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八-原文
○岭南道
广州
《十道志》曰:广州,南海郡。秦置南海郡。二汉因之,兼置交州。吴因之,分置广州。宋、齐皆因之。梁、陈并置都督府。隋平陈,又置潘州。炀帝初,复置南海郡。唐为广州。
又曰:南海县,本汉番禺县地。
《山海经》曰:桂林八树,在贲禺东。注云:贲禺,即番禺也。
《吴录》曰:番禺县有禺山,尉佗所葬。
《南越志》曰:肃连山西十里有灵州山焉,其山平原弥望,四野极目。郭景纯云:南海之间有衣冠之气者,斯其地也。
又曰:秦占气者以南方有黄气紫云之异,使绣衣使者凿之二十余丈,乃流血数日,以为凿龙之效。今所凿之处形似马鞍,谓之马鞍冈。
又曰:石门之水,旧曰贪泉,俗云:”经大庾则清秽之气分,饮石门则淄素之质变。”
《广州记》曰:尉佗筑朝台以朝天子。
《南越志》曰:朝台下有赵佗城。朝台西三十里,即冈旁江,构越华馆以送陆贾,因称朝亭。
《十道志》曰:番禺北津水,今名廉平水。
韶州
《十道志》曰:韶州,始兴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皆时楚地。秦属南海郡。二汉属桂阳郡。吴置始兴郡。晋因之。宋改为广兴。齐复为始兴。隋平陈,为韶州,以韶石为名。
《郡国志》曰: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二,状若双阙。永和二年,有飞仙衣冠游二石上。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
冈州
《十道志》曰:冈州,义宁郡。《禹贡》扬州之域。秦、汉并属南海郡。东晋末,分置新会郡。宋、齐、梁并因之。隋平陈,置封州,后改为允州,后改为冈州。
《郡国志》曰:冈州,地近大海,晴少雨多,时遇甚风,林宇悉拔。俗织竹为釜,以蛎壳屑泥之煮盐,转久弥密。
循州
《十道志》曰:循州,海丰郡。春秋时为百越之地。战国时属楚。秦、二汉南海郡地。晋亦然。隋平陈,置循州。
《南越志》曰:郡东水道一千里,赵陀昔为龙州尉,所莅於此。
潮州
《十道志》曰:潮州,潮阳郡。亦古闽越地。秦属南海郡,秦末属尉佗。汉初属南越,后亦属南海郡。后汉因之。晋置东官郡。隋平陈,置潮州。
《郡国志》曰:稻得再熟,蚕亦五收,煮海为盐。
《十道志》曰:海阳县,本汉揭阳县地。
《南越志》曰:潮阳县,穷海之北,故曰潮阳。
恩州
《十道志》曰:恩州,恩平郡。秦属南海郡。二汉为合浦郡。唐贞观中,置恩州。
春州
《十道志》曰:春州,南陵郡。古越地。秦属南海、象郡。汉合浦郡之高凉县地。晋分置恩平县。唐武德四年,讨平萧铣,置春州。
贺州
《十道志》曰:贺州,临贺郡。秦属南海郡。二汉属苍梧郡。吴置临贺郡。晋因之。宋为临庆国。齐复为临贺郡。陈因之。隋平陈,置贺州,因贺水为名。
端州
《十道志》曰:端州,高要郡。秦属南海郡。二汉并属苍梧郡。晋亦然。宋、齐并属南海郡。陈置高要郡。隋平陈,置端州。
《南越志》曰:石室山傍洞云雾自生风烟,有二石门,以为仙之下都。
藤州
《十道志》曰:藤州,感义郡。秦属南海郡。二汉并属苍梧郡。晋属永平郡。隋平陈,置藤州;炀帝初,州废,置永平郡。唐复为藤州。
《郡国志》曰:俗以青石为刀剑,如铜铁法。妇人亦为环玦,代珠玉也。夷人往往化为犭区。(犭区,小虎也。)
康州
《十道志》曰:康州,晋康郡。秦属南海郡。二汉属苍梧郡。晋分置晋康郡。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康,并入信安郡。唐复置康州。
封州
《十道志》曰:封州,临封郡。土地所属,自秦已上与康州同。今州即汉苍梧郡之广信县也。梁置信郡,兼置成州。隋平陈,废郡改成州为封州。
泷州
《十道志》曰:泷州,开阳郡。土地所属,自汉已上与康州同。晋分端溪置龙乡县,今州即其地。
《南越志》:龙乡县,属广熙郡梁。梁分广熙置建州,又分建州之双头洞立双州,即此是。
高州
《十道志》曰:高州,高凉郡。秦以前土地与晋康郡同。二汉属合浦郡。吴置高凉郡。晋因之,梁置高州。隋平陈,郡废而高州如故。唐为高州。
《南越志》曰:高凉,本合浦县也。吴建安十六年,衡毅、钱博拒步骘于高安峡,毅投水死,博与其属亡于高凉。吕岱为刺史,博既请降,制以博为高凉都尉,於是置郡焉。
义州
《十道志》曰:义州,连城郡。土地所属,秦已上与潘州同。汉置苍梧郡,今州即苍梧郡之孟陵县。唐武德四年,江表底定, 於此置南义州。贞观二年, 於此置义州。
新州
《十道志》曰:新州,新兴郡。古越地。秦始皇略取陆梁地,置象郡,今州即其地也。汉为合浦郡之临元县。晋穆永和七年,分苍梧郡, 於此置新宁郡。梁、隋、唐为新州。
勤州
《十道志》曰:勤州,铜陵郡。秦属南海郡。二汉属合浦郡,隋属信安郡。唐置勤州,或为铜陵郡。
窦州
《十道志》曰:窦州,怀德郡。《禹贡》扬州之分,古越地。汉苍梧郡之端溪县,先管罗窦洞,因为名。唐武德五年,置南扶州。贞观八年,改为窦州。
《郡国志》曰:窦州悉以高栏为居,号曰干栏。三日一市。
又曰:特亮县,在河洞水北。昔有白牛夜出,光影照村,村人见牛光,号为特亮也。
桂州
《十道志》曰:桂州,始安郡。《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越地。七国时为楚越之交。始皇三十三年,尝发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是为桂林郡焉。二汉属零陵、苍梧二郡。吴分置始安郡。晋孝武改为始建。齐复为始安。梁天监六年,立桂州於苍梧、郁林之境,无定理处。大同六年,移桂州於今理。隋大业三年,罢州。唐武德四年,复置桂州。
《始安记》曰:吴越之境,其人好剑,轻死易生。火耕水耨,人食鱼稻,无千金之家。好巫鬼,重淫祀。
《十道志》曰:临桂县,荔水水源多生桂,桂生处不生杂树。
昭州
《十道志》曰:昭州,平乐郡。秦桂林郡地。二汉属苍梧郡。宋属始建国。齐属始安郡。隋亦然。唐武德四年,置乐州。贞观八年,改为昭州,取昭潭为名。
盛弘之《荆州记》曰:平乐县西南数十里有山,间有两目如人眼,极大,瞳子白黑分明。
蒙州
《十道志》曰:蒙州,蒙山郡。汉武平南越,置苍梧郡,今州即苍梧之荔浦县也。隋置隋化县。唐置蒙州,州有山号曰蒙山,山下人皆姓蒙,因为州名。
富州
《十道志》曰:富州,开江郡。秦桂林郡地。二汉属苍梧郡。梁为开江、武城二郡地。陈置静州,改开江、武城二郡为逍遥郡。隋平陈,并废,唐又置静州,贞观八年改为富州,因富水为名。
梧州
《十道志》曰:梧州,苍梧郡。秦属桂林郡。二汉为苍梧。晋以后并因之。梁属成州。隋平陈,改为封州。唐为梧州。
《汉书》曰:武帝元鼎元年,开苍梧郡。
《礼记》曰:舜葬苍梧之野。
浔州
《十道志》曰:浔州,浔江郡。秦属桂林郡。二汉以后,并属郁林郡。隋属永平、郁林二郡地。唐置浔州。
《郡国志》曰:大宾县,汉布山县地。有糖牛与蛇同穴,牛嗜盐。俚人以皮裹手涂盐,入穴探之,牛舐之出外,则不得入,取其角为器,一曰糖牛。
龚州
《十道志》曰:龚州,临江郡。秦属桂林郡。汉平南越,置苍梧郡,今州即郡之孟陵县地也。唐置龚州。
郁林州
《十道志》曰:郁林州,郁林郡。秦为桂林郡。汉改为郁林郡,后汉亦同。梁置定州,后改为南定州。隋平陈,改为尹州;炀帝初,为郁林州。唐为郁林州。
平琴州
《十道志》曰:平琴州,平琴郡。旧郁林郡地。唐置平琴州,或为平琴郡。
宾州
《十道志》曰:宾州,安城郡。古越地。秦桂林郡地。汉为郁林郡,又为郁林郡之岭方县。(自汉迄隋,并为岭方县地。唐贞观五年,置宾州。)
澄州
《十道志》曰:澄州,贺水郡。古越地。秦为桂林郡。汉为郁林郡之岭方县。唐武德四年,置澄州。
绣州
《十道志》曰:绣州,常林郡。秦属桂林郡。二汉属郁林郡。晋以后因之。唐平萧铣,置绣州。
象州
《十道志》曰:象州,象郡。秦属桂林郡。二汉为郁林郡。吴又分置桂林郡。晋、宋、齐因之。隋平陈,置象州,因象山以为名。(秦之象郡,今合浦郡,非此象州也。)
柳州
《十道志》曰:柳州,龙城郡。秦、汉土地与象州同。晋以后属桂林郡。隋属始安郡。唐平萧铣,置昆州。贞观八年,改为柳州。
