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咎徵部-卷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咎徵部-卷一-原文

《易》曰:履霜坚冰至。

《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又曰: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尚书·洪范》曰:咎徵:曰狂,恒雨若;僣,恒阳若;豫,恒燠若;急,恒寒若;蒙,恒风若。

《左传》曰:初,内蛇与外蛇斗於郑南门掷晷,内蛇死。六年而厉公入。公闻之,问於申繻曰:’犹有妖乎?’对曰:’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

《易是类谋》曰:斗机绝纲,玉衡拨,摄提亡。(郑玄注曰:斗机绝纲,斗者,天中之精;天失其平,故斗机绝纲,玉衡拨也。摄提者,斗前之星,为斗施政教,布之八野。今斗失其政,故摄提亦为之亡不见。)五星合,狼弧张,昼视无日,虹拈峦煌;夜视无月,彗孛蒋蒋。(此皆属乾。乾多为天,天失其主,故着天者皆失其正也。)当藏者出,当出者消,危处易期。(当藏者出,解昼视无日,虹拈峦煌也。当出者消,解夜视无月也。是为危处易期。)太山失金鸡,西岳亡玉羊。(太山失金鸡者,箕星亡也。箕者为风,风动鸡鸣。今期候者亡,故鸡亦亡。西岳亡玉羊者,狼星亡。狼在於末为羊也。)天卑地高,雷喧公行,(天下雷同,喧公行,无所畏也。)星昼奔,牟痗光,上无乾,下无常。天昧昧,履践冰。(上无乾,乾气不正,故下无常。天昧昧,喻不明也。昼视无日,夜视无月,何明之有乎?履践冰者,峻急之法行,被其刑也。)民衣雾,主吸霜。(民衣雾,佞政行,被其毒也。主吸霜,被阴毒,将害躬也。)间可倚杵於何藏。(解上天卑地高。天地相去,其间才可倚一杵耳。或言枚,其意同。)不知夏,不知冬,不见父,不见兄。(所以然者,以天卑地高,尊卑失列,故卑为父兄,尊为子弟也。)望之漠漠,视之茫茫,群党假威,出坐玉床。(小人群党假王者威权。坐於玉床者,王之床也。)

《尚书大传》曰:田猎不兽,饮食不享,出入不节,夺民农时,及有奸谋,则木不曲直。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好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好攻战,轻百姓,饰城郭,侵边境,则金不从革。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祠,逆天时,则水不润下。

又曰:爰用五事,建用皇极。一曰貌,貌之不恭,是谓不枢。厥咎狂,厥罚常雨,厥极恶。时则有龟孽,时则有鸡祸。次二曰言,言之不从,是谓不乂。厥咎僣,厥罚常阳,厥极忧。时则有诗妖妖,时则有介虫之孽,时则有犬祸。次三曰视,视之不明,是谓不哲。厥咎豫,厥罚常燠,厥极疾。时则有草妖,时则有倮虫之孽。次四曰听,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厥咎急,厥罚常寒,厥极贫。时则有鼓妖,时则有豕祸。次五曰始,思之不容,是谓不圣。厥咎雾,厥罚常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王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雾,厥罚常阴,厥极弱。时则有射妖,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马祸,时则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

《洪范五行传》曰:凡有所害谓之灾。无所害而异於常谓之异。故灾为已至,异为方来。

《家语》曰:孔子曰:’天灾地妖,所以儆人主也;寤梦徵怪,所以儆人臣也。灾妖不胜善政,怪梦不胜善行。’

《六韬》曰:武王伐殷,得二丈夫,而问之曰:’殷国之将亡,亦有妖灾乎?’其一人对曰:’有。殷国常雨血雨石,大者如瓮,小者如箕。常六月雨雪,深尺馀。’其一人对曰:’是非殷国之大妖也。殷国之大妖四十七章:殷君喜时人,喜以人饴虎,喜割人心,喜时孕妇,喜时人之父、孤人之子;喜刑祸;喜以信为欺,欺者为忠,忠谏者不赏;以君子为下,小人为上,以佞辩为相,为政急令暴取,万民愁苦;好田猎毕弋、走狗饰马;喜修池台;宫七十有三所,大宫百里;善为酒池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人;喜听谗用誉,无功者赏;无尺丈、无锱铢、无秤衡、无功赏、无罪诛。此殷国之妖也。’

《白虎通》曰:灾异者何也?灾之为言伤也,随事而诛;异之为言怪也,先发感动。何以言?灾者,有所害也。

《说苑》曰:赵简子问於翟封馀曰:’吾闻翟雨虻穀三日,雨血三日,马生牛,牛生马,信乎?’曰:’信。’简子曰:’灾足亡国乎?’封曰:’雨虻穀三日,虻风之所飘也;雨血三日,鸷鸟击於上也;马生牛,牛生马,杂收也。此非翟之灾也。’简子曰:’然则翟之妖奚也?’对曰:’其君幼弱,其大臣比党以求禄,其百官肆断而无常,其政令不竟而数改,此其妖也。’

京氏《别对灾异》曰:五穀无实何?君无仁德,臣怀叛戾,华饰虚举,荐贤实不相副,内为苏秦之行,外以夷、齐之语,故致五穀多无实。朝无贤,害气伤穑不收,国大饥。其救也,选明经,举茂才,改往修来,退韧影很,施恩行惠,赏赐劳臣,此灾及销矣。

