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器物部-卷五-原文
○碗
《方言》曰:碗谓之盂,或谓之铫锐,或谓之棹。碗谓之{乔皿},木谓之涓〈木夬〉。(蠲、玦两音。)
《说文》曰:碗,小盂也。
《吴志》曰:曹公出濡须,甘宁为前部督,受敕斫敌前营。孙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以银碗酌,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剑白削置膝上,呵之曰:’卿见知於至尊,孰与甘宁?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即起,拜,持酒,通次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宁益贵重。
《晋阳秋》曰:王敦许周访荆州,又授梁州。访怒,敦书喻之,遗以玉碗。访投碗於地。
又曰:武帝时,魏府丞萧谭承徐修仪疏,作漆画银带粉碗,诏杀之。(盘门中亦云。)
《晋咸康起居注》曰:诏赐辽东段辽等琉璃碗。
《义熙起居注》曰:林邑王范明达献金碗一副,盖一副。
《东宫旧事》曰:漆碗子一百枚。
《抱朴子》曰: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百灰以作之。交、广间多有得其法而铸作之者。今以语俗人,俗人殊不肯信,乃云:’水精本是自然之物。’
崔豹《古今注》曰:魏帝以车渠石为酒碗。
《文士传》曰:潘〈尸二〉(音夷。)与同僚饮,主人有琉璃碗,使客赋之,慁於座立成于手。
《寻阳记》曰:龙窟有深潭,有人於此水边洗铜碗,忽浪起水长,便失碗。此人后见此碗置城里井边。
《交州杂记》曰:太康四年,刺史陶璜表送林邑王范熊所献青白石碗一口,白水精碗二口。
《陶侃故事》曰:侃上成帝水精碗一枚。
《世说》曰:王大将军尚主,如厕即还,婢擎金盘盛水,琉璃盛澡豆。
秦嘉妇与嘉书曰:今奉金错碗一枚,可以盛书水;琉璃碗一枚,可以服药酒。
《诸葛恢集·诏答恢》曰:今致琉璃碗一枚。表曰:天恩赐广州白碗。
釰滔母《与从祖虞光禄书》曰:赐琉璃碗。
○盂
《说文》曰:盂,饮器也。
《方言》曰:宋楚赵魏之间或谓之〈木尽〉,(子忍、笺矜二切,一曰盘也。)河济之间谓之{安皿}{残皿},(音残)亦谓之铫锐。
《汉书》曰:东方朔,上尝使数家射覆,置守宫於盂下,使射之。(盂,若{大皿}而大。{大皿}与钵字同。)
《墨子》曰: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何以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吾以其所书於竹帛,镂於金石,琢於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晋四王起事》曰:惠帝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韩子》曰:为人君者犹盂也,人犹水也。盂圆水圆,盂方水方。
《凉州异物志》曰:琥珀作盂、瓶。
东方朔《答客难》曰:安於覆盂。
○苏鉝(音立。吕静云:胡食器也。)
《林邑记》曰:林邑王范明达献琉璃苏鉝二口。
○安哉
李尤《安哉铭》曰:安哉令名,甘旨是盛。埏埴之巧,甄陶所成。食彼美珍,思此《鹿鸣》。
○匕
《方言》曰:匕谓之匙。
《说文》曰:柶,(音四。)匕也,所以取饭。
《易》曰: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诗》曰:有饛簋飧,有救棘匕。(《笺》云:匕,所以载鼎食也。)
《周礼》曰:大丧,共角柶。(角柶,角匕也。《礼·丧大记》曰:褉齿用角柶也。)
《仪礼》曰:主人执匕。
《礼》曰:杜蕢(苦怪切。)谓晋平公曰:’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供。’
又曰:匕以桑,长三尺,或曰五尺。刊其柄与末。(匕,所以载牲牢者。此谓丧祭也,吉祭匕用棘。)
《三礼图》曰:匕以载牲体,长二尺四寸。叶博三寸,长八寸。漆丹柄头。疏匕形如饭操,以棘心为之。
《英雄记》曰:董常大会宾客,诱降反者以镬烹之。会者战栗,亡失匕箸。(与筯字同。)
《蜀志》曰:曹公谓先主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先主方食,失匕箸。
王隐《晋书》曰:石勒时,有谣云:’一杯食,有两匙。石勒死,人不知。’
沈约《宋书》曰:太子妃上世祖金缕匕箸,上以赐沈庆之。
《抱朴子》曰:道士李根煎铅锡,以药如大豆者投中,以铁匕搅之,冷即成钅具。又有古强者,自云四千岁。嵇使君以玉匕与强,后忽语嵇云:’昔安期先生以与之。’
《东宫旧事》曰:漆匕五十枚。
《续齐谐记》曰:赵文诏为东宫扶侍,廨在青溪中桥。夜与神女宴寝,脱金簪与扶侍,亦赠以银碗及流离匕。
○箸
《方言》曰:箸筩,(盛匕著者也。筩,音桶。)陈楚宋魏之间谓之筲,或谓之籝,(音盈。)自关而西谓之桶总。(今俗亦呼小笼桶总。桶,音笼。总,苏孔切。)
《通俗文》曰:以箸取物曰欹。(音羁)
《礼》曰:饭黍无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挟,(音荚。)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曰:挟犹著也。今人或谓箸为挟提也。)
《史记》曰:汉王与郦食其谋挠楚权。张良从外来,曰:’陛下事去矣!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张晏曰:求借所食之著用指画。或曰:前汤、武著明之事以筹度今时之不若也。)
又曰:景帝居禁中,召条侯周亚夫赐食。独置大胾,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岂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
谢承《后汉书》曰:莽时,有奇士巨毋霸,卧则枕鼓,以铁箸食。
《吴志》曰:赵达善治九宫一算之术。
尝遇知故,知故曰:’仓卒之间,无酒食以叙意。’
达以箸一只,再三纵横之,乃言:’卿东壁下有酒一斗,鹿肉三斤,何以言无?’