融州
《十道志》曰:融州,融水郡。历代土地与柳州同。唐置融州。
邕州
《十道志》曰:邕州,朗宁郡。古越地。秦为桂林郡。汉郁林郡之岭方县地。晋置晋兴郡于此。隋为郁林郡之宣化县。武德四年,置南晋州。贞观六年,改为邕州。
《图经》曰:人俗吝啬浇薄,内俭外憃,椎髻跣足,尚鸡卜、卵卜。
贵州
《十道志》曰:贵州,怀泽郡。虞舜暨周,并为荒裔。秦为桂林郡。自汉以下,与郁林郡同。唐置贵州。
党州
《十道志》曰:党州,宁仁郡。秦桂林郡地。唐置党州。
《南越志》曰:党州隆仁县有京观,即古征党洞杀俘虏处。
横州
《十道志》曰:横州,宁浦郡。古越地。秦象郡地。汉为合浦郡之高凉县地。隋於此置简州,又改为缘州。唐改为横州。
田州
《十道志》曰:田州,横山郡。土地与朗宁郡同。唐为田州。
严州
《十道志》曰:严州,修德郡。《禹贡》荆州之域。汉武平南越,即象郡地。唐乾封二年,置严州,地在严冈之侧,因为名。
《图经》曰:州门有长河,水深八十丈,从牂牱流下。
山州
《方舆志》曰:山州,龙池郡。土地与严州同。唐为山州,或为龙池郡。
淳州
《方舆志》曰:淳州,永定县。秦属桂林郡地。唐武德四年置,至永贞,以犯宪宗庙讳改为峦州,以峦山为名。
罗州
《十道志》曰:罗州,招义郡。《禹贡》扬州之地,是为南越。宋元嘉三年,镇南将军檀道济巡抚,於陵罗口筑城,因以名之,属高凉郡。唐武德五年,因其地复置州。
《南越志》曰:招义县,昔流人营也。
潘州
《十道志》曰:潘州,南潘郡。古瓯骆越地。秦平百越,为桂林郡地。汉为合浦县地,属合浦郡。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八年,改为潘州。
《岭表记》曰:潘州,昔有方士潘茂於此昇仙,遂以名郡。
容州
《方舆志》曰:容州,晋宁郡。古越地。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宋太始七年,分合浦县,於此立南流郡。齐、梁、陈不改。隋废。唐武德四年,置铜州。贞观八年,改为容州,因容山为名。
《十道志》曰:鬼门关,在北流县南三十里,两石相对,状若关形,阔三十馀步。昔马援讨林邑,经此立碑,石碣尚存。昔时趋交趾皆由此,关已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故谚曰:’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
《郡国志》曰:斯地瘴气,春谓青草瘴,秋谓黄茆瘴。有瘴江水。
辩州
《十道志》曰:辩州,陵水郡。古越地。秦象郡地。二汉属合浦郡。唐置辩州。
《郡国志》曰:辩州,在陵、罗二水之间。
白州
《十道志》曰:白州,南昌郡。古越地。秦象郡地。汉为合浦郡。唐武德四年,置南州。六年,改为白州。
《岭表录》曰:州有一派水出自双角山,合容州江呼为绿珠江。又绿珠井在双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伦为交趾采访使,以真珠三斛买之。梁氏之居,旧井存焉。
牢州
《十道志》曰:牢州,定川郡。本巴蜀西南徼外夷。秦属象郡。汉属牂柯郡。唐置义州,改为智州。贞观十一年,改为牢州,以牢石为名。
钦州
《十道志》曰:钦州,宁越郡。历代土地与白州同。宋、齐已来,置宋寿郡。梁又置安州。隋平陈,改为钦州。
安南都护府
《方舆志》曰:安南府,今理宋平县。古越地,《禹贡》扬州之地,号为百越。在周为越裳重译之地。秦属象郡。汉为交趾、日南二郡界,后汉因之。唐为交州。
又曰:人俗杂蛮夷之风,其人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以贯其首。男子耕农,女子织纴。兵则矛、盾、长刀、木弓、竹矢,或骨为镞。
《交州记》:南定县人足骨无节,身有毛,卧者更扶始得起。故《山海经》云:’交胫国人脚胫曲戾相交,所以谓之交趾。’
《南越志》曰:龙编县,州之始,有蛟龙编於津之间,因以为瑞而名邑。
武峨州
《方舆志》曰:武峨州,武峨郡。土地与安南府同。唐置武峨州。
粤州
《方舆志》曰:粤州,龙水郡。土地与安南府同。唐为粤州,或为龙水郡。
芝州
《方舆志》曰:芝州,忻城郡。土地与安南府同。唐为芝州,或为忻城郡。
爱州
《方舆志》曰:爱州,九真郡。秦象郡地。汉武置九真郡,后汉亦同。晋亦属九真郡。宋、齐因之。梁置爱州。隋为九真郡。唐又为爱州。
福禄州
《方舆志》曰:福禄州,福禄郡。土地与九真郡同。唐为福禄州。
长州
《方舆志》曰:长州,文阳郡。土地与九真同。唐为长州。
驩州
《方舆志》曰:驩州,日南郡。古越裳氏国,九译所通者也。秦属象郡。二汉属九真郡。吴分置九德郡。晋、宋、齐因之。隋置驩州,后为日南郡。唐为驩州。
《郡国志》曰:庞山洞人去其两齿为饰,刻胸作花文。中山立市,十日一会。铸铜为器,大如盘,名旁,旁以为财市。
峰州
《方舆志》曰:峰州,承化郡。古文郎国,(有文郎水。)亦陆梁地。秦属象郡。二汉属交趾郡。吴分置新兴郡。晋改为新昌。陈置兴州。隋平陈,改为峰州;炀帝初,废。唐复置峰州。
《林邑记》曰:苍梧以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室宅,依树止宿,食生肉,采香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
陆州
《方舆志》曰:陆州,玉山郡。秦象郡地。汉以来属交趾郡。梁分置南州及宁海郡。隋平陈,郡废,改黄州为玉州;炀帝初,州废。唐复置玉州,上元二年,改为陆州,州有陆水。
廉州
《方舆志》曰:廉州,合浦郡。秦象郡地。汉置合浦郡,后汉同。吴改为珠官。晋又为合浦郡。宋因之,兼置临瘴郡及越州。齐又因之。隋改为禄州,寻又改为合州。唐置廉州。
《后汉书》曰: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为合浦太守,先时太守多贪,珠遂徙向交趾;尝到,革理前弊,珠遂还。称为神明,桓帝征之。
岩州
《方舆志》曰:岩州,安乐郡。土地与合浦郡同。唐为岩州,或为安乐郡。
雷州
《方舆志》曰:雷州,海康郡。秦象郡地。二汉以后,并属合浦郡。梁分置合州,大同末,为南合州。隋炀帝初,废。唐为雷州。
《投荒录》云:雷州南滨大海,多雷,雷之声近在檐宇之上。雷州之北,高州之南数乡亦多雷,雷声似在寻常之外。俗俟雷时,具酒肴设奠,畏雷法甚严谨,有以彘肉与鸡肉食者,霹雳即至。
禺州
《十道志》曰:禺州,温水郡。古百越地,婺女之分野。秦属象郡。本宕昌之边邑,唐置宕州,又改为禺州,以南方番禺之地,因名州。
汤州
《方舆志》曰:汤州,汤泉县。秦属象郡。唐置汤州,或为汤泉州。
瀼州
《十道志》曰:瀼州,临潭郡。《禹贡》扬州之分。春秋属楚,在郁林之西南,交趾之北。隋大将军刘方始开此路,为镇守,寻又不通。唐贞观二年,清平公李弘节遣钦州首领宁师宗招慰开拓,寻刘方旧路得达交州。为州在瀼水之东,故以为名。(瀼音而章反。)
笼州
《十道志》曰:笼州,扶南郡。古越地,在南越之西界。唐贞观十二年,大使清平公李弘节招降獠,置笼州,以笼洞为名。
环州
《十道志》曰:环州,正平郡。《禹贡》扬州之分。州隶桂州。贞观十二年,李弘节招慰款附环落洞,故以名州。州在游卢水南,整水北。
古州
《方舆志》曰:古州,乐兴郡。土地同临潭郡。唐置古州,或为乐古郡。
崖州
《方舆志》曰:崖州。朱崖郡。郡地海中之洲也,洲方千里,与今海康郡之徐闻县对。自徐闻径度,便风扬帆一日一夕即至。梁置崖州。
《汉书》曰:武帝元鼎六年,开南海地,置朱崖、儋耳二郡。元帝罢朱崖郡,以其阻绝数反,故罢之。
《郡国志》曰:崖州妇人著緦缏,以土为釜,器用瓠瓢。无水,人饮唯石汁。又有椒。以安石榴花着瓮中,经旬即成酒,其味香美,仍醉人。
《交州记》曰:朱崖在大海中,南极之外。
儋州
《十道志》曰:儋州,昌化郡。土地所属与朱崖同。汉元鼎六年,定越地,置儋耳郡。唐武德四年,置儋州。
《汉书》张晏注曰:儋耳其俗,镂其颊皮,上连耳匡,分为数支,状似鸡肠,因名焉。