《左传·宣下》曰:天反时为灾。

又曰:定公玄年,诸侯之大夫城成周,三旬而毕,乃归诸侯之戍。

齐高张后,不从诸侯。

晋女叔宽曰:”周苌弘、齐高张皆将不免。”

苌弘瓮屿,(天既厌周德,苌弘欲迁都以延其祚,故曰瓮屿。)高子违人。

天之所坏,不可支也;众之所为,不可奸也”。(为哀三年周人杀苌弘,六年高张来鲁。)

○天裂

京氏《易妖占》曰:天裂,阳不足,下害上之像。

天裂见人,兵起国亡;天开槛邂,流血滂滂。

《晋书》曰:惠帝玄康中,天西北裂。

时人主昏暗,贾后专政。

又曰:太安中,天裂为二,声如雷。

是时长沙王奉帝出拒成都王颖,河间王颙迭威专命,僣乱之像。

又曰:成帝咸和四年冬,天裂西北。

时苏峻之子以万人入吴兴,天下有兵,关中转乱。

明年,石勒僣位。

又曰:穆帝昇平五年,天裂,广数丈,声如雷。

又曰:哀帝初即位,天中裂,广三四丈,声如雷,野雉皆雊。

时帝荒疾,不识万机,太后临朝,桓温专政。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前赵刘曜建玄初,天裂,广一丈,长五十馀丈。

时四方交战。

《隋书》曰:梁武帝太清中,天裂西北,长十丈,阔二丈,光出如电,声如雷。

明年,侯景陷台城。

○天开

《汉志》曰:惠帝二年,天开东北,长二十馀丈,广十丈。

后有吕后废二少帝,诸吕作乱。

萧子显《齐书》曰:齐东昏侯永玄中,夜天开,黄色明照。

顷有物,绛色,如小瓮,渐大如仓廪,声如雷,坠太湖,野雉皆雊。

其年东昏见废。

《隋书》曰:陈后主至德初,天开西北至东南,其内有黄杂色,声如雷。

后年章大宝举毙薮陈,竟国亡。

○天光

《竹书纪年》曰: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贯紫微。

其年,王南巡不返。

《汉书》曰:成帝匈坑玄年四月,无云有雷,声光四下,至昏乃止。

《晋书》曰:穆帝永和十年,前凉张祚之玄年正月,夜,天有光如车盖。

明年,祚被杀。

《宋书》曰:文帝玄嘉十八年七月,天有黄光洞烛。

至二十二年,太子詹事范晔反,伏诛。

○天崩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后凉麟嘉五年,天崩,有声若雷,久之乃止。

又曰:前赵刘聪麟嘉三年,天崩,声若雷,久乃止。

是岁聪死。

○天鸣

京氏《易妖占》曰:天有悬车之声,人主忧。

又曰:《易传》曰:”万民劳,厥妖天鸣.”

《晋书》曰:武帝末,天东有声如雷。

又曰:玄帝太兴玄年,天鸣东南,有声如风水相薄。

三年,天又鸣。

其后王敦入石头,王师败绩。

玄帝屈辱,制於强臣。

《陈书》曰:梁武帝天监时,有声如雷,二。

是岁交州刺史李凯举毙薮。

后年,又西北隆隆有声如雷,赤气至地。

是岁盗杀东莞、琅琊太守。

中大通年,西南有声如雷,其年北凉州刺史简钦反。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前凉张骏时,晋建兴十七年八月,天有大声,下震地。

孟池县人夜怪室如昼,时起视,见西北开有门,光明照地。

至二十二年,逊於重华。

又曰:南燕六年,天鸣。

是年桓玄废其主自立,称大楚。

又曰:前秦符坚建玄十四年,天鼓鸣。

至二十年,坚为姚苌所杀。

《隋书》曰:北齐文宣天保年中,天西南有声如雷。

时帝不恤国政,大兴师旅。

又曰:后主武平末年,后主东遁至青州。

是日西方有声如雷。

是月为周师所擒。

又曰:周宣帝建德年,天西北有声如雷。

未几,吐谷浑大寇边。

又曰: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天有声如风水相击,三夜乃止。

又曰:后主初即位,八月,天有声如风水相击。

俄又如之。

九月夜,天东北有声如虫飞,渐移西北。

至德玄年正月,天东南有声如虫飞,后降於隋。

《隋书》曰:开皇二十年四月,天有声如泻水,自南而北。

六月,秦王俊薨。

《河图稽命徵》曰:帝刘即位百七十年,太阴在庚辰,江充诡蒲颁,天鸣地坼。

○四时

《礼记·月令》曰: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早落,国时有恐;

行秋令,则民有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冰,寒气总至,寇戎来征;

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

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暝为害。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

行夏令,则人多疾疫,时雨不降,山陵不收;

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早降,兵革并起。

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穀不滋,四鄙入保;

行冬令,则草木早枯,后乃大水,败其城郭;

行春令,则蝗虫为灾,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穀,道路不通,暴兵来至;

行春令,则五穀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

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於疫。

季夏行春令,则穀实鲜落,国多风咳,民乃迁徙;

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

行冬令,则风气不时,鹰隼早鸷,四鄙入保。

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穀,戎兵乃来;

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穀无实;

行夏令,则其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恐;