主人惭曰:’知卿善射,欲相试耳。’
《典略》曰:曹汝随大军破张鲁,命陈琳作书报太祖曰:’且夫墨子之守,萦带为垣,高不可登;折箸为械,坚不可入。’
《晋书》曰:何曾,字颖考,日食万钱,犹言无下箸之处。
《东宫旧事》曰:漆箸一百双。
《荀卿子》曰: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如箸,而求箸不上折,高蔽其长也。
《韩子》曰: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美菽藿,则必荐豹胎;荐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终,故怖其始。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淮南子》曰:糟丘生乎象箸。
《论衡》曰:以箸撞钟,以算击鼓,钟鼓不能鸣者,用撞之者小也。
《神仙传》曰:葛玄尝与客食,玄以口中饭尽化为蜂数百,集於客身。客皆投匕箸惊惧。玄乃张口,其蜂悉入。
葛洪《治噎方》曰:与对食之人,当以手捉箸,问噎人曰:’此何等物?’噎人当答曰:’箸。’即复曰:’咽下去!’即愈。
《语林》曰:王蓝田食鸡子,(王述也。)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投於地。
《相书》曰: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贵;五指用箸,大富贵也。
○机
《方言》曰:俎,机也,西南蜀汉之郊曰杫。(音赐)
《史记》曰:项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如淳曰:高俎,机上也。)
《后汉书》曰:乐嵩者,河内人,天性朴忠。家贫为郎,常独直台上,无被,止食糟糠。帝每夜入台,辄见嵩,问其故,甚嘉之。自此,诏太官赐尚书以下朝夕飧,给帷被皂袍及侍史二人。
○毕
《三礼图》曰:毕,似天毕,以载牲醴。又叶博三寸,长八寸,柄长二尺四寸,丹漆两头。
《诗》曰: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笺》云:毕,所以助载鼎宝。)
《仪礼》曰:宗人执毕。(郑玄曰:毕,状如叉也。)
《礼》曰:毕用桑,长三尺,刊其柄与末。(毕所以助主人者。刊犹削也。)
○饭帚
《说文》曰:陈留以饭帚为{捎}。(稍巢切,亦盛著笼,又作筲也。)
○炙函
《东宫旧事》曰:漆犭百炙大函一具。
○饭函
《列异传》曰:景初中,城阳县吏王臣尝作倦,枕机卧,闻灶下呼曰:’文纳何以在人头下?’应曰:’我见枕,不得动,汝来就我。’至,乃饭函也。
○淅箕
《广雅》曰:淅{襄}(音箱)、(音旋){奥}。(音郁。《纂文》曰:{奥},淅箕也。一曰薮。鲁人谓之淅{襄}。)
《方言》曰:箕,陈魏宋楚之间谓之箩。炊{奥}谓之缩,(漉米{奥}也。)或谓之。(江东呼淅签也。)
○筐
《方言》曰:箅、(必弭切。)篓、(音缕)籅、(音余){舀}、(音叨)筐,筥也。江沔之间谓之籅,赵代之间谓之{舀},淇卫之间谓之牛筐。筥,其通语也。筥小者,南楚谓之筐,关而西秦晋之郊谓之箅。(今江东亦名小笼为箅。)
《说文》曰:筐,饭筐也。莒,饴牛筐也。方曰筐,圆曰筥。
《三礼图》曰:大筐以竹,受五斛。大夫以盛米,致馈於聘宾。小筐以竹,受五升,以盛米。
又曰:筐以盛熬穀,四种八筐。大夫三种六筐,士二种四筐。
《易》曰:女承筐,无实。
《书》曰:厥篚织文。(篚,筐属也。)
又曰:厥篚檿丝。厥篚玄纤缟。厥篚织具。厥篚玄纁玑组。厥篚纤纩。
又曰:惟其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
《诗》曰: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又曰: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盛之?维筐及筥。(方曰筐,圆曰筥。)
又曰:摽有梅,顷筐塈之。
又曰: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懿筐,深筐也。)
《礼》曰:蚕则绩而蟹有筐。
《左传》曰:筐筥锜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又曰:晋侯筮嫁伯姬於秦,遇《归妹》之《暌》,其繇曰:’士刲羊,亦无忘也;女承筐,亦无贶也。’
《西京杂记》曰:元后在家日,燕衔白石大如指,堕绩筐中。后取之,石自剖为二,其中文曰’母天地。’遂复还合。后为皇后,常致玺中。
《庄子》曰:爱马者,以筐盛屎。
《吕氏春秋》曰:有娀氏二佚女为九成之台,帝令燕往,遗二卵,争搏之,覆以玉筐。北飞,遂不反。吞之生契。
○{旅}(音吕)
《方言》曰:{旅},(盛饭莒也。)南楚谓之筲,(今建平呼曰筲。)赵魏之郊谓之{去}(音祛){旅}。(今通语也。)
《说文》曰:{旅},饭莒也,受五升。秦谓之{稍}。
《广雅》曰:〈田奚〉(音溪。)映,{旅}(音旅。)也。
《纂文》曰:奚映,大筥也。赵代以筥为{舀}。
《论语》曰:斗筲之人,何足筭也?(筲,竹器,受二斗。)
《东宫旧事》曰:漆注绮织{旅}二十枚。
《陶侃故事》曰:侃上成帝漆复{旅}五十枚。
○箪
《说文》曰:箪,饭器也。
《礼》曰:凡以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授命。
《仪礼》曰:小祝,盘匜与箪巾,于西阶东。
《左传》曰:赵宣子田于首山,见灵辄饿,为之箪食与肉。
又曰:越围吴,赵孟使楚隆往。
吴王拜,稽首曰:’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与之一箪珠,使问赵孟。(箪,小笥也。问,遗也。)
《论语》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孟子》曰:孟子谓齐宣王曰:’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如之何其可?’