《山海经·海内南经》曰:有离耳。郭景纯注曰:锼其耳,分令下垂为饰,即儋耳也。
振州
《方舆志》曰:振州,延德郡。土地与朱崖郡同。隋置临振郡。唐置振州。
琼州
《方舆志》曰:琼州,琼山郡。土地与朱崖郡同。唐贞观六年,割崖州置琼州。
万安州
《方舆志》曰:万安州,万安郡。土地与朱崖郡同。唐置万安州,或为万安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八-译文
岭南道 广州 《十道志》说:广州,是南海郡。秦始皇设立南海郡。西汉和东汉沿袭此制,同时设立交州。三国吴国沿袭此制,分设广州。宋、齐两朝都沿袭此制。梁、陈两朝并设都督府。隋朝平定陈朝后,又设立潘州。隋炀帝初期,再次设立南海郡。唐朝时称为广州。
《山海经》说:桂林有八棵树,位于贲禺的东边。注释说:贲禺,就是番禺。
《吴录》说:番禺县有禺山,是尉佗的葬地。
《南越志》说:肃连山西边十里有灵州山,那座山平原广阔,四周视野开阔。郭景纯说:南海之间有士人气质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
《南越志》又说:秦朝的占卜者认为南方有黄气紫云的异象,派绣衣使者挖掘二十多丈,结果血流数日,认为这是挖掘龙的效果。现在挖掘的地方形状像马鞍,被称为马鞍冈。
《南越志》又说:石门的水,以前称为贪泉,俗语说:‘经过大庾岭则污秽之气分散,饮石门水则纯洁之质改变。’
《广州记》说:尉佗建造朝台以朝见天子。
《南越志》说:朝台下面有赵佗城。朝台西边三十里,是江边的冈旁,建造越华馆以送陆贾,因此称为朝亭。
《十道志》说:番禺北津水,现在称为廉平水。
韶州 《十道志》说:韶州,是始兴郡。《禹贡》记载属于扬州。《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楚国的领土。秦朝属于南海郡。西汉和东汉属于桂阳郡。三国吴国设立始兴郡。晋朝沿袭此制。宋朝改为广兴郡。齐朝又改为始兴郡。隋朝平定陈朝后,设立韶州,以韶石为名。
《郡国志》说:韶州科斗劳水之间有韶石两座,形状像双阙。永和二年,有仙人穿着衣冠在两石上游玩。以前舜帝游历登此石,演奏韶乐,因此以韶乐命名。
冈州 《十道志》说:冈州,是义宁郡。《禹贡》记载属于扬州。秦、汉两朝都属于南海郡。东晋末年,分设新会郡。宋、齐、梁三朝沿袭此制。隋朝平定陈朝后,设立封州,后来改为允州,再后来改为冈州。
《郡国志》说:冈州地处靠近大海,晴天少,雨天多,时常遇到大风,树木房屋被连根拔起。当地人以竹子编织成锅,用牡蛎壳的碎片和泥土煮盐,时间越久越密。
循州 《十道志》说:循州,是海丰郡。春秋时期是百越的领土。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西汉和东汉属于南海郡。晋朝也是如此。隋朝平定陈朝后,设立循州。
《南越志》说:郡东的水道有一千里,赵陀以前任龙州尉,曾在此任职。
潮州 《十道志》说:潮州,是潮阳郡。也是古闽越的领土。秦朝属于南海郡,秦朝末年属于尉佗。汉朝初期属于南越,后来也属于南海郡。后汉沿袭此制。晋朝设立东官郡。隋朝平定陈朝后,设立潮州。
《郡国志》说:这里稻谷可以一年收两次,蚕茧也可以一年收五次,煮海水为盐。
《十道志》说:海阳县,原本是汉朝的揭阳县。
《南越志》说:潮阳县,位于穷海之北,因此称为潮阳。
恩州 《十道志》说:恩州,是恩平郡。秦朝属于南海郡。西汉和东汉属于合浦郡。唐朝贞观年间,设立恩州。
春州 《十道志》说:春州,是南陵郡。古越人的领土。秦朝属于南海郡和象郡。汉朝属于合浦郡的高凉县。晋朝分设恩平县。唐朝武德四年,平定萧铣,设立春州。
贺州 《十道志》说:贺州,是临贺郡。秦朝属于南海郡。西汉和东汉属于苍梧郡。三国吴国设立临贺郡。晋朝沿袭此制。宋朝为临庆国。齐朝又改为临贺郡。陈朝沿袭此制。隋朝平定陈朝后,设立贺州,以贺水为名。
端州 《十道志》说:端州,是高要郡。秦朝属于南海郡。西汉和东汉属于苍梧郡。晋朝也是如此。宋、齐两朝属于南海郡。陈朝设立高要郡。隋朝平定陈朝后,设立端州。
《南越志》说:石室山旁边的洞中云雾自然生成风烟,有两个石门,被认为是仙人的下界。
藤州 《十道志》说:藤州,是感义郡。秦朝属于南海郡。西汉和东汉属于苍梧郡。晋朝属于永平郡。隋朝平定陈朝后,设立藤州;隋炀帝初期,州被废除,设立永平郡。唐朝又恢复为藤州。
《郡国志》说:当地人以青石制作刀剑,方法像铜铁一样。妇女也用竹子编织成环玦,代替珠玉。少数民族中常常有化身为小虎的人。(犭区,小虎。)
康州 《十道志》说:康州,是晋康郡。秦朝属于南海郡。西汉和东汉属于苍梧郡。晋朝分设晋康郡。宋、齐两朝沿袭此制。隋朝平定陈朝后,废除晋康郡,并入信安郡。唐朝又恢复设立康州。
封州 《十道志》说:封州,是临封郡。土地所属,自秦朝以来与康州相同。现在的州就是汉朝苍梧郡的广信县。梁朝设立信郡,同时设立成州。隋朝平定陈朝后,废除郡,将成州改为封州。
泷州 《十道志》说:泷州,是开阳郡。土地所属,自汉朝以来与康州相同。晋朝分出端溪设立龙乡县,现在的州就是龙乡县的地。
《南越志》说:龙乡县,属于广熙郡梁。梁朝分出广熙设立建州,又分出建州的双头洞设立双州,就是这里。
高州 《十道志》说:高州,是高凉郡。秦朝以前土地与晋康郡相同。西汉和东汉属于合浦郡。三国吴国设立高凉郡。晋朝沿袭此制,梁朝设立高州。隋朝平定陈朝后,郡被废除,高州仍然存在。唐朝时称为高州。
《南越志》说:高凉,原本是合浦县。三国吴国建安十六年,衡毅、钱博在高安峡抵抗步骘,衡毅投水而死,钱博和他的部下在高凉逃亡。吕岱担任刺史,钱博请求投降后,被任命为高凉都尉,于是设立郡。
义州 《十道志》说:义州,是连城郡。土地所属,自秦朝以来与潘州相同。汉朝设立苍梧郡,现在的州就是苍梧郡的孟陵县。唐朝武德四年,江南平定,在这里设立南义州。贞观二年,在这里设立义州。
新州 《十道志》说:新州,是新兴郡。古越人的领土。秦始皇夺取陆梁地,设立象郡,现在的州就是象郡的地。汉朝属于合浦郡的临元县。晋朝穆帝永和七年,分出苍梧郡,在这里设立新宁郡。梁、隋、唐朝称为新州。
勤州 《十道志》说:勤州,是铜陵郡。秦朝属于南海郡。西汉和东汉属于合浦郡,隋朝属于信安郡。唐朝设立勤州,或称为铜陵郡。
窦州 《十道志》说:窦州,是怀德郡。《禹贡》记载属于扬州,古越人的领土。汉朝属于苍梧郡的端溪县,先前管理罗窦洞,因此得名。唐朝武德五年,设立南扶州。贞观八年,改为窦州。
《郡国志》说:窦州的人们全部用高栏作为住宅,被称为干栏。每三天有一个集市。
《郡国志》又说:特亮县,位于河洞水北岸。以前有白牛夜晚出现,光芒照亮村庄,村民看到牛的光芒,称之为特亮。
桂州
《十道志》记载:桂州,古称始安郡。《禹贡》中属于荆州的区域。春秋时期属于越国领土。战国时期是楚越两国交界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曾经征发逃亡的人、赘婿、商人去夺取陆梁地区,从此设立了桂林郡。汉朝时期属于零陵、苍梧两个郡。三国时期吴国将其划分为始安郡。晋朝孝武帝时改为始建郡。南齐又恢复为始安郡。梁朝天监六年,在苍梧、郁林地区设立桂州,但没有固定的位置。隋朝大同六年,将桂州迁移到现在的位置。隋朝大业三年,废除州制。唐朝武德四年,又重新设立桂州。
《始安记》记载:吴越地区的居民喜欢剑术,不怕死,容易复活。他们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耕作,以鱼和稻米为食,没有富有的家庭。他们崇拜巫鬼,重视祭祀。
《十道志》记载:临桂县,荔水的源头生长着许多桂树,桂树生长的地方不生长其他杂树。
昭州
《十道志》记载:昭州,古称平乐郡。属于秦朝桂林郡的辖区。汉朝时期属于苍梧郡。宋朝时期属于始建国。南齐时期属于始安郡。隋朝也是如此。唐朝武德四年,设立乐州。贞观八年,改为昭州,以昭潭命名。
盛弘之的《荆州记》记载:平乐县西南方向数十里有座山,山间有两只眼睛形状如人眼,非常大,瞳孔黑白分明。
蒙州