行夏令,则其国大旱,蛰虫不藏,五穀复生;

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死。

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鼻九〉嚏;

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分裂;

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懈惰,师兴不居。

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上泄,民多流亡;

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

行秋令,则霜雪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

行秋令,则天时雨汁,瓜瓠不成,国有大兵;

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疠。

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

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

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冰冻消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咎徵部-卷一-译文

《易经》说:脚下踩到霜,坚硬的冰就会到来。《文言》说:积累善行的家庭,必然会有多余的福分;积累恶行的家庭,必然会有多余的灾祸。

《文言》又说:吉凶悔恨,都是因为行动而产生的。

《尚书·洪范》说:灾祸的征兆有:疯狂,常常下雨;僭越,常常阳光;喜悦,常常炎热;急躁,常常寒冷;蒙昧,常常刮风。

《左传》记载:起初,郑国南门的内蛇和外蛇斗斗,内蛇死了。过了六年,厉公回到了郑国。公问申繻说:‘还有妖异现象吗?’申繻回答说:‘人所忌讳的,就是它的气焰所导致的,妖异是由人引起的。人没有挑衅,妖异就不会自行出现。人违背常理,妖异就会兴起,所以会有妖异。’

《易是类谋》说:北斗的斗柄断了,天权星倾斜,摄提星消失。(郑玄注解:北斗的斗柄断了,北斗是天中的精华;天失去平衡,所以斗柄断了,天权星倾斜。摄提星是北斗前的星,代表北斗施行政教,遍布八野。现在北斗失去了政教,所以摄提星也看不见了。)五星合聚,狼星和弧星都明亮,白天看不见太阳,彩虹闪烁;夜晚看不见月亮,彗星和彗孛闪烁。(这些都是属于乾卦。乾卦代表天,天失去主宰,所以属于天的星象都失去了正常。当藏起来的东西出现,当出现的东西消失,危险的地方容易有期。当藏起来的东西出现,解释了白天看不见太阳,彩虹闪烁。当出现的东西消失,解释了夜晚看不见月亮。这就是危险的地方容易有期。)泰山失去了金鸡,西岳失去了玉羊。(泰山失去金鸡,是指箕星消失了。箕星代表风,风动鸡鸣。现在观测者消失了,所以鸡也消失了。西岳失去玉羊,是指狼星消失了。狼星在末尾代表羊。)天空低沉,地面高耸,雷声轰鸣,公行无阻,(天下雷同,轰鸣公行,无所畏惧。)星星白天奔跑,光芒闪烁,上面没有乾卦,下面没有常理。天空昏暗,踩着冰走。(上面没有乾卦,乾气不正,所以下面没有常理。天空昏暗,比喻不明。白天看不见太阳,夜晚看不见月亮,还有什么光明呢?踩着冰走,是指严峻的法律执行,受到惩罚。)民众穿着雾气,君主吸着霜。(民众穿着雾气,是指佞臣当道,受到其毒害。君主吸着霜,是指受到阴毒,将要伤害身体。)中间可以靠在什么藏身之处。(解释了天空低沉,地面高耸。天地相隔,中间只能靠一根柱子。或者说是枚,意思相同。)不知道夏天,不知道冬天,看不见父亲,看不见哥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天空低沉,地面高耸,尊卑失去了顺序,所以卑贱的成为父亲和哥哥,尊贵的成为子弟。)看起来模糊不清,看起来广阔无边,小人群党假借王者的威权,坐在玉床上。(小人群党假借王者的威权。坐在玉床上的人,是王的床。)

《尚书大传》说:田猎时不捕捉野兽,饮食时不享乐,出入不守规矩,夺取民众的农时,如果有奸谋,那么树木就不会弯曲生长。废弃法律,驱逐功臣,杀害太子,以妾为妻,那么火就不会向上燃烧。喜欢修建宫室,装饰楼台亭阁,内部淫乱,冒犯亲戚,侮辱父亲和哥哥,那么庄稼就无法成熟。喜欢战争,轻视百姓,装饰城池,侵犯边境,那么金属就不会改变形状。简化宗庙,不进行祈祷,废弃祭祀,违背天时,那么水就不会滋润大地。

《尚书大传》又说:使用五种方法,建立皇极。第一是容貌,容貌不庄重,这就是不中正。它的灾祸是疯狂,它的惩罚是常常下雨,它的极点是恶。当时就会有龟的灾祸,当时就会有鸡的灾祸。第二是言语,言语不服从,这就是不和谐。它的灾祸是僭越,它的惩罚是常常阳光,它的极点是忧虑。当时就会有诗的灾祸,当时就会有介虫的灾祸,当时就会有狗的灾祸。第三是视觉,视觉不清晰,这就是不聪明。它的灾祸是喜悦,它的惩罚是常常炎热,它的极点是疾病。当时就会有草的灾祸,当时就会有裸虫的灾祸。第四是听觉,听觉不灵敏,这就是不谋。它的灾祸是急躁,它的惩罚是常常寒冷,它的极点是贫穷。当时就会有鼓的灾祸,当时就会有猪的灾祸。第五是开始,思考不被接受,这就是不圣。它的灾祸是雾,它的惩罚是常常刮风,它的极点是凶险、短命。当时就会有脂夜的灾祸,当时就会有华的灾祸,当时就会有牛的灾祸。王的灾祸不停止,这就是不建立。它的灾祸是雾,它的惩罚是常常阴雨,它的极点是弱。当时就会有射的灾祸,当时就会有龙蛇的灾祸,当时就会有马的灾祸,当时就会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

