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一-原文
○陇右道
秦州
《十道志》曰:秦州,天水郡。《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秦始封之邑,秦为陇西郡。汉武置天水郡。
《史记·秦本纪》曰:周孝王时,非子好马及善畜养。孝王曰:’昔柏翳为舜主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遂分土地为附庸,邑之秦,使续嬴氏。
《汉志》曰:天水郡,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
《秦州记》曰:郡前有湖水,冬夏无增减。或说天水取名由此湖也。
《汉志》曰:上邽,属陇西郡。戎邑也。又曰:成纪、清水,并属天水郡。莽改清水曰识睦。
《舆地志》曰:石纽,地名;夏禹所生之地。
《续汉书·郡国志》曰: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
《汉志》曰:略阳道,属天水郡。《十二州志》曰:略阳,即故冀城也。
又曰:街泉,戎邑道,属天水郡。
《续汉书·地理志》有街泉亭。
渭州
《十道志》曰:渭州,陇西郡。春秋及战国时,羌戎所居。秦昭王伐得义渠戎王,始置陇西郡。
《禹贡》曰:导渭自鸟鼠同穴。
又曰终南、敦物,至于鸟鼠。
《汉志》:豲道,戎邑也。属天水郡。即今陇西县地。(豲音桓。)
《地道记》曰:汉阳有大阪曰陇坻,亦曰陇山。郡处其西,故曰陇西。其山堆旁崩,声闻数百里,扬雄所谓响若坻颓是也。
兰州
《十道志》曰:兰州,金城郡。《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
《后汉书·西羌传》曰:羌无弋援剑曾孙忽留湟中。忽子研立,研最豪健,故羌中号为研种。秦始皇时,务并六国,兵不西行,故羌人得蕃息。及秦并天下,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渡。汉兴,匈奴冒顿强盛,臣伏诸羌。景帝时,研种留何率人求守陇西,於是徙留何於狄道。
《汉志》曰:狄道,属陇西郡。以其地有狄种,故云狄道。
又曰: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诗·大雅》曰:’凫鹥在亹’,亦其义也。兰州有浩亹故城。浩亹音閤门。
《汉志》曰:金城郡,领县十三。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瓒曰:金,取其坚固也,故《墨子》曰’金城汤池’。
会州
《十道志》曰:会州,会宁郡。《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并天下,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郡。唐武德二年,平李轨,置西会州。贞观八年,改为会州。
《元和郡县志》曰:后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於此,因置州,为名。唐贞观中,亦为粟州。
河州
《十道志》曰:河州,安乡郡。《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汉分置天水郡。
《汉志》曰:枹罕,属金城郡。故罕羌侯邑也。枹音孚,其字从木。
《禹贡》曰:道河积石,至於龙门。(积石山在金城西南。)
《西域传》曰:河注蒲昌海,潜行地下,南出於积石山。
洮州
《十道志》曰:洮州,临洮郡。《禹贡》雍州之域。秦、汉诸羌之地。
《汉志》曰: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沙。
岷州
《十道志》曰:岷州,和政郡。《禹贡》雍州之域。六国时属秦,秦并天下,为陇西之临洮县。
《史记》曰:蒙恬筑长城,起临洮。
廓州
《十道志》曰:廓州,宁塞郡。《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
《汉书》曰:宣帝时,诸羌数背叛,后将军赵充国屯陇西羁縻之,诸羌不敢动。
《后汉书·段颎传》曰:延熹中,煎当、烧、河、勒姐等八种羌寇陇西、金城,颎追讨,大破之。明年,烧河大豪寇张掖,颎斩烧河大帅,虏五千馀人。西羌於是弭定。
叠州
《十道志》曰:叠州,合川郡。《禹贡》梁州之域,历秦、汉、魏、晋,为诸羌所据。
《后周书》曰:建德六年,西逐诸戎,始统有其地,因置恒香郡。寻改为叠州。盖以其地多山重叠,以名郡也。又於三交口筑城,置甘松防。又为三川县,以隶恒香郡。至建德九年,改三川县为常芬县,仍立芳州,以邑隶焉。取其地多芳草,为郡之名。
鄯州
《十道志》曰:鄯州,西平郡。《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之地。
《汉志》曰:允吾,属金城郡。今龙支县即其地。
凉州
《十道志》曰:凉州,武威郡。《禹贡》雍州之域。六国至秦,戎狄肢居焉。汉初,为匈奴右地。
《释名》曰:西方寒冻,或云河西土田薄,故曰凉。
《晋书》曰:姑臧城,匈奴所筑旧盖臧城,语讹后云姑臧。
又曰:惠帝末,张轨求为凉州,於是大城此地为一会府以据之,号前凉。后吕光复据之,号后凉。
《禹贡》曰:原隰厎绩,至于猪野。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续汉书》曰:西羌自赐支以西,滨河首左右居。今河关西可十馀里有河曲,羌谓之赐支。
《异物志》曰:古渠搜国,当大宛北界。猪野,今姑臧界猪野泽是。