《十道志》记载:蒙州,古称蒙山郡。汉朝武帝平定南越时设立苍梧郡,现在的州就是苍梧的荔浦县。隋朝设立隋化县。唐朝设立蒙州,州内有座山叫蒙山,山下的人都是姓蒙,因此州以山名。
富州
《十道志》记载:富州,古称开江郡。属于秦朝桂林郡的辖区。汉朝时期属于苍梧郡。梁朝时期属于开江、武城两个郡。陈朝时期改为静州,将开江、武城两个郡改为逍遥郡。隋朝平定陈朝后,合并废除,唐朝又设立静州,贞观八年改为富州,以富水命名。
梧州
《十道志》记载:梧州,古称苍梧郡。属于秦朝桂林郡。汉朝时期属于苍梧郡。晋朝以后沿袭这一制度。梁朝时期属于成州。隋朝平定陈朝后,改为封州。唐朝时期为梧州。
《汉书》记载:武帝元鼎元年,开设苍梧郡。
《礼记》记载:舜帝葬于苍梧之野。
浔州
《十道志》记载:浔州,古称浔江郡。属于秦朝桂林郡。汉朝以后,都属于郁林郡。隋朝时期属于永平、郁林两个郡。唐朝设立浔州。
《郡国志》记载:大宾县,汉朝时期属于布山县。有一种糖牛与蛇共居一穴,牛喜欢吃盐。当地人以皮裹手,涂上盐进入洞穴,牛舔食后出来,人就不能再进入,取其角作为器物,又称糖牛。
龚州
《十道志》记载:龚州,古称临江郡。属于秦朝桂林郡。汉朝平定南越时设立苍梧郡,现在的州就是郡的孟陵县。唐朝设立龚州。
郁林州
《十道志》记载:郁林州,古称郁林郡。属于秦朝桂林郡。汉朝改为郁林郡,后汉也是如此。梁朝设立定州,后来改为南定州。隋朝平定陈朝后,改为尹州;隋炀帝初期,改为郁林州。唐朝时期为郁林州。
平琴州
《十道志》记载:平琴州,古称平琴郡。原为郁林郡的辖区。唐朝设立平琴州,或称平琴郡。
宾州
《十道志》记载:宾州,古称安城郡。属于古越地。属于秦朝桂林郡。汉朝时期属于郁林郡,又是郁林郡的岭方县。(从汉朝到隋朝,一直属于岭方县。)唐朝贞观五年,设立宾州。
澄州
《十道志》记载:澄州,古称贺水郡。属于古越地。属于秦朝桂林郡。汉朝时期属于郁林郡的岭方县。唐朝武德四年,设立澄州。
绣州
《十道志》记载:绣州,古称常林郡。属于秦朝桂林郡。汉朝时期属于郁林郡。晋朝以后沿袭这一制度。唐朝平定萧铣后,设立绣州。
象州
《十道志》记载:象州,古称象郡。属于秦朝桂林郡。汉朝时期属于郁林郡。三国时期又划分为桂林郡。晋朝、宋朝、南齐沿袭这一制度。隋朝平定陈朝后,设立象州,以象山命名。(秦朝的象郡,现在是合浦郡,不是这个象州。)
柳州
《十道志》记载:柳州,古称龙城郡。秦、汉朝时期的土地与象州相同。晋朝以后属于桂林郡。隋朝时期属于始安郡。唐朝平定萧铣后,设立昆州。贞观八年,改为柳州。
融州
《十道志》记载:融州,古称融水郡。历代土地与柳州相同。唐朝设立融州。
邕州
《十道志》记载:邕州,古称朗宁郡。属于古越地。属于秦朝桂林郡。汉朝时期属于郁林郡的岭方县。晋朝在此设立晋兴郡。隋朝时期属于郁林郡的宣化县。唐朝武德四年,设立南晋州。贞观六年,改为邕州。
《图经》记载:当地居民吝啬、粗俗,内心节俭,外表放纵,梳着椎髻,赤脚行走,崇尚鸡卜、蛋卜。
贵州
《十道志》记载:贵州,古称怀泽郡。虞舜和周朝时都是边远之地。属于秦朝桂林郡。汉朝以后,与郁林郡相同。唐朝设立贵州。
党州
《十道志》记载:党州,古称宁仁郡。属于秦朝桂林郡。唐朝设立党州。
《南越志》记载:党州隆仁县有京观,即古代征讨党洞杀死俘虏的地方。
横州
《十道志》记载:横州,古称宁浦郡。属于古越地。属于秦朝象郡。汉朝时期属于合浦郡的高凉县。隋朝在此设立简州,后又改为缘州。唐朝改为横州。
田州
《十道志》记载:田州,古称横山郡。土地与朗宁郡相同。唐朝时期为田州。
严州
《十道志》记载:严州,古称修德郡。《禹贡》中属于荆州的区域。汉朝武帝平定南越时,即象郡的辖区。唐朝乾封二年,设立严州,地处严冈附近,因此得名。
《图经》记载:州门有长河,水深八十丈,从牂牱流下。
山州
《方舆志》记载:山州,古称龙池郡。土地与严州相同。唐朝时期为山州,或称龙池郡。
淳州
《方舆志》记载:淳州,古称永定县。属于秦朝桂林郡的辖区。唐朝武德四年设立,到永贞年间,因为触犯唐宪宗的名讳,改为峦州,以峦山命名。
罗州
《十道志》记载:罗州,古称招义郡。《禹贡》中属于扬州之地,即为南越。宋元嘉三年,镇南将军檀道济巡视抚慰,在陵罗口筑城,因此得名,属于高凉郡。唐朝武德五年,在此地重新设立州。
《南越志》记载:招义县,是古代流放者的营区。
潘州
《十道志》记载:潘州,古称南潘郡。属于古瓯骆越地。秦朝平定百越,为桂林郡的辖区。汉朝时期属于合浦县,属于合浦郡。唐朝武德四年,设立南宕州。武德八年,改为潘州。
《岭表记》记载:潘州,古代有方士潘茂在此成仙,因此以潘命名。
容州
《方舆志》记载:容州,古称晋宁郡。属于古越地。属于秦朝象郡。汉朝时期属于合浦郡。宋朝太始七年,从合浦县分出,在此设立南流郡。南齐、梁、陈沿袭这一制度。隋朝废除。唐朝武德四年,设立铜州。贞观八年,改为容州,以容山命名。
《十道志》记载:鬼门关位于北流县南面三十里处,有两块巨石相对,形状像一座关口,宽度超过三十步。过去马援征讨林邑时,经过这里立了碑,石碑至今仍存。过去人们前往交趾都是通过这里,关以南地区尤其多瘴气,离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回来,因此有谚语说:‘鬼门关,十人去,九不回。’
《郡国志》记载:这个地方有瘴气,春天称为青草瘴,秋天称为黄茅瘴。这里有瘴江水。
辩州
《十道志》记载:辩州,属于陵水郡。古越地,秦朝时属象郡,汉朝时属合浦郡,唐朝时设立辩州。
《郡国志》记载:辩州位于陵水和罗水之间。
白州
《十道志》记载:白州,属于南昌郡。古越地,秦朝时属象郡,汉朝时属合浦郡,唐朝武德四年设立南州,六年改为白州。
《岭表录》记载:州内有一派水从双角山流出,与容州的江水汇合,称为绿珠江。绿珠井位于双角山下。过去梁家有一位美貌女子,石季伦担任交趾采访使时,用三斛珍珠买下了她。梁家的旧居和井至今仍存。
牢州
《十道志》记载:牢州,属于定川郡。原本是巴蜀西南边外的少数民族地区,秦朝时属象郡,汉朝时属牂柯郡,唐朝时设立义州,后改为智州,贞观十一年改为牢州,以牢石为名。
钦州
《十道志》记载:钦州,属于宁越郡。历代土地与白州相同。宋朝、齐朝以来,设立宋寿郡。梁朝又设立安州。隋朝平定陈朝后,改为钦州。
安南都护府
《方舆志》记载:安南府,现在治理的地方是宋平县。古越地,《禹贡》中属于扬州之地,被称为百越。在周朝时是越裳重译之地。秦朝时属象郡,汉朝时属交趾、日南二郡,后汉沿袭,唐朝时为交州。
又记载:当地民俗杂有蛮夷之风,人们都穿着像单被一样的布衣,从中间穿过头顶。男子耕种,女子织布。兵器有矛、盾、长刀、木弓、竹箭,有的箭头是骨制的。
《交州记》记载:南定县人脚骨无节,身上有毛,躺着的人需要别人扶才能起身。因此《山海经》中说:‘交胫国人脚踝弯曲相交,所以称为交趾。’
《南越志》记载:龙编县,是州的起源,有蛟龙在渡口之间编织,因此以此为祥瑞而命名县城。
武峨州
《方舆志》记载:武峨州,属于武峨郡。土地与安南府相同。唐朝时设立武峨州。
粤州
《方舆志》记载:粤州,属于龙水郡。土地与安南府相同。唐朝时为粤州,或为龙水郡。
芝州
《方舆志》记载:芝州,属于忻城郡。土地与安南府相同。唐朝时为芝州,或为忻城郡。
爱州
《方舆志》记载:爱州,属于九真郡。秦朝时属象郡,汉朝时设立九真郡,后汉沿袭,晋朝也属九真郡,宋朝、齐朝沿袭。梁朝设立爱州。隋朝时属九真郡。唐朝又为爱州。
福禄州
《方舆志》记载:福禄州,属于福禄郡。土地与九真郡相同。唐朝时为福禄州。
长州
《方舆志》记载:长州,属于文阳郡。土地与九真郡相同。唐朝时为长州。
驩州
《方舆志》记载:驩州,属于日南郡。古越裳氏国,是九译所通的地方。秦朝时属象郡,汉朝时属九真郡,吴朝分置九德郡,晋朝、宋朝、齐朝沿袭。隋朝设立驩州,后改为日南郡。唐朝时为驩州。
《郡国志》记载:庞山洞人去掉两颗牙齿作为装饰,刻在胸前的花纹。中山设立市场,每十天一次。用铜铸成大如盘的器具,称为‘旁’,旁用来交易。
峰州
《方舆志》记载:峰州,属于承化郡。古文郎国,有文郎水。也是陆梁地。秦朝时属象郡,汉朝时属交趾郡,吴朝分置新兴郡,晋朝改为新昌,陈朝设立兴州。隋朝平定陈朝后,改为峰州;隋炀帝初年废除。唐朝重新设立峰州。