《洪范五行传》说:所有有害的东西都叫做灾。没有害处但与常理不同叫做异。所以灾已经到来,异将要到来。

《家语》记载:孔子说:‘天灾地妖,是用来警示君主;噩梦怪异,是用来警示臣子的。灾妖不能战胜善政,怪梦不能战胜善行。’

《六韬》记载:武王伐纣,得到两个男子,问他们说:‘殷国将要灭亡,也有妖异现象吗?’其中一个人回答说:‘有。’殷国常常下血雨和石雨,大的像瓮,小的像簸箕。常常六月下雪,深达一尺多。’另一个人回答说:‘这不是殷国的大妖异。殷国的大妖异有四十七章:殷君喜欢时人,喜欢把人喂给老虎,喜欢割人心,喜欢孕妇,喜欢时人的父亲、孤儿之子;喜欢刑罚,喜欢用信任欺骗,欺骗的人被认为是忠诚的,忠诚进谏的人不受到奖赏;把君子当作下人,把小人当作上人,把佞臣当作宰相,执政急躁,暴取民财,万民愁苦;喜欢田猎,装饰马匹;喜欢修建池塘和台阁;宫室有七十三所,大宫有百里;善于建造酒池和酒糟山,而喝醉的人有三千人;喜欢听谗言,用赞誉,无功的人受到奖赏;没有尺寸、没有铢两、没有秤砣、无功的人受到奖赏、有罪的人受到惩罚。这就是殷国的妖异。’

《白虎通》说:灾异是什么?灾就是伤害,随着事情而惩罚;异就是怪异,先于事情发生并引起感动。为什么这样说?灾是有害的。

《说苑》记载:赵简子问翟封余说:‘我听说翟国下了三天雨虻,下了三天血雨,马生出了牛,牛生出了马,是真的吗?’封余说:‘是真的。’简子说:‘灾异足以灭亡国家吗?’封余说:‘下了三天雨虻,是虻虫被风吹起的;下了三天血雨,是猛禽在上方攻击;马生出了牛,牛生出了马,是杂交所生的。这不是翟国的灾异。’简子说:‘那么翟国的妖异是什么呢?’封余回答说:‘他们的君主年幼弱小,他们的大臣结党营私以谋取私利,百官胡作非为,政令不完整而频繁更改,这就是他们的妖异。’

京氏《别对灾异》说:五谷为什么没有收成?是因为君主没有仁德,臣子怀有叛离之心,华而不实,推荐贤能的人实际上并不符合要求,内部像苏秦那样行事,外部用夷、齐的话来混淆视听,所以导致五谷多不收成。朝廷没有贤能的人,有害的气运伤害了庄稼,国家大饥荒。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拔有才德的人,举荐有才能的人,改正过去的错误,改进现在的行为,退去那些顽固和狡猾的人,施恩行惠,奖赏勤劳的臣子,这样灾祸就会消除了。

《左传·宣公下》说:天违背时令就会发生灾祸。

又说:定公在位期间,诸侯的大夫们修筑了成周的城墙,用了三十天就完成了,然后返回各自的国家去守卫边疆。齐国的国君高张不跟随其他诸侯。晋国的女叔宽说:‘周国的苌弘和齐国的国君高张都将不能免于灾祸。’苌弘想要将国都迁移到瓮屿,因为天意已经厌倦了周国的德行,想要通过迁移都城来延续国运,所以称之为瓮屿。高子违背了人们的意愿。天意要毁灭的东西,是无法支撑的;众人所做的事情,是无法欺骗的。’(哀公三年,周人杀了苌弘,六年,高张来到鲁国。)

天裂

京氏的《易经占卜》说:天空出现裂缝,是阳气不足,下面侵害上面的征兆。天空出现裂缝被人看到,预示着战争爆发和国家灭亡;天空打开,有雷声响起,意味着大出血。

《晋书》记载:惠帝在位期间,天在西北方向裂开。当时君主昏庸,贾后专权。

又说:太安年间,天空裂开成两半,声音如雷。当时长沙王奉命出城抵抗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专权,有僭越乱政的迹象。

又说:成帝咸和四年冬天,天空在西北方向裂开。当时苏峻的儿子带领一万人进入吴兴,天下有战事,关中地区也变得混乱。第二年,石勒篡位。

又说:哀帝即位初期,天空中央裂开,宽度三四丈,声音如雷,野鸡都鸣叫。当时皇帝荒淫无度,不懂得处理国家大事,太后临朝,桓温专权。

崔鸿的《十六国春秋》记载:前赵刘曜建元初年,天空裂开,宽度一丈,长度五十多丈。当时各地都在交战。

《隋书》记载:梁武帝太清年间,天空在西北方向裂开,长度十丈,宽度二丈,光芒如闪电,声音如雷。第二年,侯景攻陷了台城。

天开

《汉志》记载:惠帝二年,天空在东北方向打开,长度二十多丈,宽度十丈。后来吕后废黜了两个少帝,吕氏作乱。

萧子显的《齐书》记载:齐东昏侯永玄年间,夜晚天空打开,黄色光芒明亮照耀。不久有物体,红色,像小瓮,逐渐变大如仓库,声音如雷,坠入太湖,野鸡都鸣叫。那年东昏侯被废。

