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咎徵部-卷七-原文
○地震
京房《易占》曰:地动,阴有馀。
《左传》曰:南宫极震。(南宫极,王子朝之卿士也。)苌弘谓刘文公曰:”君其勉之,先君之力可济也。(先君,谓刘献公,文够愿也。献公亦欲立子猛,不欲令子朝得国。今南宫极震死,为天所弃,先君之功弃可成也。)周之亡也,其三川震;今西王之大臣亦震,天弃之也。(西王,谓子朝也。子朝居王城,故为之西王也。)东王必大克。(敬王居狄泉,狄泉在王城之东,故曰东王也。)
《史记》曰:周幽王二年,三川震。太史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天地之气不过其序,若过其序,乱人之兆。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於是也震。阳失而在阴,阴原必塞,原塞必国亡。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如二代之季,其川原又塞,塞必川竭山崩。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国亡之徵也。”
《汉书·五行志》曰:鲁文公九年,地震。刘向以为周襄王失道,楚穆王商臣杀父成王,诸侯皆不肖,权倾於下,臣下强盛,将动为害。
京房曰:臣事虽正,专必震。於水,水则波;於木,木则摇;於屋则瓦落;于山则出水涌。嗣子无德,臣专禄不食,动丘陵,水涌出。
又曰:鲁襄公十六年,地震。其后崔氏专齐,栾盈专晋,良宵倾郑,阍杀吴子,燕逐其君,楚灭陈蔡。
又曰:鲁昭公十九年,地震。刘向以为是时季氏将有逐君植典。
又曰:昭公二十三年,地震。刘向以为是时周景王崩,刘子、单子立王子猛,尹氏立王子朝,季氏逐昭公,黑肱叛邾,吴杀其君僚,宋五大夫、晋二大夫皆以地叛。
又曰:哀公三年,地震。仲尼见弃而季氏强。
又曰:赵幽王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太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饥,秦灭之。
《汉书》曰:惠帝时,地震陇西,压四百馀家。时诸吕用事。
又曰:武帝时,地震压杀人,明年皇后陈氏废。宣帝时,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北海、琅琊,坏祖宗庙、城郭,杀人千馀。后又京时载震,至北边郡国三十馀,坏城郭,杀四百馀人。后霍显、禹反,诛清河王,迁房陵,皇后霍氏废。
又曰:玄帝建昭四年,蓝田地震,沙石流拥灞水,安陵岸崩拥水,水逆流。时石显用事。
《后汉书》曰:光武时,地震裂。至后年,南郡蛮、武陵蛮叛。后诏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阴气盛之应也。
又曰:和帝时,郡国十三地震。时将军窦宪谋逆伏诛。后又地裂及震,其年北海王威有罪自杀。
又曰:安帝时,郡国十六地震。明年,郡国十二地震,京师人相食。帝冲幼,邓氏执政。后又郡国九地震。明年,海贼张伯路与平原刘文何、周文光等攻战厌次,杀令长。后三年,郡国十八地震,淮南人饥。明年,邓太后崩,帝失政。
又曰:顺帝时,京师频地震、岸崩及地陷。其年,吴郡丞羊珍反郡府。后二年,凉州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是日,徐、杨贼攻烧邑城,杀掠民吏。
又曰:冲帝时,京时载震,三郡沙涌土裂。时帝年二岁,母后临朝,群盗大起,发掘宪陵,攻烧城邑。
又曰:桓帝时,京时载震,荆扬人多饥死。后又震宪陵,寝屋瓦、宫庙瓦落尽。时梁冀专政。
又曰:灵帝时,地震,海水溢,又震鸿都府门。时阉竖专政。
又曰:初平二年,并州牧董卓焚烧洛阳,挟天子迁长安,自为太师,号尚父。京时载震,卓问着作郎蔡邕,邕对曰:”地动,阴盛,大臣逾制。”又太史上言当有大臣戮死。卓遣人言太尉张温与袁绍交通,遂杀温。二年,司徒王允、仆射士孙瑞及卓将吕布谋诛卓,杀之。
又曰:献帝时,雍州地频震,三辅大旱,粟一石五十万,人相食。
《后汉书》曰:建康玄年九月丙午,京都地震。时顺帝崩,太后摄政,为顺帝作陵,制度奢广,多坏吏民冢椁。尚书栾巴谏,太后怒,癸卯,收巴下狱,欲杀之。丙午地震,太后乃出巴,免为庶人。
《汉献帝春秋》曰:初平二年,地震。董卓问蔡邕,邕曰:”天为阳,故运转于上;地为阴,故安静于下。而震,是失其性,以阴而阳也。明公车不当青盖,宜改之以应变。”挚改为绿盖。
《晋书》曰:魏明帝时,京都地震,隐隐有声,摇动屋瓦。明年,公孙文懿叛,自立魏。高糖蕖曰:”地震,臣下强盛,地故睁狞匽,冀所以警悟人主,不可不深思是灾。”及少帝继,废,竟禅晋。
又曰:齐王芳时,频年地震。时曹嗽莰政,迁太后於永寿宁,太后与帝相泣而别,故频震。
又曰:蜀刘禅时,地震。时黄皓专政。阉官无阳施,犹妇人也,此皓见任之应。是年冬,蜀亡。
又曰:吴孙权时,频年地震。时吕壹专政,又权信谗废太子和,步骘上书曰:”伏见案事,吹毛求瑕,欲陷人成其威福,故地连震。”
又曰:晋武帝时,频年地震。是时贾充、杨骏,递弄朝权。
又曰:惠帝玄康四年,郡国地震,淮南洪水出,或山崩地陷,坏城府,杀百馀人。此贾后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及太仆卫瓘,阴道盛,阳道衰微之应。
又曰:愍怀帝时,频年地震。时司马越专政,石勒寇汲郡。
又曰:玄帝大兴玄年,频地震,或水涌山崩,杀人。时江南淮北有大兵,刘曜、石勒僣位。
又曰:成帝时,咸和四年,频年地震,时苏峻作乱。
又曰:穆帝永和九年、十年,频地震,或有声如雷,鸡雉皆鸣。时帝幼,母后专政,石季龙僣号,王师频败。
又曰:十一年四月、五月,又频地震。是时姚襄入许昌,百姓愁苦之应。哀帝及海西公、简文、孝武时,皆频地震。是时人主幼弱,群小弄权,兵役连年,海西见废。
又曰:孝武太玄五年夏,震含章殿四柱,并杀侍者二人。后年,符坚略襄阳。
又曰:安帝义熙年,频地震,或有声如雷。时太尉刘裕谋逆。
《宋书》曰:孝武大明玄年,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彭城女墙四百八十丈坠,屋倾。衮州地裂泉涌,二年不已。其后兖州刺史夏侯祖欢卒。
《齐书》曰:废帝东昏侯时,地震,一年不止。其年,护军撮螺景反,兵围城,帝闭门以拒之。
《隋书》曰:梁武太清二年八月,侯景举毙薮於豫州,登坛歃盟,地震。及围城,死者太半。
又曰:太清三年,建康地再震。时侯景自为大丞相。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前赵刘聪建玄玄年三月,平阳城震,崇明观陷为池水。赤气至天,有赤龙奋迅而去。十一月,地震。二年八月,平阳地震,汾水大溢,流漂数百家。聪死,子粲立,为刘曜所杀。曜自立。
又曰:前秦符坚时,秦、雍二州地震裂,泉涌。长安大风震电,坏屋杀人。坚惧而愈修德召可。俄而符双等伐长安,寻为战败。
又曰:后秦姚泓时,秦州地震三十二,殷殷有声,山崩舍坏。识者以为:秦州,泓之故乡,将灭之徵。后宋高祖入长安,执於建康斩之。
又曰:姚兴四年,所在地震,前后一百五十六。公卿百司抗表请罪,兴曰:’灾遣之来,咎在玄首,近代或归罪三公,甚非也。朕当考躬省己,思宋景之义。挂鬷何愆?宜悉冠履复位。’
《后魏书》曰:太祖道武天赐六年夏,地震。其年,帝爱姬万美人与清河王绍通,作乱,帝被绍及万美人杀之。
又曰:宣武延昌玄年,沁州地震陷,杀人甚众。又累年沁州秀容敷城雁门山鸣,地震不止。其年,幽州沙门胡僧绍反。明年,胡太后临朝。后天下大兵,太后、少帝为尔朱荣投於河。
《隋书》曰:北齐武成清河年,并州地震。是时和士开专恣之应。
又曰: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废太子勇,以晋王广为皇太子。将册之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人舍多坏,杀人。太子卒与仆射杨素弑帝。
