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四-原文

○山南道下

梁州

《图经》曰:梁州,汉中郡。春秋至战国时楚地。秦、汉为汉中郡。

《蜀志》曰:刘备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汉书》曰:项羽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沛公欲攻楚,丞相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於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王汉中,镇抚其民,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洋州

《十道志》曰:洋州,洋川郡。春秋战国时并为楚地。秦为汉中郡地。

《汉志》曰:成固,属汉中郡。今洋源县地是也。

又曰:安阳,属汉中。鬵谷水所出。今黄金县也。

商州

《十道志》曰:商州,上洛郡。《禹贡》梁州之域。周为豫州之境。战国时属秦,秦并天下,为内史地。汉武置上洛县於此。

《史记》:张仪说楚怀王曰:’大王诚能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於是与齐绝约,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仪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命於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

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四皓,始皇时隐於商山,作歌曰:’英英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汉志》曰:商,属弘农郡。秦相卫鞅邑也。

金州

《十道志》曰:金州,安康郡。《禹贡》梁州之域。于周,庸国之地,楚之附庸,后为楚地,秦为汉中郡。

《帝王世纪》曰:安康,谓之妫墟,或谓之姚墟。

《后汉书》:郑弘上书曰:’虞舜出於姚墟,夏禹生於石纽。’颖容《释例》曰:舜居西域,本曰妫汭。

《汉志》曰:西城,属汉中郡。应劭曰:妫墟在西北,舜之所居,即今西城县。

房州

《十道志》曰:房州,房陵郡。土地所属与金州同。古麋国也。

《左传》曰:楚子伐麋,成大心败麋师于防渚。杜注:防渚,在麋地。阚骃云:防陵即春秋防渚也。

《汉志》曰:房陵、上庸、属汉中郡。

盛弘之《荆州记》曰:竹山县有白马塞。孟达为新城太守,登白马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不能守,岂丈夫哉!’

通州

《十道志》曰:通州,通川郡。土地所属与金州同。春秋战国并属巴子国。秦并天下,为巴郡。汉因之。

《后汉志》曰:宣汉,属巴郡。即汉宕渠地也。

《巴汉记》曰:和帝分宕渠之东置也。

《图经》曰:西魏改为通州,以其居四达之路,故以为名。(今为达州。)

渠州

《十道志》曰:渠州,潾山郡。土地所属与通州同。《汉志》曰:’宕渠,属巴郡。’

《舆地志》曰:梁大通三年,於此置渠州。

左思《蜀都赋》曰:外负铜梁宕渠。

渝州

《十道志》曰:渝州,南平郡。古巴国也。

《三巴记》曰:阆、白二水东西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谓之三巴。

《山海经》曰:海内西南有巴国。昔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昭,是为巴人。(郭璞曰:为巴始祖。)

李膺《益州记》曰:明月峡,在巴县,东壁高四十丈,有圆孔形如满月,因以为名。

又曰:江津县西有香草楼。昔有仙人 於此置楼居,植香草 於楼下,一夕仙去。后人指其地为香草楼。

涪州

《十道志》曰:涪州,涪陵郡。《禹贡》梁州之域。周为雍州之地。春秋时属巴国。秦为巴郡。汉为涪陵县。《巴汉志》曰:涪陵,巴郡之南鄙,本与楚商於之地接。

朗州

《十道志》曰:朗州,武陵郡。《禹贡》荆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楚。秦为黔中郡。汉高祖五年,更名武陵郡。梁湘东王 於荆州割武陵郡置武州。陈天嘉元年,分武陵立沅陵郡。隋又改武州为辰州,又改嵩州,又改为朗州。

《史记》曰:秦惠王十四年,求以武阙外就楚易黔中地。

《武陵记》曰:后汉梁松自义陵移郡 於若城。今州东有张若城是。

《晋书》曰:潘京,武陵汉寿人也。弱冠,郡辟为主簿,太守赵廞甚器之,尝问之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獠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山,遂得全完,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於是名焉。’

《武陵记》曰:武陵郡境四千馀里。

澧州

《十道志》曰:澧州,澧阳郡。春秋战国时,其地属楚。秦属黔中郡。汉改黔中为武陵郡,属荆州。今州即武陵郡之零阳县地。吴分武陵西界立天门郡,即此郡之境。晋为南义阳郡。隋平陈,置松州,寻改为澧州。在澧水之北,故取为名。