《隋书》记载:陈后主至德初年,天空在西北至东南方向打开,里面有黄色和杂色,声音如雷。第二年,章大宝举兵反叛,陈朝最终灭亡。

天光

《竹书纪年》记载:周昭王末年,夜晚有五彩光芒贯穿紫微宫。那年,王南巡后没有返回。

《汉书》记载:成帝元寿年四月,天空无云但有雷声,光芒四散,到黄昏才停止。

《晋书》记载:穆帝永和十年,前凉张祚元寿年正月,夜晚,天空有如车盖般的光芒。第二年,张祚被杀。

《宋书》记载:文帝元嘉十八年七月,天空有黄光穿透。到二十二年,太子詹事范晔反叛,被处死。

天崩

崔鸿的《十六国春秋》记载:后凉麟嘉五年,天空崩塌,有如雷声,过了一会儿才停止。

又说:前赵刘聪麟嘉三年,天空崩塌,有如雷声,过了一会儿才停止。那年刘聪去世。

天鸣

京氏的《易经占卜》说:天空有悬挂车子的声音,意味着君主忧虑。

又说:《易经传》说:‘万民劳苦,就会出现天鸣的异象。’

《晋书》记载:武帝末年,天空东方有如雷声。

又说:元帝太兴元年,天空在东南方向鸣叫,声音如风和水相互冲击。三年后,天再次鸣叫。之后王敦进入石头城,王师战败。元帝受到屈辱,被强臣控制。

《陈书》记载:梁武帝天监年间,有如雷声,一年。那年交州刺史李凯举兵反叛。第二年,又有如雷声从西北方向传来,赤气到达地面。那年盗贼杀了东莞、琅琊太守。中大通年间,西南方向有如雷声,那年北凉州刺史简钦反叛。

崔鸿的《十六国春秋》记载:前凉张骏时,晋建兴十七年八月,天空有巨大声响,震动大地。孟池县人夜晚看到室内如白天一样明亮,起来看时,见西北方向有门打开,光芒照耀大地。到二十二年,张骏退位。

又说:南燕六年,天空鸣叫。那年桓玄废黜了他的君主自立,称大楚。

又说:前秦苻坚建元十四年,天空鼓声鸣响。到二十年,苻坚被姚苌所杀。

《隋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年间,天空西南方向有如雷声。当时皇帝不关心国政,大举用兵。

又说:后主武平末年,后主向东逃到青州。那天西方有如雷声。那个月,后主被周朝军队擒获。

又说:周宣帝建德年间,天空西北方向有如雷声。不久,吐谷浑大举侵犯边境。

又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天空有如风和水相互撞击的声音,持续了三个夜晚才停止。

又说:后主即位初期,八月,天空有如风和水相互撞击的声音。不久又发生了同样的情况。九月夜晚,天空东北方向有如虫飞的声音,逐渐移向西北。至德元年正月,天空东南方向有如虫飞的声音,后来降于隋朝。

《隋书》记载:开皇二十年四月,天空有如水流的声音,从南到北。六月,秦王杨俊去世。

《河图稽命徵》记载:帝刘即位一百七十年,太阴在庚辰,江充诡计多端,天鸣地裂。

四时

《礼记·月令》说:如果在正月执行夏天的命令,那么雨水就会不按时节而下,草木会提前凋落,国家会常常感到恐慌;如果在正月执行秋天的命令,那么民众会遭受大规模的瘟疫,突然的暴风和暴雨会连续发生,野草和蓬蒿会一起生长;如果在正月执行冬天的命令,那么洪水会泛滥成灾,大雪和霜冻会严重破坏,播种的种子就无法发芽。

如果在二月执行秋天的命令,那么国家会遭遇严重的冰冻,寒气会突然降临,敌军会来进攻;如果在二月执行冬天的命令,那么阳气会不足以抵御寒冷,麦子就无法成熟,民众会相互掠夺;如果在二月执行夏天的命令,那么国家会遭遇严重的旱灾,暖和的天气会提前到来,虫害会严重破坏。

如果在三月执行冬天的命令,那么寒气会时常发作,草木都会变得萧瑟,国家会感到极大的恐慌;如果在三月执行夏天的命令,那么民众会患上很多疾病,适时的雨水不会降临,山陵上的农作物无法收获;如果在三月执行秋天的命令,那么天空会变得阴沉,连绵的秋雨会提前到来,战争和冲突会同时发生。

如果在四月执行秋天的命令,那么苦雨会连续不断,五谷无法生长,边境的民众会进入城池避难;如果在四月执行冬天的命令,那么草木会提前枯萎,随后会有大水,城市的城墙会被破坏;如果在四月执行春天的命令,那么蝗虫会成为灾害,暴风会来临,茂盛的草不会结籽。

如果在五月执行冬天的命令,那么冰雹会伤害谷物,道路无法通行,敌军会突然到来;如果在五月执行春天的命令,那么五谷会晚熟,各种害虫会大量出现,国家会面临饥荒;如果在五月执行秋天的命令,那么草木会凋落,果实会提前成熟,民众会遭受瘟疫的灾害。

