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五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五-原文

○淮南道

扬州

《元和郡县图志》曰:扬州,广陵郡。《禹贡》九州,扬州其一也。春秋时属吴。七国属楚。秦灭楚,为广陵;后并天下,属九江郡。汉为江都国。建武元年,复曰扬州。

《左氏·哀九年》曰:吴城邗沟,通江淮也。

《魏志》曰:黄初六年,征吴,幸广陵城,临江观兵,见江涛,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

《隋书》曰:义宁元年,诏修江都宫,治龙舟、凤舸、黄龙赤舰、楼船万艘,以幸江都。为锦帆黼帐,作《泛龙舟》、《春江花月夜》等曲以幸之,因而都焉。

《宋书》曰:徐湛之为扬州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以为游宴焉。

又曰:扬州刺史王谧薨,高帝次应入辅,刘毅等不欲帝入,议以中军谢混为扬州,欲令帝于丹徒领州,以二议谘帝。刘穆之谓帝曰:’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前授王谧,事出权道。今若复他授,便应受制于人。一失于权,无由可得。’帝从之。

《郡国志》曰:广陵,以城置在陵上。《尔雅》云:’大阜曰陵。’连接西蜀,一名阜冈,一名昆仑冈。鲍昭《芜城赋》曰:’拖以漕渠,轴以昆仑岗。’

《河图括地象》曰:昆冈山,横为地轴。此陵交带昆仑,故广陵也。

《汉志》曰:广陵国,高帝六年置,景帝四年更名江都。莽曰江平。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皆都此。

《汉书》曰:广陵厉王赐策曰:’呜呼!小子胥,受兹赤社,建尔国家,封于南土。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扬州保强,(保,恃也)三代要服,不及以正。'(要服,次荒服之内。正,政也。要,一遥反。)’

《图经》曰:江阳县,本汉江都县也,以在江之北,故曰江阳。

《汉志》曰:江都,属广陵国。

又曰:海陵县,临淮郡。莽曰亭间。

《十道志》曰:六合县,本秦堂邑县,春秋时棠也。《左传》襄十四年,楚子为庸浦之役,故子囊帅师于棠。(庸、浦、棠,皆楚邑。)

楚州

《元和郡县志》曰:楚州,淮阴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为射阳县之地。

《汉志》曰:射阳县,属临淮郡。莽曰监淮亭。在射水之阳,故曰射阳。

又曰:广陵厉王胥有罪,其相胜之秦夺王射陂。(张晏曰:射水之陂在射阳县。)

《晋书》曰:穆帝时,中郎将荀羡北讨,云旧淮阴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他屯阻,乃营立城池焉。

《郡国志》曰:北对清泗、临淮,守险有平阳、石龟,田稻丰饶。

《吴越春秋》曰:吴将伐齐,自广陵掘沟通江、淮。即州、地。

《史记》曰:越灭吴而不能正江、淮,楚乃东侵,广地于泗上。

《汉志》曰:盱眙,属临淮郡。都尉治。莽曰武匡。

《南兖州记》曰:盱眙,本春秋时善道地。

《汉书》曰:项羽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都盱眙。

《南兖州记》曰:南兖州,地有盐亭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千计。吴王所以富国强兵而抗汉室也。

《图经》曰:宝应县,本安宜县,即汉之平安县地,属广陵郡。

《唐书》曰:天宝初,有李氏女子既嫁而寡,为尼,名真如。忽有人自天而下,以宝与之。因名宝应。

濠州

《十道志》曰:濠州,锺离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锺离子国。战国时属吴。秦置三十六郡,属九江郡。汉置锺离。

《春秋·成十五年》曰:叔孙侨如会吴于锺离,始通吴也。始与中国接。

又《昭二十四年》曰: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遂灭巢及锺离。

《史记》曰:楚平王十年,吴之边邑卑梁女与楚边邑锺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楚伐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兵攻锺离。楚王闻之,大怒。吴亦发兵,使公子光攻楚,遂灭锺离。

《庄子》曰:庄子与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见儵鱼出游从容,庄子曰:’是鱼乐乎!’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史记》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十道志》曰:涂山,在临淮郡西。

又曰:招义县,本汉临淮县。

《汉志》曰:淮陵县,属临淮郡。莽曰淮陆。

寿州

《元和郡县志》曰:寿州,寿春郡。《禹贡》扬州之域。秦并天下,为九江郡。汉为淮南国。

伏滔《正淮论》曰:爰自战国,至于晋之中兴,六百馀年。保淮南者九姓,称兵有十一人,皆亡不旋踵,祸溢於世。保寿春者南引荆、海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百里;西援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保淮、淝之固。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舒、六之贡,利尽蛮越;金石皮革之具萃焉,苞木管竹之族生焉。其俗尚气力而多勇悍,其人习战争而贵诈伪,所以屡多亡国也。

《史记》曰:楚考烈王自陈徙都寿春,号之曰郢。

又《项羽本纪》曰:羽封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尽有江、淮之地。

《汉书》曰:六,故国也,属六安国,咎繇后,为楚所灭。如溪水首受沘,东北至寿春入芍陂。(沘音匕,芍音鸡。)

《左传·文五年》曰: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仲归于家冬,楚公子燮灭蓼。(蓼,今安丰蓼县。)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

《汉志》曰: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鲍,鲍鱼也。)