《林邑记》记载:苍梧以南有文郎野人,居住没有房屋,依靠树木住宿,吃生肉,采集香料为业,与人交易,像上古时期的人。
陆州
《方舆志》记载:陆州,属于玉山郡。秦朝时属象郡,汉朝以来属交趾郡。梁朝分置南州和宁海郡。隋朝平定陈朝后,郡废除,黄州改为玉州;隋炀帝初年,州废除。唐朝重新设立玉州,上元二年改为陆州,州内有陆水。
廉州
《方舆志》记载:廉州,属于合浦郡。秦朝时属象郡,汉朝时设立合浦郡,后汉沿袭。吴朝改为珠官,晋朝又为合浦郡。宋朝沿袭,并设立临瘴郡和越州。齐朝沿袭。隋朝改为禄州,不久又改为合州。唐朝时设立廉州。
《后汉书》记载: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担任合浦太守,先前太守多贪婪,珍珠都流向了交趾;孟尝到任后,改革前弊,珍珠又回流。被誉为神明,汉桓帝征召他。
岩州
《方舆志》记载:岩州,属于安乐郡。土地与合浦郡相同。唐朝时为岩州,或为安乐郡。
雷州
《方舆志》记载:雷州,属于海康郡。秦朝时属象郡,汉朝以来属合浦郡。梁朝分置合州,大同末年改为南合州。隋炀帝初年废除。唐朝时为雷州。
《投荒录》记载:雷州南临大海,多雷声,雷声近在屋顶之上。雷州北部,高州南部的一些乡村也多雷声,雷声似乎在寻常之外。当地人在雷声响起时,会准备酒菜祭奠,对雷的忌讳非常严格,有吃猪肉和鸡肉的人,就会立刻被雷劈。
禺州
《十道志》记载:禺州,属于温水郡。古百越地,属婺女之分野。秦朝时属象郡。原本是宕昌的边邑,唐朝时设立宕州,又改为禺州,因为位于南方番禺之地,因此命名为州。
汤州
《方舆志》记载:汤州,属于汤泉县。秦朝时属象郡。唐朝时设立汤州,或为汤泉州。
瀼州
《十道志》记载:瀼州,属于临潭郡。《禹贡》中属于扬州之分。春秋时期属楚,位于郁林西南,交趾北部。隋朝大将军刘方开始开通这条路,作为镇守,不久后又不通。唐朝贞观二年,清平公李弘节派遣钦州首领宁师宗招抚开拓,不久后沿刘方旧路到达交州。州位于瀼水东边,因此以此命名。(瀼音而章反。)
笼州
《十道志》记载:笼州,属于扶南郡。古越地,位于南越西部边界。唐朝贞观十二年,大使清平公李弘节招降獠人,设立笼州,以笼洞为名。
环州
《十道志》记载:环州,属于正平郡。《禹贡》中属于扬州之分。州隶属于桂州。贞观十二年,李弘节招抚归附环落洞,因此以此命名州。州位于游卢水南边,整水北边。
古州
《方舆志》记载:古州,属于乐兴郡。土地与临潭郡相同。唐朝时设立古州,或为乐古郡。
崖州
《方舆志》记载:崖州,又称朱崖郡。这个郡位于海中的岛屿上,岛屿面积有一千里,与现在的海康郡的徐闻县相对。从徐闻出发,顺风扬帆,一天一晚上就能到达。梁朝时期设立了崖州。
《汉书》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拓了南海地区,设立了朱崖、儋耳两个郡。汉元帝时期,因为朱崖郡多次反叛,所以废除了这个郡。
《郡国志》记载:崖州的妇女穿着粗布衣服,用土做的锅做饭,使用的器具是葫芦瓢。那里没有水,人们喝水只有石头榨出的汁。还有花椒。把石榴花放在瓮里,经过十天后就变成了酒,味道香美,而且能让人喝醉。
《交州记》记载:朱崖位于大海中,在南极之外。
儋州
《十道志》记载:儋州,属于昌化郡。土地归属与朱崖相同。汉元鼎六年,平定了越地,设立了儋耳郡。唐朝武德四年,设立了儋州。
《汉书》张晏注释说:儋耳那里的风俗,是在脸颊上雕刻,从脸颊上连到耳朵周围,分成几部分,形状像鸡肠,因此得名。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有离耳。郭景纯注释说:雕刻耳朵,使其分成几部分向下垂作为装饰,这就是儋耳。
振州
《方舆志》记载:振州,属于延德郡。土地与朱崖郡相同。隋朝时期设立了临振郡,唐朝时期设立了振州。
琼州
《方舆志》记载:琼州,属于琼山郡。土地与朱崖郡相同。唐朝贞观六年,从崖州划出部分设立了琼州。
万安州
《方舆志》记载:万安州,属于万安郡。土地与朱崖郡相同。唐朝时期设立了万安州,有时也被称为万安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八-注解
岭南道:岭南道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
广州:广州是中国广东省的省会,历史悠久,古称南海郡、番禺等。
南海郡:南海郡是循州的一个古称。
交州:交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秦朝时期设置。
吴:吴是指三国时期的吴国,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浙江省一带。
宋、齐:宋、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宋为南朝之一,齐为南朝的第二个朝代。
梁、陈:梁、陈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梁为南朝之一,陈为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
隋: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581年至618年。
炀帝:炀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的庙号。
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
南海县:南海县是广州的一个古称,原为汉番禺县地。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
桂林八树:桂林八树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个地名。
番禺:番禺是广州的古称,原为汉番禺县地。
《吴录》:《吴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方志书。
尉佗:尉佗是南越国的建立者,又称赵佗。
灵州山:灵州山是广州的一个地名。
郭景纯:郭景纯,即郭璞,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学者,注解《山海经》。
黄气紫云:黄气紫云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吉祥之兆。
绣衣使者:绣衣使者是古代皇帝派遣的使者,通常有特殊使命。
石门之水:石门之水是广州的一个地名,又称贪泉。
大庾:大庾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石门:石门是广州的一个地名。
石室山:石室山是广州的一个地名。
越华馆:越华馆是广州的一个古建筑。
陆贾:陆贾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番禺北津水:番禺北津水是广州的一个地名,今名廉平水。
韶州:韶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韶关市。
始兴郡:始兴郡是韶州的一个古称。
《禹贡》:《禹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地理、山川、物产、贡赋等情况。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楚地:楚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
桂阳郡:桂阳郡是韶州的一个古称。
吴置始兴郡:吴置始兴郡是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在韶州设立了始兴郡。