又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又曰:商之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
《黄石公三略》曰:良将用兵,有馈一箪醪者,使投之於河,令士卒迎流而饮之。
○爵(觯、散用敛)
《说文》曰:爵,礼器也。象爵之形。觯(音枝)受四升。
《诗》曰: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周礼》曰:享先王,赞玉爵。(宗庙献用玉爵。)大朝觐、会同,赞献玉爵。(玉爵,王礼诸侯之酢爵也。)
又曰:梓人为饮酒器,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
《礼》曰:执玉爵者弗挥。(为其宝而脆也。)
又曰:知(音智)悼子卒,未葬。晋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蕢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蕢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而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篑,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纣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谓之疾日,不举乐为事,所以自戒惧也。)知悼子丧,在堂未葬,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蕢,宰夫也,非刀匕是供,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蕢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又曰: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角几〉,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也。)
又曰:鲁祀周公於太庙,爵用玉盏,仍雕,加以壁角。(爵,君所进于尸也。仍,因也,因爵之形为称也。加,加爵也。散、角,皆以壁饰其口也。)
又曰:孔子射於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仅有存者。
《三礼图》曰:爵受一升,尾长六寸,博二寸,傅翼,兑(音锐。)下方足,漆赤云气。
又曰:散受五升。
《左传》曰:凡公行,告于宗庙。反则饮至,舍爵策勋焉。(爵,饮酒器也。置爵则书勋劳。)
又曰:虢公请器,王赐之爵。(玉爵也。爵人贵石也。)
《后赵书》曰:石虎子韬以琉璃爵、螺杯劝客酒。
《吴志》曰:诸葛恪行酒至张昭,昭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恪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杖钺,犹未告老。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为不养老也?’昭为尽爵。
《古今注》曰:章帝章和年,铜酒爵出河内泌水。
《典论》曰:刘表诸子好酒,造三爵:大曰伯雅,中曰仲雅,小曰季雅。
《楚辞·九歌》曰:授北斗兮酌桂浆。(斗为玉爵。)
《班婕妤赋》曰:酌羽觞兮销忧。(孟康曰:羽觞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器物部-卷五-译文
《方言》说:碗被称为盂,有时也被称为铫锐,或者棹。碗被称为{乔皿},木被称为涓〈木夬〉。(蠲、玦两音。)
《说文》说:碗,是一种小型的盂。
《吴志》说:曹操出兵濡须,甘宁担任前部督,接到命令要砍伐敌人的前营。孙权特别赐给他米酒和美食,甘宁就用银碗斟酒,自己喝了两碗,然后斟给都督。都督伏在地上,不肯起身。甘宁拔出剑,放在膝盖上,呵斥说:‘你被至尊所知,和你相比,谁更重要?我甘宁都不怕死,你为什么独自怕死呢?’都督立刻起身,跪拜,拿着酒,依次给士兵们各斟一碗银酒。到了二更天,他们带着酒出发,砍伐敌人。敌人惊慌,于是撤退。甘宁因此更加受到重视。
《晋阳秋》说:王敦答应周访成为荆州,又授予他梁州。周访生气,王敦写信解释,并送给他玉碗。周访把碗扔在地上。
又记载:武帝时,魏府丞萧谭承接徐修仪的疏奏,制作了漆画银带粉碗,皇帝下令杀了他。(盘门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晋咸康起居注》说:皇帝赐给辽东段辽等人琉璃碗。
《义熙起居注》说:林邑王范明达献上一副金碗,是一个套装。
《东宫旧事》说:有一百个漆碗。
《抱朴子》说:外国制作的水晶碗,实际上是混合了百种灰来制作的。交州、广南之间有许多人掌握了这种方法并铸造。
崔豹《古今注》说:魏帝用车渠石制作酒碗。
《文士传》说:潘(尸二,音夷)和同僚饮酒,主人有琉璃碗,让客人赋诗,客人立即在手中完成。