《吕氏春秋》曰:周文王寝病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百吏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主也。’群臣皆悲曰:’请移之,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文王曰:’我必有罪,故天示此以罚我;今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不可。’无几,疾瘳也。
○地裂
《尚书说》曰:黄帝将亡则地裂。
《春秋考异邮》曰:臣恣盛,地裂坼。
《战国策》曰:齐闵王奔莒,淖齿数之曰:’羸博之间,地坼至泉,地以告也,而王不知戒,何得无诛!’乃杀之。
《竹书纪年》曰: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
《后汉书》曰:安帝时,缑氏地裂,后郡国地坼,或泉涌。越巂夷杀长吏,烧城邑。
又曰:南地坼,长百八十二里,广五十量蕊。又洛阳新城地裂。又缑氏地陷裂,京时载陷。时帝幼冲,宦者用事。
又曰:建康玄年,陇西、汉阳、张掖、北地、武威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坏城。
又曰:冲帝初即位,葬顺帝。是日,雁门、京师、太原三郡地震,沙涌土裂。
又曰:桓帝时,河兑薲裂。明年,京师、云阳地震。时阉竖用事,皇后梁氏崩。后八年,缑氏地裂。是时频年兵革,又李膺等二百馀人受诬下狱。又上党地裂,是时寇贼弥盛。
又曰:灵帝时,河兑薲裂二十处,长十里。是时阉竖用事,政在私门。
《后汉书》曰:和帝永和七年,赵国易阳地裂。京房《易传》曰:’地坼袭者,臣下分离,不肯相从也。’是时南单于众乖离,相从也是时南单于众乖离汉军追讨。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西秦乞伏乾归太初十九年,斋川地裂。后四年,乾归为兄子够援所杀。
《抱朴子》曰:军中地裂,急徙居,不则军败。地震,必大战,或有谋反。
《墨子》曰:三苗欲灭时,地震泉涌。
○地陷
《古今五行记》曰:夏桀末年,瞿山地陷,一夕为大泽,深九丈。其年为汤所放。
《晋书》曰:武帝太康八年,宣帝庙地陷。其年七月,殿前地陷,方丈,深数丈,中有破舡。是时,帝不用和峤之言,而信贾充之佞。至十一年,惠帝立,王室大乱。
又曰:惠帝时,五月,城中地陷,方三十丈,杀人。六月,又地坼,人家陷死。八月,地裂,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人大饥。又上庸四处山崩地陷,广三十丈,长百三十丈,大水出,杀人。时贾后乱政。又夜暴雷雨,贾谧斋屋柱陷入地,压床帐。明年谧诛,天下兵乱,帝室从此微矣。
又曰:怀帝时,洛阳地步广里地陷,出鹅三。又当阳地裂三所,广三丈,长三百步。时司马越专政,王室离败,死者万计。
又曰:安帝时,山阴地陷,方四尺,有声如雷。后二年,西明门地穿,涌水毁门。太尉刘裕矫诏杀害朝士,俄而禅宋。
《隋书》曰:梁武帝普通二年,始兴郡石鼓村地自开成井,方六尺,深三十丈。侯景港梁,昇御床,床脚陷入地。后景被杀。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前凉张天锡三年四月,延兴地震陷,水出。
又曰:前赵刘聪末年,武库地陷,深一丈五尺。时中常侍王沉、中宫仆射郭猗皆宠幸用事。聪游宴后宫,或百日不出。沉等奢僣贪残,贼害良善。御史大夫陈玄达谏,聪不从,玄达自杀。
又曰:后秦姚泓永和玄年,秦州地陷裂,岩岭崩坠,人舍坏。是年为宋高祖所擒,斩於建康市。
又曰:前秦符坚末年,洛阳地陷。坚后伐晋败焉。
又曰:安帝末年,桓玄篡晋,昇太家鼏,殿无故陷。旬月,宋高祖杀之。
又曰:北凉沮渠茂乾永和七年,太庙阶陷。六月,城门崩。其年九月,茂乾面缚降于魏。
又曰:西凉李歆嘉兴玄年三月,敦煌且骭门陷。至四年,歆为沮渠蒙逊所败。
又曰:夏赫连勃勃凤翔七年六月,太庙基陷。其年八月,勃勃死。
《隋书》曰:北齐后主末年,穆后如晋阳向北宫辞胡太后,所乘七宝车无故陷入地,半没誓足。是年齐灭,后与帝俱入长安。
又曰: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十二月,洛州乾阳门内地陷,周阔丈馀。至十四年,帝遇杀,天下大乱。
《异苑》曰:晋武帝太康五年,宣帝庙地忽陷,梁无故自折。凡宗庙,所以承祖先嗣永世,不刊安居;摧陷,是烟绝之祥也。
○地凶
《汉书》曰:光武时,岑彭伐蜀。去成都数十里,军营北有地名彭亡。彭闻之欲移,会日暮。是夜,彭为公孙述刺客诈为逃奴刺杀之。
《魏志》曰:太祖围吕布,大司马杨固救布,为其将杨丑所杀。杨将眭固又杀丑,屯兵射犬。巫诫之曰:’将军字白兔,而邑名射犬,兔见必惊,宜急移去。’固不从,明日遂战死。
《晋书》曰:建业太社西宫地,吴时右司马丁奉宅,吴后主孙皓杀之,流徙其家。晋玄帝初为仆射周顗宅,顗为王敦所害。后为冠军将军苏峻宅,峻反被诛杀。后为索悦宅,为会稽王道子所亲昵,缘道子见杀。又为章武王司马秀宅,秀亦凶。至宋孝武时,为雍州刺史臧质宅,质反见杀。故代称为凶地。宋吏部尚书王僧绰常谓宅无吉凶,请以为第,始造未居,为玄凶所害。
王隐《晋书》曰:祖约为豫州刺史,咐晷地忽赤如丹,约竟败见杀。
○土踊
《纪年》曰: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长十丈有馀,高尺半。周隐王二年,齐地暴长,长丈馀,高一尺。
《汉书》曰:成帝河平四年,临淮县土踊起,高二丈。时王莽专政。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前凉张实五年,祁山地震,从中陶原坂三里冒复,下川忽如见掩,坂上草木存焉。
○地生毛
《晋书》曰:武帝太始中,皇甫晏为益州刺史,西讨,屯兵,人咸死之,地生白毛。俄被牙门将所杀。
又曰:成帝时,地生毛。时天下大兵而中原扰乱,百姓疲怨。
又曰:孝武时,京都地生毛,而氐贼围绕襄阳、彭城,征戍连年不解。又京都地生毛,符坚灭后,人役劳,后又江陵交战不解。
又曰:安帝义熙十年,地生白毛,连年征讨劳扰之应。京房以为人劳之异,金失其性地生毛。
常璩《华阳国志》曰:晋武帝太始八年,蜀地生毛,长七八寸,生数里。李势欲亡,地又生毛。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后秦姚兴时,乞伏乾归镇州,地震生毛。而乾归太初十九年七月为兄子够援所杀。
又曰:北燕冯跋太平十五年,龙城地生白毛,长一尺二寸,月馀乃灭。后辽西太守高潜谋反伏诛。
《隋书》曰:梁武帝大同年,地生白毛,长二尺。时筑浮山堰,功垂就而溃,百姓苦之。
又曰:陈后主末年,地生白毛。时功役不息,卒为隋灭。
又曰:北齐武成清河年初,沧州及长安地生毛。时北筑长城,内兴三台,人苦役焉。
《唐书》曰:则天天授初,淮南地生毛,或白苍,长者尺馀,或遍居人床下。扬州尤甚,大如马尾,焚之如毛气。着作郎韩琬寓于扬州,亲掇之。其年称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咎徵部-卷七-译文
京房在《易占》中说:地震,是因为阴气有余。
《左传》记载:南宫极震动。(南宫极是王子朝的卿士。)苌弘对刘文公说:‘君王您要努力啊,先君的力量可以完成这一事业。(先君指的是刘献公,文公是他的儿子。献公也想要立儿子猛为君,不想让子朝得到国家。现在南宫极震动而死,被天所弃,先君的功业就可以完成了。)周朝灭亡时,它的三川震动;现在西王的大臣也震动,这是天要抛弃他。(西王指的是子朝。子朝住在王城,所以称之为西王。)东王必将大获胜利。’(敬王住在狄泉,狄泉在王城之东,所以称之为东王。)
《史记》记载:周幽王二年,三川震动。太史伯阳甫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之气不会超过它的顺序,如果超过了顺序,那就是乱世的征兆。阳气隐藏不能出来,阴气压迫不能上升,于是发生了地震。阳气失去而停留在阴气中,阴气必然堵塞,堵塞必然导致国家灭亡。以前伊洛河干涸而夏朝灭亡,黄河干涸而商朝灭亡。现在周朝就像夏商末年一样,它的河流源头又堵塞了,堵塞必然导致河流干涸山崩。国家必然依靠山川,山崩河枯,是国家灭亡的征兆。’