刘昞《敦煌实录》曰:晋安帝隆安元年,凉州牧李暠微玄服出城,逢虎道边,虎化为人,遥呼暠为西凉君,暠因弯弧待之。又遥呼暠曰:’有事告汝,无疑也。’暠知其异,投弓於地。人乃前曰:’敦煌空虚,不是福地。君之子孙王於西凉,不如徙酒泉。’言讫,乃失。暠乃移都酒泉。
《后汉书》曰:安帝时,匈奴寇常山。
於是西北有事,民饥,民用不足。
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专务北边,曰:’譬若家人衣坏,败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
郎中虞诩曰:’大将军之策,不可者三:先帝辟境,而今弃之,不可一也。弃凉州,即以三辅为塞,园陵单外,不可二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烈士武臣,多出凉州;风土壮猛,便习兵事。今羌所以不过三辅,为腹心害者,以凉州在其后也。’
甘州
《十道志》曰:甘州,张掖郡。
《禹贡》雍州之域。
六国至秦,戎狄肢居焉。
汉为匈奴右地。
《尚书·禹贡》曰:道弱水,至于合黎。
《十道志》曰:今张掖有合黎水。
《汉志·西域传》曰:月支本居祁连、敦煌间。
《霍去病传》曰:济居延,遂臻小月氏,攻祁连。即此道也。
《汉志》曰:张掖郡,匈奴昆邪王地,武帝时开之。
莽曰设屏。
应劭曰:张国臂掖,故曰张掖也。
又曰:觻得,属张掖郡。
有千金渠西至乐涫入泽中。
莽曰官式。
又曰:删丹,属张。
莽曰贯虏。
肃州
《十道志》曰:肃州,酒泉郡。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月支所居。
汉为武威、酒泉郡也。
《汉书》曰:武帝元狩二年,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来降。
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
又《匈奴传》曰:汉置酒泉郡以隔绝胡与羌通路。
又西通月支、大夏,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
其水甘若酒,故名酒泉。
《后汉书》曰: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土,上书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玉门属敦煌,今沙州也,去长安三千六百里。酒泉,今肃州也,去长安二千八百五十里路。)’
瓜州
《十道志》曰:瓜州,晋昌郡。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
战国时,乌孙、月支居焉。
汉初为匈奴右地,后为武威、酒泉二郡。
《汉志》曰:冥安,属敦煌郡。
冥水出焉,又名籍端水,出羌中,西入泽。
冥安即晋昌地。
又曰:广至,宜禾都尉治昆仑障。
莽曰广桓。
即常乐地,有宜禾故城。
沙州
《十道志》曰:沙州,敦煌郡。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
秦属西戎。
汉置敦煌郡。
《左传》:范宣子数戎子驹支曰:’昔秦人追逐乃祖吾离於瓜州,蒙犯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汝剖分而食之。(瓜州,地在敦煌。)’
《汉书》曰: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徙人以实之。(应劭曰:敦,大也,煌,盛也。)
又《西域传》曰:东则接汉,扼以玉门、阳关。
今寿昌有阳关及玉门故关。
《汉志》曰:敦煌县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
伊州
《十道志》曰:伊吾郡,本伊吾卢地,在敦煌之北,大碛之外,南去玉门八百里。
《后汉书》曰:永平十六年,明帝命将北征,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
又《西羌传》曰:伊吾地宜五穀、桑、麻、葡萄,其北有柳中,皆膏腴之地,故汉与匈奴争车师、伊吾之地以制西戎。
西州
《十道志》曰:西州,交河郡。
《汉书·西域传》曰:车师后王国有新道通玉门关,戊己校尉徐普欲开以省道里半,以避白龙堆之扼。
车师后王姑勾以道通为不便,即驰突出高昌壁,入匈奴。
《后魏书》曰:以其地势高峻,人物昌盛,因名高昌。
庭州
《十道志》曰:庭州,雍州之外,流沙之西北,前汉乌孙旧地,东与匈奴接,历代为胡虏所居。
《汉书·西域传》曰:贰师伐西域,诸国震惧。
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黎多有田卒。
《后汉书》曰:班超将兵击伊吾於蒲类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一-译文
陇右道
秦州:根据《十道志》记载,秦州属于天水郡。《禹贡》中将其划归雍州,是古代西戎的地域。秦朝时是秦国的封地,后来成为陇西郡。汉朝武帝时期设立天水郡。
《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孝王时,非子喜欢马并且擅长饲养。孝王说:‘以前伯翳为舜主管畜牧,因此得到封地,赐姓嬴。现在你的后代也给我养马。’于是分封土地作为附庸,封地名为秦,让他继续嬴姓。
《汉志》记载:天水郡,王莽时期称为填戎。明帝改称为汉阳。
《秦州记》记载:郡前有一片湖水,冬夏水量不变。有人说天水这个名字就是由此湖而来。
《汉志》记载:上邽,属于陇西郡,是戎族居住的地方。还有成纪、清水,都属于天水郡。王莽时期将清水改为识睦。
