瓦器,高五尺,围四尺,上面尖锐下面平坦,盖子像是合上的。中间得到一把剑和十几件瓷器,当时的人都不认识。沈约说:‘这是东夷的罨盂,下葬时用来代替棺材。这种制度比较低级,是当时的情况。东夷人死后,就坐着下葬。’武帝认为他博学多识。

《临海水土志》说:夷州在临海东南,距离郡城有两千里。那里没有雪霜,草木不会死亡。四面都是山,山上住着夷人。山顶上有越王射的箭靶,颜色正白,其实是石头。这些夷人各自称为王,划分土地,人民各不相同。男人都剃头穿耳,女人不穿耳。建造房屋居住,用荆条作为篱笆。土地肥沃,既生长五谷,又有很多鱼和肉。舅舅和姑母的子女,男女一起睡在一张大床上。交配时,各不相让。能制作细布,也制作斑纹布,在内部刻画图案,作为装饰。那里也出产铜和铁,只用鹿矛来战斗。磨砺青石,用来制作箭矢和刀斧,环绕着珠串。

饮食不干净。取生鱼肉,混合储存在大容器中,用盐腌起来,经过日月才食用,作为上等菜肴。称民人为‘弥麟’,如果有人召唤,就取一个大空木料,大约十多丈长,放在庭院中。再用大木槌,在旁边敲打,声音可以传到四五里远,像鼓声,民人听到后,都奔向聚会。饮食时都是蹲着相对。用木头制作器具,形状像狗槽,把鱼肉腥臊放在里面,十个人或十五个人一起食用。用粟米酿酒,用木槽储存,用七寸长的大竹筒饮用。歌声像狗吠,用来娱乐。得到人头,砍掉头部,割去面肉,留下骨头,取大毛染色,用来做鬓发,用牙齿做口,从战斗时开始使用,像面具一样。这是夷王所穿的衣服。战斗中斩得人头,就戴在头上。回来后,在庭院中竖立一根大木柱,大约十多丈高,把所得的人头依次悬挂在上面。年复一年,以此来展示他们的功绩。如果甲家有女儿,乙家有儿子,就会委托父母去那里居住,成为夫妻,一起吃饭。女儿出嫁后,都会去掉前面的牙齿。

又曰:安家的人,都住在深山中,在栈道上搭建房屋,形状像楼。居住、饮食、衣服和装饰,都和夷州的人相似。父母去世后,杀狗来祭拜,制作四方形的容器来盛放尸体。饮酒歌舞结束后,仍然把尸体悬挂在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入土中建造坟墓。男女都不穿鞋。现在安阳罗江县的居民,就是他们的后代。他们都喜欢吃猴头羹,用蔬菜和它一起煮,用来解酒;混合五种肉类,煮的肉不如猴头羹好。他们的俗语说:‘宁愿背负别人一千石粮食,也不愿背负别人的猴头羹。’

《尚书大传》说:武王战胜商朝,继位公子禄父,(禄父,商纣王之子。)释放了箕子的囚禁。箕子不忍看到商朝的灭亡,逃到了朝鲜。(朝鲜,现在的乐浪郡。)武王听说后,因此把朝鲜封给了他。箕子接受了周的封号,不能没有臣子的礼节,所以在第十二年朝见。

《史记》说:朝鲜。张晏注: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汇合成为洌水。怀疑乐浪、朝鲜的名字来源于此。

又说:朝鲜王满,是燕国人。从开始燕国时期,曾经攻占过真番、朝鲜,并设置了官吏,修建了堡垒。秦国灭掉燕国后,朝鲜成为辽东外的边远地区。汉朝兴起后,因为难以守卫,又修复了辽东的旧塞,直到浿水作为边界,归属燕国。燕王卢绾反叛,逃入匈奴。满逃亡,聚集了一千多人,用头发编结成髻,穿着蛮夷的服装向东走出边塞,渡过浿水,居住在秦朝的旧空地上,上下修建了堡垒。逐渐使真番、朝鲜的蛮夷归附,以及旧燕、齐国的逃亡者称王,都城在王险。

在汉惠帝、吕后时期,天下刚刚安定,辽东太守就邀请满作为外臣,保卫边塞外的蛮夷,不让他们侵扰边境。上报朝廷后,皇帝同意了,因此满得以用武力财物侵吞降服了周边的小城,真番、临屯都来归附,方圆数千里。传位到儿子再到孙子右渠,引诱的汉朝逃亡者越来越多。但又未曾入朝觐见。真番旁边的其他国家想要上书见皇帝,但又被阻隔不通。元封二年,汉朝使者涉河谒见右渠,右渠始终不肯接受诏令。