晋: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265年至420年。
广兴:广兴是韶州的一个古称。
齐:齐是指三国时期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一带。
韶石:韶石是韶州的一个地名,因舜帝在此奏韶乐而得名。
冈州:冈州是冈州的一个古称。
义宁郡:义宁郡是冈州的一个古称。
新会郡:新会郡是冈州的一个古称。
封州:封州是康州的一个古称。
允州:允州是冈州的一个古称。
循州:循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河源市。
海丰郡:海丰郡是循州的一个古称。
百越:百越是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群体,分布在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区。
楚: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
隋平陈:隋平陈是指隋朝统一中国后,消灭了南朝陈朝。
潮州:潮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潮州市。
潮阳郡:潮阳郡是潮州的一个古称。
闽越:闽越是古代南方的一个民族群体。
东官郡:东官郡是潮州的一个古称。
海阳县:海阳县是潮州的一个古称,原为汉揭阳县地。
揭阳县:揭阳县是潮州的一个古称。
恩州:恩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湛江市。
恩平郡:恩平郡是恩州的一个古称。
合浦郡:合浦郡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一带。
唐贞观中:唐贞观中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年至649年。
春州:春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肇庆市。
南陵郡:南陵郡是春州的一个古称。
象郡:象郡是新兴郡的一个古称。
汉合浦郡之高凉县地:汉合浦郡之高凉县地是指汉朝合浦郡的高凉县地区。
晋分置恩平县:晋分置恩平县是指晋朝时期在恩平县地区设立了恩平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朝建立后的第四年。
萧铣:萧铣是唐朝初年的一位地方割据势力。
贺州:贺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贺州市。
临贺郡:临贺郡是贺州的一个古称。
苍梧郡:苍梧郡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一带。
吴置临贺郡:吴置临贺郡是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在贺州设立了临贺郡。
宋为临庆国:宋为临庆国是指宋朝时期贺州曾经改名为临庆国。
齐复为临贺郡:齐复为临贺郡是指南齐时期贺州恢复了临贺郡的名称。
陈因之:陈因之是指南陈时期沿袭了临贺郡的名称。
端州:端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肇庆市。
高要郡:高要郡是端州的一个古称。
藤州:藤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藤州市。
感义郡:感义郡是藤州的一个古称。
永平郡:永平郡是藤州的一个古称。
唐复为藤州:唐复为藤州是指唐朝时期恢复了藤州的名称。
康州:康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肇庆市。
晋康郡:晋康郡是康州的一个古称。
信安郡:信安郡是康州的一个古称。
泷州:泷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云浮市。
开阳郡:开阳郡是泷州的一个古称。
龙乡县:龙乡县是泷州的一个古称。
广熙郡:广熙郡是泷州的一个古称。
建州:建州是泷州的一个古称。
双头洞:双头洞是泷州的一个古称。
双州:双州是泷州的一个古称。
高州:高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茂名市。
高凉郡:高凉郡是高州的一个古称。
吴置高凉郡:吴置高凉郡是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在高州设立了高凉郡。
梁置高州:梁置高州是指南梁时期在高州设立了高州。
潘州:潘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潘州县一带。
连城郡:连城郡是潘州的一个古称。
南义州:南义州是潘州的一个古称。
义州:义州是潘州的一个古称。
新州:新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新兴县。
新兴郡:新兴郡是新州的一个古称。
临元县:临元县是新州的一个古称。
新宁郡:新宁郡是新州的一个古称。
梁、隋、唐:梁、隋、唐是指南梁、隋朝、唐朝这三个朝代。
勤州:勤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广州市。
铜陵郡:铜陵郡是勤州的一个古称。
窦州:窦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古称,今为信宜市。
怀德郡:怀德郡是窦州的一个古称。
罗窦洞:罗窦洞是窦州的一个古称。
南扶州:南扶州是窦州的一个古称。
干栏:干栏是古代南方的一种建筑形式。
特亮县:特亮县是窦州的一个古称。
桂州:桂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之一,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一带。始安郡是桂州的古称,历史上曾是楚越交界的地区。
始安郡:始安郡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一带,是桂州的古称。
荆州:荆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一带,是《禹贡》中的地域之一。
春秋: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周朝晚期的一个阶段。
越地:越地是指古代越国的领土,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一带。
七国:七国是指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包括秦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
始皇:始皇指的是秦始皇,即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
桂林郡:桂林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的郡,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一带。
二汉:二汉指的是东汉和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
零陵:零陵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市一带。