《汉书·五行志》记载:鲁文公九年,发生地震。刘向认为这是由于周襄王失德,楚穆王商臣杀害父亲成王,诸侯都不贤良,权力下移,臣下强盛,将要发生祸害。
京房说:臣子虽然行为端正,但专权必然导致地震。对于水,水就会波涛汹涌;对于树木,树木就会摇曳;对于房屋,瓦片就会坠落;对于山,山就会涌出水来。如果继承人没有德行,臣子专权而不食禄,就会使丘陵震动,水涌出来。
京房又说:鲁襄公十六年,发生地震。之后崔氏专权于齐,栾盈专权于晋,良宵倾覆了郑国,阍人杀了吴子,燕国驱逐了它的君主,楚国灭亡了陈国和蔡国。
京房又说:鲁昭公十九年,发生地震。刘向认为这是季氏将要驱逐君王、改变典章制度的时候。
京房又说:昭公二十三年,发生地震。刘向认为这是周景王去世,刘子、单子立王子猛为君,尹氏立王子朝为君,季氏驱逐了昭公,黑肱背叛了邾国,吴国杀了它的君主僚,宋国的五大夫、晋国的两位大夫都因为地震而背叛。
京房又说:哀公三年,发生地震。孔子被抛弃,季氏强盛。
京房又说:赵幽王五年,代地发生大地震,从乐徐以西,北至平阴,房屋墙壁大半倒塌,地面裂缝东西长一百三十步。六年,发生大饥荒,秦国灭亡了赵国。
《汉书》记载:惠帝时,陇西发生地震,压死了四百多家。当时诸吕掌权。
《汉书》又说:武帝时,地震压死了人,第二年皇后陈氏被废。
《汉书》又说:宣帝时,地震影响了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北海、琅琊,破坏了祖宗的庙宇、城郭,杀了千多人。后来京时载又发生地震,直到北边的郡国三十多个,破坏了城郭,杀了四百多人。后来霍显、霍禹反叛,诛杀了清河王,迁往房陵,皇后霍氏被废。
《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时,地震裂开。第二年,南郡的蛮族、武陵的蛮族反叛。后来皇帝下诏逮捕王侯,宾客因事被杀的有几千人。这是阴气盛的征兆。
《后汉书》又说:和帝时,郡国十三个地方发生地震。当时将军窦宪谋反被诛杀。后来又发生地裂和地震,那一年北海王威有罪自杀。
《后汉书》又说:安帝时,郡国十六个地方发生地震。第二年,郡国十二个地方发生地震,京城的人相互食用。皇帝年幼,邓氏掌权。后来又有郡国九个地方发生地震。
《后汉书》又说:顺帝时,京城频繁发生地震、岸崩和地陷。那一年,吴郡丞羊珍反叛郡府。后两年,凉州发生一百八十次地震,山谷裂开。
《后汉书》又说:冲帝时,京城发生地震,三郡沙土涌起,地面裂开。当时皇帝两岁,母亲临朝,群盗大起,挖掘了宪陵,攻烧城邑。
《后汉书》又说:桓帝时,京城发生地震,荆扬地区很多人饿死。后来又地震,宪陵的房屋瓦片、宫庙瓦片全部坠落。当时梁冀专权。
《后汉书》又说:灵帝时,发生地震,海水泛滥,又地震了鸿都府的门。当时宦官专权。
《后汉书》又说:初平二年,并州牧董卓焚烧洛阳,挟持天子迁往长安,自称太师,号称尚父。京城发生地震,董卓询问著作郎蔡邕,蔡邕回答说:‘地震,是因为阴气盛,大臣越过了界限。’太史上言将有大臣被杀。董卓派人诬陷太尉张温与袁绍有勾结,于是杀了张温。第二年,司徒王允、仆射士孙瑞以及董卓的将领吕布密谋诛杀董卓,将其杀死。
《后汉书》又说:献帝时,雍州发生地震,三辅地区大旱,一石粟价高达五十万钱,人们相互食用。
《后汉书》又说:建康玄年九月丙午,京都发生地震。当时顺帝去世,太后摄政,为顺帝建造陵墓,规模奢侈,破坏了大量的官吏和百姓的坟墓。尚书栾巴劝谏,太后发怒,癸卯日,将栾巴逮捕入狱,想要杀他。丙午日地震,太后于是释放了栾巴,将他免为平民。
《汉献帝春秋》记载:初平二年,发生地震。董卓询问蔡邕,蔡邕说:‘天为阳,所以运转在上;地为阴,所以安静在下。而地震,是因为失去了它的本性,以阴代替了阳。明公的车不应该用青色的车盖,应该改变以应对变化。’挚改为绿色的车盖。
《晋书》记载:魏明帝时,京都发生地震,隐隐有声,摇动屋瓦。第二年,公孙文懿反叛,自立为魏。高糖蕖说:‘地震,是因为臣下强盛,地因此显得凶猛,希望以此来警醒君主,不可不深思这一灾异。’等到少帝继位,被废,最终禅让给了晋。
《晋书》又说:齐王芳时,连年发生地震。当时曹爽掌权,将太后迁往永寿宫,太后与皇帝相对而泣而别,所以连年地震。
《晋书》又说:蜀汉刘禅时,发生地震。当时黄皓专权。宦官没有阳刚之气,就像女人一样,这是黄皓被重用的征兆。这一年冬天,蜀汉灭亡。
《晋书》又说:吴国孙权时,连年发生地震。当时吕壹专权,孙权又相信谗言废黜了太子和,步骘上书说:‘我见到的情况,吹毛求疵,想要陷害人成全自己的威福,所以地接连震动。’
《晋书》又说:晋武帝时,连年发生地震。当时贾充、杨骏交替掌握朝政。
《晋书》又说:惠帝玄康四年,郡国发生地震,淮南地区洪水泛滥,或者山崩地陷,破坏了城府,杀了百余人。这是贾后指使楚王玮杀害汝南王亮和太仆卫瓘,阴气盛而阳气衰微的征兆。
《晋书》又说:愍怀帝时,连年发生地震。当时司马越专权,石勒侵犯汲郡。
《晋书》又说:玄帝大兴玄年,连年发生地震,有时水涌山崩,杀人。当时江南淮北有大军,刘曜、石勒僭越了王位。
《晋书》又说:成帝时,咸和四年,连年发生地震,当时苏峻作乱。
又说:晋穆帝永和九年、十年,频繁发生地震,有的地方发出雷鸣般的声音,鸡和野鸡都开始鸣叫。当时皇帝年幼,由皇后专权,石季龙篡位,朝廷军队屡次战败。
又说:十一年四月、五月,又频繁发生地震。那时姚襄攻入许昌,百姓因此感到痛苦。哀帝、海西公、简文、孝武帝时期,都频繁发生地震。那时君主年幼,小人掌权,连续多年兵役,海西公被废。
又说:孝武帝太玄五年夏天,含章殿的四根柱子震动,并杀死了两名侍者。次年,符坚攻占襄阳。
又说:晋安帝义熙年间,频繁发生地震,有的地方发出雷鸣般的声音。那时太尉刘裕有谋反的迹象。
《宋书》记载:孝武帝大明玄年,地震,声音从河北传来,鲁郡的山动摇地面震动,彭城的女墙四百八十丈倒塌,房屋倒塌。兖州地面裂开,泉水涌出,连续两年不停。此后兖州刺史夏侯祖欢去世。
《齐书》记载:废帝东昏侯时期,地震,一年不停。那年,护军撮螺景反叛,军队围城,皇帝闭门抵抗。
《隋书》记载: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在豫州举兵叛乱,登坛歃血盟誓,地震。等到围城时,死亡人数超过一半。
又说:太清三年,建康地面再次震动。那时侯景自封为大丞相。
崔鸿《十六国春秋》记载:前赵刘聪建兴玄年三月,平阳城震动,崇明观倒塌成为池塘。赤气冲天,有赤龙迅速离去。十一月,地震。第二年八月,平阳城地震,汾水大泛滥,淹没数百户人家。刘聪去世,儿子刘粲继位,被刘曜所杀。刘曜自立。
又说:前秦符坚时期,秦、雍二州地震裂开,泉水涌出。长安大风雷震,房屋倒塌,人被杀。符坚害怕而更加修德召可。不久符双等人攻打长安,不久战败。
又说:后秦姚泓时期,秦州地震三十二次,发出沉闷的声音,山崩房屋倒塌。有识者认为:秦州是姚泓的故乡,这是将要灭亡的征兆。后来宋高祖刘裕进入长安,在建康将他处死。
又说:姚兴四年,各地地震,前后共一百五十六次。公卿百官上表请罪,姚兴说:‘灾害降临,罪责在我,近代有人把罪责归咎于三公,非常不对。我应该反省自己,思考宋景公的义行。我的罪过在哪里?应该都恢复原来的职位。’
《后魏书》记载:太祖道武帝天赐六年夏天,地震。那年,皇帝的爱姬万美人与清河王绍通奸,发动叛乱,皇帝被绍和万美人杀害。
又说:宣武帝延昌玄年,沁州地震陷落,死伤众多。又连续多年沁州秀容敷城雁门山鸣,地震不止。那年,幽州沙门胡僧绍反叛。次年,胡太后临朝。后来天下大乱,太后和少帝被尔朱荣投入河中。
《隋书》记载:北齐武成清河年,并州地震。那时和士开专权。
又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废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册封之夜,狂风大雪,地震山崩,房屋倒塌,人被杀。太子和仆射杨素弑杀皇帝。
《吕氏春秋》记载:周文王卧病五天,而地震遍及东南西北,不出国境。百官都请求说:‘我们听说地震是君主的警示。’群臣都悲伤地说:‘请移地震,兴兵动众,以增加国家城池。’文王说:‘我必有罪,所以天示此以罚我;现在兴兵动众,是加重我的罪,不可。’不久,病就好了。
《尚书说》记载:黄帝将要灭亡时,地面裂开。
《春秋考异邮》记载:臣子专权,地面裂开。
《战国策》记载:齐闵王逃到莒,淖齿数落他说:‘羸博之间,地面裂开至泉水,地面在告诉大王,而大王不知警惕,怎能不受到诛杀!’于是杀了他。