《尚书·禹贡》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丰水名。)

《舆地志》曰:晋宋以义阳流人在南郡者立为南义阳郡,在寄荆州。

《十道志》曰:慈利县,即汉零阳县地。

《图经》曰:界内有零溪水,即以为名。隋开皇十八年,改零阳为慈利县。

王仲宣赠孙文始诗曰:悠悠澹、澧。(澹澧二水在澧阳县。)

巴州

《十道志》曰:巴州,土地所属与通州同。汉为巴郡宕渠县。

《四夷县道记》:李特、孙寿时,有群獠十馀万从南越入蜀、汉间,散居山谷。因斯流布在此地,后遂为獠所据。

壁州

《十道志》曰:壁州,始宁郡。本汉宕渠县地,后汉分置宣汉县。梁分宣汉置始宁。后魏分始宁置诺水县。

蓬州

《十道志》曰:蓬州,咸安郡。本汉宕渠县地。

《周地图记》曰:武帝天和四年,割巴州之伏虞郡、隆州之隆城郡,於此置蓬州。

集州

《十道志》曰:集州,符阳郡。本汉宕渠县地。晋惠帝永宁中,李特王蜀,其地属焉。梁武改为东巴州,后改为集州。以东北有集水,因以为名。(又云以万山所集故也。)

唐州

《十道志》曰:唐州,淮安县。《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楚地。战国时属晋,后入韩。秦置三十六郡,为南阳郡。

《汉志》曰:南阳郡有比阳县,比水所出,东入蔡。

《左传·僖四年》:齐师伐楚。楚子使屈完如师。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君之众,无所用之。’

《晋太康地记》曰:自华至沘阳,南北连百里,号为方城,亦曰长城。

《周地图记》曰:湖阳县,光武所封外祖樊重邑。又光武封姊为湖阳公主。《汉志》曰:’湖阳,古廖国也。(廖音力教反。)’

邓州

《十道志》曰:邓州,南阳县。《禹贡》豫州之域。战国属韩。秦置三十六郡,南阳其一也。

《释名》曰: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

《汉志》曰:南阳郡,领宛、犨等三十六县。秦置,莽曰前坠,属荆州。

又曰:邓,属南阳。故国。都尉治。应劭曰:邓,侯国也。

《史记》:苏秦说韩惠王曰:’韩西有宜阳,东有穰、淯。’

《后汉书》曰: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诏下郡国检覆其事。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州、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吏不肯服。时显宗为东海公,言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史记》曰:秦灭韩,徙天下不轨之人於南阳。故其俗夸奢,尚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宛,西通武关,东受淮海,都会也。

《图经》曰:菊潭,以界内菊潭水以名县。

盛弘之《荆州记》曰:菊水,其源旁有芳菊浸润,流其滋液,水极芳馨,饮之者皆寿考。

《后魏略》曰:孝文帝南巡至新野,临潭水而见菖蒲花,乃歌曰:’两菖蒲,新野乐。’遂建两菖蒲寺以美之。

《楚地记》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

襄州

《十道志》曰:襄州,襄阳郡。《禹贡》豫州之南境。春秋以来,楚地。秦南郡之北界。二汉为南阳郡。献帝时,魏武始置襄阳郡。

《襄阳记》曰:襄阳,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亦楚国之北津也。

《荆州图副》曰: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始置襄阳郡。以地在襄山之阳为名。

《楚地记》曰:蜀关羽攻没于禁等七军,兵势甚盛,独襄阳徐晃屯守,不下。曹公谓晃曰:’全襄阳者,徐公之功也。’后吴大帝率兵向西,时曹仁镇之,司马宣王言於魏文曰:’襄阳水陆之衡,御寇要地,不可失也。’

《南雍州记》曰:永嘉之乱,三辅豪族流於樊、沔,侨於汉侧。立雍州,因人所思,以安百姓也。宋文帝因之置南雍州焉。

《晋书》曰:山简,字季伦。尝镇襄阳,郡中有高阳池,每临池,未尝不大醉而还。人歌之曰:’山公何所诣?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着白接蓠。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儿?’