《寻阳记》说:龙窟有深潭,有人在岸边洗铜碗,忽然浪起水涨,碗就消失了。这个人后来看到这个碗放在城里的井边。
《交州杂记》说:太康四年,刺史陶璜上表送林邑王范熊所献的青白石碗一个,白水晶碗两个。
《陶侃故事》说:陶侃献给成帝一枚水晶碗。
《世说》说:王大将军娶公主为妻,上厕所回来,婢女拿着金盘盛水,用琉璃碗盛洗澡豆。
秦嘉的妻子给秦嘉写信说:现在奉上金错碗一个,可以用来盛书水;琉璃碗一个,可以用来盛服药酒。
《诸葛恢集·诏答恢》说:现在送上琉璃碗一个。奏表说:天恩赐予广州白碗。
釰滔的母亲《与从祖虞光禄书》说:赐予琉璃碗。
《说文》说:盂,是一种饮酒器。
《方言》说:宋、楚、赵、魏之间有时被称为〈木尽〉(子忍、笺矜二切,一说盘也),河、济之间被称为{安皿}{残皿}(音残),也被称为铫锐。
《汉书》说:东方朔,皇帝曾经让几家射覆,把守宫放在盂下,让他们射。
《墨子》说:如果大家互相爱护,互相利益,这是自先圣六王以来亲自实践的。怎么知道先圣六王亲自实践了呢?因为他们在竹帛上书写,在金石上雕刻,在盘盂上雕琢,传给后世子孙。
《晋四王起事》说:惠帝回到洛阳,黄门用瓦盂盛茶献给皇帝。
《韩子》说:做君王的人就像盂,人民就像水。盂圆水圆,盂方水方。
《凉州异物志》说:琥珀可以做成盂和瓶。
东方朔《答客难》说:安心于覆盂。
《林邑记》说:林邑王范明达献上两个琉璃苏鉝。
李尤《安哉铭》说:安哉这个名字,甜美的食物是它的盛装。泥土的巧妙,甄陶所成。吃那些美味佳肴,想起《鹿鸣》。
《方言》说:匕被称为匙。
《说文》说:柶(音四),是匕,用来取饭的工具。
《易经》说:震惊百里,不丢失匕鬯。
《诗经》说:有装满的簋和饭,有勺子用来取食物。(《笺》说:匕,是用来装鼎食的。)
《周礼》说:在大丧时,提供角柶。(角柶,角匕也。《礼·丧大记》说:丧礼用角匕。)
《仪礼》说:主人拿着匕。
《礼》说:杜蕢(苦怪切。)对晋平公说:‘我是厨师,不是提供刀匕的人。’
又记载:匕用桑木,长三尺,或说五尺。刻其柄与末。(匕,是用来装牲畜的。这是指丧祭,吉祭匕用棘。)
《三礼图》说:匕用来装牲体,长二尺四寸。叶博三寸,长八寸。漆丹柄头。疏匕形如饭勺,用棘心做成。
《英雄记》说:董常大会宾客,诱降反叛者用镬烹煮。与会者战栗,丢失了匕和箸。(与筯字同。)
《蜀志》说: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刘备正在吃饭,丢失了匕和箸。
王隐《晋书》说:石勒时,有谣言说:‘一杯食,有两匙。石勒死,人不知。’
沈约《宋书》说:太子妃给世祖献上金缕匕箸,皇帝赐给沈庆之。
《抱朴子》说:道士李根煎炼铅锡,把像大豆一样的药投入其中,用铁匕搅拌,冷却后成为金属器具。又有古代强者,自称四千岁。嵇使君把玉匕给他,后来突然对嵇说:‘以前安期先生把它给我的。’
《东宫旧事》说:漆匕五十个。
《续齐谐记》说:赵文诏担任东宫扶侍,住处位于青溪中桥。夜晚和神女宴饮,神女脱下金簪赠给他,也送给他银碗和流离匕。
《方言》说:箸筩(盛匕著者也。筩,音桶。)在陈、楚、宋、魏之间被称为筲,或被称为籝(音盈),从关中向西被称为桶总。(现在俗语中也叫小笼桶总。桶,音笼。总,苏孔切。)
《通俗文》说:用箸取物叫做欹(音羁)。
《礼》说:吃黍不用箸,有菜的羹用挟(音荚),没有菜的羹不用挟。(郑玄说:挟就像著。现在有人把箸叫做挟提。)
《史记》说:汉王和郦食其策划削弱楚国的权力。张良从外面进来,说:‘陛下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请允许我借用前边的箸为大王谋划。’(张晏说:请求借用所吃的箸用来指画。或说:借用前汤、武的箸明之事来衡量现在的不如。)
又记载:景帝住在宫中,召唤条侯周亚夫赐食。只放了大块肉,不放箸。条侯心中不平,回头对侍者说取箸。景帝看着笑着说:‘这难道不足以满足你的需求吗?’条侯摘下帽子道歉。
谢承《后汉书》说:王莽时,有奇士巨毋霸,睡觉时头枕着鼓,用铁箸吃饭。
《吴志》记载:赵达擅长九宫一算之术。他曾经遇到一个老朋友,老朋友说:‘在匆忙之间,没有酒食来抒发心意。’赵达拿起一根筷子,反复地横竖挥动,然后说:‘你东边的墙壁下有一斗酒,三斤鹿肉,怎么能说没有呢?’主人感到惭愧说:‘知道你擅长射箭,想考验你一下而已。’
《典略》记载:曹植随大军攻破张鲁,命令陈琳写信报告曹操说:‘墨子的防守,用带子做城墙,高不可攀;用折断的筷子做武器,坚固不可攻破。’
《晋书》记载:何曾,字颖考,每天吃饭花费万钱,还说没有下筷的地方。
《东宫旧事》记载:漆箸一百双。
《荀卿子》记载:从山下望树木,十仞高的树木看起来像筷子,而想要筷子不断折,是因为树木的高大遮蔽了它的长度。
《韩子》记载:纣王用象牙筷子,箕子感到恐惧。认为象牙筷子必定不会放在土制的碗上,必将使用犀牛角和玉制的杯子;象牙筷子和玉杯必定不会用来盛豆和蔬菜,那么必定会用来盛豹胎;盛豹胎必定不会穿着粗布衣服在茅草屋下吃饭,那么必定会穿着多层锦衣,住在宽敞高大的房屋里。我担心这种结局,所以害怕它的开始。因此箕子看到象牙筷子,就知道天下将要大祸临头。
《淮南子》记载:酒糟堆是因为象牙筷子。
《论衡》记载:用筷子敲钟,用算盘击鼓,钟鼓不能发出声音,是因为敲击它们的人手小。