如果在六月执行春天的命令,那么谷物会提前脱落,国家会有很多风咳的疾病,民众会迁移;如果在六月执行秋天的命令,那么山丘和低地会有洪水,庄稼无法成熟,会有很多女性的灾害;如果在六月执行冬天的命令,那么风气会不正常,老鹰和隼会提前捕食,边境的民众会进入城池避难。

如果在七月执行冬天的命令,那么阴气会非常强烈,害虫会破坏谷物,敌军会来侵犯;如果在七月执行春天的命令,那么国家会遭遇旱灾,阳气会再次出现,五谷无法成熟;如果在七月执行夏天的命令,那么国家会有很多火灾,寒热不调,民众会患上疟疾。

如果在八月执行春天的命令,那么秋雨不会降临,草木会茂盛生长,国家会感到恐慌;如果在八月执行夏天的命令,那么国家会遭遇严重的旱灾,冬眠的动物不会藏匿,五谷会再次生长;如果在八月执行冬天的命令,那么会有很多风灾,雷声会提前响起,草木会死亡。

如果在九月执行夏天的命令,那么国家会遭遇大水灾,冬季的收藏会遭受破坏,民众会频繁打喷嚏;如果在九月执行冬天的命令,那么国家会有很多盗贼,边境不平静,土地会分裂;如果在九月执行春天的命令,那么暖风会来临,民众会变得懒散,军队不会久留。

如果在十月执行春天的命令,那么结冰和关闭的大门不会严密,地气会上升,民众会大量流亡;如果在十月执行夏天的命令,那么国家会有很多暴风,冬天不会寒冷,冬眠的动物会再次出现;如果在十月执行秋天的命令,那么霜雪不会按时降临,小规模的战争会时常发生,土地会被侵蚀。

如果在十一月执行夏天的命令,那么国家会遭遇旱灾,雾气会非常浓重,雷声会响起;如果在十一月执行秋天的命令,那么天空会下大雨,瓜和葫芦无法成熟,国家会有大规模的战争;如果在十一月执行春天的命令,那么虫子和蝗虫会破坏农作物,水泉会干涸,民众会患上疥疮。

如果在十二月执行秋天的命令,那么白露会提前降临,害虫会变成妖怪,边境的民众会进入城池避难;如果在十二月执行春天的命令,那么婴儿和幼儿会大量死亡,国家会有很多固疾,这被称为逆天;如果在十二月执行夏天的命令,那么洪水会破坏国家,时令的雪不会降临,冰冻会消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咎徵部-卷一-注解

履霜坚冰至:履霜坚冰至,出自《易经》,意指小善积聚可以导致大的好事,小恶积累则可能导致大的灾难,比喻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出自《易经》,强调积累善行会带来好运,积累恶行则会招致不幸。

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出自《易经》,意思是吉凶悔吝(不顺利之事)都是由人的行为动因而产生的。

咎徵:出自《尚书·洪范》,指灾害的征兆,包括狂、恒雨若、僣、恒阳若、豫、恒燠若、急、恒寒若、蒙、恒风若等。

狂:指疯狂、不正常的行为,常用来比喻政治上的混乱。

恒雨若:指长时间下雨,如同常态。

僣:指超越本分的行为,如僭越等级。

恒阳若:指长时间像夏天一样温暖。

豫:指过分乐观,常用来比喻政治上的轻敌。

恒燠若:指长时间像夏天一样炎热。

急:指急躁、不安定。

恒寒若:指长时间像冬天一样寒冷。

蒙:指蒙蔽、不明智。

恒风若:指长时间刮风。

掷晷: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这里指时间。

申繻:古代的一个人物名字,这里指被问询的人。

妖:指不寻常的自然现象,常用来比喻政治上的不正常。

斗机绝纲:指北斗七星中的斗柄和斗身断裂,象征天象异常。

玉衡拨:指北斗七星中的玉衡星位置偏移,象征天象异常。

摄提:指北斗七星中的摄提星,象征天象变化。

五星合:指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在天空中的合体,象征天象异常。

狼弧张:指狼星和弧星的位置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虹拈峦煌:指彩虹异常明亮,象征天象异常。