盛弘之《荆州记》曰:襄阳郡砚首山南至宜城百馀里,其间雕墙峻宇,闾阎填列。汉宣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家,珠轩骈辉,华盖连延,掩映於大太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敕号太上庙,道为冠盖里。

《汉志》曰:筑阳,属南阳郡。故谷国,今穀城县也。莽曰宜禾。应劭曰:’筑水出汉中房陵,东入沔。(筑音逐。)’

《图经》曰:穀城县有酂城。《汉志》曰,即萧何出所封也,音赞。

均州

《十道志》曰:均州,武当郡。《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楚地。秦置南阳郡。

《汉志》曰:武当,属南阳郡。

《十道志》曰:郧乡,古麏国也。《左传》曰:’楚潘崇伐麇,至于锡穴。’

又《地形志》曰:汉中郡之东界有锡县,即古之锡穴也。

随州

《十道志》曰:随州,汉东郡。春秋随侯之国。秦及两汉,属南阳郡。

《左传》曰:楚武王侵随,斗伯比言於楚子曰:’汉东之国,随为大。’

《汉志》曰:随,属南阳郡。故厉国也。《左氏传》曰:’楚伐徐,齐师伐厉救之。(厉音赖。)’

又曰:舂陵,属南阳郡,侯国。故蔡阳之白水乡、上唐乡。汉文帝元朔五年,以零陵泠道之舂陵乡封长沙王子买为舂陵侯。后以舂陵下湿,上书徙南阳。今枣阳有舂陵故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四-译文

山南道下

梁州

《图经》说:梁州,是汉中郡。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地。秦朝和汉朝时期都是汉中郡。

《蜀志》说:刘备最初得到汉中时,说:‘曹操即使来,也无法做什么。’

《汉书》说:项羽立刘邦为汉王,封他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城在南郑。刘邦想要攻打楚国,丞相萧何劝他说:‘虽然王汉中是恶地,但不是比死好吗?而且俗话说天汉,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美,希望王汉中,安抚那里的百姓,收用巴、蜀,再平定三秦,天下就可以图谋了。’

洋州

《十道志》说:洋州,是洋川郡。春秋战国时期都是楚地。秦朝时期属于汉中郡。

《汉志》说:成固,属于汉中郡。现在洋源县的地。

又记载:安阳,属于汉中。鬵谷水从这里流出。现在黄金县。

商州

《十道志》说:商州,是上洛郡。《禹贡》记载它属于梁州。《周礼》记载它属于豫州。战国时期属于秦国,秦国统一天下后,成为内史地。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上洛县。

《史记》记载:张仪劝说楚怀王说:‘大王如果能够与齐国断绝盟约,我愿意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楚国于是与齐国断绝了盟约,派一位将军跟随张仪到秦国。张仪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封地六里,愿意献给大王左右。’楚国的使者说:‘我受命于大王,要的是商於之地六百里,没听说六里。’

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说:四皓在秦始皇时期隐居在商山,作歌说:‘高高山上,深谷蜿蜒。紫芝闪耀,可以疗饥。唐虞时代久远,我将何去何从?’

《汉志》说:商,属于弘农郡。是秦国相国商鞅的封地。

金州

《十道志》说:金州,是安康郡。《禹贡》记载它属于梁州。在周朝时期是庸国的地方,是楚国的附庸,后来成为楚地,秦朝时期属于汉中郡。

《帝王世纪》说:安康,被称为妫墟,或者称为姚墟。

《后汉书》记载:郑弘上书说:‘虞舜出自姚墟,夏禹生于石纽。’颖容的《释例》说:虞舜居住在西域,原本叫做妫汭。

《汉志》说:西城,属于汉中郡。应劭说:妫墟在西北,是虞舜居住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西城县。

房州

《十道志》说:房州,是房陵郡。土地所属与金州相同。古时候是麋国。

《左传》说:楚昭王攻打麋国,成大心在防渚打败了麋国的军队。杜预注解:防渚,在麋国境内。阚骃说:防陵就是春秋时期的防渚。

《汉志》说:房陵、上庸,属于汉中郡。

盛弘之的《荆州记》说:竹山县有白马塞。孟达担任新城太守,登上白马山感叹说:‘刘封、申耽占据千里金城却不能守卫,岂是丈夫所为!’