《神仙传》记载:葛玄曾经与客人一起吃饭,葛玄把口中的饭变成数百只蜜蜂,聚集在客人身上。客人们都扔掉勺子和筷子,感到惊恐。葛玄张开嘴,蜜蜂都飞了进去。
葛洪《治噎方》记载:与一起吃饭的人,应当用手拿筷子,问噎住的人说:‘这是什么?’噎住的人应该回答:‘筷子。’然后又说:‘咽下去!’这样就能好。
《语林》记载:王蓝田(王述)吃鸡蛋,用筷子刺它刺不到,就非常生气地把它扔在地上。
《相书》记载:人用三指拿筷子,表示自在;用四指拿筷子,表示富贵;用五指拿筷子,表示大富贵。
《方言》记载:俎,是机也,西南蜀汉的郊外叫做杫。(音赐)
《史记》记载:项羽为高俎,把太公放在上面。(如淳说:高俎,是机上的。)
《后汉书》记载:乐嵩是河内人,天性朴实忠诚。家境贫寒做郎官,常常独自在台上值班,没有被子,只吃糟糠。皇帝每晚进入台,都见到乐嵩,询问原因,非常赞赏他。从此,皇帝下诏太官赐给尚书以下的官员早晚饭食,提供帷被和皂袍以及两名侍史。
《三礼图》记载:毕,像天上的毕星,用来装载牲畜和酒。
《诗经》记载:有拾取天上的毕星,装载在行车上。(《笺》说:毕,是用来帮助装载鼎宝的。)
《仪礼》记载:宗人拿着毕。(郑玄说:毕,形状像叉。)
《礼》记载:毕用桑木制作,长三尺,砍掉其柄和末端。(毕是用来帮助主人的。砍掉就是削去。)
《说文》记载:陈留用饭帚作为{捎}。(稍巢切,也可以盛装在竹笼里,又写作筲。)
《东宫旧事》记载:漆犭百炙大函一具。
《列异传》记载:景初年间,城阳县的官吏王臣曾经感到疲倦,靠在机子上睡觉,听到炉灶下有人喊:‘文纳为什么在头下?’他回答:‘我看见枕头,动不了,你来找我。’到了那里,原来是饭函。
《广雅》记载:淅{襄}、淅{奥}。(音郁。《纂文》说:{奥},是淅箕。一说为薮。鲁人称之为淅{襄}。)
《方言》记载:箕,在陈魏宋楚之间叫做箩。炊{奥}叫做缩,(漉米{奥}也。)或叫做{奥}。(江东称之为淅签也。)
《方言》记载:箅、(必弭切。)篓、(音缕)籅、(音余){舀}、(音叨)筐,都是竹器。江沔之间称之为籅,赵代之间称之为{舀},淇卫之间称之为牛筐。筥,是通称。筥小的,南楚称之为筐,关而西秦晋的郊外称之为箅。(现在江东也把小笼叫做箅。)
《说文》记载:筐,是饭筐。莒,是饴牛筐。方形的叫做筐,圆形的叫做筥。
《三礼图》记载:大筐用竹子制作,容量五斛。大夫用来盛米,献给访问的宾客。小筐用竹子制作,容量五升,用来盛米。
《三礼图》又记载:筐用来盛熬好的谷物,四种谷物用八筐。大夫用三种谷物用六筐,士用两种谷物用四筐。
《易经》记载:女承筐,无实。
《尚书》记载:他们的篚织文。(篚,是筐属。)
《尚书》又记载:他们的篚檿丝。他们的篚玄纤缟。他们的篚织具。他们的篚玄纁玑组。他们的篚纤纩。
《尚书》又记载:只有那些士人和妇女,用篚装着玄黄,继承我们的周王。
《诗经》记载: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诗经》又记载:在哪里采蘋?在南涧之滨。在哪里盛装它?用筐和筥。(方形的叫做筐,圆形的叫做筥。)
《诗经》又记载:摽有梅,顷筐塈之。
《诗经》又记载: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懿筐,深筐也。)
《礼》记载:养蚕的时候,螃蟹有筐。
《左传》记载:筐筥锜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左传》又记载:晋侯占卜嫁伯姬于秦,遇到《归妹》之《暌》,其繇曰:‘士刲羊,亦无忘也;女承筐,亦无贶也。’
《西京杂记》记载:元后在家的时候,燕子嘴里叼着一块大如手指的白色石头,掉进绩筐中。元后取出来,石头自己裂成两半,其中写着‘母天地。’于是又合在一起。后来成为皇后,常常把玉玺放在里面。
《庄子》记载:爱马的人,用筐装马粪。
《吕氏春秋》记载:有娀氏的两个女儿建造了九层的高台,天帝让燕子去,留下两个蛋,争相搏击,覆盖在玉筐上。燕子向北飞去,再也没有回来。吞下蛋后生下契。
《方言》记载:{旅},(盛饭莒也。)南楚称之为筲,(现在建平称之为筲。)赵魏的郊外称之为{去}(音祛){旅}。(现在通称。)
《说文》记载:{旅},是饭莒,容量五升。秦称之为{稍}。
《广雅》记载:〈田奚〉(音溪。)映,{旅}(音旅。)也。
《纂文》记载:奚映,是大筐也。赵代把筐叫做{舀}。
《论语》记载:斗筲之人,何足筭也?(筲,是竹器,容量二斗。)
《东宫旧事》记载:漆注绮织{旅}二十枚。
《陶侃故事》记载:陶侃献给成帝漆复{旅}五十枚。
《说文》记载:箪,是饭器。
《礼》记载:凡是用包裹和箪笥问人的人,拿着它授命。
《仪礼》记载:小祝,盘匜与箪巾,于西阶东。
《左传》记载:赵宣子在首山打猎,见到灵辄饿,给他一箪饭和肉。
又说:越国围攻吴国,赵孟派楚隆前往。吴王跪拜,磕头说:‘我愚昧无知,不能侍奉越国。’并且给了他一篮珍珠,让他去询问赵孟。(箪,是一种小竹篓。问,就是送。)
《论语》说:颜回真是个贤人啊!一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种忧愁,颜回却依然快乐。
《孟子》说:孟子对齐宣王说:‘现在燕国虐待百姓,您去征讨它,百姓认为您会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他们,用篮子和酒浆来迎接您的军队。如果杀了他们的父兄,拘禁他们的子弟,那怎么办呢?’