《舆地志》记载:石纽,是一个地名;夏禹出生的地方。
《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成纪,是古帝庖牺氏出生的地方。
《汉志》记载:略阳道,属于天水郡。《十二州志》记载:略阳,就是古代的冀城。
又记载:街泉,是戎族居住的道路,属于天水郡。
《续汉书·地理志》中提到了街泉亭。
渭州:根据《十道志》记载,渭州属于陇西郡。春秋和战国时期,这里是羌戎居住的地方。秦昭王打败义渠戎王后,开始设立陇西郡。
《禹贡》记载: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开始。
又记载:终南山、敦物山,直到鸟鼠山。
《汉志》记载:豲道,是戎族居住的地方,属于天水郡。即现在的陇西县。
《地道记》记载:汉阳有大阪称为陇坻,也称为陇山。郡位于其西边,因此称为陇西。其山崩塌时,声音可以传数百里,扬雄所说的‘响若崩颓’就是这样。
兰州:根据《十道志》记载,兰州属于金城郡。《禹贡》中将其划归雍州,是古代西戎的地域。秦朝统一天下后,成为陇西郡。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族的无戈援剑的曾孙忽留在了湟中。忽的儿子研立,研非常勇猛,因此在羌族中被称为研种。秦始皇时,致力于统一六国,没有向西用兵,所以羌族得以繁衍生息。秦朝统一天下后,修筑长城作为边界,羌族不能再向南迁移。汉朝兴起后,匈奴冒顿单于强盛,臣服了羌族。景帝时,研种留何率领人马请求驻守陇西,于是将留何迁至狄道。
《汉志》记载:狄道,属于陇西郡。因为那里有狄族,所以称为狄道。
又记载:浩亹水从西塞外流出,向东流至允吾汇入湟水。《诗经·大雅》中提到‘凫鹥在亹’,也是这个意思。兰州有浩亹故城。浩亹音閤门。
《汉志》记载:金城郡,管辖十三县。应劭说:最初筑城时得到金,所以称为金城。瓒说:金,取其坚固之意,所以《墨子》中说‘金城汤池’。
会州:根据《十道志》记载,会州属于会宁郡。《禹贡》中将其划归雍州,是古代西羌的地域。秦朝统一天下后,属于陇西郡。汉朝时属于金城郡。唐朝武德二年,平定李轨后,设立西会州。贞观八年,改为会州。
《元和郡县志》记载:后周太祖担任西魏丞相时,前来巡视,在此会师,因此设立州,取名会州。唐朝贞观年间,也曾称为粟州。
河州:根据《十道志》记载,河州属于安乡郡。《禹贡》中将其划归雍州,是古代西羌的地域。秦朝统一天下后,成为陇西郡。汉朝时分置天水郡。
《汉志》记载:枹罕,属于金城郡,是古代罕羌侯的封地。枹音孚,其字从木。
《禹贡》记载:疏导河水至积石山。
《西域传》记载:河水注入蒲昌海,在地下潜行,从积石山南流出。
洮州:根据《十道志》记载,洮州属于临洮郡。《禹贡》中将其划归雍州。秦、汉时期是羌族居住的地方。
《汉志》记载:洮水从西羌中流出,向北至枹罕,向东流入河沙。
岷州:根据《十道志》记载,岷州属于和政郡。《禹贡》中将其划归雍州。战国时期属于秦国,秦朝统一天下后,成为陇西的临洮县。
《史记》记载:蒙恬修筑长城,起点在临洮。
廓州:根据《十道志》记载,廓州属于宁塞郡。《禹贡》中将其划归雍州,是古代西羌的地域。
《汉书》记载:宣帝时,羌族多次背叛,后将军赵充国在陇西驻扎以安抚,羌族不敢再动。
《后汉书·段颎传》记载:延熹年间,煎当、烧、河、勒姐等八个羌族部落侵扰陇西、金城,段颎追击,大败他们。第二年,烧河的大部落侵犯张掖,段颎斩杀烧河的大首领,俘虏五千多人。西羌从此平定。
叠州:根据《十道志》记载,叠州属于合川郡。《禹贡》中将其划归梁州。历经秦、汉、魏、晋,是羌族居住的地方。
《后周书》记载:建德六年,西逐诸戎,开始统一这片土地,设立恒香郡。不久改为叠州。因为这片地方多山重叠,所以命名为郡。又在三交口筑城,设立甘松防。又设立三川县,隶属于恒香郡。到建德九年,将三川县改为常芬县,仍设立芳州,将县城隶属于芳州。取其地多香草,作为郡的名字。
鄯州:根据《十道志》记载,鄯州属于西平郡。《禹贡》中将其划归雍州,是古代西戎的地域。
《汉志》记载:允吾,属于金城郡。现在的龙支县就是其地。
凉州:根据《十道志》记载,凉州属于武威郡。《禹贡》中将其划归雍州。从战国到秦朝,戎狄居住在这里。汉朝初年,成为匈奴右地。
《释名》记载:西方寒冷,或者有人说河西地区的土地贫瘠,所以称为凉。
《晋书》记载:姑臧城,是匈奴所筑的旧盖臧城,语音讹误后称为姑臧。
又记载:惠帝末年,张轨请求担任凉州牧,于是在这里建城作为会府以占据此地,称为前凉。后来吕光再次占据此地,称为后凉。
《禹贡》记载:平原和低地都有收获,直到猪野。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就绪。
《续汉书》记载:西羌从赐支以西,沿黄河上游左右居住。现在河关西边十多里有河曲,羌族称之为赐支。
《异物志》记载:古代渠搜国,位于大宛北边。猪野,现在姑臧界的猪野泽。
刘昞《敦煌实录》记载:晋安帝隆安元年,凉州牧李暠穿着隐秘的服装出城,遇到一只老虎在路边,老虎变成了人,远远地呼唤暠为西凉君,暠因此弯弓以待。老虎又远远地呼唤暠说:‘有事告诉你,不要怀疑。’暠知道这是不寻常的事情,把弓扔在地上。人便上前说:‘敦煌空虚,不是福地。你的子孙将在西凉称王,不如迁往酒泉。’说完,人便消失了。暠于是迁都酒泉。
《后汉书》记载:在安帝时期,匈奴经常侵扰常山。因此,西北地区发生战事,民众饥饿,物资匮乏。大将军邓骘想要放弃凉州,专注于北方边疆的防御,说:‘就像家里衣服破了,破了一块可以用另一块来补,还能保留一部分。如果不这样做,将什么都保不住。’郎中虞诩说:‘大将军的策略有三点不可取:首先,先帝开辟的疆域,现在却要放弃,这是第一个问题。放弃凉州,就意味着将三辅地区作为边塞,皇家陵园暴露在外,这是第二个问题。俗话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勇士和武将,大多数出自凉州;那里的风土人情壮猛,人们习惯于军事事务。现在羌人之所以没有越过三辅地区,成为腹心之患,正是因为凉州在他们后面。’