苍梧:苍梧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一带。
晋孝武:晋孝武是指晋朝的皇帝司马曜,其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梁天监六年:梁天监六年是指南朝梁的皇帝萧衍在位期间的一年,即公元507年。
大同六年:大同六年是指北魏的皇帝拓跋晃在位期间的一年,即公元540年。
隋大业三年:隋大业三年是指隋朝的皇帝杨广在位期间的一年,即公元607年。
吴越:吴越是指古代吴国和越国的地域,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浙江省一带。
剑: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也是文化象征之一。
火耕水耨:火耕水耨是指古代的一种耕作方式,用火烧地,用水灌溉。
巫鬼:巫鬼是指古代的一种信仰,相信巫师可以通过与鬼神沟通来治病、祈福等。
淫祀:淫祀是指过于迷信、不正规的祭祀活动。
临桂县:临桂县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一带。
荔水:荔水是指流经临桂县的一条河流。
桂:桂是指桂树,其花可制作香料,树干可制作家具。
昭州:昭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一带。
平乐县:平乐县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一带。
蒙州:蒙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一带。
蒙山:蒙山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座山,因山上有蒙姓居民而得名。
富州:富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一带。
开江郡:开江郡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一带。
梧州:梧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一带。
武帝: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彻,其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开拓和改革。
元鼎元年:元鼎元年是指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的一年,即公元前116年。
苍梧之野:苍梧之野是指苍梧郡的野外,相传舜帝葬于此。
浔州:浔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一带。
郁林郡:郁林郡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一带。
糖牛:糖牛是一种传说中与蛇共穴的牛,喜欢吃盐。
龚州:龚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一带。
郁林州:郁林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一带。
平琴州:平琴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一带。
宾州:宾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一带。
澄州:澄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一带。
绣州:绣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一带。
象州:象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一带。
柳州:柳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一带。
融州:融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一带。
邕州:邕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带。
贵州:贵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贵州省一带。
党州:党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洲县一带。
横州:横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一带。
田州:田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一带。
严州:严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严州县一带。
山州:山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州区一带。
淳州:淳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淳安县一带。
罗州:罗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一带。
容州:容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一带。
晋宁郡:晋宁郡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带。
南流郡:南流郡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带。
铜州:铜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一带。
鬼门关:鬼门关是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南三十里处,因其险峻的地形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被认为是通往南方的生死关隘。传说中,鬼门关是通往阴间的门户,因此得名。
瘴疠:瘴疠是指古代南方由于气候湿热、地理环境复杂,导致的一种由毒气引起的疾病,症状严重,死亡率高。
辩州:辩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古越地,秦代属象郡,汉代属合浦郡。
白州:白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古越地,秦代属象郡,汉代属合浦郡。
绿珠江:绿珠江是白州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双角山,流经白州,因其水色清澈而得名。
梁氏之女:指古代梁氏家族的一位美女,被石季伦用珍珠购买,即历史上著名的绿珠。
牢州:牢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原名义州,后改为智州,贞观十一年改为牢州。
钦州:钦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原名宁越郡,历代土地与白州同。