《竹书纪年》记载:夏桀末年,社坛裂开,那年被汤放逐。
《后汉书》记载:安帝时,缑氏地裂,后来郡国地裂,有的地方泉水涌出。越巂夷人杀害长吏,烧毁城邑。
又说:南地裂开,长一百八十二里,宽五十量蕊。又洛阳新城地裂。又缑氏地陷裂,京时载陷。那时皇帝年幼,宦官掌权。
又说:建康玄年,陇西、汉阳、张掖、北地、武威地百八十震,山谷裂开,城池倒塌。
又说:冲帝初即位,葬顺帝。那天,雁门、京师、太原三郡地震,沙涌土裂。
又说:桓帝时,河兑地裂。明年,京师、云阳地震。那时宦官掌权,皇后梁氏去世。后八年,缑氏地裂。那时连续多年战乱,又有李膺等二百余人被诬陷入狱。又上党地裂,那时盗贼横行。
又说:灵帝时,河兑地裂二十处,长十里。那时宦官掌权,政权在私门。
《后汉书》记载:和帝永和七年,赵国易阳地裂。京房《易传》说:‘地面裂开,是臣下分离,不肯相从。’那时南单于众人分离,相从的是时南单于众人跟随汉军追讨。
崔鸿《十六国春秋》记载:西秦乞伏乾归太初十九年,斋川地裂。后四年,乾归被兄子乞伏炽磐所杀。
《抱朴子》记载:军中地裂,紧急迁居,否则军队会失败。地震,必定有大战,或者有谋反。
《墨子》记载:三苗将要灭亡时,地震泉水涌出。
《古今五行记》记载:夏桀末年,瞿山地陷,一夜之间成为大泽,深九丈。那年被汤放逐。
《晋书》记载:武帝太康八年,宣帝庙地陷。那年七月,宫殿前地陷,方圆一丈,深数丈,中间有一艘破旧的船。那时,皇帝不听和峤的建议,而相信贾充的谄媚。到十一年,惠帝即位,王室大乱。
又说:惠帝时,五月,城中地陷,方圆三十丈,人被杀。六月,又地裂,人家陷落而死。八月,地裂,宽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人大饥。又上庸四处山崩地陷,宽三十丈,长百三十丈,大水涌出,人被杀。那时贾后乱政。又夜暴雷雨,贾谧斋屋柱陷入地,压塌床帐。次年贾谧被杀,天下兵乱,帝室从此衰落。
又说:怀帝时,洛阳地步广里地陷,出现三只鹅。又当阳地裂三处,宽三丈,长三百步。那时司马越专政,王室衰败,死伤无数。
又说:安帝时,山阴地陷,方圆四尺,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后二年,西明门地裂,涌水毁门。太尉刘裕假传圣旨杀害朝士,不久禅让给宋。
《隋书》记载:梁武帝普通二年,始兴郡石鼓村地自开成井,方圆六尺,深三十丈。侯景港梁,升御床,床脚陷入地。后来侯景被杀。
崔鸿《十六国春秋》记载:前凉张天锡三年四月,延兴地震陷,水涌出。
又说:前赵刘聪末年,武库地方发生地陷,深达一丈五尺。当时的中常侍王沉、中宫仆射郭猗都受到宠爱并掌权。刘聪在后宫游玩宴乐,有时百天不出宫。王沉等人奢侈、傲慢、贪婪、残暴,残害善良的人。御史大夫陈玄达进谏,刘聪不听,陈玄达自杀。
又说:后秦姚泓永和玄年,秦州地方发生地陷和山崩,房屋倒塌。这一年,姚泓被宋高祖所擒获,在建康市被斩首。
又说:前秦符坚末年,洛阳地方发生地陷。符坚后来伐晋战败。
又说:安帝末年,桓玄篡夺了晋朝的政权,升太家鼏,宫殿无故陷落。一个月后,宋高祖杀死了他。
又说:北凉沮渠茂乾永和七年,太庙的台阶陷落。六月,城门崩塌。那年九月,茂乾被捆绑着投降了魏国。
又说:西凉李歆嘉兴玄年三月,敦煌的且骭门陷落。到了第四年,李歆被沮渠蒙逊打败。
又说:夏赫连勃勃凤翔七年六月,太庙的基础陷落。那年八月,勃勃去世。
《隋书》记载:北齐后主末年,穆后前往晋阳向北宫辞别胡太后,所乘坐的七宝车无故陷入地下,车轮半没。那年,齐国灭亡,她与皇帝一起被带入长安。
又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十二月,洛州乾阳门内发生地陷,地面裂开有一丈多宽。到了第十四年,皇帝被杀,天下大乱。
《异苑》记载:晋武帝太康五年,宣帝庙的地面突然陷落,一根梁柱无故折断。所有宗庙,都是为了承传祖先的香火,永世安宁;一旦被摧毁,就意味着香火断绝的征兆。
地凶:《汉书》记载:光武帝时,岑彭征伐蜀地。离开成都数十里,军营北边有一个地名叫彭亡。岑彭听说后想要迁移,但遇到了日暮。那晚,岑彭被公孙述的刺客假装逃奴刺杀。
《魏志》记载:太祖围攻吕布,大司马杨固救援吕布,却被他的将领杨丑所杀。杨丑的将领眭固又杀了杨丑,驻兵在射犬。巫师告诫他说:‘将军的字是白兔,而城邑名叫射犬,兔子看到一定会惊慌,应该赶快离开。’杨固不听,第二天就战死了。
《晋书》记载:建业太社西宫的地面,吴时右司马丁奉的宅邸,吴后主孙皓杀了他,流放了他的家人。晋玄帝初为仆射周顗的宅邸,周顗被王敦所害。后来成为冠军将军苏峻的宅邸,苏峻反叛后被杀。后来成为索悦的宅邸,因为索悦与会稽王道子亲近,因道子被杀。后来成为章武王司马秀的宅邸,司马秀也很凶。到了宋孝武帝时,成为雍州刺史臧质的宅邸,臧质反叛后被杀。因此代代被称为凶地。宋吏部尚书王僧绰常认为宅邸无吉凶,请求居住在那里,刚开始建造还未入住,就被邪灵所害。
王隐《晋书》记载:祖约为豫州刺史,他住的地方忽然变得像丹砂一样红,祖约最终失败被杀。
土踊:《纪年》记载:梁惠成王七年,地面突然长出十丈多,高半尺。周隐王二年,齐地突然暴长,长一丈多,高一尺。
《汉书》记载:成帝河平四年,临淮县地面突然隆起,高二丈。那时王莽专权。
崔鸿《十六国春秋》记载:前凉张实五年,祁山发生地震,从中陶原坂三里突然冒出,下川忽然被掩埋,山上的草木依然存在。
地生毛:《晋书》记载:武帝太始中,皇甫晏为益州刺史,西征,驻兵,士兵都死了,地面长出了白毛。不久后被牙门将所杀。
又说:成帝时,地面长出了毛。那时天下大乱,中原动荡,百姓疲惫怨恨。
又说:孝武帝时,京都地面长出了毛,而氐贼包围了襄阳、彭城,征战连年不解。京都地面又长出了毛,符坚灭后,人役劳,后又江陵交战不解。
又说:安帝义熙十年,地面长出了白毛,连年征战劳扰的征兆。京房认为这是人劳的异象,金失去其性,地面才长出毛。
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晋武帝太始八年,蜀地长出了毛,七八寸长,长了几里。李势想要逃跑,地面又长出了毛。
崔鸿《十六国春秋》记载:后秦姚兴时,乞伏乾归镇守州城,地震后地面长出了毛。而乾归太初十九年七月被哥哥的儿子乞伏造所杀。
又说:北燕冯跋太平十五年,龙城地面长出了白毛,一尺二寸长,一个月后消失。后来辽西太守高潜谋反被诛。
《隋书》记载:梁武帝大同年,地面长出了白毛,二尺长。那时正在建造浮山堰,工程即将完成却溃决,百姓苦不堪言。
又说:陈后主末年,地面长出了白毛。那时劳役不断,最终被隋朝所灭。
又说:北齐武成清河年初,沧州和长安地面长出了毛。那时正在北筑长城,内部兴修三台,百姓苦于劳役。
《唐书》记载:则天皇后天授初年,淮南地面长出了毛,有的白有的青,长的有一尺多,有的遍布在人们的床下。扬州尤其严重,大的像马尾,烧起来像毛发的气味。著作郎韩琬住在扬州,亲自摘取了它。那年称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咎徵部-卷七-注解
京房《易占》:京房,西汉易学家,著有《京氏易传》,此书为易学中的京房易学派。易占,指通过占卜易经卦象来预测未来或解释事物。
地动:指地震,古代认为地震是天地之气不正常的表现,与天象变化相联系。
阴有馀:阴气过剩,古代认为阴气过剩会导致地震等自然灾害。
《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对后世历史学、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南宫极: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此处指南宫极震动而死。
苌弘: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此处指苌弘对刘文公的劝告。
刘文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此处指刘文公。
先君:指已故的君主,此处指刘献公。
刘献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此处指刘献公。