甘州:《十道志》记载:甘州,即张掖郡。《禹贡》中属于雍州的疆域。从六国到秦朝,戎狄居住在这里。汉朝时属于匈奴的右地。
《尚书·禹贡》记载:沿着弱水行进,到达合黎。
《十道志》记载:现在张掖有合黎水。
《汉志·西域传》记载:月氏原本居住在祁连、敦煌之间。《霍去病传》记载:霍去病到达居延,继续前往小月氏,攻打祁连山。这就是这条道路。
《汉志》记载:张掖郡,是匈奴昆邪王的地盘,武帝时期开辟。王莽时期称为设屏。应劭说:张国臂掖,因此称为张掖。
又记载:觻得,属于张掖郡。有千金渠,从西到乐涫流入泽中。王莽时期称为官式。
又记载:删丹,属于张掖。王莽时期称为贯虏。
肃州:《十道志》记载:肃州,即酒泉郡。《禹贡》中属于雍州的疆域,古为西戎之地,月氏居住于此。汉朝时属于武威、酒泉郡。
《汉书》记载:武帝元狩二年,昆邪王杀死休屠王,带领他的部众来降,汉朝将此地设为武威、酒泉郡。
《匈奴传》记载:汉朝设立酒泉郡以隔绝胡人与羌人的通路。向西通往月氏、大夏,将公主嫁给乌孙王,以分割匈奴西方的援国。那里的水味甘甜,就像酒一样,因此命名为酒泉。
《后汉书》记载:班超长期在西域,年老后思念故土,上书说:“我不敢奢望回到酒泉郡,只希望活着进入玉门关。(玉门属于敦煌,现在称为沙州,距离长安三千六百里。酒泉,现在称为肃州,距离长安两千八百五十里。)
瓜州:《十道志》记载:瓜州,即晋昌郡。《禹贡》中属于雍州的疆域,古为西戎之地。战国时期,乌孙、月氏居住于此。汉朝初年为匈奴的右地,后来属于武威、酒泉二郡。
《汉志》记载:冥安,属于敦煌郡。冥水从这里流出,又称籍端水,出自羌中,向西流入泽地。冥安即晋昌地区。
又记载:广至,宜禾都尉治昆仑障。王莽时期称为广桓。即常乐地区,有宜禾故城。
沙州:《十道志》记载:沙州,即敦煌郡。《禹贡》中属于雍州的疆域,古为西戎之地。秦朝时属于西戎。汉朝时设立敦煌郡。
《左传》记载:范宣子责备戎子驹支说:“从前秦人追赶你们的祖先吾离到瓜州,遭受荆棘的侵扰,才回到我们的先君那里。惠公有一块肥沃的土地,与你分而食之。(瓜州,位于敦煌。)
《汉书》记载: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设立敦煌郡,迁移人口充实此地。(应劭说:敦,大也,煌,盛也。)
又《西域传》记载:向东与汉朝接壤,以玉门、阳关为扼守。现在寿昌有阳关和玉门故关。
《汉志》记载:敦煌县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
伊州:《十道志》记载:伊吾郡,原本是伊吾卢地,位于敦煌之北,大沙漠之外,南距玉门八百里。
《后汉书》记载:永平十六年,明帝命令将领北征,夺取伊吾卢地,设立宜禾都尉以屯田。
又《西羌传》记载:伊吾地区适宜种植五谷、桑、麻、葡萄,其北有柳中,都是肥沃之地,因此汉朝与匈奴争夺车师、伊吾之地以控制西戎。
西州:《十道志》记载:西州,即交河郡。
《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后王国有一条通往玉门关的新道,戊己校尉徐普想要开通以缩短路程,以避开白龙堆的阻碍。车师后王姑勾认为开通道路不便,就骑马突出高昌城,进入匈奴。
《后魏书》记载:因为地势高峻,人物昌盛,因此命名为高昌。
庭州:《十道志》记载:庭州,位于雍州之外,流沙的西北,是前汉乌孙的旧地,东与匈奴接壤,历代为胡人所居住。
《汉书·西域传》记载:贰师将军讨伐西域,各国都感到震惊。从敦煌向西到盐泽,常常设立亭障,轮台、渠黎等地多有田卒。
《后汉书》记载:班超率领军队在蒲类海击败了伊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一-注解
陇右道: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之一,位于今甘肃省南部,因地处陇山之右而得名。
秦州: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历史上曾是秦国的封地。
天水郡: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因天水湖而得名。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地理划分。
雍州: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西部、甘肃省东南部。
西戎:古代中国西部的一个民族,活动范围包括今甘肃、宁夏、青海等地。
秦始封之邑:秦朝建立初期所封的城邑。
陇西郡: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因地处陇山之西而得名。
汉武:指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书。
周孝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非子:周孝王时期的一个人物。
柏翳: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为舜帝的牧官。
嬴:古代姓氏,出自柏翳的后代。
附庸:古代指依附于大国的小国。
邑:古代指城邑。
上邽: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戎邑:古代指居住有戎族的地方。