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
交趾:交趾是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
龙编县:龙编县是古代安南都护府下的一县,因县内有蛟龙编于津之间而得名。
武峨州:武峨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土地与安南府同。
粤州:粤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土地与安南府同。
芝州:芝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土地与安南府同。
爱州:爱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秦象郡地,汉武置九真郡。
福禄州:福禄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土地与九真郡同。
长州:长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土地与九真同。
驩州:驩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古越裳氏国,九译所通者也。
庞山洞人:庞山洞人是指古代居住在庞山洞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独特的文化习俗。
峰州:峰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古文郎国,秦属象郡。
陆州:陆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秦象郡地,汉以来属交趾郡。
廉州:廉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秦象郡地,汉置合浦郡。
岩州:岩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土地与合浦郡同。
雷州:雷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东省境内,秦象郡地,二汉以后,并属合浦郡。
禺州:禺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古百越地,婺女之分野。
汤州:汤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秦属象郡。
瀼州:瀼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禹贡》扬州之分。
笼州:笼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古越地,在南越之西界。
环州:环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禹贡》扬州之分。
古州:古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乐兴郡。
崖州:崖州,古地名,位于今海南省三亚市一带,因其地处海中,故称崖州。梁朝时期设立崖州,为地方行政单位。
朱崖郡:朱崖郡,古郡名,位于今海南省三亚市一带,是汉朝时期设立的郡,因地处海中而得名。
海中之洲:指位于海中的岛屿或陆地。
徐闻县:徐闻县,古县名,位于今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是古代通往海南的重要港口。
梁:梁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502年至557年。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年份,这一年汉武帝开疆拓土,设立了朱崖、儋耳二郡。
元帝:汉元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奭,其在位期间曾罢免朱崖郡。
阻绝数反:指朱崖郡地理位置偏远,且多次发生叛乱。
緦缏:緦缏,古代女子所着的一种衣饰。
土为釜:用土制成的锅。
瓠瓢:用葫芦制成的瓢。
石汁:指用石头磨制的汁液,可能是指泉水。
椒:椒,一种香料,古代常用于烹饪。
安石榴花:安石榴,即石榴,其花可用于酿酒。
十道志:《十道志》是唐代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行政区划。
昌化郡:昌化郡,古郡名,位于今海南省儋州市一带。
儋耳郡:儋耳郡,古郡名,位于今海南省儋州市一带,因当地居民有在耳上穿孔的习惯而得名。
儋耳:儋耳,古民族名,主要分布在今海南岛一带。
镂其颊皮:在脸颊上穿孔。
离耳:离耳,即儋耳,指儋耳人。
振州:振州,古州名,位于今海南省三亚市一带,因隋朝设立临振郡而得名。
琼州:琼州,古州名,位于今海南省琼山市一带,因唐代割崖州置琼州而得名。
万安州:万安州,古州名,位于今海南省万宁市一带,因唐代设立万安州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八-评注
《方舆志》所述的崖州,位于朱崖郡,其地理位置特殊,地处海中洲地,与今海康郡的徐闻县相对。这种地理描述不仅展现了古代地理知识的丰富,也反映了古代对海洋地理的探索和利用。‘洲方千里’的描述,体现了古代对地理面积的度量,同时也暗示了该地区的辽阔与富饶。‘自徐闻径度,便风扬帆一日一夕即至’的叙述,不仅描绘了交通的便利,也反映了古代航海技术的进步。
《汉书》中记载的武帝元鼎六年开南海地,置朱崖、儋耳二郡,反映了汉代对南海地区的开拓与统治。‘元帝罢朱崖郡’的记载,则反映了政治变迁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地方治理的复杂性和挑战。
《郡国志》中关于崖州妇人的习俗描述,‘著緦缏,以土为釜,器用瓠瓢’等,展现了古代崖州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无水,人饮唯石汁’的记载,反映了当地水资源的匮乏,以及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以安石榴花着瓮中,经旬即成酒’的描述,则展示了古代酿酒技术的独特之处。
《交州记》中‘朱崖在大海中,南极之外’的记载,进一步强调了崖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南方地理的探索。
《十道志》中关于儋州的记载,与崖州相似,反映了古代对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和治理。‘儋耳其俗,镂其颊皮,上连耳匡,分为数支,状似鸡肠,因名焉’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有离耳’的记载,以及郭景纯的注解,进一步丰富了儋耳文化的内涵,也反映了古代文献对地方文化的记录和传承。
《方舆志》中关于振州和琼州的记载,与崖州和儋州相似,反映了唐代对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和治理。‘唐置万安州,或为万安郡’的描述,则展现了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灵活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