通州

《十道志》说:通州,是通川郡。土地所属与金州相同。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巴子国。秦国统一天下后,成为巴郡。汉朝沿袭这一设置。

《后汉志》说:宣汉,属于巴郡。就是汉宕渠的地。

《巴汉记》说:和帝分宕渠的东部设立。

《图经》说:西魏改为通州,因为它位于四通八达的路上,所以以此命名。(现在称为达州。)

渠州

《十道志》说:渠州,是潾山郡。土地所属与通州相同。《汉志》说:‘宕渠,属于巴郡。’

《舆地志》说:梁朝大通三年,在这里设立渠州。

左思的《蜀都赋》说:外负铜梁宕渠。

渝州

《十道志》说:渝州,是南平郡。古时候是巴国。

《三巴记》说:阆水和白水东西流向,曲折三回像巴字,所以称为三巴。

《山海经》说:海内西南有巴国。从前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昭,他就是巴人。(郭璞说:是巴人的始祖。)

李膺的《益州记》说:明月峡在巴县,东边的山壁高四十丈,有一个像满月的圆孔,因此得名。

又说:江津县西有香草楼。从前有仙人在这里建楼居住,在楼下种植香草,一夜之间仙人离去。后人把这个地方称为香草楼。

涪州

《十道志》说:涪州,是涪陵郡。《禹贡》记载它属于梁州。周朝时期属于雍州。春秋时期属于巴国。秦朝时期属于巴郡。汉朝时期属于涪陵县。《巴汉志》说:涪陵,是巴郡的南边,原本与楚国的商於之地相连。

朗州

《十道志》说:朗州,是武陵郡。《禹贡》记载它属于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朝时期属于黔中郡。汉高祖五年,更名为武陵郡。梁朝湘东王在荆州割让武陵郡设立武州。陈朝天嘉元年,从武陵分出设立沅陵郡。隋朝又把武州改为辰州,再改为嵩州,最后改为朗州。

《史记》说:秦惠王十四年,想要用武关外的土地与楚国交换黔中之地。

《武陵记》说:后汉时期梁松从义陵迁移郡治到若城。现在州东有张若城。

《晋书》说:潘京,是武陵汉寿人。弱冠之年,被郡里征召为主簿,太守赵廞非常器重他,曾经问他:‘贵郡为什么叫武陵?’潘京说:‘我们郡原本叫做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人相邻,经常被攻打,光武帝时期迁移到东山,才得以保全,大家商议改名为武陵。古时候说止戈为武,《诗经》中称高平为陵,因此命名为武陵。’

《武陵记》说:武陵郡境域四千里。

澧州

《十道志》说:澧州,是澧阳郡。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土地属于楚国。秦朝时期属于黔中郡。汉朝改为黔中为武陵郡,属于荆州。现在州就是武陵郡的零阳县地。吴国从武陵西部边界设立天门郡,就是现在的郡境。晋朝时期改为南义阳郡。隋朝平定陈朝后,设立松州,不久改为澧州。因为位于澧水之北,所以取名为澧州。

《尚书·禹贡》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江;又东流至澧水。(丰水是澧水的别称。)

《舆地志》说:晋朝和宋朝时期,南义阳郡的流人在南郡居住,设立为南义阳郡,位于荆州。

《十道志》说:慈利县,就是汉代的零阳县地。

《图经》说:境内有零溪水,因此得名。隋朝开皇十八年,将零阳改为慈利县。

王仲宣赠孙文始的诗说:悠悠澹、澧。(澹澧二水在澧阳县。)

巴州

《十道志》说:巴州,土地所属与通州相同。汉朝时期属于巴郡宕渠县。

《四夷县道记》记载:李特、孙寿时期,有十几个部落的獠人从南越进入蜀汉之间,散居在山谷中。因此他们在这里传播开来,后来这个地方就被獠人占据了。

壁州

《十道志》说:壁州,是始宁郡。原本是汉代的宕渠县地,后汉时期分置宣汉县。梁朝分宣汉设立始宁。后魏分始宁设立诺水县。

蓬州

《十道志》说:蓬州,是咸安郡。原本是汉代的宕渠县地。

《周地图记》记载:武帝天和四年,将巴州的伏虞郡和隆州的隆城郡割让,在这里设立蓬州。

《十道志》记载:集州,是符阳郡。原本是汉朝宕渠县的地域。晋惠帝永宁年间,李特在蜀地称王,这片土地归他所有。梁武帝将其改为东巴州,后来又改为集州。因为东北有集水,所以以此为名。(又有人说是因为万山所聚而得名。)