《寿春记》曰: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数百里无复人居。晋平吴,其民乃还本土,复立为淮南郡。

《齐书》曰:高祖初遣垣崇祖镇寿阳,谓之曰:’我新有天下,魏必以送刘昶为辞。寿春,贼之所冲,深为之备。’既而果然,乃败还。

《十道志》曰:霍丘县,本汉松滋县也。

《汉志》曰:松滋,侯国。属庐江郡。莽曰诵善。

《十道志》曰:霍山县,灊县也。

《汉志》曰:灊县,属庐江郡。天柱山在南。

《史记》曰:吴王阖闾四年,伐楚,取灊。

滁州

《元和郡县志》曰:滁州,永阳郡。春秋时楚地。在汉为全椒县也。

《汉志》曰:全椒县,属九江郡。

《十道志》曰:隋以为滁州,以滁水为名。

《郡国志》曰:后汉彭城刘平为全椒令,虎皆渡江。

和州

《元和郡县志》曰:和州,历阳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楚地。秦为历阳县,属九江郡。汉为淮南国。

《郡国志》曰:历阳西有遏胡城,即王导筑以御石虎。

《汉志》曰:历阳,都尉治。属九江郡。莽曰明义。

《十道志》曰:南有历水,故曰历阳。

《淮南子》曰:历阳之都,一夕为湖。(汉明帝时,历阳沦为麻湖。)

《十道志》曰:麻湖在县西十里。

《汉书》曰:汉军追项羽至江东城,乌江亭长舣舟待之。

庐州

《元和郡县志》曰:庐江郡,古庐子国也。春秋舒国之地。

《十道志》曰:战国时,其地属楚。秦置三十六郡,属九江郡。汉为合肥县。

《左传·鲁僖公四年》曰:徐人取舒,杜预注云:舒国,今庐江舒县也。

《尚书·仲虺》:成汤放桀于南巢。

《魏志》曰:青龙元年,满宠为扬州都督,请于合肥城西三十里置新城,表曰:’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达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兵救甚难。今城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立城据守,此所谓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也。’诏从之。

《庐江记》曰:人物语音,风土明茂,皆胜淮左诸郡。

《汉志》曰:庐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领县十二。

又曰:龙舒,属庐江郡。应劭曰:群舒邑也。

又曰:居巢,属庐江。应劭曰:《春秋》:’楚人围巢。’巢。国也。

《左传·昭二十五年》曰:楚子使熊相谋郭巢。(为巢筑城郭也。)

《郡国志》曰:濡须水,出自巢湖,谓之马尾沟。

《十道志》曰:慎县,本汉浚遒县。

《汉志》曰:浚遒,属九江郡。(浚音峻,遒音抽反。)

舒州

《释例》曰:舒有五名,舒庸、舒龙、舒州、舒鸠、舒城,其实一也。

《左传·定二年》曰:吴子使舒鸠民诱楚人。

《元和郡县志》曰:舒州,桐安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皖国也。

《十道志》曰:春秋时为楚东鄙。战国时属楚。秦置三十六郡,为江夏郡。

《史记》曰:皖,匽姓,咎繇之后也。春秋时楚灭之。

《汉志》曰:皖,属庐江郡。

《续汉书·郡国志》曰:庐江郡,自舒县徙居皖。

《魏志》曰:正始二年,孙权遣诸葛恪屯皖城,以伺边隙。

《吴志》曰: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吕蒙上言曰:’皖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加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於是亲征皖,破之。

《宋书·州郡志》曰:晋安帝於旧皖城置怀宁县。

《图经》曰:桐城,春秋时桐国也。亦汉枞阳县也。

《左传·定二年》曰:桐叛楚。(桐,小国也。庐江舒县有桐乡。)

《汉书·武帝纪》曰:元封五年,南巡狩,自寻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蕲州

《十道志》曰:蕲州,蕲阳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并属楚。秦置三十六郡,属九江郡。汉蕲春县之地。

《汉志》曰:蕲春,属江夏郡。

《史记》曰:始皇十六年,灭楚,虏王负刍於蕲。

《地名记》曰:蕲春以水隈多蕲菜,因以为名。

《晋书》曰:武帝以宣太后讳春,改为蕲阳。

《吴志》曰:魏使庐江谢寄为蕲春郡典农,吕蒙袭破之。

又《贺齐传》曰:初,晋宗为浠口将,以众叛如魏,还为蕲春太守,图袭安乐,取其保质。权以为耻,因军初罢,六月盛夏,出其不意,诏齐督麋芳、鲜于丹等袭蕲春,生虏宗。吴复置蕲春郡。

申州

《十道志》曰:申州,义阳郡。《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申国之地。秦为南阳郡地。汉置平氏县,属荆州。汉武封北地尉卫止为义阳侯。魏文帝分南阳立义阳郡。宋文元嘉末于义阳立司州。周武帝为申州。

《舆地志》曰:义阳有三关之险。《十道志》曰:三关谓平靖关,(长老云:此关因山为障,不营壕隍,故名平靖。)其一也;武阳、黄岘二关,在安州应山县界。

光州

《十道志》曰:光州,弋阳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弦子国。秦置三十六郡,属九江郡。汉为西阳县。

《左传·僖五年》曰:楚人灭弦,弦子奔黄。(弦在弋阳軚县。)

《汉志》曰:西阳,属江夏郡。

又曰:軚,属江夏。故弦子国。(音汰,又徒系反。)