成纪: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秦安县一带。
清水: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清水县一带。
石纽:古代地名,夏禹的出生地。
帝庖牺氏: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庖牺是其名。
略阳: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街泉: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渭州: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陇西县一带。
羌戎:古代中国西部的一个民族。
秦昭王:秦国的一位君主。
义渠戎王:义渠戎族的首领。
豲道: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陇西县一带。
陇坻: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陇西县一带。
兰州: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一带。
羌无弋援剑:古代羌族的一个部落。
狄道: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临洮县一带。
浩亹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甘肃省一带。
金城郡: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一带。
应劭: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瓒:古代人名。
会州: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州一带。
会宁郡: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州一带。
河州: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州一带。
安乡郡: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州一带。
枹罕: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州一带。
洮州: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带。
临洮郡: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州一带。
岷州: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岷县一带。
和政郡: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岷县一带。
蒙恬:秦朝时期的将领。
长城:古代中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城墙。
廓州: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市一带。
宁塞郡: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市一带。
赵充国:西汉时期的将领。
段颎:东汉时期的将领。
叠州: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迭部县一带。
合川郡: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迭部县一带。
鄯州: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青海省海东市一带。
西平郡: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青海省海东市一带。
凉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一带,是汉朝的边疆地区。
武威郡: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河西:古代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姑臧: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前凉:古代凉州的政权之一。
后凉:古代凉州的政权之一。
猪野: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昆仑:古代地名,指今帕米尔高原。
析支:古代地名,位于今帕米尔高原。
渠搜:古代地名,位于今帕米尔高原。
西凉君: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酒泉: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一带。
安帝:东汉时期的皇帝,名刘祜,在位期间为公元107年至125年。
匈奴: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对汉朝构成严重威胁。