《十道志》记载:唐州,是淮安县。《禹贡》中属于豫州的领域。春秋时期是楚国的土地。战国时期属于晋国,后来归入韩国。秦朝设立三十六郡,其中之一是南阳郡。

《汉志》记载:南阳郡有比阳县,比水从这里流出,向东流入蔡水。

《左传·僖公四年》:齐国的军队攻打楚国。楚王派屈完去军中。齐侯展示诸侯的军队,与屈完同乘观看。齐侯说:‘用这些军队作战,谁能抵挡?用这些军队攻城,哪座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如果您用武力,楚国以方城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您的军队再多也无用。’

《晋太康地记》记载:从华县到沘阳,南北相连有一百里,被称为方城,也称为长城。

《周地图记》记载:湖阳县,是光武帝封赐外祖父樊重的封地。光武帝还封姐姐为湖阳公主。《汉志》记载:‘湖阳,古称廖国。’(廖读作力教。)

《十道志》记载:邓州,是南阳县。《禹贡》中属于豫州的领域。战国时期属于韩国。秦朝设立三十六郡,南阳是其中之一。

《释名》记载:位于中国南部且位于阳地,所以以此为名。

《汉志》记载:南阳郡管辖宛、犨等三十六县。秦朝设立,王莽时期称为前坠,属于荆州。

又记载:邓,属于南阳。是一个侯国,都尉治理。应劭说:邓,是一个侯国。

《史记》记载:苏秦劝说韩惠王说:‘韩国西部有宜阳,东部有穰、淯。’

《后汉书》记载:当时天下垦田多不实,皇帝下诏让郡国检查核实。当时各郡都派使者上奏,皇帝看到陈留的文书上有字,一看,写着:‘颍州、弘农可以询问,河南、南阳不可以询问。’皇帝询问官吏,官吏不肯承认。当时显宗是东海公,说:‘河南是帝城,有很多近臣;南阳是帝乡,有很多近亲。田宅超过规定,不能作为标准。’

《史记》记载:秦国灭掉韩国,把天下不守法纪的人迁移到南阳。所以那里的风俗奢侈,崇尚武力,喜欢商业和渔猎,藏匿难以控制。宛,西通武关,东接淮海,是都会。

《图经》记载:菊潭,因为县界内有菊潭水而得名。

盛弘之的《荆州记》记载:菊水,其源头旁边有香菊浸润,流淌的液体非常芬芳,喝了这个水的人都长寿。

《后魏略》记载:孝文帝南巡到新野,临潭水看到菖蒲花,于是唱歌说:‘两菖蒲,新野乐。’于是建立两菖蒲寺来赞美它。

《楚地记》记载:汉江的北岸是南阳,汉江的南岸是南郡。

《十道志》记载:襄州,是襄阳郡。《禹贡》中属于豫州的南部边界。春秋时期以来,是楚国的土地。秦朝时是南郡的北界。两汉时期属于南阳郡。献帝时期,魏武帝开始设立襄阳郡。

《襄阳记》记载:襄阳,原本是楚国的下邑,檀溪在其西边,岘山横亘在其南边,也是楚国的北津。

《荆州图副》记载:建安十三年,魏武帝平定荆州,开始设立襄阳郡。因为地处襄山之阳,所以以此为名。

《楚地记》记载:蜀汉关羽攻打曹操,七军被消灭,兵势非常强大,只有襄阳的徐晃坚守不下。曹操对徐晃说:‘保全襄阳的,是徐公的功劳。’后来吴大帝率领军队向西进攻,当时曹仁镇守,司马懿对魏文帝说:‘襄阳是水陆交通的要地,防御敌人的关键,不能失去。’

《南雍州记》记载:永嘉之乱时,三辅的豪族流亡到樊、沔,在汉水边居住。设立雍州,因为人们思念故土,以此来安抚百姓。宋文帝因此设立南雍州。

《晋书》记载:山简,字季伦。曾经镇守襄阳,郡中有高阳池,每次去那里,都喝得大醉而归。人们歌颂他说:‘山公去哪里?去到高阳池。日暮时倒着回来。酩酊大醉不知归路。时时能骑马,倒戴着白接蓠。举起鞭子问葛强,比并州子弟如何?’