《图经》曰:定城县,春秋黄子国也。

《十三州志》曰:定城,置在古黄子国南十二里。

《十道志》曰:定城,本汉弋阳县。

《汉志》曰:弋阳,侯国。属汝南郡。弋山在西北。故黄国,今黄城县也。

《十道志》曰:固始县,本寝丘,孙叔敖所封之邑也。

又曰:殷城县,本汉期思县也。

《汉志》曰:期思,属汝南郡。故蒋国也。

《左氏传》曰:凡蒋,周公之裔也。

安州

《十道志》曰:安州,安陆郡。春秋云阝子之国,云梦之泽在焉。后楚灭云阝,封斗辛为郧公,则其地也。战国时属楚。秦并天下,为南郡城。汉为安陆县。宋武置安陆郡。唐武德四年,为安州。

黄州

《十道志》曰:黄州,齐安郡。《禹贡》荆州之域。战国时属楚。秦为南郡地。汉为西陵县。高齐置衡州。隋开皇三年,为黄州。

又曰:麻城、黄陂县,本汉西陵县也。

沔州

《十道志》曰:沔州,汉阳郡。《禹贡》荆州之域。春秋郧国之地。战国时属楚。秦并天下,为南郡地。汉为安陆县地。晋立沌阳县,属江夏郡。唐武德四年,置沔州。

《尚书·禹贡》曰:逾于沔。(汉上曰沔。)

《三国志》曰:魏初定荆州,沌阳以为重镇。

《晋书》曰:永嘉六年,王敦表陶侃为荆州刺史,镇沔阳。

《宋书·州郡志》曰:晋於临嶂山置沌阳县。

《荆州记》曰:临嶂山南峰谓之乌林峰,亦谓赤壁。

《吴志》曰:曹公临荆州,孙权遣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於赤壁。

《永初山川记》曰:沔口,古以为沧浪水,屈原遇渔父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五-译文

淮南道扬州:《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扬州,又称广陵郡。《禹贡》中提到的九州之一,春秋时期属于吴国,战国时期归楚所有。秦国灭楚后,设为广陵郡;后来统一天下,属九江郡。汉朝时成为江都国,建武元年又恢复为扬州。

《左氏·哀九年》记载:吴国修建了邗沟,以通江淮。

《魏志》记载:黄初六年,征讨吴国时,皇帝亲临广陵城,临江观兵,见到江涛,感叹道:‘这是天用来分隔南北的。’

《隋书》记载:义宁元年,皇帝下诏修建江都宫,整治龙舟、凤舸、黄龙赤舰、楼船万艘,以幸江都。建造锦帆和华丽帐篷,创作《泛龙舟》、《春江花月夜》等曲子来庆祝,因此将都城设在江都。

《宋书》记载:徐湛之在扬州建造了风亭、月观、吹台、琴室,作为游宴之用。

又记载:扬州刺史王谧去世,高帝的次子应该入朝辅政,但刘毅等人不想让皇帝入朝,提议让中军谢混担任扬州刺史,想让皇帝在丹徒领州,这两种提议都向皇帝咨询。刘穆之对皇帝说:‘扬州是根本所在,不能交给别人。之前授予王谧,是权宜之计。现在如果再授予他人,就会受人控制。一旦在权宜之计上出错,就无法挽回。’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郡国志》记载:广陵,因为城池建立在陵地上。《尔雅》中说:‘大的土丘叫陵。’连接西蜀,又名阜冈、昆仑冈。鲍昭的《芜城赋》中说:‘通过漕渠连接,以昆仑冈为轴心。’

《河图括地象》记载:昆冈山,横跨为地轴。这个陵地与昆仑相连,因此称为广陵。

《汉志》记载:广陵国,高帝六年设立,景帝四年更名为江都。王莽时期称为江平。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都建都于此。

《汉书》记载:广陵厉王赐的策书中说:‘唉!小子胥,你接受了这赤色的社稷,建立了你的国家,封在南土。古人有言: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扬州保强,三代要服,不及以正。’(要服,指次荒服之内。正,指政治。要,一遥反。)

《图经》记载:江阳县,原本是汉代的江都县,因为位于江的北岸,所以称为江阳。

《汉志》记载:江都,属于广陵国。

又记载:海陵县,属于临淮郡。王莽时期称为亭间。

《十道志》记载:六合县,原本是秦朝的堂邑县,春秋时期称为棠。《左传》襄公十四年,楚子为庸浦之役,因此子囊帅师于棠。(庸、浦、棠,都是楚的邑地。)

楚州:《元和郡县志》记载:楚州,又称淮阴郡。《禹贡》中扬州的地域。春秋时期属于吴、越。战国时期属于楚。秦朝时属于九江郡。汉朝时为射阳县。

《汉志》记载:射阳县,属于临淮郡。王莽时期称为监淮亭。位于射水的南岸,因此称为射阳。

又记载:广陵厉王胥有罪,他的相胜之被秦夺走了王射陂。(张晏说:射水之陂在射阳县。)