彗孛蒋蒋:指彗星和孛星频繁出现,象征天象异常。

乾:指天,这里指天象异常。

危处易期:指危险的地方容易发生变故。

太山失金鸡:指太山(北斗七星中的玉衡星)失去金鸡(箕星),象征天象异常。

西岳亡玉羊:指西岳(北斗七星中的狼星)失去玉羊(狼星),象征天象异常。

乾气:指天的气息,这里指天的正常状态。

常:指正常、常规。

昧昧:指昏暗、不明。

衣雾:指穿雾,比喻政治上的混乱。

吸霜:指吸霜,比喻受到寒冷的侵袭。

间可倚杵於何藏:指在天地之间可以依靠的东西很少,比喻政治上的困难。

夏:指夏天,这里指时间的流逝。

冬:指冬天,这里指时间的流逝。

父兄:指长辈,这里指时间的流逝。

玉床:指王的宝座,这里指王的权威。

田猎不兽:指田猎时没有捕获到野兽,象征政治上的失败。

饮食不享:指饮食不正常,象征政治上的混乱。

出入不节:指出入无度,象征政治上的混乱。

夺民农时:指剥夺民众的农时,象征政治上的不仁。

奸谋:指阴谋诡计,象征政治上的不正常。

木不曲直:指树木不能正常生长,象征政治上的混乱。

火不炎上:指火不能向上燃烧,象征政治上的不正常。

稼穑不成:指农作物不能成熟,象征政治上的不正常。

金不从革:指金属不能加工,象征政治上的不正常。

水不润下:指水不能滋润土地,象征政治上的不正常。

貌:指外表、容貌。

言:指言语、言论。

视:指观察、看法。

听:指听觉、听到的信息。

始:指开始、起初。

不枢:指不恭敬、不端正。

不乂:指不和睦、不和谐。

不哲:指不明智、不聪明。

不谋:指不周密、不细致。

不圣:指不圣明、不贤明。

龟孽:指龟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鸡祸:指鸡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诗妖妖:指诗中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介虫之孽:指甲壳虫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犬祸:指狗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草妖:指草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倮虫之孽:指裸虫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鼓妖:指鼓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豕祸:指猪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脂夜之妖:指夜晚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华孽:指花开得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牛祸:指牛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射妖:指射箭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龙蛇之孽:指龙蛇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马祸:指马出现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日月乱行、星辰逆行:指日月星辰运行异常,象征天象异常。

灾:指灾害、灾难。

异:指异常、不寻常。

儆:指警告、警醒。

谗:指诽谤、说坏话。

佞辩:指花言巧语、善于诡辩。

毕弋:指射猎。

池台:指池塘和亭台,指奢华的建筑。

酒池糟丘:指大量酿酒,比喻奢侈浪费。

牛饮者三千人:指许多人像牛一样喝酒,比喻放纵无度。

尺丈:指长度单位,这里指度量。

锱铢:指极小的重量单位,这里指极小的利益。

秤衡:指称重用的器具,这里指衡量。

苏秦之行:指苏秦的外交策略,这里指外交手段。

夷、齐之语:指夷狄和齐国的言语,这里指外来的影响。

苏秦之行,外以夷、齐之语:指利用外交手段和外来影响。

韧影很:指坚韧不拔、刚毅。

苏秦之行,外以夷、齐之语,故致五穀多无实:指因为外交手段和外来影响,导致五谷多空壳。

害气:指有害的气氛、气息。

穑:指农作物。

朝无贤:指朝廷中没有贤能之人。

害气伤穑不收,国大饥:指有害的气氛伤害了农作物,导致国家大饥荒。

选明经,举茂才,改往修来,退韧影很,施恩行惠,赏赐劳臣,此灾及销矣:指选拔贤能之人,改正错误,施行仁政,赏赐有功之臣,这样灾害就会消除。

天反时为灾:出自《左传·宣下》,意思是天象违背了正常的季节变化,就会产生灾害。

定公玄年:定公,指鲁定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玄年,指鲁定公在位的某一年。

诸侯之大夫城成周:诸侯,指当时的诸侯国。大夫,指诸侯国的官员。城成周,指在成周(周朝的都城)修筑城墙。

三旬而毕:三旬,指三十天。毕,完成。

乃归诸侯之戍:乃,表示顺承关系。归,返回。诸侯之戍,指诸侯国的驻军。

齐高张后:齐高张,指齐国的官员。

晋女叔宽:晋女叔宽,指晋国的女官。

周苌弘:周苌弘,指周朝的官员。

瓮屿:瓮屿,指用瓮做成的岛屿,这里比喻周苌弘想要迁都以延续周朝的统治。

高子违人:高子,指高张。违人,指违背人的意愿,这里指高张的行为违背了天意。

天之所坏,不可支也;众之所为,不可奸也:这是晋女叔宽的话,意思是天意所破坏的,无法支撑;众人所做的事情,无法欺诈。

天裂:天裂,指天空出现裂缝,古代认为是天象异变,往往与国家政治动荡有关。

天开:天开,指天空出现异常现象,如裂缝、发光等,古代认为是天象异变,往往与国家政治动荡有关。

天光:天光,指天空出现异常的光亮,古代认为是天象异变,往往与国家政治动荡有关。

天崩:天崩,指天空出现异常的震动,古代认为是天象异变,往往与国家政治动荡有关。

天鸣:天鸣,指天空发出异常的声响,古代认为是天象异变,往往与国家政治动荡有关。

四时: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里可能指时间的流转或季节的变化。

孟春:指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即春季的开始,此时万物复苏,气候逐渐变暖。

夏令:指夏季的气候特征,如炎热、多雨等。

秋令:指秋季的气候特征,如凉爽、干燥等。

冬令:指冬季的气候特征,如寒冷、干燥等。

雨水:指春雨,是春季的降雨,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草木:指植物,包括树木和草本植物。

国时:指国家时期,也可以理解为某个时期的国家状况。

大疫:指大规模的瘟疫,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猋风:指猛烈的暴风。

暴雨:指大雨,通常伴随着强风。

藜莠:指野草,通常指对农作物有害的杂草。

蓬蒿:指野生植物,常用于形容荒野。

水潦:指洪水,通常指因降雨过多而引起的河流泛滥。

首种:指播种的种子,首指首次,种指种植。

仲春:指农历二月份,春季的第二个月。

季春:指农历三月份,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孟夏:指农历四月份,夏季的第一个月。