又说:不是正道的事情,一篮饭都不可以接受别人的;如果是正道的事情,那么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认为有什么过分。
又说:商朝的君子,把黑黄丝线放在竹篓里,来迎接他们的君子;那些小人,用篮子和酒浆来迎接他们的小人。
《黄石公三略》说:优秀的将领用兵,有送来一篮酒的人,将领让他把酒倒进河里,让士兵迎着水流喝。
○爵(觯、散用敛)
《说文》说:爵,是一种礼器。形状像爵的样子。觯(音枝)可以装四升。
《诗经》说:像赤红的颜色,公侯说话就赐给爵位。
《周礼》说:宴请先王,用玉爵。(宗庙祭祀时使用玉爵。)大朝会、诸侯会盟时,用玉爵献酒。(玉爵是王赐给诸侯的回敬酒。)
又说:木匠制作饮酒器,爵是一升,觚是三升。用爵献酒,用觚回敬。
《礼记》说:拿着玉爵的人不要挥动。(因为它是宝物而且容易破碎。)
又说:知悼子去世,还未下葬。晋平公在饮酒,师旷、李调在旁边服侍,敲击钟鼓。杜篑从外面进来,听到钟声,问:‘在哪里?’答:‘在寝室。’杜篑进入寝室,登上台阶,倒酒,说:‘师旷喝这个!’又倒酒,说:‘李调喝这个!’然后坐在堂上北面坐着喝,下来,快步出去。平公叫他进来,说:‘杜篑,刚才你似乎启发了我,所以没有跟你说话。为什么喝师旷的酒?’答:‘子卯不举乐。(纣王在甲子日死,桀王在乙卯日亡,王者称之为疾日,不举行乐事,是为了自我警惕。)知悼子去世,在家还未下葬,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子卯之期了。师旷,是太师,不按照礼仪来告诉我,所以我才给他酒喝。’‘你为什么喝李调的酒?’答:‘李调,是君王的亲近臣子,因为一顿饭一碗酒而忘记了君王的病,所以我才给他酒喝。’‘你为什么喝自己的酒?’答:‘我,是宰夫,不是刀和勺子可以供应的,又怎么敢与知防一起饮酒?所以我才喝自己的酒。’平公说:‘我也有过错,倒酒给我喝!’杜篑洗净了酒杯,平公对侍者说:‘如果我死了,一定要保留这个酒杯!’直到现在,已经献过酒,还举起酒杯,称之为‘杜举。’
又说:宗庙祭祀时,贵族用爵献酒,低贱的人用散献酒。尊贵的人举觯,卑下的人举角。(所有的酒杯,一升的叫爵,二升的叫角,三升的叫觯,四升的叫角,五升的叫散。)
又说:鲁国在太庙祭祀周公,用玉盏盛酒,上面还雕刻着,加上玉璧装饰。(爵,是君王献给尸体的。仍,就是根据。加,就是加上玉爵。散、角,都是用玉璧装饰杯口。)
又说:孔子在矍相的园子里射箭,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多。让公罔之裘、序点举起酒杯说话。公罔之裘举起酒杯说:‘年幼时孝顺父母,长大时尊敬兄长,年老时喜欢礼仪,不随波逐流,修养自己等待死亡的人,不在这个位置上!’离开的人有一半,留下的人有一半。序点又举起酒杯说:‘好学不倦,喜欢礼仪不改变,年龄大但道路不混乱的人,不在这个位置上!’只有少数人留下来。
《三礼图》说:爵可以装一升,尾巴长六寸,底部宽二寸,有翅膀,下方是尖底,涂上红色云气。
又说:散可以装五升。
《左传》说:国君出行,要在宗庙报告。回来后要举行饮酒仪式,放置酒杯记录功勋。(酒杯,是饮酒用的。放置酒杯就记录功勋。)
又说:虢公请求酒器,王赐给他玉爵。(玉爵是珍贵的。爵,是赐给人的。)
《后赵书》说:石虎的儿子韬用琉璃酒杯、螺杯劝客人喝酒。
《吴志》说:诸葛恪在敬酒时来到张昭面前,张昭不肯喝,说:‘这不是养老的礼节。’孙权说:‘你能让张公屈服,我就让你喝。’诸葛恪说:‘从前师尚父九十岁,还拿着旄节和斧钺,还没有退休。军旅的事情,将军在后面;酒食的事情,将军在前面。为什么说不是养老呢?’张昭喝完了酒。
《古今注》说:章帝章和年间,铜酒爵从河内泌水出现。
《典论》说:刘表的子弟喜欢喝酒,做了三个酒杯:大的叫伯雅,中的叫仲雅,小的叫季雅。
《楚辞·九歌》说:授予北斗,倒上桂浆。(北斗是玉杯。)
《班婕妤赋》说:倒上羽觞,消除忧愁。(孟康说:羽觞做成生爵的样子,有头尾羽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器物部-卷五-注解
碗:古代的一种饮食器皿,主要用于盛放食物或液体。在古代文献中,碗有多个称呼,如盂、铫锐、棹等。
盂:古代的一种大型容器,主要用于盛放液体,如酒、水等。在古代文献中,盂也是饮酒的器皿。
苏鉝:古代的一种胡食器,即古代的匙。
安哉:古代的一种铭文,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匕:古代的一种取食工具,类似于现代的勺子,主要用于取饭。
箸: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餐具,用于夹取食物。
九宫一算:九宫一算是一种古代的占卜术,九宫指的是天宫、地宫、人宫、鬼宫、神宫、妖宫、兽宫、禽宫、龙宫,一算指的是通过计算来预测吉凶。
酒食:酒食指的是酒和食物,古代宴请宾客时必备。
墨子: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
折箸:折箸指的是折断筷子,这里比喻用简单的工具来对抗强大的敌人。
日食万钱:日食万钱指的是每天消耗的财富极多。
漆箸:漆箸指的是用漆涂饰的筷子。
箕子:箕子是商朝末年的一位贤臣,因劝谏纣王而被囚禁。