《晋书》记载:晋穆帝时期,中郎将荀羡北讨,认为旧淮阴地形险要,水陆交通便利,便于观察敌情;肥沃的土地有利于开垦,船只运输无阻碍,于是建立城池。

《郡国志》记载:北对清泗、临淮,守险有平阳、石龟,田稻丰饶。

《吴越春秋》记载:吴国将攻打齐国,从广陵挖沟沟通江、淮。

《史记》记载:越国灭掉吴国后,不能稳定江、淮地区,楚国于是向东侵犯,扩大了在泗水上的领土。

《汉志》记载:盱眙,属于临淮郡。都尉治。王莽时期称为武匡。

《南兖州记》记载:盱眙,原本是春秋时期的善道地。

《汉书》记载:项羽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建都盱眙。

《南兖州记》记载:南兖州,地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渔盐为业,几乎不耕种,依靠大海获利,使得地方富饶。吴王因此富国强兵,抵抗汉室。

《图经》记载:宝应县,原本是安宜县,即汉代的平安县,属于广陵郡。

《唐书》记载:天宝初年,有李氏女子出嫁后守寡,成为尼姑,名叫真如。忽然有人从天而降,将宝物赐给她。因此命名为宝应。

濠州:《十道志》记载:濠州,又称锺离郡。《禹贡》中扬州的地域。春秋时期为锺离子国。战国时期属于吴。秦朝设为三十六郡,属于九江郡。汉朝设为锺离。

《春秋·成十五年》记载:叔孙侨如与吴在锺离会盟,开始与中原接通。

又《昭二十四年》记载: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遂灭巢及锺离。

《史记》记载:楚平王十年,吴国边邑卑梁女与楚边邑锺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楚伐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兵攻锺离。楚王闻之,大怒。吴亦发兵,使公子光攻楚,遂灭锺离。

《庄子》记载: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游玩,见到儵鱼出游从容,庄子说:‘这条鱼快乐吗?’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史记》记载:大禹在涂山会合诸侯,拿着玉帛的有万国。

《十道志》记载:涂山,位于临淮郡西。

又记载:招义县,原本是汉代的临淮县。

《汉志》记载:淮陵县,属于临淮郡。王莽时期称为淮陆。

寿州:《元和郡县志》记载:寿州,又称寿春郡。《禹贡》中扬州的地域。秦朝统一天下后,成为九江郡。汉朝时为淮南国。

伏滔《正淮论》记载:从战国到晋朝中兴,六百多年间,保卫淮南的有九姓,称兵的有十一个人,都很快失败,祸患遍及世界。保卫寿春的,南有荆、海的利益;东连三吴的富饶;北接梁、宋,平坦的道路不超过七百里;西援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面有江、湖的阻碍,内部有淮、淝的坚固。龙泉的湖泊,良田万顷;舒、六的贡品,利益遍布蛮越;金石皮革的器具都集中于此,各种木材、竹子等植物生长繁茂。当地风俗崇尚勇力,多勇猛,人们习惯于战争,重视欺诈,因此多次亡国。

《史记》记载:楚考烈王从陈迁都寿春,称之为郢。

又《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建都六,尽有江、淮之地。

《汉书》记载:六,是故国,属于六安国,咎繇的后代,被楚所灭。如溪水首受沘,东北至寿春入芍陂。(沘音匕,芍音鸡。)

《左传·文五年》记载: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仲归于家冬,楚公子燮灭蓼。(蓼,今安丰蓼县。)臧文仲听说六和蓼被灭,说:‘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

《汉志》记载:寿春和合肥接收来自南北湖的皮革、鲍鱼和木材的运输,也是一个繁华的大都会。(鲍,指的是鲍鱼。)

《寿春记》记载:三国时期,江淮地区是战争的地方,数百里内没有人居住。晋朝平定吴国后,当地居民才返回故土,重新设立为淮南郡。

《齐书》记载:高祖最初派遣垣崇祖镇守寿阳,对他说:‘我刚刚得到天下,魏国一定会以送刘昶为借口。寿春是敌人攻击的重点,要深加防备。’结果果然如此,最终战败而回。

《十道志》记载:霍丘县,原本是汉朝的松滋县。

《汉志》记载:松滋,是一个侯国,隶属于庐江郡。王莽时期被称为诵善。

《十道志》记载:霍山县,是灊县。

《汉志》记载:灊县,隶属于庐江郡。天柱山位于其南。

《史记》记载:吴王阖闾四年,攻打楚国,夺取了灊地。

滁州

《元和郡县志》记载:滁州,是永阳郡。春秋时期属于楚国的领土。在汉朝时期是全椒县。

《汉志》记载:全椒县,隶属于九江郡。

《十道志》记载:隋朝时期设立为滁州,以滁水命名。

《郡国志》记载:后汉时期,彭城刘平担任全椒县令,老虎都渡过江去。

和州

《元和郡县志》记载:和州,是历阳郡。《禹贡》中属于扬州的领域。春秋和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的领土。秦国时期为历阳县,隶属于九江郡。汉朝时期属于淮南国。

《郡国志》记载:历阳的西边有遏胡城,是王导修筑用来抵御石虎的。

《汉志》记载:历阳,是都尉的治所。隶属于九江郡。王莽时期被称为明义。

《十道志》记载:历阳的南边有历水,因此称为历阳。

《淮南子》记载:历阳的城池,一夜之间变成了湖泊。(汉明帝时期,历阳变成了麻湖。)