盛弘之的《荆州记》记载:襄阳郡的砚首山南至宜城有一百多里,其间有雕梁画栋,房屋密集。汉宣帝末年,其中居住着数十家卿士、刺史、二千石官员,珠光宝气,华盖相连,映衬在大太庙之下。荆州刺史巡视时看到,赞叹其繁华,下令称为太上庙,道路称为冠盖里。

《汉志》记载:筑阳,属于南阳郡。是古谷国,现在称为穀城县。王莽时期称为宜禾。应劭说:‘筑水从汉中房陵流出,向东流入沔水。’(筑读作逐。)

《图经》记载:穀城县有酂城。《汉志》记载,就是萧何被封的地方,读作赞。

《十道志》记载:均州,是武当郡。《禹贡》中属于豫州的领域。春秋时期是楚国的土地。秦朝设立南阳郡。

《汉志》记载:武当,属于南阳郡。

《十道志》记载:郧乡,是古麏国。《左传》记载:‘楚潘崇攻打麇,到达锡穴。’

又《地形志》记载:汉中郡的东界有锡县,就是古时的锡穴。

《十道志》记载:随州,是汉东郡。春秋时期是随侯的国家。秦朝和两汉时期,属于南阳郡。

《左传》记载:楚武王侵犯随国,斗伯比对楚王说:‘汉东的国家,随国最大。’

《汉志》记载:随,属于南阳郡。是古厉国。《左氏传》记载:楚国攻打徐国,齐国军队攻打厉国来救援。(厉读作赖。)

又记载:舂陵,属于南阳郡,是侯国。是古蔡阳的白水乡、上唐乡。汉文帝元朔五年,用零陵泠道的舂陵乡封长沙王子买为舂陵侯。后来因为舂陵地方潮湿,上书请求迁到南阳。现在枣阳有舂陵故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四-注解

山南道:山南道是唐代设立的行政区划,包括今陕西省南部、四川省北部和湖北省西部等地。

梁州:梁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四川省北部一带,是汉中郡的别称。

汉中郡:汉中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是秦汉时期的郡级行政区。

春秋: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周朝后期的一个阶段。

战国: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周朝灭亡后,七个诸侯国相互争斗的时期。

楚地:楚地是指古代楚国的领土,位于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

秦: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

汉:汉指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沛公:沛公是刘邦的别称,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即汉高祖。

汉王:汉王是刘邦在楚汉争霸时期被封的王号。

南郑:南郑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郑县,是汉中郡的治所。

丞相:丞相是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萧何:萧何是西汉初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

天汉:天汉是古代对汉中地区的美称。

洋州:洋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是洋川郡的别称。

汉志:汉志是指《汉书·地理志》,是西汉时期的一部地理志。

成固:成固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成固县。

洋川县:洋川县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洋县。

安阳:安阳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安康市。

鬵谷水:鬵谷水是古代河流名,位于今陕西省安康市。

黄金县:黄金县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安康市。

商州:商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东南部,是上洛郡的别称。

上洛县:上洛县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

张仪: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任秦国相国。

楚怀王:楚怀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

奉邑:奉邑是指封地或采邑。

商於之地:商於之地是指商於地区,位于今河南省南部。

四皓:四皓是指四位隐士,即商山四皓。

始皇:始皇是指秦始皇,即秦朝的开国皇帝。

商:商是指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弘农郡:弘农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西部。

卫鞅:卫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即商鞅。

金州:金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是安康郡的别称。

安康郡:安康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

庸国:庸国是古代国家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

妫墟:妫墟是古代地名,相传是虞舜的出生地。

姚墟:姚墟是古代地名,相传是夏禹的出生地。

西城:西城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安康市。

房州:房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西北部,是房陵郡的别称。

房陵郡:房陵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西北部。

麋国:麋国是古代国家名,位于今湖北省西北部。

防渚:防渚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西北部。

上庸:上庸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西北部。

新城太守:新城太守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新城。

刘封:刘封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

申耽:申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

金城:金城是指坚固的城池。

通州:通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是通川郡的别称。

通川郡:通川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

巴子国:巴子国是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

巴郡:巴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

宕渠:宕渠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

汉宕渠地:汉宕渠地是指汉代的宕渠地区。

西魏:西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535年至557年。

达州:达州是今四川省达州市的别称。

渠州:渠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是潾山郡的别称。

潾山郡:潾山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

渝州:渝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重庆市,是南平郡的别称。

南平郡:南平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重庆市。

三巴:三巴是指阆中、白水、巴东三个地区。

太皞:太皞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咸鸟:咸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鸟名。