象箸:象箸是用象牙制成的筷子,象征富贵。
糟丘:糟丘指的是堆积如山的酒糟,这里比喻财富堆积如山。
撞钟:撞钟指的是用器物撞击钟,这里比喻用小的力量来影响大的事物。
神仙传:神仙传是一部记载古代神仙故事的书籍。
噎人:噎人指的是因为食物噎住的人。
王蓝田:王蓝田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以食鸡子时用箸刺之不得而大怒著称。
相书:相书是古代的一种相面术书籍。
俎:俎是古代祭祀时用来放置祭品的器物。
毕:毕是一种古代的农具,用于打猎。
淅箕:淅箕是一种用来洗米或筛选的农具。
筐:筐是一种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容器,用于盛放物品。
筲:筲是一种小型的竹制容器,用于盛放粮食。
箪:古代的一种小竹筐,用来装食物。
越围吴:越国围攻吴国,指春秋时期越国对吴国的军事行动。
赵孟使楚隆往:赵孟派遣使者楚隆前往,赵孟指赵国的一位官员,楚隆是使者的名字。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头触地,表示极端的尊敬。
寡人不佞:寡人,古代君主自称;不佞,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才。
事越:侍奉越国,指向越国臣服。
珠:珍珠,古代珍贵的宝石。
问:询问,这里指赠送。
赵孟:赵国的官员,此处指使者。
箪食:一箪食物,指简单的饭食。
瓢饮:一瓢饮料,指简单的饮料。
陋巷:狭窄的巷子,指贫穷的地方。
回:颜回,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孟子: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齐宣王:齐国的君主。
燕虐其民:燕国虐待其百姓。
王往而征之:君主前往征讨。
箪食壶浆:用箪装食物,用壶装饮料,表示欢迎。
系累:拘禁。
道:道德,正义。
舜受尧之天下:舜继承尧的天下,指帝位。
泰:过分,过度。
玄黄:古代的一种颜色,深浅不一。
篚:古代的一种竹器,用来装东西。
醪:古代的一种酒。
河:河流,这里指河流中的水。
爵:古代的一种酒器,形状像爵鸟。
觯:古代的一种酒器,比爵大。
散:古代的一种酒器,比觯大。
敛:古代的一种酒器,比散大。
礼器:用于礼仪的器物。
象:类似,模仿。
渥赭:一种红色的颜料。
锡爵:赐予爵位。
玉爵:用玉石制成的酒器。
觚:古代的一种酒器,比爵大。
玉:玉石,这里指玉石制成的酒器。
智悼子:晋国的一位官员。
杜篑:晋国的一位官员。
子卯不乐:古代以甲子日和乙卯日为不吉日,不举乐。
疾日:不吉日。
丧:丧事,指去世。
堂上北面坐:在堂上北面坐着。
趋而出:快步走出。
献:献上,这里指献上酒。
策勋:记录功勋。
虢公:虢国的君主。
王赐之爵:君主赐予他爵位。
琉璃爵:用琉璃制成的酒器。
螺杯:用螺壳制成的酒杯。
诸葛恪: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官员。
张昭: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官员。
养老之礼:尊敬老人的礼仪。
伯雅:一种酒器的名字。
仲雅:一种酒器的名字。
季雅:一种酒器的名字。
北斗:北斗七星,古代用来定向的星宿。
桂浆:用桂花酿制的酒。
羽觞:古代的一种酒器,形状像鸟羽。
销忧:消除忧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器物部-卷五-评注
又曰:越围吴,赵孟使楚隆往。吴王拜,稽首曰:’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与之一箪珠,使问赵孟。(箪,小笥也。问,遗也。)
此段描述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越国围攻吴国,赵孟作为使者前往楚国,楚隆作为楚国的代表,向吴王表达了楚国的立场。吴王在表示自己无力对抗越国的同时,赠送了一箪珠作为礼物,以表达对赵孟的尊重和感谢。这里的‘箪’和‘珠’都是古代的礼仪用品,体现了古代礼仪文化中物品的象征意义。
《论语》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这句话出自《论语》,赞扬了孔子的弟子颜回的贤德。颜回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却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因外界的困境而改变自己的内心。这里的‘箪食’和‘瓢饮’反映了古代简朴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表达了儒家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孟子》曰:孟子谓齐宣王曰:’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如之何其可?’