《十道志》记载:麻湖位于县西十里。

《汉书》记载:汉军追击项羽到江东城,乌江亭长停船等待。

庐州

《元和郡县志》记载:庐江郡,是古庐子国的领土。春秋时期属于舒国。

《十道志》记载:战国时期,该地属于楚国。秦国设立三十六郡,属于九江郡。汉朝时期为合肥县。

《左传·鲁僖公四年》记载:徐国人夺取了舒国,杜预注解称:舒国,现在属于庐江舒县。

《尚书·仲虺》记载:成汤将桀流放到南巢。

《魏志》记载:青龙元年,满宠担任扬州都督,在合肥城西三十里建立新城,上奏说:‘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达寿春,敌人攻击时,可以占据水势。官兵救援时,应当先击败敌人的主力,然后包围才能解除。敌人进攻容易,救援困难。现在城西三十里有险要之地可以依靠,建立城池据守,这就是所谓引诱敌人到平坦之地而截断其归路的方法。’皇帝下诏同意。

《庐江记》记载:人物语音、风土人情,都比淮左诸郡更为繁荣。

《汉志》记载:庐江郡,原本是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独立为国,管辖十二个县。

又记载:龙舒,隶属于庐江郡。应劭说:是群舒的领地。

又记载:居巢,隶属于庐江。应劭说:《春秋》记载:‘楚国人围攻巢。’巢,是一个国家。

《左传·昭二十五年》记载:楚王派遣熊相策划郭巢。(为巢修建城墙。)

《郡国志》记载:濡须水,源自巢湖,被称为马尾沟。

《十道志》记载:慎县,原本是汉朝的浚遒县。

《汉志》记载:浚遒,隶属于九江郡。(浚读作峻,遒读作抽反。)

舒州

《释例》记载:舒有五个名称,舒庸、舒龙、舒州、舒鸠、舒城,实际上是指同一个地方。

《左传·定二年》记载:吴国君主派遣舒鸠的民众引诱楚国的人。

《元和郡县志》记载:舒州,是桐安郡。《禹贡》中属于扬州的领域。春秋时期属于皖国。

《十道志》记载:春秋时期属于楚国的东边边境。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国设立三十六郡,属于江夏郡。

《史记》记载:皖,是匽姓,咎繇的后代。春秋时期被楚国灭亡。

《汉志》记载:皖,隶属于庐江郡。

《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庐江郡,从舒县迁居到皖。

《魏志》记载:正始二年,孙权派遣诸葛恪驻扎皖城,用来观察边境的空隙。

《吴志》记载:曹操派遣朱光担任庐江太守,驻扎皖城,大规模开垦稻田。吕蒙上奏说:‘皖地肥沃,如果一年收成,敌军人数必定增加,加上几年,曹操的形势就会显现出来,应该尽早消除他。’于是亲自征讨皖城,将其击败。

《宋书·州郡志》记载:晋安帝在旧皖城设立怀宁县。

《图经》记载:桐城,是春秋时期的桐国,也是汉朝的枞阳县。

《左传·定二年》记载:桐国背叛了楚国。(桐,是一个小国。庐江舒县有桐乡。)

《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五年,南巡,从寻阳乘船沿江而下,在江中射杀蛟龙,捕获它。船队千里,靠近枞阳而出,创作了《盛唐枞阳之歌》。

蕲州

《十道志》记载:蕲州,是蕲阳郡。《禹贡》中属于扬州的领域。春秋和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秦国设立三十六郡,属于九江郡。汉朝时期是蕲春县的领土。

《汉志》记载:蕲春,隶属于江夏郡。

《史记》记载:始皇帝十六年,灭亡楚国,在蕲地俘虏了楚王负刍。

《地名记》记载:蕲春因为水边多蕲菜,因此得名。

《晋书》记载:武帝因为宣太后的名字叫春,将其改为蕲阳。

《吴志》记载:魏国派遣庐江谢寄担任蕲春郡典农,吕蒙袭击并击败了他。

又《贺齐传》记载:起初,晋宗担任浠口将领,因为部下叛变投靠了魏国,返回后担任蕲春太守,图谋袭击安乐,夺取其保质。孙权认为这是耻辱,因为军队刚刚休整,六月盛夏,出其不意,下诏贺齐率领麋芳、鲜于丹等人袭击蕲春,生擒晋宗。吴国重新设立蕲春郡。

申州

《十道志》记载:申州,是义阳郡。《禹贡》中属于荆州的领域。春秋时期属于申国。秦国时期属于南阳郡。汉朝设立平氏县,隶属于荆州。汉武帝封北地尉卫止为义阳侯。魏文帝将南阳分为义阳郡。南朝宋文元嘉末年于义阳设立司州。北周武帝时期为申州。

《舆地志》记载:义阳有三关的险要。《十道志》记载:三关指的是平靖关,(长老说:这个关口因为山势作为屏障,没有挖掘壕沟,所以称为平靖关。)这是其中之一;武阳、黄岘两关,位于安州应山县界。

光州

《十道志》记载:光州,是弋阳郡。《禹贡》中属于扬州的领域。春秋时期属于弦子国。秦国设立三十六郡,属于九江郡。汉朝时期为西阳县。

《左传·僖五年》记载:楚国人灭亡了弦国,弦子逃到了黄地。(弦国位于弋阳軚县。)

《汉志》记载:西阳,隶属于江夏郡。

又记载:軚,隶属于江夏。是弦子国的领土。(音汰,又读作徒系反。)