常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西部,是汉朝的边防要地。
大将军:古代官职,位高权重,掌管军事。
邓骘:东汉时期的大将军,曾主张放弃凉州,专注于北方边疆的防御。
三辅:古代地名,指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郡,是汉朝的京畿地区。
谚曰:谚语,民间流传的简短而富有哲理的语句。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古代谚语,意指关中地区多出武将,而关东地区多出文臣。
羌: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甘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市一带。
张掖郡: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市一带。
道弱水,至于合黎:《尚书·禹贡》中的地理描述,弱水是古代的一条河流,合黎是合黎山脉。
月支:古代民族,又作月氏,曾居住在今中亚一带。
祁连:古代山脉,位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处。
敦煌: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一带。
武威: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玉门关:古代关隘,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
瓜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瓜州县一带。
晋昌郡: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一带。
冥安: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一带。
宜禾都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边疆屯田。
沙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一带。
伊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一带。
伊吾卢地: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吾县一带。
高昌: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一带。
庭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一带。
轮台: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一带。
渠黎: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一带。
蒲类海:古代湖泊,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一-评注
《后汉书》中记载了汉安帝时期,匈奴侵袭常山的情景。文中提到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专注于北边事务,他认为放弃凉州就像家人衣服破损,破一处以补全,否则将两无所保。这种比喻生动形象,体现了邓骘对国家安危的深刻认识和对凉州战略价值的重视。
郎中虞诩对邓骘的策略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放弃凉州有三大不可行之处:一是违背先帝开辟的疆域,二是凉州是关西出将、关东出相之地,放弃凉州会削弱国家军事力量,三是凉州位于羌人背后,是国家的屏障,放弃凉州将使羌人威胁关中。虞诩的论述体现了对国家战略的深思熟虑和对凉州战略地位的重视。
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等地名的来源和地理背景在《十道志》和《汉书》中有所记载。《禹贡》中的地理描述为这些地名提供了历史依据,同时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和地理知识。
《汉书》中提到的月氏、匈奴、乌孙等民族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在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活动,展现了古代民族关系和边疆政策的复杂性。
《后汉书》中班超上书表达思乡之情,反映了古代将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国家利益的忠诚。
伊州、西州、庭州等地名的来历和地理位置在《十道志》和《汉书》中有所记载,这些地名的背后是古代中国对西域地区的开拓和治理。
古代将领如霍去病、班超等人的军事行动和成就,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和边疆政策,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将领的英勇和智慧。