这段话出自《孟子》,孟子在这里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对战争和暴政的批判。他通过‘箪食壶浆’这一象征性的描述,展现了民众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
又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在古代,道德被视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这里的‘箪食’再次作为象征,说明了只有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又曰:商之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
这段话描述了商朝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君子和小人在迎接对方时的行为不同,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等级和礼仪的重视。
《黄石公三略》曰:良将用兵,有馈一箪醪者,使投之於河,令士卒迎流而饮之。
这句话出自《黄石公三略》,讲述了古代战争中的一种策略。通过投箪醪于河,让士兵们迎流而饮,可以激发士兵们的斗志,增强军队的凝聚力。
○爵(觯、散用敛)
这里提到了‘爵’这一古代酒器,以及与之相关的‘觯’和‘散’。这些酒器在古代的礼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古代礼仪文化的精致和复杂。
《说文》曰:爵,礼器也。象爵之形。觯(音枝)受四升。
《说文解字》中对‘爵’的解释,说明了‘爵’是一种礼器,形状模仿了鸟类的形状,容量为四升。
《诗》曰: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这句话出自《诗经》,描述了古代君主赐予臣子爵位的场景,体现了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
《周礼》曰:享先王,赞玉爵。(宗庙献用玉爵。)大朝觐、会同,赞献玉爵。(玉爵,王礼诸侯之酢爵也。)
《周礼》中对于玉爵的描述,说明了玉爵在宗庙祭祀和朝会等礼仪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代表的王权和等级。
又曰:梓人为饮酒器,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
这段话说明了古代饮酒器的容量和用途,以及在不同场合下所使用的酒器。
《礼》曰:执玉爵者弗挥。(为其宝而脆也。)
《礼记》中对于执玉爵者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古代礼仪对细节的重视。
又曰:知(音智)悼子卒,未葬。晋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蕢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蕢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而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篑,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纣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谓之疾日,不举乐为事,所以自戒惧也。)知悼子丧,在堂未葬,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 ‘尔饮,何也?’曰:’蕢,宰夫也,非刀匕是供,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蕢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晋平公时期的一个礼仪场景,其中涉及了饮酒、祭祀、礼仪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古代礼仪的复杂性和规范性。
又曰: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角几〉,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也。)
这段话说明了宗庙祭祀中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的酒器,以及不同酒器的容量和用途。
又曰:鲁祀周公於太庙,爵用玉盏,仍雕,加以壁角。(爵,君所进于尸也。仍,因也,因爵之形为称也。加,加爵也。散、角,皆以壁饰其口也。)
这段话描述了鲁国在祭祀周公时所使用的酒器,以及这些酒器的装饰和用途。
又曰:孔子射於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仅有存者。
这段话描述了孔子在矍相之圃射箭时的场景,以及公罔之裘和序点通过扬觯而进行的言论,反映了古代的礼仪教育和道德观念。
《三礼图》曰:爵受一升,尾长六寸,博二寸,傅翼,兑(音锐。)下方足,漆赤云气。
《三礼图》中对爵的详细描述,说明了爵的形状、尺寸和装饰,体现了古代对酒器设计的重视。
又曰:散受五升。
这句话说明了‘散’这一酒器的容量。
《左传》曰:凡公行,告于宗庙。反则饮至,舍爵策勋焉。(爵,饮酒器也。置爵则书勋劳。)
《左传》中对于公行时的礼仪描述,说明了饮酒器和策勋的关系,体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性。
又曰:虢公请器,王赐之爵。(玉爵也。爵人贵石也。)
这段话描述了虢公向王请求玉爵,王赐予他的场景,体现了古代的礼仪和等级制度。
《后赵书》曰:石虎子韬以琉璃爵、螺杯劝客酒。
《后赵书》中对于石虎子韬使用琉璃爵和螺杯劝酒的描述,反映了古代酒器的多样性和材质的丰富。
《吴志》曰:诸葛恪行酒至张昭,昭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恪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杖钺,犹未告老。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为不养老也?’昭为尽爵。
这段话描述了三国时期诸葛恪劝酒给张昭的场景,反映了古代饮酒礼仪和尊老敬老的传统。
《古今注》曰:章帝章和年,铜酒爵出河内泌水。
《古今注》中对于章帝时期铜酒爵的记载,反映了古代酒器的制作和流传。
《典论》曰:刘表诸子好酒,造三爵:大曰伯雅,中曰仲雅,小曰季雅。
《典论》中对于刘表诸子制作酒器的描述,反映了古代酒器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楚辞·九歌》曰:授北斗兮酌桂浆。(斗为玉爵。)
《楚辞·九歌》中对于北斗和桂浆的描述,反映了古代酒器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
《班婕妤赋》曰:酌羽觞兮销忧。(孟康曰:羽觞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也。)
《班婕妤赋》中对于羽觞的描述,说明了羽觞的形状和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酒器的精致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