子朝: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此处指子朝。
王城:古代国君居住的城市,此处指郑国的都城。
东王:指居住在王城东面的国君,此处指鲁国的国君。
狄泉:鲁国的地名,位于王城之东。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周幽王: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因烽火戏诸侯而闻名。
三川:指黄河、洛河、伊河,此处指周朝的疆域。
西王:指居住在王城西面的国君,此处指子朝。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指阳气被压制,阴气上升,导致地震。
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古代认为河流枯竭是国家灭亡的预兆。
山崩川竭,国亡之徵也:山崩和河流枯竭是国亡的征兆。
京房:西汉易学家,此处指京房对地震的解释。
嗣子无德,臣专禄不食,动丘陵,水涌出:指继承人无德,臣子专权,导致地震。
鲁文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
楚穆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
商臣:楚穆王的儿子,此处指商臣杀父成王的事件。
诸侯:古代指各国的君主。
权倾於下,臣下强盛:指臣子权力过大,威胁到君主。
臣专禄不食:指臣子专权,不遵守礼制。
动丘陵,水涌出:指地震导致山丘动摇,水涌出地面。
崔氏:春秋时期齐国的家族。
栾盈: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良宵: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
阍杀吴子:指阍人杀死吴国的国君。
燕逐其君:指燕国驱逐其国君。
楚灭陈蔡:指楚国灭亡陈国和蔡国。
季氏:春秋时期鲁国的家族,此处指季氏家族。
昭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
刘子、单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王子猛:春秋时期鲁国的王子。
尹氏:春秋时期鲁国的家族。
王子朝:春秋时期鲁国的王子。
黑肱:春秋时期邾国的大夫。
邾: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吴杀其君僚:指吴国杀死其国君僚。
宋五大夫、晋二大夫:指宋国和晋国的五位大夫和两位大夫。
地叛:指因地震而发生的叛乱。
仲尼:即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季氏强:指季氏家族强大。
赵幽王:赵国的国君。
代地: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台屋墙垣:指房屋的台基、屋瓦和墙壁。
陇西:古郡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诸吕:西汉初期吕姓的权臣。
皇后陈氏:西汉的皇后。
宣帝:宣帝司马懿是曹魏的重要政治家,司马炎的父亲。
河南以东四十九郡:指汉朝的河南以东的四个郡。
北海、琅琊: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祖宗庙:指祖先的庙宇。
城郭:城墙和城门。
石显:西汉的官员。
光武:光武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
南郡蛮、武陵蛮:古代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天的湖南、湖北地区。
阴气盛之应也:指阴气旺盛的征兆。
窦宪:东汉的将领。
伏诛:被处死。
北海王威:北海国的王。
邓太后:东汉的皇后,此处指邓太后摄政。
帝冲:东汉的皇帝,此处指刘冲。
邓氏:邓太后的家族。
海贼张伯路:古代的海盗。
平原刘文何、周文光:古代的人物。
厌次: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令长:古代的地方官。
京师:古代指国都,此处指东汉的国都洛阳。
吴郡丞羊珍:吴郡的官员。
凉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山谷坼裂:山谷裂开。
徐、杨贼:徐、杨地区的盗贼。
邑城:城市。
宪陵:东汉皇帝的陵墓。
梁冀:东汉的权臣。
阉竖:指宦官。
尚父:古代对大臣的尊称。
董卓:东汉末年的权臣。
京时载震:指京城的地震。
蔡邕:东汉的文学家、书法家。
太尉张温:东汉的官员。
袁绍:东汉末年的名将。
司徒王允:东汉的官员。
仆射士孙瑞:东汉的官员。
吕布:吕布是东汉末年的名将,以勇猛著称。
贾充:晋朝的人物,曾任尚书令。
杨骏:晋朝的权臣。
公孙文懿: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
高糖蕖: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
少帝:指年幼的皇帝。
曹嗽莰: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曹叡。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的皇帝。
黄皓:蜀汉的宦官。
阉官:指太监。
吕壹:三国时期吴国的官员。
步骘:三国时期吴国的官员。
太子和:三国时期吴国的太子。
贾后:指贾南风,晋惠帝的皇后,专权乱政。
楚王玮:晋朝的王子。
汝南王亮:晋朝的王子。
太仆卫瓘:晋朝的官员。
阴道盛,阳道衰微:指阴气旺盛,阳气衰微。
司马越:晋朝的权臣。
石勒: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
刘曜:十六国时期汉的皇帝,刘渊的孙子。
石勒僣位:石勒篡夺了前赵的皇位。
成帝:成帝司马衍是晋朝的皇帝。
苏峻:苏峻是东晋末年的将领,后反叛被杀。
愍怀帝:晋朝的皇帝。
石勒寇汲郡:石勒侵犯汲郡。
玄帝大兴玄年: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的皇帝刘渊的年号。
苏峻作乱:苏峻发动叛乱。
建康玄年: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年号。
顺帝:东汉的皇帝,名刘保,年号顺帝。
栾巴:东汉的官员。
尚书:古代的官员职位,负责文书工作。
太后:皇帝的母亲。
收巴下狱:将栾巴逮捕入狱。
收巴下狱,欲杀之:意图杀害栾巴。
尚书栾巴谏:尚书栾巴进谏。
太后怒:太后发怒。
免为庶人:被贬为平民。
《汉献帝春秋》:记载汉献帝时期历史的书籍。
挚:古代指皇帝的车队。
青盖:古代皇帝车队的装饰。
绿盖:古代皇帝车队的新装饰。
魏明帝: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
自立魏:自立为魏国的君主。
地故睁狞匽:地因为臣子强盛而显得凶猛。
冀所以警悟人主,不可不深思是灾:希望以此警示君主,不可不深思这次灾难的意义。
齐王芳: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
曹嗽莰政:曹叡的政治。
迁太后於永寿宁:将太后迁往永寿宁。
太后与帝相泣而别:太后和皇帝相拥而泣别。
蜀刘禅时:蜀汉的皇帝刘禅时期。
黄皓专政:黄皓专权。
无阳施:没有阳刚之气。
见任之应:黄皓被任用的结果。
吴孙权时:吴国的君主孙权时期。
吕壹专政:吕壹专权。
步骘上书:步骘上书奏报。
案事:处理事务。
吹毛求瑕: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
陷人成其威福:陷害别人以显示自己的威势。
晋武帝时:晋朝的皇帝司马炎时期。