乘厘:乘厘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鸟名。

后昭:后昭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鸟名。

巴人:巴人是古代巴国的居民。

明月峡:明月峡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重庆市。

江津县:江津县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重庆市。

香草楼:香草楼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重庆市。

涪州:涪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重庆市,是涪陵郡的别称。

涪陵郡:涪陵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重庆市。

雍州:雍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

巴国:巴国是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

涪陵县:涪陵县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重庆市。

朗州:朗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是武陵郡的别称。

武陵郡:武陵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黔中郡:黔中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辰州:辰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嵩州:嵩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武阙:武阙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黔中地:黔中地是指黔中地区的土地。

若城:若城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义陵:义陵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辰阳县:辰阳县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夷獠:夷獠是指古代对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呼。

壁州:壁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是始宁郡的别称。

始宁郡:始宁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

蓬州:蓬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蓬安县。

咸安郡:咸安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

宕渠县:宕渠县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

武帝天和四年: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具体年份,即公元539年,北魏时期。

割巴州之伏虞郡、隆州之隆城郡:割指分割,巴州、隆州为地名,伏虞郡、隆城郡为这两个州的郡名,这里指的是将这些地区从原来的州中分割出来。

集州:集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南充市。

符阳郡:符阳郡是集州的一个郡名。

汉宕渠县:汉宕渠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四川省。

晋惠帝永宁中:晋惠帝永宁中指的是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期间的永宁年间,大约是公元301年至302年。

李特王蜀:李特是蜀汉时期的一个割据势力领袖,王蜀即称王蜀地。

梁武:梁武指的是南朝梁的武帝萧衍。

东巴州:东巴州是集州的前身,由梁武帝所改。

集水:集水是流经集州的一条河流。

唐州:唐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

淮安县:淮安县是唐州的一个县名。

《禹贡》豫州之域:《禹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豫州是其中的一个州名,指今河南省一带。

春秋楚地:春秋时期楚国的领土。

战国时属晋,后入韩:战国时期,这一地区先属于晋国,后来归属韩国。

秦置三十六郡,为南阳郡:秦朝设立三十六郡,其中南阳郡是其中之一。

比阳县:比阳县是南阳郡的一个县名。

比水:比水是流经比阳县的一条河流。

蔡:蔡是一个古代国家名,位于今河南省。

《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齐师伐楚:齐国的军队攻打楚国的历史事件。

楚子:楚国的国君。

屈完:楚国的官员。

齐侯:齐国的国君。

方城:方城是古代的一个城名,位于今河南省。

湖阳县:湖阳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

光武:光武指的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

樊重:樊重是刘秀的外祖父。

湖阳公主:刘秀的姐姐。

廖国:廖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邓州:邓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

南阳县:南阳县是邓州的一个县名。

《释名》:《释名》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语言学著作。

南阳郡:南阳郡是邓州所属的一个郡名。

宛:宛是南阳郡的一个县名。

淯:淯是南阳郡的一个县名。

苏秦:苏秦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策士。

韩惠王:韩国的国君。

宜阳:宜阳是韩国的一个城名。

穰:穰是韩国的一个城名。

《后汉书》:《后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录了东汉时期的历史。

显宗:显宗指的是东汉的皇帝刘庄。

东海公:东海公是显宗的封号。

颍州:颍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

弘农:弘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

河南:河南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

南阳:南阳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

帝城:帝城指的是帝王的居住地。

帝乡:帝乡指的是帝王的故乡。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菊潭:菊潭是邓州的一个地名。

菊水:菊水是菊潭的水源。

新野:新野是邓州的一个县名。

孝文帝:孝文帝指的是北魏的皇帝元宏。

两菖蒲寺:两菖蒲寺是孝文帝在南巡时建立的寺庙。

汉江:汉江是流经南阳的一条河流。

南郡:南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

襄阳郡:襄阳郡是襄州的郡名。

岘山:岘山是襄阳的一个山脉。

楚之下邑:楚国的下邑,指楚国的边远地区。

檀溪:檀溪是襄阳的一条河流。

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三年指的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年份,即公元208年。