何去到边界,临近浿水,派刺客刺杀了送何的朝鲜副王长。立即渡过水,驰骋进入边塞,于是回去报告皇帝说:‘杀了朝鲜将领。’皇帝认为他的名字好听,就没有追问,任命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恨何,发兵袭击,攻杀了何。皇帝招募罪人攻打朝鲜。那一年秋天,派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国渡过渤海,带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从辽东出发,讨伐右渠。右渠发兵据守险要。

皇帝因为两位将军没有取得胜利,就派卫山利用兵威去说服右渠。右渠见到使者,叩头谢罪:‘想要投降,但又担心两位将军会假意投降后杀我;现在见到你们的信物,请允许我投降。’派遣太子入朝谢罪,献上五千匹马,以及供应军队的粮食。人马一万多,手持兵器渡过浿水。使者及左将军怀疑他们会有变故,对太子说:‘已经投降了,应该让人不要携带兵器。’太子也怀疑使者及左将军会假意杀死他,于是没有渡过浿水,又带领人马返回。

左将军攻破了浿水上的敌军,于是前进,到达城下,包围了城的西北角。楼船将军也前来会合,驻扎在城南。右渠于是坚守城池,几个月都未能攻下。左将军急攻,朝鲜的大臣便暗中派人约降楼船将军,来回商议,但还没有决定。

皇帝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往征讨,有便宜行事之权。公孙遂到达后,用符节召见楼船将军,进入左将军的营帐商议事情,立即命令左将军在营帐外拘捕了楼船将军,并控制了他的军队,上报皇帝。皇帝处死了公孙遂。

左将军合并了两军,立即急攻朝鲜。朝鲜的相路人、韩陶、尼谿相参、将军王唊,共同商议,派人杀死朝鲜王右渠,前来投降。王险城还没有攻下,所以右渠的大臣成已又反叛,再次攻打官吏。左将军派右渠的儿子长降、相路人的儿子最去劝谕民众,诛杀了成已。

于是平定了朝鲜,设立了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个郡。

《汉书·地理志》说:玄菟、乐浪,在武帝时期刚开始设立,都是朝鲜、貊、貉、挐黎蛮夷居住的地方。商朝衰落时,箕子逃到朝鲜,教导民众以礼义、耕种、养蚕、织布。乐浪、朝鲜的民众,犯禁有八条:杀人以命偿命;受伤用谷物赔偿;偷盗的男子被没入为奴,女子为婢;想要赎身的,每人五十万钱。即使免为民,风俗上仍然感到羞耻,嫁娶没有门当户对的人。

因此他们的民众最终不相偷盗,没有门户之闭。妇女贞信,不淫乱。他们的田民饮食用边豆,都城地区也效仿,官吏和内地的商人常常用杯盘吃饭。郡刚开始从辽东招募官吏,官吏看到民众没有藏匿的习惯,以及商人前往时,夜晚就会盗窃,风俗逐渐变得轻薄。现在犯禁的行为越来越多,达到六十多条。多么可贵啊,仁贤的教化!然而东夷天性柔顺,与三方之外不同,所以孔子感叹道德不能推行,乘坐小船浮于海上,想要居住在九夷,是有原因的。

貊国,《魏志》说:貊国,南与辰韩接壤,北与高句丽、沃沮相邻,东至大海。现在朝鲜的东部,都是他们的领土。有户口两万多人。过去箕子到了朝鲜后,制定了八条教规,没有门户之闭,民众不为盗。