贾充、杨骏:晋朝的官员。
递弄朝权:轮流掌握朝政大权。
郡国地震:郡国发生地震。
淮南洪水出:淮南地区发生洪水。
山崩地陷,坏城府,杀百馀人:山崩地陷,毁坏城府,杀死一百多人。
贾后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及太仆卫瓘:贾皇后指使楚王玮杀死汝南王亮和太仆卫瓘。
阴道盛,阳道衰微之应:阴气旺盛,阳气衰微的征兆。
愍怀帝时:晋朝的皇帝愍怀帝时期。
司马越专政:司马越专权。
频地震,或水涌山崩,杀人:频繁发生地震,有时水涌山崩,造成人员伤亡。
刘曜、石勒僣位:刘曜和石勒篡夺了皇位。
成帝时: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的皇帝刘聪时期。
咸和四年: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年号咸和四年。
穆帝:晋朝的皇帝,名司马聃,年号永和,是晋朝的第七位皇帝。
永和:永和是后秦的一个年号。
地震:地球表面因地质构造变动而发生的震动现象。
石季龙: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名石勒的儿子石虎。
僣号:指未经正式册封而自立为帝的行为。
王师:指国家的军队。
姚襄: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将领,后来自立为帝。
许昌:古都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哀帝:晋朝的皇帝,名司马丕,年号太和。
海西公:晋朝的皇帝,名司马奕,年号太和。
简文:晋朝的皇帝,名司马昱,年号太元。
孝武:晋朝的皇帝,名司马曜,年号太元。
符坚:符坚是前秦的皇帝,以统一北方而著称。
襄阳:古都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含章殿:古代宫殿名。
侍者:指在宫廷中为皇帝或贵族服务的仆人。
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裕,字德舆。
宋书: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史书,由沈约撰写。
孝武大明:南朝宋孝武帝的年号,大明是年号名。
鲁郡:古郡名,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
彭城:古都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
女墙:古建筑中的一种矮墙,用于防护。
衮州:古州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夏侯祖欢:南北朝时期的人物,曾任兖州刺史。
废帝东昏侯:南朝齐的皇帝,名萧宝卷,年号东昏侯。
护军:古代官职,负责统领军队。
撮螺景:南朝齐的人物,曾任护军。
梁武太清:南朝梁武帝的年号,太清是年号名。
侯景:南朝梁的将领,后来反叛梁朝。
豫州:古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崔鸿:十六国时期的人物,著有《十六国春秋》。
前赵:前赵,即前赵国,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汉末群雄之一刘渊建立。
刘聪:刘聪是前赵国的第二位皇帝,以奢侈和残暴著称。
崇明观:古代道观名。
赤气:指大气中出现的红色气体,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
赤龙:古人认为的神话生物,通常与吉祥或权力有关。
秦州:古州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殷殷有声:形容声音沉重而有节奏。
识者:指有见识的人。
后宋高祖:指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
长安: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都城之一,位于陕西省,今西安。
建康:南朝宋的都城,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太尉: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玄首:指皇帝或贵族的头。
宋景:指古代的贤臣宋景公,此处指效仿其行为。
挂鬷:古代的冠帽。
复位:指恢复原位或原来的状态。
后魏书: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史书,由魏收撰写。
太祖道武:后魏的开国皇帝,名拓跋珪,道武是庙号。
天赐:后魏道武帝的年号,天赐是年号名。
清河王绍:后魏的宗室,名拓跋绍。
宣武延昌:后魏宣武帝的年号,延昌是年号名。
沁州:古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秀容敷城: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雁门山:古山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幽州:古州名,位于今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胡僧绍:后魏的人物,曾任幽州沙门。
胡太后:后魏的太后,名胡充华。
尔朱荣:北魏末年的权臣。
北齐武成:北齐的皇帝,名高洋,武成是年号名。
并州:古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和士开:北齐的人物,曾任并州刺史。
晋王广:晋朝的王子,后来成为皇帝,即晋武帝。
烈风大雪:形容天气极其恶劣。
太子勇:晋朝的太子,即后来的晋惠帝。
仆射:仆射是古代的官职,负责文书和机要事务。
杨素:晋朝的人物,曾任仆射。
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名姬昌。
百吏:指众多的官员。
移之:指将地震移走。
兴事动众:指发动大量人力物力。
国城:指国家的城池。
地裂:指地面出现裂缝。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
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缑氏: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越巂夷:古代的一个民族。
长吏:地方官员。
洛阳:洛阳是古代中国的都城之一,位于河南省。
谷:古代长度单位,一谷等于十丈。
冲帝:东汉的皇帝,名刘炳,年号冲帝。
沙涌土裂:形容土地出现沙土涌动和裂缝。
河兑: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薲裂:土地出现裂缝。
皇后梁氏:东汉的皇后,名梁妠。
缑氏地裂:指缑氏地区发生地裂。
京时载陷:指京师地区发生地陷。
汉阳:古郡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张掖:古郡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北地:古郡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武威:古郡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冲帝初即位:指冲帝刚刚即位。
河兑薲裂:指河兑地区发生土地裂缝。
李膺:东汉末年的名士,后被诬陷入狱。
寇贼:指盗贼。
灵帝:东汉的皇帝,名刘宏,年号灵帝。
易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袭者:指袭位的人。