仲夏:指农历五月份,夏季的第二个月。

季夏:指农历六月份,夏季的第三个月。

孟秋:指农历七月份,秋季的第一个月。

仲秋:指农历八月份,秋季的第二个月。

季秋:指农历九月份,秋季的第三个月。

孟冬:指农历十月份,冬季的第一个月。

仲冬:指农历十一月份,冬季的第二个月。

季冬:指农历十二月份,冬季的第三个月。

阴气:指寒冷的气息,与阳气相对。

介虫:指昆虫,特别是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

戎兵:指外来的军队,通常指敌军。

寒气:指寒冷的气息,与热气相对。

阳气:指温暖的气息,与阴气相对。

五穀:指五种主要粮食作物,通常指稻、麦、黍、稷、菽。

四鄙:指国家的边境地区。

丘隰:指山丘和低洼地带。

鹰隼:指猛禽,如鹰和隼,它们在冬季通常不会活跃。

兵革:指战争,兵指士兵,革指战车。

苦雨:指连绵不断的雨,通常指对农作物有害的雨。

五穀不滋:指五种粮食作物生长不良。

四鄙入保:指边境地区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而进入内地寻求保护。

雹冻:指冰雹,通常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

道路不通:指道路因天气原因而无法通行。

暴兵:指突然出现的军队,通常指敌军。

五穀晚熟:指五种粮食作物成熟时间推迟。

百螣:指各种昆虫,螣是昆虫的一种。

兵革并起:指战争和军事行动同时发生。

白露:指秋季的露水,通常指清晨的露水。

介虫为妖:指昆虫异常活跃,对农作物造成威胁。

胎夭:指未成年的儿童。

固疾:指长期存在的疾病。

逆:指违背自然规律或正常秩序的行为。

胎夭多伤:指未成年的儿童伤亡较多。

水潦败国:指洪水泛滥导致国家受损。

时雪不降:指适时降雪没有发生。

冰冻消释:指冰冻的冰雪融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咎徵部-卷一-评注

《礼记·月令》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文献,其中这段文字通过一系列自然现象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时与人事关系的深刻认识。首先,‘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早落,国时有恐’这句话中,‘孟春’指的是春季的第一个月,而‘夏令’则指夏季的气候特征。这里指出,如果春季出现了夏季的气候,会导致雨水不按常理分配,草木生长过早而枯萎,国家会出现恐慌。这体现了古人认为天时对人事有着重要影响的观念。

‘行秋令,则民有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中的‘秋令’指的是秋季的气候特征。秋季如果按照夏季的气候行事,会导致民众大规模瘟疫,同时狂风暴雨不断,杂草丛生,这是对秋季气候失常的警示。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中的‘冬令’指的是冬季的气候特征。冬季如果按照冬季的气候行事,会导致水灾泛滥,雪霜过重,导致农作物无法播种,这是对冬季气候失常的描述。

‘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冰,寒气总至,寇戎来征’这句话反映了春季如果出现秋季的气候,会导致国家结冰,寒气逼人,甚至外敌入侵。这里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隐喻。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中的‘季春’指的是春季的第三个月,‘冬令’指的是冬季的气候特征。这里指出,如果春季出现了冬季的气候,会导致寒气不断,草木凋零,国家陷入恐慌。

‘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穀不滋,四鄙入保’中的‘孟夏’指的是夏季的第一个月,‘秋令’指的是秋季的气候特征。这里描述了夏季如果出现秋季的气候,会导致连绵的苦雨,五谷不长,四境的人民纷纷躲避。

‘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穀,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这句话反映了夏季如果出现冬季的气候,会导致冰雹冻伤农作物,道路不通,甚至暴兵来袭。

‘季夏行春令,则穀实鲜落,国多风咳,民乃迁徙’中的‘季夏’指的是夏季的第三个月,‘春令’指的是春季的气候特征。这里指出,如果夏季出现了春季的气候,会导致谷物成熟过早,国家多风咳之病,民众被迫迁徙。

‘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穀,戎兵乃来’中的‘孟秋’指的是秋季的第一个月,‘冬令’指的是冬季的气候特征。这里描述了秋季如果出现冬季的气候,会导致阴气过盛,介壳虫损害谷物,外敌入侵。

‘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恐’这句话反映了秋季如果出现春季的气候,会导致秋雨不降,草木茂盛,国家陷入恐慌。

‘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鼻九〉嚏’中的‘季秋’指的是秋季的第三个月,‘夏令’指的是夏季的气候特征。这里指出,如果秋季出现了夏季的气候,会导致国家水灾泛滥,冬季藏匿的灾祸爆发,民众多患鼻疾。

‘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上泄,民多流亡’中的‘孟冬’指的是冬季的第一个月,‘春令’指的是春季的气候特征。这里描述了冬季如果出现春季的气候,会导致冻闭不严,地气上泄,民众流离失所。

‘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这句话反映了冬季如果出现夏季的气候,会导致国家干旱,气候异常,雷声不断。

‘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中的‘季冬’指的是冬季的第三个月,‘秋令’指的是秋季的气候特征。这里指出,如果冬季出现了秋季的气候,会导致白露过早降临,介壳虫作怪,四境的人民纷纷躲避。

‘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这句话反映了如果四季中的任何季节都按照其相反季节的气候行事,都会导致胎儿和儿童伤亡增多,国家多患慢性疾病,这种情况被称为‘逆’。这里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类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警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咎徵部-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