《图经》记载:定城县,是春秋时期的黄子国。

《十三州志》记载:定城,位于古黄子国南边十二里。

《十道志》记载:定城,原本是汉朝的弋阳县。

《汉志》记载:弋阳,是一个侯国。它隶属于汝南郡。弋山位于西北方向。这里曾经是黄国,现在叫做黄城县。

《十道志》记载:固始县,原本是寝丘,是孙叔敖被封的地方。

《十道志》又记载:殷城县,原本是汉朝的期思县。

《汉志》记载:期思,隶属于汝南郡。这里曾经是蒋国。

《左氏传》记载:所有的蒋国,都是周公的后代。

安州

《十道志》记载:安州,属于安陆郡。《春秋》记载这里是阝子国的所在地,云梦泽就在这里。后来楚国灭掉阝子国,封斗辛为郧公,这个地方就属于郧公的地盘。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国统一天下后,这里成为南郡的一部分。汉朝时期称为安陆县。宋朝武帝设立安陆郡。唐朝武德四年,这里改为安州。

黄州

《十道志》记载:黄州,属于齐安郡。《禹贡》中记载这里是荆州的领域。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国统一天下后,这里成为南郡的一部分。汉朝时期称为西陵县。北齐时期设立衡州。隋朝开皇三年,这里改为黄州。

又记载:麻城、黄陂县,原本是汉朝的西陵县。

沔州

《十道志》记载:沔州,属于汉阳郡。《禹贡》中记载这里是荆州的领域。春秋时期是郧国的地方。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国统一天下后,这里成为南郡的一部分。汉朝时期属于安陆县的地域。晋朝设立沌阳县,隶属于江夏郡。唐朝武德四年,设立沔州。

《尚书·禹贡》记载:越过沔水。(汉水上游称为沔水。)

《三国志》记载:魏国初定荆州时,以沌阳作为重要的军事镇。

《晋书》记载:永嘉六年,王敦上表推荐陶侃担任荆州刺史,镇守沔阳。

《宋书·州郡志》记载:晋朝在临嶂山设立沌阳县。

《荆州记》记载:临嶂山的南峰被称为乌林峰,也称为赤壁。

《吴志》记载:曹操到达荆州,孙权派遣周瑜、程普为左右督,率领万人,与刘备一同前进,在赤壁相遇。

《永初山川记》记载:沔口,古时候被认为是沧浪水,这里是屈原遇到渔父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五-注解

淮南道:古代行政区划,指淮河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扬州:扬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安徽等地。

广陵郡:古代行政区划,扬州在秦汉时期属于广陵郡。

《禹贡》:《尚书》中的篇名,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政治等情况。

九州:古代中国的地理划分,将中国分为九个区域。

春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吴:古代国家,春秋时期与越国并称,是春秋五霸之一。

楚: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湖北、湖南、安徽等地。

秦:古代国家,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九江郡:九江郡是汉朝时期的一个郡,位于今安徽省、江西省等地。

汉:汉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江都国:汉朝时期的行政区划,扬州在汉朝时期称为江都国。

建武元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的年份,即公元25年。

邗沟:古代运河,连接长江和淮河,是古代重要的水运通道。

《左氏·哀九年》:《左传》中的篇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魏志》:《三国志》中的魏国部分,是研究三国时期魏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黄初六年: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年号,即公元225年。

江都:古代行政区划,扬州在三国时期称为江都。

《隋书》:《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隋朝的历史。

义宁元年:隋朝皇帝杨广的年号,即公元617年。

江都宫:位于江都的宫殿,是隋朝皇帝巡幸的地方。

龙舟:古代用于水路巡幸的船。

凤舸:古代用于水路巡幸的船。

黄龙赤舰:古代用于水路巡幸的船。

楼船:古代用于水路巡幸的船。

《泛龙舟》、《春江花月夜》:古代诗歌,用于庆祝皇帝巡幸。

扬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扬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王谧:古代人物,曾任扬州刺史。

高帝:指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刘毅:古代人物,东汉末年的人物。

刘穆之:古代人物,东汉末年的人物。

《郡国志》:古代地理志书,记载了汉朝的行政区划。

广陵:古代行政区划,扬州在汉朝时期称为广陵。

《尔雅》:古代辞书,是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陵:高大的土丘,古代常用来作为帝王陵墓。

西蜀:古代地理名词,指今天的四川地区。

昆冈山:古代地理名词,指昆仑山。

地轴:古代地理名词,指地球的轴心。

《汉志》:《汉书》中的地理志,是研究汉代地理的重要文献。

广陵国:汉朝时期的行政区划,扬州在汉朝时期称为广陵国。

景帝:汉朝的皇帝,名刘启。

江平:古代行政区划,扬州在汉朝时期称为江平。

江都易王非:古代人物,曾任江都易王。

广陵厉王胥:古代人物,曾任广陵厉王。

《宋书》:《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南朝宋的历史。

徐湛之:古代人物,曾任扬州刺史。

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古代建筑,用于游宴。

丹徒: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江苏省镇江市。

《元和郡县志》:唐代地理志书,是研究唐代地理的重要文献。

楚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淮阴郡:古代行政区划,楚州在秦汉时期属于淮阴郡。

射阳县: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监淮亭: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射水:古代河流,位于淮河流域。

淮陵县: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晋书》:《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荀羡:古代人物,晋朝时期的人物。

平阳、石龟: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险要之地。

《吴越春秋》:古代历史文献,记载了吴越的历史。

泗上: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北部。

盱眙: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南兖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盐亭:古代行政区划,指产盐的地方。