南单于:古代匈奴的一支,南迁至中国北方。
乖离:指不和睦,不团结。
西秦:十六国时期的国家,由乞伏国仁建立。
斋川: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够援:西秦的将领,名乞伏乾归的儿子。
军中:指军队中。
军败:指军队战败。
三苗:古代的一个民族。
瞿山:古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大泽:指大湖。
宣帝庙:古代的庙宇,供奉宣帝。
和峤:晋朝的人物,曾任侍中。
惠帝:晋朝的皇帝,名司马衷,年号永熙、永康等。
和峤之言:指和峤的建议。
贾充之佞:指贾充的谄媚行为。
惠帝时:指晋惠帝在位期间。
武库:武库是古代国家存放武器和军需物资的地方。
地陷:地陷是指地面突然塌陷的现象,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中常侍:中常侍是古代宫廷中的高级宦官职位。
中宫仆射:中宫仆射是宫廷中的高级官职,负责宫中事务。
宠幸用事:宠幸用事是指受到皇帝的宠爱,掌权行事。
游宴后宫:游宴后宫是指皇帝在后宫中游乐宴饮。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监察官员,上奏皇帝。
谏:谏是指向皇帝进言规劝。
后秦:后秦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羌族领袖姚苌建立。
姚泓:姚泓是后秦的第二位皇帝。
宋高祖:宋高祖刘裕,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
建康市:建康市是南朝宋的都城,今南京。
前秦:前秦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氐族领袖苻坚建立。
安帝:安帝是东晋的皇帝。
桓玄:桓玄是东晋末年的权臣,试图篡位。
昇太家鼏:昇太家鼏是桓玄所封的爵位。
北凉:北凉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沮渠蒙逊建立。
沮渠茂乾:沮渠茂乾是北凉的第二位皇帝。
太庙:太庙是供奉皇帝祖先的庙宇。
西凉:西凉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李暠建立。
李歆:李歆是西凉的皇帝。
敦煌:敦煌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位于甘肃省。
且骭门:且骭门是敦煌的一个城门。
夏:夏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羌族领袖赫连勃勃建立。
赫连勃勃:赫连勃勃是夏的皇帝。
凤翔:凤翔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陕西省。
北齐:北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政权,由高洋建立。
后主:后主是北齐的最后一位皇帝,以荒淫著称。
穆后:穆后是北齐的皇后。
晋阳:晋阳是北齐的都城,位于山西省。
隋炀帝: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以奢侈和残暴著称。
大业:大业是隋朝的一个年号。
洛州:洛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河南省。
乾阳门:乾阳门是洛州的一个城门。
异苑:异苑是古代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宗庙:宗庙是古代供奉祖先的庙宇。
汉书: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岑彭:岑彭是东汉末年的将领。
蜀: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四川省。
成都:成都蜀汉的都城,今四川成都。
公孙述:公孙述是东汉末年的割据势力之一。
刺客:刺客是指专门刺杀敌人的武士。
魏志:魏志是《三国志》的一部分,记载魏国历史。
太祖:太祖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
大司马:大司马是古代的官职,相当于军事总司令。
杨固:杨固是吕布的部将。
杨丑:杨丑是杨固的部将。
射犬:射犬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巫:巫是指古代的巫师,从事占卜和祭祀等活动。
晋书:晋书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建业:建业是东晋和南朝宋的都城,今南京。
太社:太社是古代国家祭祀社神的地方。
吴:吴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孙权建立。
孙皓:孙皓是吴的最后一位皇帝,以暴虐著称。
玄帝:玄帝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周顗:周顗是东晋的官员,后被王敦所害。
王敦:王敦是东晋末年的权臣,试图篡位。
会稽王道子:会稽王道子是东晋的宗室,后被杀。
章武王司马秀:章武王司马秀是东晋的宗室,后被杀。
宋孝武:宋孝武是南朝宋的皇帝。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是古代的一个州的长官。
臧质:臧质是南朝宋的将领,后反叛被杀。
王僧绰:王僧绰是南朝宋的官员。
豫州刺史:豫州刺史是古代的一个州的长官。
祖约:祖约是东晋的将领。
临淮县:临淮县是古代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
王莽:王莽是新朝的建立者,以篡位和改革著称。
前凉:前凉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张轨建立。
祁山:祁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甘肃省。
陶原坂:陶原坂是祁山附近的一个地名。
冒复:冒复是指地面突然上升。
下川:下川是陶原坂附近的一个地名。
纪年:纪年是古代的一种史书,记载年号和大事。
梁惠成王:梁惠成王是战国时期梁国的君主。
周隐王:周隐王是战国时期周朝的君主。
齐地:齐地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领土。
十六国春秋:十六国春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十六国时期的历史。
前凉张实:前凉张实是前凉的一位君主。
晋武帝太始:晋武帝太始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一个年号。
皇甫晏:皇甫晏是晋朝的将领。
益州:益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四川省。
牙门将:牙门将是古代的一种军职,相当于营长。
金失其性地生毛:金失其性地生毛是古代的一种迷信说法,认为金失去其地性时,地面会生长出毛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咎徵部-卷七-评注
又曰:前赵刘聪末年,武库地陷,深一丈五尺。时中常侍王沉、中宫仆射郭猗皆宠幸用事。聪游宴后宫,或百日不出。沉等奢僣贪残,贼害良善。御史大夫陈玄达谏,聪不从,玄达自杀。
这段古文描绘了前赵刘聪末年的一个重大自然异象——武库地陷,以及与之相关的宫廷政治事件。地陷作为自然异象,古人往往将其视为天象警示,反映国家政治的动荡和君主的不德。刘聪沉溺于后宫,不理朝政,宠幸宦官,导致国政混乱,忠臣陈玄达的谏言不被采纳,最终导致其自杀。此段文字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以及自然异象与政治事件的关联性。