曹公:曹公指的是曹操。

徐晃:徐晃是曹操的手下将领。

吴大帝:吴大帝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吴国皇帝孙权。

曹仁:曹仁是曹操的儿子。

司马宣王:司马宣王指的是司马懿。

魏文:魏文指的是魏文帝曹丕。

三辅:三辅指的是古代对京畿地区的三个辅政地区的统称。

樊、沔:樊、沔是地名,指今湖北省的樊城和沔阳。

山简:山简是晋朝的一位官员。

高阳池:高阳池是襄阳的一个地名。

汉中:汉中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

房陵:房陵是汉中的一个县名。

穀城县:穀城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

酂城:酂城是穀城县的一个城名。

武当郡:武当郡是均州的一个郡名。

郧乡:郧乡是均州的一个县名。

麇:麇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锡县:锡县是郧乡的一个县名。

锡穴:锡穴是锡县的一个地名。

汉东郡:汉东郡是随州的一个郡名。

随侯:随侯是随国的国君。

斗伯比:斗伯比是楚国的官员。

楚武王:楚武王是楚国的国君。

厉国:厉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舂陵:舂陵是随州的一个地名。

零陵泠道:零陵泠道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长沙王子买:长沙王子买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封号。

枣阳:枣阳是随州的一个县名。

白水乡:白水乡是随州的一个乡名。

上唐乡:上唐乡是随州的一个乡名。

太上庙:太上庙是襄阳的一个地名。

冠盖里:冠盖里是襄阳的一个地名。

筑阳:筑阳是古代的一个县名。

穀国:穀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应劭:应劭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四-评注

《周地图记》中记载武帝天和四年割地置蓬州,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反映了地理与政治的紧密联系。蓬州的设立,既是对地方行政的调整,也是对地方资源的有效整合。

《十道志》对集州的描述,揭示了集州的历史变迁。从汉宕渠县到东巴州,再到集州,这一名称的演变,反映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与变迁。集水的命名,既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

《十道志》对唐州的记载,说明了唐州的历史渊源。从《禹贡》的豫州之域到春秋楚地,再到战国属晋,唐州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其中,《左传》的记载,更是将唐州的历史背景与当时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使人们对唐州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晋太康地记》对方城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概念。方城不仅是地理上的界限,更是文化、政治的象征。光武封邑的记载,则体现了皇权对地方的控制与影响。

《十道志》对邓州的描述,揭示了邓州的历史地位。从战国属韩到秦置三十六郡,邓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其中,《释名》的解释,则是对邓州地名的文化解读。

《汉志》对南阳郡的记载,展现了古代中国的郡县制度。南阳郡的设立,既是对地方行政的调整,也是对地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其中,《史记》和《后汉书》的记载,则是对南阳郡历史的补充。

《图经》对菊潭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景观。菊潭的命名,既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盛弘之的《荆州记》则是对菊潭的进一步描绘,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后魏略》对孝文帝南巡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帝王巡幸制度。孝文帝的南巡,不仅是对地方政治的巡视,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

《楚地记》对南阳和南郡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概念。南阳和南郡的划分,既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

《十道志》对襄州的描述,揭示了襄州的历史地位。从楚之下邑到魏武置襄阳郡,襄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其中,《襄阳记》和《南雍州记》的记载,则是对襄州历史的补充。

《晋书》对山简的记载,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文人生活。山简的饮酒故事,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荆州图副》对襄阳的描述,揭示了襄阳的历史地位。襄阳不仅是地理上的要地,更是政治、文化的中心。

《南雍州记》对南雍州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南雍州的设立,既是对地方行政的调整,也是对地方资源的有效整合。

《汉志》对筑阳的记载,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概念。筑阳的命名,既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

《图经》对穀城县的记载,揭示了穀城县的历史地位。穀城县的设立,既是对地方行政的调整,也是对地方资源的有效整合。

《十道志》对均州的描述,揭示了均州的历史地位。从春秋时楚地到秦置南阳郡,均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

《汉志》对武当的记载,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概念。武当的命名,既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

《十道志》对随州的描述,揭示了随州的历史地位。从春秋随侯之国到秦及两汉属南阳郡,随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

《左传》和《汉志》对随的记载,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概念。随的命名,既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