宝应县: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李氏女子:古代人物,指李氏家族的女子。

真如:古代人物,指李氏家族的女子出家后的法名。

《十道志》:古代地理志书,记载了唐朝的行政区划。

锺离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春秋·成十五年》:《春秋》中的篇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昭二十四年》:《春秋》中的篇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叔孙侨如:古代人物,春秋时期的人物。

楚子:古代国家,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国家之一。

锺离: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庄子》:《庄子》中的篇章,记载了庄子与惠子的对话。

庄子: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惠子:古代哲学家,与庄子同时期的人物。

涂山:古代地理名词,位于淮河流域。

招义县: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西汉到东汉的历史。

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是治水英雄。

《图经》:古代地理志书,记载了各地的地理情况。

六合县: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楚成大心:古代人物,春秋时期的人物。

仲归:古代人物,春秋时期的人物。

楚王:古代国家,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国家之一。

楚平王:古代国家,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国家之一。

吴之边邑:古代地理名词,指吴国的边境地区。

卑梁女:古代人物,春秋时期的人物。

楚边邑:古代地理名词,指楚国的边境地区。

锺离小童:古代人物,春秋时期的人物。

公子光:古代人物,春秋时期的人物。

《汉书》:《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西汉到东汉的历史。

楚考烈王:古代国家,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国家之一。

寿春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伏滔:古代人物,东汉末年的人物。

《正淮论》:伏滔的著作,讨论了淮河流域的问题。

保淮南者九姓: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九个姓氏。

称兵有十一人:古代历史事件,指淮河流域有十一个人起兵。

南引荆、海之利: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南部与荆楚、东海地区的利益。

东连三吴之富: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东部与三吴地区的富裕。

北接梁、宋: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北部与梁、宋地区的接壤。

平途不过七百里:古代地理名词,指从淮河流域到梁、宋地区的路程不超过七百里。

西援陈、许: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西部支援陈、许地区。

水陆不出千里: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水路和陆路都不超过千里。

外有江、湖之阻: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外部有江、湖的阻碍。

内保淮、淝之固: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内部有淮、淝河的坚固。

龙泉之陂: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龙泉陂。

舒、六之贡:古代地理名词,指舒、六地区的贡品。

蛮越:古代地理名词,指今天的两广地区。

金石皮革之具:古代地理名词,指金属、石头、皮革等物品。

苞木管竹之族:古代地理名词,指树木、竹子等植物。

尚气力而多勇悍: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人民崇尚武力,勇敢而强悍。

习战争而贵诈伪:古代地理名词,指淮河流域的人民习惯于战争,重视欺诈和虚伪。

陈:古代国家,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国家之一。

许:古代国家,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国家之一。

项羽:古代人物,楚汉争霸时期的著名将领。

英布:古代人物,楚汉争霸时期的著名将领。

九江王:古代官职,指管辖九江地区的王。

六: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六安国: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咎繇:咎繇是古代的一位人物。

《左传·文五年》:《春秋左氏传》中的篇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楚公子燮:古代人物,春秋时期的人物。

蓼:古代行政区划,位于淮河流域。

臧文仲:古代人物,春秋时期的人物。

皋陶:古代人物,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庭坚:古代人物,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德之不建:古代地理名词,指道德没有得到建立。

民之无援:古代地理名词,指人民没有得到援助。

寿春:寿春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寿县,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重要城邑,后来成为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争夺的焦点。

合肥:合肥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古称合肥,历史悠久,是楚汉争霸时期的战略要地。

南北湖:南北湖可能指的是位于南北两个湖泊之间的地区,具体位置不明确。

皮革:皮革是指动物的皮经过加工制成的材料,古代用于制作衣物、鞋子等。

鲍:鲍鱼,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贝类,肉质鲜美,是古代的一种珍贵食材。

木:木,指木材,古代用于建筑、家具等。

都会:都会指繁华的大都市。

淮南郡:淮南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

垣崇祖:垣崇祖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将领。

刘昶:刘昶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人物。

霍丘县:霍丘县是安徽省的一个县,位于淮河中游。

松滋县:松滋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湖北省松滋市。

庐江郡:庐江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庐江县。

莽:莽,指王莽,新朝的建立者。

灊县:灊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霍山县。

天柱山:天柱山是安徽省的一座名山,位于霍山县。

吴王阖闾:吴王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

江、淮:江、淮指的是长江和淮河,是古代中国的两条重要河流。

晋平吴:晋平吴是指晋朝统一吴国的事件。

魏:魏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曹魏建立。

刘平:刘平是后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全椒县:全椒县是安徽省的一个县,位于滁州市。