又曰:后秦姚泓永和玄年,秦州地陷裂,岩岭崩坠,人舍坏。是年为宋高祖所擒,斩於建康市。
此段描述了后秦姚泓时期秦州发生的地陷和山崩,这些自然灾害与姚泓被擒斩的历史事件相联系。古人认为自然灾害与国家兴衰、君主命运紧密相关,姚泓的失败可能被看作是这些自然异象的预示。此段文字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与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认识。
又曰:前秦符坚末年,洛阳地陷。坚后伐晋败焉。
这段文字记录了前秦符坚末年洛阳地陷的事件,并将其与符坚伐晋失败联系起来。符坚的失败在历史上被认为是由于一系列内外因素造成的,而洛阳地陷可能被看作是上天的警示,反映了符坚统治的衰败。
又曰:安帝末年,桓玄篡晋,昇太家鼏,殿无故陷。
此段文字描述了东晋安帝末年,桓玄篡位时发生的宫殿地陷事件。地陷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国家政权的动荡和不安,预示着桓玄篡位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又曰:北凉沮渠茂乾永和七年,太庙阶陷。六月,城门崩。其年九月,茂乾面缚降于魏。
这段文字描绘了北凉沮渠茂乾时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包括太庙阶陷和城门崩塌,最终导致沮渠茂乾投降于魏国。这些自然异象可能被看作是沮渠茂乾统治危机的象征。
又曰:西凉李歆嘉兴玄年三月,敦煌且骭门陷。至四年,歆为沮渠蒙逊所败。
此段描述了西凉李歆时期敦煌城门地陷的事件,以及李歆最终被沮渠蒙逊击败的历史。地陷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李歆统治的不稳定性和最终失败的命运。
又曰:夏赫连勃勃凤翔七年六月,太庙基陷。
这段文字记录了夏朝赫连勃勃时期太庙基陷的自然异象,可能反映了赫连勃勃统治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朝代的不稳定。
《隋书》曰:北齐后主末年,穆后如晋阳向北宫辞胡太后,所乘七宝车无故陷入地,半没誓足。
此段文字描述了北齐后主末年,穆后乘坐七宝车陷入地中的事件,可能象征着北齐后主统治的衰败和胡太后的权势。
又曰: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十二月,洛州乾阳门内地陷,周阔丈馀。
这段文字记录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洛州乾阳门内发生的地陷事件,可能反映了隋朝末年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
《异苑》曰:晋武帝太康五年,宣帝庙地忽陷,梁无故自折。
此段描述了晋武帝太康五年宣帝庙地陷,以及庙中梁木无故自折的事件,可能反映了晋朝宣帝时期政治的不稳定。
○地凶
“地凶”部分列举了多个历史时期发生地陷、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与政治动荡、国家兴衰和君主命运相联系,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异象与政治事件之间关系的认知。
《汉书》曰:光武时,岑彭伐蜀。去成都数十里,军营北有地名彭亡。
这段文字描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岑彭伐蜀时军营北有地名彭亡,以及岑彭最终被刺杀的历史。地名彭亡可能被看作是预兆,预示了岑彭的死亡。
《魏志》曰:太祖围吕布,大司马杨固救布,为其将杨丑所杀。
此段描述了三国时期曹操围攻吕布时,大司马杨固被杨丑所杀的事件,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
《晋书》曰:建业太社西宫地,吴时右司马丁奉宅,吴后主孙皓杀之,流徙其家。
这段文字记录了晋朝建业太社西宫地曾经是吴时右司马丁奉的宅地,丁奉后被孙皓所杀,反映了当时政治的残酷。
王隐《晋书》曰:祖约为豫州刺史,咐晷地忽赤如丹,约竟败见杀。
此段描述了祖约担任豫州刺史时,地忽然变红如丹的事件,以及祖约最终失败被杀的历史。地变红可能被看作是上天的警示,预示了祖约的命运。
○土踊
“土踊”部分列举了多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土地突起事件,古人认为这些自然异象可能与政治事件有关,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与政治事件之间关系的认知。
《纪年》曰: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长十丈有馀,高尺半。
此段描述了梁惠成王七年时,地突然长高的事件,可能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动荡。
《汉书》曰:成帝河平四年,临淮县土踊起,高二丈。
这段文字记录了汉成帝河平四年临淮县土地突起的事件,可能反映了当时政治的不稳定。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前凉张实五年,祁山地震,从中陶原坂三里冒复,下川忽如见掩。
此段描述了前凉张实五年祁山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山崩和河流变化,可能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动荡。
○地生毛
“地生毛”部分列举了多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土地生毛的自然异象,古人认为这些现象可能与政治事件有关,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与政治事件之间关系的认知。
《晋书》曰:武帝太始中,皇甫晏为益州刺史,西讨,屯兵,人咸死之,地生白毛。
此段描述了晋武帝太始年间,皇甫晏为益州刺史时发生的土地生毛事件,可能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动荡。
常璩《华阳国志》曰:晋武帝太始八年,蜀地生毛,长七八寸,生数里。
这段文字记录了晋武帝太始八年蜀地生毛的事件,可能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动荡。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后秦姚兴时,乞伏乾归镇州,地震生毛。
此段描述了后秦姚兴时期地震后土地生毛的事件,可能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动荡。
《隋书》曰:梁武帝大同年,地生白毛,长二尺。
此段描述了梁武帝大同年土地生毛的事件,可能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动荡。
《唐书》曰:则天天授初,淮南地生毛,或白苍,长者尺馀。
此段描述了唐朝武则天天授年间淮南地区土地生毛的事件,可能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动荡。
着作郎韩琬寓于扬州,亲掇之。其年称制。
这段文字描述了着作郎韩琬在扬州亲眼目睹土地生毛的现象,并在同年称制的历史。这可能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异象与政治事件之间关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