《风俗通》说:貊,根据《春秋传》:大貊、小貊。貊,路也,薄也。不知道如何送往迎来,没有宗庙的祭品,赋税轻薄。

三韩:这里省略了三韩的相关内容。

《后汉书》记载:韩有三类,分别是马韩、辰韩和弁韩。马韩位于西部,有五十四个国家,北部与乐浪相邻,南部与倭国接壤。辰韩位于东部,有十二个国家,其地与獩犭百相邻。弁韩位于辰韩的南部,也有十二个国家,其南部也与倭国接壤。总共有七十八个国家,大的国家有超过万户人家,小的国家有几千户,他们各自居住在山海之间,总面积超过四千多里,东西方向以海为界,都是古代的辰国。马韩是其中最大的,他们共同推举自己的种类为辰王,都城在目支国,统治着整个三韩地区。其他各国的国王原先都是马韩人。马韩人懂得耕种和养蚕织布,出产的大栗子像梨一样大。有长尾巴的鸡,尾巴长五尺。他们居住在村落中,没有城墙。他们建造的土屋形状像坟墓,门开在上面。他们不知道跪拜,不分长幼男女。社会秩序不严,国家虽然设有主师,但无法有效管理。他们的葬礼有棺材但没有椁。他们不知道骑乘牛马,不重视金银财宝和锦缎。他们特别重视缨珠,用它们来装饰衣服,挂在脖子上和耳朵上。大多数人都是光头,穿着布袍和草鞋。他们勇敢强壮,年轻人如果能够建造房屋有力量,就会用绳子穿过脊背的皮,然后吊在一棵大树上,欢呼庆祝。他们擅长使用弓、盾、矛和橹。虽然有时会有争斗和战争,但他们更重视相互屈服。他们信仰鬼神,通常在五月末祭祀鬼神,白天和夜晚都饮酒食食,群聚歌舞,往往有数十人跟着踏地为节拍。十月份农活结束后,也会这样做。每个国家或城邑都由一个人主持祭祀天神,被称为’天君’。他们还设立苏涂,建立大木悬挂铃鼓,来祭祀鬼神。他们的南部边界靠近倭国,也有文身的人。

《魏志》记载:马韩。在汉桓帝、灵帝末年,韩、獩两国强盛,郡县无法控制,很多民众流入韩国。建安年间,公孙康将右县南荒地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派遣公孙模、张敞等人收集流散的民众,出兵攻打韩、獩,旧人逐渐回归。此后,倭、韩两国归属于带方。魏景初年间,明帝派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过海洋平定了这两个郡。诸韩国的臣子智加被赐予邑君印绶,其他人则被赐予邑长。他们的习俗喜欢穿戴头巾。下等人家到郡里朝见,都借穿头巾,自己佩戴印绶,担任部从事。吴林认为乐浪原本统治韩国,于是将辰韩的八个国家分割给了乐浪。

《魏志》又记载:有州胡,位于马韩的西部,在海中的大岛上。这些人身材矮小,语言与韩不同。他们都剃光头,像鲜卑人一样。只穿皮衣,只有上没有下。喜欢养牛和猪,乘船往来,在韩国进行贸易。

《后汉书》记载:辰韩,老年人自称是秦朝灭亡后的人,为了逃避苦役逃到韩国,韩国割让了东部边界给他们。他们称国家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互称呼为徒,听起来像秦语,所以有时被称为秦韩。他们有城墙和栅栏房屋。各个小城邑都有自己的首领,大的被称为臣智,其次是俭侧、樊祗、杀奚、邑偕(这些都是他们的官名)。土地肥沃,适合种植五谷,知道养蚕织布,骑乘牛马。婚姻讲究礼仪,行人会让路。国家出产铁,獩、倭、马韩都来市场上购买。所有的贸易都以铁作为货币。他们喜欢歌舞,饮酒弹瑟。孩子出生后,希望孩子的头扁平(扁,音补典切),都用石头压。

《魏志》记载:辰王,通常由马韩人担任,世代相传。辰王不能自立为王,因为他被认为是流亡的人,所以被马韩所控制。他们的习俗男女有分别,用大鸟的羽毛送葬,意思是希望死者能够飞翔。他们的国家建造房屋,横着堆叠木头,看起来像牢狱。

《后汉书》记载:弁韩与辰韩混居,城郭和衣服都相同,语言风俗有所不同。他们的人身材高大,头发漂亮,衣服干净,而刑法严酷。他们的国家靠近倭国,所以有很多文身的人。起初,朝鲜王准被卫满打败后,带着剩余的几千人逃入海中,攻打马韩,打败了他们,自立为韩王。准后来灭绝了,马韩人又自立为辰王。建武二十年,韩人廉斯人苏马諟等,前往乐浪进贡。(廉斯,城邑名。諟,音是。)皇帝封苏马諟为汉廉斯邑君,使他归属乐浪郡,四季朝见。灵帝末年,韩、秽两国强盛,郡县无法控制,百姓苦于战乱,很多人流亡到韩国。

《魏志》记载:弁辰与辰韩混居,也有城墙。衣服居住与辰韩相同,语言风俗相似,祭祀鬼神的方式不同。他们在门西设置炉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一-东夷一-注解