历阳:历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和县。

禹贡:《禹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地理情况。

楚地:楚地指古代楚国的领土。

历阳郡:历阳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和县。

遏胡城:遏胡城是古代的一个城池,位于历阳县西部。

明义:明义是王莽时期对历阳县的称呼。

麻湖:麻湖是古代的一个湖泊,位于历阳县西部。

乌江:乌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位于安徽省。

庐子国:庐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安徽省庐江县。

舒国:舒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安徽省舒城县。

三十六郡:三十六郡是秦朝设置的行政区划,后来成为汉朝行政区划的基础。

庐江舒县:庐江舒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庐江县。

南巢:南巢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巢湖市。

扬州都督:扬州都督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职位,负责扬州地区的军事事务。

新城:新城是古代的一个城池,位于合肥城西。

庐江记:庐江记是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记载了庐江郡的地理情况。

龙舒:龙舒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安徽省舒城县。

居巢:居巢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巢湖市。

楚人围巢:楚人围巢是指楚国围攻居巢国的事件。

濡须水:濡须水是安徽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巢湖。

慎县:慎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

舒州:舒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舒城县。

桐安郡:桐安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桐城市。

皖国:皖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安徽省。

江夏郡:古郡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及其周边地区。

匽姓:匽姓是古代的一个姓氏。

庐江:庐江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庐江县。

怀宁县:怀宁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

桐城:桐城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桐城市。

蕲州:蕲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

蕲阳郡:蕲阳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

蕲春县:蕲春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

弦子国:弦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安徽省。

軚县:軚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

黄子国:黄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安徽省。

弋阳郡:弋阳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

西阳县:西阳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

定城县:定城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安徽省。

平氏县:平氏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河南省。

义阳郡:义阳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

申州:申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

南阳郡:南阳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

安州:古州名,位于今湖北省安陆市,原为安陆郡。

应山县:应山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湖北省。

光州:光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

弋阳:弋阳,古地名,指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北部地区,原为侯国,后属汝南郡。

侯国:古代中国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县一级,由诸侯王封赐。

汝南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部,为汉朝所设。

弋山:古山名,位于弋阳西北,具体位置今已不可考。

黄国:古国名,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后被秦国所灭。

黄城县:古县名,位于黄国故地。

固始县:古县名,位于河南省南部,原为寝丘,是孙叔敖所封之邑。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以治国有方著称。

殷城县:古县名,原为汉期思县。

期思:古县名,属汝南郡,故蒋国。

蒋国:古国名,为周公之裔。

周公:周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周武王之弟。

安陆郡:古郡名,位于今湖北省中部。

阝子之国:古国名,位于云梦之泽附近。

云梦之泽: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南部,是古代著名的湖泊。

斗辛:古人物名,楚国的封君,封为郧公。

南郡:古郡名,秦朝设置,包括今湖北省南部及湖南省北部地区。

安陆县:古县名,后为安州治所。

宋武:指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

黄州:古州名,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原为齐安郡。

齐安郡:古郡名,位于今湖北省东部。

荆州: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中部,是古代中国的军事、政治重镇。

南郡城:古城名,位于南郡地区。

西陵县:古县名,位于今湖北省西部。

衡州:古州名,位于今湖南省中部。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朝开皇三年。

麻城:古县名,位于今湖北省麻城市。

黄陂县:古县名,位于今湖北省黄陂区。

沔州:古州名,位于今湖北省汉阳区,原为汉阳郡。

汉阳郡:古郡名,位于今湖北省中部。

沌阳县:古县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沌口地区。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朝武德四年。

《尚书·禹贡》:《尚书》中的篇名,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政治等情况。

曹公:指曹操,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周瑜: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以赤壁之战中的军事才能著称。

程普: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赤壁: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发生地。

《永初山川记》: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永初年间的山川地理情况。

沔口:古地名,位于沔州地区,古以为沧浪水。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

渔父:指渔夫,屈原在《渔父》一文中与之对话,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五-评注

《汉志》所述的弋阳,侯国之地,属汝南郡,弋山位于西北,其地古为黄国,今已变为黄城县。这里的‘故’字表明了历史的变迁,弋阳作为侯国,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得以展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地理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十道志》记载的固始县,原为寝丘,是孙叔敖所封之地。‘本’字表明了地理变迁的连续性,孙叔敖的封地与固始县的历史渊源得以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地理与人物历史的交织。

殷城县的记载,说明其原为汉期的期思县,‘本’字再次强调了地理的连续性,同时也揭示了历史变迁中地名与行政区域的演变。

《汉志》中对期思的描述,指出其属汝南郡,为故蒋国,而《左氏传》则说明蒋国为周公之后裔,这里的记载不仅展示了地理的归属,还融入了历史人物与家族的传承,丰富了地理文化的内涵。

安州的记载,从春秋时期的阝子之国,到战国时期属楚,再到秦汉时期成为南郡城,直至唐朝设立安州,这一系列的变迁反映了地理名称的演变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同时也展示了历史发展的脉络。

黄州的记载,从《禹贡》中的荆州之域,到战国时期属楚,再到汉代的西陵县,直至隋朝设立黄州,这一系列的地理和政治变迁,展现了地理名称与行政区划的演变,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

麻城、黄陂县的记载,说明其原为汉西陵县,这里的记载揭示了地理名称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沔州的记载,从《禹贡》中的荆州之域,到春秋时期的郧国之地,再到汉代的安陆县地,直至唐朝设立沔州,这一系列的变迁,展现了地理名称与行政区划的演变,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

《尚书·禹贡》中的‘逾于沔’,以及《三国志》、《晋书》、《宋书·州郡志》和《荆州记》中对沔阳的记载,共同描绘了沔阳地区的历史变迁,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吴志》中的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其地理位置的记载,不仅展现了地理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曹公临荆州,孙权遣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於赤壁’这一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争场景。

《永初山川记》中的沔口,被古称为沧浪水,屈原遇渔父处,这一记载不仅揭示了地理环境,也融入了文学与历史,展现了地理文化的丰富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3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