羲仲: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天文历法专家,负责制定历法。

嵎夷:古代东方的一个部族或地区,位于东表之地。

旸谷:指日出之地,旸意为光明,谷指山谷。

三监:周朝设置的三个地方监察官,分别负责管理管、蔡、商三个地区。

淮夷:古代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与周朝有冲突。

成王:周朝的国王,周武王的儿子。

奄:古代东方的一个国家,后被成王征服。

鲁侯:鲁国的国君。

伯禽:鲁国的第一位国君。

徐戎:古代东方的一个民族。

杞:古代的一个国家,后来成为东夷的一部分。

莒子:莒国的国君。

裔:边远的地方。

孔丘:即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西戎: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

幽王:周朝的一位国王,在位期间国家衰落。

尹吉甫:周朝的一位大臣,也是一位诗人。

宣王:周朝的一位国王,在位期间国家强盛。

九夷:古代东方的九个少数民族。

东方:指中国东部。

抵:通“抵”,意为到达。

东夷:古代中国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会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浙江省。

东鳀人:古代东方的一个民族。

澶州:古代的一个地名。

仲丁:商朝的一位国王。

蓝夷:古代东方的一个民族。

裔夷:远方的夷人。

罨盂:古代东夷的一种葬具。

夷州:古代东方的一个岛屿。

箕子:箕子是商朝末年的贤臣,相传因商朝灭亡而逃至朝鲜。

禄父:商朝末年的一个贵族,商纣王的儿子。

乐浪:乐浪是古代中国汉朝的一个郡名,位于朝鲜半岛北部。

洌水:古代朝鲜半岛的一条河流。

汕水:古代朝鲜半岛的一条河流。

朝鲜王满:朝鲜王满,即卫满,是西汉初期的朝鲜国建立者。他是燕国人,因燕王卢绾反叛,逃亡至朝鲜,后自立为王。

燕人:指来自燕国的人,燕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北京地区。

辽东: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东部,是古代边疆地区。

鄣塞:鄣塞是古代用于防御的工事,包括城墙、堡垒等。

汉兴:指汉朝建立,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220年结束。

燕王卢绾:燕王卢绾是西汉初期的燕王,因反叛被杀。

魋结蛮夷服:魋结是一种发型,蛮夷服指模仿少数民族的服饰。

浿水:浿水是朝鲜半岛的一条河流,也是古代朝鲜与辽东的分界线。

王险:王险是朝鲜王右渠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平壤附近。

孝惠、高后:孝惠是汉惠帝刘盈的谥号,高后是吕雉的谥号,他们是西汉初年的皇帝和皇后。

辽东太守:辽东太守是汉朝在辽东地区的行政官员。

外臣:指不属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边远地区的官员。

真番、临屯:真番和临屯是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古代国家。

右渠:右渠是朝鲜王右渠的简称,他是朝鲜国的国王。

涉河谯谕:涉河是指渡过河流,谯谕是古代的一种外交方式,即派遣使者进行外交交涉。

裨王:裨王是朝鲜王下的地方诸侯王。

楼船将军:楼船将军是汉朝的军事官职,负责指挥水军。

左将军:左将军是汉朝的军事官职,负责指挥陆军。

卫山:卫山是汉朝的将领,被派往朝鲜进行军事行动。

济南太守:济南太守是汉朝在济南地区的行政官员。

公孙遂:公孙遂是汉朝的将领,被派往朝鲜进行军事行动。

楼船将军杨仆:楼船将军杨仆是汉朝的将领,参与了对朝鲜的军事行动。

荀彘:荀彘是汉朝的将领,参与了对朝鲜的军事行动。

卫满:卫满是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首领。

勾骊蛮夷:勾骊蛮夷是指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古代民族。

八条之教:八条之教是箕子所制定的八条法律,对朝鲜半岛的早期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獩犭百:獩犭百是指古代朝鲜半岛北部的民族。

三韩:三韩是指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古代国家,分别是马韩、辰韩、弁韩。

韩:指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民族,后分为三国:马韩、辰韩、弁韩。

马韩:马韩是朝鲜半岛三国之一,位于西部,以农业为主,与乐浪、倭国接壤。

辰韩:辰韩是朝鲜半岛三国之一,位于东部,与獩犭百(指北方民族)接壤。

弁韩:弁韩是朝鲜半岛三国之一,位于辰韩之南,与倭国接壤。

倭:倭是古代对日本列岛的称呼。

辰王:辰王是辰韩的首领,由马韩人担任,世袭制。

目支国:目支国是马韩的首都。

田蚕:田蚕指种植桑树和养蚕。

绵布:绵布是指用蚕丝织成的布。

大栗:大栗是一种果实,形似梨。

长尾鸡:长尾鸡是一种尾巴特别长的鸡。

邑落:邑落是指古代的村落。

城郭:城郭是指城墙和城门。

土室:土室是指用土建造的房屋。

棺椁:棺椁是指古代的葬具,棺是放尸体的,椁是放棺的。

骑乘:骑乘是指骑马或骑牛。

缨珠:缨珠是指用珠子装饰的领带。

魁头:魁头,即科头,指头发梳成辫子。

紒:紒,音计,指古代的一种头饰。

筑室作力者:筑室作力者指能够建造房屋的强壮青年。

橹:橹是指古代船上用来划水的工具。

鬼神:鬼神是指古代人们信仰的神灵。

五月竟:五月竟指五月底。

苏涂:苏涂是一种祭祀活动。

州胡:州胡是指古代朝鲜半岛西部海岛上的民族。

韦衣:韦衣是指用皮革制成的衣服。

货易:货易是指贸易。

耆老:耆老是指年长的人。

秦之亡人:秦之亡人是指秦朝灭亡后逃亡的人。

邦:邦是指国家。

弧:弧是指弓。

寇:寇是指敌人。

行觞:行觞是指饮酒。

徒:徒是指同伴。

秦韩:秦韩是指辰韩因语言与秦相似而得名的称呼。

渠帅:渠帅是指部落的首领。

臣智:臣智是指辰韩的高级官员。

俭侧:俭侧是指辰韩的官员。

樊祗:樊祗是指辰韩的官员。

杀奚:杀奚是指辰韩的官员。

邑偕:邑偕是指辰韩的官员。

缣布:缣布是指丝织品。

牛马:牛马是指牛和马。

铁:铁是指金属铁。

瑟:瑟是一种古代的弦乐器。

扁:扁是指扁平。

石:石是指石头。

流移之人:流移之人是指迁移到别处的人。

乐浪郡:乐浪郡是中国汉朝的一个郡名。

郡县:郡县是指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

苏马諟:苏马諟是朝鲜半岛的一个人物。

汉廉斯邑君:汉廉斯邑君是汉朝封给苏马諟的官职。

属乐浪郡:属乐浪郡是指苏马諟的领地属于乐浪郡。

祠祭:祠祭是指祭祀活动。

灶:灶是指厨房里的炉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一-东夷一-评注

《后汉书》中关于韩有三种的记载,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朝鲜半岛的地理分布和民族构成。首先,韩的三种分别是马韩、辰韩和弁韩,它们分布在朝鲜半岛的不同区域,反映了当时朝鲜半岛的地理格局和民族多样性。

马韩位于西部,拥有五十四个国家,与乐浪和倭国相邻。其地理位置和周边国家的联系,表明了马韩在当时朝鲜半岛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马韩人擅长农业和纺织,出产大栗和长尾鸡,这些信息揭示了当时马韩的经济生活和生态环境。

辰韩位于东部,有十二个国家,与獩犭百接壤。辰韩与马韩一样,拥有自己的城郭和服饰,但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有所不同。辰韩人的社会结构较为复杂,官职体系分明,反映了当时朝鲜半岛的政治制度。

弁韩位于辰韩之南,也有十二个国家,与倭国相邻。弁韩与辰韩在城郭、服饰和语言风俗上存在相似之处,但在刑法和祭祀鬼神方面有所差异。这表明,尽管朝鲜半岛上的民族存在相互影响,但每个民族仍保持着独特的文化特色。

《后汉书》中关于马韩、辰韩和弁韩的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朝鲜半岛的地理分布和民族构成,还揭示了古代朝鲜半岛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例如,马韩人不知跪拜,无长幼男女之别,这反映了当时朝鲜半岛社会风气的开放和自由。

此外,记载中提到的祭祀鬼神和文身习俗,体现了古代朝鲜半岛人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身体装饰的重视。这些习俗对于研究古代朝鲜半岛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魏志》中对马韩的记载,进一步补充了关于马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例如,马韩在汉桓、灵之末时期强盛,与獩强盛,导致郡县无法控制,民众流入韩国。这反映了当时朝鲜半岛的政治动荡和民族迁徙。

《魏志》中还提到了辰韩和弁韩的相关信息,如辰韩的官职体系、社会结构和祭祀习俗等。这些记载为我们研究古代朝鲜半岛的民族关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总体而言,《后汉书》和《魏志》中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朝鲜半岛的丰富信息,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民族构成和文化特点。这些记载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研究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四夷部-卷一-东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